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秋撰写综述计划书的同时,他还帮陈婉清改了一遍她的文章,并补充了文章缺失的摘要部分。
学姐的文章如她所愿,投了AELM。
魏老师没有对所投期刊的选择多加干涉,许秋倒是觉得她的工作可以投更好一些的期刊,或许是她怕投不中,改来改去太麻烦吧。
手上的工作结束后,陈婉清闲了下来,暂时无事可做。
现在距离春节放假时日不多,展开新的实验计划也不合适。
于是,她和魏老师请示了一下,便去帮许秋一起完成非富勒烯综述的计划书。
对于这篇综述,她也是抱着和他类似的想法,试图从中找到之后研究的方向。
此时,她的心中虽然仍有所摇摆,但还是更加倾向于挑战自我,在博士期间发一篇大文章的。
许秋对她的加入自然是没有意见,多一个人多一分力。
况且学姐在阅读文献、理论总结方面上的实力他还是认可的,她能过来定然是一大助力。
至于韩嘉莹那边,他前段时间帮她的文章起了个头后,便交待她慢慢的把文章磨出来,真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再来找他。
学妹很乖巧,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努力钻研,较少来找他,倒是节省了他很多的精力。
这样也好,许秋如果插手过多的话,反而不利于她的成长,而且文章的最终归属也是个问题。
……
刚和魏老师把综述这事确定下来,陈婉清便忙不迭的找许秋商量:
“学弟,这篇综述计划书,我们怎么分工呢?”
许秋心中早有打算,如果两个人提前分好工,各写各的部分,最后再整合的话,由于两人的写作思路不同,大概率会有很多分歧之处,到头来不少地方可能都要重写。
于是,他不假思索道:“我来主笔,然后给你派发任务,每次写一小部分文本,等你完成之后,我再把你写的文本加入正文之中,这样的话,遇到什么问题也好及时处理,你觉得怎么样?”
“唔……”陈婉清低头沉吟了一声,说道:“我本来的想法是把工作等分为两部分,各自完成后再进行拼接,不过你这种方法看起来更加可行,只是这样对你的要求会比较高,你能应付的过来吗。”
“没问题,”许秋自信满满道:“我前几天做了一些前期的准备,大概的行文结构我已经构建出来了。”
“那便好。”陈婉清笑道:“不知给我安排的首个任务是什么呢?”
“引言部分吧,”许秋指着电脑上WORD文档中的文字,说道:“我大致罗列了一下,主要包括‘有机光伏领域的发展历程’、‘非富勒烯受体的发展历程’、‘非富勒烯受体的优缺点’、‘这篇综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与其他同类型综述文章的差异之处’、‘非富勒烯受体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展望’。”这是他从其他人撰写的综述中总结出来的模板,然后将其套用到了非富勒烯体系中。
顿了顿,许秋继续道:“暂时我就想到了这五个部分,如果学姐在写的过程中有了新思路,也可以灵活的增加一些段落,如果发现有些部分不好写,也可以先空着,等写完后我们再一起讨论,怎么样?”
“好,没问题。”陈婉清点头同意。
她大致判断了一番引言部分许秋提供的行文思路,属于中规中矩的类型。
这种写作方法,正是比较适合她们两个萌新,如果是领域里的大佬,行文天马行空一些也无所谓。
敲定好初步分工事宜后,许秋把最新的文献WORD和PPT整理版本,给学姐拷贝了一份。
两人的合作,正式开始。
……
许秋将引言部分,也就是正文第一部分打包给学姐后,他主要负责后面的部分。
虽然是计划书,不用详细的展开描述,但每一部分大体上要讲什么内容,还是要言明的。
第二部分的主题是“材料的分类”,许秋将之前总结时对非富勒烯材料的分类直接拿来用。
一共四个大类,包括PDI衍生物、A-D-A类、聚合物受体N2200类和其他。
