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个物体穿梭于星辰之间,单凭人类的肉眼视力,如果不借助光学设备,是很难看清楚这些物体的真面目,在宇宙里,恒星就犹如黑暗海洋中的灯塔,它可以照亮周围,但却不能照亮一切,对于遥远尺度的物体而言,它们的光芒太过寒冷。
在这数量庞大的群体中,有一个个体与群体不同,物体上多个外观形似锅盖的东西将自己的凹面对准着群体行进的前方。
“快到了,前方就是黑洞,距离三光分。”
“全员苏醒!”当这样的无线电信息从物体上散发出去时,群体中的死寂如冰雪般消融,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无线电通讯构建起频道互相联系彼此,
“终于结束了吗?我们的旅程。”
“哎呀,我都不知道自己的一个反应堆停止工作了。”
“我们到哪了?”
“是距离三光分的位置。”
“我看到那个黑洞了,引力透镜效应很明显,背景的星辰都在扭曲。”
“真是个可怕的体。”由死寂趋向于喧嚣,熙熙攘攘的频道,数万只亚光速生物先后从漫长的沉睡中被唤醒过来。
“我们已经走了二十年了吧?”
“差不多,用光速的四分之一跨恒星航行五光年的距离,需要花费二十年的时间。”
“唉,明明我们可以用更高的速度……”
“没办法,谁让大功率的反馈信号不能对黑洞使用,黑洞会把信号吞噬,我们如果使用亚光速前往黑洞,连什么时候应该减速都不知道。”为了解决黑洞的问题,采集者们指派一支由数万亚光速生物组成的集群,前往那颗处于航线上,难以被观测到的流浪黑洞。
它们的任务是在黑洞的轨道上孕育出数只信号生物,这些信号生物会通过吸收黑洞外散的辐射,向外广播大功率的无线电信号。
这样一来,其他恒星系统的采集者,就可以较为容易的捕捉到黑洞的位置,再根据它的行进轨迹,规划出能够不受这颗黑洞影响的亚光速航线。
最主要的是能够时刻精准的监视这颗黑洞的动向,如果黑洞被恒星引力牵引,导致其急剧像某个恒星系统靠拢,采集者这边也能及时及早的作出反应,采取行动。
“这就是黑洞吗?第一次实际观测到,好恐怖啊……”这是采集者们第一次近距离观测到黑洞,以往都是通过数学计算建立起来的模型,或者光年尺度距离的远程观测,才能了解到黑洞的面貌。
这种亲身近距离观测的震撼感是无与伦比的强烈,一个体积和地球差不多大的体,漆黑深邃,那是这个宇宙中最漆黑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幽邃的深渊,掉进去就不再可能有机会出来,它可以直接和死划上等号。
无法准确地定义这个体的边缘,因为有一圈好似水波一样的东西包裹着它,那就是黑洞的引力透镜,时空在强大的引力面前选择了屈服,显现出的扭曲形态。
这便是宇宙中最为极赌体。
“所幸这东西并不像暝那样是活着的个体,不然族群可就危险了。”群体中有采集者在为此而感到庆幸,但也有采集者感到不解。
“为什么?如果这种体能够存在意识的话,我们可以让它不要伤害我们,危险度不是应该下降吗?”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黑洞存在意识,它为什么要听我们的?我们对它毫无价值可言,毁不毁灭族群纯粹是看那个生命体的喜好,而且它如此恐怖,哪怕它没有恶意,只是单纯存在于族群附近,对族群来都是灾难性。”
“原来是这样。”询问的采集者明悟的回应着,黑洞的引力太强了,远比恒星恐怖的多,如果靠近某一个恒星系统,都不需要进入,就能把恒星系统内的一堆行星强制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所谓的七星连珠,九星连珠就是这么回事。
而且黑洞的影响还不仅仅只局限在这些方面。不过,也有采集者有别的想法。
“错了,如果黑洞存在意识的话,那族群的安全度应该会上升,即便它对族群怀有恶意,对族群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为什么?”
“因为光速不能超越,尺缩效应把黑洞自身的时间给拉伸了,就像我们进行亚光速航行那样,时间会过得很慢,以黑洞自身的视角看我们,行动速度会非常快,接近光速,当它表达出恶意的时候,族群会有充足的时间逃跑。”
“可如果黑洞意识表达的是善意,有它主观意识的协助,族群会更安全。”提出反对的采集者解释自己反对的理由。
“但是黑洞本身自带影响,哪怕它对族群没有恶意。”
“所以只要保持距离就可以无视这点,既然是善意,那就该和族群保持距离,不保持距离就是恶意,族群也可以逃。”之前威胁论的提出者沉寂了一会后,赞同了反对者的观点。
“……好像是这么回事。”采集者们就这样在交流中行进,很快便走完了两光分的距离,距离黑洞仅有一光分,此时的它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来自黑洞那澎湃的引力,也可以看到围绕着黑洞旋转的吸积盘以及喷流。
“大家注意!偏转航向,向右偏转75度!”
“要减速了吗?”
“不,是加速。”黑洞的引力非常恐怖,越是接近黑洞,采集者们的速度就越高,引力势能转变为动能,动能的提升也意味着速度的提升。
并不想面对星虹效应的采集者们偏转了航向,围绕着黑洞进行公转,依靠高速公转形成的离心力,对抗来自黑洞的引力。
数万亚光速生物们分为几组,开始组合共同孕育大型巨构生物体,这是它们的任务,族群需要实时播报黑洞位置的个体,以此来提升安全度。
不过,在执行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意外。
“我捕捉到一串规律信号,是黑洞方向!”
