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0
乱世生存攻略 作者:小蜗牛跑得快.
自委和。
今年只如此,来岁知如何。”
“好一个来岁知如何!”建宁帝率先击节赞叹,“太子果然不负朕所望,深得朕心!”
豫王也摇头晃脑地品味一番:“太子殿下诗中流露出中平之意,欢情醉意,点到为止,颇有物我合一的意味。”
皇帝都说了得人心,这魁首是谁,自然不出意外。接着,皇帝又点了楚王为第二,信王孙为第三。
前三甲,皇帝点的人就占去了两个。底下那群人,一时有些不满,转而又长吁短叹:人家是储君与亲王,他们又怎好越过去?
吴君翊其实也有些骄傲,他也是在一炷香内新作的诗,在他看来也远胜过交与父皇反复修改那首。但他也不免遗憾地想,也许这是得父皇欢心还是因为那份“今年只如此,来岁只如何”的美好期待。
“臣敬太子殿下。”楚王看向吴君翊,笑得很自然,既无方才的意味深长,也无应酬时的敷衍,而是单纯的敬佩、与祝福,吴君翊心中的郁气散了一大半,举杯应下这杯酒,听到他父皇说话:
“太子年岁渐长,也该出阁念书了。楚王的学问果然是好的,从前在封地,未得入宫念书,是朕心头的一桩憾事——今日是元日,这样吧,从今年起,楚王就去资善堂,给太子作个伴。”
作者有话要说:
引用的两首诗分别是明代叶颙的《己酉新正》和唐代张说的《岳州守岁》。诗评都是我瞎写的,大家知道意思就行。
感谢各位支持!
第18章 第 18 章
元日过后,朝廷封笔结束后,发下的第一封旨意,就是太子正式出阁,挪到文华殿,由太子太师周旷主持资善堂,教授四书五经,史书书法,诗词格律,绘画算数。楚王才学过人,入宫为太子伴读。
第二封旨意,是因后宫空虚,从南都附近三道挑选淑女,入宫教导。
第三封旨意,德妃入宫多年,主持宫务,教养皇子,功劳显赫,册立为后。
这三道圣旨,不仅是在朝廷,在民间也引起极大的反响。首当其冲的,就是有适龄女郎的人家。
大齐选秀一向不重门第重品行,每年都有许多平民入宫册封。
此次由于南迁,建宁帝后宫空出了大量高阶位置,民间女子也都存了几分一朝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心。何况建宁帝子嗣艰难,若诞下一儿半女,即便太子继位,也是个尊贵的太妃娘娘了。
而第一道旨意,在众人心中,无疑是针对之前皇太弟的种种传闻。太子的地位稳若金汤,楚王就倒霉了。
对于一般人而言,太子伴读是个绝佳好机会,可以向储君展露才华,与储君打好关系,为自己的前途铺路。但对于楚王这样一位亲王,仕途上发展原本就有限。待在宫里,当然不比在自己的王府快活。
说得难听点,受人所困,这就算是半个人/质了。
争论中心的楚王吴慕皓倒是泰然自若,上元节刚过,他便入宫请安,准备入慈善堂读书。
吴君翊在宫宴上见过楚王,对这么一个耀眼却处处守礼的人很难生出恶感,但是心存戒备却是难免的。吴慕皓从乾清宫出来,就前往柔仪殿行礼问安,礼仪周到,无可挑剔。
楚王毕竟是长辈,吴君翊在他面前也不敢刻意拿乔。“王叔才思敏捷,日后同在慈善堂,孤还要请王叔多多指教。”
