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小世界:从大爆炸到你(出书版) 作者: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译者:徐彬/ 于秀秀/刘晓婷
第 21 章
第一种驯养的野生动物是灰狼,最终这种动物演化成了狗。这种进化发生于约3万年前的西伯利亚。你能想象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吗?也许狼在露营地周围闲逛,想要得到一两块肉。也许是人类发现了母狼死后留下来的小狼崽并开始饲养它。小狼崽很容易就适应了人类生活,并开始把人类当作群体的首领。比起其他动物,狼/狗好像更能够读懂人类的情感和信号。一些生物学家相信人类在10万年前就驯化了狼。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植物都适合驯化。实际上,大部分都不适合。目前,仅有100种植物被驯化,而在148种大型陆地哺乳动物中仅有14种被驯化。河马的乳汁营养丰富、味道可口,但是不知为何,无法把它们圈养起来。能够适应驯养的哺乳动物需要迅速成长、听从群体头领的指挥、性情温和、容易驾驭,同时还能够在圈养环境中交配繁殖。
考古学家曾经认为农业可能始于地球上的某一单一地区,然后再扩散到世界各地,他们将这种模式称为“传播”。现在,考古学家有证据证明,农业是在至少3个不同的地区独立出现的,甚至有可能是在7个或更多的地区同时出现的。
也许农业最早出现的地方是现在的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和以色列所在的高地,有时这片地区又叫作“新月沃地”。这里的土壤十分肥沃,当时温度适宜,降雨量也十分适合植物生长。欧亚大陆的动植物种类比其他大陆更丰富。这可能是由于这里是泛大陆分裂后最为广袤的一块土地,因此这里有更多不同种类的物种。
新月沃地的高地有许多可供农民种植、收获和存储的野生植物:扁豆、豌豆、鹰嘴豆、亚麻、大麦以及两种不同的麦子。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7000年,那里的人驯化了这些植物。山羊和绵羊也是当地的野生动物,稍晚也得到了驯化。
之后,其他地方也逐渐产生了农业:埃及的尼罗河峡谷、北印度的印度河峡谷、中国的南方和北方、中美洲、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当然,这些地方所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动物有所不同。中国南方主要的谷类是大米,饲养的动物主要是猪和鸡。安第斯山脉主要的农作物是马铃薯。非洲主要的谷类是小米。中美洲主要的谷类农作物是玉米,他们种植的玉米的芯最初和人类的拇指一样大小。一代又一代农民不断选择玉米芯较大的种子进行种植,最终培育出现在的玉米。
与非洲和欧亚大陆比起来,美洲种植的植物种类较少,饲养的动物种类更少。中美洲有玉米、豆类、狗和火鸡——没有马、奶牛、猪、鸡、绵羊和山羊。安第斯山脉有马铃薯、花生、藜麦(昆诺阿藜)、大羊驼、羊驼和豚鼠。这种不同使得非—欧亚大陆的人们在储存食物方面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的人类,由此为城市和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农业能够在短短几千年的时间里,便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出现?这种“为什么”的问题是最难回答的,而且对这个问题,学者仍然莫衷一是。也许有多重因素可以解释这种发展。
当然,气候变化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最后一次冰期之后,温度迅速升高,这就使得农业发展有了可能,而且,有可能是由于大型冰期哺乳动物的灭绝,使得发展农业变得尤为必要。然而,气候并不是逐渐变暖的。约公元前11500年,气候明显变暖,之后到了公元前10500—前8500年,温度又明显变冷,之后便稳定在一个波动不大的温暖期,这段时期延续了约1万年。自从上一个持续了1.5万年、于11万年前结束的间冰期以来,这是第一个较为漫长的温暖期。
农业起源的可能地区
几乎可以说大体在同一时间,世界各地的人都独立地学会了驯化动植物。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迫使生活在海边的人退到内陆。人类的总数量缓慢增加。在野生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人们定居下来,不再四处游荡;当野生资源减少时,他们已经不知道该如何游荡了。他们不得不开始学习种植农作物、饲养动物。不知为何,这些因素在几千年的时间里相互交织,导致世界上几个地方都出现了农业。
