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6
[红楼]且听一曲将军令 作者:默默的听
分卷阅读176
孙女出生的她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这名字好听,而且又有福气。她这些上了年纪,见了生死的老婆子就相信这些,于是就随口一句征询了贾赦的意见,就要把大房嫡女的名字命为「迎春」,却被贾敛当场否决。
元春?迎春?这是想要贬低大房的嫡女,抬高自家女儿的身份吗?贾敛二话不说就替刚出生的亲侄女儿起了个名字,单名一个──珊。
贾敛只觉得自己这位二嫂真是糊涂了,明明之前还知道要讨好他,现在跟老二混多了,却是越发的不成样子。
史氏这才惊觉自己居然被王氏利用了自己的一片爱孙之情,还差点让本来就已经与自己不亲近的长子和幼子误会自己,不由得大怒!近年来,贾敏不住地劝史氏莫要与贾赦和贾敛生份。原本史氏是听不入耳的,但「气死」了丈夫后,对很多事情都看淡了,宽容度也变高了。加之恶婆婆张氏也死了好几年了,夫死从子,史氏也有心与两个儿子亲近一些,怎由得王氏这样从中作梗呢!
由于史氏还健在,所以贾家一如贾赦上辈子般,是没有分家的。
古代家庭中,婆婆对儿媳的态度是对媳妇的家庭地位有决定性作用的。史氏表现出自己不喜欢王氏,下人们就敢动心思架空她,哪怕她是有品级的从六品安人。尤其是荣国公…不…是荣恩伯府的下人们最是会看天色,于是荣恩伯府的风向渐渐变了,惹得王氏暗自大怒、叫苦不已……
贾赦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婴,看着自家夫人满身散发着浓浓母爱的光辉,脸上堆满了傻笑,并下定决心,孩子教育从娃娃捉起!这辈子绝对不能让迎春…珊儿如前世般懦弱怕事,成了「二木头」,自己也绝不会把她许给孙绍祖那种中山狼!
而小贾瑚则趴在床边,十分好奇地戳戳妹妹的脸额。
这么丑的娃娃真的是他妹妹来的吗?真丑!
仿佛心里的想法被小贾珊听到似的,只见小贾珊的小手一把捉住小贾瑚的手指,不准他再胡来。
贾瑚、贾珊,这两名字一听就知道是亲兄妹吧!
而可怜「被排挤」的小贾琏撇撇嘴,表示自己不稀罕也不需要。他在小贾珊剛出生后不久,就被贾赦正式开祠堂,在新任贾氏族长贾珍(前任族长贾敬已经卸下了身上所有的担子,一心一意在道观里练药修仙,表示木有兴趣参与你们这些凡夫俗子的事情)和众多族老的见证下,正式过继了给贾敛,身份由荣恩伯的嫡次子一变,成为有实权的从三品冠军将军唯一的儿子,连姓氏都改了,成了李琏。
李小琏小时候很疑惑:为什么别人有一个父亲、一个母亲,而他除了一个父亲外,还有一个爹爹和一个小爹爹呢?而且父亲当着旁人的面前不能叫父亲,只能叫大伯父、大老爷。大伯父、大老爷是什么来的?能吃吗?
迷糊的李小琏呆萌地歪头,含着小手指,蹬蹬蹬的跑去找自己美貌与智慧并重的小爹爹。
小爹爹笑得一脸温柔的抱着自己,细心地解释起来。虽然听不明白,但是李小琏仍然很努力地记住小爹爹的一字一句。然而,当爹爹回府后就毫不留情地把他从小爹爹的怀里掀出来,抛给一旁的亲兵叔叔。李小琏只得苦着脸的,在亲兵叔叔的监督下,走到太阳底下扎马步。
随着年纪渐长,李小琏开始理解小爹爹的说话,并知道爹爹和小爹爹之间的关系是多么的令人吃惊,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手握兵权,深受太上皇和皇上器重的冠军将军。
执掌东厂,深得皇家信任的东厂厂督兼司礼监掌印太监。
这个组合简直要人命!
但无论如何,一如小爹爹所说:爹爹始终是他的爹爹,小爹爹也始终是他的小爹爹,这不会改变什么。
李小琏这些年来被冯子芝爱若亲子的养大,虽然继承了李敛或应该说是贾赦(毕竟是亲爹)的不好诗书,但冯子芝对他的学习抓得极严,寒窗苦读十数载,总算是学有所成,甚至青出于蓝在书卷经义方面超过他爹爹李敛和父亲贾赦。
十四岁那年更是下场,不声不响地就考了个乡试头名回来,跌碎了一地眼镜。不少落榜的秀才纷纷抗议有黑幕,是负责评卷的考官想要讨好李敛才把解元之位给了李琏。他们群情激愤地围绕着衙门,讨要一个交代。然而,当东厂派人传出消息──「本年乡试解院李琏的授业恩师乃司礼监掌班太监冯太监。」
消息一传出,原本半数认为有黑幕的秀材全部大打退堂鼓。
冯子芝在太上皇传位的那一年正式接过戴权的棒子,正式成为东厂厂公和坐上有内相之称的司礼监掌班太监一位。
时年,新帝上任,加开恩科。会试期间,周和帝取笑司礼监太监冯子芝,虽曾受诸多大儒的教诲,考试却未必比得上殿内的举子。
冯子芝是正经八百的内书堂出身。内书堂由皇帝指派诸多学富五车的学士教学。不少翰林院状元出身的翰林甚至殿阁大学士都曾任讲官,可以算得上是冯子芝的老师。
对于顶头上司的轻视,冯子芝表示不服,决定露一手。
本公行过礼,捧过茶的师父可是王翊!
