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我是耿精忠 作者:物理教尸

    第二百七十八章 重要举措续

    &,拜托拜托!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了!)

    货币的发行也就指的是纸币的发行,发行起来很简单,印制好了就可以发出去,可是稍微控制不好就会成为像前明的宝钞那样,便贬值贬到连废纸也不如。现在的银行实际上仍然还算是钱庄,连异地汇兑的业务都还没开展好就涉及纸币的发行,的确是有些不现实。更重要的是,现在发行纸币的时机还不成熟。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发行新货币失败的例子,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王莽的货币改制和朱元璋发行大明宝钞了。发生新货币一般都是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的,一经发行就必须前后统一绝不能朝令夕改,而最终改制能否成功主要在三个方面。

    首先就是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指望新货币一下子就全部取代旧货币,更不能以行政命令强制使用新货币禁止旧货币。因为尽管这个时候中国的货币体制落后于西方,但也发展了数年铜钱和白银己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所习惯。像是先前耿精忠推行的银元,那也算一枚大银元重量就是一两,只不过将银锭换成了一枚枚好看又好用的银元罢了,于根本上并没有任何的改变,便不能算作是新货币。任何时候,新货币即使已经发行了,旧货币也不可能马上就完全退出了。新货币也不可立刻就全面占领流通市场,新旧货币之间存在着一个很大真空层,这必须有一个较长的过度时期。新旧货币一起混用。才能让新货币逐渐被市场接受最终全面占领市场。

    其次就是新货币的使用换算一定要简单方便。使用至少不能比旧货币使用起来更麻烦,当然也包括新旧货币之间的换算也要简单方便。最后一条,就是新货币的发行不能泛滥,不能一下发行过多的新货币流入市场中,只能慢慢的增加。同时,还要逐步回收旧货币使在市场中流通的货币数量,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才不会造成通货膨胀市场混乱。另外。政府还必须承认新货币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全面流通,最主要的税收一定要接纳新货币。

    西汉王莽的货币改制就犯了前两个错误,王莽在位其间一共进行了四次币制的改革,平均三年不到就有一次货币改制。而发行的货币竟多达二十八种,互相换算起来又十分困难,市场根本就无所适从。因此,也造成新货币流通不便,而王莽又以行政手段强制命令市场接受新货币,但市场规律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结果只能造成货币体制混乱;并且也透支光了政府的信用度。货币改制的失败也就再所难免了。

    而朱元璋的大明宝钞发行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犯了第三个错误。由于没有近现代的准备金意识,大明宝钞发行泛滥而且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结果造成了市场上流通的大明宝钞越来越多泛滥成灾,贬值也越来越厉害。而朝廷税收只收少量宝钞或干脆就不收宝钞,只收金银铜钱。这样一来宝钞的信用度自然也是每况愈下了,到了正徳年间宝钞实际已经废止此后明朝不再发行纸币完让位于银本位货币体系。

    虽然现在还不能够直接在全福建公开发行纸币,但是耿精忠也没有放弃就此停下,因此与纸币具有同样功能的代金券就这样产生了。现在耿精忠想出的这个代金券,具备了货币的功能,上面印制标有一两、十两以及百两的面额,小的还有十文钱、二十文钱、五十文钱的面额,再小的就是一枚枚铜钱了,就像是后世的硬币,铜钱也是很好用的。这代金券只在王府旗下的产业中使用,凡是王府旗下产业的工人,都可以拿着这个代金券到王府旗下的店铺购物,并且都可以打八折,这样一来,便可以迅速带动其他人使用起这个代金券。这个东西,在后世算是极其常见的了,这样面额的代金券流通起来,肯定要比一堆堆的银子好用。

    现在在福建境内,光是靠着耿精忠一个人吃饭的就足有二十万人。马尾军上下六万两人,各个军工作坊加起来也有近五人。公主坊现在遍布全福建各府各县,还有各地的邮局、学堂、盐铺米铺等等的王府旗下的产业中,工人总数也达到了两万人。

    另外,最大头的乃是龙岩境内、起点镇外围的几座矿场,两处金矿及伴随的铜矿,以及三处铁矿,工人的数量直接就达到了十万。若是再加上这些人的家属,按照一家三口人来算,靠着耿精忠或者说靠着靖南王府养活的人就达到了六十万以上,达到了全福建人口的十分之一还多。

    这么多人靠着靖南王府吃饭,每个月发出去的饷银就超过了五十万两,而朝廷每年所给的军费是四百五十万两,光靠朝廷的军费还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这些还都没有算上马尾军日常的损耗,那又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其中尤其以那些军工工坊最是费钱。幸好王府旗下的众多产业每月也都能有二十万两左右的收益,然后福建远洋贸易公司更能每月赚上两百万两,谁让耿精忠是远洋贸易公司最大的股东呢!当然,这也就是最近一年对倭国方面的贸易量大增才有的,以往也就是大约一百万两。

    这样算来,也就是说,刨除所有的开支,现在靖南王府每月都能有超过百万两的结余,加上前几年所赚的,靖南王府的总资产不下于三万两,比国库还多!起来这个数字好多,但是若是折算成后世的软妹币,按照现在的购买力,一两银子大约就是三百块。那么三万两就是九十个亿。貌似后世的中国有不少这样的富豪来着。但是即便有不少,那也算数得着的富豪!当然现在远远没法和后世想比,但是也足以说明耿精忠的富有了。

