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风云 作者:吴冕
第 2 章
三年前,白酒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尚停留在“青春期”阶段,极不成熟:对待消费者,就像对待“弱智儿童”一样;找“文化卖点”则像“挖祖坟”,上溯几百年、几千年去杜撰一个所谓的传奇故事;开发产品不做市场调查,而是闭门造车,甚至不惜打“擦边球”,彼此抄袭;营销网络建设则借招商之名,行“圈钱”之实;市场推广计划更是走一步看半步,稀里糊涂地蹒跚前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的结果——营销流程的混乱,营销链条的断裂,最终把厂商们都引入了一个又一个“沼泽地”。
现在,随着消费者的“觉醒”,主流白酒企业现在已经把工作的重心转向了两点:一是消费者心理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二是营销工具的创新与实践,他们开始重视和遵循一些基本的营销规律和流程。在主流企业的影响下,白酒行业的营销水准正在走向成熟。本书大部分文章,本质上正是从营销的角度解读行业、企业、品牌和市场的。我们希望从这种解读中,读者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行业和一群真实的人物。
但是市场竞争瞬息万变,现实不断变动,问题不断暴露。2004年如白驹过隙,2005年已然到来。在这样的巨变时代,每天、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在动态中走过的。也许,从刚刚过去的历史碎片中,我们能看到一个行业的缩影,从而给现在一个参照。
无论如何,白酒业发生的一切,同样也在其他行业里发生,同样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更好地应对。
上篇 我的白酒日记第1节 徐斌召见
下午三点,总编杨军先生让我随他到全兴集团去一趟。他快节奏的语气告诉我,全兴集团召见我们一定有很重要的事情。
去的路上,我开玩笑说,全兴有点“摇摆不定”——一会说不玩酒了,要搞药业;一会又说还是要搞酒。真不知“何所因而戒酒,何所因而破戒”。对此,似乎只有一种解释:对上市公司来说,决定企业发展方向的往往不是董事长,而是“一切向前(钱)看”的大小股东们。作为上市公司,全兴不能不考虑股东们的利益和立场。
和我们见面的是全兴股份公司总经理助理徐斌女士。老实说,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徐斌到底要和我们谈什么,只是说“要请教你们”云云。慢慢地总算听明白了:茅、五、剑涨价后,52°精制全兴大曲将供货价上调了7元。全兴计划借此机会发动一场“全兴品牌价值回归”的战略性转型。
让徐斌困惑的是:这种战略转型究竟需要哪些战术来支撑?这些战术应分几步来完成?另外一个,全兴涨价事件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在媒体上(包括《糖酒快讯》这样的专业媒体以及大众媒体)?在此问题上,全兴非常重视,公关部还专门出了个《关于全兴大曲涨价的媒介公关应对》。
徐斌的意思是:《糖酒快讯》就此为全兴发篇文章(2003年12月1日《糖酒快讯》白酒版以全兴为主体发表了“名酒的价格思考”一文)。
徐斌在谈话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最近两年全兴的发展历程,基本上与我此前的分析吻合。徐斌说,全兴很“厚道”。它一直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坚守“名牌中的民牌”理念,导致“错过了几次涨价机会。几年来与茅、五、剑拉开了距离,也沉寂了两年,抗争了两年”。
1998年,全兴产销量一度达到1.8万吨,可以说是历史上的高峰。但是最近两年,除了“水井坊”的成功推出,全兴给外界的感觉就是“闷声闷气”,没什么动作。
“现在要提升,我们叫‘品牌价值回归’,以彻底改变全兴以往中档偏下的品牌形象。”徐斌认为,不仅品牌价值要提升,营销理念、营销系统、管理系统都得提升。
