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 作者:三胖
第 318 章
如此一来,真正能够参与高考竞争的中学,也就是二十所左右。
在小升初,初升高都需要考试的年代里,这二十所中学,就差不多垄断了一半的名额。
而二十多个单位,完全可以组成一个小圈子互相讨论同一个问题了。
全国高考录取大约30万人,这其中,本科的名额不到15万,分摊到30多个省,每个省只有不到5000人能考得上本科。
5000人的一半,再分摊到二十所中学,平均125人,也就是说,一所中学如果能有100人考得上本科,就是妥妥的重点中学了。
再划分文理的话,一所重点中学被录取的理科生,平均也就是50人左右,与西堡中学鸿睿班的人数相当。
杨锐觉得,此时的鸿睿班,理所应当的应该参与到平衡志愿的圈子里去。
赵丹年却被他的大胆给惊住了,许久方道:“杨锐,你又给我出了一个难题啊。”
“这个难题,只有您才能解。”杨锐恭维着校长。
赵丹年叹气:“我豁出一张老脸去,和他们说一说报考志愿的事,倒是可以,但你的鸿睿班,今年要是考砸了,我的老脸可就捡不回来了。”
“您若是害臊,就把咱们的报考志愿表丢给他们,让他们自己琢磨去,软的来不了,就来硬的呗。”杨锐很大度的样子。
赵丹年一口否定:“把咱们的高考志愿表丢给他们,光让他们研究咱们,我能干这种事?”
“那您是答应了?”
“你都做到这一步了,我不答应也不行了。”赵丹年敲敲桌子,将杨锐拿来的志愿表看了又看,突然喜滋滋的问:“你估计,能考上多少人?”
“您觉得呢?”
“就预考的成绩,能有二十个?”赵丹年尽可能的叫了一个大数字,他是看着鸿睿班一步步起来的,这个数字,是在他认为合理的基础上,加上了美好的愿望。
杨锐撇撇嘴,却道:“要论分数,肯定不止这个数字,但最终能有多少人被录取,还得看您的。”
“这可是你说的!”
“是我说的。”
“那你看好了。”赵丹年仿佛年轻了几岁似的,脸上都泛着油光,心中不停的念经:西堡中学考上大学生了,西堡中学考上大学生了……
……
赵丹年从学校的账目里支取了50块钱,又从家里拿了50块钱,就出门串联去了。
公帐支取的50块钱,是准备用来买车票的,因为有票就能报销,算是个名目。他自己的50块钱是用来吃饭的,因为是在省内跑,全省粮票就能用,这倒不是一个大问题。
在临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里,像赵丹年一样串联的学校领导还有不少,大部分都是像他这般老资格的老干部。
因为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是不赞同这种做法的,用他们的话来说,学校间和学校内平衡志愿,使得“填报志愿的指导思想不是从国家的需要,结合个人的条件考虑志愿出发,而是看到分数,打听‘行情’,主观猜测,甚至有的待价而沽。一些中学召开学生和家长的座谈会,也是以分数高低分组讨论,分别指导。这明显地与中学平时的革命理想前途教育和‘五爱’教育相违背,给学校政治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普通的学校领导,被省招办开了会,就装模作样的不敢出门了,年纪较大的老干部往往不怕这个,照样出门。即使被领导点名批评,也比自家的学生被撞车而落榜强。
赵丹年以前是没机会出去串联,现在有了机会,积极的不得了,更是不将省招办放在眼里。
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虽然是个挺高级的部门,被人求的时候也多,但赵丹年都是快退休的人了,却是谁都不怕。
他到了溪县,就找溪县一中和二中的校长,让他们搞座谈会,然后拿出鸿睿班的学生试卷给对方看。
锐学试卷在河东省内卖的很好,经过这半年时间,溪县的两所高中对西堡中学的情况也有所了解,加上赵丹年多年来积累的良好声望,溪县一中和溪县二中都不敢怠慢,立刻组织了人数过百人的高考座谈会。
这百余人,都是有志于报考外省院校的学生。
省内院校,是不太需要平衡志愿的,因为省内院校的录取名额比较多,撞车往往不是因为别人也报考了,而是因为成绩太差。
当然,省内院校也经常会有一年热门一年冷清的情况,但是,动辄录取几百上千人的省内院校,平衡志愿也是平衡不过来的。
省外院校则不同了,尤其是对河东省这种,全省只有一所重点大学的省份来说,每个有可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都是香饽饽,又怎么忍心他们因为撞车而落榜呢。
