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点,魏兴思开车带着许秋和陈婉清,一同前往蓝河的公司。
    这回韩嘉莹没有跟着过去,她在完成标样刮涂的文章后,就已经不在蓝河公司那边兼职了。
    其实,学妹之前过去,也是因为许秋占了蓝河光电材料公司的股份。
    公司成立初期,比较缺人手,她便去帮忙了,顺带赚些外快。
    现在蓝河那边的有机合成实验室已经走上正轨,她去不去的影响都不大了。
    当然,蓝河也没有明确或委婉的表示过“这边不需要你了”。
    只是韩嘉莹琢磨着“她过去划水一天,就拿一千块钱”,有些过意不去,便主动提出离开。
    路上,许秋坐在副驾上闭目养神。
    魏兴思一边开着车,一边和坐在后排的陈婉清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
    陈婉清现在的状态是三天两头找不到人,除了开组会的时候稳定在场,其他时候多半都不在学校,而是去了蓝河公司那边。
    再加上课题组里的人日渐变多,已经形成了两个主要的研究团队,架构也从之前的扁平化,逐渐的向层级化发展。
    魏兴思平常主要都是和团队领头人——许秋和吴菲菲,进行直接沟通,其他人一般都不怎么管理了。
    因此,魏兴思和陈婉清两人最近的交流并不多,在车上格外的有话题。
    魏兴思:“蓝河公司那边怎么样?”
    陈婉清:“挺不错的,现在公司运转的很好。”
    魏兴思:“正式工作了,和在实验室里感觉一样吗?还适应吗?”
    陈婉清:“都差不多,我过去也是在做研发嘛。”
    魏兴思:“工作环境如何?”
    陈婉清:“现在各种设备都已经非常完备了。”
    魏兴思:“你每个月能拿多少钱?”
    陈婉清:“税后一万多吧。”
    魏兴思:“噢,那还蛮多的,比我的基础工资都高。”
    陈婉清:“……”
    魏兴思:“谈男朋友了吗?你这个年龄是不是不太好找?”
    陈婉清:“……”
    ……
    两人尬聊了一路,差不多把几个月的话题都聊完了,终于达到了蓝河公司。
    陈婉清熟练的刷卡,快步带着许秋和魏兴思进门。
    许秋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来蓝河公司这边了,平常他都是通过微信和杨钦联系,远程遥控这边的实验进程。
    这次过来,他发现变化还是蛮大的。
    进门的办公室,似乎被重新装修过,工位的数量从原先的不到十个,增加到了二十多个。
    其中,还有几个新面孔,正在办公桌前操作着电脑,抬头看了看许秋他们一眼,便又低下头继续工作。
    侧边的几个实验室,许秋也看到了一些新的仪器,有些仪器他甚至都叫不上名字来。
    大概率是蓝河又拓展了业务范围,不再局限于之前的刮涂和有机光伏领域了。
    蓝河已经得到了消息,热情的出来迎接:“魏老师,许秋老弟,陈婉清,你们来了。”
    魏兴思环视了一圈,赞叹道:“蓝河,现在你这边建设的不错嘛。”
    “还行,毕竟公司都成立快一年了,砸了一百多万进去,总得有点水花吧……”蓝河笑呵呵的说道:“看你们神采奕奕的样子,最近是不是又发什么好文章了?”
    “是啊,”魏兴思炫耀道:“课题组前不久刚刚发了一篇《自然》大子刊,《自然·能源》,我们组再次打破了当下有机光伏领域效率的世界纪录……”
    魏兴思拍了拍许秋的肩膀:“喏,文章一作在这里呢。”
    办公室里正在工作的几名员工,在听到“《自然》大子刊”、“打破世界纪录”后,纷纷把目光投了过来,侧耳倾听。
    蓝河公司里除了一个财务,两三个程序猿外,其他的员工基本都是理工科的硕士,所以他们自然是知道《自然》大子刊的档次,以及打破一个细分领域世界纪录的难度。
    里面有几个硕士生,毕业的时候都没有发表过SCI,他们原先课题组的导师,也是为了发一篇AM的子刊AFM、AEM而苦苦挣扎。
    现在别人谈笑间,随口就是《自然》大子刊。
    而且,旁边据说是文章一作的年轻人,看起来年龄还比自己还小。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厉害啊,”蓝河看了看许秋,又看了看魏兴思,笑着问道:“下一篇你们是不是打算发《自然》了?”
