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物体以超音速移动时,其表面与空气摩擦会产生高温。
当移动速度达到10马赫以上时,表面摩擦温度将达到数千摄氏度以上。
而高温将空气分子电离为等离子体,这层等离子层会如同黑洞一样,吸收电波,导致内外通讯中断。
这就是黑障现象。
所谓“10马赫以上超高速度移动物体通讯”,指的就是如何解决在黑障状态下,与外界的正常通讯。
这在军事上具有极大意义。
有了这项技术,十倍音速以上超高速导弹就变得可控,从而在地面指挥下实施机动。
在当前只能针对亚音速以下目标实施拦截的技术条件下,拥有可控通讯手段的超高速导弹可以轻松突破对方防御体系,准确击中目标。
对于长期致力于经济发展,只保有少量核武器的国内来说,这项技术的军事战略意义无可估量!对提供了该项技术的中华制造,国内更是感激不尽。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对中华制造的采购需求进一步提高了支持力度,各种委托国内制造的设备、物资,都加班加点生产,再海运到徳汶安装。
徳汶建设再一次提速。
而徳汶的旺盛需求,又反过来刺激了国内的生产,让更多的企业有了活干,进一步促进了就业。
短短的一年时间,白云天当初的规划就完成了百分之七十以上,新建工厂四百余个,初步实现了金属采掘、精炼、加工生产链,可以不依托外部而自我循环。
精密加工环节,也以通用工厂方式,实现了小批量精密零部件供给。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统一徳汶的条件已经具备。
……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爆发。
米国在短暂的震惊之后,为了维护超级大国的尊严,第一时间就找到了报复目标,要求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交出其庇护的拉登,塔利班方面表示拒绝。
随后半月时间,米军紧急调动了四个航母战斗群、三个战略值班师、三个特种部队,共计十八万大军云集阿富汗周围,做好了进攻准备。
英、德、南方大陆等北约盟国,也纷纷派兵,出动战机、军舰等予以支持。
10月7日凌晨12点刚过,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离开发射架,阿富汗战争爆发。
就在同时,两万徳汶政府军从徳汶出发,兵分三路:东西各四千兵力分取苏纳、莫东两座滨海小城,中路一万两千兵力直奔徳汶平原战略重镇北格。
夜袭达成了战略突然性,政府军兵力之多也超出了叛军预期。
并且政府军方面不光兵力上占优,更有武器上的巨大优势,动用了120毫米榴弹炮、80毫米重型迫击炮等多种重型火力。
此外,政府军方面还出动了两辆老式谢尔曼坦克、五辆车身低矮的步兵战车、十五辆轮式装甲车,拥有压倒性火力优势。
地面之外,空中尚有四架无人机负责空中侦查,提供精确制导。
政府军的强大完全出乎叛军意料之外。
尽管叛军经过背后支持势力一年多时间的训练、武装,但在战斗力强大的政府军面前依然是毫无还手之力,一触即溃,迅速败下阵来。
经过一夜激战,东西两座滨海小城、徳汶平原中部重镇北格均宣告易手。
占领北格之后,政府军只花了半天时间来收容溃兵、清理残敌,随后就趁叛军立足未稳,即刻挥师南下,将另外两座平原上的城镇一一攻克。
继而,政府军携大胜之余威,沿着海岸线一座座收复叛军所占领的城镇。
每一座城镇的战斗都极其顺利,叛军没有丝毫抵抗力,只能不断放弃城镇后逃。
然而以徳汶平原总计不过六千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叛军又能逃到哪里去。
几次奔逃之后,就被围困到了最后的南部沿海城镇,残余兵力不到五千人。
但就在政府军即将对叛军最后盘踞城镇展开攻击前,南方大陆突然插手,要求政府军立即就地停火,表示愿意派出人员调查双方冲突原因,调解双方矛盾。
政府军拒绝了南方大陆的无理要求,为防夜长梦多,立即展开了最后攻势。
