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宋 作者:苍山月
第 904 章
往年为了一州一地增减一两个名额,朝堂上就能吵得不可开焦,何况今天一下多出一百多个妖孽?
轻则打嘴仗,重则是要出乱子的。
……
“你先把明年应试的人数统计造册吧!”
范仲淹想了半天,觉得还是先把人数统计上来,看看有多少人要考,再去想加解额,加多少的问题。
“剩下的事,老夫去与官家商量。”
“行。”唐奕道。“老师放心,这两天我就把这事办了。”
范仲淹点头,实在不行,就只能劝一部份儒生回乡去考,或者是再等四年了。
……
事情说的差不多了,范仲淹看了眼依旧噘着小嘴儿,愤愤不平的苏小妹,欣然一笑,“小丫头,还谁都不服了?”
苏小妹撇嘴,“服什么?就是不让我去考,不然谁也考不过我。”
“好好好……”范仲淹顺着她说。“考不过你行了吧?不过啊,你也得能考才行喽。”
“……”气得苏小妹恨恨地一跺脚。
“哈哈……”范仲淹哈哈一笑,颇为享受这种后辈顽皮,使性带来的愉悦。
不过,不想太耽误唐奕的时间,也就不再逗她,转身欲走。
突然想起什么,又对唐奕道:“对了,纯礼最近似是也很用功,你有精力就带带他,说不准这小子也能有所建树。”
唐奕应下,目送老师出院。
苏小妹则是小声嘀咕,语气之中有着一丝委屈,“范老三那锒铛样子都能考,我为什么不能?”
唐奕不接,这是社会现实,纵使他的观念不觉男女有差,但大势使然,他也无能为力。
放下读书的心思,让萧巧哥陪着苏小妹“玩”,自己却是出了小院。
统计户保麻烦着呢,要是不快点,等府衙人来的时候估计都弄不完。
……
第553章 死也死在这一科
科举作为文人唯一的上升通道,可不是像后世那般有个学籍,报个名就可以考的。
单以解试为例。
因各地考生人数多少不等,差距大者,乃至上百倍。然无论多少,朝廷这些年在解额分配上已经达到了相对的平衡,分配给各州郡的录取指标亦已固定。
但是,即使做得再公正,这偌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总会有的地方给的多,有的地方给的少。
打个比方:
东南州军解者,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竞争之惨烈可想而知。
可是,西北州军取解,因文教不兴,应举者甚少,个别州郡不过百人,而因各种原因,解额给的却不能少,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
那么问题就来了,那边是百里挑一,这边是百里挑十,肯定是这边容易中啊!是以,东南之仕假借西北户籍到西北应考的甚矣。
所以,朝廷在调控解额,尽力争取平衡的同时,亦严抓户籍审查,让考生尽量在家乡取解,也就成了必然。
现在,范仲淹交代给唐奕做的事情,就是考试之前户籍审查中的流程。
作为大宋的都城,开封每科取解都是人满为患。除了“官二代”、“权二代”这些是没有办法的,对于普通考生的审查当属前宋最严。
地方州郡要提前半年进行审查,而开封就要更早,尚有一年才到考期,就已经进入了审查程序。
其中规定,应试考生报名要递交状纸,上列姓名、乡贯、三代情况等内容。
开封府衙据此进行审查,其中乡贯的户籍要求很严格。依《贡举条例》,仅有户籍还不行,须实际居住在本贯才合格,名曰“查籍”。
虽有户籍但久离本贯者,则要有命官担保方可,是为“户保”。
而开封比别的地方不同的是,天圣七年定律,考生须有户籍7年以上,并实际居住“即许投状”;户籍不足7年,不住开封者,不在接收之限。
也就是说,不但要有开封户籍,还要在开封实际居住七年以上才行。
当然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考试,大宋这帮文人也是拼了,可谓花样百出。
有的京师之中有亲戚,为了考试过继人子,取得户籍。更有甚者,即使认兄为父,也要在开封考试。
还有的,比如王韶、章惇等人,早在当年随唐奕进京之时,家中就已经为他们铺好了路。在开封置地,落籍于此,等考的时候,也差不多七年了。
所以,“学区房”这个概念可不是后世才有的,早一千多年就开始时兴了。
唐奕要做的就是,把书院这一科要应试的儒生统计出来,再把状纸收归整理。有个别不合要求的,或是找范仲淹等人出据“户保”,或是走个“后门儿”。毕竟观澜的地位在这摆着,不管是谁,也不会在这事儿上不给面子。
这事不难,就是麻烦,要查的精细,省得耽误了考试,却是耽误了人家的一辈子。
一连忙了三天,到最后,唐奕脸都绿了。
不是累的,而是这帮孙子今年都铆上了,统计下来……148人!!
上一科,开封取解107人,也就是说,如果不加解额,就算107个坑都让观澜占了,还有41个考不上。
可是就算加!?加多少?观澜考的越多,加的就得越多。
第 904 章
恋耽美
第 904 章
往年为了一州一地增减一两个名额,朝堂上就能吵得不可开焦,何况今天一下多出一百多个妖孽?
