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 作者:三胖
第 361 章
对中国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在进入大学以前,很少有时间去了解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报考大学自然只能片面的参考就业分配和分数等场外因素。
而少数有机会培养兴趣爱好的学生,反而省去了许多纠结。
像是何成,他的目标就是北京和化工这两项要求,为此,达到重点线的他,甚至从第二志愿开始报考了普通本科,而没有将河东大学放做自己的保底项,这样做,显然是因为他没有将留在河东当做胜利。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实验室工作,何成已经彻底喜欢上了化学,而跟随杨锐,更是优先级高于化学的选项——就何成的角度来说,如果能继续给杨锐做实验助手,那即使被迫学“生物”,也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拿到北京化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何成已经欢喜疯了。
紧接着他们的是苏毅和王国华的。
估分比重点线还低两分的苏毅同学,毅然冒险选择了北京工业大学,最终的实际分数比重点线高了一分,由此跳线成功,算是捡漏了一把。
因为“工业”二字在80年代有着异乎寻常的魅力,很多学生都会为这两个字付出额外的溢价,再加上北京二字所带来的分数增幅,使得充其量为知名大学的北京工业大学,分数一度飙到名牌大学的高度。
不过,月满则亏,到了83年,由于许多学生估分失误,预测分数线错误,北京工业大学在河东省的分数线一落千丈,提档线几乎与重点线平齐。苏毅在杨锐的说明下,选择了服从调剂和服从分配以后,以不成功就成仁的心态填报了北方工业大学,成功被提档后,被调剂到了少有人报的环境与能源系,专业为《环境工程》,也就是面向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和烟气处理厂的专业。
这样的专业自然是极不好的,不过,要以濒临重点线的分数考一所北京的重点高校,没有点放弃精神是不可能的。好在80年代的大学生金贵,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更金贵,等苏毅毕业分配的时候,更大的可能是进入政府部门,如市政园林环保局都有可能,即使不慎跌落到三废厂,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一方面,这个年代的大学生爬坑容易,另一方面,就是三废厂除了工作环境不好,待遇并不差,后世的名校硕士生或者普通学校的博士生,想找这样一份工作还得托人塞钱呢。
捡了大漏的还有王国华与曹宝明。
王国华在杨锐的帮助下,整整一年提高了近200分,估分超过了440分,超过本科线30分,最终报考了北京工业学院,并被成功录取,这同样沾了大小年的光。
尽管与北京工业大学一字之差,但北京工业学院的根子太深了,它是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延安大学的出身,一直以来都受到政策和拨款倾斜。在计划经济年代,有政策和拨款两样法宝,做不起来的大学太少了,即使真的做不起来,装也能装的强大无比,因为有钱和政策做伪装。
当然,与这个时期的无数大学一样,王国华报考的北京工业学院,最终也会在88年改做一个普通人熟悉的名字——北京理工大学。
这是一家标准的中国式名牌大学,大学最重要的两个指标,“985工程”和“211工程”全数拿到,又是中央直管的副部级大学和全国重点大学,以此根红苗正的基础,必然继续无尽的拨款和政策。
在2009年和2010年,北京理工大每年都讨到了10亿元左右的科研经费,堪称中国最能拿经费的学校之一。在这种学校读书自然是很享受的,一个学校有四五十亿的固定资产,有二十多亿元的仪器设备,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但机会成本已经把那些每年总经费几千万元的吃饭学校,远远拉开。
王国华能以高于重点线30分的差距考入北京理工大学,自然是幸运之至,也是杨锐参考了诸多资料,才做出的大胆预测,当然,也少不了王国华的信任与盲从。
另一位捡到大漏的是曹宝明。他的分数不够重点,于是报考了一所普通本科:北京冶金机电学院。同样,这所学校日后会改名北方工业大学,虽然规模仍然小北京理工大一个量级都不止,也没有混到211和985中的任何一个,但因为先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下属的高校,后为北京市直管,所以倒是个不缺钱的土豪学校,每年科研拨款一个亿,生均经费倒是不少。
另一方面,这毕竟是一所北京的正规大学,又是理工类的,在分数比王国华低了四十分的情况下,也无法强求太多。
当曹宝明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其他二本院校的录取通知书,也如雪片般的寄来。
同为实验室助手的姚尺考入了平江电力学院,西堡肉联厂子弟卢志生进入了河东轻工业大学,小贩人才邵亮同学则出人意料的拿到了平江工业学院的挂号信,成功跳线,堪称整个鸿睿班最具性价比的录取通知书。
至8月中旬,西堡中学挂起的报捷红榜已如墙围一般,总计有8人得到了重点大学的通知书,20人读本科,26人读大专,7人读大中专——其中六人属于鸿睿班,一人属于回炉班——不仅没有一个人滑档,竟而有人接二连三的跳线,这是赵丹年当初发布红榜,都未曾想到的。
所以,尽管在在录取通知书邮寄完毕之日,赵丹年立刻做出决定,向上级部门报喜!