放弃报考省外大学更不靠谱,省外的大学单个录取的人数少,加起来却不少,总有一个省份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总名额。尤其是本科录取,更是如此。
溪县的两所高中找了近百人,自然不是说有上百人能考得上大学,只是这上百人有希望罢了。
某些学生,即使老师觉得没有希望了,开这种座谈会的时候,也会叫上他们,免得学生心里不舒服。
至于更多的根本是一点希望都没有的学生,或者是明确表示不报考省外大学的学生,才不必被通知来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被设在了一中的礼堂中,赵丹年像是写菜名似的,在礼堂前方的黑板上,写下西堡中学的学生们拟报考的大学名字,接着是一中和二中的老师,写下他们的学生拟报考的大学名字,三方若是有重复的,就在同一个学校后面画正字。
总共200名左右的学生,最后重复比较多的学校也就是几个。
没有重复的学生和家长,因此会松一口气,而报考志愿重复比较多的学生和家长,就不得不面临谁改志愿的问题了。
一中的改两个志愿,就要二中的劝人改志愿,二中的改了志愿,就要劝西堡中学改几个志愿,省招办所谓的待价而沽,讨价还价,就来自于此。
更麻烦的是,他们的讨论仍然不是最后答案,过两天,溪县的校长们还要去南湖地区,与其他县中来人再谈一遍,接着是去平江,继续谈志愿。
可以说,接下去的一个半月,直到高考结束,估分结束,报考结束,谈志愿才会真正结束。
省招办对学校间的此等行为是深恶痛绝,而且严防死守,临近高考的时候,不止是开会的时候要阻止,平时发现了也会专门制止,认为此等行为,妨碍了他们的权力。
当然,冠冕堂皇的话还是有的,比如说: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报志愿时服从国家的需要,正确处理个人爱好、志趣和国家需要的关系,把自己的理想融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赵丹年们的策略是借体检之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高考前的体检是大事,虽然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但就个体而言,没有通过却是大灾难。
对这种活动,各个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是要陪同的。
省招办对此不仅不能阻止,还得鼓励,归根结底,他们终究不是直管部门,而学校领导的官帽子,却被升学率给卡的紧紧地。
第 318 章
恋耽美
第 318 章
如此一来,真正能够参与高考竞争的中学,也就是二十所左右。
在小升初,初升高都需要考试的年代里,这二十所中学,就差不多垄断了一半的名额。
而二十多个单位,完全可以组成一个小圈子互相讨论同一个问题了。
全国高考录取大约30万人,这其中,本科的名额不到15万,分摊到30多个省,每个省只有不到5000人能考得上本科。
5000人的一半,再分摊到二十所中学,平均125人,也就是说,一所中学如果能有100人考得上本科,就是妥妥的重点中学了。
再划分文理的话,一所重点中学被录取的理科生,平均也就是50人左右,与西堡中学鸿睿班的人数相当。
杨锐觉得,此时的鸿睿班,理所应当的应该参与到平衡志愿的圈子里去。
赵丹年却被他的大胆给惊住了,许久方道:“杨锐,你又给我出了一个难题啊。”
“这个难题,只有您才能解。”杨锐恭维着校长。
赵丹年叹气:“我豁出一张老脸去,和他们说一说报考志愿的事,倒是可以,但你的鸿睿班,今年要是考砸了,我的老脸可就捡不回来了。”
“您若是害臊,就把咱们的报考志愿表丢给他们,让他们自己琢磨去,软的来不了,就来硬的呗。”杨锐很大度的样子。
赵丹年一口否定:“把咱们的高考志愿表丢给他们,光让他们研究咱们,我能干这种事?”
“那您是答应了?”
“你都做到这一步了,我不答应也不行了。”赵丹年敲敲桌子,将杨锐拿来的志愿表看了又看,突然喜滋滋的问:“你估计,能考上多少人?”
“您觉得呢?”
“就预考的成绩,能有二十个?”赵丹年尽可能的叫了一个大数字,他是看着鸿睿班一步步起来的,这个数字,是在他认为合理的基础上,加上了美好的愿望。
杨锐撇撇嘴,却道:“要论分数,肯定不止这个数字,但最终能有多少人被录取,还得看您的。”
“这可是你说的!”