经过数小时激战,无人机消灭了几个由雇佣军把守的坚固防御点,顺利攻占了叛军的最后一个城镇,徳汶主岛彻底回到了政府军掌控之下。
政府军并未就此止步。
在阿富汗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徳汶政府也开始了对全徳汶岛的控制行动。
10月下旬,徳汶政府出动三万政府军,大部陆路行军,穿山越岭,分别向东西南北四面进发,收缴各部落武装。
小部分兵力乘坐运输船走海路,配合陆上兵力,耗时一个多月时间,于12月初,各个部落武装纷纷放下武器,归顺政府军。
两个月时间,政府军在每个部落实现驻军,成功恢复对整个徳汶岛的完全控制。
徳汶的局势变化如迅雷不及掩耳,借着阿富汗战争分散了西方强国注意力的有利时机,抢在外部势力干涉之前,顺利完成了整座岛屿的政权归一。
大批管理人员从徳汶、力波出发,分赴各个部落,在军队协助下登记户口、统计土地,将原来的头人首领等全部迁移至徳汶市安置。
改土归流、建设地方机构、吸收当地贫民组建地方护卫队一系列措施,迅速巩固了胜利成果。
数月的深耕,各个地方部落彻底瓦解,再也不复对地方的控制。
从主岛到偏远山区,徳汶内部再无第二个声音,归于政府管理之下。
徳汶终于由一个部落国家,转变为现代共和国家。
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徳汶大力建设沿海城市,修建现代化码头,依托漫长平稳的内海优势,以内海运输沟通一个个原本闭塞的平原带、盆地、山区。
一艘艘近海自装卸运输船,将外部的生活物资、生产设备运到这些闭塞的地方,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船只又将当地出产的特色产品、矿产运出来,对外销售,极大地促进了岛内经济的发展。
肉眼可见的好处,让原来各个部落的贫民再也不怀念过去的部落头人,真心实意投到政府麾下,为自己的美好未来而辛勤工作。
徳汶人心稳定,进入到高速发展期。
政府还向中华制造求助,在其帮助下在全岛大力兴建学校、水利设施、建设电力通讯线路、桥梁隧道公路,改善陆上交通条件。
两年来,力波钢铁城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由国内过来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工人极其家属,总计达一百一十万人之多。
整个徳汶岛上,华人的数量高达一百八十万,已基本与当地人相当。
在徳汶政府对各个部落实施改造的过程中,中华制造与徳汶政府通力合作,在岛内几个主要盆地内,派出大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组建了矿产基地、机械制造基地、化工基地、火电风电等能源基地、造船工业基地等多个工业基地。
主岛平原地区,则大力兴建了电子工业基地、汽车工业基地两个核心工业基地,与力波钢铁城一道,成为中华制造重点工业基地。
部分不需要太高技术含量的初级加工业,也由中华制造外派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积极吸纳当地劳动力,组建了数千个配套工厂。
这一举措,在完善中华制造产业链的同时,也将数十万当地人纳入了生产管理体系,逐步消化吸收,让过半数的当地人直接或间接依赖中华制造的工作而谋生,有力地稳定了徳汶政府对全岛的控制。
徳汶的发展就像风一样,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又是两年的发展,到2003年底,徳汶的总人口首次超过五百万,其中百分之六十七为国内过来的华人。
徳汶岛四条蜿蜒平缓的内海,行驶着数以千计的近海运输船,如同流通的血液,将岛内各处生产的物资运往各个工厂,让整个徳汶岛充满了勃勃生机。
一座座新城镇拔地而起,大多矗立在沿海平原带,少量位于近海盆地。
大批山民响应政府号召,从山区搬出,汇聚到一个个新城市之内,接受劳动技能培训之后奔赴一个个岗位,为其繁荣、建设挥洒汗水。
四年时间的钻山开辟隧道,让内陆交通建设初见成效。
