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总统 作者:羽落凡心
第四章 希特勒上战场
ps:
五字大章犒劳支持正版的友
在1906年4月,过了17岁生日之后,希特勒想要去维也纳,他说服母亲,被允许从奥地利抵押银行中取出约700克朗的继承财产,这笔钱够他在维也纳花费一年,包括支付维也纳美术学院的费用。他动身到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住了两个月,相比之下,林嗣这个小城黯然失色。这座金碧辉煌的巴罗克式国际大都市,让希特勒目眩神迷。他兴奋地瞻仰环城路附近的宏伟建筑,博物馆、歌剧院、剧场,所看到的一切景象,使他眼花缭乱,如醉如狂。
当时,奥匈哈布斯堡王朝还没有覆亡,维也纳还是拥有5200万人的帝国在欧洲心脏的首都。这座位于维纳瓦尔德树木葱郁的山脚下、蓝色的多瑙河畔的大都市,山坡上到处点缀着黄绿色的葡萄园,空气中充满了音乐,那是欧洲伟大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的高尚优美的音乐,还有维也纳自己钟爱的约翰斯特劳斯的欢乐迷人的华尔兹圆舞曲。维也纳的有钱人跳华尔兹,喝葡萄酒,在咖啡馆里谈心,在歌场舞谢曲看戏,打情骂俏,寻欢作乐,把一生之中大部分时间消磨在享受和梦想之中。
这一切,对17岁的少年希特勒来说,是梦幻一般的生活!他对维也纳的喜爱,不仅体现在建筑、雕塑、音乐方面,而且爱慕那里的艺术、追求风雅的精神生活,在维也纳,确实可以呼吸到西方任何其他城市所没有的那种纷华糜丽的空气。当然,也有阴暗的一面。这个城市像所有其他城市一样,也有穷人,他们营养不良,衣衫褴褛,住在贫民窟里。这是希特勒日后才体验到的。他不断给好朋友库比席克寄明信片。让他也来维也纳看一看。库比席克也抱有幻想:要成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家。
这期间希特勒一直与库比席克有信往来。“明天我要去看歌剧《崔斯坦》,后天看《飞翔的荷兰人》”,1906年5月7日希特勒在一张明信片上这样写道:“尽管这里的一切都很美好,我还是想回林茨。今日去国立剧场。”同一天,他发出的第二张明信片里,描述了奥地利皇家歌剧院的情况,“里面的设施平平。只有当巨大的声浪滚过大厅,当风的呼啸声被可怕的声浪吞没时,人们才感到崇高,才忘却厅内之金碧辉煌和绫罗绸缎之满溢。”
回到林茨,希特勒却见不到斯特芬妮了,因为她即将与一个中尉军官订婚。希特勒几乎丧失了理智。为了能将心爱的姑娘夺到手,希特勒甚至阴谋策划了一个详细而又周密的绑架计划:让朋友库比席克佯装聊天拖住斯坦芬妮的母亲。而他本人则趁机将她劫走。这种行为,在中世纪的欧洲,是浪漫的骑士行为。但库比席克觉得不妥。希特勒一度为此失落不已,甚至想到到多瑙河跳桥自杀。不过他当时坚称,即便是死也要拉上斯坦芬妮一同殉情。就在少年希特勒企图自杀前夕。林茨举行的一场花会让事情峰回路转。当时希特勒和朋友库比席克站在狭窄的街道上,一辆载满美女的节日马车从他们身边经过。车上的斯坦芬妮摘下一朵玫瑰朝车下的人群扔了过去,正中了希特勒,这在以前是姑娘表达爱意的方式,希特勒连忙朝朋友库比席克喊道:“瞧,她喜欢我!她喜欢我!”