在村庄定居,以种植农作物、饲养动物为生,比起狩猎和采集,这种生活方式要求人们更多地劳作。进行农耕的人所食用的食物种类减少了,营养也不如以前丰富了,而且饲养的动物还会传染给人疾病。(麻疹和天花是从奶牛身上变异产生的,流感和哮喘则是从猪和鸭子身上传染而来的。)农业村庄的生活可能不如那些狩猎采集者的生活那么愉快。
但是大部分时候,比起狩猎采集者,农民们会获得更充足食物,尽管食物种类较少。儿童断奶的时间提前了,出生率也有所提高。男性负责用犁耕地,因为这需要更大的力气。妇女则留在家中,因为多生育子女作为帮手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至关重要。人们学到了新型的自律能力,比如,必须保留一部分种子用于种植,而种植也需要依据时令进行。
在对世界的看法上,人类觉得自身与自然世界间的关联开始减少。看上去,自然世界对人类的影响开始小于文化世界的影响。酋长逐渐变成了领导人,萨满也逐渐变成了祭司。人们开始根据历法而不是特定情况举办祭祀典礼。生命的神秘力量开始被人们看作神和女神,在人们的想象中,这些神灵与人类行为相似,但是却能长生不老,并居住在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里。
进行农业耕种的时候,人们开始清除树木杂草、耕地播种,这些劳作改变了地球面貌。人口数量也从公元前9000年的1000万增长到公元前3000年的5000万。由于农业的出现,人类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大大增加,由此引发了更大的变化。
早期城市、国家、文明和帝国(公元前3500—前1000年)
由于新月沃地的人们率先开始驯化动植物,因此第一座城市——乌鲁克(Uruk)——出现在新月沃地一处叫作“美索不达米亚”的地方,这也就不足为奇了。乌鲁克是在公元前3500年在今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岸边崛起的,当时那里的人口约为1万,在当时来说,是单一地点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据某些资料估计,到了公元前3000年,乌鲁克的人口达到了5万。
之后,其他较为肥沃的地区相继开始出现城市。靠近尼罗河三角洲的埃及出现了孟菲斯(Memphis),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河谷出现了安阳,印度河峡谷中出现了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由于适合驯化的动植物较少,以及诸多其他因素,美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太平洋岛屿的城市出现得较晚。
城市与村庄、城镇不同,城市人口较多——成千上万的人聚居在城市中。城墙外附近地区的农民会为城市提供食物,支持城市运转。如此,城市人口便有时间发展特殊职业,如官员、烘焙师、制陶师和银匠。城市中形成阶级,富裕的精英统治者、祭司、贵族和抄写员位于顶层(这部分人不到总人口的10%),其他大部分人位于底层。
城市变得有组织化之后,国家很快开始出现。国家指的是一座城市加上附近的城镇和农场,或几座城市加上其附属区域构成的疆域,人口可达上百万。国家具有权力结构,可以镇压、平息内部战争,同时国家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征收贡赋和税收。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精英学会了利用其他人的力量,就像农民学会利用动植物的能量一样。
一旦国家形成,统治者可以通过征服其他国家来增加资源。帝国由此出现了——帝国指的是由一位统治者统治的多个城市和国家的大片疆域。在早期国家和帝国时期,它们之间战争频繁。
这些早期国家和帝国又称作“文明”。英语中“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来自拉丁语的“civilis”,是“civis”的一种形式,意为“属于某个城市的”。文明有几个不同的含义,通常用于表示某些比其他群体更为优秀或高级(有文化)的群体。大历史学家会谨慎地说,文明并不是更优秀或更高级,而是更复杂,因为某个文明中的人,至少是那些处于阶级顶层的人,可以掌握更多的物质资源和能量。某些大历史学家会用“国家”和“帝国”或“复杂国家”这一类的术语来指代“文明”,由此规避后者带来的问题。