一条贯通东西的主干铁路及几条南北向的支线铁路,将徳汶岛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
尽管如此,在铁路旅客看不到的地方,遍布全岛的山洞隧道建设步伐依然仍然在疯狂进行着。
在徳汶岛中心一万多平方公里的群山内,一座座大山被钻穿,掏出上下左右纵横的隧道、宽广的洞室,甚至内部还有能行驶重型卡车的多车道公路、铁轨等交通系统。
一盏盏le灯将山洞内照得灯火通明,宛如白昼。
一条条通讯线路、网络线路、电力线路,一个个无线通讯基站遍布每一个洞窟,让人在任何一座山腹都能接收到稳定的通讯信号,畅通交流。
一个个精密电子厂、芯片厂、制造厂、研究所、生活区、商业区、娱乐区,分散在不同的山腹地底。
数十万新人在此生活、工作,为中华制造重现核心科技、制造关键设备。
在徳汶明面上的五万政府军之外,山腹内还隐藏着十五万全部由新人类组建的部队。
与公开只配备少量老旧坦克、战车等重武器,其他均为轻步兵装备的正规军不同,山腹内的部队全部是以外骨骼为支撑、由强化合金装甲全身防护的动力步兵。
这些动力步兵依靠头盔前后左右的数十个观瞄设备捕捉外界影像,由瞳孔捕捉装置,直接向视网膜投射全景影像。
后世成熟的视网膜投影光线,会根据头部转动来提供观察者所需了解的方向全景,并根据瞳孔收缩来判断观察距离、影像清晰模糊化,保证视力不会退化。
中心计算机,为动力装甲士兵提供了诸如风向、目标识别、标注、锁定、射击辅助控制在内的计算。
外骨骼表面的装甲采用了超高强度复合纤维与合金丝网多层编制而成,内嵌两毫米超高强度陶瓷内衬,全套动力装甲仅重四十公斤。
正面五毫米厚的装甲,足以抵御百米内三十毫米机炮钢芯穿甲弹直射,防护力超群。
由于有稳定的支撑,士兵们无需担心后坐力,可使用二十毫米机炮,在背后携带一百五十发炮弹作战。
通过枪身观瞄设备,向计算机提供数据,由主控计算机提供目标捕捉、射击目标威胁程度标注、射击辅助在内的一系列运算,协助士兵听从上级指令,快速清除敌军。
在每个班组内,还有一名士兵会在肩头安装一部微型导弹发射装置,身后背负二十枚一尺长微型导弹、云爆弹、微型防空导弹等武器,对五公里内的地面、车辆、空中目标展开远程打击,为所在班组提供地面战术攻击、近程空中防护在内的作战要求。
另一方面,采用了新型超高功率电机的动力装甲部队,机动力也超强。
穿戴动力装甲的士兵,可以以二十公里时速正常行军,也可以保证半功率三十公里快速步奔跑。
极限时,还可以以满功率四十公里极速突击。
其机动力,远胜普通部队,近似于机械化部队。
且动力装甲部队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丛林等地带自如行动,既有步兵活动范围不受限制的优点,又有机械化部队机动范围广的优点既能对小目标突击、又有对固定堡垒群强行攻坚能力,可谓是一个适用范围极广的新型军种。
每个动力装甲背后,都有一个小书包大小的电池包,足以为动力装甲提供四个小时全功率作战、六小时半功率作战,及百分之三十功率普通行军警戒动力支持。
动力电池可以通过快速更换电池,实现长时间作战。
战后由随行的柴油发电车充电舱,为半个连的士兵提供战场充电,只需三小时即可全部充满。
紧急情况下,可在损害电池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对电池进行急速充电,十分钟即可充满百分之九十的电力,满足部队持续作战需要。
为了保证士兵安全,电池包位于较少会受到攻击的背部,由多层超高强度合金盒防护。
同时合金防护盒底部侧下方,有一个较为薄弱的泄能窗口。
当防护盒被意外击穿,电池有可能爆炸时,泄能窗会首先被膨胀的气体击穿,让能量通过泄能窗口快速排出,降低对士兵的伤害。
根据后世实战检验,这个时代的军队轻武器完全无法击穿动力装甲,就算是重机枪也很难击穿表面装甲,倒是有可能破坏外部观瞄仪器。
这个只需要做好战场快速检修更换即可避免。
在士兵注重自身防护的正常战术动作下,动力装甲部队完全可以无损消灭数倍于己的普通军队。
在必要的时候,徳汶可以迅速组建起数以千万计的动力装甲部队。
如此庞大的部队,在不考虑敌人狗急跳墙动用核武器的情况下,便是横扫全球也不在话下!动力装甲部队的建成,让徳汶终于有了基本的安全。
