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许秋因为前几天太过忙碌,有些疲惫,就多休息了一会儿,一觉睡到了下午一点钟才起床。
    大约一点五十分的时候,魏兴思给许秋打了个电话,说让许秋到了之后去找他一下,主要是修改、投递《焦耳》文章的事情。
    这篇《焦耳》工作,实验表征方面主要是陈婉清负责的,实验思路是许秋提供的,文章也是他负责撰写的。
    这周许秋爆肝合成实验的过程,也是爆肝文章的过程。
    《焦耳》的档次虽然不低,但许秋已经有过一次投稿经验,这次写起来就是轻车熟路,现在文章已经基本上撰写完毕。
    这篇工作,主要基于“全溶液法、半透明、多彩、大尺寸、柔***件,整合了有机光伏领域将来要步入商业化过程中,几乎全部的问题。
    可能只差一个环境友好型溶剂、非卤溶剂概念。
    这也是许秋接下来打算做的一个小方向,用类似四氢呋喃等相对低毒性的溶剂,去替代传统的氯仿、氯苯溶剂。
    他已经有了大概的合成思路,那就是通过对有机光伏材料进行分子结构改性,比如引入烷氧基等侧链,提高其在非卤溶剂中的溶解性能,便于进行溶液加工、制备器件。
    总的来说,许秋现在的科研规划,是以冲击高效率为主业,顺带发表一些事关有机光伏未来商业化进程的工作,用来吸引同行们的关注和跟进,引领整个领域朝这些方向发展。
    毕竟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在当今的时代,前沿科技领域的行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整合一大批人的力量,才能够得以进步。
    许秋现阶段能为这个行业做的事情,也就这么多了。
    他作为一个先行者,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了,便问心无愧。
    至于别人选择跟他走,还是不跟他走,那是其他人的事情。
    另外,《自然·能源》的文章到现在还没有消息,说明大概率是又被送还给审稿人重新审稿了,就是不知道需不需要二次修改。
    其实也很正常,之前许秋看到的几篇有机光伏领域的《自然》大子刊,从文章投出到文章被接收,花费的时间都是三个月甚至四个月以上的。
    尤其许秋、魏兴思这两个名字在《自然》大子刊期刊那边算是陌生的名字。
    等许秋吃完中饭到达材一216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实验室的小伙伴们都已经到了。
    田晴坐在办公桌的座位上,略带惊奇的看了眼许秋,打了声招呼:“早啊。”
    “早……”许秋解释了一句。“田晴学姐,我周六加班了。””
    田晴“噢”了一声,顿时兴趣缺缺,她还以为许秋也加入了和她一样的“咸鱼党”,没想到并非如此。
    许秋没再搭理田晴,也没有急着去找魏兴思处理《焦耳》文章的事情,而是先进入里间实验室中,找到正在做实验的莫文琳,打算给她安排一下工作,制备基于Y系列受体材料的器件。
    不过,还没等许秋开口,莫文琳便一脸笑容,主动说道:“周五我做的一批叠层器件,效率最高达到14.02%了,正式突破14%!”
    “嚯,不错啊!”许秋赞叹了一句,这也算是意料之中的结果,他现在模拟实验室中,叠层器件效率已经达到了14.5%。
    不过,在现实中,这还是有机光伏领域的器件效率首次突破14%,确实值得纪念。
    莫文琳扭头看了看许秋:“你好像不是很惊讶的样子嘛。”
    “这是对你能力的信任啦,”许秋随口找了个理由,然后说道:“对了,等下需要你帮忙做几批器件。”
    “什么器件?”莫文琳问道:“是关于叠层器件的新想法,还是这周你新合成出来的材料?”
    “是新材料,Y系列受体,上周我一共开发了有四种,分别是Y1、Y2、Y3和Y4。”许秋回应道。
    按照之前的命名,这些材料本来应该是叫Y3-Y6的,不过许秋后面想了想,感觉直接从Y3开始不太好,别人会问你的Y1和Y2呢,便决定把原先的Y1和Y2直接抹掉。
    也就是说,现在的Y1-Y4分别对应于原先的Y3-Y6。
    其中,现最佳体系是Y3,和J4匹配,在模拟实验室中的器件效率高达14.8%。
    原Y1、Y2虽然贡献很大,但是在未来的功劳簿上就不会有它们的名字了。
    至于原先的Y7-Y11,许秋暂时也不准备拿出来,毕竟是“改进”失败的产物,现在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打算放在效率的突破上面。
    其实,也是因为团队缺人手,如果有机光伏团队的人手足够多,像原先的Y1、Y2、Y7-Y11,这些边角料也可以转交给其他人,足够让一两个人吃的饱饱的了,发一两篇AM出来,外加几篇JMCA、CM之类的文章非常容易。
    “行,我帮你试一试,你打算用什么给体材料。”莫文琳点头应下,又补充道:“刚好我今天准备做一批三元体系的器件,可以放在一起进行蒸镀。”
    “用目前性能最好的给体J4吧……”说完,许秋突然顿了一下,脑海中灵光乍现,嘀咕着:“三元体系……你之前有试过把三元体系用到叠层器件当中过吗?”
