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历史真相(出书版) 作者:张永廷

    第 23 章

    折德戾为宋初镇守边防的名将,屡立战功,《宋史》有《折德扆传》,他生于917年,卒于964年。今天的陕北府谷县一带,从晋汉以来一直为折氏家族所占据,《宋史·折德扆传》很显然是借用了《五代史》的说法,称折氏“控扼西北,中国赖之”。后来折氏一族归附周世宗,很受重用。广顺年间,周世宗在府州建永安军,折德扆被任命为节度使。当时他的父亲折从阮镇守邠宁,父子二人同领节镇,一时传为佳话,很为人们艳羡。

    显德中,折德扆率军攻下河市镇后,由其弟折德愿统领州事,自己入朝去见周世宗,表达了迁往内地的意愿。周世宗因他对边事极为熟悉,鼓励他继续守边,并给予了非常丰厚的赏赐。宋朝建立后不久,折德扆攻破北汉的河东沙谷砦,受到宋太祖大赏。乾德元年,折德扆在太原与北汉军交手,大获全胜,擒其将杨璘,第二年(964)去世,时47岁,可谓英年早逝,有子折御勋、折御卿。

    折御卿(958995)也是一代抗辽名将,曾跟随宋太祖征河东,大破苛岚军,擒军使,杀刺史,活捉敌军大将,官至府州观察使、永安军节度使,多次击败契丹军。

    982年,契丹主耶律贤分三路攻宋,东路攻高阳关被崔彦进打败;中路攻雁门,被杨继业所败;西路攻府州,被折御卿败于新泽砦。淳化五年(994),契丹1万众入侵,折御卿奉命御敌,在子河汊(内蒙古东胜市南)一役,歼敌5千,获马1万,宋太祖赐旗30竿,以壮军威。契丹窥边不止,折御卿整日练兵备战,劳累成疾。

    995年底,辽将韩德威乘机再次入侵,折御卿带病出战,敌将望见折御卿出征即抱头鼠窜。因为折御卿病重,折母几次派人接他回家养病,他都坚决不从,始终坚守一线,他曾说:“世受国恩,边寇未灭,御卿罪也。今临敌弃士卒自便,不可。死于军中乃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两全!”言毕声泪俱下,次日死在军中,年仅37岁。皇帝哀悼痛惜,赠侍中。

    折御卿的事迹放在现代也足够感人,折氏的忠勇并没有到此为止,还在向下延续。折御卿去世后,其子折惟正继任府州,经略府州、泾源一带,为北宋边防和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108年,折惟正的侄孙,泾源经略大夫折克行病逝,朝野一片赞誉,“善用兵,所向克捷。经略河右,为金人所畏,望见旌旗即避”,“家声著河北, 忠勇冠山西”。

    折克行的儿子折可大继续经略府州,“侄折可适未冠有勇, 驰射不习而能”,“后羌夏人十万入寇, 可适率人和地方志作者,不去辨别真伪,或者无法辨别真伪,将传说记录下来,人们以讹传讹,以为这就是历史。而后的研究者,又根据这些记录论证本来是传说的人物和事件,因果倒置,形成了一个循环论证的怪圈,无益于历史知识的普及与历史研究的提高。

    关于佘太君真假的论证就是如此。

    佘太君为杨业妻之说法不见于宋元正史及笔记,到了清代,家谱及方志却突然冒出这种说法,无论是《保德州志》还是《岢岚州志》都存有历史常识错误,有着明显的硬伤。而清代的族谱距杨业之死已数百年之遥,中间存有明显的历史断层。一般来说修族谱的目的在于光大本族,稳定宗族,一个宗族的社会地位常常与这个宗族的历史文化、祖先功德等紧密关联,所以托名人为祖的现象屡见不鲜,且古已有之。李唐王朝便曾以老子为宗,而赵宋朝堂则以赵玄朗为祖,帝王尚且如此,民间在宗族问题上攀龙附凤也就不是什么新奇事了。从明代开始,杨家将故事和人物大量进入地名和族谱之中,民间传说由此混入正史。

