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历史真相(出书版) 作者:张永廷

    第 15 章

    与强大的西夏相比,张海确实只能算是小毛贼,但即便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家伙,也让大宋使出了吃奶的劲,甚至不得不动用牛刀,后来还是韩琦领兵将张海剿灭。1043年十二月,韩琦到了陕西,身份是陕西宣抚使。他改变了单纯依靠禁军围捕的做法,任用谢云行等熟悉当地特点的将领和士兵,深入山林围捕。张海等人身单势孤,无处可逃,又没有什么援手,相继被杀,这场叛乱就这样平息下去了。

    整个剿匪过程,史书并没有提及杨文广,除了“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外,再没有别的记录。杨文广经何人举荐参与平叛,在其中又立有何功,一切全是未知数,无从考证。有人推论,杨文广获得机会参战,很可能得益于其堂侄杨畋的推荐。那一年,杨畋以殿中丞知岳州,提点荆湖南路刑狱。平叛之后的论功行赏,很可能是人人有份,只要参与了就能够受到提拔。

    张海之乱平定之后,杨文广留在了陕西,等待着新的机会。年过不惑的杨文广在史书上的第一次亮相算不上精彩,但却是他人生新的开始,从军30年,终于得到了自己的第一次晋升。与父亲杨延昭相比,杨文广的起点更低,杨延昭二十几岁就已经是殿直,他44岁才达到这样的高度。殿直的地位尽管依旧低微,但杨文广毕竟已经起步,开始走向崭新的人生之路。

    三 得遇范公

    史书讲到杨文广的第二件事是:“范仲淹宣抚陕西,与语,奇之,置麾下。”

    这里讲到的范仲淹经略陕西是庆历四年(1044年)六月之后的事,当时身为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因变法受阻,自请到西部边防,被任命为陕西河东路宣抚使。第二年春天,范仲淹的职位又有所变化,由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改任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十一月,朝廷以“边事宁息,盗贼衰止”为由,罢免了他的陕西四路安抚使之职。

    范仲淹的身份之所以变化如此频繁,起因还得从宋与西夏的三次战役说起。双方在1040至1042年间连续展开了三次大规模战役。

    康定元年正月(1040年),元昊调集十万大军,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围攻延州(陕西延安)。宋军大败,主将战死,开国元勋石守信的孙子石元孙被擒,西夏军大获全胜。

    延州兵败之后,宋军重新调整边防部署,把沿边州府分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户部尚书夏竦为陕西都部署兼经略安抚使,统一协调指挥边务。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分别主持泾原路和鄜延路的防务。

    庆历元年(1041年)二月,元昊率十万大军卷土重来,欲与泾原路宋军主力决一死战。泾原路主将韩琦派行营总管任福率万余人前往迎敌。任福轻敌冒进,中了西夏军埋伏,几十名宋将全部殉难,士兵死伤万余。事后夏竦被撤职,韩琦被贬往秦州。

    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十万西夏大军再次出击,泾原路马步军副都总管葛怀敏等16员战将尽皆战死,9400多士卒被俘。

    从三川口到好水川再到定川砦,宋军三战皆墨。在西部边防,无论是韩琦还是范仲淹都没有打过像样的胜仗,但据说当地民间却流传着一首《边地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此中缘由真是天晓得。西夏军虽然三战皆胜,但元昊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连年用兵,国内兵源开始枯竭。再加上宋朝停止了边境贸易,西夏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国内人怨沸腾。另外,辽国也感受到了西夏势力日益膨胀的威胁,夏辽关系开始紧张。于是元昊萌生了求和之念,1043年他派使者到汴京与宋和谈,经过一年多的讨价还价,最后双方达成协议。西夏对宋财富的掠夺用条约的方式固定了下来,不需要再打仗,财源依旧滚滚而来,宋朝也因此赢得了和平与发展之机。

    西夏三役的沉重打击,使朝中有识之士痛定思痛,开始反思。宋仁宗“遂欲更天下弊事”,他将范仲淹调回京师升任参知政事,与枢密副使富弼、韩琦等人一道主持朝政,推行“庆历新政”。

    范仲淹处事极为认真,一次在选拔各路转运使时,遇有庸碌贪鄙、不能称职的官员便毫不犹豫地一笔勾去。富弼在一旁感叹,“公但知一笔勾,不知一家哭矣。”范仲淹正色答道,“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路”是宋朝的一级行政区域,类似今天的“省”,为了免“一省”之哭,必须舍得拿下不称职的官员,这也算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正是因此,“庆历新政”触及了权贵们的痛处。范仲淹们已无法在朝廷立足。