轻则打嘴仗,重则是要出乱子的。
……
“你先把明年应试的人数统计造册吧!”
范仲淹想了半天,觉得还是先把人数统计上来,看看有多少人要考,再去想加解额,加多少的问题。
“剩下的事,老夫去与官家商量。”
“行。”唐奕道。“老师放心,这两天我就把这事办了。”
范仲淹点头,实在不行,就只能劝一部份儒生回乡去考,或者是再等四年了。
……
事情说的差不多了,范仲淹看了眼依旧噘着小嘴儿,愤愤不平的苏小妹,欣然一笑,“小丫头,还谁都不服了?”
苏小妹撇嘴,“服什么?就是不让我去考,不然谁也考不过我。”
“好好好……”范仲淹顺着她说。“考不过你行了吧?不过啊,你也得能考才行喽。”
“……”气得苏小妹恨恨地一跺脚。
“哈哈……”范仲淹哈哈一笑,颇为享受这种后辈顽皮,使性带来的愉悦。
不过,不想太耽误唐奕的时间,也就不再逗她,转身欲走。
突然想起什么,又对唐奕道:“对了,纯礼最近似是也很用功,你有精力就带带他,说不准这小子也能有所建树。”
唐奕应下,目送老师出院。
苏小妹则是小声嘀咕,语气之中有着一丝委屈,“范老三那锒铛样子都能考,我为什么不能?”
唐奕不接,这是社会现实,纵使他的观念不觉男女有差,但大势使然,他也无能为力。
放下读书的心思,让萧巧哥陪着苏小妹“玩”,自己却是出了小院。
统计户保麻烦着呢,要是不快点,等府衙人来的时候估计都弄不完。
……
第553章 死也死在这一科
科举作为文人唯一的上升通道,可不是像后世那般有个学籍,报个名就可以考的。
单以解试为例。
因各地考生人数多少不等,差距大者,乃至上百倍。然无论多少,朝廷这些年在解额分配上已经达到了相对的平衡,分配给各州郡的录取指标亦已固定。
但是,即使做得再公正,这偌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总会有的地方给的多,有的地方给的少。
打个比方:
东南州军解者,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竞争之惨烈可想而知。
可是,西北州军取解,因文教不兴,应举者甚少,个别州郡不过百人,而因各种原因,解额给的却不能少,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
那么问题就来了,那边是百里挑一,这边是百里挑十,肯定是这边容易中啊!是以,东南之仕假借西北户籍到西北应考的甚矣。
所以,朝廷在调控解额,尽力争取平衡的同时,亦严抓户籍审查,让考生尽量在家乡取解,也就成了必然。
现在,范仲淹交代给唐奕做的事情,就是考试之前户籍审查中的流程。
作为大宋的都城,开封每科取解都是人满为患。除了“官二代”、“权二代”这些是没有办法的,对于普通考生的审查当属前宋最严。
地方州郡要提前半年进行审查,而开封就要更早,尚有一年才到考期,就已经进入了审查程序。
其中规定,应试考生报名要递交状纸,上列姓名、乡贯、三代情况等内容。
开封府衙据此进行审查,其中乡贯的户籍要求很严格。依《贡举条例》,仅有户籍还不行,须实际居住在本贯才合格,名曰“查籍”。
虽有户籍但久离本贯者,则要有命官担保方可,是为“户保”。
而开封比别的地方不同的是,天圣七年定律,考生须有户籍7年以上,并实际居住“即许投状”;户籍不足7年,不住开封者,不在接收之限。
也就是说,不但要有开封户籍,还要在开封实际居住七年以上才行。
当然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考试,大宋这帮文人也是拼了,可谓花样百出。
有的京师之中有亲戚,为了考试过继人子,取得户籍。更有甚者,即使认兄为父,也要在开封考试。
还有的,比如王韶、章惇等人,早在当年随唐奕进京之时,家中就已经为他们铺好了路。在开封置地,落籍于此,等考的时候,也差不多七年了。
所以,“学区房”这个概念可不是后世才有的,早一千多年就开始时兴了。
唐奕要做的就是,把书院这一科要应试的儒生统计出来,再把状纸收归整理。有个别不合要求的,或是找范仲淹等人出据“户保”,或是走个“后门儿”。毕竟观澜的地位在这摆着,不管是谁,也不会在这事儿上不给面子。
这事不难,就是麻烦,要查的精细,省得耽误了考试,却是耽误了人家的一辈子。
一连忙了三天,到最后,唐奕脸都绿了。
不是累的,而是这帮孙子今年都铆上了,统计下来……148人!!
上一科,开封取解107人,也就是说,如果不加解额,就算107个坑都让观澜占了,还有41个考不上。
可是就算加!?加多少?观澜考的越多,加的就得越多。
第 904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