不仅要报喜,还要大报特报!
……
赵丹年这一辈子,不知道上表过多少喜报。
在那风云激荡的年代里,喜报是人们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不过,喜报要做成什么样,以什么形式来报,却也有些默认的潜规则。
以粮食产量为例,如果是亩产万斤以上的大卫星,那就要开花车,游长街,派人专程前往县政府,市政府和省政府,通知报社,邀请记者,摄影留念,浩浩荡荡的前往省城报告喜讯。
如果是亩产五千斤或者三千斤的普通卫星,那花车游街就可以省下了,省政府也可以不用去了,到市政府或者地区所在地报捷即可,至于亩产一千斤的小型卫星,通常是县内自己热闹一下,贴几张大红喜报就算结束。
赵丹年对喜报中学的成绩,也有着类似的认识。
假如是有一个人考上大学,不管是什么学校,只要拿到任何一个大中专院校的录取通知书,赵丹年就准备将喜讯用红榜贴遍学校和溪县。毕竟,溪县内能够教出大学生的中学,也就是那么几个。
假如有七章会被自发传播一样。
可惜,杨锐将西堡中学即将而来的第一个大学生的期待感都给杀掉了。
从预考结束以后,赵丹年就知道杨锐会考上大学,他知道,溪县教育系统的先生们知道,甚至南湖和平江教育系统也知道。
如果仅此而已,再贴红榜就只是锦上添花了,赵丹年向来不喜欢这种事儿。
可另一方面,杨锐和他组建的鸿睿班,也给了赵丹年以极大的惊喜。
7人得到大中专的录取通知书,54人得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其中还有20人是本科,8人是重点,更有杨锐这个拿北大通知书的全国第一。
这样的成绩,别说溪县一种和南湖市一中了,放在平江一中里也是拔尖的。
平江一中的生源和西堡中学可是两回事。就国内目前的教育体制,中考的时候,学生就已经分出了三六九等。全省最好的学生,至少是最有野心的学生,都会尝试着的报考平江一中,平江一中录取了全省排名前五六百名的学生以后,才轮到平江二中三中,以及南湖地区一中这些学校,西堡中学在这场抢夺生源的大战中,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抵抗之力,只能收罗一些愿意上学的学生,几乎没有资格挑三拣四。
即使是回炉班,要去平江一中读,也得是一中的学生,或者高考分数达到某个标准。
以两种极端的生源,达到更好的教育成果,这份惊喜不可谓不大。
喜报的规模,自然也可以无限放大。
赵丹年买了一板车的红纸,找了十几个毛笔字写的好的人,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写出了数百张的喜报,内容也是简单易懂的格式,只是修出了各种抬头。
杨锐被叫到西堡镇,下车就在客运站的门口,看到了西堡中学的大红榜:
喜报
西堡镇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及西堡镇人民:
第 361 章
恋耽美
第 361 章
对中国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在进入大学以前,很少有时间去了解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报考大学自然只能片面的参考就业分配和分数等场外因素。
而少数有机会培养兴趣爱好的学生,反而省去了许多纠结。
像是何成,他的目标就是北京和化工这两项要求,为此,达到重点线的他,甚至从第二志愿开始报考了普通本科,而没有将河东大学放做自己的保底项,这样做,显然是因为他没有将留在河东当做胜利。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实验室工作,何成已经彻底喜欢上了化学,而跟随杨锐,更是优先级高于化学的选项——就何成的角度来说,如果能继续给杨锐做实验助手,那即使被迫学“生物”,也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拿到北京化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何成已经欢喜疯了。
紧接着他们的是苏毅和王国华的。
估分比重点线还低两分的苏毅同学,毅然冒险选择了北京工业大学,最终的实际分数比重点线高了一分,由此跳线成功,算是捡漏了一把。