“不会这么准吧?!我之前还在庆幸黑洞是没有意识的物体,现在就出现这种情况!”
“不要紧张,黑洞那里有一颗类地行星,信号应该是来自那里。”
在这数量庞大的群体中,有一个个体与群体不同,物体上多个外观形似锅盖的东西将自己的凹面对准着群体行进的前方。
“快到了,前方就是黑洞,距离三光分。”
“全员苏醒!”当这样的无线电信息从物体上散发出去时,群体中的死寂如冰雪般消融,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无线电通讯构建起频道互相联系彼此,
“终于结束了吗?我们的旅程。”
“哎呀,我都不知道自己的一个反应堆停止工作了。”
“我们到哪了?”
“是距离三光分的位置。”
“我看到那个黑洞了,引力透镜效应很明显,背景的星辰都在扭曲。”
“真是个可怕的体。”由死寂趋向于喧嚣,熙熙攘攘的频道,数万只亚光速生物先后从漫长的沉睡中被唤醒过来。
“我们已经走了二十年了吧?”
“差不多,用光速的四分之一跨恒星航行五光年的距离,需要花费二十年的时间。”
“唉,明明我们可以用更高的速度……”
“没办法,谁让大功率的反馈信号不能对黑洞使用,黑洞会把信号吞噬,我们如果使用亚光速前往黑洞,连什么时候应该减速都不知道。”为了解决黑洞的问题,采集者们指派一支由数万亚光速生物组成的集群,前往那颗处于航线上,难以被观测到的流浪黑洞。
它们的任务是在黑洞的轨道上孕育出数只信号生物,这些信号生物会通过吸收黑洞外散的辐射,向外广播大功率的无线电信号。
这样一来,其他恒星系统的采集者,就可以较为容易的捕捉到黑洞的位置,再根据它的行进轨迹,规划出能够不受这颗黑洞影响的亚光速航线。
最主要的是能够时刻精准的监视这颗黑洞的动向,如果黑洞被恒星引力牵引,导致其急剧像某个恒星系统靠拢,采集者这边也能及时及早的作出反应,采取行动。
“这就是黑洞吗?第一次实际观测到,好恐怖啊……”这是采集者们第一次近距离观测到黑洞,以往都是通过数学计算建立起来的模型,或者光年尺度距离的远程观测,才能了解到黑洞的面貌。
这种亲身近距离观测的震撼感是无与伦比的强烈,一个体积和地球差不多大的体,漆黑深邃,那是这个宇宙中最漆黑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幽邃的深渊,掉进去就不再可能有机会出来,它可以直接和死划上等号。
无法准确地定义这个体的边缘,因为有一圈好似水波一样的东西包裹着它,那就是黑洞的引力透镜,时空在强大的引力面前选择了屈服,显现出的扭曲形态。
这便是宇宙中最为极赌体。
“所幸这东西并不像暝那样是活着的个体,不然族群可就危险了。”群体中有采集者在为此而感到庆幸,但也有采集者感到不解。
“为什么?如果这种体能够存在意识的话,我们可以让它不要伤害我们,危险度不是应该下降吗?”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黑洞存在意识,它为什么要听我们的?我们对它毫无价值可言,毁不毁灭族群纯粹是看那个生命体的喜好,而且它如此恐怖,哪怕它没有恶意,只是单纯存在于族群附近,对族群来都是灾难性。”
“原来是这样。”询问的采集者明悟的回应着,黑洞的引力太强了,远比恒星恐怖的多,如果靠近某一个恒星系统,都不需要进入,就能把恒星系统内的一堆行星强制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所谓的七星连珠,九星连珠就是这么回事。
而且黑洞的影响还不仅仅只局限在这些方面。不过,也有采集者有别的想法。
“错了,如果黑洞存在意识的话,那族群的安全度应该会上升,即便它对族群怀有恶意,对族群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为什么?”
“因为光速不能超越,尺缩效应把黑洞自身的时间给拉伸了,就像我们进行亚光速航行那样,时间会过得很慢,以黑洞自身的视角看我们,行动速度会非常快,接近光速,当它表达出恶意的时候,族群会有充足的时间逃跑。”
“可如果黑洞意识表达的是善意,有它主观意识的协助,族群会更安全。”提出反对的采集者解释自己反对的理由。
“但是黑洞本身自带影响,哪怕它对族群没有恶意。”
“所以只要保持距离就可以无视这点,既然是善意,那就该和族群保持距离,不保持距离就是恶意,族群也可以逃。”之前威胁论的提出者沉寂了一会后,赞同了反对者的观点。
“……好像是这么回事。”采集者们就这样在交流中行进,很快便走完了两光分的距离,距离黑洞仅有一光分,此时的它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来自黑洞那澎湃的引力,也可以看到围绕着黑洞旋转的吸积盘以及喷流。
“大家注意!偏转航向,向右偏转75度!”
“要减速了吗?”
“不,是加速。”黑洞的引力非常恐怖,越是接近黑洞,采集者们的速度就越高,引力势能转变为动能,动能的提升也意味着速度的提升。
并不想面对星虹效应的采集者们偏转了航向,围绕着黑洞进行公转,依靠高速公转形成的离心力,对抗来自黑洞的引力。
数万亚光速生物们分为几组,开始组合共同孕育大型巨构生物体,这是它们的任务,族群需要实时播报黑洞位置的个体,以此来提升安全度。
不过,在执行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意外。
“我捕捉到一串规律信号,是黑洞方向!”
“不会这么准吧?!我之前还在庆幸黑洞是没有意识的物体,现在就出现这种情况!”
“不要紧张,黑洞那里有一颗类地行星,信号应该是来自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