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 作者:灰熊猫
第四节 平衡
新任的江南提督梁化凤今天过得很糟糕,他刚刚得到消息,本来已经被捕的马逢知已经逃回吴淞,并连夜煽动旧部闹事,重新掌握了原先的部队。
“这么大的事,怎么也没有人通知我一声?江宁的人都是饭桶么?”梁化凤勃然大怒,他带着两千兵马赶回南京,只留下了一千人整编马逢知的军——如果没有人带头,这些兵力本来足够震慑心怀不轨的人了。可南京那边战事不利,谣言满天飞,现在马逢知又突然出现,梁化凤的人马措手不及,立刻就被叛军击溃。
逃回来的手下报告发生事变后,梁化凤本有心回师镇压马逢知,但眼下管效忠他们都在南京,梁化凤的兵马加上苏州府的清军也无法占到马逢知的上风。梁化凤斟酌了一番,决定还是继续返回南京,虽然这会给马逢知更多的时间,让他能够稳定军心,但梁化凤觉得只要能保住南京,击退明军,那么再调头对付马逢知也不会太困难;反过来,若是南京失守那就万事皆休,不要说东南地区的清军都会变得不可靠,就是梁化凤自己的部队也会士气低沉。
传令继续前进后,梁化凤在部下面前又把南京的文武官员痛骂了一顿,若是早通知他马逢知潜逃了,就算梁化凤不能阻止马逢知叛乱,至少也不会让自己留在马部中的士兵遭到突然袭击。
通过句容后,正在梁化凤觉得南京在望的时候,突然遇到了自称是郎廷佐派来的使者,这几个使者梁化凤倒是认识,确实都是郎廷佐标营的军官。只是梁化凤已经听说郎廷佐被俘,不明白对方怎么还能派出使者来,更奇怪这几个使者怎么知道自己要走这条路。
“梁帅啊。”见到梁化凤后,这几个使者也好似见到了亲人:“太惨了啊,梁帅一定要救总督大人,救救江宁啊,现在整个东南就指望梁帅了。”
这几个标营军官也都是邓名的俘虏,郎廷佐同意和邓名合作后,就从俘虏中把这些心腹挑选出来,让他们来给梁化凤送信。给梁化凤介绍情况的信是郎廷佐口授、邓名记录的,因为郎廷佐觉得如果自己写一封亲笔去,就会落下把柄,有可能成为自己与邓名交易的证据;此外郎廷佐也要防梁化凤一手,怕他不肯跟自己共进退,而是拿着这封信逃去江北,把它交给朝廷以证明撤退是迫不得已的。
为了让梁化凤相信这封信确实是自己写的,郎廷佐还亲笔写了第二封信,信中聊聊数笔问候的话,不但口气含糊而且也没表明时间,最后把送信使者的姓名列于其上。在第一封信中,郎廷佐告诉梁化凤使者还会有第二封信,并把第二封信的内容重复了一遍。梁化凤同时拿到两封信时,可以确认这确实是郎廷佐给他的,但如果梁化凤想独自偷溜,那他是没有办法想朝廷证明第一封信不是他自己编出来的——第二封信的内容很普通,朝廷可能认为梁化凤是之前收到的,他可没有办法证明这两封信是同时拿到手的。
听这几个人叙述完管效忠和蒋国柱针对郎廷佐的阴谋后,梁化凤只感到天旋地转,现在马逢知造反,管效忠和蒋国柱也是敌非友,梁化凤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孤军。使者还告诉梁化凤,他们之所以能找到他,也是因为管效忠和蒋国柱想借刀杀人,把他的行踪通知给了邓名。
梁化凤又惊又怒,他一路急行回救南京,南京把梁化凤行踪透露给明军,和谋杀没有丝毫的区别:“总督大人既然知道此事,为何不向朝廷弹劾这两个贼人?”
“现在总督大人失陷在邓名手里,他写任何奏章都没有用啊。”使者叫苦道:“所以一定要先把总督大人救出来,然后他才可以弹劾,朝廷也才能相信总督大人不是因为被邓名胁迫才这么说的。”
“邓名为何要告诉总督大人这些?”
