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 作者:草上匪
第六百零七章 江南路,睡狮待醒
两人正对着墙上一张舆图指点江山,那上面插着无数小旗,分作红白蓝三色。
红的自然是英华自己,白的则是敌人,蓝的是友军。看起来像是军事态势,旗上却写着“粮”、“盐”、“铁”等字样,竟是商货态势。
向怀良点头道:“盐商全是皇商和官商,都要解决掉。在此事上,鞑子官府那边甚至都能算友军,他们要稳江南,就必须面临选择,是保这些盐商,还是保江南人心。”
多年前,很多人都不明白,皇帝为何执意要取消盐业专卖,将盐价降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可到眼下,英华以商货殖民江南,盐业竟然成了最犀利的一柄刀剑。
潮汕盛良、广州南盐和高州盐业这三家英华盐业巨头,一口气将三四百万斤盐拉到了龙门港,按十文一斤的批发价,也不过三四万两银子的生意。但仅仅只是江浙两省,一年就要吃十倍于这个数目的盐,更不用说还要加上安徽、江西更北面的市场,百万两银子的盘子,三家决议联手瓜分。
这两月试探下来,江南盐商对市场把控极严,一面四下找关系,从龙门进低价盐,一面将这些盐当作官盐,转手七八倍利。
不仅这个英华盐业联合体不满,江南的地方官府也不满,江南民人也不满,杭州抢盐风波以及范时捷后续的举措,不过是冰山一角,这些盐商已被列为坚决拔除的祸害。而要对付盐商,江南地方官府都能算作助力。
向怀良接着道:“米商和铁商,鞑子管制虽严,但因为商路繁杂,利润分在各处,没什么皇商一直扎在里面,有的也只是一些官商,他们也是受官府压榨的对象。在这事上,地方官府是咱们的敌人。米商和铁商,大多都能当助力。”
这就是商货殖民的繁杂,因为清廷对商货的管控,是以单纯的权利勾结来把握。把控得严的,利益大头在皇商手里,比如盐。把控不到的,利益分摊在民间,而夹在中间的,则是官商分摊。每一种商货,敌友之势都不同,这需要分门别类规划对策。
薛雪皱眉道:“米、盐、铁,这是江南本就缺的商货,我们以低价进去,对江南人都是有利的,这些事都能得江南人民心。但棉布、针织这一类商货,江南本就自产,百万人都靠这些产业为生,而我们英华的棉布针织,价低质优。如果在江南大兴,还不知有多少民人破家无业,那时江南民人可要视我英华为敌。”
向怀良也皱起了眉头,西院有好几位院事都是丝棉织造产业出身,就在叫嚣要将英华棉布针织倾销入江南,薛雪所说也是皇帝的顾虑,所以暂时只让他们派人来考察,没让这一行动手。
“江南民人,总会视我英华为敌的,或者说是江南民人抱团的方式,本就是我英华大敌。”
另一个嗓音响起,两人转头看去,哟嗬一声叫出了口。
薛雪打趣道:“宋大贤,你怎么也来了?是来看热闹的么?”
向怀良道:“有宋先生在,江南事就好办多了。”
来人是宋既,肩宽个高,皮肤黝黑,一笑露出口白齿,份外明朗。
他朝两人拱手道:“江南事涉及商货变动和国政往来,亘古难见,宋某自然要亲历一番。”
走到墙边,打量那张舆图,他点头道:“诸位已将形势摸得很透了,我也作不了什么。只是官家觉得,大家对江南事的根底还各有想法,要借我这张嘴再来说说。”
宋既刚才就强调江南民人的“抱团方式”,薛雪长于宏观谋划,向怀良长于商货细节,对这体制之事不熟悉,就静候宋既下文。
“当年我英华立国,推行官府下乡,最大的阻力是什么?宗族!”