对于每一大类,还需要进一步细分。
比如现有的PDI衍生物中,包括侧链修饰型PDI,修饰的位置有原位、湾位、氮原子位,修饰的侧链包括烷基、芳香基、烷氧基等等,还包括PDI二聚体,有扭转型二聚体、桥连接型二聚体等等。
将所有的材料分类归纳总结之后,在第二部分的结尾处,还要列一张大表格,名为“现有非富勒烯体系的光电性能总结”。
这张大表格里面,涵盖了所有近期发表的非富勒烯体系采用的给体材料名称、受体材料名称,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短路电流密度、开路电压、填充因子、光电转换效率,以及引用的参考文献编号。
这部分的工作量不小,但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主要考验细心和耐心,对应的材料名称不能写错,数据要准确,参考文献不能引用错误,也不能有遗漏。
……
三天后,许秋完成了第二部分,进入第三部分的撰写工作,主题为“影响非富勒烯体系器件性能的核心因素”。
他打算从三个具体方向进行分析,包括光吸收性能、电荷输运以及薄膜显微形貌。
这其实是类比传统富勒烯体系的分析方法,许秋没有多改,直接沿用过来了。
没办法,他现在还没有独立提出一套理论的能力,直接套用前人的工作思路是最简单且行而有效的方法。
这一部分开始还没多久,陈婉清便带着她写好的引言部分,来找许秋交差。
“引言部分我基本写好了,我在‘有机光伏领域的发展历程’和‘非富勒烯受体的发展历程’两者之间增加了一段关于‘富勒烯衍生物优缺点’的介绍用来过渡。”陈婉清顿了顿,具体解释道:
“优点之处因为众所周知,比如优异的电子传输性能等,我就一笔带过了,重点讲了一下它的缺点,包括几乎不吸收可见光、分子结构单一、难以调节能级结构、在空气条件下的热不稳定性等等。”
“嗯,可以,这样确实比较有逻辑性,上下文衔接的更加顺畅。”许秋赞同道:“正是由于富勒烯的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才要发展非富勒烯嘛。”
其实,做有机光伏领域的行内人,包括许秋都懂,你说了一堆富勒烯的缺点,但它有效率高这一个优点,就把所有缺点都掩盖了,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研究非富勒烯这个领域,去强行挑战困难模式的。
但现在他在写非富勒烯的综述,给非富勒烯材料唱赞歌,就必须这样写。
而学姐这种避重就轻的叙事手段,在科研论文中也并不少见。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目前有机领域人们报道的光电转换效率,都是一个器件呈现出来的最高数值。
为什么要报道最高数值呢,因为人们都知道大部分富勒烯体系下,测得的这个数值很难维持下去,随着测试的时间延长,十分钟、一小时或是一天,很快就会逐渐衰减。
衰减0.5%都算好的了,有的器件甚至能衰减1%-3%,最高效率8%的器件,持续光照后变成5%了,这要是报道5%的效率,连文章可能都发表不出去。
相关研究表明,产生这样的原因,可能与富勒烯在光照条件下形成了二聚体,破坏了原有电池器件的纤维形貌导致的。
只是在大部分非机理研究性质的文献,也就是侧重材料设计、合成的文献中很少会提及这一点。
“还有其他改动吗?”许秋问道。
“改动倒是没有,总体就按照你之前的思路写了,不过‘综述主要内容’这一部分需要你来补充。”陈婉清道。
“好的,这部分交给我。”许秋直接答应,接着又问道:“我比较关心展望那部分,你是怎么写的?”
“这部分我还没写,我觉得可以放在最后,先写正文的展望部分,然后再回过头补充引言部分的,到时候可以再一起讨论一下。”陈婉清道。
“嗯。”许秋点点头,这算是意料之中的答案。
“那我们继续分下工吧,第三部分我负责‘光吸收性能’部分,你来负责‘电荷输运’以及‘薄膜显微形貌'这两部分,怎么样?”
