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7
乱世生存攻略 作者:小蜗牛跑得快.
寝宫。还有他学琴、学书法的南书房。
“待天下平定,也该慢慢恢复这些诗词书画应有的地位了。”吴君翊翻看那些先皇的手稿,颇为感慨地说。
沈瑜刚刚欣赏完毕他幼年时的一幅画作,听到这儿,却毫无讶异地露出眉眼弯弯的笑容,“好啊,不过这个,就恕臣无能为力了。”
吴君翊并不是真的痛恨那些华美的词藻。只是恨他们成了取悦建宁帝的工具,恨奏折中的词不达意。。
为了抬高武人的地位,吴君翊曾一度压制诗词书画的发展,而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也是拨乱反正的时候。
磅礴古朴的文字,婉转细腻的语言,这二者,就如同文武之道一样,本应是共存的,没有谁高谁一等。
沈瑜并不惊讶于这点,他为吴君翊骄傲。
开春后,战事继续。张继才数次主动请缨,战功赫赫。他似乎是料到自己在战后必定会被清算,所以屡次出击立功,以求不牵连家人。
而他手下的汴州士兵,与他的行事相似,上阵都和不要命一样,以一敌十。他们自知如果追究zaofan的罪名,只有一死了之,所以宁可把这条命牺牲在战场上——至少杀鲜卑人,立功可以给他们家人换来田地。
沈瑜也没有问吴君翊是怎么打算的。他相信,吴君翊可以处理得很好。
战事辛劳,沈瑜除了肩负着粮草的巨任,还在吴君翊身边继续帮他处理公文奏折。这些杂务其实有楚王在京中帮着批改,但是大事还是要送过来让吴君翊拿意见。沈瑜有了这个理由,倒是可以常常与吴君翊待在一起,即使各忙各的,也十分美好。
但军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苦闷。过同州冯翊郡时,吴君翊还命人从当地人那儿买羊宰杀,犒劳大军。他向沈瑜提起当地的故事:冯翊朝邑县许原下地有苦泉,羊饮之,肥而肉美,号为沙苑细肋羊,谚曰:苦泉羊,洛水浆。
“听说那水又咸又苦,偏偏用来喂羊,肉质肥美,浇灌田地,土地肥沃。”吴君翊津津乐道地讲完了传闻,又遗憾地说:“这里的烹饪方式与宫中十分不同,可惜你现在不能沾荤腥,否则倒是可以好好享用一番。”
听到吴君翊这么说,沈瑜只是答道:“常言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苦泉水苦不苦,有没有用处,却连人说了都不算。我这么想一想,收获可比一块羊肉大多了。”
吴君翊听到这句话,也忍不住笑了。
这场战争又持续了一年多,直到明宣七年的春天,张继才率骑兵捣入草原,杀翻了鲜卑的王帐,才为大齐收复失地,抗击鲜卑的战争,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按照吴君翊的计划,投降的贵族由贺六浑统率,赐南凉王封号,移入州县生活,学习儒家文化,耕田与纺织,或者在专门圈出的草原放牧,饲养良马,供大齐使用。
而对于立下赫赫战功的张继才,吴君翊也没有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老路。尽管张继才认罪认得十分干脆,毫不推卸,但吴君翊还是引用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例子,赦免张继才及其部下抗旨的罪过。
至于攻陷京城,虽说是确凿无疑,但也有一些说头,譬如建宁帝事实上是弃城而逃,当然,吴君翊不会这么说,那群以贾盛德为首的主和派这时候自然到了发挥作用的时候。
