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大师 作者:唐四方
第 729 章
这并不是说何向东真的就天下无敌了,而是说何向东对传统曲艺进行了改动,他既继承了传统,又推陈出新了,也打进了观众的心里,符合了观众的审美要求,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天下无敌吧。
李艺振唱完一曲,苏晓生唱了一段白派京韵大鼓《灞桥挑袍》,田佳妮也唱了骆派经典《剑阁闻铃》。
对田佳妮,观众们就给面子多了,叫好声震天响,毕竟有何向东的面子在这儿呢,再说他们也没想到田佳妮居然也能唱的这么好。
高笑相声团的人也大呼过瘾,他们总算是见识到了中国传统曲艺的深厚底蕴了,也见识到了传统艺人的风采。
台湾跟来的美女记者陈妍忠实且兴奋地记录下这一切,作为一个专业记者的她相信只要自己把这些采访带回去,一定会引起台湾的轰动的。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文化魅力。
在向文社说完相声之后,高笑相声团的文化访问之旅也到了尾声了,虽说相处时间不长,但他们还是跟何向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还邀请何向东有时间一定要去台湾,他们要尽一下地主之谊,另外也想何向东跟他们一起说相声。
何向东自然也应承下来了,说是有机会一定会去的。高笑相声团返回的那天,何向东还去机场送了他们。
正如陈妍预料的那样,在大陆的相声访问,尤其是在向文社的演出被报道出来之后,的确在台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也引起了多加纸媒的转载报道,还有多家电视台联系他们,想要播放相关的视频材料。
台湾人民都很惊叹于大陆的传统曲艺魅力,尤其是何向东和牛先生一起表演的百鸟争鸣,更是被台湾媒体誉为神技。
而何向东的相声包袱竟然在台湾也很响,也有很多人喜欢何向东说相声的风格。于是乎,何向东的盗版盘在台上开始畅销起来了,受此影响,好多台湾艺人甚至于大明星都喜欢上了何向东的相声。
何向东也算是为两岸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了。
北京这边也渐渐回归了平静,向文社一切如常,总部和分社的生意都很好,今年的商演也做了好几场,都很成功。
方文岐相声研习社的学员们的进步也很快,这都是何向东百里挑一选出来的好苗子,肯定是差不了的。
新节目那边何向东也正在跟其他卫视接洽,目前谈好的一家是天津台,天津的曲艺氛围很浓厚,何向东打算在那边也做一档类似万象归春的节目。
就这事何向东还跟京城台闹得有点不愉快,节目的程导跟他明里暗里说了好几次了,台里的领导也找何向东谈过。
只是何向东跟他们签订也不是独家合作的协议,何向东现在是自由身,他不管去任何地方做节目都是符合约定的。
何向东跟天津台那边的合作已经正式定下了,现在新节目也在筹备了,明年应该就要正式录制开播了。
还有书场的事情,何向东在北京大栅栏拿下了一家茶馆做书场,跟人家谈成了合作协议,这家书场就在向文社大栅栏分社边上,两家挨在一起的。
书场的名字就叫听书轩,张阔如给起的,简单明确,一看就能明白,何向东打算就在这里跟评书门的人一起说评一门的古老师亲自担任书场负责人。
第0719章 坑神之名
书场的事情何向东早就想做了,他是说相声的,可也是评书门人,有师承也有门户。
以前在向文社的小园子里面,何向东也经常说一些单口相声还有评书,现在向文社红了,何向东有名气也有财力了,他就打算搞点大动作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没法子的时候,何向东能顾好自己向文社的买卖就已经很不错了,现在条件好了,评书这块也是该重视起来了。
其实现在评书的日子也不好过,比相声还要不景气,传统曲艺现在都处于没落时期,相声还算是矮子里面的将军,都还算是好的。
何向东喜欢说书,也是张氏一门的正宗传人,还传承了王弥苇这一脉的单口相声,何向东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来帮助评书的发展,他义不容辞。
所以他跟现在评书界的几个当家人商量之后,就决定联合开个书场了。
现在的何向东手头上的资源非常丰富,而且他现在已经成名立腕了,就他一人就能带动大批观众慕名而来,只要何向东在听场的发展肯定会很快。
张阔如和王弥苇知道这事儿之后,也是老怀大慰,他们说了一辈子书了,虽然现在上不了台了,但是对说书的这份热爱还是一点都没减少的。
包括建设书场的事情,张阔如在其中也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建设书场单靠何向东一个人可不行,他得有评书门人的支持,现在何向东的面子还没有那么大,这得靠张阔如在从中牵线搭桥才行。