    至于地方志,那是要记一方风物的,编修的目的与族谱大同小异,在于弘扬本土文化,树立地望,以地缘关系联系一定的社群。“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而灵”,“地不在要,有名人才行”。地方志为突出当地名望,往往都要附会名人豪杰。既然杨家将故事中有佘太君,佘氏又没有太过突出的名人,与“佘”音相同的“折”家便成了附会的主旋律,所以才有了“佘”即是“折”,佘太君是折德扆之女的逻辑,其实“佘”和“折”根本就是两个姓氏,有不同的宗族来源,是不能混到一起的。把佘太君托之于折氏之女,最简单的逻辑就像那首歌所唱的,“因为爱所以爱”,因为是所以是,感觉上很美,是件两全其美的事,唯一的缺憾就是误导了历史,造成了历史错觉,引发了歧义和混乱。

    三 一个真实的折太君

    折德扆有女无女都是未知数,怎么能够确定佘太君就是他的女儿呢,那些方志的推断有点荒唐,但如果就此说佘太君是完全虚构的,很多人感情上恐怕接受不了,也不符合历史真实。宋代没有杨业之妻折太君的记载,为何后来的杂剧小说中出现此人呢?很可能是由另一个折太君演变而来。

    折德扆家没有佘太君,并不意味着历史上没有折太君。杨业一定是有妻子的,也可以叫做太君,这一点毋庸置疑。太君不是人名,是中国古代对一定级别官员之妻或母的尊称。在唐代,四品官之妻为郡君,五品为县君,他们的母亲则被称为太君。宋时,为了体现对大臣的优待,朝廷为群臣之母专设了国太夫人、郡太夫人、郡太君、县太君等封号。宋太祖建龙三年(962年)下诏,为文武大臣的母亲和妻子封号,刺史以上官员的母亲封为县太君,妻子封县君。杨延昭官在刺史之上,其母当然可以被叫做太君。

    抗日战争时期,汉奸称日本军官也为“太君”,这个“太君”的意义与宋时的“太君”完全不同。日语和韩语中“大”字的读音为汉语的“太”,如“大金”念“tk”。中国古汉语中“大”和“太”是同音同义的异化字,“太君”实际上就是“大君”。日语tku(日文汉字为“大君”)是对强大将军的尊称。汉奸们把侵略者叫做“太君”,实际上就是在拍马屁,视他们为“强大的将军”。

    杨业之妻“太君”究竟是谁,宋人史书从未提及。“佘太君”最早出场,不是在宋人史书笔记,而是在元代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佘太君从一开始就是个艺术形象而非历史人物。但当时的艺术形象离人物原型都很近,故事编排讲究“事有源流”,从杨业妻叫“太君”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端倪。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中迫害杨家、强拆清风府的奸臣谢金吾也不是凭空虚构,而是有人物和故事原型的。谢金吾就是北宋的谢德权,字士衡,福州人。因为曾经官为金吾街司,被人称作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折射的是北宋开封清理民宅,修建官街的一段史实。当时京城的街巷非常狭窄,朝廷觉得有辱堂堂大宋的形象,便任命谢德权负责拓街扩道。

    谢德权依令行事,铁面无私,他上拆达官贵人府邸,下撵小商小贩,毫不留情,为此得罪了不少达官显贵。他们为泄私怨,跑到皇帝那里,添油加醋地告状。皇帝无奈,准备下诏停止扩街。谢德权听闻之后,马上面奏皇帝陈明利害,他说,皇命既然已出,怎么能够轻易中止,现在干扰正常事务的都是些权贵豪强,他们只不过舍不得出租房屋的租金罢了,没有什么大事。

    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谢德权放手整治街道,虽然很有成效,但却落下骂名,受到利益受损者的非议,甚至被编排到了戏剧舞台上,《谢金吾诈拆清风府》就是以此为背景进行的再创作。