从此,希特勒打消了自杀的念头。悄悄将那朵玫瑰放进一个礼品盒子中,精心保存了数年。他决心先出人头地,当个伟大的艺术家,再追求爱情。所以1906年10月初,希特勒还开始学起钢琴,由库比席克的老师执教。他的母亲给他买了一架海兹曼牌的大钢琴,希特勒学得很刻苦。经常在钢琴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不过,钢琴课上了4个月便停了。因为希特勒的母亲克拉拉健康恶化了。1907年1月14日,在希特勒停止学钢琴之前两星期,他母亲去看了爱德华布洛克医生——一位犹太医生,在当地有“穷人的医生”之称。希特勒的母亲镇静地告诉医生,她胸痛。一晚一晚地不能成眠。这位犹太医生诊断希特勒的母亲克拉拉“胸中长有一大肿瘤”。布洛克医生并未告诉病人她已得了癌症,他告诉希特勒,他母亲的病,唯一的希望就是外科手术。阿道夫希特勒了,长长的蜡黄脸歪了,双眼滚出了滚烫的泪珠,他无助地问医生:“我的母亲没有办法了吗?”
布洛克医生摇摇头,说:“做手术是唯一的希望。”
希特勒和家人商量之后,决定冒险让母亲开刀。1907年1月17日,希特勒的母亲克拉拉进入了林嗣的“姐妹慈善医院”,卡尔乌尔班医生为她切除了一个**。后来,希特勒的母亲在三等病房里休养了19天,这病房住院一天要花3克朗,希特勒的母亲克拉拉为了省钱,主动要求搬出了病房。
由于原来的汉波尔德大街那幢房子有三座楼梯,而希特勒的母亲克拉拉爬楼梯又有困难,于是,全家便于1907年春又搬了一次家,迁至多瑙河彼岸的乌尔法尔郊区布鲁登加斯9号,新住居是石块砌的屋子,他们租住在二楼的三间房子。
1906年希特勒在游玩维也纳之余,也去打了维也纳美术学院的入学手续,一年以后,1907年10月,十八岁的他说服母亲,又回到维也纳来参加入学考试,要实现做画家的梦想。
尽管在小学时期,希特勒在现代学校里的学习成绩很优秀,在1897—1898学年的大考中,他得了12个“优”——最高的学分,当时他的嗓子也很好,有时利用下午时间跑到修道院的圣歌班学唱歌,指导教师是本哈德格罗纳神父,在他回家的路上有座拱桥,上边刻有修道院的盾形纹徽——最突出的是个卍字,这是后来纳粹党的标志,热心宗教。但是希特勒到了林茨中学成绩就不行了。而那一年,维也纳美术学院也因为希特勒的考试成绩不良不予录取。而且试画的科目是人头像,这正是希特勒的弱项,他的成绩不够满意。学院没有让他参加正式考试。
这次打击,对于雄心勃勃的希特勒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希特勒原来有绝对自信成为一位大画家,以为一定会成功的,但毕竟维也纳人才济济,不是他这个穷小子能左右的。他要求院长给个说法,院长后来应付他说:“你所缴的几张画肯定地说明你不适合学绘画,你的才能显然在建筑方面;维也纳美术学院的绘画系是肯定不合适的,合适的地方是建筑系。”
希特勒再次沮丧回了林茨,他母亲病重了。希特勒便全心全意照顾病中的母亲。他每次都亲自给母亲上碘酒,那过程是痛苦的,首先要将纱布泡在碘酒里,然后将它叠好,敷在伤口上,不光是碘酒浸入肌体时疼痛难忍。一旦它进入内脏后,病人便不想吃东西。看着母亲痛苦的表情,希特勒变得懂事多了,他的母亲为了省钱没有住院,被安置在厨房里,在林茨寒冷而潮湿的日子里,因为那里才全天有火。比较暖和。厨房里的碗橱已被抬走,换上了一张卧榻,阿道夫希特勒就睡在那里,以便随时照料母亲,白天,阿道夫还要帮忙做饭。
希特勒的母亲克拉拉很欣慰,儿子回来后的快乐。以及儿子对她无微不至的照料,使她那饱经风霜的、毫无笑容的脸大大改观,她的苍白的脸便泛起血色,对来看她的库比席克说:“吃儿子做的饭,我的胃口从未这么好过。”
希特勒这时没有一点怨言。不再粗暴地自以为是,他现在只为母亲活着,甚至接管了家庭,当了家长。他的妹妹保拉在校成绩不好,他就会斥责她,让她发誓,日后要做个勤奋好学的学生。