他以一炷香的时间就这次会试的题目写了三篇策论,武英殿大学士高拱惊叹实乃奇文,三篇皆可点为状元。
保和殿大学士康禾泰见猎心起(闲着无聊),分别以北方外族、西边夷人和南部倭寇为题考验冯子芝。要知道这三条题目虽然相似,但情况却是天壤之别。
北方涉及匈奴、鲜卑等野心勃勃的外族,既要拉拢又要打压,态度要强硬;西边夷人除却要守好云南一带外,还要设法安抚夷人,消除汉人和夷人的矛盾,使之愿意离开大山为大周子民;南部倭寇的成因一来是着水患问题严重,无地可耕的百姓就拿起刀剑成了倭寇,二来倭寇背后有众多南方商人支持,要为百姓谋生计之余还要解决商人的影响。
冯子芝稍一沉吟,挥笔洒墨,一气呵成了策论三篇,其内容使得高拱大呼北方外族、西边夷人和南部倭寇之患能解矣!周和帝见之,决定择日把冯子芝所写的三篇策论与朝中重臣商讨,大有实行之意。
康禾泰有见乃此,表示策论这关你过了,但还未完,还有诗赋未考呢!他连出三个不同主题,却被冯子芝眼也不眨地一一答上。
周和帝大叹,「若延年参考,朕定必钦点为状元!」可惜,作为内侍,冯子芝一辈子都没有可能参加科举考试。
而真·状元郎谢长亭多才多艺,性情闲雅温和,一向有「小谢安」之称。纵然出身大周四大名门的乌衣巷谢氏,气量不凡,但对于周和帝和两位大学士居然如此推崇一个太监的文章,认为其可为状元,这对他、对谢家来说都是一种侮辱!
分卷阅读176
欲望文
分卷阅读176
孙女出生的她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这名字好听,而且又有福气。她这些上了年纪,见了生死的老婆子就相信这些,于是就随口一句征询了贾赦的意见,就要把大房嫡女的名字命为「迎春」,却被贾敛当场否决。
元春?迎春?这是想要贬低大房的嫡女,抬高自家女儿的身份吗?贾敛二话不说就替刚出生的亲侄女儿起了个名字,单名一个──珊。
贾敛只觉得自己这位二嫂真是糊涂了,明明之前还知道要讨好他,现在跟老二混多了,却是越发的不成样子。
史氏这才惊觉自己居然被王氏利用了自己的一片爱孙之情,还差点让本来就已经与自己不亲近的长子和幼子误会自己,不由得大怒!近年来,贾敏不住地劝史氏莫要与贾赦和贾敛生份。原本史氏是听不入耳的,但「气死」了丈夫后,对很多事情都看淡了,宽容度也变高了。加之恶婆婆张氏也死了好几年了,夫死从子,史氏也有心与两个儿子亲近一些,怎由得王氏这样从中作梗呢!
由于史氏还健在,所以贾家一如贾赦上辈子般,是没有分家的。
古代家庭中,婆婆对儿媳的态度是对媳妇的家庭地位有决定性作用的。史氏表现出自己不喜欢王氏,下人们就敢动心思架空她,哪怕她是有品级的从六品安人。尤其是荣国公…不…是荣恩伯府的下人们最是会看天色,于是荣恩伯府的风向渐渐变了,惹得王氏暗自大怒、叫苦不已……
贾赦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婴,看着自家夫人满身散发着浓浓母爱的光辉,脸上堆满了傻笑,并下定决心,孩子教育从娃娃捉起!这辈子绝对不能让迎春…珊儿如前世般懦弱怕事,成了「二木头」,自己也绝不会把她许给孙绍祖那种中山狼!
而小贾瑚则趴在床边,十分好奇地戳戳妹妹的脸额。
这么丑的娃娃真的是他妹妹来的吗?真丑!
仿佛心里的想法被小贾珊听到似的,只见小贾珊的小手一把捉住小贾瑚的手指,不准他再胡来。
贾瑚、贾珊,这两名字一听就知道是亲兄妹吧!