包括古老师出来亲自担任书场的负责人,这就是张阔如一手促成的,现在的古老师就是评书门的当家人,又是曲协的副主席,在门内和官面上都很吃得开。
有他坐镇,书场能减少很多麻烦,而且他交际面很广,也能请来大批优秀说书艺人前来演出,这就可给何向东省了不少力气了。
对何向东来说,向文社的孩子们以后肯定是要学单口相声,学说书的,他自己也是张氏评书的唯一传人,他肯定也是要接着往下传承的。
有听书轩这个场子存在,以后培养传人也会方便许多。而且对振兴评书艺术也是一大帮助,评书本来也是存在民间茶馆书场里面的,这次也算是回归本源了。
事实上,在向文社走红之后,有很多传统艺术都开始从体制走向民间了,重新又瞄准了民间小剧场,开始了回归本源的运动。
……
何向东和古老师还有张阔如在茶楼外面站着,看着茶楼上挂上了听书轩的招牌,他们都露出了期待且欣慰的笑容。
何向东现在头上戴着一顶鸭舌帽,脸上还戴了一副很大的墨镜,何向东也成名立腕了,走在北京城的大街上也会被人认出来,还常常有人拉着他拍照签名聊天。
最初何向东倒是也没觉得有什么,反而认为这是观众对他的喜爱,他还挺乐在其中的,只是到后来就有些控制不住了,因为每次都是一大群人围着他,有几次他连走都走不了。
后来田佳妮也劝他,说他这样不行,太容易出危险了,在大街上的被那么多人围观,三五人还行,人一多再万一出点什么事情,他可担不起这责任。
所以何向东现在出门也就这装备了,田佳妮本来还打算给何向东请保镖的,何向东觉得没这必要,也就给推掉了。
何向东没成名之前,还能随便在露天小摊子里面吃东西,大声说话,说到兴奋地方该骂街就骂街,好不痛快。
现在可不行咯,凡事有得必有失,或许这就是成名的代价吧。
何向东笑着,他脸上肉很多,稍微笑得厉害一点肉就能把墨镜都顶起来,很滑稽:“师哥,您瞧瞧咱这地儿怎么样,是不是个说书的好地方。”
古老师看着古色古香的茶楼,又看看来来往往的行人:“嗯,是不错,这是个好地界啊,地段也好,就是房租太贵了。这场子可得好好经营啊,至少不能亏了,亏本的买卖可长久不了。”
何向东点点头。
张阔如是拄着拐杖的,佝偻着身子,老头儿现在身体已经很差了,主要也是年纪太大了。张清丰估摸着也是可怜老父这么大年纪了,今年这个商界强人也终于要孩子了,他媳妇的肚子也鼓起来了,张阔如也算是放下一件心事了。
何向东现在也很争气,向文社发展形式也一片大好,老头儿也什么可操心的,现在他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已经没落的评书艺术,要是不能看见评书起来,估计老头死都不会安心的。
第 729 章
恋耽美
第 729 章
这并不是说何向东真的就天下无敌了,而是说何向东对传统曲艺进行了改动,他既继承了传统,又推陈出新了,也打进了观众的心里,符合了观众的审美要求,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天下无敌吧。
李艺振唱完一曲,苏晓生唱了一段白派京韵大鼓《灞桥挑袍》,田佳妮也唱了骆派经典《剑阁闻铃》。
对田佳妮,观众们就给面子多了,叫好声震天响,毕竟有何向东的面子在这儿呢,再说他们也没想到田佳妮居然也能唱的这么好。
高笑相声团的人也大呼过瘾,他们总算是见识到了中国传统曲艺的深厚底蕴了,也见识到了传统艺人的风采。
台湾跟来的美女记者陈妍忠实且兴奋地记录下这一切,作为一个专业记者的她相信只要自己把这些采访带回去,一定会引起台湾的轰动的。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文化魅力。
在向文社说完相声之后,高笑相声团的文化访问之旅也到了尾声了,虽说相处时间不长,但他们还是跟何向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还邀请何向东有时间一定要去台湾,他们要尽一下地主之谊,另外也想何向东跟他们一起说相声。
何向东自然也应承下来了,说是有机会一定会去的。高笑相声团返回的那天,何向东还去机场送了他们。
正如陈妍预料的那样,在大陆的相声访问,尤其是在向文社的演出被报道出来之后,的确在台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也引起了多加纸媒的转载报道,还有多家电视台联系他们,想要播放相关的视频材料。
台湾人民都很惊叹于大陆的传统曲艺魅力,尤其是何向东和牛先生一起表演的百鸟争鸣,更是被台湾媒体誉为神技。
而何向东的相声包袱竟然在台湾也很响,也有很多人喜欢何向东说相声的风格。于是乎,何向东的盗版盘在台上开始畅销起来了,受此影响,好多台湾艺人甚至于大明星都喜欢上了何向东的相声。
何向东也算是为两岸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了。
北京这边也渐渐回归了平静,向文社一切如常,总部和分社的生意都很好,今年的商演也做了好几场,都很成功。
方文岐相声研习社的学员们的进步也很快,这都是何向东百里挑一选出来的好苗子,肯定是差不了的。