因为“工业”二字在80年代有着异乎寻常的魅力,很多学生都会为这两个字付出额外的溢价,再加上北京二字所带来的分数增幅,使得充其量为知名大学的北京工业大学,分数一度飙到名牌大学的高度。
不过,月满则亏,到了83年,由于许多学生估分失误,预测分数线错误,北京工业大学在河东省的分数线一落千丈,提档线几乎与重点线平齐。苏毅在杨锐的说明下,选择了服从调剂和服从分配以后,以不成功就成仁的心态填报了北方工业大学,成功被提档后,被调剂到了少有人报的环境与能源系,专业为《环境工程》,也就是面向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和烟气处理厂的专业。
这样的专业自然是极不好的,不过,要以濒临重点线的分数考一所北京的重点高校,没有点放弃精神是不可能的。好在80年代的大学生金贵,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更金贵,等苏毅毕业分配的时候,更大的可能是进入政府部门,如市政园林环保局都有可能,即使不慎跌落到三废厂,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一方面,这个年代的大学生爬坑容易,另一方面,就是三废厂除了工作环境不好,待遇并不差,后世的名校硕士生或者普通学校的博士生,想找这样一份工作还得托人塞钱呢。
捡了大漏的还有王国华与曹宝明。
王国华在杨锐的帮助下,整整一年提高了近200分,估分超过了440分,超过本科线30分,最终报考了北京工业学院,并被成功录取,这同样沾了大小年的光。
尽管与北京工业大学一字之差,但北京工业学院的根子太深了,它是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延安大学的出身,一直以来都受到政策和拨款倾斜。在计划经济年代,有政策和拨款两样法宝,做不起来的大学太少了,即使真的做不起来,装也能装的强大无比,因为有钱和政策做伪装。
当然,与这个时期的无数大学一样,王国华报考的北京工业学院,最终也会在88年改做一个普通人熟悉的名字——北京理工大学。
这是一家标准的中国式名牌大学,大学最重要的两个指标,“985工程”和“211工程”全数拿到,又是中央直管的副部级大学和全国重点大学,以此根红苗正的基础,必然继续无尽的拨款和政策。
在2009年和2010年,北京理工大每年都讨到了10亿元左右的科研经费,堪称中国最能拿经费的学校之一。在这种学校读书自然是很享受的,一个学校有四五十亿的固定资产,有二十多亿元的仪器设备,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但机会成本已经把那些每年总经费几千万元的吃饭学校,远远拉开。
王国华能以高于重点线30分的差距考入北京理工大学,自然是幸运之至,也是杨锐参考了诸多资料,才做出的大胆预测,当然,也少不了王国华的信任与盲从。
另一位捡到大漏的是曹宝明。他的分数不够重点,于是报考了一所普通本科:北京冶金机电学院。同样,这所学校日后会改名北方工业大学,虽然规模仍然小北京理工大一个量级都不止,也没有混到211和985中的任何一个,但因为先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下属的高校,后为北京市直管,所以倒是个不缺钱的土豪学校,每年科研拨款一个亿,生均经费倒是不少。
另一方面,这毕竟是一所北京的正规大学,又是理工类的,在分数比王国华低了四十分的情况下,也无法强求太多。
当曹宝明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其他二本院校的录取通知书,也如雪片般的寄来。
同为实验室助手的姚尺考入了平江电力学院,西堡肉联厂子弟卢志生进入了河东轻工业大学,小贩人才邵亮同学则出人意料的拿到了平江工业学院的挂号信,成功跳线,堪称整个鸿睿班最具性价比的录取通知书。
至8月中旬,西堡中学挂起的报捷红榜已如墙围一般,总计有8人得到了重点大学的通知书,20人读本科,26人读大专,7人读大中专——其中六人属于鸿睿班,一人属于回炉班——不仅没有一个人滑档,竟而有人接二连三的跳线,这是赵丹年当初发布红榜,都未曾想到的。
所以,尽管在在录取通知书邮寄完毕之日,赵丹年立刻做出决定,向上级部门报喜!
