秀才的逆袭 作者:任国成
第 229 章
可是乱局纷纭,又能去哪里寻找营生?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熬了下去,直到岱山军趁夜袭城,胶州又重新回到大明治下。
看着告示,最吸引李彦直的不是每月三两的纹银,而是全家迁居岱山。
虽然不知道岱山的具体位置,李彦直也知道那是江南。从岱山军的举动来看,根本没有久居胶州的意思。北方的局势已经十分危机,山东早晚会落入异族之手,李彦直可不愿在异族统治下苟活。
岱山虽然远离了家乡,可那里终归是大明的天下。自家也就一家三口,贫困潦倒,没有什么可以留恋。
想清楚之后,李彦直当即走进州衙,去应募文士的职位。
在州衙的耳房之中,岱山军的一个文吏听说李彦直是秀才功名之后,愕然的看了他半天,慌忙拿出文册请他登记,态度非常之热情。
登记好姓名籍贯年龄,那一年中的秀才,家人姓名等等。那个文吏给了李彦直一个小小的木牌,木牌上写着曲曲折折的符号,并在正中镌刻着一个“文”字。
“三日后带家人到城门集合,凭此牌会有人带你们到胶莱河边,乘船前往岱山。”文吏嘱咐道。
李彦直拿着木牌,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到家中,把自己的决定告知了妻子。
“每月三两银子的信奉,足够咱们一家三口嚼裹,以后你就不用再那么操劳!”捧着妻子粗糙的双手,李彦直心疼的道。
妻子刘氏却没有那么乐观,对远离家乡表示了担忧,可是既然李彦直已经下了决心,她也只能夫唱妇随!
拿定了主意之后,李彦直找人发卖自家的田地,十亩旱田在往年每亩至少”字的木牌,负责接引的岱山书吏热情的把他引到一边的棚子下面。
就在路边搭建着十几个粗糙简陋的木棚,上边搭着苇席,虽然简陋倒也能遮挡炎热的日光。
棚子里面摆放着许多的长凳,李彦直引着妻儿在一个长凳上坐下,这才有功夫观察棚子里面的情形。
棚子下面坐着数十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而其中男子李彦直大多认识,俱是胶州的读书人。
看到李彦直进来,他们纷纷行礼,因为李彦直是棚子里唯一据有秀才功名的读书人。(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五章 船上的读书人
李彦直和棚子中人寒暄了一会儿,便有岱山军士兵送来了造反,同样是米粥,不同的是每家会有一碟咸菜。
吃过之后,便有人引着众人离开了棚子,乘坐着牛车前往胶莱河边。当然由于牛车数量太少,只能让妇孺上车,而李彦直等男子只能步行,可这也让他们非常满意了。
毕竟,相对那些被招募的士兵,岱山军对读书人已经显示了优待。
十里的路程,走了将近一个时辰才到达河边,路上人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他们这些读书人体力太差。
到了河边,他们这些读书人被单独引上一艘船,一艘五千担的平底大沙船,连同读书人带家属足足装了一百五十多人。十分的拥挤。
船舱里没有床铺,更没有座椅,大家只能席地而坐。这里再也没有了童生秀才的差别,大家的待遇完全一样。
等河边的所有船只都装满了百姓,船队一,顺着胶莱河向胶州湾而去。
顺流而下,船速极快,一个多时辰便入了胶州湾。
作为读书人,李彦直等人被允许可以随时上甲板。而他们的家属,则只能在规定的时间上甲板放风。
站在甲板上,李彦直震惊的看到胶州湾内静静的停泊着的数十条大海船,其中最大的十多条高大如城峦一般,他没想到岱山军的势力竟然如此庞大。
船队进了胶州湾后,移民们被转移到更大的海船之上,这么大的海船若是装人,每艘怕不得装载数百人!
李彦直和众读书人以及家属也顺着吊下的绳梯,战战兢兢的爬上了一艘三桅海船,被安置在最下层的船舱之中。这里的空间比刚才那条船要大了许多。
站在甲板上,看着数以十计的高大船只,看着广阔无垠的大海,这一刻李彦直的心无比的开阔。
把百姓们送上大船,原来的船队又掉头驶进了胶莱河,到下午的时候重新回到胶州湾。李彦直知道,有一批移民被装上了船,应该快要出发了吧!
