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当名士 作者:五色龙章
花园里也有亭台楼阁,四五月间天气炎热,住花园里反倒凉快。
周王是个随和性子,便应道:“也好,本王倒无妨。只是修造时一切从简,不要太过耗费民力物力的好。”
宋、桓二人喏喏而出,寻褚长史定下翻修王府的工期,双双回到府衙,将此事通知下去,由府工房安排翻修事宜。
他们两人则带了一队衙差护卫,先押着煤、焦和焦油去往石灰窑场,依着早先学习计算好的配比和了石砖料,在大锅中边烧边搅,趁热着砖浆倒进模子,脱模后即成砖料。更多富余的白云石则按40%的比例掺进水泥,直接送往王府,做建房用的水泥料。
这边做好示范、叮嘱匠人给他留下两面墙砌耐高温炉的石砖后,宋大人又带着桓御史,领着一队差役从北城绕到南城。
二人一路上分析周边环境风险,一路上观测环境,终于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外一处高下稍有落差的河面附近圈定了地点——
是一片略高于河岸的土坡,尚无人垦殖,而是一片荒滩野地。泥土微微湿润,夹着沙泥和细碎石粒,但看周围河水涨退留下的印记,倒不是发洪水时能冲到的地方。
此处可先建个多头水碓、一个水磨,吊上细碎的青石破碎白云石和磷块岩配肥料,还得建个水车往岸上引水。然后在水车下面建座高水塔,用水泥管、陶管引到厂里,各厂房里就可以直接用自来水,不必再费力从井里打水、运水了。
厂区规划就还是先建最常见的石灰窑,在偏东一点的地方建个炼焦炉,挨着炼焦炉再建一座高锰酸钾厂。炼焦炉炼出煤焦油直接制白云石砖,焦炭正好可以用来烧白云石、熬煮草木灰水、煎氢氧化钾,提纯高锰酸钾结晶。
最后释放的焦炉气也可以燃烧,或许可以试试用管道引流出来煮草木灰水,这样一来说不定还能减少些污染。
他以前弄的化肥厂还是农家肥积肥一路,农药厂也都是天然植物药剂,而今要搞真正的化肥、农药,还要炼焦,肯定会排出大量污水和废气,也得提前买几篇小论文,研究下污水处理和有毒气体净化的问题了。
虽说他计划中这个连电都没有的小厂区的废水不多,倒进汉江里很快也就被吞没,但他是从21世纪工业时代来的,亲眼见过那么多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害,可不愿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建厂时就提前建好污水净化池,先沉淀、过滤,再用石灰、高锰酸钾净化几遍再排入江中。
如此一来就要往大处建,起码划个几亩地做工业园吧。周围还要配建员工宿舍、生活区、医院、学校等地……先招单身汉,家属需要的东西边干边配吧。
第156章
新泰廿四年四月初十,汉中府工业园立基之地。
宋时拿出随身的文具袋,提笔在削好的木板上题下了这句话,又亲手拿水火杖刨开一片泥坑,插上木牌,用泥土高高堆起。虽然看着有点像墓碑吧……不过眼下最重要的是把地方圈好,下次来时别找不着了。回头正式开始建设工业区,再把这块牌子推了就行。
他先选定了建水车、水碓的位置,在不远处树林中采伐树枝圈定占地大小,而后又定了工厂厂址位置。桓凌指挥随行的十来个衙差拿着绳子、木尺、皮卷尺、水火棍来做简单的定位测量,量着棍子与阴影长度、太阳角度,大略估算远近,在厂区边缘四至处埋下标记。
东至榆林、西至白石堆、南至汉水边、北至路,长30步,宽160步,共计20亩,相当于现代一个小区大小了。
先把地方划出来,将来厂区建起来,也可以规划出一部分招商引资。
圈定好的厂房所在的位置有许多荒草、树木,待正式开始建设时便叫人采伐了去,平整土地,砍下的木料正好建水车、水碓、水磨什么的。
至于建筑结构,他心中早已经有了打算——不建传统木结构房屋,就只用竹筋混凝土预制板搭成单层板房。屋顶用混凝土板可能不够安全,但他这工厂不是百姓住家,经不得漏雨,单用瓦片铺顶不安全,还是先铺一个木顶,搭上铁板,再铺几层沥青油毡防雨。
造这样的厂房可比正经古典建筑快得多,成本也极低,省得这边造厂房、那边给周王修王府,府里财政周转不灵,也寻不着这么多工人。
他们忙碌了一下午,先定下了厂房与厂区的四至和边界标志,现场画了张鱼鳞图。到晚间回去时却早过了关城门的时间,一行人踏夜而行,路上灯火月色也不甚明,幸好衙差们是要下乡收粮纳税的,还认得回城的路,好容易摸回大道,便沿路找了个农家院借宿。
桓宋二人虽没穿官袍,随行的衙差却都作本色打扮,敲门时把水火杖和钢叉敲得乱响,吓得院里的狗都不敢叫。
宋时竟有点前世抗日剧里鬼子进村的错觉,简直有点后悔把这群未经调教的衙役带出来了。他只得抬高声音喝了一声:“轻些叩门,别吓着人!咱们是来借宿的,不是来抓匪徒的!”
