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小世界:从大爆炸到你(出书版) 作者: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译者:徐彬/ 于秀秀/刘晓婷
第 26 章
从经济角度来讲,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在使用资本主义的体系进行贸易往来和交换。苏联社会主义的终结意味着资本主义成为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制度。但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严重的不平等,贫富差距悬殊。2013年,世界上排名前85的最富有的人所拥有的净资产总额等同于全球35亿最穷的人的资产总额。
资本主义主要依靠经济增长给投资者带来收益回报。增长意味着增加产品数量和购买者人数,它也意味着使用更多的自然资源制造产品。这就产生了矛盾——人类的经济体系正在接近全球自然资源储备总量的极限。
这一经济体系也已达到债务总额的上限。货币已经不再与某种自然元素(如金银)挂钩了。货币的增加,是日益增长的债务所带来的,是银行凭空造出来的。2000年以来,全球债务几乎增长到国内生产总值(所有产品与服务所创造的价值总额)的7倍。
为了给74亿人生产粮食,人们几乎耗尽了地下水,而这些水资源是上千年以来逐渐积累形成的。我们现在使用的化肥在制造过程中需要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依靠化肥生产出来的粮食,据估计额外养活了20多亿人。
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至少是导致气候变化(这一点已经毫无疑问)的部分原因。我们可能正在接近过去一万年以来的气候稳定期的末尾,现在面临着适应尚不可预测的新气候的问题。气候变化也会影响我们的粮食产量,带来更多的极端天气,导致携带病菌的昆虫数量增加,甚至有可能淹没沿海城市。随着我们可能正在接近一个重大转变,或称临界点,当下是一个充满了史无前例的变化、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时代。
人类纪:人类的时代
诺贝尔奖获得者、荷兰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岑(Paul )让“人类世”这一术语流行开来,它指的是人类对地质过程产生巨大影响的时代。克鲁岑认为这一过程始于18世纪晚期的某个时间,其标志是1784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克鲁岑是一位世界科学明星。他的父母从邻国移民到荷兰,父亲是一位作家,母亲负责家务,同时还在医院厨房里工作。克鲁岑在阿姆斯特丹上学时,正好是二战时期,社会混乱。他在一所路桥房屋建筑公司工作,后来与一位叫特图·索尼恩的瑞典女士结婚,到了25岁的时候,他移居瑞典。在那里,克鲁岑在一家世界上最先进的电脑实验室找到了一份工作,最终获得了大气化学博士的同等学力资格。
除荷兰语外,克鲁岑还学习了德语、法语和英语。他曾在瑞典、英国、美国、韩国和德国工作过。他研究的是臭氧层的消失问题,得益于这一研究,他于1995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另一位名叫尤金·F. 斯托默(Eugeoemer, 1934—2012)的教授才是真正创造英语中“人类世”这个术语的人。他在密歇根大学教授生物学。克鲁岑利用自己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誉使这一术语在国际科学界广为人知。他之所以想到人类纪元这一观点,是因为每当他想要研究纯自然的时候,他发现无论他选择哪个课题,都会在某一方面涉及人类。世界上好像根本就不再有什么纯自然了。
克鲁岑提出,“人类世”应属于地质术语,因为对地球的大时间跨度命名的是地质学家。我们现在所处的地质年代叫“全新世”(1.17万年前至今)。(可在下列网址查看地质年代的简化版本:[domain]。)
“人类世”这个词要想成为正式术语,地质学家需要在其学术组织中使用它。最终决定权属于国际地层委员会,其上级组织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
目前“人类世”这个词仍然只是个广泛使用的非正式术语,至于它起自何时尚无一致意见。地质学家要正式采用这个术语,那么他们就必须确定该时期始于何时,以及自然材料中的哪些标记可以用于记录这一时期。他们将这种标记叫“金色道钉”。
什么东西可以作为标记?克鲁岑和其他人认为工业革命可以作为标记。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是循序渐进的,很难形成一个确切的时间标记。
也有些人认为1964年可以作为时间标记,这一年核武器测试造成的放射性坠尘达到峰值。地质学家可以在许多沉积物中找到放射性的痕迹。虽然这是一种好的标记,但是核武器测试还算不上改变地球面貌的事件——尽管核战争毫无疑问是可以改变的。
