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 作者:草上匪

    第四百三十二章 敌已临门,时不我待

    “朱家……于华夏有功有过,没必要再承载什么了,老夫我也没必要登台,就以段家子的身份老死吧。关于老夫之事,就天知地知,你我二人知。”

    段宏时无比感慨,李肆更是心绪激荡,他这老师,才是真正的襄王之后,早年为了进一步深藏血脉,将自己儿子段允常过继给段家兄长。现在要重立襄王一脉,段宏时感觉亏欠段家太多,就想让段雨悠嫁给李肆,返继段家。

    “五六岁的时候,被族人从长沙带着去广东,却因为忠贞营刘国昌,也就是你舅祖爷入英德阻住。说起来,我们师徒相遇,也是上天早已注定。”

    段宏时拈须笑着,李肆静静倾听。

    “在英德一户人家寄住了两年多,之后那户人家偶然得知我朱氏身份,为免泄露,就跟着我们背乡离井,去了长沙。”

    “老夫与那户人家的小女青梅竹马,长大后也成了一段姻缘。之后岳父母亡故,就跟妻子扶柩回了英德,以英德为家。”

    “上天对老夫早定重罚,或许不仅因为我是朱家后人,还因为我总想着要弄明白,朱明何以亡国,华夏何以陷于夷狄。妻生子后不久病亡,我就将儿子带回长沙,过继给段家兄长,然后潜心向学。”

    “孔孟,老庄,宋儒,明儒,圣贤书钻透,再学法家,涉杨朱,经手吏事,虽有小成,却总还觉隔着一层,后来遇上了你,这才天地通透。”

    段宏时看向李肆,认真地道:“近曰由雨悠此事,我又恍悟,之前你我所定立明禅让之策,太过粗疏。朱明与英华,就像我和你,并非禅让那般直接可承,所以……”

    李肆点头:“我跟很多人谈过,包括军中之人,也发现之前想得太简单了些,不过老师放心,就如你隐下此秘一样,朱明到英华,这段历史要怎么相连,我也有了新悟。”

    “说到新悟……”

    段宏时取过一本书,封皮上写着《官府两论》。

    “你让安家姑娘转译的这些欧人之论,跟我们所提天主道的天人之伦很是契合,也如你所言,欧人工商兴旺,天主道所言之天人之伦,当会很快在我英华深入人心,可麻烦就在于……”

    他皱起了眉头,显然很为自己所料的某个前景担忧。

    “此类欧人之论,跟黄顾王三贤的虚君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怕不过十数年后,三贤之流挟内外思潮而起,将如东林党一般,把持朝政,问鼎权柄。到那时,你所持君权为何,又该以何而争?”

    老师毕竟是老师,看事就是这么透彻。段宏时拿的《官府两论》,就是英国哲学家洛克写的《论政斧》。在这两篇论文里,洛克阐述了社会契约论和公民社会的原理,为之后的社会契约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肆早前所建的通事馆,不仅开始尝试初步的外交运作,还负责引入欧人知识,而李肆前世是文科出身,在这个时代,哪些书籍最具意义,他大致有数。开列了相应人名和书单,由安九秀专门组织人翻译。除开科学之类,哲学方面也很是注重,像是霍布斯的《利维坦》和洛克等人的书籍,都通过英国商人作了引进。

    科学方面的书籍,李肆着力推广,而哲学方面,特别是对后期启蒙运动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的那些书,李肆转给段宏时和薛雪为首的天主道研究者们,作为内部参考资料,刻意禁绝了外传。

    之所以这么谨慎的原因,是李肆觉得天主道还欠缺很多东西,段宏时的担忧也正是这点。欧人在否定君权神授,正在酝酿启蒙运动,要进一步摆脱君权,让国家政治结构继续蜕变,可华夏这边却不能学着干。人家那君权本就是有限的,政治格局跟华夏不是一个路数。而英华所倡天主道,在君权和“人”权之间,衔接还存在问题。

    直白说,李肆不要君父,那就丢掉了董仲舒所完善的君权天授。那么英华君主又该有什么法统,来确立自己和上天的联系,来立这君王之位?

    李肆虽有方向,段宏时也划出了轮廓,但远未完善。而就在此时,三贤书院最近的动作,特别是在立明禅让一事上的表现,让李肆认识到,英华的另一个敌人,正在渐渐成型。

    这是英华自己培养起来的一个敌人,原本在明末就已经崛起了,那就是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为代表的晚明新儒。他们的学术思想来自东林学派,这一学术思想的社会基础,则是工商繁盛,对束缚在身上的朱明皇权很是不感冒的江南。

    现在英华重工商,抑官儒,这一派倡导虚君的新儒自然就冒了出来。他们不愿意脑袋上还压着一个掌握实权的皇帝,想要以儒家取自道家的“无为而治”,“不与民争利”等等工具来掌控权柄。从政治得利面来说,这一派曰后必将跟工商融汇。从思想派别来说,这一派的未来将会倡导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跟着官儒一道推动立明禅让,是这“三贤党”的初生萌动。