当移动速度达到10马赫以上时,表面摩擦温度将达到数千摄氏度以上。
而高温将空气分子电离为等离子体,这层等离子层会如同黑洞一样,吸收电波,导致内外通讯中断。
这就是黑障现象。
所谓“10马赫以上超高速度移动物体通讯”,指的就是如何解决在黑障状态下,与外界的正常通讯。
这在军事上具有极大意义。
有了这项技术,十倍音速以上超高速导弹就变得可控,从而在地面指挥下实施机动。
在当前只能针对亚音速以下目标实施拦截的技术条件下,拥有可控通讯手段的超高速导弹可以轻松突破对方防御体系,准确击中目标。
对于长期致力于经济发展,只保有少量核武器的国内来说,这项技术的军事战略意义无可估量!对提供了该项技术的中华制造,国内更是感激不尽。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对中华制造的采购需求进一步提高了支持力度,各种委托国内制造的设备、物资,都加班加点生产,再海运到徳汶安装。
徳汶建设再一次提速。
而徳汶的旺盛需求,又反过来刺激了国内的生产,让更多的企业有了活干,进一步促进了就业。
短短的一年时间,白云天当初的规划就完成了百分之七十以上,新建工厂四百余个,初步实现了金属采掘、精炼、加工生产链,可以不依托外部而自我循环。
精密加工环节,也以通用工厂方式,实现了小批量精密零部件供给。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统一徳汶的条件已经具备。
……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爆发。
米国在短暂的震惊之后,为了维护超级大国的尊严,第一时间就找到了报复目标,要求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交出其庇护的拉登,塔利班方面表示拒绝。
随后半月时间,米军紧急调动了四个航母战斗群、三个战略值班师、三个特种部队,共计十八万大军云集阿富汗周围,做好了进攻准备。
英、德、南方大陆等北约盟国,也纷纷派兵,出动战机、军舰等予以支持。
10月7日凌晨12点刚过,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离开发射架,阿富汗战争爆发。
就在同时,两万徳汶政府军从徳汶出发,兵分三路:东西各四千兵力分取苏纳、莫东两座滨海小城,中路一万两千兵力直奔徳汶平原战略重镇北格。
夜袭达成了战略突然性,政府军兵力之多也超出了叛军预期。
并且政府军方面不光兵力上占优,更有武器上的巨大优势,动用了120毫米榴弹炮、80毫米重型迫击炮等多种重型火力。
此外,政府军方面还出动了两辆老式谢尔曼坦克、五辆车身低矮的步兵战车、十五辆轮式装甲车,拥有压倒性火力优势。
地面之外,空中尚有四架无人机负责空中侦查,提供精确制导。
政府军的强大完全出乎叛军意料之外。
尽管叛军经过背后支持势力一年多时间的训练、武装,但在战斗力强大的政府军面前依然是毫无还手之力,一触即溃,迅速败下阵来。
经过一夜激战,东西两座滨海小城、徳汶平原中部重镇北格均宣告易手。
占领北格之后,政府军只花了半天时间来收容溃兵、清理残敌,随后就趁叛军立足未稳,即刻挥师南下,将另外两座平原上的城镇一一攻克。
继而,政府军携大胜之余威,沿着海岸线一座座收复叛军所占领的城镇。
每一座城镇的战斗都极其顺利,叛军没有丝毫抵抗力,只能不断放弃城镇后逃。
然而以徳汶平原总计不过六千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叛军又能逃到哪里去。
几次奔逃之后,就被围困到了最后的南部沿海城镇,残余兵力不到五千人。
但就在政府军即将对叛军最后盘踞城镇展开攻击前,南方大陆突然插手,要求政府军立即就地停火,表示愿意派出人员调查双方冲突原因,调解双方矛盾。
政府军拒绝了南方大陆的无理要求,为防夜长梦多,立即展开了最后攻势。
经过数小时激战,无人机消灭了几个由雇佣军把守的坚固防御点,顺利攻占了叛军的最后一个城镇,徳汶主岛彻底回到了政府军掌控之下。
政府军并未就此止步。