实际上,与全兴情况类似的还有四五年前的汾酒。但汾酒领导班子换届后,形成了新的管理平台,目前的品牌形象正在提升中。全兴最近两年的际遇,我管它叫“品牌价值与市场价值脱轨”。
2003年底至2004年底,名酒企业提得最多的就是“品牌价值回归”。因为这确实是困扰名酒的一个重大问题。不仅全兴希望“品牌价值回归”,泸州老窖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2004年是“品牌价值回归年”。困扰茅台多年的低价难题,实际上也是品牌价值问题。名酒企业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将品牌价值的提升摆到了重要议事日程。
上篇 我的白酒日记第2节 我与王楠波的对话
茅、五、剑等老名酒涨价后,劲酒也坐不住了。
11月24日,劲牌保健酒业老总王楠波飞到了成都。当地某媒体报道说,“六朵金花”都涨价了(其实《新食品》在此之前早有报道)。王楠波在走访经销商时看到了这则报道。恰在这时,劲牌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吴少勋给他打来电话,要他判断劲酒涨不涨价。
11月25日,王楠波给我来电,说要见我,“有事要和我交流”。
见面后刚一落座,王楠波就说,起初我以为“这次涨价只是个别行为,并延续以往的规律,12月前后涨价,春节之后再回落到原来水平。现在来看,茅、五、剑涨价直接推动了名酒系列在短期内达成了价格同盟,很明显与以往不同”。
现在需要他作出决策:劲酒涨不涨价?他征求我的意见。我没有急于回答,而是问了几个问题——在没有搞清问题的情况下就武断地下结论,不是我应有的态度。
※ 我的问题是:
第一,劲酒涨价要达到什么目标?是提升销量还是品牌无形资产?
我认为,自己没有明确目标的事不要做。“此次涨价的名酒,都有明显的战略目标,而且各不相同”,我分析了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汾酒、泸州老窖、郎酒、全兴、酒鬼涨价的原因和意图。
第二,如果涨价,劲酒会拿哪一款或几款产品涨?它(们)占到劲酒全年销售收入的多少?
茅台集团当时已经涨价的是“53°普通装茅台酒”,计划涨价的是“茅台年份酒”;全兴集团涨价的是“52°精制全兴大曲”;五粮液则是全面涨价——39°和52°总计四款全部涨了。
王楠波说,35°小方瓶(125毫升)劲酒在此之前已经提过三次供货价:最早从79.6元/件涨到了84元/件,之后又涨到了87元/件,此后又涨到了90元/件。“2003年5月18日渠道商涨了一次”。“前三次提价都是成功的”。35°小方瓶劲酒终端价在6元/瓶左右,平摊到每瓶酒实际上只涨了几毛钱。“劲酒全年销售收入的80%都来自这款产品。”
※ 这个时候,我的问题又来了
在6~10元/瓶(注意:是指同等容量)这个价格区间,劲酒是不是“第一领导者”?(实际上这不仅是解决“涨不涨”的问题,同时还是解决“涨多少”的问题。)
如果是,劲酒涨价幅度就可以大胆一点;如果不是,就“微调”。
道理很简单,如果在此价格区间是第一领导者,劲酒涨价就能继续保持这一比较优势,并有效地防范潜在竞争品采取贴近战术,同时把既有竞争品压在其之下,为自己设置一道永远没人逾越的价格防线。此外,还会给劲酒忠诚消费者留下“劲酒有理由也应该卖到这个价格”的印象。(实际上五粮液和茅台就是200~500元价格区间的绝对领导者,“水井坊”在当前则是500元以上价格区间的领导者。)而战略要义也凸显出来:此次涨价为以后的涨价作好铺垫,久而久之,使消费者“习惯性”地接受劲酒涨价行为,此其一;其二,避免走汾酒、全兴的老路,从一开始就重视品牌无形资产的建设,不要等到错过几次机会了再来提价,再来搞所谓的“品牌价值回归”,那时可能已经没有机会了。
如果在上述价格区间,还有5元、6元、7元、8元等众多竞争品,也就是价格与劲酒“挨”得很近,劲酒涨价幅度就应小一点。因为在众多价格差距不是很大的竞争品中,涨几毛对消费者来说是不敏感的。
对茅、五、剑的忠诚消费群来说,涨20~60元他们是不会有多大抵触情绪的;同样,对劲酒的忠诚消费者来说,涨几毛或几元也不会有多大的不良反应。对于冲动性购买者来说,他们对劲酒的销售贡献是有限的,主要贡献还是来自忠诚消费者。如果涨价导致流失了一部分(潜在)冲动性消费者,从长远来看,损失并不大。
