宥州的新法施行的十分顺利。
    连最大的两家都服了软,城里其他的那些个小家族自然不敢造次,没过几日便纷纷去了衙门,将家族之中的田地悉数卖给了衙门。
    若是不想搬离宥州的也行,衙门出台的政策是每家每户按人口来计算,每一口人可拥有的土地上限是五亩。
    对于这些个主动将田地售卖给衙门的大小家族们,卫允并没有强制的要求他们搬离宥州,只限制了他们手中拥有田地的上限,并且直接硬性规定了宥州境内的田地租赁的租子上限不能超过四成,其中赋税还得由田地的主家上缴,租赁他们田地耕种的百姓则无需上缴赋税。
    但卫允却并不限制这些个大小家族们经商,并且鼓励他们经商,宥州北连西夏的夏州,南接庆州环线,中间又有环河勾连,有水利之便,且庆州境内常年有黑甲军驻扎,四周连马贼盗匪的一根毛都找不到。
    若是能够以宥州为中转点,建立一条通往西夏的商路,将西夏乃是西域盛产的玛瑙珍珠,翡翠琉璃之类的珍贵物件运往大周腹地,同时将大周南境的产业,丝绸、瓷器运往西夏乃是西域,光是这里头的差价,就不知有多少。
    正所谓富贵险中求,在这个世道,敢在边境行商,来往于各国之间的人,有几个会是善茬,会是蠢笨之人。
    宥州就相当于变成了一个大的互市,不仅仅是针对大周的商人,就连西夏的商人,宥州也是来者不拒。
    半个月之后,衙门的田地开始正式招租,周遭的百姓蜂拥而至。
    为了防止有人从中牟利,衙门明确规定了,百姓们必须拿着户籍,按户籍之中所登记的人口来进行相应的田地租赁。
    同样是每人上限是五亩,十岁以下的孩童不算在此列,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也不在此列,这两个年纪的人虽然同样具备劳作的能力,但却十分有限。
    而且一个普通的家庭,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还有两个小孩儿,就算是只有父母符合条件? 十亩地也足够他们一家人的嚼用了? 只要是没遇上什么天灾人祸,都会有盈余。
    而且这个时代的人普遍成婚早三十多岁就做了爷爷奶奶的数不胜数。
    衙门还有规定? 凡是租赁的田地? 除了每年需要交纳相应的赋税之外,都必须要进行耕种? 若是租赁之后却不耕种的,使田地荒芜的? 一经查实? 衙门便会有相应的处罚。
    首先就是将抛荒的田地收回,然后家中男丁皆杖责二十,抛荒一亩,一年便罚没银钱五两? 二年则倍之? 三年再倍之。
    还有一条,每户人家所租赁之田地不能超过二十亩,以户籍为凭,那些个人口众多的人家,若是想要多租赁田地? 就只有分家,去衙门另立户籍。
    虽然分家这一点让百姓们心中有些不舒服? 但是一想到分出去之后,便能够多租赁田地的话? 他们心里头的那点怨言,也就随之消散了。
    如今已经是六月底了? 马上就要入秋? 收获的季节就要来了? 宥州以及周边的州县乃是苦寒之地,冬季寒冷,所以种植的都是春小麦,要到中秋节左右才能收获。
    卫允在宥州附近开始对这些新纳入大周版图的州县进行改革,施行完全不同于大周境内其余地方的制度。
    其实卫允自己心里对这些所谓的新政也没什么底,他虽来自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脑子里头比这个时代的人多出了将近千年总结出来的经验。
    可说到底,卫允的前世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涉世未深,所有的东西对于自己所学的东西都只停留于想象的阶段,从未付诸于实施。
    而且时代与时代之间,有着将近千年的差距,这些差距不仅仅是科技上的差距,更是生活方式,是思维习惯上的差距。
    卫允只能根据自己脑海之中超前的知识,还有在这个世界呆了这么多年,对于这个世界,对于那些个挣扎在最底层百姓们的理解,制定出这样的政策方针,至于这种方法就能适不适用,就只能让时间,让事实来裁定了。
    而且政策的制定容易,难的是政策的施行,难的是各地的衙门能够完全的根据卫允的想法,贯彻卫允所制定的这些政策方针。
    卫允很庆幸,自己鼓捣出了锦衣卫,在衙门方面政策施行的同时,卫允也交给了各地的卫所一个艰巨的任务,监督各地,各州县的新政施行。
    只要是发现有阳奉阴违,想要借机从中牟利之辈,便当即回禀卫允,同时搜集情报,由通政使司出面,将一应官员治罪。
    卫允在陕西西北鼓捣着他的事业,搞得如火如荼。
    而另一边,汴京城里头,也吵得不可开交。
    上一次逆王一案已然落下了帷幕,一应案犯皆已量刑定罪,顾家四房的顾廷炳先是被杖责,然后流徙心西南两千里,终生不得回汴京。
    倒是五房的顾廷狄逃过了一劫,只被杖责了一番,罚没了一些银钱之外,便被放回了顾家,不过这两个堂兄弟在黑狱里头可没少受折磨。
    当初四房五房的两个婶婶把明兰气的够呛,明兰亲自让人带的话,梁昊自然执行的异常认真,刑罚里头只伤皮肉,不伤筋骨脏腑的法子多得是。
    顾廷狄回到顾家之后,整个人都瘦了一大圈,精神萎靡,状态极差,就连性子也变了,胆子变小了不说,就连精神也格外敏感,就连下人不小心打翻一个茶盏弄出的声响,都能把他吓得一哆嗦。
    连顾廷狄都是如此,更别说那个被刺配流放的顾廷炳了,能不能活着到地方还难说呢!