“好呀。”陈婉清欣然同意。
这样分配下来,两人的工作量相当,因为引言部分她还给许秋留了个尾巴。
……
又是三天后,许秋负责的部分已经完成,但学姐还没有完成。
他便先行进入第四部分,也就是“总结与展望”部分,既包括对当下领域内存在主要问题的总结,也包括对未来领域关键研究方向的展望。
提出当下存在的问题相对容易一些,直接参照其他人发表的论文即可。
都是些老生常谈的问题,非富勒烯领域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光电转换效率低下,次级问题是受体材料种类相对较少。
后者很难进行讨论,前者还可以具体展开,进一步拓展至PDI衍生物结晶性过强、A-D-A小分子的电荷输运能力较弱、N2200聚合物体系共混薄膜形貌较差等等问题,而且还可以和第三部分的内容进行呼应。
总之,可以说的内容不少。
挑毛病嘛,到哪里都简单。
毕竟是科研领域,而非工业应用领域,都是有大毛病存在的,不然还搞什么科研,这个领域早就工业化上市赚钱了。
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非富勒烯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也就是“展望”,那就是一个难题了。
甚至可以说是整篇综述计划书里最难写的地方,其他地方可以引用其他人的工作内容,但在这里必须要亮出作者的观点。
事实上,展望部分中提出的,也只是问题的解决思路,准确的说是猜想性质的解决思路。
当然,这也很正常。
如果已经知道问题怎么解决,还写什么展望,直接就动手操作,整理实验数据,发表论文了。
不过,也不能乱写一通,还是要有合理性的,不然可说服不了挑剔的编辑和审稿人。
在撰写计划书的过程中,许秋同样颠覆了他一直以来对综述文章的印象。
之前他在看别人综述的时候,感觉综述嘛,不过就是把其他研究者们近期的工作总结一下,分分类就好了。
而实际上,除了对其他人工作的总结,更加重要的是要提出研究者个人的观点。
这不仅仅体现在展望部分,在将来的要写的正式综述的正文部分也是一样的。
比如,涉及到其他研究者的两篇工作,PDI分子的结构类似,一篇在湾位有四个取代基,另一篇在原位有同样的四个取代基,但前者的光电性能更佳。
他在总结的时候,可以客观的说明实验现象,“这个体系下,取代基位置在湾位的性能更佳”,但这样的描述只能打个及格分。
显然,在这里如果搭配一句对产生这样现象原因的猜想,诸如“这个体系下,原位取代基由于高位阻,会阻碍给体/受体之间的电荷输运,导致器件性能降低”,就会给文章加分不少。
他也理解了为什么综述文章,编辑通常喜欢选择约稿某一领域的大佬。
因为大佬在写综述的时候,可以把自身的观点、看法与客观的描述部分融合在一起,给他人以启发。
这也是许秋目前的短板所在,他入行还不到一年,终究是欠缺了一些积累。
对此他倒是很看的开,科研领域是一个长期的战线,讲究厚积薄发,只要方向没错,迟早可以一鸣惊人。
至于吴菲菲发表EES综述,算是特例,那时候钙钛矿这个领域刚刚兴起,魏老师是国内最早研究钙钛矿的一批人。
她的处女作虽然发表在CM上,但是到现在被引次数已经上百,在那时她也算是钙钛矿领域的翘楚,在计划书中里提了很多天马行空的概念,能够约稿到一篇材料顶刊EES也不足为奇。
只是,她这种成功事例,别人很难重复。
学姐的文章如她所愿,投了AELM。
魏老师没有对所投期刊的选择多加干涉,许秋倒是觉得她的工作可以投更好一些的期刊,或许是她怕投不中,改来改去太麻烦吧。
手上的工作结束后,陈婉清闲了下来,暂时无事可做。
现在距离春节放假时日不多,展开新的实验计划也不合适。
于是,她和魏老师请示了一下,便去帮许秋一起完成非富勒烯综述的计划书。
对于这篇综述,她也是抱着和他类似的想法,试图从中找到之后研究的方向。
此时,她的心中虽然仍有所摇摆,但还是更加倾向于挑战自我,在博士期间发一篇大文章的。
许秋对她的加入自然是没有意见,多一个人多一分力。
况且学姐在阅读文献、理论总结方面上的实力他还是认可的,她能过来定然是一大助力。
至于韩嘉莹那边,他前段时间帮她的文章起了个头后,便交待她慢慢的把文章磨出来,真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再来找他。
学妹很乖巧,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努力钻研,较少来找他,倒是节省了他很多的精力。
这样也好,许秋如果插手过多的话,反而不利于她的成长,而且文章的最终归属也是个问题。
……
刚和魏老师把综述这事确定下来,陈婉清便忙不迭的找许秋商量:
“学弟,这篇综述计划书,我们怎么分工呢?”
许秋心中早有打算,如果两个人提前分好工,各写各的部分,最后再整合的话,由于两人的写作思路不同,大概率会有很多分歧之处,到头来不少地方可能都要重写。
于是,他不假思索道:“我来主笔,然后给你派发任务,每次写一小部分文本,等你完成之后,我再把你写的文本加入正文之中,这样的话,遇到什么问题也好及时处理,你觉得怎么样?”
“唔……”陈婉清低头沉吟了一声,说道:“我本来的想法是把工作等分为两部分,各自完成后再进行拼接,不过你这种方法看起来更加可行,只是这样对你的要求会比较高,你能应付的过来吗。”
“没问题,”许秋自信满满道:“我前几天做了一些前期的准备,大概的行文结构我已经构建出来了。”
“那便好。”陈婉清笑道:“不知给我安排的首个任务是什么呢?”