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在最近的研究中指出(《自然》,2015年3月),1610年可能是合适的年份。他们认为地球两个半球间的联系始于1492年,随之而来的动植物以及疾病的交换,是改变地球的事件。他们发现了一个能标记“人类世”的“金色道钉”——南极冰芯记录下来的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出现了显著下降。这种下降是欧洲人抵达美洲引起的,仅在几十年间,欧洲人带来的天花便使5000万原住民丧命。农耕的衰退和森林的再次繁茂,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显著降低,产生了一个“金色道钉”,他们将其命名为“奥比斯道钉”(奥比斯[orbis]是一个拉丁词,意为“世界”)。
这一观点能说服国际地层委员会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此外,科学家还告诉我们,人类对地球上的资源进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正在导致其他物种的大灭绝。灭绝的物种种类非常多,使得这一次大灭绝算得上是5.5亿年以来第6次物种大灭绝。据估计每年约有25000种物种消失,平均每天超过50种。过去40年间,地球上约有一半的动物物种已经灭绝了。气候变化、有毒的化学物质和塑料废弃物、拖网捕鱼,所有这些都危及海洋生态,使得海洋生物体系趋于崩溃。
怪不得许多人都给这个时期起了一个新的地质学名称——人类世(Anthropoe),意为人类成为主导力量的时代。
合情合理的短期情况
我们如何把找到的趋势投射到未来?那让我们从人口数量谈起吧。
全球人口的增长率正在减慢。据预测,如果人口在增长过程中未受限制,那么到2050年,全球人口达到90亿后会趋向平稳。这种稳定似乎与日益加速的城市化、方便获得的避孕用具、妇女进入职场、提供养老金来赡养老人而不是“养儿防老”等方面息息相关。但对于2050年后的情况,人们各执一词。有些人认为到2075年,世界人口达到峰值,约为94亿人,然后开始下降;还有些人预测人类人口有80%的可能达到123亿;另外还有人认为2050年后人口将会开始衰减。
我们正处于5.5亿年以来的第6次物种大灭绝阶段,我们预计这种灭绝的趋势还会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北极熊、黑猩猩、老虎、熊猫、大象和座头鲸都注定会灭绝。这个过程会多么快?人类作为食物链顶层的哺乳动物,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气候变化的速率比此前的诸多预测都要快。没人知道未来的速率会怎样——循序渐进,还是由于正反馈起作用发生骤增。
乐观主义者认为,人类最终会利用可持续能源,找到打破当下危机瓶颈的办法,从而迈向未来。但想要出现这种情况,需要惊人的创新力、全球人口数量的减少、低水平的消费、控制碳排放、从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变为使用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等诸多因素的相互结合。
乐观主义者观点的另一个例子取自莱斯特·布朗的书(Lester Bro: A Siom’s Odyssey from the Big Bah ... and Beyond )。波士顿:利特尔,布朗,249。
最悲观的预测是人类已经破坏了当前的气候稳定,而且人类无法避免气温上升,这种变化对人类文明来说是灾难性的。英国独立科学家詹姆斯·拉夫洛克的预测便属于这一类,不过到了2014年,他改变了想法。
短期来看,我们的主要问题是人类能否找到在地球系统中可持续生存的方式。如果我们使用可再生能源,那么与现在相比,富裕社会能使用的资源就会很有限。所有人都会同意生活在这种最适宜的限度之内吗?富裕社会中的人们会改变他们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吗?气候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能否做出改变?
最可能发生的情况其实是上述多种情况同时发生,以一种难以预见的方式相互作用。敬请期待令人惊奇的故事发展。
中期与长期情况
未来几千年后发生的事件是最难预测的。对于这个跨度的未来,我们的思考能力完全无法应对。我们看过许许多多的猜想和科幻故事,它们包括了从最无望(反乌托邦)的局面到最有希望(乌托邦)的局面之间的所有情况。
·目前有一些电影能很好地反映人类对于未来世界的设想。例如,可以观看:《她》(Her )(一位男士爱上了操作系统发出的声音。在电影中,这个声音表现出的对世界的热爱远甚于人类);《机械姬》(Ex Maa )(一位男士爱上了一个机器人——伊娃,他正在对该机器人进行面试,看它能否模仿人类);《星际穿越》(Iellar )(一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小组躲过了气候变化灾难,开始探索并寻找其他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书籍也是了解人类对未来设想的好途径。可以读一读阿拉亚·约翰逊的《夏天的王子》(Alaya Johnson, The Summer Prince , 2013);石黑一雄,《别让我走》(Kazuo Ishiguru,Go , 2005);或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洪水之年》(Margaret Atwood, Yearthe Flood , 2009)。