    “我们现在叠层……”话说了一半,魏兴思及时收住了口,他意识到这边人多眼杂,不适合透露太多。
    蓝河也是人精,瞬间秒懂,他做出一个“请”的手势,指了指他的办公室,说道:“我们别干站着了,到办公室里聊吧。”
    见状,陈婉清主动告退:“那我去工作了。”
    蓝河点点头:“行,你去吧。杨钦那边喷墨打印的事情,你和他对接一下。”
    三人走入办公室,蓝河已经提前泡好了一壶茶,他帮魏兴思和许秋各盛了一杯茶水,说道:“魏老师那边又有突破了?”
    “我们现在做的叠层器件,效率已经超过15%了。”魏兴思简单介绍了一句,随后话锋一转:“对了,这个你可不要往外面说。”
    “放心,不会乱传的。”蓝河偶尔会听杨钦和陈婉清总结的太阳能电池进展报告,因此对有机光伏还是有一定了解的:“效率15%……这可是个大突破啊,我记得之前有机光伏领域常年都是处于12%的状态。”
    “没错,”魏兴思点点头:“所以我们打算继续优化性能,看能不能冲击一篇你刚刚说的《自然》。”
    “这就厉害了啊,”蓝河惊叹道:“现在国内每年发表的《自然》、《科学》文章,也就百篇出头吧,你们要是能发一篇,是不是就要起飞了?”
    “起飞倒谈不上,现在国内的科研也不好做,得慢慢来……”魏兴思摆了摆手,转移话题:“对了,蓝河你叫我们过来……”
    “噢,是这样的,”蓝河接过话茬:“主要有几个事情,首先是现在我们的光电材料公司已经扭亏为盈,11月份已经实现了盈利。”
    蓝河从办公桌前取了两份材料,分别递给魏兴思和许秋:“这是11月份的财务报表,净利润的20%,我会用分红的方式打到你们的银行卡上,剩下的80%我会按照约定,继续投入到公司中。”
    许秋撇了一眼魏老师的那一份材料,发现和自己手里的一样,便翻看起自己手中的这一份。
    公司的财务报表还是比较复杂的,许秋不是财会专业,阅读起来稍微有些困难。
    不过,他也没打算关注具体怎么核算成本利润,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各种材料的销量。
    11月份,合计售卖出去各种单体、聚合物给体、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共计36.4克。
    从销量上来看,最为畅销的是ITIC和IEICO,分别卖出了8.2克和5.5克。
    另外,一些用于合成ITIC的单体单元卖的也不错。
    比如ICIN端基的各种衍生物,包括ICIN,ICIN-M/2F/2Cl等等,也都卖了2-4克。
    聚合物给体方面,几种与ITIC匹配的标样体系也卖的不错,比如H22,卖了3.7克。
    这些高销量的产品,正是许秋交待杨钦重点合成的材料。
    因为准备充分,在销售的过程中,基本上也没有出现过断货的情况。
    而且,材料出厂前都是经过器件测试的,卖给客户后的反馈也都不错,大多能够重复出来对应的器件效率,回购率很高。
    从利润上来看,像聚合物给体和非富勒烯受体材料,这种成品的利润相对比较高。
    因为它们的定价比较贵,通常在一克在一万块左右。
    单体的利润相对比较低一些,定价从一千块一克到几千块一克不等。
    最终核算下来,总净利润有4万多。
    许秋算了下分红,4万多乘以20%再乘以10%,拿到手的分红,大概八百多。
    emmm……
    聊胜于无吧,还不如之前过来一天发的钱多。