果然,没过多久,所有船只便拔锚,桅杆上,船帆高高的升起,兜起海风,船只便向东方而去。
大海之上,波涛滚滚,鱼跃鹰飞,回首望去,海岸郁郁葱葱,风景无限。李彦直一下子就被大海的景色迷住了。
然而还没等他高兴太久,一股恶心从腹中涌起,他晕船了。
趴在船舷上,对着大海,使劲呕吐着,直吐的胃中冒着酸水,这才停了下来。
担心舱中的妻儿,李彦直朗朗跄跄的下了船舱,吃惊的发现妻儿竟然安然无事,都没有像他那样呕吐。
第 229 章
恋耽美
第 229 章
可是乱局纷纭,又能去哪里寻找营生?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熬了下去,直到岱山军趁夜袭城,胶州又重新回到大明治下。
看着告示,最吸引李彦直的不是每月三两的纹银,而是全家迁居岱山。
虽然不知道岱山的具体位置,李彦直也知道那是江南。从岱山军的举动来看,根本没有久居胶州的意思。北方的局势已经十分危机,山东早晚会落入异族之手,李彦直可不愿在异族统治下苟活。
岱山虽然远离了家乡,可那里终归是大明的天下。自家也就一家三口,贫困潦倒,没有什么可以留恋。
想清楚之后,李彦直当即走进州衙,去应募文士的职位。
在州衙的耳房之中,岱山军的一个文吏听说李彦直是秀才功名之后,愕然的看了他半天,慌忙拿出文册请他登记,态度非常之热情。
登记好姓名籍贯年龄,那一年中的秀才,家人姓名等等。那个文吏给了李彦直一个小小的木牌,木牌上写着曲曲折折的符号,并在正中镌刻着一个“文”字。
“三日后带家人到城门集合,凭此牌会有人带你们到胶莱河边,乘船前往岱山。”文吏嘱咐道。
李彦直拿着木牌,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到家中,把自己的决定告知了妻子。
“每月三两银子的信奉,足够咱们一家三口嚼裹,以后你就不用再那么操劳!”捧着妻子粗糙的双手,李彦直心疼的道。
妻子刘氏却没有那么乐观,对远离家乡表示了担忧,可是既然李彦直已经下了决心,她也只能夫唱妇随!
拿定了主意之后,李彦直找人发卖自家的田地,十亩旱田在往年每亩至少”字的木牌,负责接引的岱山书吏热情的把他引到一边的棚子下面。
就在路边搭建着十几个粗糙简陋的木棚,上边搭着苇席,虽然简陋倒也能遮挡炎热的日光。
棚子里面摆放着许多的长凳,李彦直引着妻儿在一个长凳上坐下,这才有功夫观察棚子里面的情形。
棚子下面坐着数十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而其中男子李彦直大多认识,俱是胶州的读书人。
看到李彦直进来,他们纷纷行礼,因为李彦直是棚子里唯一据有秀才功名的读书人。(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五章 船上的读书人
李彦直和棚子中人寒暄了一会儿,便有岱山军士兵送来了造反,同样是米粥,不同的是每家会有一碟咸菜。
吃过之后,便有人引着众人离开了棚子,乘坐着牛车前往胶莱河边。当然由于牛车数量太少,只能让妇孺上车,而李彦直等男子只能步行,可这也让他们非常满意了。
毕竟,相对那些被招募的士兵,岱山军对读书人已经显示了优待。
十里的路程,走了将近一个时辰才到达河边,路上人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他们这些读书人体力太差。
到了河边,他们这些读书人被单独引上一艘船,一艘五千担的平底大沙船,连同读书人带家属足足装了一百五十多人。十分的拥挤。
船舱里没有床铺,更没有座椅,大家只能席地而坐。这里再也没有了童生秀才的差别,大家的待遇完全一样。
等河边的所有船只都装满了百姓,船队一,顺着胶莱河向胶州湾而去。
顺流而下,船速极快,一个多时辰便入了胶州湾。
作为读书人,李彦直等人被允许可以随时上甲板。而他们的家属,则只能在规定的时间上甲板放风。
站在甲板上,李彦直震惊的看到胶州湾内静静的停泊着的数十条大海船,其中最大的十多条高大如城峦一般,他没想到岱山军的势力竟然如此庞大。
船队进了胶州湾后,移民们被转移到更大的海船之上,这么大的海船若是装人,每艘怕不得装载数百人!
李彦直和众读书人以及家属也顺着吊下的绳梯,战战兢兢的爬上了一艘三桅海船,被安置在最下层的船舱之中。这里的空间比刚才那条船要大了许多。
站在甲板上,看着数以十计的高大船只,看着广阔无垠的大海,这一刻李彦直的心无比的开阔。
把百姓们送上大船,原来的船队又掉头驶进了胶莱河,到下午的时候重新回到胶州湾。李彦直知道,有一批移民被装上了船,应该快要出发了吧!
果然,没过多久,所有船只便拔锚,桅杆上,船帆高高的升起,兜起海风,船只便向东方而去。
大海之上,波涛滚滚,鱼跃鹰飞,回首望去,海岸郁郁葱葱,风景无限。李彦直一下子就被大海的景色迷住了。
然而还没等他高兴太久,一股恶心从腹中涌起,他晕船了。
趴在船舷上,对着大海,使劲呕吐着,直吐的胃中冒着酸水,这才停了下来。
担心舱中的妻儿,李彦直朗朗跄跄的下了船舱,吃惊的发现妻儿竟然安然无事,都没有像他那样呕吐。
第 229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