当然,再怎么甩锅,有些罪责还是要惩罚的,因此历数张继才的功劳与过错,梁王的封号被降为颍川侯。张继才在听到宣旨后,心服口服,三拜九叩,感念吴君翊的恩德。
战事平定,吴君翊和沈瑜等人,也终于得以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人身边。
第106章 第 106 章
沈瑜外放做官,一转眼也过去了三四年,中间只有沈和去世他返京,才与家人相聚了一段时间。
如今他归来,宋氏自然苍老了许多。而沈琳却已经迅速地成长起来,十三岁的少年,已经考中秀才,选入官学。与兄长见面时,他也会主动宽慰:“母亲只是在父亲去世后,心情郁郁,身体倒没什么,我常请她去舅母那里坐坐。大哥闲时与他说说话就好。”
沈瑜也到祖父、父亲的墓前祷祝,沈琦在战争中十分勇猛,封了云骑尉,没有堕了沈家儿郎的脸面。沈荣更是凭功勋升国公,虽然无人继承,但亦是对他极大的肯定。吴济桓受封世子,沈玥已是安享时光,无事烦忧。
明宣七年五月,大齐迁回旧都。沈瑜为父祖移灵回祖墓。
迁都的事情陆陆续续准备了半年多。先是修缮宫城,再是搬迁宫人、宫妃,去整理宫务,还有一部分卫兵,接着是朝臣,最后,才是吴君翊率令剩下的文武官员。
皇太弟册立后,连太后都不再指望吴君翊选立皇后,反而和张太嫔整日操心起来怎么给皇太弟选人。毕竟随着她和张太嫔年龄渐渐增长,总需要个人来操持公务。
吴君佐已经十三岁了。他像小树苗一样迫不及待地吸吮能量,如饥似渴地学习。如今他已经从孱弱苍白,被姐姐欺负也不敢还嘴的幼童成长为芝兰玉树,谦逊有礼的儿郎。
吴君翊也总将他带在身边,尽心辅导。吴君佐和他一样,从小学习琴棋书画、骑马射箭,但是比起吴君翊,多出了很多接触实务的时候。吴君翊不仅带他见官员,听奏报,还会带他走访民间,亲身考察田地如何耕种,士兵如何训练,商铺怎么营业。吴君翊甚至想派他到各地巡防,随商队出海。
吴君翊希望自己的继承人,也
恋耽美
寝宫。还有他学琴、学书法的南书房。
“待天下平定,也该慢慢恢复这些诗词书画应有的地位了。”吴君翊翻看那些先皇的手稿,颇为感慨地说。
沈瑜刚刚欣赏完毕他幼年时的一幅画作,听到这儿,却毫无讶异地露出眉眼弯弯的笑容,“好啊,不过这个,就恕臣无能为力了。”
吴君翊并不是真的痛恨那些华美的词藻。只是恨他们成了取悦建宁帝的工具,恨奏折中的词不达意。。
为了抬高武人的地位,吴君翊曾一度压制诗词书画的发展,而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也是拨乱反正的时候。
磅礴古朴的文字,婉转细腻的语言,这二者,就如同文武之道一样,本应是共存的,没有谁高谁一等。
沈瑜并不惊讶于这点,他为吴君翊骄傲。
开春后,战事继续。张继才数次主动请缨,战功赫赫。他似乎是料到自己在战后必定会被清算,所以屡次出击立功,以求不牵连家人。
而他手下的汴州士兵,与他的行事相似,上阵都和不要命一样,以一敌十。他们自知如果追究zaofan的罪名,只有一死了之,所以宁可把这条命牺牲在战场上——至少杀鲜卑人,立功可以给他们家人换来田地。
沈瑜也没有问吴君翊是怎么打算的。他相信,吴君翊可以处理得很好。
战事辛劳,沈瑜除了肩负着粮草的巨任,还在吴君翊身边继续帮他处理公文奏折。这些杂务其实有楚王在京中帮着批改,但是大事还是要送过来让吴君翊拿意见。沈瑜有了这个理由,倒是可以常常与吴君翊待在一起,即使各忙各的,也十分美好。
但军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苦闷。过同州冯翊郡时,吴君翊还命人从当地人那儿买羊宰杀,犒劳大军。他向沈瑜提起当地的故事:冯翊朝邑县许原下地有苦泉,羊饮之,肥而肉美,号为沙苑细肋羊,谚曰:苦泉羊,洛水浆。