新节目那边何向东也正在跟其他卫视接洽,目前谈好的一家是天津台,天津的曲艺氛围很浓厚,何向东打算在那边也做一档类似万象归春的节目。
就这事何向东还跟京城台闹得有点不愉快,节目的程导跟他明里暗里说了好几次了,台里的领导也找何向东谈过。
只是何向东跟他们签订也不是独家合作的协议,何向东现在是自由身,他不管去任何地方做节目都是符合约定的。
何向东跟天津台那边的合作已经正式定下了,现在新节目也在筹备了,明年应该就要正式录制开播了。
还有书场的事情,何向东在北京大栅栏拿下了一家茶馆做书场,跟人家谈成了合作协议,这家书场就在向文社大栅栏分社边上,两家挨在一起的。
书场的名字就叫听书轩,张阔如给起的,简单明确,一看就能明白,何向东打算就在这里跟评书门的人一起说评一门的古老师亲自担任书场负责人。
第0719章 坑神之名
书场的事情何向东早就想做了,他是说相声的,可也是评书门人,有师承也有门户。
以前在向文社的小园子里面,何向东也经常说一些单口相声还有评书,现在向文社红了,何向东有名气也有财力了,他就打算搞点大动作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没法子的时候,何向东能顾好自己向文社的买卖就已经很不错了,现在条件好了,评书这块也是该重视起来了。
其实现在评书的日子也不好过,比相声还要不景气,传统曲艺现在都处于没落时期,相声还算是矮子里面的将军,都还算是好的。
何向东喜欢说书,也是张氏一门的正宗传人,还传承了王弥苇这一脉的单口相声,何向东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来帮助评书的发展,他义不容辞。
所以他跟现在评书界的几个当家人商量之后,就决定联合开个书场了。
现在的何向东手头上的资源非常丰富,而且他现在已经成名立腕了,就他一人就能带动大批观众慕名而来,只要何向东在听场的发展肯定会很快。
张阔如和王弥苇知道这事儿之后,也是老怀大慰,他们说了一辈子书了,虽然现在上不了台了,但是对说书的这份热爱还是一点都没减少的。
包括建设书场的事情,张阔如在其中也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建设书场单靠何向东一个人可不行,他得有评书门人的支持,现在何向东的面子还没有那么大,这得靠张阔如在从中牵线搭桥才行。
包括古老师出来亲自担任书场的负责人,这就是张阔如一手促成的,现在的古老师就是评书门的当家人,又是曲协的副主席,在门内和官面上都很吃得开。
有他坐镇,书场能减少很多麻烦,而且他交际面很广,也能请来大批优秀说书艺人前来演出,这就可给何向东省了不少力气了。
对何向东来说,向文社的孩子们以后肯定是要学单口相声,学说书的,他自己也是张氏评书的唯一传人,他肯定也是要接着往下传承的。
有听书轩这个场子存在,以后培养传人也会方便许多。而且对振兴评书艺术也是一大帮助,评书本来也是存在民间茶馆书场里面的,这次也算是回归本源了。
事实上,在向文社走红之后,有很多传统艺术都开始从体制走向民间了,重新又瞄准了民间小剧场,开始了回归本源的运动。
……
何向东和古老师还有张阔如在茶楼外面站着,看着茶楼上挂上了听书轩的招牌,他们都露出了期待且欣慰的笑容。
何向东现在头上戴着一顶鸭舌帽,脸上还戴了一副很大的墨镜,何向东也成名立腕了,走在北京城的大街上也会被人认出来,还常常有人拉着他拍照签名聊天。
最初何向东倒是也没觉得有什么,反而认为这是观众对他的喜爱,他还挺乐在其中的,只是到后来就有些控制不住了,因为每次都是一大群人围着他,有几次他连走都走不了。
后来田佳妮也劝他,说他这样不行,太容易出危险了,在大街上的被那么多人围观,三五人还行,人一多再万一出点什么事情,他可担不起这责任。
所以何向东现在出门也就这装备了,田佳妮本来还打算给何向东请保镖的,何向东觉得没这必要,也就给推掉了。
何向东没成名之前,还能随便在露天小摊子里面吃东西,大声说话,说到兴奋地方该骂街就骂街,好不痛快。
现在可不行咯,凡事有得必有失,或许这就是成名的代价吧。
何向东笑着,他脸上肉很多,稍微笑得厉害一点肉就能把墨镜都顶起来,很滑稽:“师哥,您瞧瞧咱这地儿怎么样,是不是个说书的好地方。”
古老师看着古色古香的茶楼,又看看来来往往的行人:“嗯,是不错,这是个好地界啊,地段也好,就是房租太贵了。这场子可得好好经营啊,至少不能亏了,亏本的买卖可长久不了。”
何向东点点头。
张阔如是拄着拐杖的,佝偻着身子,老头儿现在身体已经很差了,主要也是年纪太大了。张清丰估摸着也是可怜老父这么大年纪了,今年这个商界强人也终于要孩子了,他媳妇的肚子也鼓起来了,张阔如也算是放下一件心事了。
何向东现在也很争气,向文社发展形式也一片大好,老头儿也什么可操心的,现在他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已经没落的评书艺术,要是不能看见评书起来,估计老头死都不会安心的。
第 729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