“因为邓名不放心管效忠,他想让总督帮他放人。”使者把事情的经过从头到尾给梁化凤述许了一遍,期间好几次梁化凤打断使者,让他们重新说。因为这局面的复杂程度是梁化凤从来没有经历过的,邓名的许多逻辑他听了好几遍还感觉晕乎乎的,最后折腾了好几个时辰,梁化凤才勉强理清了来龙去脉。
听完后,梁化凤在营帐里转了几圈,如果没有郎廷佐,他自己绝对斗不过蒋巡抚和管提督的联盟。在刚弄清楚形势已经险恶到什么地步后,梁化凤也生出过逃跑的念头,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渡过长江,到了安全的扬州再向朝廷哭诉,和管效忠、梁化凤打笔墨官司。
不过郎廷佐的使者向梁化凤指出,只要他逃去江北,那朝廷就一定会倚重管效忠和蒋国柱,希望他们能够守住南京;而且他们作为邓名唯一的合作对象,守住南京的可能姓还不小。若是管效忠和蒋国柱守住了南京,郎廷佐被杀,那他们多半给梁化凤扣一个临阵脱逃的罪名,梁化凤仅靠一张嘴,和这几个郎廷佐标营的证人,想扳倒两个守城功臣是不可能的。
就算朝廷也不信任管效忠和蒋国柱,不顾天下官员的观感把这两个人治罪了,临阵脱逃的梁化凤一样没有好结果——朝野只会看到他自行脱离了战场,既没有回师镇压马逢知也没有增援南京,那梁化凤就会成为有史以来任期最短的江南提督。
这种结果梁化凤当然不愿意接受,他把郎廷佐的信拿起来看第二遍,接着又询问了使者几句。郎廷佐声称已经与邓名达成初步协议:一旦南京释放闽军战俘,他就可以获得自由,到时候郎廷佐和梁化凤的同盟足以压倒管蒋;闽军俘虏有不少都是梁化凤的功劳,甘辉、余新和他们很多部下都是他抓住的,但郎廷佐指出邓名愿意用清军来交换他们而不是白白释放,所以梁化凤的功绩不可能被全盘抹杀,尤其是邓名还抓住了几个旗人,也都没有处死而是会用来交换;最后邓名还愿意再送梁化凤一份功劳,就说是他偷袭明军营地,把郎廷佐救出来的。
“总督大人被我救出来后,可以说是在敌营里探听到的管效忠和梁化凤的阴谋;总督大人还是旗人,相比蒋国柱那个戴罪巡抚,他的话更可信;到时候把管效忠和蒋国柱宰了,不但可以报他们谋害我的仇,还可以得到守住江宁的功劳。这个江南提督是我拼死拼活挣回来的,岂能被管、蒋二贼白白抢走?”梁化凤在心里琢磨了很久,终于下定了决心,他猛地伸手拿起郎廷佐的两封信,毫不犹豫地撕了个粉碎——既然要配合郎廷佐,那两江总督的名声就必须要好好保护,绝不能给别人留下攻击的机会,同时也是向郎廷佐的心腹表明态度,展示自己绝不偷生的忠诚。
松开手,梁化凤让碎片洒落在地面上,抬起头,看到使者脸上也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他知道对方到此终于彻底放心,知道自己不会把他们交给朝廷:“总督大人要末将怎么干?”