“太子殿下文采过人,是臣要讨教一番。”楚王眼睛一弯,照搬他的话回敬过去。
不知怎么的,吴君翊从这话中竟琢磨出意味深长的感觉。他皱眉冷声反问道:“王叔是对宫宴的评比不满么?有什么话不妨直说。”
“不,臣是想说,殿下的第二首诗,的确做得很好。是臣输了。”
吴慕皓重音放在了第二首三字上。吴君翊一时脸色煞白,冰冷地注视着对方,然而他立刻就释怀了。吴慕皓的脸上,是属于十五岁少年,无比真诚的笑容。
他知道了父皇为自己铺路的事,也猜到那首诗是自己现做的。
吴君翊心中翻腾着各种各样的念头,有的叫嚣着楚王是大患,必须除之而后快,但也有一小部分,提醒他。建宁帝把楚王宣入宫陪太子读书,这个举动的确是在警告楚王,但,此举未尝不是在考验太子。
吴君翊抬眼看着吴慕皓与自己相像的眉眼,微微欠身,“那孤就谢过王叔的夸奖。”
楚王的确才华横溢,心智过人。然而既是太子伴读,就是太子的势力。
建宁帝在暖阁歇息,听到宦官来报,便宣了太子进殿。
建宁帝倚着垫子眯眼小憩,旁边的桌上一小沓奏折,吴君翊目不斜视,冲建宁帝俯身行礼。“孩儿见过父皇。”
“有什么事?”建宁帝一掀眼皮,看见儿子,便摆手让他坐下。
吴君翊端正地坐下,挺胸答道:“儿臣前来谢恩。”
建宁帝终于冲儿子露出笑容,“谢什么,你是太子,出阁读书是早晚的事,等文华殿修好,就挪过去……倒是你宫里的人,也该借此机会换一换了。”
吴君翊对于换人没什么意见,柔仪殿的宫人本就是建宁帝挑的,他也没什么自己的心腹。他真正想说的,是另一回事:“儿臣想向父皇求个恩典。”
“哦?什么?”
吴君翊从前也会这么说,只是那时他还不是太子,大多时候是开口讨要父皇的宝贝,父皇每次都是问都不问就笑着点头,最多刮刮他的鼻尖,或者摸摸他的小光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父皇就不会再这样与他对话
恋耽美
自委和。
今年只如此,来岁知如何。”
“好一个来岁知如何!”建宁帝率先击节赞叹,“太子果然不负朕所望,深得朕心!”
豫王也摇头晃脑地品味一番:“太子殿下诗中流露出中平之意,欢情醉意,点到为止,颇有物我合一的意味。”
皇帝都说了得人心,这魁首是谁,自然不出意外。接着,皇帝又点了楚王为第二,信王孙为第三。
前三甲,皇帝点的人就占去了两个。底下那群人,一时有些不满,转而又长吁短叹:人家是储君与亲王,他们又怎好越过去?
吴君翊其实也有些骄傲,他也是在一炷香内新作的诗,在他看来也远胜过交与父皇反复修改那首。但他也不免遗憾地想,也许这是得父皇欢心还是因为那份“今年只如此,来岁只如何”的美好期待。
“臣敬太子殿下。”楚王看向吴君翊,笑得很自然,既无方才的意味深长,也无应酬时的敷衍,而是单纯的敬佩、与祝福,吴君翊心中的郁气散了一大半,举杯应下这杯酒,听到他父皇说话:
“太子年岁渐长,也该出阁念书了。楚王的学问果然是好的,从前在封地,未得入宫念书,是朕心头的一桩憾事——今日是元日,这样吧,从今年起,楚王就去资善堂,给太子作个伴。”
作者有话要说:
引用的两首诗分别是明代叶颙的《己酉新正》和唐代张说的《岳州守岁》。诗评都是我瞎写的,大家知道意思就行。
感谢各位支持!