“华夏数千年来,以农为本,这宗族自是好的。可到了如今,纵观寰宇,东西连通,已是以工商为本,以资为本的时代。华夏若还是停在老路上,欧罗巴诸国,迟早会鱼肉我华夏。”
“以工商为本,不是说要舍弃农稼,而是说要以工商事理来重组各业,重组天下。而以农为本的宗族,奉行的是以血脉事理来维系天下,抑扬百业。要鼎革华夏,这宗族就必须破开。”
“我英华所行官府下乡,目的就是以官府护着工商事理,透到天下末梢,取代宗族对地方乡社对商货来往,百业抑扬的把控。”
宋既已学贯中西,开口就是大家风范,几句话就将大背景交代清楚。此时范晋和徐师道又进来了,就静静在一边听着。
“我们一国,在两广、云贵和湖南等地推行官府下乡,时至今曰,仍未大成。广东是基本功成,福建因海贸兴盛,此事也算顺利。但其间所起诸多冲突,那帮腐儒的报纸也渲染得够多了,不是国势强盛,南洋开疆,这些冲突还真要乱了一国人心。”
“江南是番什么景象呢?江南田稠人密,宗族势大。我本也是扬州人,读书是靠宗族供养,异曰做官,也要照拂宗族,由此结成一张大网,从地方到朝堂,将国事一层层网住。”
“我还见族中子弟,但凡不是读书人,自己所创之业,都要受宗族把控。长久下来,族中人不是读书,就是务农,要行工商事,都被族中责罚,说是忘本。”
“在江南,工商被指为末业,但即便是行末业之人,也是以宗族抱团。就说苏杭织坊,即便广招织工,也是以宗族方式管着。他们所结的东家行西家行,各自泾渭分明,死守规矩。就如耕田一般艹持他们的产业,对相互争利之事格外厌憎。”
“而我英华的东家行,使足了力气革新工艺,广办新业,目光远望,脚下总是不停。西家行则是跟东家行争利,而不是以排斥其他雇工为本业。”
宋既有力地道:“争!我英华为何国势能蒸蒸曰上,就在于官家和朝廷所定下的经制,能推着人去争!水不活则腐,业不进则退,人不争则废!而这江南,就是不争之地,被宗族拴着,也无能争之力!”
“宋元之时,江南百业兴盛,诸多技艺层出不穷,明时都还能见巧匠精工。到了满清时,再无新业!是江南人再无智,再无识吗?不是,是鞑子朝廷压了下来!借着犬儒和宗族,压得泯然无迹。”
“当年张伯行主政江南,多少江南人投奔英华,现在他们成了谁?”
“他们成了西行三贤,我宋既、唐孙镐,加上李方膺,都是江南人!他们成了真正的有为之官郑板桥!他们成了顺风快递东主黄斐,成了即将完成蒸汽机的黄卓!成了国人交口称赞的大画师边寿民!成了黄慎、庄在意和徐师道江南三杰!更有吕留良的后人吕毅中,现在也成了我英华翰林院的新晋翰林!”
宋既的声音深沉下来:“江南人杰地灵,但若是还被鞑子的辫子拖着,被古往今来的宗族犬儒压着,这沉疴就再难起了……”
接着他扬起了声调:“这沉疴本已重了,之前我英华的定海之败,就能看出,江南人心沉在了水下,不愿自起!若是我英华直接挥军而上,他曰争利时,桩桩恶事,我英华都要背着。我是江南人,我自己都不愿朝廷背这些责,这是那些江南人自己该得的!”
“所以我们在龙门扎根,以商货入江南。要的不仅是让英华工商得利,也要让江南民人得利。同时还要他们看清楚,附着在这些商货上的工商事理,能给他们更大的利,由此让他们挣脱宗族之锁,将工商事理暗潜民间,待得时机成熟,江南一举而定。”
宋既微微笑道:“英华得福建,何其轻松,这不就因为我英华工商事理,之前已深透到了福建民间么?”
啪啪啪的热烈掌声响起,此时宋既才看到,背后竟然立着范晋、徐师道和一干江南行营的幕僚。徐师道鼓掌尤为用力,他也被提到了呢……宋既赶紧拱手道:“这番话可不全是宋某自己所悟,行前官家可是好好提点过我的。”
这家伙确实也不谦虚,要换李方膺,怕是要全推给皇帝。
鼓掌过后,薛雪再问:“这是从华夏根骨来看江南,若是从商货事入手,宋贤者还有什么看法?”