1907年12月20日晚间,库比席克去找希特勒,发现希特勒的母亲克拉拉靠着儿子坐在床上以减轻痛苦,她嘴唇紧闭,双眼深陷,像是睡着了,希特勒朝他的朋友打了个手势,让他离开。
库比席克转身刚要走,希特勒的母亲克拉拉睁开眼睛,小声对库比席克说:‘库斯特尔,答应我,我不在时,你继续做我儿子的好朋友吧。除了你,他没别的朋友了。‘
那语气,很明显,她意识到自己的末日已经来临。12月21日凌晨,在林茨点燃的圣诞树的光茫照耀下——希特勒的母亲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天亮后,布洛克医生到希特勒家里签署死亡证,他发现悲痛的阿道夫坐在她母亲的身旁,脸色惨白,在一本速写本上画有一张他母亲克拉拉的画像,这是希特勒送给母亲最后的礼物。
1907年12月23日早晨,天气潮湿,大雾弥漫,被装在一口坚硬光滑、四周用金属镶紧的木棺里的克拉拉,被抬出了布鲁登加斯9号。灵车沿着泥泞的街道,缓缓地朝教堂驶去。在举行简短的仪式后,,一辆灵车和两辆客车缓缓越过多瑙河,翻过一座山,朝里昂丁驶去。遵照希特勒母亲的遗愿,她被安葬在丈夫的身旁,名字则刻在丈夫的墓碑上,希特勒和家人默默地站在雾茫茫的坟场里。希特勒身穿黑大衣,手托一顶黑色高顶帽,他的脸色更苍白,严峻而镇静,对希特勒一家而言,这个圣诞之夜,是最悲哀之夜。
母亲去世后,希特勒手中提着一只装替换衣衫的衣箱,心中怀着坚定的意志,动身到维也纳去。他向审慎和家人告别,宣布他若不得志,决不回乡。从林嗣到维也纳闯世界。他的唯一友人、同他一样默默无闻的库比席克也跟着他去了维也纳,报考音乐学院。
在维也纳,希特勒的钱很快花完了,接下来便是他一生中最悲哀的日子,收入之微薄,不足以填充他每日辘辘的饥肠。他有时也绘制一些拙劣的画去卖钱,内容常常是一些著名的景物,例如圣斯蒂芬大教堂、歌剧院、伯格剧场、舒恩布伦王宫或者舒恩布伦公园中罗马时代的遗迹。这些画很像一个初学建筑的人所画的粗糙草率的速写,他有时添上一些人物,也画得非常拙劣。像连环画一样。这种画当然不值钱。希特勒画了几百张,卖给小贩装饰墙头,卖给商人嵌在陈列出售的画框里,卖给家具商把这种画片钉在廉价的沙发和椅子靠背上。当时在维也纳,这是一种流行风气。画圣诞老人在叫卖色彩鲜艳的蜡烛,画的是圣斯蒂芬大教堂的哥特式尖顶。所以,当时饥饿是他忠实的伴侣,希特勒的生活就是同这个无情的友人进行的一场长期搏斗。
因为缺钱,希特勒租不起房,很快他不得不放弃在西蒙丹克胡同租赁的房间,去住只有铺位的鸡毛旅店,或者在多瑙河畔维也纳第二十区默尔德曼街几乎同样简陋的收容宿舍里栖身,这种收容宿舍也是慈善性质的。一碟蔬菜加烤肉只需19个铜币,再加4个铜币便可饱餐一顿,隔离房间内还有10多个煤气炉,专供付不起饭钱的人使用,客人可免费用厨具烹煮自己的便宜的饭菜。主食往往是马铃薯,或者靠光顾教会的施粥站打发饥饿的日子。于是,才出现了本卷开头的一幕。
青年希特勒永远也忘不了他在鸡毛旅店里呆的那一夜,无床、无椅、无桌、无被褥,只有一地鸡毛。住客来到店里,交给店主几个铜板,店主就撮给他一簸箕鸡毛。住客睡觉时把鸡毛铺在地上。脱光衣服,一头扎进鸡毛堆中,在鸡毛的掩埋中酣睡。房内横倒竖卧,约有十余个人,有的伏身而睡,有的把身体埋在鸡毛底下。只露一个头儿。
当希特勒再一次被维也纳美术学院拒绝时,青年希特勒很绝望,觉得自己在大都市维也纳,没有希望,没有前途。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正当职业,没有亲人的爱,没有姑娘的爱,总之,没有一个社会正常人所应该拥有的一切。他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他深居简出,发奋读,特别是研读以前他感兴趣的德国历史和神话。
