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作者:沈二藤
,庄旈的白衬衣也洇湿开来,他指了指不远处田野旁的凉亭说:“我们到那儿坐会儿吧。”
凉亭里坐着几位大爷,台阶上蹲着看似年过七十的老人家,头顶蓑帽,脖子上横着发黄的湿毛巾,脚下担子里放着自家腌的白萝卜,庄旈侧过身穿过他,谢兴荣同他笑了笑。
老人家用绿冬哝哝的绿冬方言问:“要来一根儿吗,小伙子。”
绿冬靠近上海,虽是北方,却更像个南方地儿,连着方言都类似于上海话,腔调软糯,带着点嗔娇的意味。
谢兴荣看了眼庄旈,又看了眼凉亭外烤的正火热的太阳,从口袋里拿出纸币,买了两份,递给庄旈一份,凉亭里的几位大爷扇着蒲扇抱怨着夏天怎么还没有过去。
庄旈拿着这被透明塑料袋包装住的发白发黄的腌萝卜,想着,这个夏天不要结束多好,他咬了一口,萝卜的汁水溢满整个口腔,酸甜酸甜的味道,真是小孩子喜欢吃的口味,庄旈也不例外,尽管像个小大人的他,在某些方面仍时常表现出同龄孩子还有的稚气。
比如此刻,他正对吃到美味的腌萝卜和与谢兴荣独处而感到极致的满足,坐在那儿,忍不住前后轻轻荡起了小腿,掀来一阵微弱的暖风。
谢兴荣看着,忍不住轻笑了声:“果然还是个小孩子。”
“什么?”庄旈侧脸看他,假装没听清方才的话,“我已经不是个小孩子了。”
“嗯。”谢兴荣没有反驳他,伸手扯开湿漉漉的袋子,也咬了口。
“谢先生,同我讲讲电影吧?”庄旈嚼着萝卜,含糊不清地说道,他对电影充满了好奇,不仅仅是对影片,更对影片背后的故事,如何拍摄,如何制作,如何出厂,他都想一一获知,“1994年,有什么好电影?”
“1994年的好电影可多了去了。”
“比如?”
“比如”谢兴荣抬眸,蹙眉,想了想,“国外的好多,国内的也不少。昨夜和前夜播的也都是1994年的影片。”
“国外?谢先生,还看外国片吗?”
“那自然。”谢兴荣说这话时,语气里充满了一股子骄傲的意味,“电影可没有国界一说,就像你看的书籍,不也许多外国人写的吗?”
庄旈仰着下巴“嗯”了一声,“博尔赫斯是阿根廷人,还有尼采是德国人。”
“1994年,出了好多的经典,像《肖生克的救赎》,《这个杀手不太冷》,《低俗小说》和《阿q正传》,国内有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王家卫的《重庆森林》、《东邪西毒》。”谢兴荣谈起电影来喋喋不休,庄旈却丝毫不觉得烦闷,甚至对这些影片充满了向往。
“除去我之前和你说的姜文,我最喜欢的就是昆汀,他的作品每一部我都看过好多回,看多了,甚至连台词也能记下,都说他是鬼才,我也这么觉得。”谢兴荣低头见庄旈一脸崇拜地望着自己,竟觉得还有害羞、心虚起来,少年不加以修饰的仰慕,令他觉得无法承受,因为他深知自己的贫乏。
为了能看懂外语片,谢兴荣所付出的努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他没念过书,不识字,看国产片,虽然看不懂台词,但多听几遍也能听得懂主人公和剧情的发展,然而外语片对他而言就是个无法匹及的高度,看不懂字幕又听不懂外语的他,开始自学识字。
常常在旅途颠簸中,躲在车厢里,掌着明亮的手电筒,从小学课本开始,从发音开始,从最日常最简易的字开始学习,白天跟着电影班子工作,夜里结束工作后,就开始漫长的自学时间。
这是一项困难而艰巨的工程,就好比让毫无运动天赋的人去攀爬那珠穆朗玛峰的高峰。
从失败和气馁里跌倒、爬滚,再起来,再跌倒,摔得满身伤痕与污泥,谢兴荣也没叫过苦,日复日,夜复夜,三四年的时间下来,虽不会写字,但普通的识字倒也能识了。
“王家卫也是极好的。”谢兴荣抠掰着手指说,“他的影片无一不充满迷幻与浪漫。尤其那部《重庆森林》,总能让人遐想很多。”
庄旈看着低眉顺眼的谢兴荣,将他说的话,一字一句全部记在心里,直至许多年后,庄旈仍记得这一日,谢兴荣同他谈起电影时,眼睛和嘴角泛着的夺目的光芒。
“当然了,除了1994年,其他时刻也有许多好的电影。”谢兴荣笑着说,“库布里克在1968年就拍了科幻片《太空漫游2001》,你说厉不厉害?”