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文明”有哪些共性呢?人们对此作了很多探讨。通常,历史书会描述作者们所看到的文明的积极方面:人口密度、职业分工、频繁的贸易交流、纪念性建筑、会计、书写、行政管理、国家宗教、有文化成就的富裕精英以及能够制止内战的常备军。但是文明也有其消极方面:阶级不平等、强制性高额赋税、国家间战事频发、疾病频发、奴隶制和父权制(这是日益增长的阶级制度的一部分)。这些特点,既有其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但凡有文明崛起的地方,便有这些特点。
早期帝国是在早期城邦国家的基础上产生的。在非—欧亚大陆,早期帝国是在肥沃的河谷中产生的,周围是无法供人定居的陆地,通常是沙漠。这种情况最初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你可能听说过这个帝国最著名的国王“吉尔伽美什”,他曾在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500年间的某段时间统治该帝国。世界上最早的以文字书写的文学作品中就记录了他的故事——《吉尔伽美什史诗》(EpicGilgamesh )。早期埃及统治者(称为法老)建造了金字塔。早期,中国北方有一位著名的统治者叫作“武丁”(死于公元前1192年),因其妻子“妇好”而出名,后者的陵墓于1976年被发现。
直到14、15世纪,墨西哥和安第斯山脉才出现全面文明,但是到了16世纪初,欧洲入侵者消灭了这些文明。美洲早期的城镇和文化至少已经存在了4000年,但是这种文明是否有足够的人口密度,达到全面文明的标准,还有待商榷。在一些太平洋岛屿上,社会看似也是朝着文明发展,但是岛上的自然资源却无法支撑起全面的文明。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种各样的因素——气候、当地的动植物、土地质量等——都不适合产生强大的帝国。
为什么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仅仅2500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这一切呢?对于如此之多的变化来说,这个时间跨度特别短,尤其是在我们已经习惯了地质年代动辄上百万年的时间跨度的情况下。
与通常情况类似的是,这其中也有诸多因素共同发挥作用。首先,当然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就是当时的气候不是十分稳定。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欧亚大陆的气候变得更冷更干旱,高地地区无法再为当地人口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因此,许多人迁徙到水资源丰富的河谷地区,最早的城市便产生了。
人们的创新能力也有所提高。随着人口增加,有好点子的人更多了,比如如何进行大面积灌溉、如何制陶或炼铁等。这些创新方法广为交流传播,提高了生产力(以较少的能量生产出较多的食物)。因此,能养活更多的人。人口数量从公元前3000年的5000万上升到公元前1000年的1.2亿。
上一段描述的是一个正反馈循环。这个循环是这样的:第一个变化带来另一个变化,然后带来第三个变化,第三个变化又放大了第一个变化的效用。
但是还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90%的人会允许一批人数极少的精英来统领他们?况且这些领导者经常像对待家畜一样对待这些人民。这个问题至今仍存在,你觉得答案是什么?
全世界的历史学家通常只会强调两个答案中的某一个。或者是人们达成了一致意见——人们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者来组织和保护他们,要么就是胁迫——统治者通过武力控制资源,然后强制推行他们的意愿。大历史学家通常会说,一致意见和胁迫两者都发挥了作用。由于人口逐渐密集,人们需要领导者来制止争斗,并用警察和军队来保护他们。人们也需要领导者组织大规模灌溉、制定行为规则、分配盈余,并组织宗教仪式。最终,有领导力的领导者或统治者学会了利用他们掌控的资源来达到个人目的——扩张个人权力和财富,增强其征收贡赋和税收的能力。一致意见和胁迫,在古代,乃至今天,似乎都是社会这出大剧所共有的特点。
正反馈循环
从人类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正反馈循环。被驯化的动植物对此会有何看法呢?