德意志是个大国家概念,即所有日耳曼人组成的一个国家,历史来源是神圣罗马帝国。而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起源于公元962年,德意志王国的国王奥托一世,继查理曼大帝后,再次接受罗马教皇约翰的加冕,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他的帝国被称作“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是当时欧洲最大的政治组织,它包括整个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易北河、多瑙河和以波德河为界的欧洲中部地区。
俾斯麦所统一的德国后来被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但是并不完整,因为奥地利没有被包括在内。奥地利的亲徳分子多的是,希特勒的同学中就有许多,只是还没有公开化,官方不允许奥地利并入德国。但是俾斯麦打造的德国实现了所有日耳曼人的梦想,大日耳曼主义虽然被官方禁止,但在奥地利的民间非常有市场,他们认为日耳曼人的国家如果要统一,就应该是德国的样子,而不是奥地利这个多民族的样子。所以希特勒讨厌奥匈帝国,他骨子里认为自己是个德意志人。他认为德国要恢复“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这也是德皇威廉二世想要实现的伟大目标!
希特勒之所以研究神话,是因为神话的意义要远远超出于故事。心理学家发现,神话是一个人类意识的水库,隐藏着集体无意识。一个民族有怎样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神话透露出了重要的信息。神话在人们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神话中的主人公是具有超人品质的英雄,他们与企图消灭自己和同伴的黑暗势力进行顽强地抗争。正是这些英雄,点燃了人们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的道路。
在去维也纳之前,希特勒已经着迷于德国的神话故事。他最先接触的是瓦格纳的作品《罗恩格林》,这也是一部以救世主神话题材为背景的格局,讲的是来自天国的圣杯武士罗恩格林帮助一位无辜受人诽谤和陷害的公主爱尔莎,不但把企图抢夺爱尔莎继承权的仇人杀死,又使爱尔莎的弟弟摆脱魔法恢复了人形,同时他也准备娶爱尔莎为妻,作为一个圣杯武士,只有当他的来历不为俗人所知时,才会有除邪扶正的力量。为此,他要求爱尔莎永远不要问起他的姓名和来历。可是爱尔莎因受仇人的蛊惑对罗恩格林起了疑心,忘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誓言。在她的越来越疯狂的一再追问下,罗恩格林知道悲剧已经不可避免地降临了。他向众人道出自己的身世:他来自遥远的圣杯之国蒙萨尔瓦特,他的父亲是圣杯国王帕西法尔,他自己的名字叫罗恩格林,是守卫圣杯的武士,武士的力量来自身份的保密,现在既已为众人知晓,便只有告辞回到他本来的国度。在他说话的时候,一只天鹅拖着小船顺着河流游过来。罗恩格林乘船远去,爱尔莎懊悔地死去了。
当希特勒接触瓦格纳的这些歌剧和德意志的历史时,简直像着了魔一样。在这一刹那,希特勒的身上的救世主原型被唤醒,成为他能感受得到的自我意识,此后,希特勒的一生都在疯狂践行这种拯救德意志人的意识,他仿佛见无意识里,有许多声音在向他呼唤,要他“拯救德国”。
所以,当1908年世界大战提前爆发,德国决定向法国宣战时,青年希特勒将画家的梦想丢到一边,不再逃避兵役,报名参加了巴伐利亚王国的军队,随着第十六步兵团到前线去。上前线一天,他紧握着房东波起先生的手说:“如果我战死,请您写信通知我的妹妹。她也许需要我廖廖无几的遗物,如果她不要,这些遗物就送给波普夫妇。”说完,希特勒便“转身跑了”。希特勒决心在战场上,要做一名无愧于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军人!