    有这么多人同时使用代金券,耿精忠也就能逐渐的回收回来一部分的银元或者银锭,以备不时之需。每月初十号就是马尾军以及各个工坊发薪水的日子,靖南王府正式推出了代金券制度,所有员工可以选择银元作为工钱也可以选择代金券。但是选择了代金券的员工,在使用代金券时都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个月工资,人家选择代金券的一下子便比别人多出了百分之二十五的工钱。虽然工人们不能确切的算出百分数,但是却知道可以占大便宜。因此,这第一次发行还算是顺利,大约两成的员工选择了代金券。只要代金券顺利的流通起来,后面这样选择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耿精忠等早已计算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银子的使用还是占了主流的,毕竟现在全国用的都是银子。耿精忠自己发明制作的银元也还是大量的被制作出来,但是在将来。银子这玩意必将慢慢的被淘汰掉,耿精忠所中意的并不是银本位,而是后世的金本位,那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所在。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再为以后实行金本位制度做铺垫而已。

    关于几年前就已经大肆铸造的银币,王府银币的信用度在这几年也早已经建立起来。人们在日常市场中都在使用银币进行交易,从一开始就没有强迫百姓们或者商家们使用。最开始的时候,的确有小心的商家拒绝接受银币,但随着银币遍布到全福建,最终还是敞开了大门接受了银币。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人们也发现银币的诸多优点,比如重量轻、携带方便、便于计算等等,这些便利性却是大受人们欢迎,于是人们也就越来越愿意接受使用银币了。

    当时铸造银币的时候,耿精忠就曾经想到了会有人仿造银币,但是耿精忠并没有阻止别人铸造银币,但是却加强了对银币的管理,对于那些过于劣质的银币是不准流入市场的,更不许别人仿照自己的银币样式进行铸造。王府铸造的银币,工艺上是别人所学不到的,铸造出来的银币不论哪方面都是远远强于其他人铸造的银币,很好分辨,因此这些年也就慢慢的淘汰掉了其他的银币,能在福建境内继续保留的银币,都只剩下了几家成色极好的。在铸造银币的过程中,虽然其他几家铸造银币获利微薄,但是数量上来之后,却也能赚不少钱,因此才能够撑到现在。

    现在的福建境内,尤其是内陆府县,基本上都已经见不到以前的银锭了,人们使用的都是一枚枚的银币,而且九成银币都是王府铸造的。而在沿海,也就是两处港口,由于外来的商人很多,因此也带来了很多的其他钱币。例如本国商人,外地来的带的都是银锭,而西洋商人用的则是各国产的银元。

    对于这一件事情,耿精忠也考虑到了,因此也严令各地银行在兑换银币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把关,绝不能马虎。中国的货币体系一直都比较混乱,虽然是实行银本位,但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市场中流通的白银也一直是稂莠不齐。纹银、成色银、酒糟银、虏质银、碎银、甚致是银质物品都可以参入到流通领域中来。而各种白银的实际价值也都不一样,因此也一定要分清各种白银的性质不能全部都按实际的重量兑换银币。

    银行方面同时也要防止有的银行工作人员趁机在里面营私舞弊,投机取巧的将劣质银当优质银兑换,又或者是短斤少两夸大数额等等以达到中饱私囊的目地。毕竟在利益面前谁都不敢寄希望于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徳,这是新旧货币在过渡阶段最容易滋生的问题,当然对那些故意捣乱以次充优想来浑水摸鱼的人也要亳不客气的加以拒绝。事实上,这件事情也就是在两处港口的银行需要认真的去盘查,其他地方也没有那么多的外来商人。

    苗全琛街道耿精忠的体醒,也便立即做好了这方面的防备。像苗全琛这样的老人做事最是一丝不苟,他同时下令各分行一定要做好详细的兑换记录,每一笔兑换交易都要落实到经办人员,兑换出多少银币兑换回多少白银、多少铜钱、各种性质白银的数量又有多少都要做到有帐可查,并且总行随时都会派人到各地去复查审计,尽可能杜绝在新旧货币兑换中出现问题。

    鉴于在中大宗交易中,银币更于携带计算的优势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实际情况是,在零售行业中银币比铜钱、白银要方便的多,比如过去要一两银子的商品现在一枚一两的银币就可以搞定,根本不用观查白银的成色、品种,对买卖双方来说都非常省事。王府银币具备这所有的有点,因此,苗全琛在港口处的银行分行推出了一项业务,就是外来商人将大批的银子带来之后,可以立马就到银行去兑换成银币。

    相对于本国的商人,在港口这里还有一个比较大的使用银币群体,那就是来自欧州各国的商人们。因为这时欧州各国都在形成自己的货币体系,各自的国家也都发行自己国家的货币。而且在欧州各国之间在长期的商业贸易中,也形成了一套大家都默认的货币兑换体系。因此,对于欧州商人来说更习惯于使用有俱体数额价值的货币,对于中国这种以白银自重为货币价值的货币体糸用起来十分别扭,每次到中国经商商人们只能把自己手里的银元按重量来换算成购买力。或者干脆就先买足银块然后再到中国来经商,而在离开中国的时候又要把自己手里的剩银再换算回欧州通行的银币,要不然把银块带回欧州或是印度根本就不能使用,而使用银块又涉及到白银的成色品质、纯度等问题很是麻烦。

    虽然这种交易方式非常不便,但在这个时代中国的商品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而且利润极高,因此大多数欧州商人也只能忍受这种不便还是趋之若鹜的到中国来经商。王府银币出现之后当然更符合欧州商人的使用习惯,尽管现在王府银币和欧州各国的货币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汇率换算,但对商人来说这并不是难题只要将某种交易数额量最大的商品用两种货币价格进行比对,就可以大致换算互相之间的汇率换算。原本西洋商人换银币还找不到一个确切的场所,现在就好了,银行一开,即到即对!

    第二百七十八章 重要举措续

章节目录

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书屋只为原作者物理教尸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物理教尸并收藏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