扩张的帝国(公元前1000—公元1500年)
早期国家和帝国建立之后,它们便开始经历长期的崛起和衰落、扩张和收缩的过程。然而,整体来说,在接下来的2500年里,地球上受帝国控制的土地面积是稳步增加的。
文明的进步可以通过人口数量的增加反映出来。在这段时间最初的1000年里,全球人口增加了2倍之多,从最初的1.2亿增加到2.5亿,其中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周围是农场的文明之地。在接下来的1000年(公元1—公元1000年)里,由于疾病的大面积蔓延,全球人口没有持续增长。到了公元1500年,全球人口再次增长,数量达到了4亿。
到公元前1000年时,欧亚大陆和北非的文明就不再完全隔绝了。各个地方都存在着某些关联。然而,南北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仍然与非—欧亚大陆没有联系。公元1000年前后,北欧的维京人曾想到北美附近的纽芬兰定居,但他们却失败了。除了那一次尝试之外,美洲人基本上独立地生活。这里的文明尽管与非—欧亚大陆没有任何联系,却和非—欧亚大陆的文明有着诸多共同特征,这一事实正是我们所讲述的故事里让人觉得惊异的地方。很显然,世界各地的人都以相似的方式解决相似的问题。
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1500年,非—欧亚大陆的帝国不断扩张发展,然后逐渐走向衰落。对于不断扩张的帝国,历史学家可以描述出普遍的趋势。在美洲,这些趋势发展得更缓慢一些,这是因为受到了不利于其发展的环境和地理因素的制约。
帝国的共同趋势之一是扩张倾向,不断增加其国土面积和权力。帝王们热衷于通过占领相邻的国土来获取新的资源。此类例子包括美索不达米亚的亚述帝国(公元前2500—前612年),波斯(伊朗)的阿契美尼德帝国(公元前550—前330年),印度的孔雀帝国(约公元前322—约前185年),罗马帝国(公元前27—公元476年),中国的不断更迭的朝代(参照下一节)。中亚的蒙古帝国(1206—1368),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帝国(1428—1521),秘鲁的印加帝国(1438—1533)。
贾雷德·戴蒙德
地理决定论
戴蒙德原本是一位生理学家,后来成了生物地理学家,他认为地理因素是欧洲人在19世纪征服世界的决定性因素。
农业是如何改变人类和已然发生改变的地球的?农业发展较晚的地方发生了什么?
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教授,他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Guns, Germs, ahe FateHumaies )一书中提出了以上这些问题。这本书是一本国际畅销书,在世界范围内被翻译成33种语言。这本书回答了一个许多人都在问的问题:为什么现代社会的欧洲人能够征服北美、澳大利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而不是反过来?哪怕是在今天,为什么欧洲和美国人比世界其他地方的人生活水平更高?
戴蒙德认为,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因为欧洲人具有生物或文化优势,而是因为农业起源时期欧亚大陆的地理特征。欧亚大陆适合驯化的动植物种类更多。因此,在人口增长和创新方面,欧亚大陆从一开始就获得了其他大陆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欧洲人就拥有了能打败美洲、澳大利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的枪炮、病菌和钢铁。
戴蒙德在专职写作面向公众的图书之前,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研究胆囊膜。1987年,他的双胞胎儿子马克斯和约书亚的出生改变了戴蒙德的生活。他担心,如果儿子们的生存环境不好,买人寿保险或者写遗嘱似乎也毫无用处。在接下来的15年里,戴蒙德写了6本书,辞去了医学院的研究员工作,转而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院里教授地理。
一个人怎么能如此灵活地在跨学科领域内转换?戴蒙德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他也是在这里长大的。他的父母都是来自东欧的犹太人。他的母亲——弗洛拉·卡普兰是一位语言学家、教师和钢琴家。他的父亲——路易斯·K.戴蒙德是一位从事儿童血液疾病研究的儿科医生。贾雷德还有一个妹妹——苏珊,他总是要跟他妹妹解释很多事情。
