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王昌彝为官四十余载,辅佐两代君王,当今朝臣之中,除了他,怕是没有第二个人担得起这德高望重四字。当年吴党未除,他便是一心一意帮衬李熹,李熹登基二十年,终得以铲除吴党,肃清朝野,王昌彝也是功不可没。这位老臣的地位可想而知。
    巡视江南的天子甫一回京,便亲自带着皇太弟前去府上探视。
    步六孤辰迎一行人至王昌彝病榻前,王昌彝的两个儿子正在榻前侍奉,才行完礼便被得知圣上亲临的老者赶出了房门。
    他面色苍白,挣扎着要起来见礼,被李熹一把扶住:王相免礼,好生躺着。
    王昌彝挣扎片刻,无奈叹道:臣唉臣是不中用了啊还望陛下和殿下见谅。
    李熹道:王相向来身子骨硬朗,不必这样说。六弟日日让太医前来问诊,都说你情况还算平稳。好好养着,朕还等你回朝呢。
    李长明点头道:朝中之事都没耽误,王相不必忧心,这些日子就安安心心养病。
    王昌彝苦笑道:陛下殿下臣就怕这次是回不了朝了有些事,臣想早些对陛下和殿下说了,免得日后抱憾。
    李熹道:王相请说。
    陛下臣弟昌平、昌宁,外任多年,恪尽职守,那已经是最适合他们的位子陛下万万不可再有擢拔。臣若在人世,王氏一族以我为首,自不会多生事端,若是臣不在了,族中之人浅薄贪心,怕是会为权势危及陛下。王氏百年根基,朝代更迭而世家不换,在几朝宦海沉浮,终得以延续,不过是因知进退臣辅佐陛下多年,自知无甚功勋,能有今日,不过是辅佐陛下时日久些。可族人易把苦劳当功劳,居功自傲。臣就怕有一日族人跋扈,轻慢了皇家天威。若我王氏子弟有才德,陛下自可起用,若非此材,陛下万万不可因念旧情而提拔。此一事,臣是为江山社稷考虑,也是想保全我王氏,还请陛下成全。他说罢,朝李长明看去,倒是臣那外甥,幼时离了双亲,成熟早慧,性子坚韧,对皇太弟更是忠心无二,可堪大用。
    李长明连忙道:陛下正准备让阿辰任尚书左丞,也可给王相分担些事务。
    辰儿能得陛下殿下青眼垂怜臣万分感激。王昌彝缓了缓,继续道,臣虽无意结党,可臣毕竟入朝多年,臣的门生、臣的族人之中,总是要有些心思不纯之人,借势而起。臣若去了,这些人自然无所倚仗,陛下可趁机敲打咳、咳咳咳
    李熹拿过小桌上的杯子,喂王昌彝喝下几口水,他平复许久,才道:还有臣知陛下和殿下有开疆拓土之志。可如今正是休养生息之时,万不可轻动兵戈。
    李长明缓缓点头,道:王相不必多虑,我和陛下已撤行台,自然不会再轻易用兵。
    王昌彝面露些许欣慰之色:最让臣放不下心的便是瀚海、燕然。夷狄之辈,绝难驯服。若是迁入内地,易生祸端,若是令其居于故土,又易脱离大虞。如今陛下迁其族中勋贵入中原,使其难以控制旧部下,又让其本族之人担任地方官,受都护府辖制,其实大善!然而,可用胡人治胡,却不可用胡人治汉!若胡人在朝中得重用,又可把控诸方势力,陛下将之迁入内地的功夫就全白费了!
    他望着李长明道:夷狄之人可用,却不可全信。可抚顺,而不可重用。老臣只望望陛下和殿下,能一统万邦宾服诸夷,而不受其累。
    这话是特意说给李长明听的,李长明再怎么想辩解,此时也只能叹口气,道:王相放心,我一定会记得。
    王昌彝脸上露出几分笑意:老臣拜谢圣恩!