“引言部分吧,”许秋指着电脑上WORD文档中的文字,说道:“我大致罗列了一下,主要包括‘有机光伏领域的发展历程’、‘非富勒烯受体的发展历程’、‘非富勒烯受体的优缺点’、‘这篇综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与其他同类型综述文章的差异之处’、‘非富勒烯受体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展望’。”这是他从其他人撰写的综述中总结出来的模板,然后将其套用到了非富勒烯体系中。
顿了顿,许秋继续道:“暂时我就想到了这五个部分,如果学姐在写的过程中有了新思路,也可以灵活的增加一些段落,如果发现有些部分不好写,也可以先空着,等写完后我们再一起讨论,怎么样?”
“好,没问题。”陈婉清点头同意。
她大致判断了一番引言部分许秋提供的行文思路,属于中规中矩的类型。
这种写作方法,正是比较适合她们两个萌新,如果是领域里的大佬,行文天马行空一些也无所谓。
敲定好初步分工事宜后,许秋把最新的文献WORD和PPT整理版本,给学姐拷贝了一份。
两人的合作,正式开始。
……
许秋将引言部分,也就是正文第一部分打包给学姐后,他主要负责后面的部分。
虽然是计划书,不用详细的展开描述,但每一部分大体上要讲什么内容,还是要言明的。
第二部分的主题是“材料的分类”,许秋将之前总结时对非富勒烯材料的分类直接拿来用。
一共四个大类,包括PDI衍生物、A-D-A类、聚合物受体N2200类和其他。
对于每一大类,还需要进一步细分。
比如现有的PDI衍生物中,包括侧链修饰型PDI,修饰的位置有原位、湾位、氮原子位,修饰的侧链包括烷基、芳香基、烷氧基等等,还包括PDI二聚体,有扭转型二聚体、桥连接型二聚体等等。
将所有的材料分类归纳总结之后,在第二部分的结尾处,还要列一张大表格,名为“现有非富勒烯体系的光电性能总结”。
这张大表格里面,涵盖了所有近期发表的非富勒烯体系采用的给体材料名称、受体材料名称,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短路电流密度、开路电压、填充因子、光电转换效率,以及引用的参考文献编号。
这部分的工作量不小,但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主要考验细心和耐心,对应的材料名称不能写错,数据要准确,参考文献不能引用错误,也不能有遗漏。
……
三天后,许秋完成了第二部分,进入第三部分的撰写工作,主题为“影响非富勒烯体系器件性能的核心因素”。
他打算从三个具体方向进行分析,包括光吸收性能、电荷输运以及薄膜显微形貌。
这其实是类比传统富勒烯体系的分析方法,许秋没有多改,直接沿用过来了。
没办法,他现在还没有独立提出一套理论的能力,直接套用前人的工作思路是最简单且行而有效的方法。
这一部分开始还没多久,陈婉清便带着她写好的引言部分,来找许秋交差。
“引言部分我基本写好了,我在‘有机光伏领域的发展历程’和‘非富勒烯受体的发展历程’两者之间增加了一段关于‘富勒烯衍生物优缺点’的介绍用来过渡。”陈婉清顿了顿,具体解释道:
“优点之处因为众所周知,比如优异的电子传输性能等,我就一笔带过了,重点讲了一下它的缺点,包括几乎不吸收可见光、分子结构单一、难以调节能级结构、在空气条件下的热不稳定性等等。”
“嗯,可以,这样确实比较有逻辑性,上下文衔接的更加顺畅。”许秋赞同道:“正是由于富勒烯的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才要发展非富勒烯嘛。”
其实,做有机光伏领域的行内人,包括许秋都懂,你说了一堆富勒烯的缺点,但它有效率高这一个优点,就把所有缺点都掩盖了,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研究非富勒烯这个领域,去强行挑战困难模式的。
但现在他在写非富勒烯的综述,给非富勒烯材料唱赞歌,就必须这样写。
而学姐这种避重就轻的叙事手段,在科研论文中也并不少见。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目前有机领域人们报道的光电转换效率,都是一个器件呈现出来的最高数值。
为什么要报道最高数值呢,因为人们都知道大部分富勒烯体系下,测得的这个数值很难维持下去,随着测试的时间延长,十分钟、一小时或是一天,很快就会逐渐衰减。
衰减0.5%都算好的了,有的器件甚至能衰减1%-3%,最高效率8%的器件,持续光照后变成5%了,这要是报道5%的效率,连文章可能都发表不出去。
相关研究表明,产生这样的原因,可能与富勒烯在光照条件下形成了二聚体,破坏了原有电池器件的纤维形貌导致的。
只是在大部分非机理研究性质的文献,也就是侧重材料设计、合成的文献中很少会提及这一点。
“还有其他改动吗?”许秋问道。
“改动倒是没有,总体就按照你之前的思路写了,不过‘综述主要内容’这一部分需要你来补充。”陈婉清道。
“好的,这部分交给我。”许秋直接答应,接着又问道:“我比较关心展望那部分,你是怎么写的?”