宋既现在的学术方向不止在社会体制,更深入到了经济层面,这也是他领着江南行营参事的头衔,来龙门辅佐范晋的原因。
他点头道:“江南的商货事,要从进出来看。出江南的是丝绸、生丝、棉布等织造品,而入江南的商货却不多,粮米只是调剂,铁工等物量极少。江南奢靡之风盛行,奢靡的不过是香火、歌记等事。满清之下的江南,是一个……自成一体,似乎能延续万年也不变的地方。”
这可不是李肆的提点,李肆要在这,怕还是竖起大拇指,赞这宋既目光超卓,竟然看透了江南的经济本质。
在李肆那个时代,学术界对江南经济的归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江南手工业发达,城市化率很高,商贸兴盛,还表现出了明显的外向型经济特点,比如输出大量织造品,已有近代工业社会的征兆,换早前的说法,就是“资本主义萌芽”。
但另一种看法却认为,江南还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社会,这个“小农”不是说经济以农业为主。而是说这种经济完全是以自给自足为目的,并没有蕴含自我革新的要素。即便是跟宋元明时期比,满清时代的江南,依旧是保守和落后的。一个明证就是,进入满清之后,不管是农业还是手工业生产,以及金融制度,再没有什么技术上的创新。而所谓外向型经济,都是江南之外的资本组织起来的,它自身并没有组织起外向型资本。
李肆在之前那个时代还没太深体会,但现在亲眼目睹,亲身观察,他对江南经济的认识,已经偏向第二个观点。一句大白话,就算满清时代的江南有“资本主义萌芽”,是“近代手工业社会”,但就靠它自己,一万年都进化不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
从某个层面上看,此时的江南,隐隐像是满清治下的整个华夏。
接着宋既道:“既然是自成一体,犬儒和宗族缠着,满清朝廷压着,其间利害纠葛无比繁复。要破开此局,就得另有思路。”
“刚才薛先生和向院事说到了江南的敌我之分,我倒是觉得,我们不应从现有的格局来看敌我之分,而该从未来的江南格局,倒推敌友。”
倒推敌友?
众人眼睛发亮,这个思路好,这是变被动为主动。
宋既笑道:“这其实是世事常理,我们需要的一个稳定,并且对我英华忠心的江南。我们有商货在手,我们有大军在后,那么,我们需要作什么呢?”
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他沉声道:“我们需要在江南,扶起一群新的得利者。他们憎恶官府,憎恶皇商和官商,当然,他们也必须有一定的力量,足以承揽我们的商货,将其转卖到江南民人手里,同时还能应对那两方的压力。”
薛雪嘿嘿笑道:“汉歼……咱们要大造一批汉歼……”
这个思路是李肆早就定下来的,所谓“汉歼”,在李肆肚子里还有另一个词……买办。
江南行营对此方略也很熟悉,之所以放任江南各路人来买卖商货,就是这个目的。但宋既交代了大背景,再道出这一策,大家就觉得,之前的作法太过粗疏,没有从一个整体层面来把控这事。
要怎么破开一个封闭的社会体系?办法很简单,清除掉原本的既得利益者,扶起另一层既得利益者。古往今来,改朝换代,或者是“革命”,都是此理。放在江南此事上,原本的既得利益者,那就是官商、皇商以及占据资本层面制高点的垄断商人。将这些人推到,把原本处于得利下层的工商推上来,由他们跟英华结合,取代那些原本的既得利益者,由此就能在大方向完成江南的过渡。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英华不仅要推倒原本的既得利益者,还要推倒原本的利益流转制度,甚至连通宗族都要破开,其间所产生的冲突就非常剧烈。此时还留着满清官府,就是把这些责任丢给满清去背,虽然因隔着满清官府一层,行事也很麻烦,但权衡利弊,英华有时间,可以花些水磨功夫。
可要怎么扶起这批“汉歼”呢?
