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 作者:三胖
第 852 章
“我不觉得这张脸好看。”摄影师很不满意的调整姿势。
“这就是为什么你发给国家地理的投稿总是被拒。”女记者毫不客气的发起攻击。
摄影师一口气没提上来,气绝身亡。
而在记者们小声的互相祸害的过程中,杨锐的演讲也进行过半。
学者们的表情则渐渐严肃起来。
对他们来说,第一部分的实验数据,可以说是必要的铺垫,但并没有什么意义。它只是证明你的实验是有依据的而已,进而推论你的演讲是有意义的。
会后,那些读文献的学者,会认真的研读第一部分的实验数据,甚至可能有人会据此做重复实验,但在现场,大家对第一部分的兴趣寥寥。
而到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新想法和研究项目的时候,众人才渐渐的有了兴趣。
很快,杨锐的演讲进行到了第四部分,也是他的演讲稿中占比重最大的部分:科学假说部分。
预言,是杨锐的最大利器。
在这个最关键,最重要的时刻,杨锐拔出了自己最锋利的长剑。
杨锐的声音,也从平淡转为热情:“我听说,就在去年,美国能源部和卫生总署,启动了大规模的人体基因组测序计划的研讨,对此,我想向参加研讨的计委科学家,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的所长胡德博士,华盛顿大学的欧森博士……隆重的介绍,我为你们准备的新装备,pcr仪!”
人体基因组测序计划,是继阿波罗计划之后,人类最大的科学计划,投资巨万,由不得众人不直起腰来,认真听讲。
杨锐就着人体基因组计划说开来道:“我认为,人体基因组计划,首先需要的是一个清晰的路线图……pcr仪的存在,将会让路线图的设计更简洁……”
“人体基因组计划的开展,将会终结基因组结构生物学,开始基因组生物学,再到疾病生物学和医学生物学。所谓基因组生物学……”
“精准医学将是生物医学与疾病分类学的新目标……”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还处于筹备阶段的时间,杨锐的分析和推论,简直是振聋发聩!
“振聋发聩”是一个很重大的词汇,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着这个词。
但在人体基因组计划面前,杨锐的这些话,就是这样的效果。
而且,杨锐一点都不担心计划会因为自己的演讲而发生变化。
人体基因组计划太庞大了,就像是一艘超级邮轮,它的制动距离或许长达几公里长,一旦启动,并全速前进,不管是美国总统,还是人体基因组计划的任何一名负责人,都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前进的势头。
人体基因组计划的路线图是必须要有的。
基因组生物学是必然要开展的。
精准医学将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谁都无法改变这样的事实,而杨锐第一个完整的阐述了这些概念,第一个发出这样的预言,却是被无数的学者与学者记录在案。
演讲继续进行,所有学者,以及部分的记者,却已改变了心态。
这将是一次戏剧性的演讲,或者被人捧上云端,或者被人踩入泥塘,没有中间选项。
……
早在国内的时候,杨锐就思考过这场演说,尽管英语的语法平平,但他的内容是翔实的不能再翔实了。
选择人体基因组计划的未来作为他第四部分的预言,杨锐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的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目标就是冲着人体基因组计划进行的,尽管现在还是计划阶段,他也没有向任何人透漏过自己的野心,但他做过的工作是显而易见的。
无论是钾离子通道的论文,还是现在的相互作用蛋白,最终都是通向人体基因组计划的。以84年的水平来说,他距离人体基因组计划并不比其他人远,他有资格发出这个预言。
其次,杨锐现在已经摸到了基因组学的边缘。
所谓基因组学,虽然就比基因学多了一个字,但它的含义是大不同的。
基因组学作为人体基因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体基因组计划正式开展以后,必然会大放异彩。
而杨锐早在进入北大的时候,就为此而筹备了。
当然,那个时候,杨锐仅仅只是指望着,基因组学的概念正式建立以后,自己的名字能出现在创立者的说明中。
而现在,他却是提前两年的时间,先将基因组学的概念给抛了出来。这也是杨锐最近一年的实力大进,《cell》让他有了底气。
总而言之,在过去十几个月里,杨锐所做的一切研究工作,除了辅酶q10是为了赚钱以外,剩下的全部与人体基因组计划息息相关。
一方面,这是杨锐有意为之,另一方面,人体基因组计划也是生物学发展的最强方向,杨锐就是想要刻意避开都不容易。
但对满场的学者来说,杨锐的话不仅是振聋发聩,还是胆大包天。
来听演讲的学者们,起码是有资格参加此次“国际遗传大会”的学者,他们对各种演讲和报告是门儿清,比当年只读过研究生的杨锐还要清楚。
所以,听着杨锐的演讲,听着他用最多的篇幅,描述人体基因组计划,所有学者都知道杨锐想做什么!