“是我说的。”
“那你看好了。”赵丹年仿佛年轻了几岁似的,脸上都泛着油光,心中不停的念经:西堡中学考上大学生了,西堡中学考上大学生了……
……
赵丹年从学校的账目里支取了50块钱,又从家里拿了50块钱,就出门串联去了。
公帐支取的50块钱,是准备用来买车票的,因为有票就能报销,算是个名目。他自己的50块钱是用来吃饭的,因为是在省内跑,全省粮票就能用,这倒不是一个大问题。
在临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里,像赵丹年一样串联的学校领导还有不少,大部分都是像他这般老资格的老干部。
因为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是不赞同这种做法的,用他们的话来说,学校间和学校内平衡志愿,使得“填报志愿的指导思想不是从国家的需要,结合个人的条件考虑志愿出发,而是看到分数,打听‘行情’,主观猜测,甚至有的待价而沽。一些中学召开学生和家长的座谈会,也是以分数高低分组讨论,分别指导。这明显地与中学平时的革命理想前途教育和‘五爱’教育相违背,给学校政治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普通的学校领导,被省招办开了会,就装模作样的不敢出门了,年纪较大的老干部往往不怕这个,照样出门。即使被领导点名批评,也比自家的学生被撞车而落榜强。
赵丹年以前是没机会出去串联,现在有了机会,积极的不得了,更是不将省招办放在眼里。
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虽然是个挺高级的部门,被人求的时候也多,但赵丹年都是快退休的人了,却是谁都不怕。
他到了溪县,就找溪县一中和二中的校长,让他们搞座谈会,然后拿出鸿睿班的学生试卷给对方看。
锐学试卷在河东省内卖的很好,经过这半年时间,溪县的两所高中对西堡中学的情况也有所了解,加上赵丹年多年来积累的良好声望,溪县一中和溪县二中都不敢怠慢,立刻组织了人数过百人的高考座谈会。
这百余人,都是有志于报考外省院校的学生。
省内院校,是不太需要平衡志愿的,因为省内院校的录取名额比较多,撞车往往不是因为别人也报考了,而是因为成绩太差。
当然,省内院校也经常会有一年热门一年冷清的情况,但是,动辄录取几百上千人的省内院校,平衡志愿也是平衡不过来的。
省外院校则不同了,尤其是对河东省这种,全省只有一所重点大学的省份来说,每个有可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都是香饽饽,又怎么忍心他们因为撞车而落榜呢。
放弃报考省外大学更不靠谱,省外的大学单个录取的人数少,加起来却不少,总有一个省份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总名额。尤其是本科录取,更是如此。
溪县的两所高中找了近百人,自然不是说有上百人能考得上大学,只是这上百人有希望罢了。
某些学生,即使老师觉得没有希望了,开这种座谈会的时候,也会叫上他们,免得学生心里不舒服。
至于更多的根本是一点希望都没有的学生,或者是明确表示不报考省外大学的学生,才不必被通知来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被设在了一中的礼堂中,赵丹年像是写菜名似的,在礼堂前方的黑板上,写下西堡中学的学生们拟报考的大学名字,接着是一中和二中的老师,写下他们的学生拟报考的大学名字,三方若是有重复的,就在同一个学校后面画正字。
总共200名左右的学生,最后重复比较多的学校也就是几个。
没有重复的学生和家长,因此会松一口气,而报考志愿重复比较多的学生和家长,就不得不面临谁改志愿的问题了。
一中的改两个志愿,就要二中的劝人改志愿,二中的改了志愿,就要劝西堡中学改几个志愿,省招办所谓的待价而沽,讨价还价,就来自于此。
更麻烦的是,他们的讨论仍然不是最后答案,过两天,溪县的校长们还要去南湖地区,与其他县中来人再谈一遍,接着是去平江,继续谈志愿。
可以说,接下去的一个半月,直到高考结束,估分结束,报考结束,谈志愿才会真正结束。
省招办对学校间的此等行为是深恶痛绝,而且严防死守,临近高考的时候,不止是开会的时候要阻止,平时发现了也会专门制止,认为此等行为,妨碍了他们的权力。
当然,冠冕堂皇的话还是有的,比如说: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报志愿时服从国家的需要,正确处理个人爱好、志趣和国家需要的关系,把自己的理想融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赵丹年们的策略是借体检之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高考前的体检是大事,虽然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但就个体而言,没有通过却是大灾难。
对这种活动,各个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是要陪同的。
省招办对此不仅不能阻止,还得鼓励,归根结底,他们终究不是直管部门,而学校领导的官帽子,却被升学率给卡的紧紧地。
第 318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