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大师 作者:唐四方
第 856 章
一路飞机,飞向南京。
商演的准备工作早就已经办好了,演员过去只要准备演出就好了,南京站的门票也都已经卖完了,一切就绪,只待演出了。
到了南京之后,向文社一行人在演出方的安排下住进了酒店,当天晚上何向东出门置办了点礼物,再配上从北京带的特产,这样就差不多了。
他明天要去拜访两个人。
南京城里有他的两个熟人,一个相声前辈张永爷,还有一个是当年在西安茶馆里面比试过单口相声名家傅盛。
第0831章 拜访
以前在江湖行当里面是有拜相的说法的,从前卖艺的艺人都是走南闯北的,是跑江湖的。
当然也有很多艺人就是扎根在某一地儿演出,他就不走了,在这里成家立业,开科收徒,传承香火。
跑江湖的艺人到了一个地方演出的时候,按照江湖规矩,他是需要去拜会当地同行的,这叫拜相。
大概的意思就是“诸位同行行个方便,小弟要来贵宝地演出了”。
在当地的同行也不一定非得是本地人,只要是来的比跑江湖的那位兄弟早就行,就可以接受拜相,这叫行客拜坐客。
这是跑江湖的艺人的规矩。
当地的艺人也同样有规矩,一般正常情况下,他们是不会拒绝人家来演出的,不止不会拒绝,他们还得告诉跑江湖的艺人当地的风土人情,人们的生活习惯,好让跑江湖的艺人能多赚点钱。
如果实在不方便,或者不想让跑江湖的艺人过来卖艺,当地艺人还得凑出盘缠钱来,把人家给送走。
这就是规矩。
当然也有那种不讲规矩的,跑江湖的艺人直接大大咧咧就来了,找一地儿就卖艺了。
当地艺人脾气好一点的,不跟他一般见识的也就算了;真有那脾气不好的,就会直接上去捣乱了。
这都是老年间的江湖的规矩了,到现在就差不多没有了,毕竟现在已经没有纯粹的江湖了。
当然了,这种规矩也不是说就绝对没有了,在现代社会其实也发生了一些变种。
比如何向东要做商演,主办方是北京的环天传媒,但是他们每到一地演出,都会找当地的商演方进行协作,毕竟当地商演方更熟悉当地情况,包场地,包酒店,跑审批都会方便很多。
这也就类似于江湖规矩的行客拜坐客了。
老年间的江湖规矩还有很多,比如演出义务戏。艺人们都是有门有户的,都有传承,这种师承关系就跟普通人家里的亲戚关系是一样的。
比如有艺人跑到一地儿去演出,钱包被人偷了,兜里一分钱都没有,在外面露宿一宿,结果还被淋雨感冒了,生了大病。
在这种陌生地方举目无亲的,他能找谁帮忙去啊?这时候同门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他可以找到当地的同行了,报上自己的师承门户,如果正好有同一师门的人存在,这就好办了,这就是见着亲人了啊。
师门的人就会帮助你,管你吃,管你住,给你治病,还会义务演出几场,把挣来的钱给你,好让你能有盘缠离开,这叫义务戏。
所以别老认为传统师承关系就是老封建,就是落后文化,这里面学问大着呢,这里面的人情味浓着呢。
何向东走南闯北也多年了,早年间跟着师父就跑遍全国了。在那些年里,他们不只是演出,更多的是和其他艺人的交流,还有就是搜集和整理传统相声。
何向东相声技艺最快增长的时候,就是在这些年里面。在这些年里,何向东和方文岐也的确拜访了无数老艺人了,有开心的经历,也有不开心的,不过反正都过去了。
现在何向东出来跑商演,如果知道当地有关系还不错的艺人,他是一定会去拜访的。
如果没有就算了,他也不想再去搞拜相那一套了,现在江湖规矩都没有了,他再去拜相,人家给他二百块钱,让他走人,那他走是不走啊?