    兄弟二人探视出门,步六孤辰还守在屋外。李长明想留下来跟人说几句话,李熹便先一步摆驾回宫去了。
    步六孤辰神色有些憔悴,他自幼丧父丧母,被王昌彝接来养大,于他而言,王昌彝便与他的父母没什么两样。这些日子王昌彝病倒,他自然服侍在侧,而他又身任要职,一天天几头跑,也是累得慌。
    李长明心中暗暗叹气,道:阿辰。
    步六孤辰有些惆怅:舅舅还能撑多久呢
    李长明轻轻握起他的手:宫中库存的药材,都可以给许国公取用。需要什么你便直接拿东宫令牌去取。
    步六孤辰一笑:长明,谢谢你
    可再珍贵的药材,也不能挽回一个重病老者的生命了。
    三日后,圣上提拔步六孤辰为尚书左丞,又从太医院调拨了一批太医入许国公府,时时诊视。可惜如此荣宠也没能让王昌彝的病有所好转,在病榻上挣扎了一个多月后,许国公、尚书令王昌彝薨逝。
    第193章 、更迭
    王昌彝薨逝当日, 玉京下了至临二年的第一场雪,雪花飘落之时,皇帝正与重臣在太极殿议事。得许国公府通报, 天子当即下敕辍朝三日, 追赠王昌彝司徒,并赐金百两以作丧仪之用,第二日便亲至许国公府悼念。
    这位辅佐了两代君主的老臣,也是亲眼看着小皇帝一点点长大的, 这些年若无他在后支撑内政,李熹恐怕至今还要受吴家摆布。在李熹心中, 他也是个如师如父的存在。即便他们平日没有多亲密,这多年的君臣情分在, 李熹也无法不悲戚动容。
    十一月十二, 王昌彝薨逝的第四日,太常博士拟定王昌彝谥号曰文献, 经皇帝朝臣议论可行。
    王文献公下葬后七日,李长明到许国公府进香, 却不见步六孤辰。一问之下才知人昨日刚刚搬离许国公府, 李长明只得在回宫时去尚书省看了一眼,人还真在那里。
    步六孤辰在京中并无宅邸,朝廷给官员提供的官舍又是需要走流程申请才能分到的, 没个把月弄不下来。他不住在舅舅家, 大概率只能寻个客栈暂住,或者去尚书省歇两天。
    怎么搬出来了?李长明看了眼暖阁里那张小榻,毕竟是三省内给官员暂居之处,设施也算好了,但跟许国公府比, 自然还是简陋了点。
    尤其现在已经入冬,住这里不会有许国公府暖和。
    步六孤辰捧着清茶,也不喝,只是用那茶水温度暖手:父亲留下的家产,是舅舅为我保管着,我成人以后也住在许国公府,没有搬走的打算,就一直没去处置家产。舅舅在时,舅妈就有些不待见我,如今舅舅过世,我也不好再留了。
    王昌彝疼他这个外甥胜过自己亲生儿子,他舅妈和那几个表哥表弟可不像王昌彝一样那么真心疼他,表面上和和气气,其实心里是不怎么喜欢他的。
    王昌彝老爷子一去世,这个在他们家待了那么多年的外人也该走了,王夫人把步六孤辰的祖宅地契给了他,委婉地提了几句。步六孤辰本来就心里通透着,人家又提过,自然也就很识相地准备搬走。
    等有空回去卖了祖宅,怕是才能在玉京城里寻块地住着。
    他叹气道:我打算找时间回去卖了祖宅,再回来买间房
    李长明道:可现在京中也不好找宅院那毕竟是步六孤家祖宅,就不要随便卖了吧。不如先在官舍住着。
    步六孤辰摇摇头:那边都没什么人了,空着也是空着
    步六孤家虽在,可步六孤辰自幼就跟了舅舅,跟那边的亲戚根本就说不上话,也不认识。早已断了联系,留着个家宅也没什么必要了。
    那你一路小心李长明道,回来以后,想去官舍,我就早些让人给你批,想买个宅子,我就让人帮你找。
    步六孤辰笑道:这些小事我自己来就好了,你手上的事已经够多的了。
    我给你找几个护卫吧你一个人外出我不放心。
    步六孤辰也不推拒,道:好,都听你的。
    皇太弟殿下准了步六孤辰告假,顺便从黑衣旅派了几个人跟着去。步六孤辰半点没耽搁,一来一回也就半个月,把家里那些事处置完了,便回京来继续办事。
    年底御史大夫张泉因病告假,原因不过是走路时没站稳摔了一跤。
    李熹兄弟两个担心了好久,好在过完年张老治好了病,就步伐矫健地归来上朝了,朝野上下都只是虚惊一场。
    张老病完,李熹自己又病了,太医都说那是经年积劳所致,索性直接移居城外清泉宫,把事全都交给李长明处理。李长明很乐意让哥哥去山上静养,揽下一众事务,让人安安心心去山上躲清静。
    到入夏时,王昌彝所遗留下的尚书令一职,皇帝依然没有下敕让人补任。如今尚书省之中,职位最高的竟是尚书左丞步六孤辰,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居然就那么掌控着尚书省。
    皇帝是什么心思,众人都明白了。
    永和二十二年,吴士忠获罪受诛,所遗侍中等位未有补任,接着又立了魏王为皇太弟。如今王昌彝薨逝,尚书令也无补任。当年的左相右相空出来的职位都没人接手,不就是在给李长明自己的班底留位置么。
    人人都嗅到了那种皇帝有退位之意的气息。
    皇帝哪里是什么被功高震主的弟弟压制,分明是一心一意在为弟弟铺路。
    端午之后,李长明拿到一份军学那边的奏表。
    阿里已在军学之中学习了三个年头,已经到了由朝廷安排至各地驻军处领军的时候。李长明收到军学这一年的考核通过学生名单,才猛然想起来,阿里也已经长大了。
    已经是个英挺高挑的少年郎。
    一代人去,一代人来,那个被自己救下的小孩童,如今竟也要披甲上阵,为国戍边了。
    军学安排阿里到瀚海都护府,六月就要到任。这也不是送人去出征,也就没什么出行仪式,都是各家准备准备,无声无息地启程。
    李长明把这个自己救下的孩子当亲儿子疼,心中极为不舍,送行那日拉着人叮嘱了许久。太成公主李辞月也吵着要出宫送行,十几岁的小姑娘抓着哥哥就哭。
    阿里哪里见过这种阵仗,手忙脚乱地给人擦眼泪:妹妹不哭了,等哥哥回来给你带西域的小玩意儿!