    不过,也很正常,毕竟许秋占得股份不多。
    而且利润分红占比只有20%,剩下80%利润又投到公司生产中了,如果100%分红的话,那就有4000块。
    再加上这是第一个扭亏为盈的月份,之后如果能再把销量提升上去话,应该会好一些。
    许秋还简单计算了一下收益率,假如只算蓝河出资的500W现金,月利润4W,一年十二个月,年利润大致是48W,年化收益接近10%,已经算不错了。
    其实,许秋也没想到蓝河光电材料公司这么快就能盈利。
    按照他的预期,怎么也得运营一年以上时间。
    他大致分析了一下原因:
    一方面,可能是刚好赶上了自己掀起的ITIC热潮,购买ITIC相关材料的外在需求变多。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开光电材料公司的门槛比较高,而且利润上限比较低,所以竞争压力比较小,做的人不多,比较容易分到蛋糕。
    开一家光电材料公司,需要有机实验室、器件实验室、表征实验室,还要招人,前期投入要100W以上。
    而且很多都是固定资产的投资,一旦投资失败,相当于全部打水漂,比如像这种仪器设备通常很难二次销售,至少高校、研究所不太会买二手的仪器,都是买全新的。
    最后或许只能低价买还给厂家,但厂家回收的话,原价10W的仪器,九成新的回收价可能就只有2-3W了。
    另外,也必须要有一个懂行的专家来指导实验,不然前期乱合成一通,很多材料可能合成出来卖不掉,相当于浪费掉了。
    蓝河的公司有他来指导,杨钦基本上都不用做市场调研,直接按照指挥进行合成就可以了,这一点也是非常大的优势。
    当然,门槛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那么重要。
    毕竟几百万对平常人来说是大钱,但对于资本来说,就是小钱,只要回报率足够高的话,立马会有一大堆人跟风。
    但和科研相关的公司,只要不是有专利或者能够垄断的行业,大多数行业的利润上限都比较低。
    因为盘子就那么大,很难做大做强,基本上只能往国内的高校、研究所销售,所以一般也没什么大资本入场。
    看完财务报表,许秋点评道:“公司销售情况挺好的,和我之前的预期基本上一致。”
    蓝河笑着说道:“那还要多亏许秋老弟的指点,杨钦整天在我这边提起你。”
    许秋客气回了一句:“应该的。”
    魏兴思把手中的文件放在一旁的茶几上,问道:“你们主公司的情况怎么样,刮涂机器一共卖了几台?”
    蓝河想了想,说道:“现在已经卖出去的就只有魏老师你们那边的一台,另外还有三家有意向,但还没有正式的下订单、签合同。”
    许秋问道:“有没有京航大鲍原友课题组的订单?”
    “诶,有的,”蓝河表情疑惑:“你们怎么知道?杨钦和你说的吗?”
    “噢,是这样的,”魏兴思主动解释道:“上周我们牵头举办了有机光伏的学术研讨会,会上鲍原友的学生说他们在做刮涂,问我们有没有推荐的厂家,会后我们私聊的时候,就把你们的公司给推荐过去了,没想到他们说你们公司前不久刚好上门推销过,我估计他们很快就要下订单了。”
    “那还挺巧的。”蓝河笑了笑:“我得感谢你们帮我介绍客户啊。”
    “主要是你们做的仪器确实没什么问题,我才敢往外面推荐嘛,”魏兴思转头说道:“是吧,许秋?”
    “嗯,仪器确实挺好用的。”许秋回应了一句,接着又问道:“刚才进来的时候,我看到公司里添了不少新设备,是又打算扩宽业务范围了吗?”