几个正在咣咣咂门的衙役连忙停手,领队的蔡班头过来点头哈腰地说:“是小的管教无状,让这些粗人惊扰两位大人了。大老爷放心,小的这就好言请他开门,好叫大人们早进去歇息!”
这态度、这语气……越来越像领着皇军进村的二鬼子了。
宋时有些不能直视,桓凌也摇了摇头,抬手吩咐道:“罢了,这些都是小户百姓,不惯见人,咱们再寻别人家借宿吧。”
他们都打算拨马离开了,那院子反而打开,里面走出一名形容有些削瘦病弱的中年汉子,向两人行礼,有些惶恐地引他们进院里歇息。院里有几间房亮着灯,房里透出细碎的声音,仿佛有老有少,只隔着窗子看他们,却不敢出来。
宋时怕衙差再说出什么吓人的话,主动亮明了身份:“我是新任汉中知府宋某,这位是镇抚陕西右佥都御史桓大人。你不要怕,我们不是……不是来收粮税的,只是有事到江边,回来时天色太晚了,才来此借住一宿。”
他是从推翻了三座大山的新社会来的,自然知道百姓怕官比怕贼怕得还厉害,见面先澄清来意,又拿了两块碎银给那汉子,问道:“我们人多,你这里能挤出几间房么?”
那汉子不敢接银子,宋时便直接塞过去,温和地说:“拿着吧。桓大人是御史,专管抓贪官,本府是翰林出身,立身皆以清廉为本,不能拿百姓一针一线。我们这些人既要借宿,还要借些米粮做饭,用些干草喂马,都是要银子的。”
……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岂止百姓没听过,汉中府的衙役都为这份清廉惊呆了。
哪怕他们这些当差的下乡收粮,也要指着当地大户送吃送喝;县令、知府也少不得要收城里富绅的孝敬;而那些来往的巡按、提学御史们更是离着府还有几十里就得高接远送,敬上几十道菜的大宴……
恋耽美
花园里也有亭台楼阁,四五月间天气炎热,住花园里反倒凉快。
周王是个随和性子,便应道:“也好,本王倒无妨。只是修造时一切从简,不要太过耗费民力物力的好。”
宋、桓二人喏喏而出,寻褚长史定下翻修王府的工期,双双回到府衙,将此事通知下去,由府工房安排翻修事宜。
他们两人则带了一队衙差护卫,先押着煤、焦和焦油去往石灰窑场,依着早先学习计算好的配比和了石砖料,在大锅中边烧边搅,趁热着砖浆倒进模子,脱模后即成砖料。更多富余的白云石则按40%的比例掺进水泥,直接送往王府,做建房用的水泥料。
这边做好示范、叮嘱匠人给他留下两面墙砌耐高温炉的石砖后,宋大人又带着桓御史,领着一队差役从北城绕到南城。
二人一路上分析周边环境风险,一路上观测环境,终于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外一处高下稍有落差的河面附近圈定了地点——
是一片略高于河岸的土坡,尚无人垦殖,而是一片荒滩野地。泥土微微湿润,夹着沙泥和细碎石粒,但看周围河水涨退留下的印记,倒不是发洪水时能冲到的地方。
此处可先建个多头水碓、一个水磨,吊上细碎的青石破碎白云石和磷块岩配肥料,还得建个水车往岸上引水。然后在水车下面建座高水塔,用水泥管、陶管引到厂里,各厂房里就可以直接用自来水,不必再费力从井里打水、运水了。
厂区规划就还是先建最常见的石灰窑,在偏东一点的地方建个炼焦炉,挨着炼焦炉再建一座高锰酸钾厂。炼焦炉炼出煤焦油直接制白云石砖,焦炭正好可以用来烧白云石、熬煮草木灰水、煎氢氧化钾,提纯高锰酸钾结晶。
最后释放的焦炉气也可以燃烧,或许可以试试用管道引流出来煮草木灰水,这样一来说不定还能减少些污染。
他以前弄的化肥厂还是农家肥积肥一路,农药厂也都是天然植物药剂,而今要搞真正的化肥、农药,还要炼焦,肯定会排出大量污水和废气,也得提前买几篇小论文,研究下污水处理和有毒气体净化的问题了。
虽说他计划中这个连电都没有的小厂区的废水不多,倒进汉江里很快也就被吞没,但他是从21世纪工业时代来的,亲眼见过那么多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害,可不愿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建厂时就提前建好污水净化池,先沉淀、过滤,再用石灰、高锰酸钾净化几遍再排入江中。
