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国师 作者:鲈州鱼
第 246 章
刘同寿自是窃笑不已,当然是量身定做了。除了方向反了之外,其他内容几乎完全一致。就是取经的人换了一下,取经的方向和对象也都换了。
取经的和尚叫达摩。因为西方贫瘠,人性恶劣,故而他从印度出发,历经九九孤掌难鸣,面对本领不在他之下,更有刘同寿撑腰的蓝道行,自然翻不出什么浪花。
其实,刘同寿被外放,未尝不是因为道家协会的缘故。这个组织太大,刘同寿在里面的声望又太高,自私自利惯了的嘉靖自然不怎么放心。
刘同寿也乐得如此,他正要开始施行与张孚敬讨论过的那个计划呢。这个计划别人未必做的好,他自己动手,才是最适合的。
朝中有韩、孙这样的死党,还有已经接任礼部尚书的顾鼎臣,侍郎蔡昂等人摇旗呐喊,宫中则有蓝道行和黄锦,他走的也很放心。
他任职的地点是自己选的,正是绍兴府。
大明虽然有本地人不能在本乡当官的规矩,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刘同寿不算绍兴人。如果跟他娘的籍贯。他是大同人;跟他爹的,他是京城人,实情当然不能吐露,但道理就是这样。
清流们只想着把他送走。也顾不上这许多细节了,干脆就捏着鼻子认了。去绍兴府,总好过让他在京城祸害人,没看他把那些和尚都给折腾成啥样了?还有那位人人喊打的谢侍郎,身败名裂,祸及家人,怎叫一个惨字可言?
只是不知为何。刘同寿居然放过了夏言。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倒是皇帝表示很满意。其实刘同寿也不是心甘情愿的,但朝中他总得有个对头才行,若是没人敢跟他为敌,那皇帝就要赤膊上阵了。
夏言好歹是熟人,留着总比换个更狠的来,比如严嵩什么的……
江南是个很紧要的地方,所谓:江南熟。天下足,在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原之前,湖广的粮食产量。远在江南之下。而江南气候宜人,受小冰河时代的影响不大,只要将这里经营好了,政局也清明,自不虞有流民作乱。
还是那句老话,华夏的老百姓,是天底下最模范的老百姓,只要有口吃的,哪怕为政者再怎么压榨,他们也不会乱来。
治政先治水。嘉靖年以来,江南水患频频,一部分出于天灾,另一部分则是**。
嘉靖一登基就撤了各地的矿监、盐监、船舶监、水监,前几者影响的是收入,监督水利建设的太监一走。各地的水利建设立刻就形同虚设了。银子不少拿,屈叫得震天响,但就是没人做事,堤坝比豆腐还嫩,水渠比鞋印还浅,不闹水灾才是怪事呢!
刘同寿到任后,与精通水利的名臣汤绍恩同心协力,在三江口——即钱塘江、钱清江与曹娥江的交汇处,修建了名闻后世的三江闸,一举解决了山阴、会稽、萧山三县的内涝和防御海潮倒灌问题。
而后,他又主持重修了玉山斗门、朱储斗门和新迳斗门,并对鉴湖进行深挖工程,加强这里的蓄水功能。
一系列工程完工后,江南水患再不复现,时人笔记称:海澄江清,娱氛湛然。
解决了水患,刘同寿又开始筹谋重开海禁事宜,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之余,也引发了海寇之乱。
凭借老爹留下来的班底,和已经小有所成的武功,以及从道家协会精选出来的众多武林高手,刘同寿在江南大地,以及海疆之上,与海寇展开了连番大战。其间,不断有名将强豪加入。