贾雷德4到7岁的时候,正值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的父亲在贾雷德房间的墙上挂上欧洲和非洲地图,每天晚上他们都用图钉在地图上标出盟军推进的位置。地理和历史在他面前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
贾雷德在罗克斯伯里拉丁语学校读完了中学,这是一所建于1645年的私立男校。他在这里学了6年拉丁语,并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古典学奖学金。他想像父亲一样成为医生,但是他选修的却是科学类以外的课程,因为他觉得,他自己一生都将从事科学工作。他的老师注意到了他对历史和写作的热爱,给了他很多鼓励。
第 21 章
恋耽美
第 21 章
第一种驯养的野生动物是灰狼,最终这种动物演化成了狗。这种进化发生于约3万年前的西伯利亚。你能想象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吗?也许狼在露营地周围闲逛,想要得到一两块肉。也许是人类发现了母狼死后留下来的小狼崽并开始饲养它。小狼崽很容易就适应了人类生活,并开始把人类当作群体的首领。比起其他动物,狼/狗好像更能够读懂人类的情感和信号。一些生物学家相信人类在10万年前就驯化了狼。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植物都适合驯化。实际上,大部分都不适合。目前,仅有100种植物被驯化,而在148种大型陆地哺乳动物中仅有14种被驯化。河马的乳汁营养丰富、味道可口,但是不知为何,无法把它们圈养起来。能够适应驯养的哺乳动物需要迅速成长、听从群体头领的指挥、性情温和、容易驾驭,同时还能够在圈养环境中交配繁殖。
考古学家曾经认为农业可能始于地球上的某一单一地区,然后再扩散到世界各地,他们将这种模式称为“传播”。现在,考古学家有证据证明,农业是在至少3个不同的地区独立出现的,甚至有可能是在7个或更多的地区同时出现的。
也许农业最早出现的地方是现在的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和以色列所在的高地,有时这片地区又叫作“新月沃地”。这里的土壤十分肥沃,当时温度适宜,降雨量也十分适合植物生长。欧亚大陆的动植物种类比其他大陆更丰富。这可能是由于这里是泛大陆分裂后最为广袤的一块土地,因此这里有更多不同种类的物种。
新月沃地的高地有许多可供农民种植、收获和存储的野生植物:扁豆、豌豆、鹰嘴豆、亚麻、大麦以及两种不同的麦子。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7000年,那里的人驯化了这些植物。山羊和绵羊也是当地的野生动物,稍晚也得到了驯化。
之后,其他地方也逐渐产生了农业:埃及的尼罗河峡谷、北印度的印度河峡谷、中国的南方和北方、中美洲、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当然,这些地方所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动物有所不同。中国南方主要的谷类是大米,饲养的动物主要是猪和鸡。安第斯山脉主要的农作物是马铃薯。非洲主要的谷类是小米。中美洲主要的谷类农作物是玉米,他们种植的玉米的芯最初和人类的拇指一样大小。一代又一代农民不断选择玉米芯较大的种子进行种植,最终培育出现在的玉米。
与非洲和欧亚大陆比起来,美洲种植的植物种类较少,饲养的动物种类更少。中美洲有玉米、豆类、狗和火鸡——没有马、奶牛、猪、鸡、绵羊和山羊。安第斯山脉有马铃薯、花生、藜麦(昆诺阿藜)、大羊驼、羊驼和豚鼠。这种不同使得非—欧亚大陆的人们在储存食物方面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的人类,由此为城市和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农业能够在短短几千年的时间里,便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出现?这种“为什么”的问题是最难回答的,而且对这个问题,学者仍然莫衷一是。也许有多重因素可以解释这种发展。
当然,气候变化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最后一次冰期之后,温度迅速升高,这就使得农业发展有了可能,而且,有可能是由于大型冰期哺乳动物的灭绝,使得发展农业变得尤为必要。然而,气候并不是逐渐变暖的。约公元前11500年,气候明显变暖,之后到了公元前10500—前8500年,温度又明显变冷,之后便稳定在一个波动不大的温暖期,这段时期延续了约1万年。自从上一个持续了1.5万年、于11万年前结束的间冰期以来,这是第一个较为漫长的温暖期。
农业起源的可能地区