第四章 希特勒上战场
第四章 希特勒上战场
ps:
五字大章犒劳支持正版的友
在1906年4月,过了17岁生日之后,希特勒想要去维也纳,他说服母亲,被允许从奥地利抵押银行中取出约700克朗的继承财产,这笔钱够他在维也纳花费一年,包括支付维也纳美术学院的费用。他动身到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住了两个月,相比之下,林嗣这个小城黯然失色。这座金碧辉煌的巴罗克式国际大都市,让希特勒目眩神迷。他兴奋地瞻仰环城路附近的宏伟建筑,博物馆、歌剧院、剧场,所看到的一切景象,使他眼花缭乱,如醉如狂。
当时,奥匈哈布斯堡王朝还没有覆亡,维也纳还是拥有5200万人的帝国在欧洲心脏的首都。这座位于维纳瓦尔德树木葱郁的山脚下、蓝色的多瑙河畔的大都市,山坡上到处点缀着黄绿色的葡萄园,空气中充满了音乐,那是欧洲伟大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的高尚优美的音乐,还有维也纳自己钟爱的约翰斯特劳斯的欢乐迷人的华尔兹圆舞曲。维也纳的有钱人跳华尔兹,喝葡萄酒,在咖啡馆里谈心,在歌场舞谢曲看戏,打情骂俏,寻欢作乐,把一生之中大部分时间消磨在享受和梦想之中。
这一切,对17岁的少年希特勒来说,是梦幻一般的生活!他对维也纳的喜爱,不仅体现在建筑、雕塑、音乐方面,而且爱慕那里的艺术、追求风雅的精神生活,在维也纳,确实可以呼吸到西方任何其他城市所没有的那种纷华糜丽的空气。当然,也有阴暗的一面。这个城市像所有其他城市一样,也有穷人,他们营养不良,衣衫褴褛,住在贫民窟里。这是希特勒日后才体验到的。他不断给好朋友库比席克寄明信片。让他也来维也纳看一看。库比席克也抱有幻想:要成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家。
这期间希特勒一直与库比席克有信往来。“明天我要去看歌剧《崔斯坦》,后天看《飞翔的荷兰人》”,1906年5月7日希特勒在一张明信片上这样写道:“尽管这里的一切都很美好,我还是想回林茨。今日去国立剧场。”同一天,他发出的第二张明信片里,描述了奥地利皇家歌剧院的情况,“里面的设施平平。只有当巨大的声浪滚过大厅,当风的呼啸声被可怕的声浪吞没时,人们才感到崇高,才忘却厅内之金碧辉煌和绫罗绸缎之满溢。”
回到林茨,希特勒却见不到斯特芬妮了,因为她即将与一个中尉军官订婚。希特勒几乎丧失了理智。为了能将心爱的姑娘夺到手,希特勒甚至阴谋策划了一个详细而又周密的绑架计划:让朋友库比席克佯装聊天拖住斯坦芬妮的母亲。而他本人则趁机将她劫走。这种行为,在中世纪的欧洲,是浪漫的骑士行为。但库比席克觉得不妥。希特勒一度为此失落不已,甚至想到到多瑙河跳桥自杀。不过他当时坚称,即便是死也要拉上斯坦芬妮一同殉情。就在少年希特勒企图自杀前夕。林茨举行的一场花会让事情峰回路转。当时希特勒和朋友库比席克站在狭窄的街道上,一辆载满美女的节日马车从他们身边经过。车上的斯坦芬妮摘下一朵玫瑰朝车下的人群扔了过去,正中了希特勒,这在以前是姑娘表达爱意的方式,希特勒连忙朝朋友库比席克喊道:“瞧,她喜欢我!她喜欢我!”
