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日不落 作者:实在闲得疼
第 634 章
皇帝等不起啊!更加严厉的催促进兵诏书送到了宁远城。
眼睁睁辽东已经天寒地冻,此时出兵没有天时、地利,虽然明军的质量和士气好于历史但是也不足以和清军野战。
洪承畴采取拖字诀,口头上应付皇帝催促决战的诏书,暗地里磨磨蹭蹭不动窝。
辽东巡抚成大事麾下有他极力抬举的一个实授参将,一个游击将军,这两人跟他合作已经有了十几年,他们是“战神”家丁姚善守和周放。
这两人是觉华岛幸存明军出身,是己巳之变坚守抚宁小城对抗建奴千军万马的功臣,十几年的学习和历练已经完全具备一个新军将领的素质。
他们的麾下虽然绝大多数是拿大明军饷的明军,但是太多基层军官是军情处特工。
姚善守的营伍前身是援兵营,现在是辽东巡抚标营,虽然人数不过三千余,但是有一大半是火器部队,他们没有装备大明造鲁密铳,而是使用“南明”造滑膛枪。
周放的游兵营有人马两千余,也有一半火器部队,精神面貌和“战神”子弟兵大相径庭。
因此成大事虽然只有一万人马守卫宁远,但是战斗力毋庸置疑,他根本不担心被建奴围攻。
宁远在他来出任兵备道之前大明就经营多年,一直作为辽东经略官署所在地,是关外第一重镇,周围屯田的百姓有一两万户,这里离南王经营的忠明堡屯垦区最近处只有五十里。
自从十几年前红歹是在辽西走廊吃了亏,一直对那里耿耿于怀,无数次派遣汉奸前往高台堡卧底,可惜一个人都没见着回来。
忠明堡屯垦区只许进不许出的笨法子虽然不高明但是卓有成效,只要发现形迹可疑之人,统统抓捕远远地送去“华夏岛”一边做苦力一边慢慢甄别是不是汉奸。
建奴没有高台堡方圆二百里的情报,根本不知道那里究竟有多少“战神”留守人马,所以这些年连宁远西都没有来过。
成大事是大明“战神”系铁杆官员,别人畏惧来辽东做官,他反而上赶着就是因为成竹在胸。
他知道如果宁远被围,“战神”驻防人马不会坐视,觉华岛和黄家湾岛也不会置若罔闻,宁远有靠海的优势,只要清军敢来,一定不会让他们轻易脱身。
成大事留下三千步兵和乡勇青壮可以固守宁远,他还有能力组织七千人马以火器优势反击敌人打通去海边码头的道路。
因此理论上宁远已经围不死,红歹是也知道权衡利弊,没有选择在宁远摆开战场,而是选择离海比较远的锦州。
锦州和宁远之间直线距离不过一百六十里左右,可是沿途有连山、塔山、杏山、松山等等险要之地,明军要通过这些地区可谓步步惊心……。
唉!打仗其实是国力的对比。大明再也没有了四方布置利用时间换空间意图困死建奴的闲情逸致。
如果大明国力还在,洪承畴就可以采用耗退敌人的战略,采取一定在自己预设战场决战的战术。
洪承畴完全可以在宁远摆开战场不去锦州,反正锦州物资准备充分,主将何可纲擅长守城,以建奴的攻坚能力短时间不可能凑效。
况且即便丢了锦州其实也无关痛痒,只要做到给予建奴大量杀伤明军就不算吃亏,毕竟汉人和女真人口比例太悬殊。
清军发动十几万人马长时间对峙下去肯定率先吃不消,他们的选择只剩下退兵、来宁远决战又或者强攻锦州。
三选一,无论建奴怎么动作,大明都不会吃亏,清军总要损失不少。
洪承畴和成大事很期望建奴来宁远决战,可惜对手也深知利害,红歹是把锦州围得水泄不通就是不过塔山往宁远来。
朝廷粮食短缺,辽西军粮已经没有了储备。
成大事响应南王号召,不折不扣在宁远储备了足够军民耗用三年的粮食、燃煤。
但是这些储备是以四五万军民守卫宁远三年来计算,现在是十几万大军云集,附近来避难的屯民也已经超过五万,塔山方向逃来的屯民也不少。
辽西摆开战场,宁远周边的屯垦逼迫停止,一年半载下来二三十万军民坐吃山空,消耗的粮食当然海量。
朝廷咬着牙供应军粮,可是十几万老百姓没有了产出如何生存,他们也要粮食充饥啊!