……
这两天邓名一直没有派使者来,管效忠和蒋国柱又开始疑神疑鬼起来,不知道明军那边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我们连密旨都抄给了他一份,郎廷佐不可能说的比我们还清楚了。”管效忠说这话也是为了给自己壮胆,他现在最怕的就是城门的士兵来报:说郎廷佐完好无损地回来了。
为了以防万一,管效忠还秘密集结了心腹,若是郎廷佐真的回来就只好拼一场了,虽然明目张胆地谋杀总督罪过不小,但蒋国柱和他也可以硬说郎廷佐是回来劝降的。之前郎廷佐的心腹大都被邓名歼灭了,被俘更导致他的威信严重下降,现在城中没有誓死效忠两江总督的军队,;管、蒋二人的心腹虽然也不是很多,驻防八旗由于怨恨管效忠也指望不上,但一、两千死党他们还是能凑的出,这是他们对郎廷佐的一个巨大优势。
“邓名又不是笨蛋,他不可能放郎廷佐回来,”蒋国柱安慰管效忠道:“只有郎廷佐活着,他才能威胁我们,要是放郎廷佐回来,无论是我们杀了他还是他杀了我们,邓名都没戏唱啦;我们赢了不用说,就是郎廷佐赢了,也肯定要食言。”
“可难道要真的把甘辉他们还给他么?”管效忠问道。
“当然不还,这是我们唯一能拿得住邓名的地方了。现在我们就是拖,看谁先沉不住气。”蒋国柱恨恨地说道,达素率领的第一批援军已经到了山东,正沿着运河赶来南京:“等援兵快到了,邓名说不定就忍不住把郎廷佐杀了。”
“可援军到了我们也不好办了啊。”管效忠觉得达素一到,他们就不好和邓名交易了,到时候若是邓名真把郎廷佐活着放出来了,他们也没法杀人灭口了,何况他们还指望着独占保卫南京的功劳。
“所以我说要看谁先沉不住气,这个时候谁先动,谁就输了。”蒋国柱打算咬紧牙关,挺到实在挺不下去的时候再做退让,和邓名拼一拼心理素质。
不过除了烦心事外,也有有好消息传来,马逢知果然杀了梁化凤一个措手不及,让本来就混乱不堪的东南局面变得更加糟糕,这样朝廷就更不敢罢免蒋国柱他们了;将来明军退兵后,也更没有底气处罚他们这两个坚守孤城的忠臣。
“或许邓名去打梁化凤了。”管效忠一拍脑袋,突然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算着这一两天梁化凤就该到了,邓名肯定是去伏击他了,他不在军中,所以没有派使者来和我们交涉。”
“对啊。”蒋国柱也是一拍大腿,由衷地称赞道:“管帅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定是如此,我是杞人忧天了。”
正在两人长出一口气,相视而笑的时候,一个从城门来的传令兵冲进两江总督府:
“启禀巡抚大人,梁提督已经进城了。”
“梁提督,哪个梁提督?”蒋国柱顿时色变。
“就是江南提督啊。”传令兵脸上颇有迷惑之色,他不知道蒋巡抚为何会由此一问。
“怎么不通报我就放他进城了?”管效忠也大叫了起来。
“可……可,确实是江南提督本人没错啊,梁提督是奉命来援啊。”传令兵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梁化凤从东面来,却绕过了半个南京,从南面进的城,这个城门的军官有好几个是郎廷佐的人,一见到梁化凤抵达立刻就打开了城门,其他人见到确实是江南提督,惊喜还来不及,当然不会阻止这样的行动。
管效忠和蒋国柱面面相觑,不过还以为是梁化凤临时改路,与邓名错过了,他们就派人去请梁提督到总督衙门议事。但梁化凤说什么也不肯来,说军务繁忙无暇分身,若是蒋巡抚和管提督有急事可以去他营中说。这两个人心中有鬼,当然不敢去梁化凤军中,正在他们商议对策的时候,门外有有人来报,说是邓名的使者来了。
两人急忙让把使者带进来,见到使者后,蒋国柱就急不可待地问道:“你没有撞上梁化凤吧?”
“没有。”邓名的使者告诉对方,他仍是走的以前的老路,由管效忠的心腹缒上城,然后直接带来两江总督府。
蒋国柱提起来的心顿时又放回了肚子里,不过还是嘱咐道:“以后要更加谨慎,回去后告诉你们提督,梁化凤进城了,以后要小心他的耳目。”
“今天邓提督派你来干什么?”管效忠没好气的问道——邓名那么大的名气,己方把梁化凤的行踪都通知他了,居然还是拦不住——现在管效忠对邓名很不满。
“蒋巡抚和管提督迟迟不肯放还延平藩的官兵,我军粮草消耗很大啊,军饷也要一直要按战地的双饷算。”使者马上答道:“所以我家提督想请城中酌情拨给一些粮饷。”
“什么?”管效忠跳起来:“要我们给你们明军发粮饷?”