“这部分我还没写,我觉得可以放在最后,先写正文的展望部分,然后再回过头补充引言部分的,到时候可以再一起讨论一下。”陈婉清道。
“嗯。”许秋点点头,这算是意料之中的答案。
“那我们继续分下工吧,第三部分我负责‘光吸收性能’部分,你来负责‘电荷输运’以及‘薄膜显微形貌'这两部分,怎么样?”
“好呀。”陈婉清欣然同意。
这样分配下来,两人的工作量相当,因为引言部分她还给许秋留了个尾巴。
……
又是三天后,许秋负责的部分已经完成,但学姐还没有完成。
他便先行进入第四部分,也就是“总结与展望”部分,既包括对当下领域内存在主要问题的总结,也包括对未来领域关键研究方向的展望。
提出当下存在的问题相对容易一些,直接参照其他人发表的论文即可。
都是些老生常谈的问题,非富勒烯领域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光电转换效率低下,次级问题是受体材料种类相对较少。
后者很难进行讨论,前者还可以具体展开,进一步拓展至PDI衍生物结晶性过强、A-D-A小分子的电荷输运能力较弱、N2200聚合物体系共混薄膜形貌较差等等问题,而且还可以和第三部分的内容进行呼应。
总之,可以说的内容不少。
挑毛病嘛,到哪里都简单。
毕竟是科研领域,而非工业应用领域,都是有大毛病存在的,不然还搞什么科研,这个领域早就工业化上市赚钱了。
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非富勒烯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也就是“展望”,那就是一个难题了。
甚至可以说是整篇综述计划书里最难写的地方,其他地方可以引用其他人的工作内容,但在这里必须要亮出作者的观点。
事实上,展望部分中提出的,也只是问题的解决思路,准确的说是猜想性质的解决思路。
当然,这也很正常。
如果已经知道问题怎么解决,还写什么展望,直接就动手操作,整理实验数据,发表论文了。
不过,也不能乱写一通,还是要有合理性的,不然可说服不了挑剔的编辑和审稿人。
在撰写计划书的过程中,许秋同样颠覆了他一直以来对综述文章的印象。
之前他在看别人综述的时候,感觉综述嘛,不过就是把其他研究者们近期的工作总结一下,分分类就好了。
而实际上,除了对其他人工作的总结,更加重要的是要提出研究者个人的观点。
这不仅仅体现在展望部分,在将来的要写的正式综述的正文部分也是一样的。
比如,涉及到其他研究者的两篇工作,PDI分子的结构类似,一篇在湾位有四个取代基,另一篇在原位有同样的四个取代基,但前者的光电性能更佳。
他在总结的时候,可以客观的说明实验现象,“这个体系下,取代基位置在湾位的性能更佳”,但这样的描述只能打个及格分。
显然,在这里如果搭配一句对产生这样现象原因的猜想,诸如“这个体系下,原位取代基由于高位阻,会阻碍给体/受体之间的电荷输运,导致器件性能降低”,就会给文章加分不少。
他也理解了为什么综述文章,编辑通常喜欢选择约稿某一领域的大佬。
因为大佬在写综述的时候,可以把自身的观点、看法与客观的描述部分融合在一起,给他人以启发。
这也是许秋目前的短板所在,他入行还不到一年,终究是欠缺了一些积累。
对此他倒是很看的开,科研领域是一个长期的战线,讲究厚积薄发,只要方向没错,迟早可以一鸣惊人。
至于吴菲菲发表EES综述,算是特例,那时候钙钛矿这个领域刚刚兴起,魏老师是国内最早研究钙钛矿的一批人。
她的处女作虽然发表在CM上,但是到现在被引次数已经上百,在那时她也算是钙钛矿领域的翘楚,在计划书中里提了很多天马行空的概念,能够约稿到一篇材料顶刊EES也不足为奇。
只是,她这种成功事例,别人很难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