    历史上的谢德权并非卑鄙小人,相反却为官清正,办事干练,喜欢建造有功效利益的工程,发现徇私枉法的官吏,一定要当面斥责,所到之处法纪严肃,政治清明。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这出戏是虚构之中隐含真实,故事情节事出有因,人物设计于史有据,反面人物谢金吾都不惧实名,要讴歌的人当然也无须避讳,所以杨业妻很可能真姓佘,尽管史料没有记载,但元杂剧的佘太君决不是空穴来风。《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中的佘太君形象较弱,与普通的家庭妇女看不出有什么两样,遇事没有主见,动辄哭泣,这也许就是杨业之妻的真实状态。后来那些惊天动地的故事,很可能是小说家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段,从另一个折太君演变而来,这个折太君史上确有其人。

    《宋会要辑稿》记述了另一个折太君,她的事迹与传说中杨业妻颇为相像,不过她是丰州刺史王承美的夫人,《宋史》有《王承美传》。五代十国时期,西北地区有一个名叫藏才族的小部落,他们乘战乱之机,进入今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的准格尔旗境内。辽伐西夏时,王承美的父亲率藏才族附辽,宋开宝二年(969年)王承美归宋,宋朝廷对此非常重视,将其占据的地方赐名丰州,封王承美为丰州牙内指挥使。

    丰州城是北宋时期兴筑的城邑,为现今内蒙古地区唯一的宋朝州城。丰州是宋时陕北的边防要地,与折家镇守的府州、杨家占据的麟州并称“河外三州”,三州成品字形分布,互为犄角,成为北宋西北边防的重要门户。

    史书记载,王承美的夫人姓折,很有谋略,辅助王承美屡立战功。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折太君和王承美夫妇率军与契丹军发生激烈交战,斩获敌人数以万计,生擒契丹天德军节度使韦太。第二年,万余契丹兵再度来犯,折太君夫妇又一次大获全胜,并乘胜向北追出百余里,所向披靡,契丹军闻名丧胆,不敢再犯,王承美因战功突出,被授为丰州团练使。

    归宋后,王承美夫妇把守丰州城35年从未有失,其事迹可圈可点。景德初年(1004年),宋真宗下诏让王承美进京,亲自接见了这位边防的传奇人物,对他的功劳给予了充分肯定,将其提拔为丰州防御使,王承美载誉而归。不仅如此,宋真宗还特别赏赐了折氏,让她享受边疆官员的待遇,每月赐钱五万,这是一个莫大的荣耀。王承美生病的时候,朝廷派朝中大臣带御医前往探望,后来终因医治无效,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病逝,朝廷赠其恩州观察使。

    1012年十二月,王承美病逝之后,宋真宗招折氏入宫,内中缘由与他们的家事和继承权有关。据《宋会要辑稿·方域》记载,王承美的长子是王文恭,但是王承美看来并不喜欢这个儿子,因为他后来将王文恭的儿子怀玉收为养子,改名文玉,并上奏朝廷任命他为殿直。也就是说王承美将孙子视为儿子,钦定为他的接班人,这事在今天看来多少有些古怪。

    王承美去世后,藏才族首领认为文玉晓达军政,要求由他继承王承美的职位,这事经过族议之后也上报朝廷通过了,但是文玉的父亲、也就是承美的儿子文恭对此事有自己的想法,上表朝廷陈述此事。宋真宗于是召折氏入京商议,因为折氏也支持文玉,最终由文玉承继王承美之位。朝廷又下诏任命文恭为供奉宫,算是对他的一点安抚,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当时距开宝二年(969年)折氏归宋,已过去了40多年,折太君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

    继承父业继续守边的文玉原名怀玉,这又与杨家将后来一代的名字相重合。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王文玉去世,当时已身为安郡君、太君的折氏,联合王文玉的部属和部族首领联名上书,要求由文玉的长子余庆主事,为此折太君再次上朝面君,此时她已是75岁的老人了。宋仁宗同意了她的要求,“诏钤辖高继忠与府州折惟忠密切体量”。高继忠是宋真宗时,与寇准一起极力推动皇帝亲征的大将高琼的次子,史上关于他的事迹不多。折惟忠则是折御卿之子,由他来帮助料理王文玉的后事,可见折、王两家的渊源。