用中国话来说,杨锐就等于是在“为圣人立言”,如果人体基因组计划的走向真的如他所料,那杨锐的地位攀升自不待言。
而若是人体基因组计划的走向与杨锐所言有所偏差,杨锐肯定是要受到诸多批评的。
若是人体基因组计划的走向与杨锐所言毫无关联,那杨锐以后想在学术界活下去都难。
在学者们看来,这自然是胆大包天的行为。
杨锐觉得预言简单直接,是他锋利的武器,学者们却不会如此认为。
要猜度科技的发展,往往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尤其是超大型项目的发展,它自己其内在的规律与轨迹,又常常受到学术以外的干扰,这使得学者们对项目的判断往往会发生偏差。
第 852 章
恋耽美
第 852 章
“我不觉得这张脸好看。”摄影师很不满意的调整姿势。
“这就是为什么你发给国家地理的投稿总是被拒。”女记者毫不客气的发起攻击。
摄影师一口气没提上来,气绝身亡。
而在记者们小声的互相祸害的过程中,杨锐的演讲也进行过半。
学者们的表情则渐渐严肃起来。
对他们来说,第一部分的实验数据,可以说是必要的铺垫,但并没有什么意义。它只是证明你的实验是有依据的而已,进而推论你的演讲是有意义的。
会后,那些读文献的学者,会认真的研读第一部分的实验数据,甚至可能有人会据此做重复实验,但在现场,大家对第一部分的兴趣寥寥。
而到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新想法和研究项目的时候,众人才渐渐的有了兴趣。
很快,杨锐的演讲进行到了第四部分,也是他的演讲稿中占比重最大的部分:科学假说部分。
预言,是杨锐的最大利器。
在这个最关键,最重要的时刻,杨锐拔出了自己最锋利的长剑。
杨锐的声音,也从平淡转为热情:“我听说,就在去年,美国能源部和卫生总署,启动了大规模的人体基因组测序计划的研讨,对此,我想向参加研讨的计委科学家,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的所长胡德博士,华盛顿大学的欧森博士……隆重的介绍,我为你们准备的新装备,pcr仪!”
人体基因组测序计划,是继阿波罗计划之后,人类最大的科学计划,投资巨万,由不得众人不直起腰来,认真听讲。
杨锐就着人体基因组计划说开来道:“我认为,人体基因组计划,首先需要的是一个清晰的路线图……pcr仪的存在,将会让路线图的设计更简洁……”
“人体基因组计划的开展,将会终结基因组结构生物学,开始基因组生物学,再到疾病生物学和医学生物学。所谓基因组生物学……”
“精准医学将是生物医学与疾病分类学的新目标……”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还处于筹备阶段的时间,杨锐的分析和推论,简直是振聋发聩!
“振聋发聩”是一个很重大的词汇,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着这个词。
但在人体基因组计划面前,杨锐的这些话,就是这样的效果。
而且,杨锐一点都不担心计划会因为自己的演讲而发生变化。
人体基因组计划太庞大了,就像是一艘超级邮轮,它的制动距离或许长达几公里长,一旦启动,并全速前进,不管是美国总统,还是人体基因组计划的任何一名负责人,都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前进的势头。
人体基因组计划的路线图是必须要有的。
基因组生物学是必然要开展的。
精准医学将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谁都无法改变这样的事实,而杨锐第一个完整的阐述了这些概念,第一个发出这样的预言,却是被无数的学者与学者记录在案。
演讲继续进行,所有学者,以及部分的记者,却已改变了心态。
这将是一次戏剧性的演讲,或者被人捧上云端,或者被人踩入泥塘,没有中间选项。
……
早在国内的时候,杨锐就思考过这场演说,尽管英语的语法平平,但他的内容是翔实的不能再翔实了。
选择人体基因组计划的未来作为他第四部分的预言,杨锐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的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目标就是冲着人体基因组计划进行的,尽管现在还是计划阶段,他也没有向任何人透漏过自己的野心,但他做过的工作是显而易见的。
无论是钾离子通道的论文,还是现在的相互作用蛋白,最终都是通向人体基因组计划的。以84年的水平来说,他距离人体基因组计划并不比其他人远,他有资格发出这个预言。
其次,杨锐现在已经摸到了基因组学的边缘。
所谓基因组学,虽然就比基因学多了一个字,但它的含义是大不同的。
基因组学作为人体基因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体基因组计划正式开展以后,必然会大放异彩。
而杨锐早在进入北大的时候,就为此而筹备了。
当然,那个时候,杨锐仅仅只是指望着,基因组学的概念正式建立以后,自己的名字能出现在创立者的说明中。
而现在,他却是提前两年的时间,先将基因组学的概念给抛了出来。这也是杨锐最近一年的实力大进,《cell》让他有了底气。
总而言之,在过去十几个月里,杨锐所做的一切研究工作,除了辅酶q10是为了赚钱以外,剩下的全部与人体基因组计划息息相关。
一方面,这是杨锐有意为之,另一方面,人体基因组计划也是生物学发展的最强方向,杨锐就是想要刻意避开都不容易。
但对满场的学者来说,杨锐的话不仅是振聋发聩,还是胆大包天。
来听演讲的学者们,起码是有资格参加此次“国际遗传大会”的学者,他们对各种演讲和报告是门儿清,比当年只读过研究生的杨锐还要清楚。
所以,听着杨锐的演讲,听着他用最多的篇幅,描述人体基因组计划,所有学者都知道杨锐想做什么!
用中国话来说,杨锐就等于是在“为圣人立言”,如果人体基因组计划的走向真的如他所料,那杨锐的地位攀升自不待言。
而若是人体基因组计划的走向与杨锐所言有所偏差,杨锐肯定是要受到诸多批评的。
若是人体基因组计划的走向与杨锐所言毫无关联,那杨锐以后想在学术界活下去都难。
在学者们看来,这自然是胆大包天的行为。
杨锐觉得预言简单直接,是他锋利的武器,学者们却不会如此认为。
要猜度科技的发展,往往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尤其是超大型项目的发展,它自己其内在的规律与轨迹,又常常受到学术以外的干扰,这使得学者们对项目的判断往往会发生偏差。
第 852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