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快起来!”
    朱元璋伸出大手,如铁钳子似的,抓住方国珍,硬生生把他提了起来,然后把屁股往旁边一挪,露出了半个位置,又把方国珍按在了自己的身边。
    老方那也是海上搏杀的汉子,身强体健,筋骨粗壮,愣是让老朱像小鸡崽儿似的摆弄,脸上也不免尴尬。
    “方兄,你知道咱为啥要封你越王,为啥让你坐在咱的身边不?”
    方国珍略微沉吟,他这人虽然反复横跳,但绝对不傻,换句话说,傻子是没本事反复横跳的。
    “上位,想来臣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还有些战船,在海上也有些本事。再有”
    “再有什么?”
    “再有三家当中,论起兵力,臣,臣是最弱的!”
    “哈哈哈!”老朱忍不住朗声大笑,用力拍着方国珍的肩头,“方兄果然是聪明人,那咱也就不藏着掖着了,封你这个越王,咱能像你保证几件事其一咱给你实封,让你能享受封地,便宜行事。其二,你不叛咱,咱不废你方家同为乱世豪杰,一起抗元的好汉子,咱也希望有你这样一个朋友,兄弟!”
    朱元璋抓着方国珍的胳膊,用力摇晃了一阵,“方兄,意下如何?”
    方国珍颇为震撼以他对朱元璋的了解,这人还真不太愿意说假话,基本上是说到做到。
    方国珍为什么愿意过来,还真如他所说,综合实力,他连陈友定都不如,而且在粮食上又有求于朱元璋。
    如果老朱连他都容不下,直接就给吞了,那么那俩人,甚至是天下人,都会小觑朱元璋的。
    东南四强,老朱是一把手,张士诚二把手,陈友定三把手,方国珍排第四大约就是个元末小印度的地位,只要他会玩,三个大哥都会对他多少客气一点。
    正因为对自己地位的准确认知,方国珍才会对越王十分满意,毕竟就算他使出浑身解数,这辈子的高度也就这样了。
    甚至方国珍判断,这种状态都维持不了多久,毕竟朱家军的势头太猛了。
    可是朱元璋的这番表态,却大出方国珍的预料,给他封地,准他世袭罔替,这话似乎藏着玄机,来不及参悟,但总归不是坏事。
    能坐稳一方之主,也算是老天垂青了。
    “上位,国珍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愿意奉上位为主,鞍前马后,永远忠诚!”
    朱元璋忍不住大笑,随即起身,从身后的托盘取下一顶九旒冕,一转身,到了方国珍的面前,笑道:“这个帽子是他们给咱准备的,做了两顶,让咱选。咱选了一个给自己戴,多余出来的,就给你了,你先试试合不合适,让他们再调整。”
    方国珍一看这顶做工精良的九旒冕,就浑身颤抖,眼珠子都直了。
    天子戴十二旒,亲王九旒,朱元璋将一顶余出来的王帽赏给自己,那意味不言自明啊!
    他哆嗦着想要去接,但目光和朱元璋相对,竟然情不自禁低下了头,“谢上位赐帽。”
    朱元璋含笑,亲手把九旒冕戴在了方国珍头上,让他抬起头来,仔细看了看,十分周正,老朱也很满意。
    “方兄,你说这汉家的冠冕,是不是比蒙古人的舒服多了?”
    方国珍大振,连忙道:“上位教训的是,国珍再也不会给元鞑子卖命了国珍,国珍愿意追随上位,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这位看起来没少看张希孟的文章,口号喊得十分熟练。
    朱元璋见他这么上道,也心中欢喜,连连点头。
    “很好,很好!方兄,这个九旒冕你要先拿下来,让他们略调整,回头连同蟒袍,大印,一起赐给你!”
    方国珍恋恋不舍,摘下九旒冕,退出去的时候,还舍不得偷看了两眼,这才离去。
    朱元璋心情大好,一顶帽子,一个王位,拴住了海上的一条蛟龙啊!
    摆弄明白方国珍,朱元璋下一项任务就是去祭祀天地。
    又有杭州并没有天地坛这种建筑,老朱只是带着众多文武,到南郊临时祭坛,宣读祭文,而后就草草返回,整个过程都十分简短。
    短到大家伙还没什么感觉,就已经结束了。
    虽说咱们崇尚节俭,但是把一个即位大典弄得这么仓促,似乎也不好吧!
    就在大家伙迟疑的时候,李善长才站出来,告诉大家伙,先别急,真正的关键在祭祀岳飞,上位在岳王坟前有重要的事情宣告!
    这时候大家伙才明白,敢情祭天只是一个过场。
    其实这也符合一路走来,形成的理念,天心即民心,天意即民意,那么祭天地的动作,自然可以简化,关键还要落在人心上!
