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宋 作者:苍山月
第 241 章
但是……
沉吟许久,范仲淹还是忍住了那股再显身手的冲动,平心静气地坐下来,给赵祯写了一封长信……
……
范仲淹决绝复相,这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也只有赵祯看过范仲淹的长信之后,方才明白,这位一心为国的大贤之人的苦心。
范仲淹考虑了很多……
第一,朝中现在除了‘治’,更需要‘稳’。这一点与赵祯不谋而合,这也是他为什么放走了陈执中,却留下宋庠的原因。而范仲淹此时复相,难免会有人恐慌,对治河平患十分不利;
第二,文彦博的能力是有的,只要找个与之互补,又稳重之臣就行了;
第三,范仲淹现在觉得,把好观澜书院这一关,比回朝做首相更重要。
而且,范仲淹在信中也举荐了一个人——
富弼!
富弼虽然也只有四十五岁,算是个“小相公”。但与文彦博不同的是,富弼生性稳重,与文彦博正好互补。且为人中正平和,是真正的歉歉君子,正好适合维持朝中稳定。
……
赵祯看过信后,知道范希文不可能再回到朝堂之上了,心中惆怅之余,只得再下一旨,召富弼回京。
近来的种种行事,已经把一众朝臣都搞迷糊了,没有一件事是看得懂的。
范仲淹竟然拒绝复相,而赵祯召回来的人,更是个只比文宽夫年长两岁的‘小青年’富彦国。
靠!这是要闹哪样啊?
东府首相、副相,一个四十有五,一个四十有三……
大宋哪出现过这么年轻的领导班子?
……
第158章 黄金搭档
富弼还朝,让唐奕不禁感慨。
因为这场大水,文彦博和富弼二人竟提前数年组成了仁宗朝的‘黄金搭档’,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朝中有这两人坐阵,绝对是大宋的福气,百姓的福气。
如今,观澜商合的运力全部投入救灾,由济水、泗水顺流而上,直抵京东、河北诸州。
第一批槽粮已经运抵受灾最重的大名府、德州、刑州、河间等地,基本稳住了民心。后续只要动转及时,加上朝廷的各种措施,相信度过此劫并不是没有可能。
即使这样儿,河北各州依然有灾民数十万无处安身,一个不甚,就可能酿成大祸。
这时候,赵祯一面是老办法,招各州饥民充入禁军,以缓解灾民压力;一面将官运粮船转运的任务交到观澜商合手上。
对此,朝中无人反对,毕竟往年救灾路耗比观澜要多出一到两成。而且,观澜广集民资用于救灾,也为朝廷缓解了很多压力。
这就是唐奕一直不让曹佾向赵祯提官粮之事的用意,让这帮朝官自己把官粮之事交到他手里,绝对比张嘴去要省事儿的多。
你不要,他会自己给你送过来;你去要,反而不一定要得来,还惹一身臊。
而远在邓州的魏介也又牛逼了一回……
一听河北遭灾,这老货眼睛都开始冒绿光,加急上奏,要求为灾区各州分流三万灾民。
这可把文彦博吓坏了。他可不知道,邓州现在的情况,只知道邓州治民一共不过五十万,魏介敢一下要三万流民,这么高的比例是要出乱子的!
他疯了不成?
他哪知道,魏介现在是疯了,不过是想要人想疯了。
现在邓州的人口比例严重失衡,佣工难求,无人种田的情况已经初现端倪,要是没人来,那才真会出乱子呢!
这两年,邓州新开山地、果林五万余亩,分流了差不多一万户的佃农上山植果。
与此同时,邓州城民的数量也激增了差不多三四万人。
这些人是哪儿来的?除了一部分的外地客商,多数都是富户家中的佃农转投而来。
因为现在邓州粮运、果运、酒运极为昌盛,城中劳动力短缺,大批的农户发现,种地远没有在城里出力气挣的多,所以都跑到城里来了。
一下子少了五六万的佃农,邓州农事一下子就吃不消了。
现在,邓州怪象频生,种地的反而没有使力气在码头、路驿搬运的收入高。种地成了不赚钱的营生,佃户也越来越少。虽然,魏介这两年在周边各州使劲网罗流民,但依然补不上这个缺口。
如此下去,再过两年,邓州的良田将面临无人耕种的局面。
魏介一下要三万灾民,文彦博不敢专断,报到了赵祯那里。赵祯一看,自然应允,并把魏介一年前的那封奏报给文相公看,文相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原腹地还藏着这么一个宝地!