    “没错,”蓝河点点头:“我的计划是制作一台集合喷墨打印、点胶、刮涂、丝网印刷等方式的全能打印机器,可以把电子系统,比如太阳能电池、微处理器、屏幕等等通过一台微电子打印机实现一键打印。”
    “哦?”魏兴思来了兴致:“那现在进展怎么样?”
    “这不是才刚刚做好一个刮涂嘛。”蓝河尴尬一笑,解释道:“现在我们一边继续优化刮涂工艺,一边同步攻关喷墨打印、点胶和丝网印刷,算是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正在优化工艺的过程中……”
    “对了,”蓝河转移话题:“今天我找你们过来,也是想和你们聊一聊有机光伏这边有没有什么好的发展方向,有没有实现产业化的可能。”
    魏兴思和许秋相视一眼,皆是默契的都没有说话。
    蓝河继续侃侃而谈:“现在的半导体行业,包括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基本都被硅基材料垄断了,我想尝试做出一些改变,用碳基半导体材料来取代硅基材料,假如能够取得突破,那一定会形成一种技术风潮,把碳基半导体材料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足以改变人类生活的现状……”
    “这也是我开发全能打印机器的初衷,并不是只想单纯的卖仪器,开发仪器只是一个前置的环节.我的设想是做出一种家用的半导体打印仪器,可以根据自己需求的功能,直接DIY出来想要的半导体器件,不论是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还是显示屏幕。”
    说到这里,蓝河又期待的看向许秋和魏兴思两人。
    “想法还不错,”魏兴思话锋一转:“但是如果从公司效益的角度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好选择,有机光伏想要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比如你这种家用的打印仪器,至少现阶段我认为还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
    许秋补充道:“我觉得步伐可以走的慢一些,就先按照原先的思路,先为高校、研究机构提供仪器,之后如果有机光伏领域取得了突破,解决了诸如器件效率低、稳定性差等问题后,再转过去也不迟。”
    蓝河的想法,比如“家用的半导体打印仪器”相对比较理想化,说好听的叫“前瞻性”,说不好听的就是“空想”。
    至于如何到底是前者还是后者,就要根据结果导向了,成功了就是“前瞻性”,失败了就是“空想”。
    当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种理想家还是挺重要的。
    如果有钱人都去玩金融炼金的那一套,华呗、白条,甚至还有什么彩礼贷,追逐稳定的资本增殖,那科技进步就是一个笑话。
    蓝河听完魏兴思和许秋的一番话,陷入了思索,过了一会儿,他回应道:“让我考虑考虑……我先带你们参观一下实验室吧,看看我们开发出来的新玩意儿。”
    “行。”魏兴思放下茶杯,首先站起身来。
    随后,三人进入实验室,蓝河开始介绍他们的新设备,包括喷墨打印、点胶、丝网印刷的设备。
    目前都是单独的机器,陈婉清正带着几个硕士小弟调试着设备,看起来还像模像样的。
    不过,这些手段并不是适配有机光伏器件,而是为了柔性OLED,以及柔性集成电路等准备的。
    因此,许秋也没有太过关注,只是随便听听,当做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又将这些仪器往模拟实验室中复制了一份。
    参观结束,刚好到了晚饭的时间,蓝河主动提出要请客,魏兴思也没有拒绝。
    许秋内心猜测,魏老师之前选择三点钟出发,会不会就是抱着去蹭一顿饭的目的呢?不然按照他急性子的性格,多半会在下午一点半的时候就出发。
    还是很有可能的。
    蓝河又叫上了陈婉清和杨钦,一起去吃饭。
    公司这边是工业园区,周边配套的条件并不是很好,没什么好的餐馆,因此蓝河挑选的吃饭地方比较远,需要开车过去。
    蓝河亲自开车,魏兴思坐在副驾,陈婉清和许秋、杨钦三人坐在后排,三个瘦子,还是比较宽敞的。
    其实,杨钦也是有驾照的,而且他的驾龄是六年。
    不过,真实驾龄却是是零年,因为他的驾照是大学期间在他老家那边考的,而本科、硕士、博士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魔都过的。