另外要把握好三点:
第一,商超和餐饮的涨价幅度——说白了,餐饮的涨幅可以大一点。同规格的五粮液,餐饮渠道价格比商超渠道平均高出80元。“决胜总在决战前”。解决了此问题,劲酒涨价就成功了一半。
第二,劲酒必须在条件成熟情况下推出、培育新的主导产品或升级换代产品。拳头产品不能贪多,但一个(38°/125毫升小方瓶劲酒)显然不能充分支撑产品生态链。而且,推出的这个新品在价格上应该定位在中高档,避免走沱牌的老路——一个消费税就让它不堪重负,直至卖给“德隆”。必须防患于未然——谁知道以后的产业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要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做好准备。
第三,“劲酒要让全国的老百姓都喝得起”,这是一个宏伟目标,可能当前地、县、乡镇消费者占了劲酒很大比例,但大中城市消费者无疑也在增加,针对这两个不同的阶层,是否应该有不同的产品?进一步细分,即使是在大中城市,针对送礼、小康人群,是否也应推出适合他们的产品?这样细分下来,我们会很清楚地看到,劲酒的主导产品应该有两个——一个针对乡镇、农村,一个面向大中城市,而在这个主导产品之上还有个副主导产品,即面向送礼、小康或中高收入人群。
王楠波说,前几次“我们都是在淡季调的价。这时候调价经销商不会有反感、抵触情绪。经销商对劲酒至关重要。成都换了两次经销商,换一次市场就要动荡一次。好在终端网点控制在劲酒手中,没有出现大的失误”。
王楠波认为,涨不涨价要预测经销商和消费者会有啥反应,“要对消费者负责”。
我说:“我知道劲酒是个负责任的企业,但是如果仅从消费者角度考虑,价格永远都涨不起来。这次涨价的名酒中,有哪个考虑了消费者?如果为消费者多想一想,某些名酒就不会涨那么多。”
王楠波点头默许。他告诉我:“在劲酒消费者中,三次返单的占到60%,四次返单的占到40%。而且,消费层面还在扩大,市场深度也在拓展。增长幅度处于逐年上升趋势。我们不会像白酒厂家大起大落,温火慢炖对市场覆盖和深度分销是最有效的,也是最持久的。”
了解劲酒的人都知道,它从来就不相信“做市场就是坐飞机”,不是比谁飞得高,而是看谁飞得远。
为了建立市场信息系统,劲酒从“气温数据库”等基本的信息系统做起。“比如厂家每天出货量、经销商每天出货量以及出货流向、同比增长还是下降等等。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完善的劲酒数据库。”很显然,建立这样一个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对企业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阎爱杰说,有些企业总是花很大的精力和代价处理决策失误带来的麻烦,而不愿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正确的决策上。劲酒也许是个例外。
※ 补记:劲酒“全线上涨”
11月25日我和王楠波见面后,第二天他即飞回武汉。此后我很关心劲酒涨没涨价。手头一堆“烂事”总算忙完了,12月12日,我给王楠波去了个电话,他在电话中说:“回去后第三天(11月29日左右)我们就作了涨价的决定。35°劲酒(125毫升、238毫升和500毫升)系列都涨价了,每件涨了3元。”他说:“那天听了你的两个建议,我很兴奋。”听得出,我的建议从某种程度上让王楠波作出了涨价的决定。
12月14日,王楠波给我发来“预祝圣诞快乐”的短信。在短信中,他“祝福我前途无量,身体永远健康”。我看了颇为感动。
2003年11月于成都
背景说明
和劲酒的接触,实际上从2002年底就开始了,但是一直“只闻其声,未见其人”。2003年3月成都糖酒会期间,我和王楠波第一次见面;4月中旬我出差大冶,在劲牌公司呆了两天。正是“非典”高发期,大冶几乎“全城戒严”,劲牌公司也不例外。每天早上,在公司门口,排起队的员工只有喝了公司提供的用来消炎的中药才能进入厂区。4月26日早上,当我也享受了这种“待遇”后,我发现吴少勋也在队伍里,就和他简单聊了两句。