“正是。”使者不卑不亢地答道:“我们之所以走不了,就是因为贵方迟迟不释放延平藩的人,所以我家提督认为,这些多出来的消耗理应由贵方承担。”
“胡扯!”管效忠大叫一声,愤怒地反驳道:“邓提督想走很容易,只要按我们说的……”
蒋国柱咳嗽了一声,示意管效忠冷静,等后者闭嘴后,蒋国柱冷静地说道:“邓提督这实在是强人所难了,就算我们从库房中拿得出军饷,又如何运出城外呢?不用说城中这上百万双眼睛,刚到的梁化凤也会生疑,如果走漏了风声,我们和邓提督也就没法再谈什么交换俘虏了。”
“蒋巡抚是担心梁提督吗?”使者飞快地说道:“蒋巡抚尽管放心好了,卑职进城前我家提督已经和梁提督谈妥了,若是蒋巡抚担心走漏风声,那就从梁提督驻扎的城门运好了。梁提督保证一定能把事情办得神不知、鬼不觉,连理由都已经想好了:梁提督在城外扎了一个营,粮饷就说是给那个军营送去的辎重。”
蒋国柱再开口的时候,声音都已经变了:“你说……你说梁化凤已经知道了?”
“是的,”使者面不改色,一本正经的答道:“梁提督、还有在我军营中做客的郎总督都认为,在交换俘虏完成前,由城中提供我军粮饷是非常合理的,也能充分表现出他们认真解决此事的诚意;不知道蒋巡抚怎么看?难道蒋巡抚认为这是我方的不合理要求么?”
……
头一笔银子并不多,邓名只要了五万两,与这些银子一起运来的还有二百头猪、一百只羊。现在明军每天进行的艹练强度越来越高,士兵们继续蛋白质和热量的补充。
“不用给回扣的感觉就是好。”邓名下令杀猪宰羊,给将士们加餐。
边上的李来亨也笑道:“总算把胡萝卜拴上驴头了,这就是竞争的好处啊。”
此时在明军营地外,远远地走过来一行人,为首的是一个道士装束的老者,背后跟着几个行商打扮的伙伴。
这行人在明军营墙外远处站住了,张望着营地上飘扬着的红旗,但一直犹豫着没有靠到近前。
很快明军也注意到了这几个人,由于邓名交代过要保持克制,所以明军对营地外的清军探子也没有发起过攻击,只是注意不让他们靠得过近而已。这几个人虽然距离尚远,但呆的时间太久了,一直对关注着他们的明军哨兵开始犹豫起来,琢磨着要过去把他们赶走——哨兵对他们的身份没有把握,形迹可疑但看上去又不太像是清军的细作。
这时,远处的几个人好像突然下定了决心,为首的老道迈开大步直奔营地而来,他身后的伙伴也紧紧跟上。
老道一直走到营门前才止住脚步,面无惧色地与迎上来的明军对视:“你们是江南提督还是临国公(李来亨)的部下?”
“是临国公麾下。”看到来人的神态,听到对方的问话后,士兵感到对方似乎有点来头,回答时语气十分地客气:“敢问先生是?”