不仅要报喜,还要大报特报!
……
赵丹年这一辈子,不知道上表过多少喜报。
在那风云激荡的年代里,喜报是人们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不过,喜报要做成什么样,以什么形式来报,却也有些默认的潜规则。
以粮食产量为例,如果是亩产万斤以上的大卫星,那就要开花车,游长街,派人专程前往县政府,市政府和省政府,通知报社,邀请记者,摄影留念,浩浩荡荡的前往省城报告喜讯。
如果是亩产五千斤或者三千斤的普通卫星,那花车游街就可以省下了,省政府也可以不用去了,到市政府或者地区所在地报捷即可,至于亩产一千斤的小型卫星,通常是县内自己热闹一下,贴几张大红喜报就算结束。
赵丹年对喜报中学的成绩,也有着类似的认识。
假如是有一个人考上大学,不管是什么学校,只要拿到任何一个大中专院校的录取通知书,赵丹年就准备将喜讯用红榜贴遍学校和溪县。毕竟,溪县内能够教出大学生的中学,也就是那么几个。
假如有七章会被自发传播一样。
可惜,杨锐将西堡中学即将而来的第一个大学生的期待感都给杀掉了。
从预考结束以后,赵丹年就知道杨锐会考上大学,他知道,溪县教育系统的先生们知道,甚至南湖和平江教育系统也知道。
如果仅此而已,再贴红榜就只是锦上添花了,赵丹年向来不喜欢这种事儿。
可另一方面,杨锐和他组建的鸿睿班,也给了赵丹年以极大的惊喜。
7人得到大中专的录取通知书,54人得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其中还有20人是本科,8人是重点,更有杨锐这个拿北大通知书的全国第一。
这样的成绩,别说溪县一种和南湖市一中了,放在平江一中里也是拔尖的。
平江一中的生源和西堡中学可是两回事。就国内目前的教育体制,中考的时候,学生就已经分出了三六九等。全省最好的学生,至少是最有野心的学生,都会尝试着的报考平江一中,平江一中录取了全省排名前五六百名的学生以后,才轮到平江二中三中,以及南湖地区一中这些学校,西堡中学在这场抢夺生源的大战中,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抵抗之力,只能收罗一些愿意上学的学生,几乎没有资格挑三拣四。
即使是回炉班,要去平江一中读,也得是一中的学生,或者高考分数达到某个标准。
以两种极端的生源,达到更好的教育成果,这份惊喜不可谓不大。
喜报的规模,自然也可以无限放大。
赵丹年买了一板车的红纸,找了十几个毛笔字写的好的人,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写出了数百张的喜报,内容也是简单易懂的格式,只是修出了各种抬头。
杨锐被叫到西堡镇,下车就在客运站的门口,看到了西堡中学的大红榜:
喜报
西堡镇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及西堡镇人民:
第 361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