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小世界:从大爆炸到你(出书版) 作者: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译者:徐彬/ 于秀秀/刘晓婷
第 2 章
在所有这些大历史活动进行的同时,我想另外编写关于大历史的书。熟悉了大历史的各种版本,并且了解了其中运用的结构和呈现的方式等问题后,我希望重新思考大历史的故事。
然而,我最渴望做的,是面向青少年学生群体和大众读者,写一部简单明了的大历史。(1961年9月到1963年6月,我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东部高中,教了两年的十年级世界史课程。)相比之前的版本,我还想留出更多的篇幅讲述科学部分,这样做是为了解释起来更加明了,并更加充分地将人类置于合理的背景之中。
我希望这一版的大历史能够面向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学生、教师和社会大众。我希望教师发现它的用处,将其作为大历史项目网上材料的有益补充。我希望学生能把它放进背包,摆上书架。我希望这本书易于翻译,这样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够了解138亿年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史诗故事。
本书分为12章,非常便于用一个学期来讲授,如有需要,可以一周讲一章。第1章讨论何为科学方法,何为大历史。最后一章讨论人们理解大历史的不同方法,以及如何发现其中的意义。其余10个篇章讲述这一史诗故事的8个重要节点或临界点。其中,“生命的进化”这一临界点需要用两章来讲述,而关于未来的探讨放在了第11章。
虽然这本书不是以传统的教材形式编写的,但很便于用作教学。书后还附了词汇表,供学生和教师查阅关键词。每章都有对前沿知识的疑问,以及该章的内容如何直接应用于读者的建议,以便解答这个长期存在的疑惑:我为什么要学这个?另外,书中还介绍了12位在当下科学和人文领域大家感兴趣的学者。
传统的教材往往很枯燥,希望我这本书能有趣一些。我相信各位会享受本书,手不释卷。毕竟,这是有史以来讲述得最精彩纷呈的故事——氢气如何最终变为人类。(谢谢布莱安·司威姆。)
第1章 关于宇宙,我们了解多少?
我们人类似乎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去发现自然界的模式规律,去理解我们的历史和周遭环境。在茫茫宇宙中,我们人类究竟处在什么位置呢?
什么是“大历史”?
讲述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的故事,这被称为“大历史”。(其他说法还有“宇宙历程”“进化史诗”或“宇宙进化”等。)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就像爬到山巅,俯瞰山下的整个景色,或者跳进宇宙空间,观望整个地球。虽然无法看到大部分细节,但整个图景尽收眼底,而这在山谷中是看不到的。
从宇宙大爆炸到此时此刻,从古至今,大历史无所不包。大历史的讲述者被称为“大历史学家”。他们的知识和信息来自多个学术领域:从天文学、物理学(原子、恒星和星系)到化学(原子组合成元素);讲到行星的形成,需要地质学的知识(岩石及其形成);说到生命的起源,需要生物学的知识(生物体);人类出现后,又得掌握人文学科的知识——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你会发现,大历史从最大的尺度上讲述历史,几乎涵盖了人类知识的大部分学科。为了运用这些知识搞明白过去发生的故事,大历史将科学和人文融为一体。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世界各地的很多大学教授都开始讲述整体历史。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那时他们已经积累了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经验知识,并能加以应用。而测量物体年代的技术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到1953年,科学家已经确定地球的年龄为45亿年,同时也估算出宇宙的年龄,约为100亿至200亿年。到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都接受了“板块构造论”——地壳的板块在地球内部半熔融的物质上漂浮移动。这一发现是了解地球历史的关键。
大卫·克里斯蒂安
“大历史”的创始人
克里斯蒂安,历史系教授,待人热情开朗,“大历史”这个概念就是他提出的。
你觉得能想出“大历史”这个概念和这样一个称谓的人,会是什么样的人呢?或许是大学历史教授,古板沉闷,一身学究气,不上课的时候就埋在图堆里?又或许是一个热情开朗、风趣幽默、爱说爱笑的人?