    顾家这边发生的事情可不止这么一点儿,宁远侯顾廷煜重病不治,没多久就去了,顾廷煜没有子嗣,只有一个女儿,又不成从族里过继,官家便亲自下旨,让顾廷烨承袭了宁远侯的爵位,同时还把明兰册封为了永嘉郡夫人,二品的诰命,和张氏平级了。
    还有顾廷烨的继母小秦氏,原本侯府出了那档子事情,而且犯案的人还是小秦氏身边贴身的嬷嬷,永安帝甚至亲自下了申敕的圣旨,一个管教不力的罪过不理论如何也是要落到小秦氏身上的。
    可曹太后却非要和永安帝唱对角戏,如今永安帝册封了顾廷烨和明兰,曹太后就把小秦氏也给册封了,给了她一个太夫人的诰命,没事儿让顾廷烨的这位继母给顾廷烨添添堵也是极好的。
    如今罗网的势力遍布整个汴京城,就连侯府之中,说不定也有罗网的眼线,曹太后对于顾家母子之间的关系,自然很是清楚。
    如今曹太后和永安帝已经开始有几分分歧了,给顾廷烨这位新帝宠臣上上眼药,恶心恶心他,让他被困在顾家那个事堆里头,无暇顾及朝中的事情,没空给永安帝出谋划策也是极好的。
    齐衡也因为这次清查逆王余党一案立功不小,从监察御史被擢升为谏议大夫,正六品的官衔,官虽然不大,但却清贵,就是在都察院里头专门向官家谏言,没事儿参参这个,骂骂那个的官儿。
    而朝堂之上,如今正在吵着给先帝定庙号和谥号呢!
    庙号就两个字,要么是‘祖’要么就是‘宗’,‘祖’呢一般都是开国的皇帝才有的尊称,所以先帝的庙号就只能是‘宗’了。
    那就只剩下一个字了,可就这么一个字,却让满朝文武在朝堂之上整整争论了将近一个月,五日一次的朝会,基本上就变成了双方的骂战,听得曹太后和元祐帝脑壳疼的不行。
    有的说先帝仁厚,勇于纳谏,宽以待人,为帝数十载,对内勤政爱民,数十年如一日,从未有过懈怠,百姓生活富足安乐,大周国力蒸蒸日上。
    对外又先后与大辽和西夏订立了盟约,三国之间皆为兄弟友好之邦,互不侵犯,边境也因此平定了数十年,怎么也当得起一个仁字。
    这个世上就从来不缺那种鸡蛋里挑骨头的人,元祐帝这一辈子,早年支持范文正公变法,可最后却以失败而高中,范文正公也因此离开汴京,最后死在了任上。
    虽说变法失败了,可还是替大周带来了一定的好处,可以说这些年来大周得国力蒸蒸日上和当初范文正公的变法有了脱不开的干系。
    可还是有人拿着这事儿说元祐帝的不是。
    其实这也还好,真正让部分人持反对意见的,是元祐帝在位末期,迟迟不从宗室之中过继子嗣,迟迟不肯册立储君,而后更是出现了兖王叛乱,勾结禁军占据了皇宫,软禁元祐帝和曹太后,杀了邕王一家,还有礼部、太常寺、太仆寺里头的好些官员。
    而且在逆王一案之中,军士更是数以万计,差点就动摇了大周的国本,虽说最后兖王被杀,叛乱也被平定,可这事儿却成了元祐帝的一个污点。
    如今被拿出来说事儿,谁也没法儿替元祐帝辩解,因为这是既定的事实,是大家都亲身经历的事情。
    关于元祐帝庙号一事的争论,竟然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章节目录

从大周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书屋只为原作者混乱不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混乱不堪并收藏从大周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