    就这样,范仲淹又一次来到西部边防,不过此次陕西之行的时间并不长,若从1044年6月算起,到1045年11月,前后不过一年半的时间。杨文广就是在这期间见到了范仲淹,一个下级军官能与一个边防统帅对话,机遇相当难得。经过一番交谈,范仲淹认可了杨文广,将他留在自己帐下,杨文广有幸成为范仲淹的直接部属。如果没有范仲淹的赏识,杨文广可能永远都没有出头之日。

    史书讲范仲淹“奇之”,他们究竟讲了些什么,杨文广有什么地方让范仲淹称奇呢?除了一大把年纪了还是个殿直之外,杨文广的家世应该也能够引起范仲淹的注意。杨家将故事在当时已经流传甚广,1051年欧阳修曾撰文称“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范仲淹身为朝中重臣不可能没有耳闻。但是仅仅因为自己的家世就让范仲淹称奇理由并不充分,无论是杨业还是杨延昭都算不上宋朝最顶尖的名将,比他们身世显赫的大有人在。

    这里面应该还有范仲淹性格方面的原因,他出身贫苦乐于助人,尤愿帮助不得志者,杨文广的际遇一定也引起了他的某种同情。此时的范仲淹也是郁郁不得志,1024年当他初为京官时,曾写下“有客狂且淳,少小爱功名”,“风尘三十六,未做万人英”的诗句,豪迈之情溢于言表。20年过去了,范仲淹一度登上了权力的顶峰,成为当之无愧的“万人英”,但是从变法宠臣到被逐出朝廷重新回到边塞,55岁的范仲淹经历了人生从最巅峰处滑落的失意。惯看春月秋风的范仲淹见到45岁仍然在低级军官中打转的杨文广心中一定是别有滋味。

    范仲淹还联络和帮助过许多著名人士,如胡瑷、李觏、张载和石介等等,或邀聘他们到自己的管界主持教务,或荐举他们出任朝廷的学官,或指点他们走上治学之路,经他指教和影响过的很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

    乐善好施是范仲淹的天性,他喜欢提携后人或有潜力的人,无论那人时下如何不得志,将杨文广留在帐下符合他一贯的行事风格。另一方面,范仲淹是个老西夏,他在陕西的军旅生涯中逐渐形成了以守备为主、和攻为权宜的边防思想。范仲淹很注重在要地修堡建寨,他认为那是防御西夏铁骑的有效办法。也许杨文广正好具备他所倚重的才能,符合他对西夏作战的理念。杨文广毕竟是名将之后,很可能继承了祖上修建军事要堡的本领,日后的情况也证明,杨文广确实善于修筑。后来在韩琦手下,他奉命在秦凤路大修堡寨,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可惜的是,杨文广在范仲淹麾下并没呆多长时间,他如何跟随范仲淹征战,找不到任何记录和佐证。那时候范仲淹离其政治生涯的最辉煌处已渐行渐远,1045年底,他离开西部边防,之后一再被贬。

    宋朝对西夏虽然战败,但却使久不经战的宋军受到了一次历练。按《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说法,在韩琦、范仲淹等人的经营之下,西部边防“人谋渐得,武备渐修”,“勇夫锐将”“稍稍而出”,一代名将狄青自不必言。杨文广在范仲淹帐下,也受到了战争氛围的熏染,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恐怕他连现有的功名都是奢望。杨文广虽然没有更大的战功,但跟随名将名臣的经历,为他日后的晋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 恩怨狄青

    范仲淹离开西夏后的5年,从1046至1051年,杨文广的履历是一片空白。1052年,大将狄青南征,杨文广就在军中,虽然还是个无名之辈,但总算是有了些功劳,做过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宜是今天的宜山县,邕是今天的南宁,这已经是宋军的中层领导干部了。宋史对杨文广这一时段的描述是:“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累迁左藏库,带御器械。”左藏库使、带御器械都是武官荣誉性的官阶,并无实际职掌。

    杨文广与狄青的关系有些微妙。明代小说《杨家府演义》将狄青设计为杨家的死敌。每一代“杨家将”都会遭遇奸人陷害,杨业时有潘美,杨延昭时有王强,杨文广时代的奸臣则是狄青。按照小说的描写,杨家与狄青结仇起因于宋仁宗时的侬智高之乱。故事中这样交代:

    侬智高联合五国蛮王率大军围攻北宋之时,狄青领20万大军南征,被侬智高斩将夺旗,地失千里,社稷危在旦夕。包拯无奈,推荐已告老还乡的杨宗保出征,杨文广为先锋,父子领军5万前去代狄青为帅。杨宗保到了前线,因不满狄青笑其老迈,下令将狄青推出辕门斩首,虽经杨文广劝说放了狄青,但狄青从此对杨家怀恨在心,发誓要将杨家灭门绝户。杨文广父子平南之战立下大功,受到仁宗的厚赏。狄青本来就恨杨宗保,见到杨家满门受封,心中非常不是滋味,便派心腹家丁师金潜入杨府,伺机取杨宗保性命。不料那夜,杨宗保喝多了酒,再加上年事已高,竟然一命归西。狄青大喜,进而加害杨文广。杨文广向皇帝禀明真相,自己化作一只飞鹤冲天而去,自此隐匿家中不问朝政。

    《杨家府演义》描述的狄青和杨文广与历史真相完全不同。历史上的狄青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于宋仁宗嘉祐二年 (1057年)。他以士兵出身而官至枢密使,这在宋朝是个奇迹。狄青最初引起朝臣的注意是因为他在与西夏作战中的勇猛表现。当时镇守西北的宋军屡次被西夏打败,很多士兵患上“恐夏症”,狄青却完全不同。每次临战,他总是冲锋在前,头戴铜具,披头散发,大声呼喊,形象骇人,西夏兵为之胆寒。1040年,经略判官尹诛召见他,与他谈兵论战后,认为狄青是“良将材也”,将他推荐给陕西经略使韩琦和范仲淹。韩琦和范仲淹两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范仲淹还送他一部《左氏春秋》,鼓励他多学兵法。对于范仲淹的知遇之恩,狄青终生不忘。范仲淹去世后,狄青每次到范家,都要进范氏家庙祭拜范公,恭恭敬敬地礼拜范夫人。后来他起用杨文广随军南征,也很可能是因为杨文广曾得到过范公的赏识。

    杨文广与狄青的经历有些相似之处,如果说杨文广出身低微,那么狄青尤甚。杨文广级别虽低,毕竟还是干部,狄青则是地地道道的行伍出身,起点更低。宋朝武将受制于文人,士兵更是低贱。参军入伍首先要在脸上刺字,名曰“赤老”。在宋代,必须在脸上刺字的有两种人,一是士兵,二是罪犯,犯人刺在脸上,兵士有时刺在手背上,有时刺在脸上。刺字同时涂墨,墨痕深入皮肉,水洗不去,历久格外明显,所刺的字称为黥文。

    在西部战场,两人都曾在范仲淹辖下,先后被“奇之”,他们也许会有一些接触。论年纪,杨文广大十岁;论资历,狄青早到西部边防五年;论战功,狄青远在杨文广之上。狄青初入陕西时,地位比杨文广还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贵为枢密副使,名震朝野。而杨文广仍然默默无闻,不见有更大的作为。但说书人偏要让杨文广位居狄青之上,还把狄青塑造为懦弱无能迫害杨家的奸臣,形象十分不堪,狄青征南的功劳则完全嫁接给了杨家。小说中,杨家将是在狄青不敌侬智高之后才冲上前线的,而实际正好相反。

    1052年5月,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一度攻陷邕州,并一举拿下附近的九个州,随后围攻广州。宋廷急忙调集兵马前去平乱,杨畋被派往前线,出师许久却毫无建树。朝廷又命孙沔、余靖等领兵进讨,也均无胜绩。侬智高非常凶猛,当时的一些勇将被其所杀,一向被认为知蛮事的杨畋也被击败,为免粮草落入敌手,杨畋焚粮之后退守韶州。危急时刻,身为枢密副使的狄青挺身而出,主动请缨,率兵巧取天险昆仑关,大败侬智高于归仁铺,一举平定了广南战乱。狄青还师回朝时,宋仁宗亲自相迎,拜狄青为枢密使,他由此成为北宋王朝的最高军事长官。

    狄青南征侬智高之时,杨文广只不过是随军出征的一个普通将领,对于他立下什么样的战功,史书只字未提。而且当时杨文广也已经至少53岁了,是年过半百的老将,并非故事中宣扬的青春少年。《续资治通鉴长编》对平定侬智高的记载堪称详细,但自始至终未提杨文广。广西临桂龙隐岩潜真洞,刻有平蛮三将大名,分别是狄青、孙沔和余靖,三员大将之下还有一批重要的将官,内中也没有杨文广。史载平南之战随行的文武官员多达231人,因为人数太多,不是每个前去的人都有记载,由此可以断定杨文广在平南中的功劳不会太大。