    李辞月依然大哭:我有!我不要!
    堂堂大虞公主,天底下什么东西没见过,根本就对西域的东西没什么兴趣了。
    李长明笑道:辞月,李瑟哥哥跟皇叔父一样,每年都会回来的。过些日子哥哥就回京了,别哭啦。
    李辞月收敛情绪,抽抽搭搭地道:回来要陪我
    阿里点头:嗯!回来一定陪你。
    少年拜别义父,转身上马,朝着西域而去。
    李长明在感慨之时,清泉宫里的兄长也有了种老父亲的心态。
    阿里走后没几天,塔吉在乌环一众贵族的死磨硬泡之下,上表请求在玉京城中建一座火祆祠,以示大虞包容之心,安抚乌环族人。好在至临三年不像去年那样到处受灾,否则塔吉说什么也要把这要求压下去。
    李长明准许乌环贵族请求,不过钱款是不会拨的,让乌环贵族和祆教信徒们自己筹钱去建。
    饶是如此,还是有一大堆朝臣反对。皇帝不在京中,就是皇太弟最大,朝臣怎么劝谏也没用。皇太弟对于朝臣们的劝谏之言总是虚心听着,然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坚决不改。于是一堆人只能向远在清泉宫的李熹告状。
    佛教就算了,早已在中原扎根。景教被胡人带入中原之后,尊中原皇帝为神,倒也还算知趣。而祆教这种外邦异教,若是得朝廷允许在大虞国都建起祭祀之所,岂不是乱了套!
    乌环归附之后,大虞给予优待,可燕然都护府依然屡屡有小股叛军作乱,足以证明胡人不念恩,再如此纵容,只能助长其气焰。
    李长明出城探望哥哥,就被哥哥用这一堆告状奏折拍了脑袋。
    你看看,告状都告到我这里来了。李熹没好气地道,玉京城里的地金贵着,你以为让乌环自己出钱修就没事了?
    李长明小心地道:乌环已经是大虞的了,乌环子民就是大虞子民,我自己说的要让天下人亲如一家,总不能连人家想有个地方拜神都不给吧?横竖就是划了块地给他们建去,在南边顺义坊呢,那里本来就有个祆祠,只是扩建一下。
    自己这个弟弟眼中从来不止中原这片地这点人,他要做的不仅是大虞的天子,他要做天下人的天子。可自古华夷有别,要让天下人和同一家,哪里是那么轻松的事。并非所有的真心付出都能换得回报,即便今人愿意献出忠心,后代之人呢?
    瀚海、燕然二地,过去千百年间,也曾归于中原王朝,可总是那么分分合合。说到底,还是这些土地上的人与中原人有别,不可能永远共处下去。
    历朝历代都没能完成的事,他就一定能完成吗?
    历朝历代都没能完成的事,他就一定也不能完成吗?
    李熹叹气道:焘儿,兼容并包和养虎为患,你应该分得清楚。
    李长明点头道:我分得清楚。
    李熹无奈地笑了笑:此事也是朝臣反应有些大了。你处置得也算合适。可我还是要提醒你恩威并施,才可使之忠心臣服。焘儿,西域和北境,无论你怎么折腾,你都镇得住。那都是因为有你在。可要是换了别人来呢?那就是随时会炸的火|药。
    臣弟知道。李长明正色道,圣人云有教无类,中华之人可教,自然外邦之人亦可教。胡人在我大虞统治之下安居乐业,不易风俗,不受压迫,便会感念大虞。如此教化,使之畏威怀德,必定永绝后患。臣弟定会做到,无论后世谁人为天子,西域北境之人都是我大虞的百姓,忠于大虞。
    李熹骂道:你倒是自信得很!罢了,谁教的谁劝去!
    突然被甩了个锅背着的白纠无奈道:臣有什么可说的,殿下心有苍生万物,我要是多说什么,不就显得我小家子气了。
    他顿了顿,道:而且,臣没有教殿下成天冲锋在前,带上一两个人就追着敌军砍。
    李长明:呃
    白纠道:臣也没有教殿下一个人闯敌营砍人。
    李长明震惊:你怎么知道
    恋耽美

章节目录

定我戎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书屋只为原作者飒露白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飒露白并收藏定我戎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