第 2 章
恋耽美
第 2 章
三年前,白酒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尚停留在“青春期”阶段,极不成熟:对待消费者,就像对待“弱智儿童”一样;找“文化卖点”则像“挖祖坟”,上溯几百年、几千年去杜撰一个所谓的传奇故事;开发产品不做市场调查,而是闭门造车,甚至不惜打“擦边球”,彼此抄袭;营销网络建设则借招商之名,行“圈钱”之实;市场推广计划更是走一步看半步,稀里糊涂地蹒跚前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的结果——营销流程的混乱,营销链条的断裂,最终把厂商们都引入了一个又一个“沼泽地”。
现在,随着消费者的“觉醒”,主流白酒企业现在已经把工作的重心转向了两点:一是消费者心理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二是营销工具的创新与实践,他们开始重视和遵循一些基本的营销规律和流程。在主流企业的影响下,白酒行业的营销水准正在走向成熟。本书大部分文章,本质上正是从营销的角度解读行业、企业、品牌和市场的。我们希望从这种解读中,读者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行业和一群真实的人物。
但是市场竞争瞬息万变,现实不断变动,问题不断暴露。2004年如白驹过隙,2005年已然到来。在这样的巨变时代,每天、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在动态中走过的。也许,从刚刚过去的历史碎片中,我们能看到一个行业的缩影,从而给现在一个参照。
无论如何,白酒业发生的一切,同样也在其他行业里发生,同样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更好地应对。
上篇 我的白酒日记第1节 徐斌召见
下午三点,总编杨军先生让我随他到全兴集团去一趟。他快节奏的语气告诉我,全兴集团召见我们一定有很重要的事情。
去的路上,我开玩笑说,全兴有点“摇摆不定”——一会说不玩酒了,要搞药业;一会又说还是要搞酒。真不知“何所因而戒酒,何所因而破戒”。对此,似乎只有一种解释:对上市公司来说,决定企业发展方向的往往不是董事长,而是“一切向前(钱)看”的大小股东们。作为上市公司,全兴不能不考虑股东们的利益和立场。
和我们见面的是全兴股份公司总经理助理徐斌女士。老实说,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徐斌到底要和我们谈什么,只是说“要请教你们”云云。慢慢地总算听明白了:茅、五、剑涨价后,52°精制全兴大曲将供货价上调了7元。全兴计划借此机会发动一场“全兴品牌价值回归”的战略性转型。
让徐斌困惑的是:这种战略转型究竟需要哪些战术来支撑?这些战术应分几步来完成?另外一个,全兴涨价事件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在媒体上(包括《糖酒快讯》这样的专业媒体以及大众媒体)?在此问题上,全兴非常重视,公关部还专门出了个《关于全兴大曲涨价的媒介公关应对》。
徐斌的意思是:《糖酒快讯》就此为全兴发篇文章(2003年12月1日《糖酒快讯》白酒版以全兴为主体发表了“名酒的价格思考”一文)。
徐斌在谈话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最近两年全兴的发展历程,基本上与我此前的分析吻合。徐斌说,全兴很“厚道”。它一直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坚守“名牌中的民牌”理念,导致“错过了几次涨价机会。几年来与茅、五、剑拉开了距离,也沉寂了两年,抗争了两年”。
1998年,全兴产销量一度达到1.8万吨,可以说是历史上的高峰。但是最近两年,除了“水井坊”的成功推出,全兴给外界的感觉就是“闷声闷气”,没什么动作。
“现在要提升,我们叫‘品牌价值回归’,以彻底改变全兴以往中档偏下的品牌形象。”徐斌认为,不仅品牌价值要提升,营销理念、营销系统、管理系统都得提升。
