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峙两方因为鲜血和财富所引起的新恨会同旧怨,到了不可缓解的地步。
    光复十四年(964)年正月初一。
    还没来得及庆贺新春的大理国,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内战。
    由于参战的人员太多,装备又极其简陋,造成的伤亡倒不是很大。
    许多在抹杀的战场上,往往是两个士兵用双手在“消灭”对方,他们没有兵器,完全象是在田地斗殴的两个农夫,竟不象是在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力交替战争。
    两军在澜江沧沿岸经过数日恶战,不分胜负,双方所损失的人员仅不足一成。
    而这不足一成的伤亡中,伤者竟占了大半。
    可笑的是,伤者很大一部分是被指甲等物抓伤。
    两方军队的战力可想而知。
    而真正投入正规军的主战场在大理府至腾冲府的澜沧江畔。
    这里有双方共计三万多的正规军在进行搏杀。
    由于段氏经营大理数十年之间,正规军大都掌握在其手里。
    这几天的对战下来,高氏军显然无法与之硬抗。
    眼看着澜沧江西岸的战线就要被段氏军击破,高方便找上了徐守仁,要求他兑现承诺,请明国出兵援助。
    徐守仁此时哪能调得动明军?
    但高氏军迅速崩溃不符合明国的利益,也会直接影响到当初所制订的计划。
    思忖之下,徐守仁一边调集潜伏在大理国内的细作和乔装进来的军事人员,组成一支小型军队,穿着高氏军的军服,准备驰援高氏军。
    被调集的军队有大概两千余人,已经是潜伏在大理国人员的三成。徐守仁自然不会将实力完全暴露出来,毕竟,身在大理国的密使能调动出大量人员。势必引起高方的怀疑。
    而两千人的规模对于一个准备协助高方对付段氏的明国密使来说,正合适。
    高方不但不会怀疑明国的用意。更会深信明国确实有诚意对其进行切实的支援。
    徐守仁另一边则暗中联络百里康,希望他能在不经意中拖住段氏大军的进攻节奏,为高方争取苟延残喘的时间。
    百里康获讯,这对于他来说轻而易举,当天晚上,他便令麾下随从暗中潜入后方,连点了九处粮营,烧毁了至少六成粮秣。
    如果不是为了平衡双方实力。以百里康明国特使的身份,潜入烧毁全部粮秣也不是难事。
    志得意满的段思聪一觉醒来,闻知粮秣被人所毁,狂喷一口鲜血。
    昏迷半晌之后,段思聪悠悠醒转,他执意要立即与高氏叛军决战,争取在粮秣用尽之前击溃高氏叛军。
    段思聪麾下将领也都赞同,因为这些天的战斗,已经让大家都清楚了高氏军的实力,真用倾全力一战。必可一举击溃高氏叛军。
    就在大理君臣热议如何排兵布阵时,百里康见一计不成再生一计。
    他令随从迅速向都城大理府散布谣言,声称朝廷十六万大军粮秣全部被烧毁。如今军中余粮仅够三日所需。
    百里康的性格属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那一种。
    任何麻烦的事,对于他来说,就会选择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去处理,而往往他的方法最为有效。
    百里康让随从散布的谣言中,声称还有三天余粮是经过考虑的。
    谣言要让人信以为真,往往不能全部都是谎言。
    在散布的谣言中,粮秣被焚是事实,烧毁六成以上是事实。而仅够三天所需却不是事实。
    如果散布的谣言声称已经断顿或者仅够一日所需,这谣言就会被迅速验证是假。而一旦被确认为谣言,那么朝廷军的士气就会因此而产生反弹。无法达到拖延的目的。
    而如果声称可供所需的时间过长,如还可支持六天甚至八天大军所需,那么朝廷军勿须考虑其它,面对西岸的叛军全力进攻就是,六天时间,完全可以在一鼓作气之下,击溃叛军获得胜利。
    百里康只所以选择三天,那就是算准朝廷军无法在三天之内迅速击溃高氏叛军,那么所存粮秣就会成为士兵心中的心病。
    心病这东西如同一个种子,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加上军队这个特殊的群体,一丝风声就会越传越邪乎。
    这样一来,粮秣确实被烧,粮秣短少,谣言在初时就会得到验证,这就符合了谣言被传播的首要条件。
    一天之后,就当段思聪及其麾下将领准备西渡澜沧江与叛军决战时,朝廷军中出现了异常的情形。
    刚被征召而来的农夫兵大量溃逃开小差。
    没逃的士兵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士气全无。
    这哪象要与敌决战的军队,不炸锅炸营就已经不错了。
    这种情况下,段思聪不得不取消决战的旨意,收缩防线,准备重整之后,再做打算。
    而百里康早已经在散布谣言的同时,将消息传递回徐守仁处。
    徐守仁自此向高方建议全军反击,并由自己率两千余麾下做为先锋,投入战斗。
    高方正为战局烦忧,但听到徐守仁建议让他全军反击时,他还是犹豫了半天。
    确实如此,连防御都是问题的时候,轻易下达全军反击的命令,那就是破罐子破摔,不想过日子了。
    但高方现在毕竟要依赖明国的支持,凭眼下的战场局势,高方想凭自己翻身已经没有希望,只能将所有希望寄托在明国身上。
    所以高方只能应允徐守仁的方案,而徐守仁主动率军做为高氏军先锋的提议,让高方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也涌起了一丝感动。
    毕竟,无论成败,徐守仁及其麾下两千人是为着他而去流血。
    第二天,也就是在段氏朝廷军还在纠结粮秣被焚毁的谣言时,高氏军开始了全军反击作战。
    徐守仁率两千余麾下用高氏军的刀甲冷兵器在主战场向朝廷军发起了进攻。
    明军正规军早已经是普及了火枪,如果徐守仁率领的是正规明军,这一场仗还确实不好打。
    段氏军虽然被谣言所惑,士气低迷,但所影响到的仅仅是刚征召而来的农夫兵。(未完待续)

章节目录

代周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书屋只为原作者八无和尚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八无和尚并收藏代周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