令人惊奇的是,当我们展望更长期、遥远的未来——几百万年甚至几十亿年后的未来——即当我们这种人类已经不存在之后,我们预测起来更加自信。那时候的总体情况可能是:气候在冷热之间大幅度反复变化,陆地漂移,海洋时而开阔时而闭塞,小行星撞击地球,火山爆发,物种灭绝,新物种产生。人们预测,5万年后,至少会有一颗体积巨大的小行星撞上地球;而10万年后,地球上可能会发生超级火山大爆发。5000万年到2亿年之后,地球上的陆地很有可能会形成一块新的超大陆。
陆地每年都会以5厘米左右的速度漂移,也就是说6000万年会漂移约1600千米。地质学家估计,按照当前的大陆漂移的速度推算,未来这些大陆会重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块超大陆。不过对于到底会如何排列,他们存在不同意见。他们将其中一种可能命名为阿美细亚(Amasia),另一种则叫作新盘古大陆(Novopangaea)。
10亿年后,太阳会变得更热,海洋会蒸发消失。20亿年后,太阳的亮度将比现在增加40%,地球上的水分会消失,地表将会被烤干,一片荒芜。
40亿年至50亿年后,太阳上大量的氢层将会燃烧殆尽,内部压力减小。之后太阳便会开始氦燃烧,体积膨胀。它会吞噬水星,然后是金星,而地球的命运仍不清楚。太阳可能会吞噬地球,使其蒸发掉,或者太阳可能会甩掉部分质量,已经烤焦的地球可能会向外移动到一条新的运行轨道上。
约50亿年后,银河系会和距离它最近的星系仙女座交汇。由于每个星系中都有大量的空间,因此星系相交后也不会发生太多的恒星碰撞,但是引力却会改变星系的整体形状。
几乎与此同时,太阳内部的氦会消耗殆尽,太阳核心会爆炸坍缩,爆炸产生的热会产生碳分子,散布到宇宙空间,成为下一颗恒星产生时所需的原料。一个致密的核会留下来,体积与地球相仿,形成白矮星。
最终宇宙中恒星的形成会停止——但是谁知道到底是什么时候呢?科学家们对于宇宙的终极命运意见不一,其命运可能是不可知的。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暗能量会导致宇宙无限膨胀。最终,恒星会消失在化学物质和黑洞组成的星云之中,而这些黑洞最终也可能会泄露出物质。经过成百上千亿年,物质最终会蒸发变成基本粒子,这些粒子会衰变变成均匀的低水平能量。宇宙也会变得更加广阔、更加简单,不再有像今天这样的能量的变化和复杂性。
新超大陆地图
这是地质学家构想出来的1亿年后阿美细亚大陆可能的外形。
但实际上,在不了解暗能量的本质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确定宇宙的最终命运。宇宙会无限度膨胀吗?或者是会坍塌,重新形成宇宙起源时的高热和高压状态吗?它会突然间分裂吗?
那人类会到哪儿去?你又会如何回答这些问题?你对科学家们给出的对宇宙未来的描述满意吗?
第 26 章
恋耽美
第 26 章
从经济角度来讲,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在使用资本主义的体系进行贸易往来和交换。苏联社会主义的终结意味着资本主义成为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制度。但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严重的不平等,贫富差距悬殊。2013年,世界上排名前85的最富有的人所拥有的净资产总额等同于全球35亿最穷的人的资产总额。
资本主义主要依靠经济增长给投资者带来收益回报。增长意味着增加产品数量和购买者人数,它也意味着使用更多的自然资源制造产品。这就产生了矛盾——人类的经济体系正在接近全球自然资源储备总量的极限。
这一经济体系也已达到债务总额的上限。货币已经不再与某种自然元素(如金银)挂钩了。货币的增加,是日益增长的债务所带来的,是银行凭空造出来的。2000年以来,全球债务几乎增长到国内生产总值(所有产品与服务所创造的价值总额)的7倍。
为了给74亿人生产粮食,人们几乎耗尽了地下水,而这些水资源是上千年以来逐渐积累形成的。我们现在使用的化肥在制造过程中需要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依靠化肥生产出来的粮食,据估计额外养活了20多亿人。
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至少是导致气候变化(这一点已经毫无疑问)的部分原因。我们可能正在接近过去一万年以来的气候稳定期的末尾,现在面临着适应尚不可预测的新气候的问题。气候变化也会影响我们的粮食产量,带来更多的极端天气,导致携带病菌的昆虫数量增加,甚至有可能淹没沿海城市。随着我们可能正在接近一个重大转变,或称临界点,当下是一个充满了史无前例的变化、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时代。
人类纪:人类的时代
诺贝尔奖获得者、荷兰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岑(Paul )让“人类世”这一术语流行开来,它指的是人类对地质过程产生巨大影响的时代。克鲁岑认为这一过程始于18世纪晚期的某个时间,其标志是1784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克鲁岑是一位世界科学明星。他的父母从邻国移民到荷兰,父亲是一位作家,母亲负责家务,同时还在医院厨房里工作。克鲁岑在阿姆斯特丹上学时,正好是二战时期,社会混乱。他在一所路桥房屋建筑公司工作,后来与一位叫特图·索尼恩的瑞典女士结婚,到了25岁的时候,他移居瑞典。在那里,克鲁岑在一家世界上最先进的电脑实验室找到了一份工作,最终获得了大气化学博士的同等学力资格。