所以就算了。
当年在天津的商演的时候,他还搞过拜相,天津毕竟是曲艺之乡,相声窝子,不搞拜相说不过去。可惜啊,也还是有太多人不给面子,不过也有所得,现在向文社里的蔡生意和苏生德两兄弟不就是那个时候弄来的么。
在南京站,何向东真正有交情的也就是两位艺人,一个是相声前辈张永爷,还有就是他的好朋友,傅盛。
何向东和张永爷的交情得追溯到97年了,那是在天津录制传统相声段子集锦的时候了,那时候的何向东还是一文不值,向文社也还是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但是张永爷很赏识何向东,还给他提了很多宝贵意见,还传了他一段失传的单口相声《张双喜捉妖》。
两人的交情是从这儿起的。
后来在牡丹奖比赛上,何向东还跟张永爷的徒弟们比了一场,人家真不愧是名家子弟啊,就连何向东这种高手都得是临场改了段子才险胜了人家。
至于何向东和傅盛是在西安茶馆里认识的,那是王弥苇老爷子选传人,让何向东跟傅盛比一场。
傅盛说的是《九头案》,何向东说的是《张双喜捉妖》。
何向东卯足了力气才堪堪和他打成平手,也是在这次比试后,何向东认识了王弥苇,也接受了净街王的传承。
后来也是在牡丹奖的评选上,何向东和傅盛再度对上了,这时候的何向东的功夫已经不是傅盛能比的了,何向东可谓是大胜一场。
说起来慢慢的都是回忆啊。
第二日清早,何向东先拿着东西去拜访张永爷,陪同一起的还有薛果,还有他的几个徒弟。
张永爷早就退休在家了,现在没事就是溜溜鸟,打打太极,写写毛笔字,跟普通退休老人没什么大区别。
再有那闲工夫也会去指导指导后生晚辈,江南旗的相声艺术可不是盖的,北侯南张,这是和老侯爷相提并论的艺人啊。
电话是早就通过的,张永爷也知道何向东来拜访他,也就在家等他。好多年没瞧见这小子了,张永爷再见他的时候,也是唏嘘感慨。
谁能想到当年那个毛头小子竟然能有现在的成就啊,或许说,他早有预料,但他也没想到何向东会有如此成就。
再见何向东的时候,张永爷也很高兴,跟他絮絮叨叨说了很多话。何向东跟高秉生对赌的事情,他也知道了。
张永爷也半晌都说不出什么话来,只是说了一句话:“相声艺人的根是在观众身上,手艺人得凭能耐吃饭。”
何向东郑重点头,表示受教。
第 856 章
恋耽美
第 856 章
一路飞机,飞向南京。
商演的准备工作早就已经办好了,演员过去只要准备演出就好了,南京站的门票也都已经卖完了,一切就绪,只待演出了。
到了南京之后,向文社一行人在演出方的安排下住进了酒店,当天晚上何向东出门置办了点礼物,再配上从北京带的特产,这样就差不多了。
他明天要去拜访两个人。
南京城里有他的两个熟人,一个相声前辈张永爷,还有一个是当年在西安茶馆里面比试过单口相声名家傅盛。
第0831章 拜访
以前在江湖行当里面是有拜相的说法的,从前卖艺的艺人都是走南闯北的,是跑江湖的。
当然也有很多艺人就是扎根在某一地儿演出,他就不走了,在这里成家立业,开科收徒,传承香火。
跑江湖的艺人到了一个地方演出的时候,按照江湖规矩,他是需要去拜会当地同行的,这叫拜相。
大概的意思就是“诸位同行行个方便,小弟要来贵宝地演出了”。
在当地的同行也不一定非得是本地人,只要是来的比跑江湖的那位兄弟早就行,就可以接受拜相,这叫行客拜坐客。
这是跑江湖的艺人的规矩。
当地的艺人也同样有规矩,一般正常情况下,他们是不会拒绝人家来演出的,不止不会拒绝,他们还得告诉跑江湖的艺人当地的风土人情,人们的生活习惯,好让跑江湖的艺人能多赚点钱。
如果实在不方便,或者不想让跑江湖的艺人过来卖艺,当地艺人还得凑出盘缠钱来,把人家给送走。
这就是规矩。
当然也有那种不讲规矩的,跑江湖的艺人直接大大咧咧就来了,找一地儿就卖艺了。
当地艺人脾气好一点的,不跟他一般见识的也就算了;真有那脾气不好的,就会直接上去捣乱了。
这都是老年间的江湖的规矩了,到现在就差不多没有了,毕竟现在已经没有纯粹的江湖了。
当然了,这种规矩也不是说就绝对没有了,在现代社会其实也发生了一些变种。