“大明兵部尚书:张煌言。”老道答道。
今天编辑通知我,明天,也就是三月一号,本书就要上架了,明天笔者会写个上架感言。
可能很多读者没有vip号,不过还是希望能常来点击,继续给我推荐票等等。
此外还有一个希望,就是希望读者能够多在书评区发言,这样对本书的人气会有极大的帮助,现在书评区的帖子数量和讨论热情真让笔者伤心啊。就好比百度贴吧的帖子吧,哪怕是两边各发一个也好啊。
第四节 平衡
第四节 平衡
新任的江南提督梁化凤今天过得很糟糕,他刚刚得到消息,本来已经被捕的马逢知已经逃回吴淞,并连夜煽动旧部闹事,重新掌握了原先的部队。
“这么大的事,怎么也没有人通知我一声?江宁的人都是饭桶么?”梁化凤勃然大怒,他带着两千兵马赶回南京,只留下了一千人整编马逢知的军——如果没有人带头,这些兵力本来足够震慑心怀不轨的人了。可南京那边战事不利,谣言满天飞,现在马逢知又突然出现,梁化凤的人马措手不及,立刻就被叛军击溃。
逃回来的手下报告发生事变后,梁化凤本有心回师镇压马逢知,但眼下管效忠他们都在南京,梁化凤的兵马加上苏州府的清军也无法占到马逢知的上风。梁化凤斟酌了一番,决定还是继续返回南京,虽然这会给马逢知更多的时间,让他能够稳定军心,但梁化凤觉得只要能保住南京,击退明军,那么再调头对付马逢知也不会太困难;反过来,若是南京失守那就万事皆休,不要说东南地区的清军都会变得不可靠,就是梁化凤自己的部队也会士气低沉。
传令继续前进后,梁化凤在部下面前又把南京的文武官员痛骂了一顿,若是早通知他马逢知潜逃了,就算梁化凤不能阻止马逢知叛乱,至少也不会让自己留在马部中的士兵遭到突然袭击。
通过句容后,正在梁化凤觉得南京在望的时候,突然遇到了自称是郎廷佐派来的使者,这几个使者梁化凤倒是认识,确实都是郎廷佐标营的军官。只是梁化凤已经听说郎廷佐被俘,不明白对方怎么还能派出使者来,更奇怪这几个使者怎么知道自己要走这条路。
“梁帅啊。”见到梁化凤后,这几个使者也好似见到了亲人:“太惨了啊,梁帅一定要救总督大人,救救江宁啊,现在整个东南就指望梁帅了。”
这几个标营军官也都是邓名的俘虏,郎廷佐同意和邓名合作后,就从俘虏中把这些心腹挑选出来,让他们来给梁化凤送信。给梁化凤介绍情况的信是郎廷佐口授、邓名记录的,因为郎廷佐觉得如果自己写一封亲笔去,就会落下把柄,有可能成为自己与邓名交易的证据;此外郎廷佐也要防梁化凤一手,怕他不肯跟自己共进退,而是拿着这封信逃去江北,把它交给朝廷以证明撤退是迫不得已的。
为了让梁化凤相信这封信确实是自己写的,郎廷佐还亲笔写了第二封信,信中聊聊数笔问候的话,不但口气含糊而且也没表明时间,最后把送信使者的姓名列于其上。在第一封信中,郎廷佐告诉梁化凤使者还会有第二封信,并把第二封信的内容重复了一遍。梁化凤同时拿到两封信时,可以确认这确实是郎廷佐给他的,但如果梁化凤想独自偷溜,那他是没有办法想朝廷证明第一封信不是他自己编出来的——第二封信的内容很普通,朝廷可能认为梁化凤是之前收到的,他可没有办法证明这两封信是同时拿到手的。
听这几个人叙述完管效忠和蒋国柱针对郎廷佐的阴谋后,梁化凤只感到天旋地转,现在马逢知造反,管效忠和蒋国柱也是敌非友,梁化凤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孤军。使者还告诉梁化凤,他们之所以能找到他,也是因为管效忠和蒋国柱想借刀杀人,把他的行踪通知给了邓名。
梁化凤又惊又怒,他一路急行回救南京,南京把梁化凤行踪透露给明军,和谋杀没有丝毫的区别:“总督大人既然知道此事,为何不向朝廷弹劾这两个贼人?”
“现在总督大人失陷在邓名手里,他写任何奏章都没有用啊。”使者叫苦道:“所以一定要先把总督大人救出来,然后他才可以弹劾,朝廷也才能相信总督大人不是因为被邓名胁迫才这么说的。”
“邓名为何要告诉总督大人这些?”