“听说那水又咸又苦,偏偏用来喂羊,肉质肥美,浇灌田地,土地肥沃。”吴君翊津津乐道地讲完了传闻,又遗憾地说:“这里的烹饪方式与宫中十分不同,可惜你现在不能沾荤腥,否则倒是可以好好享用一番。”
听到吴君翊这么说,沈瑜只是答道:“常言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苦泉水苦不苦,有没有用处,却连人说了都不算。我这么想一想,收获可比一块羊肉大多了。”
吴君翊听到这句话,也忍不住笑了。
这场战争又持续了一年多,直到明宣七年的春天,张继才率骑兵捣入草原,杀翻了鲜卑的王帐,才为大齐收复失地,抗击鲜卑的战争,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按照吴君翊的计划,投降的贵族由贺六浑统率,赐南凉王封号,移入州县生活,学习儒家文化,耕田与纺织,或者在专门圈出的草原放牧,饲养良马,供大齐使用。
而对于立下赫赫战功的张继才,吴君翊也没有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老路。尽管张继才认罪认得十分干脆,毫不推卸,但吴君翊还是引用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例子,赦免张继才及其部下抗旨的罪过。
至于攻陷京城,虽说是确凿无疑,但也有一些说头,譬如建宁帝事实上是弃城而逃,当然,吴君翊不会这么说,那群以贾盛德为首的主和派这时候自然到了发挥作用的时候。
当然,再怎么甩锅,有些罪责还是要惩罚的,因此历数张继才的功劳与过错,梁王的封号被降为颍川侯。张继才在听到宣旨后,心服口服,三拜九叩,感念吴君翊的恩德。
战事平定,吴君翊和沈瑜等人,也终于得以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人身边。
第106章 第 106 章
沈瑜外放做官,一转眼也过去了三四年,中间只有沈和去世他返京,才与家人相聚了一段时间。
如今他归来,宋氏自然苍老了许多。而沈琳却已经迅速地成长起来,十三岁的少年,已经考中秀才,选入官学。与兄长见面时,他也会主动宽慰:“母亲只是在父亲去世后,心情郁郁,身体倒没什么,我常请她去舅母那里坐坐。大哥闲时与他说说话就好。”
沈瑜也到祖父、父亲的墓前祷祝,沈琦在战争中十分勇猛,封了云骑尉,没有堕了沈家儿郎的脸面。沈荣更是凭功勋升国公,虽然无人继承,但亦是对他极大的肯定。吴济桓受封世子,沈玥已是安享时光,无事烦忧。
明宣七年五月,大齐迁回旧都。沈瑜为父祖移灵回祖墓。
迁都的事情陆陆续续准备了半年多。先是修缮宫城,再是搬迁宫人、宫妃,去整理宫务,还有一部分卫兵,接着是朝臣,最后,才是吴君翊率令剩下的文武官员。
皇太弟册立后,连太后都不再指望吴君翊选立皇后,反而和张太嫔整日操心起来怎么给皇太弟选人。毕竟随着她和张太嫔年龄渐渐增长,总需要个人来操持公务。
吴君佐已经十三岁了。他像小树苗一样迫不及待地吸吮能量,如饥似渴地学习。如今他已经从孱弱苍白,被姐姐欺负也不敢还嘴的幼童成长为芝兰玉树,谦逊有礼的儿郎。
吴君翊也总将他带在身边,尽心辅导。吴君佐和他一样,从小学习琴棋书画、骑马射箭,但是比起吴君翊,多出了很多接触实务的时候。吴君翊不仅带他见官员,听奏报,还会带他走访民间,亲身考察田地如何耕种,士兵如何训练,商铺怎么营业。吴君翊甚至想派他到各地巡防,随商队出海。
吴君翊希望自己的继承人,也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