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宋 作者:苍山月
第 116 章
第一种情况是没办法,古代教育成本极高,读书人即使是在文风最盛的大宋,也是十不足一的存在。在穷人之中更是低的令人发指,要不然也不会有寒窗苦读,一朝高中,就被传为千古佳话的事情了。
第二种是实行一对一的单线教学,不但制约了普及率,而且还养成了藏着掖着的臭毛病。
这件事让唐奕猛然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华夏古代的教育模式和现代为什么有多么大的不同。
在后世。
一直有人诟病华夏的教育体制,认为刻板的填鸭式教育,教出来的都是一些高智低能的流水线产品。
殊不知,这正是大时代下的产物,飞速发展中的华夏最急需的。
说白了,这就是让技术等人,还是人等技术的问题。
技术我们可以进口,但是人还得用自己的。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显然不行,成才慢、占用资源多,会极大制约整体发展。于是,只能用填鸭式的速成法去快度填充基层技术用工的缺口。
至于高级创造型人才,则是靠进口或者干脆鸠占鹊巢,都送到西方去学老外。
当然,也不排除流水线产品之中有基因突变的,蹿出几个能人为国争个光。
而西方注重素质教育,精英模式,讲究的是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老师只是引路人,能学到什么,更多的是靠生学自己。
是不是听起来很高大尚?
是挺高端……
但是,这套东西咱们其实已经玩了几千年了。
唐奕发现,华夏古代的教育其实就是后世西方的教育模式,文人实行的就是素质教育和精英模式。老师更多扮演的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的悟性。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就是这个理。
这样的教育方式优点显而易见,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极高,只要过了科举这一关,个顶个的都是牛人,即使未能通过科举步入官场,也都属于精英阶层。
但缺点也十分明显,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成本,把读书变成了富人游戏,精英阶层为了巩固地位,把读书变成了唯一的上升通道。
而另一方面,高成本、精英模式,又大大地缩小了文化普及率。
唐奕想雇个账房就费这么大的劲,要是放在后世,一声吆喝,应聘的能凑一个加强连。
于是,唐奕发了狠,精英教育让范仲淹他们玩去吧,老子就建个流水线,就算是只培养账房,也不愁没人学。
而且老子还免费!
……
唐奕正琢磨着这个民学要怎么建,就见张晋文上到山来。
“都交割好了?”
“哪有那么快。”张晋文擦着脑门儿上的细汗,“只是和里正,还有几个店铺的掌柜见了一面,账还没过呢。”
唐奕点点头,指着山下的谷地道:“来的正好,帮我参谋一下,把民学建在靠山角的地方好,还是码头边上好些?”
张晋文一怔,“大郎还真要建啊?范公可还没同意呢。”
据他所知,对于建民学,范仲淹可是极力反对的。一来怕唐奕误人子弟,自己还是个十五岁的娃娃,就想教别人?二来是担心唐奕分身乏术,耽误了正经学业。
“没事儿,早晚能松口。”
张晋文一听只好回道:“能建当然好,这是积大德的好事。我院的灵气。”
唐奕不禁莞尔,他就是怕离书院太近被其影响,才想建远点的。
“那田地的事问得如何了?”
张晋文一拧眉头,“不太好,和预想的不太一样。”
“怎么不一样?”
“大郎你看。”张晋文指着谷地之中的大片农田道:“据曹府管事的描述,靠南屏的这面地势很低,夏天汴河水稍大一点就会倒灌,根本种不了旱田。就算水田,三年里也有两年涝得厉害。只有靠北屏山的小半边地势高,能种旱田,但却不足三百亩,根不够咱们开花田炼精油。”
难怪曹佾送了园子,又送地的。这片谷地看上去有一千多亩田,但实际保产的只有个零头,勉强够回山村的佃农糊口。
唐奕一叹,“三百亩太少了……”
第73章 清华大学
见唐奕一筹莫展的样子,张晋文不禁问道:“大郎,干嘛非要在这炼精油?我看在这弄个酒坊正合适。”
唐奕解释道:“京城富足,香水、花露水消路极好,咱们邓州出的香水贩到京城,价格翻了三倍,在这建个作坊省了运费,还能卖个高价。”
“那酒坊不是更好!?省的运费可比香水多多了。”
“酒坊不行!”唐奕坚定地摇头。
“一来京城名酒汇聚,咱们的醉仙酿未必能很打找开销路;二来,酒坊暂时还不能出邓州。”
“为啥?”张晋文有点闹不明白。
唐奕道:“咱们那个酒,说白了就是果酒兑甘油,没啥稀奇的。咱们收猪油、小苏打和石灰用量那么大,根本瞒不住有心之人。”
“只要材料用对了,早晚能把甘油整出来。”
张晋文一哆嗦,“那可咋整?让人学了去,咱们可就亏大了。”
“学了去是早晚的事,所以酒坊现在还不能出邓州。趁着严河坊还能一家独大,尽可能的打响名号,建立起独一无二的品牌。到时候,就算出现仿制果酒,也可借着正宗的名声,占领大部分的市场。”
“啥叫品牌?”