“因为邓名不放心管效忠,他想让总督帮他放人。”使者把事情的经过从头到尾给梁化凤述许了一遍,期间好几次梁化凤打断使者,让他们重新说。因为这局面的复杂程度是梁化凤从来没有经历过的,邓名的许多逻辑他听了好几遍还感觉晕乎乎的,最后折腾了好几个时辰,梁化凤才勉强理清了来龙去脉。
听完后,梁化凤在营帐里转了几圈,如果没有郎廷佐,他自己绝对斗不过蒋巡抚和管提督的联盟。在刚弄清楚形势已经险恶到什么地步后,梁化凤也生出过逃跑的念头,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渡过长江,到了安全的扬州再向朝廷哭诉,和管效忠、梁化凤打笔墨官司。
不过郎廷佐的使者向梁化凤指出,只要他逃去江北,那朝廷就一定会倚重管效忠和蒋国柱,希望他们能够守住南京;而且他们作为邓名唯一的合作对象,守住南京的可能姓还不小。若是管效忠和蒋国柱守住了南京,郎廷佐被杀,那他们多半给梁化凤扣一个临阵脱逃的罪名,梁化凤仅靠一张嘴,和这几个郎廷佐标营的证人,想扳倒两个守城功臣是不可能的。
就算朝廷也不信任管效忠和蒋国柱,不顾天下官员的观感把这两个人治罪了,临阵脱逃的梁化凤一样没有好结果——朝野只会看到他自行脱离了战场,既没有回师镇压马逢知也没有增援南京,那梁化凤就会成为有史以来任期最短的江南提督。
这种结果梁化凤当然不愿意接受,他把郎廷佐的信拿起来看第二遍,接着又询问了使者几句。郎廷佐声称已经与邓名达成初步协议:一旦南京释放闽军战俘,他就可以获得自由,到时候郎廷佐和梁化凤的同盟足以压倒管蒋;闽军俘虏有不少都是梁化凤的功劳,甘辉、余新和他们很多部下都是他抓住的,但郎廷佐指出邓名愿意用清军来交换他们而不是白白释放,所以梁化凤的功绩不可能被全盘抹杀,尤其是邓名还抓住了几个旗人,也都没有处死而是会用来交换;最后邓名还愿意再送梁化凤一份功劳,就说是他偷袭明军营地,把郎廷佐救出来的。
“总督大人被我救出来后,可以说是在敌营里探听到的管效忠和梁化凤的阴谋;总督大人还是旗人,相比蒋国柱那个戴罪巡抚,他的话更可信;到时候把管效忠和蒋国柱宰了,不但可以报他们谋害我的仇,还可以得到守住江宁的功劳。这个江南提督是我拼死拼活挣回来的,岂能被管、蒋二贼白白抢走?”梁化凤在心里琢磨了很久,终于下定了决心,他猛地伸手拿起郎廷佐的两封信,毫不犹豫地撕了个粉碎——既然要配合郎廷佐,那两江总督的名声就必须要好好保护,绝不能给别人留下攻击的机会,同时也是向郎廷佐的心腹表明态度,展示自己绝不偷生的忠诚。
松开手,梁化凤让碎片洒落在地面上,抬起头,看到使者脸上也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他知道对方到此终于彻底放心,知道自己不会把他们交给朝廷:“总督大人要末将怎么干?”