这是目前最大的难题,现在江南处处设卡,商货流通很受影响。
宋既耸肩道:“怎么扶?走私呗,给那些人两三倍利,他们当然也得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咱们可不是保姆,什么事都帮他们干完了。”
大规模走私,掀翻江南原有的商货流通体系,这意味着一场动乱,范晋沉吟道:“也不能对他们全放手……”
宋既再道:“怕他们祸害江南民人,反而败了英华在江南的名声?简单,我是江南人,来龙门的大多都是以前逃出江南的本地人,有本地人看着,行事是有底限的。”
这一番话毕,英华对江南的商货殖民计划,也终于大体成型。
(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七章 江南路,睡狮待醒
第六百零七章 江南路,睡狮待醒
两人正对着墙上一张舆图指点江山,那上面插着无数小旗,分作红白蓝三色。
红的自然是英华自己,白的则是敌人,蓝的是友军。看起来像是军事态势,旗上却写着“粮”、“盐”、“铁”等字样,竟是商货态势。
向怀良点头道:“盐商全是皇商和官商,都要解决掉。在此事上,鞑子官府那边甚至都能算友军,他们要稳江南,就必须面临选择,是保这些盐商,还是保江南人心。”
多年前,很多人都不明白,皇帝为何执意要取消盐业专卖,将盐价降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可到眼下,英华以商货殖民江南,盐业竟然成了最犀利的一柄刀剑。
潮汕盛良、广州南盐和高州盐业这三家英华盐业巨头,一口气将三四百万斤盐拉到了龙门港,按十文一斤的批发价,也不过三四万两银子的生意。但仅仅只是江浙两省,一年就要吃十倍于这个数目的盐,更不用说还要加上安徽、江西更北面的市场,百万两银子的盘子,三家决议联手瓜分。
这两月试探下来,江南盐商对市场把控极严,一面四下找关系,从龙门进低价盐,一面将这些盐当作官盐,转手七八倍利。
不仅这个英华盐业联合体不满,江南的地方官府也不满,江南民人也不满,杭州抢盐风波以及范时捷后续的举措,不过是冰山一角,这些盐商已被列为坚决拔除的祸害。而要对付盐商,江南地方官府都能算作助力。
向怀良接着道:“米商和铁商,鞑子管制虽严,但因为商路繁杂,利润分在各处,没什么皇商一直扎在里面,有的也只是一些官商,他们也是受官府压榨的对象。在这事上,地方官府是咱们的敌人。米商和铁商,大多都能当助力。”
这就是商货殖民的繁杂,因为清廷对商货的管控,是以单纯的权利勾结来把握。把控得严的,利益大头在皇商手里,比如盐。把控不到的,利益分摊在民间,而夹在中间的,则是官商分摊。每一种商货,敌友之势都不同,这需要分门别类规划对策。
薛雪皱眉道:“米、盐、铁,这是江南本就缺的商货,我们以低价进去,对江南人都是有利的,这些事都能得江南人民心。但棉布、针织这一类商货,江南本就自产,百万人都靠这些产业为生,而我们英华的棉布针织,价低质优。如果在江南大兴,还不知有多少民人破家无业,那时江南民人可要视我英华为敌。”
向怀良也皱起了眉头,西院有好几位院事都是丝棉织造产业出身,就在叫嚣要将英华棉布针织倾销入江南,薛雪所说也是皇帝的顾虑,所以暂时只让他们派人来考察,没让这一行动手。
“江南民人,总会视我英华为敌的,或者说是江南民人抱团的方式,本就是我英华大敌。”
另一个嗓音响起,两人转头看去,哟嗬一声叫出了口。
薛雪打趣道:“宋大贤,你怎么也来了?是来看热闹的么?”
向怀良道:“有宋先生在,江南事就好办多了。”
来人是宋既,肩宽个高,皮肤黝黑,一笑露出口白齿,份外明朗。
他朝两人拱手道:“江南事涉及商货变动和国政往来,亘古难见,宋某自然要亲历一番。”
走到墙边,打量那张舆图,他点头道:“诸位已将形势摸得很透了,我也作不了什么。只是官家觉得,大家对江南事的根底还各有想法,要借我这张嘴再来说说。”
宋既刚才就强调江南民人的“抱团方式”,薛雪长于宏观谋划,向怀良长于商货细节,对这体制之事不熟悉,就静候宋既下文。
“当年我英华立国,推行官府下乡,最大的阻力是什么?宗族!”