几乎可以说大体在同一时间,世界各地的人都独立地学会了驯化动植物。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迫使生活在海边的人退到内陆。人类的总数量缓慢增加。在野生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人们定居下来,不再四处游荡;当野生资源减少时,他们已经不知道该如何游荡了。他们不得不开始学习种植农作物、饲养动物。不知为何,这些因素在几千年的时间里相互交织,导致世界上几个地方都出现了农业。
在村庄定居,以种植农作物、饲养动物为生,比起狩猎和采集,这种生活方式要求人们更多地劳作。进行农耕的人所食用的食物种类减少了,营养也不如以前丰富了,而且饲养的动物还会传染给人疾病。(麻疹和天花是从奶牛身上变异产生的,流感和哮喘则是从猪和鸭子身上传染而来的。)农业村庄的生活可能不如那些狩猎采集者的生活那么愉快。
但是大部分时候,比起狩猎采集者,农民们会获得更充足食物,尽管食物种类较少。儿童断奶的时间提前了,出生率也有所提高。男性负责用犁耕地,因为这需要更大的力气。妇女则留在家中,因为多生育子女作为帮手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至关重要。人们学到了新型的自律能力,比如,必须保留一部分种子用于种植,而种植也需要依据时令进行。
在对世界的看法上,人类觉得自身与自然世界间的关联开始减少。看上去,自然世界对人类的影响开始小于文化世界的影响。酋长逐渐变成了领导人,萨满也逐渐变成了祭司。人们开始根据历法而不是特定情况举办祭祀典礼。生命的神秘力量开始被人们看作神和女神,在人们的想象中,这些神灵与人类行为相似,但是却能长生不老,并居住在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里。
进行农业耕种的时候,人们开始清除树木杂草、耕地播种,这些劳作改变了地球面貌。人口数量也从公元前9000年的1000万增长到公元前3000年的5000万。由于农业的出现,人类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大大增加,由此引发了更大的变化。
早期城市、国家、文明和帝国(公元前3500—前1000年)
由于新月沃地的人们率先开始驯化动植物,因此第一座城市——乌鲁克(Uruk)——出现在新月沃地一处叫作“美索不达米亚”的地方,这也就不足为奇了。乌鲁克是在公元前3500年在今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岸边崛起的,当时那里的人口约为1万,在当时来说,是单一地点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据某些资料估计,到了公元前3000年,乌鲁克的人口达到了5万。
之后,其他较为肥沃的地区相继开始出现城市。靠近尼罗河三角洲的埃及出现了孟菲斯(Memphis),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河谷出现了安阳,印度河峡谷中出现了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由于适合驯化的动植物较少,以及诸多其他因素,美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太平洋岛屿的城市出现得较晚。
城市与村庄、城镇不同,城市人口较多——成千上万的人聚居在城市中。城墙外附近地区的农民会为城市提供食物,支持城市运转。如此,城市人口便有时间发展特殊职业,如官员、烘焙师、制陶师和银匠。城市中形成阶级,富裕的精英统治者、祭司、贵族和抄写员位于顶层(这部分人不到总人口的10%),其他大部分人位于底层。
城市变得有组织化之后,国家很快开始出现。国家指的是一座城市加上附近的城镇和农场,或几座城市加上其附属区域构成的疆域,人口可达上百万。国家具有权力结构,可以镇压、平息内部战争,同时国家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征收贡赋和税收。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精英学会了利用其他人的力量,就像农民学会利用动植物的能量一样。
一旦国家形成,统治者可以通过征服其他国家来增加资源。帝国由此出现了——帝国指的是由一位统治者统治的多个城市和国家的大片疆域。在早期国家和帝国时期,它们之间战争频繁。
这些早期国家和帝国又称作“文明”。英语中“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来自拉丁语的“civilis”,是“civis”的一种形式,意为“属于某个城市的”。文明有几个不同的含义,通常用于表示某些比其他群体更为优秀或高级(有文化)的群体。大历史学家会谨慎地说,文明并不是更优秀或更高级,而是更复杂,因为某个文明中的人,至少是那些处于阶级顶层的人,可以掌握更多的物质资源和能量。某些大历史学家会用“国家”和“帝国”或“复杂国家”这一类的术语来指代“文明”,由此规避后者带来的问题。