……
这两天邓名一直没有派使者来,管效忠和蒋国柱又开始疑神疑鬼起来,不知道明军那边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我们连密旨都抄给了他一份,郎廷佐不可能说的比我们还清楚了。”管效忠说这话也是为了给自己壮胆,他现在最怕的就是城门的士兵来报:说郎廷佐完好无损地回来了。
为了以防万一,管效忠还秘密集结了心腹,若是郎廷佐真的回来就只好拼一场了,虽然明目张胆地谋杀总督罪过不小,但蒋国柱和他也可以硬说郎廷佐是回来劝降的。之前郎廷佐的心腹大都被邓名歼灭了,被俘更导致他的威信严重下降,现在城中没有誓死效忠两江总督的军队,;管、蒋二人的心腹虽然也不是很多,驻防八旗由于怨恨管效忠也指望不上,但一、两千死党他们还是能凑的出,这是他们对郎廷佐的一个巨大优势。
“邓名又不是笨蛋,他不可能放郎廷佐回来,”蒋国柱安慰管效忠道:“只有郎廷佐活着,他才能威胁我们,要是放郎廷佐回来,无论是我们杀了他还是他杀了我们,邓名都没戏唱啦;我们赢了不用说,就是郎廷佐赢了,也肯定要食言。”
“可难道要真的把甘辉他们还给他么?”管效忠问道。
“当然不还,这是我们唯一能拿得住邓名的地方了。现在我们就是拖,看谁先沉不住气。”蒋国柱恨恨地说道,达素率领的第一批援军已经到了山东,正沿着运河赶来南京:“等援兵快到了,邓名说不定就忍不住把郎廷佐杀了。”
“可援军到了我们也不好办了啊。”管效忠觉得达素一到,他们就不好和邓名交易了,到时候若是邓名真把郎廷佐活着放出来了,他们也没法杀人灭口了,何况他们还指望着独占保卫南京的功劳。
“所以我说要看谁先沉不住气,这个时候谁先动,谁就输了。”蒋国柱打算咬紧牙关,挺到实在挺不下去的时候再做退让,和邓名拼一拼心理素质。
不过除了烦心事外,也有有好消息传来,马逢知果然杀了梁化凤一个措手不及,让本来就混乱不堪的东南局面变得更加糟糕,这样朝廷就更不敢罢免蒋国柱他们了;将来明军退兵后,也更没有底气处罚他们这两个坚守孤城的忠臣。
“或许邓名去打梁化凤了。”管效忠一拍脑袋,突然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算着这一两天梁化凤就该到了,邓名肯定是去伏击他了,他不在军中,所以没有派使者来和我们交涉。”
“对啊。”蒋国柱也是一拍大腿,由衷地称赞道:“管帅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定是如此,我是杞人忧天了。”
正在两人长出一口气,相视而笑的时候,一个从城门来的传令兵冲进两江总督府:
“启禀巡抚大人,梁提督已经进城了。”
“梁提督,哪个梁提督?”蒋国柱顿时色变。
“就是江南提督啊。”传令兵脸上颇有迷惑之色,他不知道蒋巡抚为何会由此一问。
“怎么不通报我就放他进城了?”管效忠也大叫了起来。
“可……可,确实是江南提督本人没错啊,梁提督是奉命来援啊。”传令兵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梁化凤从东面来,却绕过了半个南京,从南面进的城,这个城门的军官有好几个是郎廷佐的人,一见到梁化凤抵达立刻就打开了城门,其他人见到确实是江南提督,惊喜还来不及,当然不会阻止这样的行动。
管效忠和蒋国柱面面相觑,不过还以为是梁化凤临时改路,与邓名错过了,他们就派人去请梁提督到总督衙门议事。但梁化凤说什么也不肯来,说军务繁忙无暇分身,若是蒋巡抚和管提督有急事可以去他营中说。这两个人心中有鬼,当然不敢去梁化凤军中,正在他们商议对策的时候,门外有有人来报,说是邓名的使者来了。
两人急忙让把使者带进来,见到使者后,蒋国柱就急不可待地问道:“你没有撞上梁化凤吧?”
“没有。”邓名的使者告诉对方,他仍是走的以前的老路,由管效忠的心腹缒上城,然后直接带来两江总督府。
蒋国柱提起来的心顿时又放回了肚子里,不过还是嘱咐道:“以后要更加谨慎,回去后告诉你们提督,梁化凤进城了,以后要小心他的耳目。”
“今天邓提督派你来干什么?”管效忠没好气的问道——邓名那么大的名气,己方把梁化凤的行踪都通知他了,居然还是拦不住——现在管效忠对邓名很不满。
“蒋巡抚和管提督迟迟不肯放还延平藩的官兵,我军粮草消耗很大啊,军饷也要一直要按战地的双饷算。”使者马上答道:“所以我家提督想请城中酌情拨给一些粮饷。”
“什么?”管效忠跳起来:“要我们给你们明军发粮饷?”