    这一切对于铺写杨家将颂歌的人来说显然太过平淡,将狄青与杨家将的身份倒置,把狄青的杰出表现转接到杨家将身上,更能体现杨家将的英雄形象,所以杨家将故事有狄青的影子也就不足为怪了。

    侬智高平定之后,宋廷对有功之臣一一封赏,杨文广又回到了他曾经战斗过的西部,知渭州之德顺军,也就是渭州陇竿城。德顺军设于庆历三年(1043年),这里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西夏早有窥探之心。杨文广赴任不久,广西报告侬智高与大理国王又准备发兵。1054年6月,仁宗因为杨文广熟知广西情势,具备领兵才干,超升四级,提拔为供备库使,出任广西钤辖,兼判宜、邕两州,以防侬智高。广西钤辖是广南西路兵马钤辖的简称,负责广南西路驻军的训练教阅和赏罚。杨文广受此重任,自是尽心尽力,镇守广西十余年间,侬智高与大理国都不敢轻举妄动,侬智高最终死于大理国境内,边塞未发生大的战事,但杨文广的前途似乎并不明朗。

    从历史上看,狄青不仅没有迫害杨家,反而有恩于杨文广,若不是他带杨文广南征,杨文广可能仍然埋没在军中。通观两宋,除北宋开国诸将外,能够称得上名将的,北宋首推狄青,南宋首推岳飞,但俩人都含冤而死。如果说岳飞的罪名是“莫须有”的话,狄青之死比“莫须有”还冤。狄青没有害人,相反却屡次被害。打压他最为厉害的不是奸人,反而是名垂青史的欧阳修、文彦博、韩琦这些人。好不容易出了一个能打胜仗的狄青,却被文人多方弹压,单单从这一点看就可以明白,宋朝为何积贫积弱军力不强。

    以“莫须有”罪名杀人的不是始自岳飞,而是始自狄青,再往前看,杨业也是受害者。宋朝自宋太宗以后,重文轻武的风气日渐浓厚,文臣一般都看不起武将。

    从杨业到狄青再到岳飞都是被“疑”所杀,杨业因为监军的一句“岂非有他志”走上不归路,狄青因“朝廷疑耳”不得善终,岳飞则是在“莫须有”的罪名之下被处决,这些名将在功成名就之后都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又都有着相同的下场,被疑即必死,没有什么道理好讲,被怀疑有罪就是有罪,只能认罪。不仅仅是宋朝,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大体如此,这就是中国式的法律精神,不是疑罪从无,而是疑似从真,怀疑你有罪你就有罪,没罪也是有罪,在防患于未然的大旗之下,“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便成了冠冕堂皇的理由。(狄青事详见附录《狄青传》)

    五 老骥伏枥

    1064年,宋仁宗去世,英宗继位。杨文广因新帝登基又获得新的升迁机会。英宗身体虽然虚弱,但还算勤政,很想有一番作为。当时管军出现空位,英宗下决心挑选有才干的人充任。十月,他亲自检阅禁军将校武艺,期望从中发现人才,杨文广幸运地得以中选,被任命为龙神卫四厢大将军,兼成州团练使。

    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是中央禁军的将领之一。凡升至都指挥使的都可以遥领团练。宋代的成州,属陕西秦凤路(今甘肃成县)。杨文广身为宿卫将领,不必到成州赴任,成州团练使只是个虚职,标志着杨文广的身份和级别。

    当时杨文广已经65岁了,他被英宗选中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宋英宗之所以选中杨文广至少出于两点考虑,首先杨文广是名将之后,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有一定的名望。第二,杨文广曾经跟随范仲淹和狄青征战,有较为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一点非常重要,当年跟随狄青的战将多数得到提拔,杨文广受赏识也在情理之中。除此之外,杨文广很可能还受到了宰相韩琦的推荐,杨文广与韩琦的亲信关系非同一般。

    杨文广担任此职,在宋朝文臣眼中,是个莫大的荣宠。20多年之后的1090年,苏辙论述过这个职位的重要性,“自祖宗以来,以管军八人总领中外师旅”,对内平定骚乱,对外威服夷夏,任务非常重要。