成大事和姚善守此时当然会齐心协力共同对付建奴的入侵,他们亲自去抚宁找何桂兰帮忙解决粮草问题。
何桂兰跟建奴不共戴天,知道明军在辽东和建奴鏖战,当然会竭尽所能给予帮助。
她立刻发动群众拿出储备粮,给足银币收购,召集乡勇运粮,十天内组织了超过十万石粮食,只不过用了半个月就用商船、马船把粮食送入宁远城。
第七百一十九章: 崇祯十三年
永平府台叶成经也动用了储备,派了团练总兵押运粮食五万石送达宁远,为此洪承畴赞赏不已,写了奏折请皇帝封赏永平知府。
宁远战事不会在短时间结束,十几万屯民都困守城池当然不行。
何桂兰建议撤出那些屯民中没有战斗力的老弱妇孺,只留青壮在宁远协防,忠明堡和永平府有安置这些老百姓的能力。
黄家北方屯垦区这些年每年都会有许多改造积极分子得到自由民的待遇,他们知道南下移民一家子会得到五亩水稻田成为私产,大部分人都选择南下。
来屯垦的难民经过宣传队讲解海外移民的好政策,也有许多家庭决定去南方讨生活,因此忠明堡、永平府的屯垦总是觉得劳动力不够。
何桂兰知道一个劳动力去南方屯垦得到的粮食比在北方多出一倍也不止,当然会顾全大局。
她知道许多屯民都是在永平府过度接受考察学习纪律,合格后自愿南下移民的都将要踏上“南明”领地迎接新生活。
熟手走了,何桂兰会竭尽所能接纳流民继续培养,大明北方人口流失严重,土地矛盾其实已经不算大问题,太多良田抛荒了。
永平府接收宁远的老百姓当然有足够的田亩让他们劳作自食其力。
成大事是辽东巡抚,他有权力决定是否撤下老百姓。
朝廷之所以让边军带着家眷屯守,是为了在敌军攻城时能够做到同仇敌忾,因为一旦城破,战士的家小首当其冲。
如今情况不一样,宁远接收的兵丁家小和屯民太多,屯田又被建奴骑兵骚扰无法进行,让老百姓去忠明堡和永平府能够得到安置,也能够获得自食其力的机会可行!
接下来的日子,永平府、忠明堡的粮食连续运进宁远,大量老百姓接出来忙耕种和田间管理,此消彼长明军短期内不会缺粮。
只要洪承畴不犯致命的错误,松山之败的历史应该不会出现。
崇祯十三年的情况大体是这样:有组织有了人才又有了纪律的李自成攻城略地撒着欢儿发展,队伍如同滚雪球般急速膨胀。
闯贼已经转变了流寇一贯作风,开始尝试经营打下的地盘,分配土地给流民耕种,派出地方官进行管理。
第 634 章
恋耽美
第 634 章
皇帝等不起啊!更加严厉的催促进兵诏书送到了宁远城。
眼睁睁辽东已经天寒地冻,此时出兵没有天时、地利,虽然明军的质量和士气好于历史但是也不足以和清军野战。
洪承畴采取拖字诀,口头上应付皇帝催促决战的诏书,暗地里磨磨蹭蹭不动窝。
辽东巡抚成大事麾下有他极力抬举的一个实授参将,一个游击将军,这两人跟他合作已经有了十几年,他们是“战神”家丁姚善守和周放。
这两人是觉华岛幸存明军出身,是己巳之变坚守抚宁小城对抗建奴千军万马的功臣,十几年的学习和历练已经完全具备一个新军将领的素质。
他们的麾下虽然绝大多数是拿大明军饷的明军,但是太多基层军官是军情处特工。
姚善守的营伍前身是援兵营,现在是辽东巡抚标营,虽然人数不过三千余,但是有一大半是火器部队,他们没有装备大明造鲁密铳,而是使用“南明”造滑膛枪。
周放的游兵营有人马两千余,也有一半火器部队,精神面貌和“战神”子弟兵大相径庭。
因此成大事虽然只有一万人马守卫宁远,但是战斗力毋庸置疑,他根本不担心被建奴围攻。
宁远在他来出任兵备道之前大明就经营多年,一直作为辽东经略官署所在地,是关外第一重镇,周围屯田的百姓有一两万户,这里离南王经营的忠明堡屯垦区最近处只有五十里。
自从十几年前红歹是在辽西走廊吃了亏,一直对那里耿耿于怀,无数次派遣汉奸前往高台堡卧底,可惜一个人都没见着回来。
忠明堡屯垦区只许进不许出的笨法子虽然不高明但是卓有成效,只要发现形迹可疑之人,统统抓捕远远地送去“华夏岛”一边做苦力一边慢慢甄别是不是汉奸。
建奴没有高台堡方圆二百里的情报,根本不知道那里究竟有多少“战神”留守人马,所以这些年连宁远西都没有来过。
成大事是大明“战神”系铁杆官员,别人畏惧来辽东做官,他反而上赶着就是因为成竹在胸。
他知道如果宁远被围,“战神”驻防人马不会坐视,觉华岛和黄家湾岛也不会置若罔闻,宁远有靠海的优势,只要清军敢来,一定不会让他们轻易脱身。