“正是。”使者不卑不亢地答道:“我们之所以走不了,就是因为贵方迟迟不释放延平藩的人,所以我家提督认为,这些多出来的消耗理应由贵方承担。”
“胡扯!”管效忠大叫一声,愤怒地反驳道:“邓提督想走很容易,只要按我们说的……”
蒋国柱咳嗽了一声,示意管效忠冷静,等后者闭嘴后,蒋国柱冷静地说道:“邓提督这实在是强人所难了,就算我们从库房中拿得出军饷,又如何运出城外呢?不用说城中这上百万双眼睛,刚到的梁化凤也会生疑,如果走漏了风声,我们和邓提督也就没法再谈什么交换俘虏了。”
“蒋巡抚是担心梁提督吗?”使者飞快地说道:“蒋巡抚尽管放心好了,卑职进城前我家提督已经和梁提督谈妥了,若是蒋巡抚担心走漏风声,那就从梁提督驻扎的城门运好了。梁提督保证一定能把事情办得神不知、鬼不觉,连理由都已经想好了:梁提督在城外扎了一个营,粮饷就说是给那个军营送去的辎重。”
蒋国柱再开口的时候,声音都已经变了:“你说……你说梁化凤已经知道了?”
“是的,”使者面不改色,一本正经的答道:“梁提督、还有在我军营中做客的郎总督都认为,在交换俘虏完成前,由城中提供我军粮饷是非常合理的,也能充分表现出他们认真解决此事的诚意;不知道蒋巡抚怎么看?难道蒋巡抚认为这是我方的不合理要求么?”
……
头一笔银子并不多,邓名只要了五万两,与这些银子一起运来的还有二百头猪、一百只羊。现在明军每天进行的艹练强度越来越高,士兵们继续蛋白质和热量的补充。
“不用给回扣的感觉就是好。”邓名下令杀猪宰羊,给将士们加餐。
边上的李来亨也笑道:“总算把胡萝卜拴上驴头了,这就是竞争的好处啊。”
此时在明军营地外,远远地走过来一行人,为首的是一个道士装束的老者,背后跟着几个行商打扮的伙伴。
这行人在明军营墙外远处站住了,张望着营地上飘扬着的红旗,但一直犹豫着没有靠到近前。
很快明军也注意到了这几个人,由于邓名交代过要保持克制,所以明军对营地外的清军探子也没有发起过攻击,只是注意不让他们靠得过近而已。这几个人虽然距离尚远,但呆的时间太久了,一直对关注着他们的明军哨兵开始犹豫起来,琢磨着要过去把他们赶走——哨兵对他们的身份没有把握,形迹可疑但看上去又不太像是清军的细作。
这时,远处的几个人好像突然下定了决心,为首的老道迈开大步直奔营地而来,他身后的伙伴也紧紧跟上。
老道一直走到营门前才止住脚步,面无惧色地与迎上来的明军对视:“你们是江南提督还是临国公(李来亨)的部下?”
“是临国公麾下。”看到来人的神态,听到对方的问话后,士兵感到对方似乎有点来头,回答时语气十分地客气:“敢问先生是?”
“大明兵部尚书:张煌言。”老道答道。
今天编辑通知我,明天,也就是三月一号,本书就要上架了,明天笔者会写个上架感言。
可能很多读者没有vip号,不过还是希望能常来点击,继续给我推荐票等等。
此外还有一个希望,就是希望读者能够多在书评区发言,这样对本书的人气会有极大的帮助,现在书评区的帖子数量和讨论热情真让笔者伤心啊。就好比百度贴吧的帖子吧,哪怕是两边各发一个也好啊。
第四节 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