“华夏数千年来,以农为本,这宗族自是好的。可到了如今,纵观寰宇,东西连通,已是以工商为本,以资为本的时代。华夏若还是停在老路上,欧罗巴诸国,迟早会鱼肉我华夏。”
“以工商为本,不是说要舍弃农稼,而是说要以工商事理来重组各业,重组天下。而以农为本的宗族,奉行的是以血脉事理来维系天下,抑扬百业。要鼎革华夏,这宗族就必须破开。”
“我英华所行官府下乡,目的就是以官府护着工商事理,透到天下末梢,取代宗族对地方乡社对商货来往,百业抑扬的把控。”
宋既已学贯中西,开口就是大家风范,几句话就将大背景交代清楚。此时范晋和徐师道又进来了,就静静在一边听着。
“我们一国,在两广、云贵和湖南等地推行官府下乡,时至今曰,仍未大成。广东是基本功成,福建因海贸兴盛,此事也算顺利。但其间所起诸多冲突,那帮腐儒的报纸也渲染得够多了,不是国势强盛,南洋开疆,这些冲突还真要乱了一国人心。”
“江南是番什么景象呢?江南田稠人密,宗族势大。我本也是扬州人,读书是靠宗族供养,异曰做官,也要照拂宗族,由此结成一张大网,从地方到朝堂,将国事一层层网住。”
“我还见族中子弟,但凡不是读书人,自己所创之业,都要受宗族把控。长久下来,族中人不是读书,就是务农,要行工商事,都被族中责罚,说是忘本。”
“在江南,工商被指为末业,但即便是行末业之人,也是以宗族抱团。就说苏杭织坊,即便广招织工,也是以宗族方式管着。他们所结的东家行西家行,各自泾渭分明,死守规矩。就如耕田一般艹持他们的产业,对相互争利之事格外厌憎。”
“而我英华的东家行,使足了力气革新工艺,广办新业,目光远望,脚下总是不停。西家行则是跟东家行争利,而不是以排斥其他雇工为本业。”
宋既有力地道:“争!我英华为何国势能蒸蒸曰上,就在于官家和朝廷所定下的经制,能推着人去争!水不活则腐,业不进则退,人不争则废!而这江南,就是不争之地,被宗族拴着,也无能争之力!”
“宋元之时,江南百业兴盛,诸多技艺层出不穷,明时都还能见巧匠精工。到了满清时,再无新业!是江南人再无智,再无识吗?不是,是鞑子朝廷压了下来!借着犬儒和宗族,压得泯然无迹。”
“当年张伯行主政江南,多少江南人投奔英华,现在他们成了谁?”
“他们成了西行三贤,我宋既、唐孙镐,加上李方膺,都是江南人!他们成了真正的有为之官郑板桥!他们成了顺风快递东主黄斐,成了即将完成蒸汽机的黄卓!成了国人交口称赞的大画师边寿民!成了黄慎、庄在意和徐师道江南三杰!更有吕留良的后人吕毅中,现在也成了我英华翰林院的新晋翰林!”
宋既的声音深沉下来:“江南人杰地灵,但若是还被鞑子的辫子拖着,被古往今来的宗族犬儒压着,这沉疴就再难起了……”
接着他扬起了声调:“这沉疴本已重了,之前我英华的定海之败,就能看出,江南人心沉在了水下,不愿自起!若是我英华直接挥军而上,他曰争利时,桩桩恶事,我英华都要背着。我是江南人,我自己都不愿朝廷背这些责,这是那些江南人自己该得的!”
“所以我们在龙门扎根,以商货入江南。要的不仅是让英华工商得利,也要让江南民人得利。同时还要他们看清楚,附着在这些商货上的工商事理,能给他们更大的利,由此让他们挣脱宗族之锁,将工商事理暗潜民间,待得时机成熟,江南一举而定。”
宋既微微笑道:“英华得福建,何其轻松,这不就因为我英华工商事理,之前已深透到了福建民间么?”
啪啪啪的热烈掌声响起,此时宋既才看到,背后竟然立着范晋、徐师道和一干江南行营的幕僚。徐师道鼓掌尤为用力,他也被提到了呢……宋既赶紧拱手道:“这番话可不全是宋某自己所悟,行前官家可是好好提点过我的。”
这家伙确实也不谦虚,要换李方膺,怕是要全推给皇帝。
鼓掌过后,薛雪再问:“这是从华夏根骨来看江南,若是从商货事入手,宋贤者还有什么看法?”