而可怜「被排挤」的小贾琏撇撇嘴,表示自己不稀罕也不需要。他在小贾珊剛出生后不久,就被贾赦正式开祠堂,在新任贾氏族长贾珍(前任族长贾敬已经卸下了身上所有的担子,一心一意在道观里练药修仙,表示木有兴趣参与你们这些凡夫俗子的事情)和众多族老的见证下,正式过继了给贾敛,身份由荣恩伯的嫡次子一变,成为有实权的从三品冠军将军唯一的儿子,连姓氏都改了,成了李琏。
李小琏小时候很疑惑:为什么别人有一个父亲、一个母亲,而他除了一个父亲外,还有一个爹爹和一个小爹爹呢?而且父亲当着旁人的面前不能叫父亲,只能叫大伯父、大老爷。大伯父、大老爷是什么来的?能吃吗?
迷糊的李小琏呆萌地歪头,含着小手指,蹬蹬蹬的跑去找自己美貌与智慧并重的小爹爹。
小爹爹笑得一脸温柔的抱着自己,细心地解释起来。虽然听不明白,但是李小琏仍然很努力地记住小爹爹的一字一句。然而,当爹爹回府后就毫不留情地把他从小爹爹的怀里掀出来,抛给一旁的亲兵叔叔。李小琏只得苦着脸的,在亲兵叔叔的监督下,走到太阳底下扎马步。
随着年纪渐长,李小琏开始理解小爹爹的说话,并知道爹爹和小爹爹之间的关系是多么的令人吃惊,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手握兵权,深受太上皇和皇上器重的冠军将军。
执掌东厂,深得皇家信任的东厂厂督兼司礼监掌印太监。
这个组合简直要人命!
但无论如何,一如小爹爹所说:爹爹始终是他的爹爹,小爹爹也始终是他的小爹爹,这不会改变什么。
李小琏这些年来被冯子芝爱若亲子的养大,虽然继承了李敛或应该说是贾赦(毕竟是亲爹)的不好诗书,但冯子芝对他的学习抓得极严,寒窗苦读十数载,总算是学有所成,甚至青出于蓝在书卷经义方面超过他爹爹李敛和父亲贾赦。
十四岁那年更是下场,不声不响地就考了个乡试头名回来,跌碎了一地眼镜。不少落榜的秀才纷纷抗议有黑幕,是负责评卷的考官想要讨好李敛才把解元之位给了李琏。他们群情激愤地围绕着衙门,讨要一个交代。然而,当东厂派人传出消息──「本年乡试解院李琏的授业恩师乃司礼监掌班太监冯太监。」
消息一传出,原本半数认为有黑幕的秀材全部大打退堂鼓。
冯子芝在太上皇传位的那一年正式接过戴权的棒子,正式成为东厂厂公和坐上有内相之称的司礼监掌班太监一位。
时年,新帝上任,加开恩科。会试期间,周和帝取笑司礼监太监冯子芝,虽曾受诸多大儒的教诲,考试却未必比得上殿内的举子。
冯子芝是正经八百的内书堂出身。内书堂由皇帝指派诸多学富五车的学士教学。不少翰林院状元出身的翰林甚至殿阁大学士都曾任讲官,可以算得上是冯子芝的老师。
对于顶头上司的轻视,冯子芝表示不服,决定露一手。
本公行过礼,捧过茶的师父可是王翊!
他以一炷香的时间就这次会试的题目写了三篇策论,武英殿大学士高拱惊叹实乃奇文,三篇皆可点为状元。
保和殿大学士康禾泰见猎心起(闲着无聊),分别以北方外族、西边夷人和南部倭寇为题考验冯子芝。要知道这三条题目虽然相似,但情况却是天壤之别。
北方涉及匈奴、鲜卑等野心勃勃的外族,既要拉拢又要打压,态度要强硬;西边夷人除却要守好云南一带外,还要设法安抚夷人,消除汉人和夷人的矛盾,使之愿意离开大山为大周子民;南部倭寇的成因一来是着水患问题严重,无地可耕的百姓就拿起刀剑成了倭寇,二来倭寇背后有众多南方商人支持,要为百姓谋生计之余还要解决商人的影响。
冯子芝稍一沉吟,挥笔洒墨,一气呵成了策论三篇,其内容使得高拱大呼北方外族、西边夷人和南部倭寇之患能解矣!周和帝见之,决定择日把冯子芝所写的三篇策论与朝中重臣商讨,大有实行之意。
康禾泰有见乃此,表示策论这关你过了,但还未完,还有诗赋未考呢!他连出三个不同主题,却被冯子芝眼也不眨地一一答上。
周和帝大叹,「若延年参考,朕定必钦点为状元!」可惜,作为内侍,冯子芝一辈子都没有可能参加科举考试。
而真·状元郎谢长亭多才多艺,性情闲雅温和,一向有「小谢安」之称。纵然出身大周四大名门的乌衣巷谢氏,气量不凡,但对于周和帝和两位大学士居然如此推崇一个太监的文章,认为其可为状元,这对他、对谢家来说都是一种侮辱!
分卷阅读176
欲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