第 116 章
恋耽美
第 116 章
第一种情况是没办法,古代教育成本极高,读书人即使是在文风最盛的大宋,也是十不足一的存在。在穷人之中更是低的令人发指,要不然也不会有寒窗苦读,一朝高中,就被传为千古佳话的事情了。
第二种是实行一对一的单线教学,不但制约了普及率,而且还养成了藏着掖着的臭毛病。
这件事让唐奕猛然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华夏古代的教育模式和现代为什么有多么大的不同。
在后世。
一直有人诟病华夏的教育体制,认为刻板的填鸭式教育,教出来的都是一些高智低能的流水线产品。
殊不知,这正是大时代下的产物,飞速发展中的华夏最急需的。
说白了,这就是让技术等人,还是人等技术的问题。
技术我们可以进口,但是人还得用自己的。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显然不行,成才慢、占用资源多,会极大制约整体发展。于是,只能用填鸭式的速成法去快度填充基层技术用工的缺口。
至于高级创造型人才,则是靠进口或者干脆鸠占鹊巢,都送到西方去学老外。
当然,也不排除流水线产品之中有基因突变的,蹿出几个能人为国争个光。
而西方注重素质教育,精英模式,讲究的是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老师只是引路人,能学到什么,更多的是靠生学自己。
是不是听起来很高大尚?
是挺高端……
但是,这套东西咱们其实已经玩了几千年了。
唐奕发现,华夏古代的教育其实就是后世西方的教育模式,文人实行的就是素质教育和精英模式。老师更多扮演的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的悟性。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就是这个理。
这样的教育方式优点显而易见,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极高,只要过了科举这一关,个顶个的都是牛人,即使未能通过科举步入官场,也都属于精英阶层。
但缺点也十分明显,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成本,把读书变成了富人游戏,精英阶层为了巩固地位,把读书变成了唯一的上升通道。
而另一方面,高成本、精英模式,又大大地缩小了文化普及率。
唐奕想雇个账房就费这么大的劲,要是放在后世,一声吆喝,应聘的能凑一个加强连。
于是,唐奕发了狠,精英教育让范仲淹他们玩去吧,老子就建个流水线,就算是只培养账房,也不愁没人学。
而且老子还免费!
……
唐奕正琢磨着这个民学要怎么建,就见张晋文上到山来。
“都交割好了?”
“哪有那么快。”张晋文擦着脑门儿上的细汗,“只是和里正,还有几个店铺的掌柜见了一面,账还没过呢。”
唐奕点点头,指着山下的谷地道:“来的正好,帮我参谋一下,把民学建在靠山角的地方好,还是码头边上好些?”
张晋文一怔,“大郎还真要建啊?范公可还没同意呢。”
据他所知,对于建民学,范仲淹可是极力反对的。一来怕唐奕误人子弟,自己还是个十五岁的娃娃,就想教别人?二来是担心唐奕分身乏术,耽误了正经学业。
“没事儿,早晚能松口。”
张晋文一听只好回道:“能建当然好,这是积大德的好事。我院的灵气。”
唐奕不禁莞尔,他就是怕离书院太近被其影响,才想建远点的。
“那田地的事问得如何了?”
张晋文一拧眉头,“不太好,和预想的不太一样。”
“怎么不一样?”
“大郎你看。”张晋文指着谷地之中的大片农田道:“据曹府管事的描述,靠南屏的这面地势很低,夏天汴河水稍大一点就会倒灌,根本种不了旱田。就算水田,三年里也有两年涝得厉害。只有靠北屏山的小半边地势高,能种旱田,但却不足三百亩,根不够咱们开花田炼精油。”
难怪曹佾送了园子,又送地的。这片谷地看上去有一千多亩田,但实际保产的只有个零头,勉强够回山村的佃农糊口。
唐奕一叹,“三百亩太少了……”
第73章 清华大学
见唐奕一筹莫展的样子,张晋文不禁问道:“大郎,干嘛非要在这炼精油?我看在这弄个酒坊正合适。”
唐奕解释道:“京城富足,香水、花露水消路极好,咱们邓州出的香水贩到京城,价格翻了三倍,在这建个作坊省了运费,还能卖个高价。”
“那酒坊不是更好!?省的运费可比香水多多了。”
“酒坊不行!”唐奕坚定地摇头。
“一来京城名酒汇聚,咱们的醉仙酿未必能很打找开销路;二来,酒坊暂时还不能出邓州。”
“为啥?”张晋文有点闹不明白。
唐奕道:“咱们那个酒,说白了就是果酒兑甘油,没啥稀奇的。咱们收猪油、小苏打和石灰用量那么大,根本瞒不住有心之人。”
“只要材料用对了,早晚能把甘油整出来。”
张晋文一哆嗦,“那可咋整?让人学了去,咱们可就亏大了。”
“学了去是早晚的事,所以酒坊现在还不能出邓州。趁着严河坊还能一家独大,尽可能的打响名号,建立起独一无二的品牌。到时候,就算出现仿制果酒,也可借着正宗的名声,占领大部分的市场。”
“啥叫品牌?”
第 116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