“2001?”庄旈问,“1968年拍的?”
“是啊。可真是太厉害了。”谢兴荣感叹道,“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能够拍出跨时代跨未来,充斥对宇宙对人生思考的优秀的电影。”
“今晚,能放吗?这个2001,科幻片,我还没看过。”
“好。”
庄旈咧着嘴笑了,双眉弯弯。这是少年独有的,清新的,快乐的,笑容。
凉亭外的田野里一片绿油油,风一拂,就随之摇晃,摇晃而来的还有带着泥土与出芽的新鲜生命味,混在这些生命气息里的还有远处海面上咸湿的海浪,卷携着途中某朵野花绽放出来的芳香。
绿冬的一切,在庄旈的记忆都带着咸湿、芳甜与谢兴荣的笑,不声不响的停留了庄旈的一生,在他剩余的生命里,无数个日夜梦中,他时刻回到绿冬,回到有谢兴荣的那个充满电影气息的浪漫夏日,甚至再也不想离开。
无神论的他,忽然也祈祷起了上帝,乞求延长这个夏季,让秋冬永远不要降临绿冬。
这天,他们没有走到海边,就折回了,从田埂上绕路而回,田埂里的泥巴
恋耽美
,庄旈的白衬衣也洇湿开来,他指了指不远处田野旁的凉亭说:“我们到那儿坐会儿吧。”
凉亭里坐着几位大爷,台阶上蹲着看似年过七十的老人家,头顶蓑帽,脖子上横着发黄的湿毛巾,脚下担子里放着自家腌的白萝卜,庄旈侧过身穿过他,谢兴荣同他笑了笑。
老人家用绿冬哝哝的绿冬方言问:“要来一根儿吗,小伙子。”
绿冬靠近上海,虽是北方,却更像个南方地儿,连着方言都类似于上海话,腔调软糯,带着点嗔娇的意味。
谢兴荣看了眼庄旈,又看了眼凉亭外烤的正火热的太阳,从口袋里拿出纸币,买了两份,递给庄旈一份,凉亭里的几位大爷扇着蒲扇抱怨着夏天怎么还没有过去。
庄旈拿着这被透明塑料袋包装住的发白发黄的腌萝卜,想着,这个夏天不要结束多好,他咬了一口,萝卜的汁水溢满整个口腔,酸甜酸甜的味道,真是小孩子喜欢吃的口味,庄旈也不例外,尽管像个小大人的他,在某些方面仍时常表现出同龄孩子还有的稚气。
比如此刻,他正对吃到美味的腌萝卜和与谢兴荣独处而感到极致的满足,坐在那儿,忍不住前后轻轻荡起了小腿,掀来一阵微弱的暖风。
谢兴荣看着,忍不住轻笑了声:“果然还是个小孩子。”
“什么?”庄旈侧脸看他,假装没听清方才的话,“我已经不是个小孩子了。”
“嗯。”谢兴荣没有反驳他,伸手扯开湿漉漉的袋子,也咬了口。
“谢先生,同我讲讲电影吧?”庄旈嚼着萝卜,含糊不清地说道,他对电影充满了好奇,不仅仅是对影片,更对影片背后的故事,如何拍摄,如何制作,如何出厂,他都想一一获知,“1994年,有什么好电影?”