从此,希特勒打消了自杀的念头。悄悄将那朵玫瑰放进一个礼品盒子中,精心保存了数年。他决心先出人头地,当个伟大的艺术家,再追求爱情。所以1906年10月初,希特勒还开始学起钢琴,由库比席克的老师执教。他的母亲给他买了一架海兹曼牌的大钢琴,希特勒学得很刻苦。经常在钢琴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不过,钢琴课上了4个月便停了。因为希特勒的母亲克拉拉健康恶化了。1907年1月14日,在希特勒停止学钢琴之前两星期,他母亲去看了爱德华布洛克医生——一位犹太医生,在当地有“穷人的医生”之称。希特勒的母亲镇静地告诉医生,她胸痛。一晚一晚地不能成眠。这位犹太医生诊断希特勒的母亲克拉拉“胸中长有一大肿瘤”。布洛克医生并未告诉病人她已得了癌症,他告诉希特勒,他母亲的病,唯一的希望就是外科手术。阿道夫希特勒了,长长的蜡黄脸歪了,双眼滚出了滚烫的泪珠,他无助地问医生:“我的母亲没有办法了吗?”
布洛克医生摇摇头,说:“做手术是唯一的希望。”
希特勒和家人商量之后,决定冒险让母亲开刀。1907年1月17日,希特勒的母亲克拉拉进入了林嗣的“姐妹慈善医院”,卡尔乌尔班医生为她切除了一个**。后来,希特勒的母亲在三等病房里休养了19天,这病房住院一天要花3克朗,希特勒的母亲克拉拉为了省钱,主动要求搬出了病房。
由于原来的汉波尔德大街那幢房子有三座楼梯,而希特勒的母亲克拉拉爬楼梯又有困难,于是,全家便于1907年春又搬了一次家,迁至多瑙河彼岸的乌尔法尔郊区布鲁登加斯9号,新住居是石块砌的屋子,他们租住在二楼的三间房子。
1906年希特勒在游玩维也纳之余,也去打了维也纳美术学院的入学手续,一年以后,1907年10月,十八岁的他说服母亲,又回到维也纳来参加入学考试,要实现做画家的梦想。
尽管在小学时期,希特勒在现代学校里的学习成绩很优秀,在1897—1898学年的大考中,他得了12个“优”——最高的学分,当时他的嗓子也很好,有时利用下午时间跑到修道院的圣歌班学唱歌,指导教师是本哈德格罗纳神父,在他回家的路上有座拱桥,上边刻有修道院的盾形纹徽——最突出的是个卍字,这是后来纳粹党的标志,热心宗教。但是希特勒到了林茨中学成绩就不行了。而那一年,维也纳美术学院也因为希特勒的考试成绩不良不予录取。而且试画的科目是人头像,这正是希特勒的弱项,他的成绩不够满意。学院没有让他参加正式考试。
这次打击,对于雄心勃勃的希特勒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希特勒原来有绝对自信成为一位大画家,以为一定会成功的,但毕竟维也纳人才济济,不是他这个穷小子能左右的。他要求院长给个说法,院长后来应付他说:“你所缴的几张画肯定地说明你不适合学绘画,你的才能显然在建筑方面;维也纳美术学院的绘画系是肯定不合适的,合适的地方是建筑系。”
希特勒再次沮丧回了林茨,他母亲病重了。希特勒便全心全意照顾病中的母亲。他每次都亲自给母亲上碘酒,那过程是痛苦的,首先要将纱布泡在碘酒里,然后将它叠好,敷在伤口上,不光是碘酒浸入肌体时疼痛难忍。一旦它进入内脏后,病人便不想吃东西。看着母亲痛苦的表情,希特勒变得懂事多了,他的母亲为了省钱没有住院,被安置在厨房里,在林茨寒冷而潮湿的日子里,因为那里才全天有火。比较暖和。厨房里的碗橱已被抬走,换上了一张卧榻,阿道夫希特勒就睡在那里,以便随时照料母亲,白天,阿道夫还要帮忙做饭。
希特勒的母亲克拉拉很欣慰,儿子回来后的快乐。以及儿子对她无微不至的照料,使她那饱经风霜的、毫无笑容的脸大大改观,她的苍白的脸便泛起血色,对来看她的库比席克说:“吃儿子做的饭,我的胃口从未这么好过。”
希特勒这时没有一点怨言。不再粗暴地自以为是,他现在只为母亲活着,甚至接管了家庭,当了家长。他的妹妹保拉在校成绩不好,他就会斥责她,让她发誓,日后要做个勤奋好学的学生。
1907年12月20日晚间,库比席克去找希特勒,发现希特勒的母亲克拉拉靠着儿子坐在床上以减轻痛苦,她嘴唇紧闭,双眼深陷,像是睡着了,希特勒朝他的朋友打了个手势,让他离开。