第18章 第 18 章
元日过后,朝廷封笔结束后,发下的第一封旨意,就是太子正式出阁,挪到文华殿,由太子太师周旷主持资善堂,教授四书五经,史书书法,诗词格律,绘画算数。楚王才学过人,入宫为太子伴读。
第二封旨意,是因后宫空虚,从南都附近三道挑选淑女,入宫教导。
第三封旨意,德妃入宫多年,主持宫务,教养皇子,功劳显赫,册立为后。
这三道圣旨,不仅是在朝廷,在民间也引起极大的反响。首当其冲的,就是有适龄女郎的人家。
大齐选秀一向不重门第重品行,每年都有许多平民入宫册封。
此次由于南迁,建宁帝后宫空出了大量高阶位置,民间女子也都存了几分一朝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心。何况建宁帝子嗣艰难,若诞下一儿半女,即便太子继位,也是个尊贵的太妃娘娘了。
而第一道旨意,在众人心中,无疑是针对之前皇太弟的种种传闻。太子的地位稳若金汤,楚王就倒霉了。
对于一般人而言,太子伴读是个绝佳好机会,可以向储君展露才华,与储君打好关系,为自己的前途铺路。但对于楚王这样一位亲王,仕途上发展原本就有限。待在宫里,当然不比在自己的王府快活。
说得难听点,受人所困,这就算是半个人/质了。
争论中心的楚王吴慕皓倒是泰然自若,上元节刚过,他便入宫请安,准备入慈善堂读书。
吴君翊在宫宴上见过楚王,对这么一个耀眼却处处守礼的人很难生出恶感,但是心存戒备却是难免的。吴慕皓从乾清宫出来,就前往柔仪殿行礼问安,礼仪周到,无可挑剔。
楚王毕竟是长辈,吴君翊在他面前也不敢刻意拿乔。“王叔才思敏捷,日后同在慈善堂,孤还要请王叔多多指教。”
“太子殿下文采过人,是臣要讨教一番。”楚王眼睛一弯,照搬他的话回敬过去。
不知怎么的,吴君翊从这话中竟琢磨出意味深长的感觉。他皱眉冷声反问道:“王叔是对宫宴的评比不满么?有什么话不妨直说。”
“不,臣是想说,殿下的第二首诗,的确做得很好。是臣输了。”
吴慕皓重音放在了第二首三字上。吴君翊一时脸色煞白,冰冷地注视着对方,然而他立刻就释怀了。吴慕皓的脸上,是属于十五岁少年,无比真诚的笑容。
他知道了父皇为自己铺路的事,也猜到那首诗是自己现做的。
吴君翊心中翻腾着各种各样的念头,有的叫嚣着楚王是大患,必须除之而后快,但也有一小部分,提醒他。建宁帝把楚王宣入宫陪太子读书,这个举动的确是在警告楚王,但,此举未尝不是在考验太子。
吴君翊抬眼看着吴慕皓与自己相像的眉眼,微微欠身,“那孤就谢过王叔的夸奖。”
楚王的确才华横溢,心智过人。然而既是太子伴读,就是太子的势力。
建宁帝在暖阁歇息,听到宦官来报,便宣了太子进殿。
建宁帝倚着垫子眯眼小憩,旁边的桌上一小沓奏折,吴君翊目不斜视,冲建宁帝俯身行礼。“孩儿见过父皇。”
“有什么事?”建宁帝一掀眼皮,看见儿子,便摆手让他坐下。
吴君翊端正地坐下,挺胸答道:“儿臣前来谢恩。”
建宁帝终于冲儿子露出笑容,“谢什么,你是太子,出阁读书是早晚的事,等文华殿修好,就挪过去……倒是你宫里的人,也该借此机会换一换了。”
吴君翊对于换人没什么意见,柔仪殿的宫人本就是建宁帝挑的,他也没什么自己的心腹。他真正想说的,是另一回事:“儿臣想向父皇求个恩典。”
“哦?什么?”
吴君翊从前也会这么说,只是那时他还不是太子,大多时候是开口讨要父皇的宝贝,父皇每次都是问都不问就笑着点头,最多刮刮他的鼻尖,或者摸摸他的小光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父皇就不会再这样与他对话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