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文明”有哪些共性呢?人们对此作了很多探讨。通常,历史书会描述作者们所看到的文明的积极方面:人口密度、职业分工、频繁的贸易交流、纪念性建筑、会计、书写、行政管理、国家宗教、有文化成就的富裕精英以及能够制止内战的常备军。但是文明也有其消极方面:阶级不平等、强制性高额赋税、国家间战事频发、疾病频发、奴隶制和父权制(这是日益增长的阶级制度的一部分)。这些特点,既有其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但凡有文明崛起的地方,便有这些特点。
早期帝国是在早期城邦国家的基础上产生的。在非—欧亚大陆,早期帝国是在肥沃的河谷中产生的,周围是无法供人定居的陆地,通常是沙漠。这种情况最初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你可能听说过这个帝国最著名的国王“吉尔伽美什”,他曾在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500年间的某段时间统治该帝国。世界上最早的以文字书写的文学作品中就记录了他的故事——《吉尔伽美什史诗》(EpicGilgamesh )。早期埃及统治者(称为法老)建造了金字塔。早期,中国北方有一位著名的统治者叫作“武丁”(死于公元前1192年),因其妻子“妇好”而出名,后者的陵墓于1976年被发现。
直到14、15世纪,墨西哥和安第斯山脉才出现全面文明,但是到了16世纪初,欧洲入侵者消灭了这些文明。美洲早期的城镇和文化至少已经存在了4000年,但是这种文明是否有足够的人口密度,达到全面文明的标准,还有待商榷。在一些太平洋岛屿上,社会看似也是朝着文明发展,但是岛上的自然资源却无法支撑起全面的文明。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种各样的因素——气候、当地的动植物、土地质量等——都不适合产生强大的帝国。
为什么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仅仅2500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这一切呢?对于如此之多的变化来说,这个时间跨度特别短,尤其是在我们已经习惯了地质年代动辄上百万年的时间跨度的情况下。
与通常情况类似的是,这其中也有诸多因素共同发挥作用。首先,当然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就是当时的气候不是十分稳定。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欧亚大陆的气候变得更冷更干旱,高地地区无法再为当地人口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因此,许多人迁徙到水资源丰富的河谷地区,最早的城市便产生了。
人们的创新能力也有所提高。随着人口增加,有好点子的人更多了,比如如何进行大面积灌溉、如何制陶或炼铁等。这些创新方法广为交流传播,提高了生产力(以较少的能量生产出较多的食物)。因此,能养活更多的人。人口数量从公元前3000年的5000万上升到公元前1000年的1.2亿。
上一段描述的是一个正反馈循环。这个循环是这样的:第一个变化带来另一个变化,然后带来第三个变化,第三个变化又放大了第一个变化的效用。
但是还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90%的人会允许一批人数极少的精英来统领他们?况且这些领导者经常像对待家畜一样对待这些人民。这个问题至今仍存在,你觉得答案是什么?
全世界的历史学家通常只会强调两个答案中的某一个。或者是人们达成了一致意见——人们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者来组织和保护他们,要么就是胁迫——统治者通过武力控制资源,然后强制推行他们的意愿。大历史学家通常会说,一致意见和胁迫两者都发挥了作用。由于人口逐渐密集,人们需要领导者来制止争斗,并用警察和军队来保护他们。人们也需要领导者组织大规模灌溉、制定行为规则、分配盈余,并组织宗教仪式。最终,有领导力的领导者或统治者学会了利用他们掌控的资源来达到个人目的——扩张个人权力和财富,增强其征收贡赋和税收的能力。一致意见和胁迫,在古代,乃至今天,似乎都是社会这出大剧所共有的特点。
正反馈循环
从人类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正反馈循环。被驯化的动植物对此会有何看法呢?