实际上,与全兴情况类似的还有四五年前的汾酒。但汾酒领导班子换届后,形成了新的管理平台,目前的品牌形象正在提升中。全兴最近两年的际遇,我管它叫“品牌价值与市场价值脱轨”。
2003年底至2004年底,名酒企业提得最多的就是“品牌价值回归”。因为这确实是困扰名酒的一个重大问题。不仅全兴希望“品牌价值回归”,泸州老窖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2004年是“品牌价值回归年”。困扰茅台多年的低价难题,实际上也是品牌价值问题。名酒企业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将品牌价值的提升摆到了重要议事日程。
上篇 我的白酒日记第2节 我与王楠波的对话
茅、五、剑等老名酒涨价后,劲酒也坐不住了。
11月24日,劲牌保健酒业老总王楠波飞到了成都。当地某媒体报道说,“六朵金花”都涨价了(其实《新食品》在此之前早有报道)。王楠波在走访经销商时看到了这则报道。恰在这时,劲牌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吴少勋给他打来电话,要他判断劲酒涨不涨价。
11月25日,王楠波给我来电,说要见我,“有事要和我交流”。
见面后刚一落座,王楠波就说,起初我以为“这次涨价只是个别行为,并延续以往的规律,12月前后涨价,春节之后再回落到原来水平。现在来看,茅、五、剑涨价直接推动了名酒系列在短期内达成了价格同盟,很明显与以往不同”。
现在需要他作出决策:劲酒涨不涨价?他征求我的意见。我没有急于回答,而是问了几个问题——在没有搞清问题的情况下就武断地下结论,不是我应有的态度。
※ 我的问题是:
第一,劲酒涨价要达到什么目标?是提升销量还是品牌无形资产?
我认为,自己没有明确目标的事不要做。“此次涨价的名酒,都有明显的战略目标,而且各不相同”,我分析了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汾酒、泸州老窖、郎酒、全兴、酒鬼涨价的原因和意图。
第二,如果涨价,劲酒会拿哪一款或几款产品涨?它(们)占到劲酒全年销售收入的多少?
茅台集团当时已经涨价的是“53°普通装茅台酒”,计划涨价的是“茅台年份酒”;全兴集团涨价的是“52°精制全兴大曲”;五粮液则是全面涨价——39°和52°总计四款全部涨了。
王楠波说,35°小方瓶(125毫升)劲酒在此之前已经提过三次供货价:最早从79.6元/件涨到了84元/件,之后又涨到了87元/件,此后又涨到了90元/件。“2003年5月18日渠道商涨了一次”。“前三次提价都是成功的”。35°小方瓶劲酒终端价在6元/瓶左右,平摊到每瓶酒实际上只涨了几毛钱。“劲酒全年销售收入的80%都来自这款产品。”
※ 这个时候,我的问题又来了
在6~10元/瓶(注意:是指同等容量)这个价格区间,劲酒是不是“第一领导者”?(实际上这不仅是解决“涨不涨”的问题,同时还是解决“涨多少”的问题。)
如果是,劲酒涨价幅度就可以大胆一点;如果不是,就“微调”。
道理很简单,如果在此价格区间是第一领导者,劲酒涨价就能继续保持这一比较优势,并有效地防范潜在竞争品采取贴近战术,同时把既有竞争品压在其之下,为自己设置一道永远没人逾越的价格防线。此外,还会给劲酒忠诚消费者留下“劲酒有理由也应该卖到这个价格”的印象。(实际上五粮液和茅台就是200~500元价格区间的绝对领导者,“水井坊”在当前则是500元以上价格区间的领导者。)而战略要义也凸显出来:此次涨价为以后的涨价作好铺垫,久而久之,使消费者“习惯性”地接受劲酒涨价行为,此其一;其二,避免走汾酒、全兴的老路,从一开始就重视品牌无形资产的建设,不要等到错过几次机会了再来提价,再来搞所谓的“品牌价值回归”,那时可能已经没有机会了。
如果在上述价格区间,还有5元、6元、7元、8元等众多竞争品,也就是价格与劲酒“挨”得很近,劲酒涨价幅度就应小一点。因为在众多价格差距不是很大的竞争品中,涨几毛对消费者来说是不敏感的。
对茅、五、剑的忠诚消费群来说,涨20~60元他们是不会有多大抵触情绪的;同样,对劲酒的忠诚消费者来说,涨几毛或几元也不会有多大的不良反应。对于冲动性购买者来说,他们对劲酒的销售贡献是有限的,主要贡献还是来自忠诚消费者。如果涨价导致流失了一部分(潜在)冲动性消费者,从长远来看,损失并不大。