    “没有用过。”莫文琳摇了摇头,反应了过来,说道:“你是说……打算尝试把三元体系用在叠层中?”
    “没错,这或许是一个好的方法。”许秋一边在脑海中现场推演,一边表述出来:“比如……我们可以构建一个这样的三元体系,包含一个给体材料,一个富勒烯衍生物受体PCBM,再加上一个非富勒烯受体,比如IT-4F,IDIC-4F,将其用在底电池当中。”
    “这样就能够通过调控两种受体材料的比例,直接改变底电池的光吸收性能,从而改变底电池的电流密度,同时还能同步控制透射过底电池到达顶电池的光线,调控顶电池的电流密度,最终实现底电池和顶电池的电流匹配。或许这样做比原先两个都是二元体系的叠层器件,调控起来更加容易一些……”
    莫文琳似有所悟的点点头:“听起来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想法,那我下周试试看。”
    “嗯,那你先忙吧,辛苦了。”许秋返回办公桌,他越想越觉得这个想法不错。
    之前用两个二元体系制备叠层器件,通常都是通过改变有效层厚度的方法,来控制底电池和顶电池的电流密度。
    这种方法虽然在调控电流方面是有效的,但也会让器件的性能处在非最佳的状态。
    比如对某种有效层来说,100纳米左右的膜厚是最佳状态,但为了电流匹配,现在不得不将其做到175纳米的膜厚。
    这样做虽然电流是保住了,但效率肯定会损失不少,比如本来有12%的效率,现在可能就只有10%了。
    而引入三元体系,可以提供一个额外的优化可能性,直接对有效层内部的材料的比例进行优化,不需要对膜厚进行改变,能够让有效层的膜厚始终处于对应最佳器件性能的状态下。
    想到这里,许秋也颠覆了他一直以来对三元体系的认知。
    之前他认为研究者们开发的三元体系,用到的材料都是现有的材料,效率方面也很难比得上二元体系,怎么看都是在水文章嘛。
    现在看来,之前的判断稍微有些武断。
    有些工作看起来水,其实只是暂时没有找到它应用的地方,“灵活性”其实就是三元体系的一大优势。
    如果当初把三元体系一棒子打死,估计现在的许秋也不一定会想到这个思路。
    他急忙将“三元体系与叠层器件结合”这个想法用于模拟实验室中,进行摸索。
    理论上可行,但具体上行不行,还是需要经由实际操作来检验。
    在给莫文琳安排好工作后,许秋打开电脑,检查了一遍《焦耳》草稿正文,随后带着U盘前往218。
    “来了啊。”魏兴思也没问许秋今天“迟到”的原因,而是直入主题:“《焦耳》文章写好了伐。”
    “写好了。”许秋递过U盘,解释了一句:“这周我合成了四种Y系列受体材料,每种产量一克左右,现在正在让莫文琳帮忙做器件。”
    “……辛苦了,辛苦了!”魏兴思眉毛一挑,听懂了许秋的暗示。
    他就是搞有机光伏材料合成出身的,也在组会上看到过许秋设计的合成路线,哪里不知道一周合成出四种材料的难度,首先必须要高强度的进行合成实验,其次中途还不能有任何实验失败,运气和实力缺一不可。
    正常来讲,把这四种材料合成出来就是两周的工作量,而在这种高强度的实验下,许秋居然还把《焦耳》文章写了出来,让他不得不佩服。
    魏兴思不由的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当时出国留学深造,差不多也是许秋现在这个状态,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恨不得把一分钟当做两分钟用,一天有48个小时。
    当然,两人的具体环境不同,那个时候的魏兴思,之所以那么努力,有课题组导师PUSH方面的因素,有自身对科研感兴趣方面的因素,也有一个人独处异国他乡的原因,在那个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一个人在国外进入课题组,除了做实验,也没其他什么娱乐项目了。
    国内科研圈里,戴“青千”帽子回国的,比较少是躺着回来的,大多数都是曾经的肝帝,多多少少手里有点东西的。
    因为他们出了国,在国外没有人脉,没有资源,想要出头,想要留在国外长期工作,必须要有真本事的,也必须要比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更加优秀才行。
    这个世界上不论是在哪里,想要突破突破阶层的限制,都是卷上去的。
    归根结底,资源是有限的,我拿到了你就没了,那资源最后给谁来拿呢,只能靠竞争PK一下。
    不过,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大多数底层人的努力都是性价比非常低的,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
    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可能反而不卷了。
    假定有A、B、C三个人,一共分4单位的资源,最努力的那个拿2资源,其他的两个人拿1资源。
    最开始A的努力程度是2,记为2劳动,B、C是1劳动,A拿2资源,B、C拿1资源,大家都是付出1劳动,收获1资源,劳动的回报比都是100%。
    现在某一天,突然卷起来了,B也想拿2资源,那怎么办呢?