在京城武举试中结识的愈大遒,武当第一高手张松溪……群英荟萃于刘同寿麾下,最终击败混杂了倭人的海寇,并反攻倭岛,占据殖民地,开辟了新的海贸航线。
因为掌握了兵权,嘉靖的疑心病再犯,重新将刘同寿召回京城。
回京后,事务繁杂,出乎刘同寿意料的是,张鹤龄兄弟的登门拜访。两人出狱后,一直小心度日,却依然惶惶不可终日,拜访的目的,除了道谢,还有求救。
刘同寿与这二人没有多大交情,自然不肯承诺,却没想到两人请出了张太后,在刘同寿入宫的时候,突然现身相见。
刘同寿与刘良女极为相似的容貌,引起了张太后的联想,不久之后,老人猜到了刘同寿的真正身份。欣喜若狂之下,开始筹谋复辟事宜。
然而,正德朝至今已经过了近二十年,老太后除了能证明刘同寿的身份之外,就再也帮不到其他忙,所以,想有所作为还得靠他自己。
就在这个时候,边关传来警讯,俺答、吉囊由大同入寇,肆掠太原诸地,而后又移兵向南,兵锋直指雁门关。雁门守将昏聩无用,竟弃关而逃,军士解散,于是俺答诸虏如入无人之境,肆虐中原,京城一日数惊,烽火不绝。
同时,受到鞑靼人的鼓舞,朵颜三卫大举入寇,入开原,攻沈阳,前锋哨探直趋辽阳,辽镇危急,蓟镇不敢轻动。嘉靖令宣大总督樊继祖往援太原,樊继祖胆怯不敢出兵,任由鞑虏抄掠肆虐。
危急关头,群臣束手,嘉靖只管诵经祷告,刘同寿请命督军,轻骑出关,于宣府以尚方宝剑斩樊继祖,继而统兵入大同,与俺答战于应州。
大胜!
依靠外四家军的班底,刘同寿尽收宣大精锐,于是以暗度陈仓之计,统率轻骑数千,秘密返京,一举控制了京城!
然后,他请出太后,验明正身,循英宗故例,废皇帝,登帝位。
控制了几大边镇,又有强大的民众基础,道家协会又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因此,反对的声音虽然存在,但却无法扭转大局。
第一国师的故事,就此结束。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
第 246 章
恋耽美
第 246 章
刘同寿自是窃笑不已,当然是量身定做了。除了方向反了之外,其他内容几乎完全一致。就是取经的人换了一下,取经的方向和对象也都换了。
取经的和尚叫达摩。因为西方贫瘠,人性恶劣,故而他从印度出发,历经九九孤掌难鸣,面对本领不在他之下,更有刘同寿撑腰的蓝道行,自然翻不出什么浪花。
其实,刘同寿被外放,未尝不是因为道家协会的缘故。这个组织太大,刘同寿在里面的声望又太高,自私自利惯了的嘉靖自然不怎么放心。
刘同寿也乐得如此,他正要开始施行与张孚敬讨论过的那个计划呢。这个计划别人未必做的好,他自己动手,才是最适合的。
朝中有韩、孙这样的死党,还有已经接任礼部尚书的顾鼎臣,侍郎蔡昂等人摇旗呐喊,宫中则有蓝道行和黄锦,他走的也很放心。
他任职的地点是自己选的,正是绍兴府。
大明虽然有本地人不能在本乡当官的规矩,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刘同寿不算绍兴人。如果跟他娘的籍贯。他是大同人;跟他爹的,他是京城人,实情当然不能吐露,但道理就是这样。
清流们只想着把他送走。也顾不上这许多细节了,干脆就捏着鼻子认了。去绍兴府,总好过让他在京城祸害人,没看他把那些和尚都给折腾成啥样了?还有那位人人喊打的谢侍郎,身败名裂,祸及家人,怎叫一个惨字可言?