    宋代官修本朝《会要》,后人称之为《宋会要》。“会要”属政书类的断代典志体史书,是专门记载一代典章制度的史学著作;《宋会要辑稿》是清代徐松根据《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宋代官修《宋会要》加以辑录而成的,内容非常丰富,是研究宋朝法律典制的重要资料。从《宋会要辑稿》的记录看,这个折太君约与杨业、杨延昭为同时代人,她的事迹相当丰富,其抗辽、上状、进宫等活动均与戏曲小说中的佘太君形象有相似之处。而且她的儿子文玉、怀玉在杨家将中也有类似的名字。故事小说里的佘太君很可能就是根据王承美之妻演变而来的。

    其实,折家与杨家和王家同是北宋西部边防的三大豪门,他们的事迹各有所长。王承美夫妻守边40多年,契丹闻之胆寒;折家代出将才,世代忠勇,美名传扬。杨家将故事集中了三家事迹之精华,合为杨家一门世代忠勇,不断发扬光大,看似虚构,实则是那段历史的艺术再现。

    杨业娶折德扆女为妻一事虽然不太靠谱,但王承美娶折氏女为妻却史实可靠、事迹无疑。戏曲、小说中的佘太君很可能是由王承美之妻折太君演绎而来,清代地方志则受了戏曲小说的影响。所以,佘太君即便不是历史人物,也与历史人物很为靠近,只不过她是与杨家将无关的历史人物而已。很多人把杨家将当成了宋代历史,这是艺术的骄傲却是历史的不幸,历史小说不是历史读本。

    四 佘太君为何能活百岁

    杨家将故事的发展演变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宋元明清等不同的时代风尚都影响了杨家将故事的内容。在《杨家府演义》和《北宋志传》中,佘太君和穆桂英的形象都不够突出,也不在“十二寡妇”之列。

    到了清嘉庆年间,随着民间戏曲的发展,情况有所转变。佘太君有了新名“赛花”,同时,杨家的烧火丫头杨排风也显露头角,因为人物形象塑造比较成功,被认为是清代民间艺人的优秀创造。从此以后,杨家将戏剧中的女性更加活跃,人们把她们作为巾帼英雄而大加称赞。

    建国以后,展现佘太君艺术形象的《杨门女将》和《百岁挂帅》大放异彩。

    《杨门女将》的故事来源于《北宋志传》最后三回和《杨家府通俗演义》最后两卷,在吸收明清以来戏剧与传说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造性编排,佘太君、穆桂英成为了其中的核心人物。京剧《杨门女将》由范钧宏、吕瑞明根据《百岁挂帅》等改编,当年由中国京剧院四团演出,非常轰动。《百岁挂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也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上世纪60年代初,统领欧洲盟军战胜法西斯德国的蒙哥马利元帅访问中国。外事活动之余,中国方面安排他观看京剧《杨门女将》。他当场表达了自己的疑惑和不解,他认为那么年老的女人当元帅不可能。中方工作人员年轻气盛,同时也基于对杨门女将的深信不疑,便自以为很机警地回敬了一句:“怎么不可能,你们的女王不就是三军统帅吗?”事后这位工作人员受到了严厉批评。

    很显然,除了犯有外交礼仪上的错误之外,这位工作人员还和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一样,相信杨门女将是历史真实,容不得别人的怀疑。

    但真实往往容易跟人开玩笑,与人的设想大相径庭,杨门女将就是一段美丽的错误。

    在人们的印象中,佘太君是个老当益壮的女英雄,至于佘太君为何能活百岁,还有一个非常神奇的传说。

    第 23 章

    恋耽美

章节目录

杨家将的历史真相(出书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书屋只为原作者张永廷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张永廷并收藏杨家将的历史真相(出书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