    他发奋图强,执行3劳动策略,A、C不变,仍然是2劳动和1劳动,结果A、B、C付出的劳动分别是2、3、1,收获的资源是1、2、1,劳动的回报比是50%、66.6%、100%,劳动过量溢出。
    A一看,我不服,B你3是吧,那我4。
    于是,劳动进一步溢出,回报比降低为50%、33.3%、100%。
    再之后,B直接5劳动,然后猝死了。
    最后,只剩下了A,他胜利了。
    至于C呢,C被优化(淘汰)了。
    在这个模型下,资源总量是不变的,代表着蛋糕大小是不变的。
    也就是说,只有实现科技进步,技术突破,能把蛋糕做大的努力,才是有意义的。
    而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蛋糕大小是固定的,当劳动量溢出,人们卷来卷去,最终就是众人拼个头破血流,结果发现没有一个是赢家,或者就像养蛊一样,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其他人都被卷死了。
    这便是为什么像欧洲、漂亮国底层的一大批人,他们选择了放弃向上突破阶层,安于当下的一个原因,就是看明白了,内卷是没有出路的,不如当一个咸鱼。
    当然,他们这样做,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他们的国家已经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可以利用金融手段或者科技垄断,来收割全球欠发达国家的韭菜,以此提高自身公民的社会福利。
    国内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因此很多人认识到了内卷的问题,也不得不去卷,燃烧青春去996,以求博取一个不错的未来。
    而且,在当下国家发展的过程中,确实还是存在一些行业有做大蛋糕的机会,值得去拼一把。
    但如果国内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比如在不远的将来,种花家也通过某种手段成为了发达国家。
    套用西方国家的大致模型,人口降低到几亿人,大多数的蛋糕已经被少数群体把持,突破阶层的道路几乎被堵死,996被消灭,努力的中产每天955的工作,大多数人只能赚5000-6000块(基于2016年的购买力)。
    而每天躺着不干活的人,每月就能领4000块低保(基于2016年的购买力),多生孩子还有补贴,也不用担心住房、医疗的问题,唯一的代价就是不能出国、高消费,在这种情况下,也许会有很多人选择安逸吧。
    《焦耳》文章,许秋和魏兴思一起修改了小半天,终于在晚上把文章改好,投出。
    投完文章,魏兴思活动了一下身体,说道:“我等下打算去做个大保健,许秋你要一起来嘛?”
    “我就不去了。”听到魏老师叫他一起,许秋果断拒绝,既然都喊他一起了,那多半是正规的。
    正规的大保健谁去呀?当然,作为社会好青年,不正规的大保健,咱也不能去。
    “行,没事你也可以提前回去休息。”魏兴思点点头,锁好218的门,然后从材一后门离开了。
    许秋返回216,他看到莫文琳在蒸镀手套箱中,旁边围了好多人,两个本科生,还有韩嘉莹都在。
    学妹最先注意到许秋的到来,朝他招了招手说道:“师兄,Y系列受体的器件性能取得突破啦!”
    “是啊,又一个14%!”莫文琳接话,她激动的说话都有些语无伦次了:“J4:Y3体系的最高效率14.53%!这可是二元单结啊,效率也突破14%了。”
    “14.5%?!这么高,真的假的。”许秋配合演出了一波,主要是他看众人的模样,感觉这次突破有些太过快了一些,可能把原来的Y1、Y2先拿出来过渡会更加平稳一些。
    不过现在材料都已经合成出来了,也没有反悔的余地了。别问,问就是灵机一动想出来的。什么,你怀疑我开挂了,你有证据吗?
    莫文琳并不知道许秋脑海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她直接调取了测试数据,展示给许秋看:“是真的,我反复测试了十几个数据点,其中有70%的效率数据都落在14%以上。”
    “行,等下你把数据整理一下,绘制J-V曲线,明天组会上我们给魏老师一个惊喜。”
    许秋说完,看了看旁边睁大双眼围观的殷后浪和徐心洁,并朝他们点点头。
    两个新来的本科生经历的还是太少,像实验室里的老人,比如吴菲菲、陈婉清她们对于这种情况都已经非常淡定了。
    她们的内心戏差不多是这样的:
    “什么,你取得突破了,是你自己的工作?”
    “不,是许秋让我做的。”
    “噢,那没事了。”
    返回办公桌,许秋盘算了一下,目前手上的两个重点工作都步入了正轨。
    现实中基于Y系列受体的体系效率最高14.5%,叠层器件是14.0%,距离15%的那一层膜,就差一点点就要戳破了。
    可惜自己,不,是莫文琳,稍微有些短小啊。
    慢慢来吧。

章节目录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书屋只为原作者肥美的韭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肥美的韭菜并收藏我有科研辅助系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