在阿富汗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徳汶政府也开始了对全徳汶岛的控制行动。
10月下旬,徳汶政府出动三万政府军,大部陆路行军,穿山越岭,分别向东西南北四面进发,收缴各部落武装。
小部分兵力乘坐运输船走海路,配合陆上兵力,耗时一个多月时间,于12月初,各个部落武装纷纷放下武器,归顺政府军。
两个月时间,政府军在每个部落实现驻军,成功恢复对整个徳汶岛的完全控制。
徳汶的局势变化如迅雷不及掩耳,借着阿富汗战争分散了西方强国注意力的有利时机,抢在外部势力干涉之前,顺利完成了整座岛屿的政权归一。
大批管理人员从徳汶、力波出发,分赴各个部落,在军队协助下登记户口、统计土地,将原来的头人首领等全部迁移至徳汶市安置。
改土归流、建设地方机构、吸收当地贫民组建地方护卫队一系列措施,迅速巩固了胜利成果。
数月的深耕,各个地方部落彻底瓦解,再也不复对地方的控制。
从主岛到偏远山区,徳汶内部再无第二个声音,归于政府管理之下。
徳汶终于由一个部落国家,转变为现代共和国家。
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徳汶大力建设沿海城市,修建现代化码头,依托漫长平稳的内海优势,以内海运输沟通一个个原本闭塞的平原带、盆地、山区。
一艘艘近海自装卸运输船,将外部的生活物资、生产设备运到这些闭塞的地方,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船只又将当地出产的特色产品、矿产运出来,对外销售,极大地促进了岛内经济的发展。
肉眼可见的好处,让原来各个部落的贫民再也不怀念过去的部落头人,真心实意投到政府麾下,为自己的美好未来而辛勤工作。
徳汶人心稳定,进入到高速发展期。
政府还向中华制造求助,在其帮助下在全岛大力兴建学校、水利设施、建设电力通讯线路、桥梁隧道公路,改善陆上交通条件。
两年来,力波钢铁城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由国内过来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工人极其家属,总计达一百一十万人之多。
整个徳汶岛上,华人的数量高达一百八十万,已基本与当地人相当。
在徳汶政府对各个部落实施改造的过程中,中华制造与徳汶政府通力合作,在岛内几个主要盆地内,派出大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组建了矿产基地、机械制造基地、化工基地、火电风电等能源基地、造船工业基地等多个工业基地。
主岛平原地区,则大力兴建了电子工业基地、汽车工业基地两个核心工业基地,与力波钢铁城一道,成为中华制造重点工业基地。
部分不需要太高技术含量的初级加工业,也由中华制造外派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积极吸纳当地劳动力,组建了数千个配套工厂。
这一举措,在完善中华制造产业链的同时,也将数十万当地人纳入了生产管理体系,逐步消化吸收,让过半数的当地人直接或间接依赖中华制造的工作而谋生,有力地稳定了徳汶政府对全岛的控制。
徳汶的发展就像风一样,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又是两年的发展,到2003年底,徳汶的总人口首次超过五百万,其中百分之六十七为国内过来的华人。
徳汶岛四条蜿蜒平缓的内海,行驶着数以千计的近海运输船,如同流通的血液,将岛内各处生产的物资运往各个工厂,让整个徳汶岛充满了勃勃生机。
一座座新城镇拔地而起,大多矗立在沿海平原带,少量位于近海盆地。
大批山民响应政府号召,从山区搬出,汇聚到一个个新城市之内,接受劳动技能培训之后奔赴一个个岗位,为其繁荣、建设挥洒汗水。
四年时间的钻山开辟隧道,让内陆交通建设初见成效。
一条贯通东西的主干铁路及几条南北向的支线铁路,将徳汶岛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