库比席克转身刚要走,希特勒的母亲克拉拉睁开眼睛,小声对库比席克说:‘库斯特尔,答应我,我不在时,你继续做我儿子的好朋友吧。除了你,他没别的朋友了。‘
那语气,很明显,她意识到自己的末日已经来临。12月21日凌晨,在林茨点燃的圣诞树的光茫照耀下——希特勒的母亲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天亮后,布洛克医生到希特勒家里签署死亡证,他发现悲痛的阿道夫坐在她母亲的身旁,脸色惨白,在一本速写本上画有一张他母亲克拉拉的画像,这是希特勒送给母亲最后的礼物。
1907年12月23日早晨,天气潮湿,大雾弥漫,被装在一口坚硬光滑、四周用金属镶紧的木棺里的克拉拉,被抬出了布鲁登加斯9号。灵车沿着泥泞的街道,缓缓地朝教堂驶去。在举行简短的仪式后,,一辆灵车和两辆客车缓缓越过多瑙河,翻过一座山,朝里昂丁驶去。遵照希特勒母亲的遗愿,她被安葬在丈夫的身旁,名字则刻在丈夫的墓碑上,希特勒和家人默默地站在雾茫茫的坟场里。希特勒身穿黑大衣,手托一顶黑色高顶帽,他的脸色更苍白,严峻而镇静,对希特勒一家而言,这个圣诞之夜,是最悲哀之夜。
母亲去世后,希特勒手中提着一只装替换衣衫的衣箱,心中怀着坚定的意志,动身到维也纳去。他向审慎和家人告别,宣布他若不得志,决不回乡。从林嗣到维也纳闯世界。他的唯一友人、同他一样默默无闻的库比席克也跟着他去了维也纳,报考音乐学院。
在维也纳,希特勒的钱很快花完了,接下来便是他一生中最悲哀的日子,收入之微薄,不足以填充他每日辘辘的饥肠。他有时也绘制一些拙劣的画去卖钱,内容常常是一些著名的景物,例如圣斯蒂芬大教堂、歌剧院、伯格剧场、舒恩布伦王宫或者舒恩布伦公园中罗马时代的遗迹。这些画很像一个初学建筑的人所画的粗糙草率的速写,他有时添上一些人物,也画得非常拙劣。像连环画一样。这种画当然不值钱。希特勒画了几百张,卖给小贩装饰墙头,卖给商人嵌在陈列出售的画框里,卖给家具商把这种画片钉在廉价的沙发和椅子靠背上。当时在维也纳,这是一种流行风气。画圣诞老人在叫卖色彩鲜艳的蜡烛,画的是圣斯蒂芬大教堂的哥特式尖顶。所以,当时饥饿是他忠实的伴侣,希特勒的生活就是同这个无情的友人进行的一场长期搏斗。
因为缺钱,希特勒租不起房,很快他不得不放弃在西蒙丹克胡同租赁的房间,去住只有铺位的鸡毛旅店,或者在多瑙河畔维也纳第二十区默尔德曼街几乎同样简陋的收容宿舍里栖身,这种收容宿舍也是慈善性质的。一碟蔬菜加烤肉只需19个铜币,再加4个铜币便可饱餐一顿,隔离房间内还有10多个煤气炉,专供付不起饭钱的人使用,客人可免费用厨具烹煮自己的便宜的饭菜。主食往往是马铃薯,或者靠光顾教会的施粥站打发饥饿的日子。于是,才出现了本卷开头的一幕。
青年希特勒永远也忘不了他在鸡毛旅店里呆的那一夜,无床、无椅、无桌、无被褥,只有一地鸡毛。住客来到店里,交给店主几个铜板,店主就撮给他一簸箕鸡毛。住客睡觉时把鸡毛铺在地上。脱光衣服,一头扎进鸡毛堆中,在鸡毛的掩埋中酣睡。房内横倒竖卧,约有十余个人,有的伏身而睡,有的把身体埋在鸡毛底下。只露一个头儿。
当希特勒再一次被维也纳美术学院拒绝时,青年希特勒很绝望,觉得自己在大都市维也纳,没有希望,没有前途。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正当职业,没有亲人的爱,没有姑娘的爱,总之,没有一个社会正常人所应该拥有的一切。他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他深居简出,发奋读,特别是研读以前他感兴趣的德国历史和神话。