请看大卫·克里斯蒂安的照片,或许你能看出来他很爱表演,但他却是澳大利亚悉尼麦考瑞大学的历史系教授。
2013年11月,克里斯蒂安做客美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科尔伯特报告》。一开始,主持人斯蒂芬·科尔伯特(Stephe)就对他说:“你想通过历史,将广泛范围内不同的事物连接起来,然后让大家了解宇宙从大爆炸到现在的整体历史。为什么不整点儿更宏大的东西呢?”克里斯蒂安会心一笑,答道:“这个课程就是要教你整个时间的历史,展示一幅时间和空间的地图。要是能在这张地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你就会察觉自身的意义——关于身处何地,将来会成为什么样子。”
克里斯蒂安不是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人,他出生在纽约的布鲁克林,那是他妈妈卡罗尔·凯西·塔特尔的故乡。父亲是英国人,名叫约翰·克里斯蒂安。二战时期,战争结束前一年,他的父亲在英国陆军担任陆军少校,与母亲在土耳其的伊兹密尔相识,后来结为连理。1946年,为了迎接大卫的出生,母亲返回布鲁克林。
二战结束后,父亲在尼日利亚任职,是殖民地的官员,大卫在那里长大,7岁时去了英国,在寄宿学校上学。大卫依然记得在尼日利亚乡下时,作为美国人的妈妈给他上的激动人心的启蒙课。要想搞明白父母二人如何相遇相识,一家人又是如何搬去了尼日利亚,他需要世界历史和地理方面的知识。
克里斯蒂安就读于英国的牛津大学,后来又去了加拿大的西安大略大学,在那儿结识了他的妻子,美籍塞尔维亚人夏蒂·兰德尔(dall),她在缅因州波特兰附近长大。在西安大略大学的时候,克里斯蒂安沉迷于戏剧,梦想成为一名演员。后来他回到牛津大学,攻读俄国历史方向的博士学位。虽然他的论文是关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但比起皇帝和皇后,他对日常生活的兴趣更浓厚些。
1975年,克里斯蒂安开始了人生第一份工作,在麦考瑞大学教俄国史。他撰写了几部俄国饮食历史方面的专著,其中一本写的是伏特加,书名是《活水》(Living ergence),但尚未完全理解它。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一概念萌芽时还只是一种假说,现在已有若干证据支撑它。
假说是这样的:科学家认为,当部分结构以特定方式排列,条件恰到好处时,增加的能量在结构之间流动,新事物就会产生。科学家使用两个词语来描述“恰到好处”的条件:“最优条件”(Optimal s)和“金发女孩条件”(Goldiloditions),后者出自英国童话《金发女孩与三只熊》。金发女孩条件是指既不太烫也不太凉,既不太大也不太小,刚刚好的条件。
对于如何给这些转型时期,也就是新事物出现的时期命名,讲述这个宇宙故事的人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对于究竟有多少个这样的时期,科学家们也未达成一致意见。他们也将其称为“过渡期”(transition)或者“转换期”(transformation)。有些故事的讲述者,比如天体物理学家埃里克·蔡森称其为“时代”(epoch)。还有一些人,比如荷兰生物化学家和社会学家弗莱德·斯皮尔,将其称为“朝代”(regime)。有些人则什么名字也不叫——只是在故事的讲述中,提到有这么一回事儿罢了。
第 2 章
恋耽美
第 2 章
在所有这些大历史活动进行的同时,我想另外编写关于大历史的书。熟悉了大历史的各种版本,并且了解了其中运用的结构和呈现的方式等问题后,我希望重新思考大历史的故事。
然而,我最渴望做的,是面向青少年学生群体和大众读者,写一部简单明了的大历史。(1961年9月到1963年6月,我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东部高中,教了两年的十年级世界史课程。)相比之前的版本,我还想留出更多的篇幅讲述科学部分,这样做是为了解释起来更加明了,并更加充分地将人类置于合理的背景之中。
我希望这一版的大历史能够面向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学生、教师和社会大众。我希望教师发现它的用处,将其作为大历史项目网上材料的有益补充。我希望学生能把它放进背包,摆上书架。我希望这本书易于翻译,这样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够了解138亿年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史诗故事。
本书分为12章,非常便于用一个学期来讲授,如有需要,可以一周讲一章。第1章讨论何为科学方法,何为大历史。最后一章讨论人们理解大历史的不同方法,以及如何发现其中的意义。其余10个篇章讲述这一史诗故事的8个重要节点或临界点。其中,“生命的进化”这一临界点需要用两章来讲述,而关于未来的探讨放在了第11章。
虽然这本书不是以传统的教材形式编写的,但很便于用作教学。书后还附了词汇表,供学生和教师查阅关键词。每章都有对前沿知识的疑问,以及该章的内容如何直接应用于读者的建议,以便解答这个长期存在的疑惑:我为什么要学这个?另外,书中还介绍了12位在当下科学和人文领域大家感兴趣的学者。
传统的教材往往很枯燥,希望我这本书能有趣一些。我相信各位会享受本书,手不释卷。毕竟,这是有史以来讲述得最精彩纷呈的故事——氢气如何最终变为人类。(谢谢布莱安·司威姆。)
第1章 关于宇宙,我们了解多少?
我们人类似乎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去发现自然界的模式规律,去理解我们的历史和周遭环境。在茫茫宇宙中,我们人类究竟处在什么位置呢?
什么是“大历史”?