尽管如此,在铁路旅客看不到的地方,遍布全岛的山洞隧道建设步伐依然仍然在疯狂进行着。
在徳汶岛中心一万多平方公里的群山内,一座座大山被钻穿,掏出上下左右纵横的隧道、宽广的洞室,甚至内部还有能行驶重型卡车的多车道公路、铁轨等交通系统。
一盏盏le灯将山洞内照得灯火通明,宛如白昼。
一条条通讯线路、网络线路、电力线路,一个个无线通讯基站遍布每一个洞窟,让人在任何一座山腹都能接收到稳定的通讯信号,畅通交流。
一个个精密电子厂、芯片厂、制造厂、研究所、生活区、商业区、娱乐区,分散在不同的山腹地底。
数十万新人在此生活、工作,为中华制造重现核心科技、制造关键设备。
在徳汶明面上的五万政府军之外,山腹内还隐藏着十五万全部由新人类组建的部队。
与公开只配备少量老旧坦克、战车等重武器,其他均为轻步兵装备的正规军不同,山腹内的部队全部是以外骨骼为支撑、由强化合金装甲全身防护的动力步兵。
这些动力步兵依靠头盔前后左右的数十个观瞄设备捕捉外界影像,由瞳孔捕捉装置,直接向视网膜投射全景影像。
后世成熟的视网膜投影光线,会根据头部转动来提供观察者所需了解的方向全景,并根据瞳孔收缩来判断观察距离、影像清晰模糊化,保证视力不会退化。
中心计算机,为动力装甲士兵提供了诸如风向、目标识别、标注、锁定、射击辅助控制在内的计算。
外骨骼表面的装甲采用了超高强度复合纤维与合金丝网多层编制而成,内嵌两毫米超高强度陶瓷内衬,全套动力装甲仅重四十公斤。
正面五毫米厚的装甲,足以抵御百米内三十毫米机炮钢芯穿甲弹直射,防护力超群。
由于有稳定的支撑,士兵们无需担心后坐力,可使用二十毫米机炮,在背后携带一百五十发炮弹作战。
通过枪身观瞄设备,向计算机提供数据,由主控计算机提供目标捕捉、射击目标威胁程度标注、射击辅助在内的一系列运算,协助士兵听从上级指令,快速清除敌军。
在每个班组内,还有一名士兵会在肩头安装一部微型导弹发射装置,身后背负二十枚一尺长微型导弹、云爆弹、微型防空导弹等武器,对五公里内的地面、车辆、空中目标展开远程打击,为所在班组提供地面战术攻击、近程空中防护在内的作战要求。
另一方面,采用了新型超高功率电机的动力装甲部队,机动力也超强。
穿戴动力装甲的士兵,可以以二十公里时速正常行军,也可以保证半功率三十公里快速步奔跑。
极限时,还可以以满功率四十公里极速突击。
其机动力,远胜普通部队,近似于机械化部队。
且动力装甲部队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丛林等地带自如行动,既有步兵活动范围不受限制的优点,又有机械化部队机动范围广的优点既能对小目标突击、又有对固定堡垒群强行攻坚能力,可谓是一个适用范围极广的新型军种。
每个动力装甲背后,都有一个小书包大小的电池包,足以为动力装甲提供四个小时全功率作战、六小时半功率作战,及百分之三十功率普通行军警戒动力支持。
动力电池可以通过快速更换电池,实现长时间作战。
战后由随行的柴油发电车充电舱,为半个连的士兵提供战场充电,只需三小时即可全部充满。
紧急情况下,可在损害电池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对电池进行急速充电,十分钟即可充满百分之九十的电力,满足部队持续作战需要。
为了保证士兵安全,电池包位于较少会受到攻击的背部,由多层超高强度合金盒防护。
同时合金防护盒底部侧下方,有一个较为薄弱的泄能窗口。
当防护盒被意外击穿,电池有可能爆炸时,泄能窗会首先被膨胀的气体击穿,让能量通过泄能窗口快速排出,降低对士兵的伤害。
根据后世实战检验,这个时代的军队轻武器完全无法击穿动力装甲,就算是重机枪也很难击穿表面装甲,倒是有可能破坏外部观瞄仪器。
这个只需要做好战场快速检修更换即可避免。
在士兵注重自身防护的正常战术动作下,动力装甲部队完全可以无损消灭数倍于己的普通军队。
在必要的时候,徳汶可以迅速组建起数以千万计的动力装甲部队。
如此庞大的部队,在不考虑敌人狗急跳墙动用核武器的情况下,便是横扫全球也不在话下!动力装甲部队的建成,让徳汶终于有了基本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