如此一来就要往大处建,起码划个几亩地做工业园吧。周围还要配建员工宿舍、生活区、医院、学校等地……先招单身汉,家属需要的东西边干边配吧。
第156章
新泰廿四年四月初十,汉中府工业园立基之地。
宋时拿出随身的文具袋,提笔在削好的木板上题下了这句话,又亲手拿水火杖刨开一片泥坑,插上木牌,用泥土高高堆起。虽然看着有点像墓碑吧……不过眼下最重要的是把地方圈好,下次来时别找不着了。回头正式开始建设工业区,再把这块牌子推了就行。
他先选定了建水车、水碓的位置,在不远处树林中采伐树枝圈定占地大小,而后又定了工厂厂址位置。桓凌指挥随行的十来个衙差拿着绳子、木尺、皮卷尺、水火棍来做简单的定位测量,量着棍子与阴影长度、太阳角度,大略估算远近,在厂区边缘四至处埋下标记。
东至榆林、西至白石堆、南至汉水边、北至路,长30步,宽160步,共计20亩,相当于现代一个小区大小了。
先把地方划出来,将来厂区建起来,也可以规划出一部分招商引资。
圈定好的厂房所在的位置有许多荒草、树木,待正式开始建设时便叫人采伐了去,平整土地,砍下的木料正好建水车、水碓、水磨什么的。
至于建筑结构,他心中早已经有了打算——不建传统木结构房屋,就只用竹筋混凝土预制板搭成单层板房。屋顶用混凝土板可能不够安全,但他这工厂不是百姓住家,经不得漏雨,单用瓦片铺顶不安全,还是先铺一个木顶,搭上铁板,再铺几层沥青油毡防雨。
造这样的厂房可比正经古典建筑快得多,成本也极低,省得这边造厂房、那边给周王修王府,府里财政周转不灵,也寻不着这么多工人。
他们忙碌了一下午,先定下了厂房与厂区的四至和边界标志,现场画了张鱼鳞图。到晚间回去时却早过了关城门的时间,一行人踏夜而行,路上灯火月色也不甚明,幸好衙差们是要下乡收粮纳税的,还认得回城的路,好容易摸回大道,便沿路找了个农家院借宿。
桓宋二人虽没穿官袍,随行的衙差却都作本色打扮,敲门时把水火杖和钢叉敲得乱响,吓得院里的狗都不敢叫。
宋时竟有点前世抗日剧里鬼子进村的错觉,简直有点后悔把这群未经调教的衙役带出来了。他只得抬高声音喝了一声:“轻些叩门,别吓着人!咱们是来借宿的,不是来抓匪徒的!”
几个正在咣咣咂门的衙役连忙停手,领队的蔡班头过来点头哈腰地说:“是小的管教无状,让这些粗人惊扰两位大人了。大老爷放心,小的这就好言请他开门,好叫大人们早进去歇息!”
这态度、这语气……越来越像领着皇军进村的二鬼子了。
宋时有些不能直视,桓凌也摇了摇头,抬手吩咐道:“罢了,这些都是小户百姓,不惯见人,咱们再寻别人家借宿吧。”
他们都打算拨马离开了,那院子反而打开,里面走出一名形容有些削瘦病弱的中年汉子,向两人行礼,有些惶恐地引他们进院里歇息。院里有几间房亮着灯,房里透出细碎的声音,仿佛有老有少,只隔着窗子看他们,却不敢出来。
宋时怕衙差再说出什么吓人的话,主动亮明了身份:“我是新任汉中知府宋某,这位是镇抚陕西右佥都御史桓大人。你不要怕,我们不是……不是来收粮税的,只是有事到江边,回来时天色太晚了,才来此借住一宿。”
他是从推翻了三座大山的新社会来的,自然知道百姓怕官比怕贼怕得还厉害,见面先澄清来意,又拿了两块碎银给那汉子,问道:“我们人多,你这里能挤出几间房么?”
那汉子不敢接银子,宋时便直接塞过去,温和地说:“拿着吧。桓大人是御史,专管抓贪官,本府是翰林出身,立身皆以清廉为本,不能拿百姓一针一线。我们这些人既要借宿,还要借些米粮做饭,用些干草喂马,都是要银子的。”
……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岂止百姓没听过,汉中府的衙役都为这份清廉惊呆了。
哪怕他们这些当差的下乡收粮,也要指着当地大户送吃送喝;县令、知府也少不得要收城里富绅的孝敬;而那些来往的巡按、提学御史们更是离着府还有几十里就得高接远送,敬上几十道菜的大宴……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