    从思想的大方向上来说,三贤似乎是先进的,可这思潮只能让最活跃的工商得利。即便是李肆将英华推进到工商大发展的大时代里,这个方向终究无法代表所有阶层的利益。

    以前明论,东林党只代表儒教官僚,代表东南工商,农民?西北?喝风去!三贤党只代表儒教和官僚,最后在英华的框架中,渐渐还会如东林党一般,与工商寡头合流。

    那么问题就来了,谁来代表其他人?一国终究有士农工商兵,终究有贫富贵贱,谁能代表所有人?华夏历史,成于一统,也苦于一统。所凝出的政治大生态就是:我代表,我统治,我奴役。没有并存,没有合作,没有共赢。

    没有谁能完全代表所有人,只有尽可能地代表所有人。这个世界正慢慢走向自己代表自己,谁也别想代表自己,但在1717年,还是在华夏,这条道路还很漫长,就只能有人出面来代表大家,这就是君王。

    既然在华夏,大家都信老天,李肆就举着老天的旗帜,再以华夏君王的传承,手持天主道,来作这代表。谁都代表,同时谁都不代表。

    李肆所举天主道的天人三伦里,尤重第三条,人人自利而不相害。划下界线,谁越界就砍谁,谁来砍呢,那就是英华的君王,李肆对君王身份和所建法统,就归纳为“代天裁决”。

    对倡导弱肉强食的丛林竞争论者而言,这似乎是幼稚和软弱的政治哲学,可在李肆看来,稳定的政治格局就在于“有容乃大”。阶级或者阶层这东西,是永恒存在的。你消灭了一个,却会出现另一个,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留下满目疮痍的残缺历史,给后人制造尖锐的思想对立,未来也始终模糊不明。就如英勇无畏地去杀魔王的勇士一般,勇士杀了魔王,然后自己又成了新的魔王。

    因此这三贤党是李肆的敌人,同时却不是生死之敌,要如何抑制和引导工商兴起时对李肆所握权力的冲击,李肆不仅要跟三贤党作战,也要对自己动刀,立明禅位这一事,就成了一个舞台。

    段宏时看着思绪正在飘飞的李肆,满足而感慨地再长叹了一声,这个年轻的君王,真像是凭空从石头缝里跳出来的一只孙猴子,未来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他还真有心再活个三十年,好仔细看看。

    三十年,压力很大啊,七十二岁的段宏时捻着胡须,忽然觉得,自己是不是该认真练练五禽戏了?

    燕京,畅春园,另一个老人觉得浑身充盈着气力,那种即便隔着数千里,也能若握实物把控形势的味道,让他隐隐有可以再活五百年的感觉。

    “那李贼小儿,竟然还真办起了立明禅位之事,兴工商和领兵作战,他是很强,可论及政治,哼……哈哈……”

    康熙又在畅春园后湖钓鱼,铺着拉藏汗进献来的毡毯上,小书案里堆着一叠报纸。

    此时已是九月中旬,从南蛮境内收得的各家报纸上,都已在讨论到底该立朱明哪支分系为帝的问题,立明禅位一事,显然已进行到实务层面。

    立明禅位,这就意味着李肆要准备称帝了。但康熙一点也不担心,反而怀着一丝窃喜。

    在他看来,即便李肆再急吼吼地要当皇帝,怎么也得把朱明皇帝这杆大旗立个一年半载,至少得让人家改元立号,让这旗帜展开,否则就是不合礼。若是在新帝立起的当年就禅位,这是让人家历元不满,很不合礼,李肆必将名声大损,得不偿失,还不如不立明禅位。

    那么这一年半载里,就有太多的可能了。前明终究是个旗号,天下人心还有不少在朱明身上,否则自己不会那般防范。李肆立起朱明,不仅南蛮治下的忠明之心挑起,大清治下一些人也会跑过去。

    跑过去就跑过去吧,反正他们是尊明,而不是尊英。这样一来,李肆要再禅位,虽会收了一些忠明之人的心,却也会得罪一些人。这些人跟李肆治下原本抑儒所得罪的人合在一起,也许不是什么大麻烦,可能让那小子麻烦,就是他康熙之喜。

    李肆另一方面也给了康熙一件喜事,那就是透过护送孔尚任南去的闽浙总督满保,李肆传递了停战讲和的意愿,虽然还只有模糊词句,甚至亲笔书信都没有,但方向却是确定的。在康熙看来,李肆不折腾个两三年,怎么也难再朝他北面看过来。

    “大将军到哪里?”

    心情舒畅,康熙问起了今天的另一个主角,抚远大将军,十四皇子,贝勒胤祯回京了,康熙尽遣王公大臣去迎接。

    “着魏珠去传旨……”

    康熙还要给胤祯一个惊喜,最大的惊喜还要留在自己身后,目前先一点点的给吧。

    德胜门外,旌旗招展,胤祯一身华丽戎装,策马缓行,马蹄踩在厚厚的红毯上,看着两侧叩拜而迎的王公大臣,他也如两脚行在云间一般。

    “四哥,别多想……”

    人群中,脑袋一起杵着的胤祥对正咬着牙的胤禛低声道。

    “我没……”

    胤禛正要否认,代表皇帝前来的魏珠扯开了嗓子,离得远没听清,但后面几个字却是咬得分明,四周叩迎人潮的低低嗡鸣也瞬间消散。

    “晋王爵,封大将军王……”

    前后两个“王”字,如冰刀一般,深深投入胤禛的心口,让他面色瞬间煞白。

    (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二章 敌已临门,时不我待

章节目录

草清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书屋只为原作者草上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草上匪并收藏草清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