    所以考完驾照后,六年基本上都没有摸过方向盘,现在就算有驾照也不敢给老板当司机。
    大约二十分钟后,众人抵达目的地。
    蓝河几次招待许秋他们的地方都很不错,上次去的是轮胎林星级餐厅,这次来的这家,是一家比较出名的专做海鲜的餐馆。
    一进门就是一排排的玻璃水箱,里面有各种各样活着的水产。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帝王蟹了,588元一斤,比市场价大约贵了一倍。
    蓝河在水产区逛了一圈后,唤来服务员。
    他仿佛没有看到价格牌一样,指着一只看起来格外壮硕的帝王蟹,说道:“来一只帝王蟹,就这只好了,据说你们这边帝王蟹有九种吃法,给我们来个全套的。”
    “好嘞。”老板亲自过来接待,一把将帝王蟹抓了出来,当着众人的面,迅速的把螃蟹往地上一摔,一副生怕别人反悔的样子,然后,老板把蟹壳里的水倒干净,称重,三斤六两。
    当然,当众摔死选中的螃蟹,也可能是为了证明他们不会在后厨把螃蟹偷偷掉包的缘故。
    在点了一道硬菜后,蓝河又点了一些生蚝、扇贝、鱿鱼、基围虾、皮皮虾之类的海鲜,还加了几道素菜。
    因为要开车,所以蓝河就没有点酒,只要了一壶菊花茶。
    饭桌上,众人没有讨论工作上的事情,主要是蓝河与魏兴思两人侃着大山,分析着国际局势……
    许秋在他们谈话交流的过程中,默默的啃着帝王蟹的腿。
    贵还是有贵的好处,确实是好吃的,九种吃法,各有千秋。
    同时,许秋也在分析蓝河这个人。
    可能当生活没有后顾之忧,不需要操心柴米油盐等一系列生活中琐事的时候,人就会比较容易变得理想化。
    许秋大概能够想象出蓝河的状态,但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却不太容易代入到对方的视角。
    包括蓝河,也很难站在许秋他们这样有机光伏研究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有人说,社会越发展,人们之间就越来越难以共情。
    某种程度上,确实是这样。
    之前只有皇帝、官员、地主、农民等少数的几个阶层。
    阶层之内都是差不多的,大家都能够相互理解各自的处境。
    而现在因为社会发展,人们各司其职,职能高度分化,产生了不同的行业。
    不同行业之间,隔行如隔山。
    许秋在做科研之前,完全不清楚科研是什么样子的。
    之间,听了一些学长学姐的讲述,以为自己明白了科研的样子。
    后来入行了,才知道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光靠空想,是很难想象出来的。
    甚至,就算一直听这个行业的人去讲述里面的情况,那也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的概念。
    只有深入一行,至少一年以上,才能勉强窥得全貌。
    而且,有时候看到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的。
    随着入行时间的增长,不同时间段的感受也都不同,如同套娃一般。
    大概类似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这种变化。
    至于蓝河最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许秋并不确定,反正意见他是给出来了。
    虽然自己这边有系统,可以提供一定的加速作用,但是一个领域能否从实验室走出去,实现产业化,谁也说不清楚的。
    至少许秋现在没有看到太大的机会,实验室里器件的效率达到15%,一旦工业化生产了,可能就只有7%、8%了,根本打不过硅基电池。
    现阶段,保守一些是没什么毛病的。
    要是真的在现阶段把全部家当都压上去,结果最后发现无法应用,那就有点难了。
    之后,随着研究的推行,或许能找到一条有机光伏领域的出路。
    或者,寄希望于系统给个大挂?
    许秋还是蛮期待发表一篇CNS后,系统升级会给出什么奖励,开通什么功能,估计会比较强力吧。

章节目录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书屋只为原作者肥美的韭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肥美的韭菜并收藏我有科研辅助系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