只是不知为何。刘同寿居然放过了夏言。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倒是皇帝表示很满意。其实刘同寿也不是心甘情愿的,但朝中他总得有个对头才行,若是没人敢跟他为敌,那皇帝就要赤膊上阵了。
夏言好歹是熟人,留着总比换个更狠的来,比如严嵩什么的……
江南是个很紧要的地方,所谓:江南熟。天下足,在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原之前,湖广的粮食产量。远在江南之下。而江南气候宜人,受小冰河时代的影响不大,只要将这里经营好了,政局也清明,自不虞有流民作乱。
还是那句老话,华夏的老百姓,是天底下最模范的老百姓,只要有口吃的,哪怕为政者再怎么压榨,他们也不会乱来。
治政先治水。嘉靖年以来,江南水患频频,一部分出于天灾,另一部分则是**。
嘉靖一登基就撤了各地的矿监、盐监、船舶监、水监,前几者影响的是收入,监督水利建设的太监一走。各地的水利建设立刻就形同虚设了。银子不少拿,屈叫得震天响,但就是没人做事,堤坝比豆腐还嫩,水渠比鞋印还浅,不闹水灾才是怪事呢!
刘同寿到任后,与精通水利的名臣汤绍恩同心协力,在三江口——即钱塘江、钱清江与曹娥江的交汇处,修建了名闻后世的三江闸,一举解决了山阴、会稽、萧山三县的内涝和防御海潮倒灌问题。
而后,他又主持重修了玉山斗门、朱储斗门和新迳斗门,并对鉴湖进行深挖工程,加强这里的蓄水功能。
一系列工程完工后,江南水患再不复现,时人笔记称:海澄江清,娱氛湛然。
解决了水患,刘同寿又开始筹谋重开海禁事宜,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之余,也引发了海寇之乱。
凭借老爹留下来的班底,和已经小有所成的武功,以及从道家协会精选出来的众多武林高手,刘同寿在江南大地,以及海疆之上,与海寇展开了连番大战。其间,不断有名将强豪加入。
在京城武举试中结识的愈大遒,武当第一高手张松溪……群英荟萃于刘同寿麾下,最终击败混杂了倭人的海寇,并反攻倭岛,占据殖民地,开辟了新的海贸航线。
因为掌握了兵权,嘉靖的疑心病再犯,重新将刘同寿召回京城。
回京后,事务繁杂,出乎刘同寿意料的是,张鹤龄兄弟的登门拜访。两人出狱后,一直小心度日,却依然惶惶不可终日,拜访的目的,除了道谢,还有求救。
刘同寿与这二人没有多大交情,自然不肯承诺,却没想到两人请出了张太后,在刘同寿入宫的时候,突然现身相见。
刘同寿与刘良女极为相似的容貌,引起了张太后的联想,不久之后,老人猜到了刘同寿的真正身份。欣喜若狂之下,开始筹谋复辟事宜。
然而,正德朝至今已经过了近二十年,老太后除了能证明刘同寿的身份之外,就再也帮不到其他忙,所以,想有所作为还得靠他自己。
就在这个时候,边关传来警讯,俺答、吉囊由大同入寇,肆掠太原诸地,而后又移兵向南,兵锋直指雁门关。雁门守将昏聩无用,竟弃关而逃,军士解散,于是俺答诸虏如入无人之境,肆虐中原,京城一日数惊,烽火不绝。
同时,受到鞑靼人的鼓舞,朵颜三卫大举入寇,入开原,攻沈阳,前锋哨探直趋辽阳,辽镇危急,蓟镇不敢轻动。嘉靖令宣大总督樊继祖往援太原,樊继祖胆怯不敢出兵,任由鞑虏抄掠肆虐。
危急关头,群臣束手,嘉靖只管诵经祷告,刘同寿请命督军,轻骑出关,于宣府以尚方宝剑斩樊继祖,继而统兵入大同,与俺答战于应州。
大胜!
依靠外四家军的班底,刘同寿尽收宣大精锐,于是以暗度陈仓之计,统率轻骑数千,秘密返京,一举控制了京城!
然后,他请出太后,验明正身,循英宗故例,废皇帝,登帝位。
控制了几大边镇,又有强大的民众基础,道家协会又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因此,反对的声音虽然存在,但却无法扭转大局。
第一国师的故事,就此结束。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
第 246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