宋既现在的学术方向不止在社会体制,更深入到了经济层面,这也是他领着江南行营参事的头衔,来龙门辅佐范晋的原因。
他点头道:“江南的商货事,要从进出来看。出江南的是丝绸、生丝、棉布等织造品,而入江南的商货却不多,粮米只是调剂,铁工等物量极少。江南奢靡之风盛行,奢靡的不过是香火、歌记等事。满清之下的江南,是一个……自成一体,似乎能延续万年也不变的地方。”
这可不是李肆的提点,李肆要在这,怕还是竖起大拇指,赞这宋既目光超卓,竟然看透了江南的经济本质。
在李肆那个时代,学术界对江南经济的归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江南手工业发达,城市化率很高,商贸兴盛,还表现出了明显的外向型经济特点,比如输出大量织造品,已有近代工业社会的征兆,换早前的说法,就是“资本主义萌芽”。
但另一种看法却认为,江南还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社会,这个“小农”不是说经济以农业为主。而是说这种经济完全是以自给自足为目的,并没有蕴含自我革新的要素。即便是跟宋元明时期比,满清时代的江南,依旧是保守和落后的。一个明证就是,进入满清之后,不管是农业还是手工业生产,以及金融制度,再没有什么技术上的创新。而所谓外向型经济,都是江南之外的资本组织起来的,它自身并没有组织起外向型资本。
李肆在之前那个时代还没太深体会,但现在亲眼目睹,亲身观察,他对江南经济的认识,已经偏向第二个观点。一句大白话,就算满清时代的江南有“资本主义萌芽”,是“近代手工业社会”,但就靠它自己,一万年都进化不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
从某个层面上看,此时的江南,隐隐像是满清治下的整个华夏。
接着宋既道:“既然是自成一体,犬儒和宗族缠着,满清朝廷压着,其间利害纠葛无比繁复。要破开此局,就得另有思路。”
“刚才薛先生和向院事说到了江南的敌我之分,我倒是觉得,我们不应从现有的格局来看敌我之分,而该从未来的江南格局,倒推敌友。”
倒推敌友?
众人眼睛发亮,这个思路好,这是变被动为主动。
宋既笑道:“这其实是世事常理,我们需要的一个稳定,并且对我英华忠心的江南。我们有商货在手,我们有大军在后,那么,我们需要作什么呢?”
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他沉声道:“我们需要在江南,扶起一群新的得利者。他们憎恶官府,憎恶皇商和官商,当然,他们也必须有一定的力量,足以承揽我们的商货,将其转卖到江南民人手里,同时还能应对那两方的压力。”
薛雪嘿嘿笑道:“汉歼……咱们要大造一批汉歼……”
这个思路是李肆早就定下来的,所谓“汉歼”,在李肆肚子里还有另一个词……买办。
江南行营对此方略也很熟悉,之所以放任江南各路人来买卖商货,就是这个目的。但宋既交代了大背景,再道出这一策,大家就觉得,之前的作法太过粗疏,没有从一个整体层面来把控这事。
要怎么破开一个封闭的社会体系?办法很简单,清除掉原本的既得利益者,扶起另一层既得利益者。古往今来,改朝换代,或者是“革命”,都是此理。放在江南此事上,原本的既得利益者,那就是官商、皇商以及占据资本层面制高点的垄断商人。将这些人推到,把原本处于得利下层的工商推上来,由他们跟英华结合,取代那些原本的既得利益者,由此就能在大方向完成江南的过渡。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英华不仅要推倒原本的既得利益者,还要推倒原本的利益流转制度,甚至连通宗族都要破开,其间所产生的冲突就非常剧烈。此时还留着满清官府,就是把这些责任丢给满清去背,虽然因隔着满清官府一层,行事也很麻烦,但权衡利弊,英华有时间,可以花些水磨功夫。
可要怎么扶起这批“汉歼”呢?
这是目前最大的难题,现在江南处处设卡,商货流通很受影响。
宋既耸肩道:“怎么扶?走私呗,给那些人两三倍利,他们当然也得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咱们可不是保姆,什么事都帮他们干完了。”
大规模走私,掀翻江南原有的商货流通体系,这意味着一场动乱,范晋沉吟道:“也不能对他们全放手……”
宋既再道:“怕他们祸害江南民人,反而败了英华在江南的名声?简单,我是江南人,来龙门的大多都是以前逃出江南的本地人,有本地人看着,行事是有底限的。”
这一番话毕,英华对江南的商货殖民计划,也终于大体成型。
(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七章 江南路,睡狮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