扩张的帝国(公元前1000—公元1500年)
早期国家和帝国建立之后,它们便开始经历长期的崛起和衰落、扩张和收缩的过程。然而,整体来说,在接下来的2500年里,地球上受帝国控制的土地面积是稳步增加的。
文明的进步可以通过人口数量的增加反映出来。在这段时间最初的1000年里,全球人口增加了2倍之多,从最初的1.2亿增加到2.5亿,其中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周围是农场的文明之地。在接下来的1000年(公元1—公元1000年)里,由于疾病的大面积蔓延,全球人口没有持续增长。到了公元1500年,全球人口再次增长,数量达到了4亿。
到公元前1000年时,欧亚大陆和北非的文明就不再完全隔绝了。各个地方都存在着某些关联。然而,南北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仍然与非—欧亚大陆没有联系。公元1000年前后,北欧的维京人曾想到北美附近的纽芬兰定居,但他们却失败了。除了那一次尝试之外,美洲人基本上独立地生活。这里的文明尽管与非—欧亚大陆没有任何联系,却和非—欧亚大陆的文明有着诸多共同特征,这一事实正是我们所讲述的故事里让人觉得惊异的地方。很显然,世界各地的人都以相似的方式解决相似的问题。
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1500年,非—欧亚大陆的帝国不断扩张发展,然后逐渐走向衰落。对于不断扩张的帝国,历史学家可以描述出普遍的趋势。在美洲,这些趋势发展得更缓慢一些,这是因为受到了不利于其发展的环境和地理因素的制约。
帝国的共同趋势之一是扩张倾向,不断增加其国土面积和权力。帝王们热衷于通过占领相邻的国土来获取新的资源。此类例子包括美索不达米亚的亚述帝国(公元前2500—前612年),波斯(伊朗)的阿契美尼德帝国(公元前550—前330年),印度的孔雀帝国(约公元前322—约前185年),罗马帝国(公元前27—公元476年),中国的不断更迭的朝代(参照下一节)。中亚的蒙古帝国(1206—1368),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帝国(1428—1521),秘鲁的印加帝国(1438—1533)。
贾雷德·戴蒙德
地理决定论
戴蒙德原本是一位生理学家,后来成了生物地理学家,他认为地理因素是欧洲人在19世纪征服世界的决定性因素。
农业是如何改变人类和已然发生改变的地球的?农业发展较晚的地方发生了什么?
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教授,他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Guns, Germs, ahe FateHumaies )一书中提出了以上这些问题。这本书是一本国际畅销书,在世界范围内被翻译成33种语言。这本书回答了一个许多人都在问的问题:为什么现代社会的欧洲人能够征服北美、澳大利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而不是反过来?哪怕是在今天,为什么欧洲和美国人比世界其他地方的人生活水平更高?
戴蒙德认为,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因为欧洲人具有生物或文化优势,而是因为农业起源时期欧亚大陆的地理特征。欧亚大陆适合驯化的动植物种类更多。因此,在人口增长和创新方面,欧亚大陆从一开始就获得了其他大陆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欧洲人就拥有了能打败美洲、澳大利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的枪炮、病菌和钢铁。
戴蒙德在专职写作面向公众的图书之前,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研究胆囊膜。1987年,他的双胞胎儿子马克斯和约书亚的出生改变了戴蒙德的生活。他担心,如果儿子们的生存环境不好,买人寿保险或者写遗嘱似乎也毫无用处。在接下来的15年里,戴蒙德写了6本书,辞去了医学院的研究员工作,转而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院里教授地理。
一个人怎么能如此灵活地在跨学科领域内转换?戴蒙德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他也是在这里长大的。他的父母都是来自东欧的犹太人。他的母亲——弗洛拉·卡普兰是一位语言学家、教师和钢琴家。他的父亲——路易斯·K.戴蒙德是一位从事儿童血液疾病研究的儿科医生。贾雷德还有一个妹妹——苏珊,他总是要跟他妹妹解释很多事情。
贾雷德4到7岁的时候,正值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的父亲在贾雷德房间的墙上挂上欧洲和非洲地图,每天晚上他们都用图钉在地图上标出盟军推进的位置。地理和历史在他面前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
贾雷德在罗克斯伯里拉丁语学校读完了中学,这是一所建于1645年的私立男校。他在这里学了6年拉丁语,并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古典学奖学金。他想像父亲一样成为医生,但是他选修的却是科学类以外的课程,因为他觉得,他自己一生都将从事科学工作。他的老师注意到了他对历史和写作的热爱,给了他很多鼓励。
第 21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