另外要把握好三点:
第一,商超和餐饮的涨价幅度——说白了,餐饮的涨幅可以大一点。同规格的五粮液,餐饮渠道价格比商超渠道平均高出80元。“决胜总在决战前”。解决了此问题,劲酒涨价就成功了一半。
第二,劲酒必须在条件成熟情况下推出、培育新的主导产品或升级换代产品。拳头产品不能贪多,但一个(38°/125毫升小方瓶劲酒)显然不能充分支撑产品生态链。而且,推出的这个新品在价格上应该定位在中高档,避免走沱牌的老路——一个消费税就让它不堪重负,直至卖给“德隆”。必须防患于未然——谁知道以后的产业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要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做好准备。
第三,“劲酒要让全国的老百姓都喝得起”,这是一个宏伟目标,可能当前地、县、乡镇消费者占了劲酒很大比例,但大中城市消费者无疑也在增加,针对这两个不同的阶层,是否应该有不同的产品?进一步细分,即使是在大中城市,针对送礼、小康人群,是否也应推出适合他们的产品?这样细分下来,我们会很清楚地看到,劲酒的主导产品应该有两个——一个针对乡镇、农村,一个面向大中城市,而在这个主导产品之上还有个副主导产品,即面向送礼、小康或中高收入人群。
王楠波说,前几次“我们都是在淡季调的价。这时候调价经销商不会有反感、抵触情绪。经销商对劲酒至关重要。成都换了两次经销商,换一次市场就要动荡一次。好在终端网点控制在劲酒手中,没有出现大的失误”。
王楠波认为,涨不涨价要预测经销商和消费者会有啥反应,“要对消费者负责”。
我说:“我知道劲酒是个负责任的企业,但是如果仅从消费者角度考虑,价格永远都涨不起来。这次涨价的名酒中,有哪个考虑了消费者?如果为消费者多想一想,某些名酒就不会涨那么多。”
王楠波点头默许。他告诉我:“在劲酒消费者中,三次返单的占到60%,四次返单的占到40%。而且,消费层面还在扩大,市场深度也在拓展。增长幅度处于逐年上升趋势。我们不会像白酒厂家大起大落,温火慢炖对市场覆盖和深度分销是最有效的,也是最持久的。”
了解劲酒的人都知道,它从来就不相信“做市场就是坐飞机”,不是比谁飞得高,而是看谁飞得远。
为了建立市场信息系统,劲酒从“气温数据库”等基本的信息系统做起。“比如厂家每天出货量、经销商每天出货量以及出货流向、同比增长还是下降等等。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完善的劲酒数据库。”很显然,建立这样一个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对企业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阎爱杰说,有些企业总是花很大的精力和代价处理决策失误带来的麻烦,而不愿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正确的决策上。劲酒也许是个例外。
※ 补记:劲酒“全线上涨”
11月25日我和王楠波见面后,第二天他即飞回武汉。此后我很关心劲酒涨没涨价。手头一堆“烂事”总算忙完了,12月12日,我给王楠波去了个电话,他在电话中说:“回去后第三天(11月29日左右)我们就作了涨价的决定。35°劲酒(125毫升、238毫升和500毫升)系列都涨价了,每件涨了3元。”他说:“那天听了你的两个建议,我很兴奋。”听得出,我的建议从某种程度上让王楠波作出了涨价的决定。
12月14日,王楠波给我发来“预祝圣诞快乐”的短信。在短信中,他“祝福我前途无量,身体永远健康”。我看了颇为感动。
2003年11月于成都
背景说明
和劲酒的接触,实际上从2002年底就开始了,但是一直“只闻其声,未见其人”。2003年3月成都糖酒会期间,我和王楠波第一次见面;4月中旬我出差大冶,在劲牌公司呆了两天。正是“非典”高发期,大冶几乎“全城戒严”,劲牌公司也不例外。每天早上,在公司门口,排起队的员工只有喝了公司提供的用来消炎的中药才能进入厂区。4月26日早上,当我也享受了这种“待遇”后,我发现吴少勋也在队伍里,就和他简单聊了两句。
第 2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