    那又该如何收拢人心呢?
    这个答案马上就要呼之欲出了。
    以朱元璋为首,率领所谓文武,外加上方国珍,还有其他各方使者,聚合杭州百姓,各地前来的读书人,一起赶到岳飞墓前。
    祭祀先贤朱家军做过一次,上次是祭祀镇江的宗泽,这一次却是落到了岳飞身上,规模竟然大了十倍不止。
    上一次是由宋濂阅读祭文,他历数历史,讲三皇五帝,华夏传承绵延,以至于赵宋败于崖山,社稷断绝又以人心不死,矢志不渝为意,得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之真意。
    宋濂扪心自问,再重写文章,或许文辞能够更加优美,但是格局气度万难超过。
    正因为如此,朱元璋的即位文稿,他万万不敢操刀,甚至连碰都不敢碰。
    这么大的事情,只能让张希孟来。
    五千年历史摆在那里,还能如何阐释,如何继往开来?
    一切都看张先生的一支大笔说来说去,还是要看张希孟的。
    果然,张希孟也不负众望,把这篇文章写出来,递给了老朱,其他外人是无缘得知详细内容的,本来想着让老朱当众宣读就好了。
    谁知道朱元璋在见了方国珍之后,在祭天的路上就跟张希孟说了,这篇文章还是由他宣读,老朱只是宣布那些具体策略就好。
    张希孟怔了怔,他撰写文章,让他来读,难度不大,对整个流程也没有多大的影响。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种登基即位的诏书,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
    放在后世,怎么也是要背诵并默写全文的。
    没瞧见宋濂老头读了一次,都感激涕零,铭刻肺腑吗!
    想来这是老朱要把出风头的机会留给自己。
    张希孟到底无话可说,只能一身大红袍,在万众瞩目当中,昂然阔步,到了岳飞墓前,先是进香施礼,而后高举祭文,面对着所有人,大声朗读。
    “自三皇五帝,华夏兴焉,天下大势,分合不断,仔细梳理脉络,王朝之上,尚有两起两落,各有千年以上”
    张希孟这个开头,就把不少人吓了一跳。
    真是好大气魄,历代王朝更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都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张希孟却说在王朝之上,还有两场更多的起落,倒要看看,你怎么超越王朝,怎么阐释历史?
    “上古之时,洪水肆虐,万里黄河,民生举步维艰,华夏诸部落,难以自保,故有贤人挺身而出,聚合万民之力,治理水患,结成国家,是为夏朝之始”强牺zhuiwen.org读牺
    有关大洪水的记忆,几乎是每一个文明源头处,共有的东西。似乎在几千年前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下起了大雨,水患考验着所有人。
    在这个时候,东方神州,大禹扛起斧头,率领民众,劈开山岳,疏通河流,前赴后继,终于制服了洪水。
    没有屈服,也没有祈求神明帮助,就是靠着我们自己,驯服洪流,将中原大地,变成适宜人们生息繁衍的神州大地。
    从此开始,中华大地,就展现出和其他地方不同的画风历经夏商周三朝,分封制走向终结,春秋战国,无时不战,天下该往何处走?
    在这个时候,那个男人站了出来!
    “书同文,车同轨,天下大一统始皇之功,功在千秋。秦汉成就大一统格局,一路走来,直至宋朝灭亡,又是一起一落。”
    听到这里,在场的读书人已经开始点头了。
    尤其是宋濂,更是眼前一亮。
    因为上一篇祭文说到赵宋之后,士大夫和君王共天下的路走到头了。
    但具体该怎么看,似乎还没有说清楚。
    这一次张希孟把这块给补上了。
    从大禹治水,一直到春秋战国,这是差不多两千年的时间,张希孟总结为第一个起落,也就是华夏诸国,逐渐向外开拓,占据东亚这块土地的时期。
    由于向外面开拓比较容易,所以产生了分封制。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可分封的土地没有了,各国开始卷起来,不断兼并就出现了,所谓的三代之治,到这时候,也走向了终结。
    第二个起落,则是以秦始皇开辟大一统格局开始,经过秦汉完善,到了唐朝,达到了一个顶点,随着安史之乱,这个格局走向了衰败,直至蒙古人南下,宋朝灭亡,差不多又是一千几百年,完成了一个轮回。
    “元廷残暴,万民愤然,天下汹涌,豪杰并起此乃华夏第三次兴起,此次兴起的核心在于君王不再只是受命于天,更是秉持百姓之心,治理天下,抚育万民,君民一心,上下同德”
    “故此,华夏必胜!万民必胜!”

章节目录

大明第一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书屋只为原作者青史尽成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青史尽成灰并收藏大明第一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