成大事留下三千步兵和乡勇青壮可以固守宁远,他还有能力组织七千人马以火器优势反击敌人打通去海边码头的道路。
因此理论上宁远已经围不死,红歹是也知道权衡利弊,没有选择在宁远摆开战场,而是选择离海比较远的锦州。
锦州和宁远之间直线距离不过一百六十里左右,可是沿途有连山、塔山、杏山、松山等等险要之地,明军要通过这些地区可谓步步惊心……。
唉!打仗其实是国力的对比。大明再也没有了四方布置利用时间换空间意图困死建奴的闲情逸致。
如果大明国力还在,洪承畴就可以采用耗退敌人的战略,采取一定在自己预设战场决战的战术。
洪承畴完全可以在宁远摆开战场不去锦州,反正锦州物资准备充分,主将何可纲擅长守城,以建奴的攻坚能力短时间不可能凑效。
况且即便丢了锦州其实也无关痛痒,只要做到给予建奴大量杀伤明军就不算吃亏,毕竟汉人和女真人口比例太悬殊。
清军发动十几万人马长时间对峙下去肯定率先吃不消,他们的选择只剩下退兵、来宁远决战又或者强攻锦州。
三选一,无论建奴怎么动作,大明都不会吃亏,清军总要损失不少。
洪承畴和成大事很期望建奴来宁远决战,可惜对手也深知利害,红歹是把锦州围得水泄不通就是不过塔山往宁远来。
朝廷粮食短缺,辽西军粮已经没有了储备。
成大事响应南王号召,不折不扣在宁远储备了足够军民耗用三年的粮食、燃煤。
但是这些储备是以四五万军民守卫宁远三年来计算,现在是十几万大军云集,附近来避难的屯民也已经超过五万,塔山方向逃来的屯民也不少。
辽西摆开战场,宁远周边的屯垦逼迫停止,一年半载下来二三十万军民坐吃山空,消耗的粮食当然海量。
朝廷咬着牙供应军粮,可是十几万老百姓没有了产出如何生存,他们也要粮食充饥啊!
成大事和姚善守此时当然会齐心协力共同对付建奴的入侵,他们亲自去抚宁找何桂兰帮忙解决粮草问题。
何桂兰跟建奴不共戴天,知道明军在辽东和建奴鏖战,当然会竭尽所能给予帮助。
她立刻发动群众拿出储备粮,给足银币收购,召集乡勇运粮,十天内组织了超过十万石粮食,只不过用了半个月就用商船、马船把粮食送入宁远城。
第七百一十九章: 崇祯十三年
永平府台叶成经也动用了储备,派了团练总兵押运粮食五万石送达宁远,为此洪承畴赞赏不已,写了奏折请皇帝封赏永平知府。
宁远战事不会在短时间结束,十几万屯民都困守城池当然不行。
何桂兰建议撤出那些屯民中没有战斗力的老弱妇孺,只留青壮在宁远协防,忠明堡和永平府有安置这些老百姓的能力。
黄家北方屯垦区这些年每年都会有许多改造积极分子得到自由民的待遇,他们知道南下移民一家子会得到五亩水稻田成为私产,大部分人都选择南下。
来屯垦的难民经过宣传队讲解海外移民的好政策,也有许多家庭决定去南方讨生活,因此忠明堡、永平府的屯垦总是觉得劳动力不够。
何桂兰知道一个劳动力去南方屯垦得到的粮食比在北方多出一倍也不止,当然会顾全大局。
她知道许多屯民都是在永平府过度接受考察学习纪律,合格后自愿南下移民的都将要踏上“南明”领地迎接新生活。
熟手走了,何桂兰会竭尽所能接纳流民继续培养,大明北方人口流失严重,土地矛盾其实已经不算大问题,太多良田抛荒了。
永平府接收宁远的老百姓当然有足够的田亩让他们劳作自食其力。
成大事是辽东巡抚,他有权力决定是否撤下老百姓。
朝廷之所以让边军带着家眷屯守,是为了在敌军攻城时能够做到同仇敌忾,因为一旦城破,战士的家小首当其冲。
如今情况不一样,宁远接收的兵丁家小和屯民太多,屯田又被建奴骑兵骚扰无法进行,让老百姓去忠明堡和永平府能够得到安置,也能够获得自食其力的机会可行!
接下来的日子,永平府、忠明堡的粮食连续运进宁远,大量老百姓接出来忙耕种和田间管理,此消彼长明军短期内不会缺粮。
只要洪承畴不犯致命的错误,松山之败的历史应该不会出现。
崇祯十三年的情况大体是这样:有组织有了人才又有了纪律的李自成攻城略地撒着欢儿发展,队伍如同滚雪球般急速膨胀。
闯贼已经转变了流寇一贯作风,开始尝试经营打下的地盘,分配土地给流民耕种,派出地方官进行管理。
第 634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