    治平四年(1067年)一月,35岁的宋英宗去世,神宗继位。不久,西夏又发起挑衅,十一月,神宗命韩琦判永兴军,兼陕府西路经略安抚使,统筹陕西全局。宋神宗时陕西四路合并为两路,一路为永兴路,治今西安,由韩琦兼领;二路为秦凤路,治今秦州(甘肃天水)。杨文广以兴州防御使出任秦凤路副总管治秦州,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宋代的兴州位于现今的陕西略阳县,秦凤路都总管是马仲甫,杨文广是他的副手。宋朝马步军都总管以节度使充之,副总管以观察使以下充任。秦凤路辖区南起岷山、秦岭,东到六盘山,其西部与北部因受西夏侵逼而缩至定西、秦川一线。此线以外的居民多为羌族部落,归附宋朝的称“熟户”,没有归附的称“生户”。

    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杨文广被韩琦派往边境一个叫做筚篥的地方筑城,目的是掌握要道控制权,更有效地抵御西夏。筚篥在甘谷县城北40公里的散渡河旁(今甘肃武山县大庄乡杨家城子村一带),面积有百里之广,原是秦州“熟户”居住的地方,因为经常受西夏人的劫掠而被迫迁徙。杨文广接到建城的任务后,立即整装待发,为了防止敌人破坏,他故意散布消息说要在喷珠筑城,西夏兵果然闻讯而去。文广抓住机会,急行军180里到达筚篥,连夜抢修城寨,构筑防御工事并作好了战斗准备。天明以后,敌人发现上当,移兵前来,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敌兵无机可乘,无奈之下只好退兵。临走前,他们派人送信威胁杨文广说,要派大军前来报复。杨文广不为所动,立即派兵追杀,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气焰。

    展现杨文广才智的事件,史书记载的少之又少,只有筑城筚篥这件事还算是比较突出。他判断敌情准确,行军布阵快速,有勇又有谋。事后手下将领问他为何事先要虚张声势,杨文广回答说,筚篥是兵家要地,如果敌人知道我们的真实意图先而据之,我们就没有完成计划的可能,必须抢在他们前头实施行动,让他们措手不及。

    文广据筚篥建堡后,切断了西夏王国与岷山地区氐羌部落的联系。他一面加固城防工事,一面自鸡川砦(今甘肃天水市)至南谷筑堡,此后古渭东南数百里皆成宋朝“内地”。宋神宗闻报大喜,“诏书褒谕,赐裘衣带马”,改筚篥堡为“甘谷堡”。由于御敌有方,秦凤路的兵力和军储都大为增强。

    筚篥堡建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六七月间,距今已近千年,仍然沿用。距筚篥堡不足20公里处有一安远寨,又名柳州城,当地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与杨文广的父亲杨延昭有关。

    据说当年西夏侵扰,宋王感到威胁很大,下诏令杨延昭率十万大军出征。杨延昭当时驻军广西柳州,征战西夏时受围攻退守安远,见当地两河环抱,依山背川,土地平旷,便筑城坚守。

    驻扎已定,杨延昭问当地居民此处叫什么名字,百姓说一直无名。杨延昭想,我过去在柳州做郡守,那里绿柳遍地,山清水秀,到这儿也是山清水秀,绿柳成荫,干脆就叫柳州城吧。由此可见,安远也算得上塞上江南。

    后来杨延昭班师回朝,百姓将他曾经穿过的一件战袍埋到城南盈谷山顶,并于山腰平地设牌位以祀,年长日久,香火渐盛,人们就把盈谷山称为香台山,把埋有杨延昭战袍的山顶大土堆称为六郎坟。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却可以反映百姓对杨家将的景仰。西夏攻取筚篥的计划失败以后,转而自清水河谷南下谋求渭水流域。韩琦建言朝廷,任命杨文广知泾州镇戎军,以加强当地的防御。镇戎军为至道元年(995年)所设,在现今的甘肃固原县。

    这一年杨文广已69岁,若以虚岁计,已是年过古稀,老将迟暮是不争之事实。在杨文广的最后时代,中国顶尖的几位人物已然登场。王安石46岁,司马光49岁,苏东坡31岁。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开始推行变法,王安石与司马光大红大紫的年代由此开始。而在此前的1057年,年方二十的苏轼兄弟由四川来到京城一举中第,宋仁宗盛赞他们是未来的相才。

    第 15 章

    恋耽美

章节目录

杨家将的历史真相(出书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书屋只为原作者张永廷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张永廷并收藏杨家将的历史真相(出书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