讲述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的故事,这被称为“大历史”。(其他说法还有“宇宙历程”“进化史诗”或“宇宙进化”等。)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就像爬到山巅,俯瞰山下的整个景色,或者跳进宇宙空间,观望整个地球。虽然无法看到大部分细节,但整个图景尽收眼底,而这在山谷中是看不到的。
从宇宙大爆炸到此时此刻,从古至今,大历史无所不包。大历史的讲述者被称为“大历史学家”。他们的知识和信息来自多个学术领域:从天文学、物理学(原子、恒星和星系)到化学(原子组合成元素);讲到行星的形成,需要地质学的知识(岩石及其形成);说到生命的起源,需要生物学的知识(生物体);人类出现后,又得掌握人文学科的知识——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你会发现,大历史从最大的尺度上讲述历史,几乎涵盖了人类知识的大部分学科。为了运用这些知识搞明白过去发生的故事,大历史将科学和人文融为一体。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世界各地的很多大学教授都开始讲述整体历史。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那时他们已经积累了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经验知识,并能加以应用。而测量物体年代的技术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到1953年,科学家已经确定地球的年龄为45亿年,同时也估算出宇宙的年龄,约为100亿至200亿年。到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都接受了“板块构造论”——地壳的板块在地球内部半熔融的物质上漂浮移动。这一发现是了解地球历史的关键。
大卫·克里斯蒂安
“大历史”的创始人
克里斯蒂安,历史系教授,待人热情开朗,“大历史”这个概念就是他提出的。
你觉得能想出“大历史”这个概念和这样一个称谓的人,会是什么样的人呢?或许是大学历史教授,古板沉闷,一身学究气,不上课的时候就埋在图堆里?又或许是一个热情开朗、风趣幽默、爱说爱笑的人?
请看大卫·克里斯蒂安的照片,或许你能看出来他很爱表演,但他却是澳大利亚悉尼麦考瑞大学的历史系教授。
2013年11月,克里斯蒂安做客美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科尔伯特报告》。一开始,主持人斯蒂芬·科尔伯特(Stephe)就对他说:“你想通过历史,将广泛范围内不同的事物连接起来,然后让大家了解宇宙从大爆炸到现在的整体历史。为什么不整点儿更宏大的东西呢?”克里斯蒂安会心一笑,答道:“这个课程就是要教你整个时间的历史,展示一幅时间和空间的地图。要是能在这张地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你就会察觉自身的意义——关于身处何地,将来会成为什么样子。”
克里斯蒂安不是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人,他出生在纽约的布鲁克林,那是他妈妈卡罗尔·凯西·塔特尔的故乡。父亲是英国人,名叫约翰·克里斯蒂安。二战时期,战争结束前一年,他的父亲在英国陆军担任陆军少校,与母亲在土耳其的伊兹密尔相识,后来结为连理。1946年,为了迎接大卫的出生,母亲返回布鲁克林。
二战结束后,父亲在尼日利亚任职,是殖民地的官员,大卫在那里长大,7岁时去了英国,在寄宿学校上学。大卫依然记得在尼日利亚乡下时,作为美国人的妈妈给他上的激动人心的启蒙课。要想搞明白父母二人如何相遇相识,一家人又是如何搬去了尼日利亚,他需要世界历史和地理方面的知识。
克里斯蒂安就读于英国的牛津大学,后来又去了加拿大的西安大略大学,在那儿结识了他的妻子,美籍塞尔维亚人夏蒂·兰德尔(dall),她在缅因州波特兰附近长大。在西安大略大学的时候,克里斯蒂安沉迷于戏剧,梦想成为一名演员。后来他回到牛津大学,攻读俄国历史方向的博士学位。虽然他的论文是关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但比起皇帝和皇后,他对日常生活的兴趣更浓厚些。
1975年,克里斯蒂安开始了人生第一份工作,在麦考瑞大学教俄国史。他撰写了几部俄国饮食历史方面的专著,其中一本写的是伏特加,书名是《活水》(Living ergence),但尚未完全理解它。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一概念萌芽时还只是一种假说,现在已有若干证据支撑它。
假说是这样的:科学家认为,当部分结构以特定方式排列,条件恰到好处时,增加的能量在结构之间流动,新事物就会产生。科学家使用两个词语来描述“恰到好处”的条件:“最优条件”(Optimal s)和“金发女孩条件”(Goldiloditions),后者出自英国童话《金发女孩与三只熊》。金发女孩条件是指既不太烫也不太凉,既不太大也不太小,刚刚好的条件。
对于如何给这些转型时期,也就是新事物出现的时期命名,讲述这个宇宙故事的人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对于究竟有多少个这样的时期,科学家们也未达成一致意见。他们也将其称为“过渡期”(transition)或者“转换期”(transformation)。有些故事的讲述者,比如天体物理学家埃里克·蔡森称其为“时代”(epoch)。还有一些人,比如荷兰生物化学家和社会学家弗莱德·斯皮尔,将其称为“朝代”(regime)。有些人则什么名字也不叫——只是在故事的讲述中,提到有这么一回事儿罢了。
第 2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