“1994年的好电影可多了去了。”
“比如?”
“比如”谢兴荣抬眸,蹙眉,想了想,“国外的好多,国内的也不少。昨夜和前夜播的也都是1994年的影片。”
“国外?谢先生,还看外国片吗?”
“那自然。”谢兴荣说这话时,语气里充满了一股子骄傲的意味,“电影可没有国界一说,就像你看的书籍,不也许多外国人写的吗?”
庄旈仰着下巴“嗯”了一声,“博尔赫斯是阿根廷人,还有尼采是德国人。”
“1994年,出了好多的经典,像《肖生克的救赎》,《这个杀手不太冷》,《低俗小说》和《阿q正传》,国内有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王家卫的《重庆森林》、《东邪西毒》。”谢兴荣谈起电影来喋喋不休,庄旈却丝毫不觉得烦闷,甚至对这些影片充满了向往。
“除去我之前和你说的姜文,我最喜欢的就是昆汀,他的作品每一部我都看过好多回,看多了,甚至连台词也能记下,都说他是鬼才,我也这么觉得。”谢兴荣低头见庄旈一脸崇拜地望着自己,竟觉得还有害羞、心虚起来,少年不加以修饰的仰慕,令他觉得无法承受,因为他深知自己的贫乏。
为了能看懂外语片,谢兴荣所付出的努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他没念过书,不识字,看国产片,虽然看不懂台词,但多听几遍也能听得懂主人公和剧情的发展,然而外语片对他而言就是个无法匹及的高度,看不懂字幕又听不懂外语的他,开始自学识字。
常常在旅途颠簸中,躲在车厢里,掌着明亮的手电筒,从小学课本开始,从发音开始,从最日常最简易的字开始学习,白天跟着电影班子工作,夜里结束工作后,就开始漫长的自学时间。
这是一项困难而艰巨的工程,就好比让毫无运动天赋的人去攀爬那珠穆朗玛峰的高峰。
从失败和气馁里跌倒、爬滚,再起来,再跌倒,摔得满身伤痕与污泥,谢兴荣也没叫过苦,日复日,夜复夜,三四年的时间下来,虽不会写字,但普通的识字倒也能识了。
“王家卫也是极好的。”谢兴荣抠掰着手指说,“他的影片无一不充满迷幻与浪漫。尤其那部《重庆森林》,总能让人遐想很多。”
庄旈看着低眉顺眼的谢兴荣,将他说的话,一字一句全部记在心里,直至许多年后,庄旈仍记得这一日,谢兴荣同他谈起电影时,眼睛和嘴角泛着的夺目的光芒。
“当然了,除了1994年,其他时刻也有许多好的电影。”谢兴荣笑着说,“库布里克在1968年就拍了科幻片《太空漫游2001》,你说厉不厉害?”
“2001?”庄旈问,“1968年拍的?”
“是啊。可真是太厉害了。”谢兴荣感叹道,“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能够拍出跨时代跨未来,充斥对宇宙对人生思考的优秀的电影。”
“今晚,能放吗?这个2001,科幻片,我还没看过。”
“好。”
庄旈咧着嘴笑了,双眉弯弯。这是少年独有的,清新的,快乐的,笑容。
凉亭外的田野里一片绿油油,风一拂,就随之摇晃,摇晃而来的还有带着泥土与出芽的新鲜生命味,混在这些生命气息里的还有远处海面上咸湿的海浪,卷携着途中某朵野花绽放出来的芳香。
绿冬的一切,在庄旈的记忆都带着咸湿、芳甜与谢兴荣的笑,不声不响的停留了庄旈的一生,在他剩余的生命里,无数个日夜梦中,他时刻回到绿冬,回到有谢兴荣的那个充满电影气息的浪漫夏日,甚至再也不想离开。
无神论的他,忽然也祈祷起了上帝,乞求延长这个夏季,让秋冬永远不要降临绿冬。
这天,他们没有走到海边,就折回了,从田埂上绕路而回,田埂里的泥巴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