文相公难得露出笑容,这可能算是黄河溃堤之后少有的几个好消息了。
而赵祯则不由想起魏介这个人,心说,他在邓州干的不错,是不是应该提拔一下了……
于是,在准往邓州迁民三万的旨意发出的同时,魏介的‘前程’也一并发过去了。
“魏介治理一方,政通人和,升任礼部员外郎,待河北流民安置妥当之后,入京任职。”
大宋一向如此,官员在地方干的不错就升迁,如果皇帝要是也觉得你不错,那就调入京城。在京里混两年,下入地方再呆两年,再次回京,那基本不是入职政事堂,也得是个六部职首的好位子。
魏介这是走了好运了。
可是,哪成想,赵祯想升他的官,魏介跟本不领情,死活不接任。
第 241 章
恋耽美
第 241 章
但是……
沉吟许久,范仲淹还是忍住了那股再显身手的冲动,平心静气地坐下来,给赵祯写了一封长信……
……
范仲淹决绝复相,这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也只有赵祯看过范仲淹的长信之后,方才明白,这位一心为国的大贤之人的苦心。
范仲淹考虑了很多……
第一,朝中现在除了‘治’,更需要‘稳’。这一点与赵祯不谋而合,这也是他为什么放走了陈执中,却留下宋庠的原因。而范仲淹此时复相,难免会有人恐慌,对治河平患十分不利;
第二,文彦博的能力是有的,只要找个与之互补,又稳重之臣就行了;
第三,范仲淹现在觉得,把好观澜书院这一关,比回朝做首相更重要。
而且,范仲淹在信中也举荐了一个人——
富弼!
富弼虽然也只有四十五岁,算是个“小相公”。但与文彦博不同的是,富弼生性稳重,与文彦博正好互补。且为人中正平和,是真正的歉歉君子,正好适合维持朝中稳定。
……
赵祯看过信后,知道范希文不可能再回到朝堂之上了,心中惆怅之余,只得再下一旨,召富弼回京。
近来的种种行事,已经把一众朝臣都搞迷糊了,没有一件事是看得懂的。
范仲淹竟然拒绝复相,而赵祯召回来的人,更是个只比文宽夫年长两岁的‘小青年’富彦国。
靠!这是要闹哪样啊?
东府首相、副相,一个四十有五,一个四十有三……
大宋哪出现过这么年轻的领导班子?
……
第158章 黄金搭档
富弼还朝,让唐奕不禁感慨。
因为这场大水,文彦博和富弼二人竟提前数年组成了仁宗朝的‘黄金搭档’,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朝中有这两人坐阵,绝对是大宋的福气,百姓的福气。
如今,观澜商合的运力全部投入救灾,由济水、泗水顺流而上,直抵京东、河北诸州。
第一批槽粮已经运抵受灾最重的大名府、德州、刑州、河间等地,基本稳住了民心。后续只要动转及时,加上朝廷的各种措施,相信度过此劫并不是没有可能。
即使这样儿,河北各州依然有灾民数十万无处安身,一个不甚,就可能酿成大祸。
这时候,赵祯一面是老办法,招各州饥民充入禁军,以缓解灾民压力;一面将官运粮船转运的任务交到观澜商合手上。
对此,朝中无人反对,毕竟往年救灾路耗比观澜要多出一到两成。而且,观澜广集民资用于救灾,也为朝廷缓解了很多压力。
这就是唐奕一直不让曹佾向赵祯提官粮之事的用意,让这帮朝官自己把官粮之事交到他手里,绝对比张嘴去要省事儿的多。
你不要,他会自己给你送过来;你去要,反而不一定要得来,还惹一身臊。
而远在邓州的魏介也又牛逼了一回……
一听河北遭灾,这老货眼睛都开始冒绿光,加急上奏,要求为灾区各州分流三万灾民。
这可把文彦博吓坏了。他可不知道,邓州现在的情况,只知道邓州治民一共不过五十万,魏介敢一下要三万流民,这么高的比例是要出乱子的!
他疯了不成?
他哪知道,魏介现在是疯了,不过是想要人想疯了。
现在邓州的人口比例严重失衡,佣工难求,无人种田的情况已经初现端倪,要是没人来,那才真会出乱子呢!
这两年,邓州新开山地、果林五万余亩,分流了差不多一万户的佃农上山植果。
与此同时,邓州城民的数量也激增了差不多三四万人。
这些人是哪儿来的?除了一部分的外地客商,多数都是富户家中的佃农转投而来。
因为现在邓州粮运、果运、酒运极为昌盛,城中劳动力短缺,大批的农户发现,种地远没有在城里出力气挣的多,所以都跑到城里来了。
一下子少了五六万的佃农,邓州农事一下子就吃不消了。
现在,邓州怪象频生,种地的反而没有使力气在码头、路驿搬运的收入高。种地成了不赚钱的营生,佃户也越来越少。虽然,魏介这两年在周边各州使劲网罗流民,但依然补不上这个缺口。
如此下去,再过两年,邓州的良田将面临无人耕种的局面。
魏介一下要三万灾民,文彦博不敢专断,报到了赵祯那里。赵祯一看,自然应允,并把魏介一年前的那封奏报给文相公看,文相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原腹地还藏着这么一个宝地!
文相公难得露出笑容,这可能算是黄河溃堤之后少有的几个好消息了。
而赵祯则不由想起魏介这个人,心说,他在邓州干的不错,是不是应该提拔一下了……
于是,在准往邓州迁民三万的旨意发出的同时,魏介的‘前程’也一并发过去了。
“魏介治理一方,政通人和,升任礼部员外郎,待河北流民安置妥当之后,入京任职。”
大宋一向如此,官员在地方干的不错就升迁,如果皇帝要是也觉得你不错,那就调入京城。在京里混两年,下入地方再呆两年,再次回京,那基本不是入职政事堂,也得是个六部职首的好位子。
魏介这是走了好运了。
可是,哪成想,赵祯想升他的官,魏介跟本不领情,死活不接任。
第 241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