比如何向东要做商演,主办方是北京的环天传媒,但是他们每到一地演出,都会找当地的商演方进行协作,毕竟当地商演方更熟悉当地情况,包场地,包酒店,跑审批都会方便很多。
这也就类似于江湖规矩的行客拜坐客了。
老年间的江湖规矩还有很多,比如演出义务戏。艺人们都是有门有户的,都有传承,这种师承关系就跟普通人家里的亲戚关系是一样的。
比如有艺人跑到一地儿去演出,钱包被人偷了,兜里一分钱都没有,在外面露宿一宿,结果还被淋雨感冒了,生了大病。
在这种陌生地方举目无亲的,他能找谁帮忙去啊?这时候同门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他可以找到当地的同行了,报上自己的师承门户,如果正好有同一师门的人存在,这就好办了,这就是见着亲人了啊。
师门的人就会帮助你,管你吃,管你住,给你治病,还会义务演出几场,把挣来的钱给你,好让你能有盘缠离开,这叫义务戏。
所以别老认为传统师承关系就是老封建,就是落后文化,这里面学问大着呢,这里面的人情味浓着呢。
何向东走南闯北也多年了,早年间跟着师父就跑遍全国了。在那些年里,他们不只是演出,更多的是和其他艺人的交流,还有就是搜集和整理传统相声。
何向东相声技艺最快增长的时候,就是在这些年里面。在这些年里,何向东和方文岐也的确拜访了无数老艺人了,有开心的经历,也有不开心的,不过反正都过去了。
现在何向东出来跑商演,如果知道当地有关系还不错的艺人,他是一定会去拜访的。
如果没有就算了,他也不想再去搞拜相那一套了,现在江湖规矩都没有了,他再去拜相,人家给他二百块钱,让他走人,那他走是不走啊?
所以就算了。
当年在天津的商演的时候,他还搞过拜相,天津毕竟是曲艺之乡,相声窝子,不搞拜相说不过去。可惜啊,也还是有太多人不给面子,不过也有所得,现在向文社里的蔡生意和苏生德两兄弟不就是那个时候弄来的么。
在南京站,何向东真正有交情的也就是两位艺人,一个是相声前辈张永爷,还有就是他的好朋友,傅盛。
何向东和张永爷的交情得追溯到97年了,那是在天津录制传统相声段子集锦的时候了,那时候的何向东还是一文不值,向文社也还是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但是张永爷很赏识何向东,还给他提了很多宝贵意见,还传了他一段失传的单口相声《张双喜捉妖》。
两人的交情是从这儿起的。
后来在牡丹奖比赛上,何向东还跟张永爷的徒弟们比了一场,人家真不愧是名家子弟啊,就连何向东这种高手都得是临场改了段子才险胜了人家。
至于何向东和傅盛是在西安茶馆里认识的,那是王弥苇老爷子选传人,让何向东跟傅盛比一场。
傅盛说的是《九头案》,何向东说的是《张双喜捉妖》。
何向东卯足了力气才堪堪和他打成平手,也是在这次比试后,何向东认识了王弥苇,也接受了净街王的传承。
后来也是在牡丹奖的评选上,何向东和傅盛再度对上了,这时候的何向东的功夫已经不是傅盛能比的了,何向东可谓是大胜一场。
说起来慢慢的都是回忆啊。
第二日清早,何向东先拿着东西去拜访张永爷,陪同一起的还有薛果,还有他的几个徒弟。
张永爷早就退休在家了,现在没事就是溜溜鸟,打打太极,写写毛笔字,跟普通退休老人没什么大区别。
再有那闲工夫也会去指导指导后生晚辈,江南旗的相声艺术可不是盖的,北侯南张,这是和老侯爷相提并论的艺人啊。
电话是早就通过的,张永爷也知道何向东来拜访他,也就在家等他。好多年没瞧见这小子了,张永爷再见他的时候,也是唏嘘感慨。
谁能想到当年那个毛头小子竟然能有现在的成就啊,或许说,他早有预料,但他也没想到何向东会有如此成就。
再见何向东的时候,张永爷也很高兴,跟他絮絮叨叨说了很多话。何向东跟高秉生对赌的事情,他也知道了。
张永爷也半晌都说不出什么话来,只是说了一句话:“相声艺人的根是在观众身上,手艺人得凭能耐吃饭。”
何向东郑重点头,表示受教。
第 856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