德意志是个大国家概念,即所有日耳曼人组成的一个国家,历史来源是神圣罗马帝国。而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起源于公元962年,德意志王国的国王奥托一世,继查理曼大帝后,再次接受罗马教皇约翰的加冕,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他的帝国被称作“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是当时欧洲最大的政治组织,它包括整个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易北河、多瑙河和以波德河为界的欧洲中部地区。
俾斯麦所统一的德国后来被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但是并不完整,因为奥地利没有被包括在内。奥地利的亲徳分子多的是,希特勒的同学中就有许多,只是还没有公开化,官方不允许奥地利并入德国。但是俾斯麦打造的德国实现了所有日耳曼人的梦想,大日耳曼主义虽然被官方禁止,但在奥地利的民间非常有市场,他们认为日耳曼人的国家如果要统一,就应该是德国的样子,而不是奥地利这个多民族的样子。所以希特勒讨厌奥匈帝国,他骨子里认为自己是个德意志人。他认为德国要恢复“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这也是德皇威廉二世想要实现的伟大目标!
希特勒之所以研究神话,是因为神话的意义要远远超出于故事。心理学家发现,神话是一个人类意识的水库,隐藏着集体无意识。一个民族有怎样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神话透露出了重要的信息。神话在人们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神话中的主人公是具有超人品质的英雄,他们与企图消灭自己和同伴的黑暗势力进行顽强地抗争。正是这些英雄,点燃了人们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的道路。
在去维也纳之前,希特勒已经着迷于德国的神话故事。他最先接触的是瓦格纳的作品《罗恩格林》,这也是一部以救世主神话题材为背景的格局,讲的是来自天国的圣杯武士罗恩格林帮助一位无辜受人诽谤和陷害的公主爱尔莎,不但把企图抢夺爱尔莎继承权的仇人杀死,又使爱尔莎的弟弟摆脱魔法恢复了人形,同时他也准备娶爱尔莎为妻,作为一个圣杯武士,只有当他的来历不为俗人所知时,才会有除邪扶正的力量。为此,他要求爱尔莎永远不要问起他的姓名和来历。可是爱尔莎因受仇人的蛊惑对罗恩格林起了疑心,忘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誓言。在她的越来越疯狂的一再追问下,罗恩格林知道悲剧已经不可避免地降临了。他向众人道出自己的身世:他来自遥远的圣杯之国蒙萨尔瓦特,他的父亲是圣杯国王帕西法尔,他自己的名字叫罗恩格林,是守卫圣杯的武士,武士的力量来自身份的保密,现在既已为众人知晓,便只有告辞回到他本来的国度。在他说话的时候,一只天鹅拖着小船顺着河流游过来。罗恩格林乘船远去,爱尔莎懊悔地死去了。
当希特勒接触瓦格纳的这些歌剧和德意志的历史时,简直像着了魔一样。在这一刹那,希特勒的身上的救世主原型被唤醒,成为他能感受得到的自我意识,此后,希特勒的一生都在疯狂践行这种拯救德意志人的意识,他仿佛见无意识里,有许多声音在向他呼唤,要他“拯救德国”。
所以,当1908年世界大战提前爆发,德国决定向法国宣战时,青年希特勒将画家的梦想丢到一边,不再逃避兵役,报名参加了巴伐利亚王国的军队,随着第十六步兵团到前线去。上前线一天,他紧握着房东波起先生的手说:“如果我战死,请您写信通知我的妹妹。她也许需要我廖廖无几的遗物,如果她不要,这些遗物就送给波普夫妇。”说完,希特勒便“转身跑了”。希特勒决心在战场上,要做一名无愧于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军人!
第四章 希特勒上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