除荷兰语外,克鲁岑还学习了德语、法语和英语。他曾在瑞典、英国、美国、韩国和德国工作过。他研究的是臭氧层的消失问题,得益于这一研究,他于1995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另一位名叫尤金·F. 斯托默(Eugeoemer, 1934—2012)的教授才是真正创造英语中“人类世”这个术语的人。他在密歇根大学教授生物学。克鲁岑利用自己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誉使这一术语在国际科学界广为人知。他之所以想到人类纪元这一观点,是因为每当他想要研究纯自然的时候,他发现无论他选择哪个课题,都会在某一方面涉及人类。世界上好像根本就不再有什么纯自然了。
克鲁岑提出,“人类世”应属于地质术语,因为对地球的大时间跨度命名的是地质学家。我们现在所处的地质年代叫“全新世”(1.17万年前至今)。(可在下列网址查看地质年代的简化版本:[domain]。)
“人类世”这个词要想成为正式术语,地质学家需要在其学术组织中使用它。最终决定权属于国际地层委员会,其上级组织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
目前“人类世”这个词仍然只是个广泛使用的非正式术语,至于它起自何时尚无一致意见。地质学家要正式采用这个术语,那么他们就必须确定该时期始于何时,以及自然材料中的哪些标记可以用于记录这一时期。他们将这种标记叫“金色道钉”。
什么东西可以作为标记?克鲁岑和其他人认为工业革命可以作为标记。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是循序渐进的,很难形成一个确切的时间标记。
也有些人认为1964年可以作为时间标记,这一年核武器测试造成的放射性坠尘达到峰值。地质学家可以在许多沉积物中找到放射性的痕迹。虽然这是一种好的标记,但是核武器测试还算不上改变地球面貌的事件——尽管核战争毫无疑问是可以改变的。
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在最近的研究中指出(《自然》,2015年3月),1610年可能是合适的年份。他们认为地球两个半球间的联系始于1492年,随之而来的动植物以及疾病的交换,是改变地球的事件。他们发现了一个能标记“人类世”的“金色道钉”——南极冰芯记录下来的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出现了显著下降。这种下降是欧洲人抵达美洲引起的,仅在几十年间,欧洲人带来的天花便使5000万原住民丧命。农耕的衰退和森林的再次繁茂,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显著降低,产生了一个“金色道钉”,他们将其命名为“奥比斯道钉”(奥比斯[orbis]是一个拉丁词,意为“世界”)。
这一观点能说服国际地层委员会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此外,科学家还告诉我们,人类对地球上的资源进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正在导致其他物种的大灭绝。灭绝的物种种类非常多,使得这一次大灭绝算得上是5.5亿年以来第6次物种大灭绝。据估计每年约有25000种物种消失,平均每天超过50种。过去40年间,地球上约有一半的动物物种已经灭绝了。气候变化、有毒的化学物质和塑料废弃物、拖网捕鱼,所有这些都危及海洋生态,使得海洋生物体系趋于崩溃。
怪不得许多人都给这个时期起了一个新的地质学名称——人类世(Anthropoe),意为人类成为主导力量的时代。
合情合理的短期情况
我们如何把找到的趋势投射到未来?那让我们从人口数量谈起吧。
全球人口的增长率正在减慢。据预测,如果人口在增长过程中未受限制,那么到2050年,全球人口达到90亿后会趋向平稳。这种稳定似乎与日益加速的城市化、方便获得的避孕用具、妇女进入职场、提供养老金来赡养老人而不是“养儿防老”等方面息息相关。但对于2050年后的情况,人们各执一词。有些人认为到2075年,世界人口达到峰值,约为94亿人,然后开始下降;还有些人预测人类人口有80%的可能达到123亿;另外还有人认为2050年后人口将会开始衰减。
我们正处于5.5亿年以来的第6次物种大灭绝阶段,我们预计这种灭绝的趋势还会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北极熊、黑猩猩、老虎、熊猫、大象和座头鲸都注定会灭绝。这个过程会多么快?人类作为食物链顶层的哺乳动物,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气候变化的速率比此前的诸多预测都要快。没人知道未来的速率会怎样——循序渐进,还是由于正反馈起作用发生骤增。
乐观主义者认为,人类最终会利用可持续能源,找到打破当下危机瓶颈的办法,从而迈向未来。但想要出现这种情况,需要惊人的创新力、全球人口数量的减少、低水平的消费、控制碳排放、从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变为使用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等诸多因素的相互结合。
乐观主义者观点的另一个例子取自莱斯特·布朗的书(Lester Bro: A Siom’s Odyssey from the Big Bah ... and Beyond )。波士顿:利特尔,布朗,249。
最悲观的预测是人类已经破坏了当前的气候稳定,而且人类无法避免气温上升,这种变化对人类文明来说是灾难性的。英国独立科学家詹姆斯·拉夫洛克的预测便属于这一类,不过到了2014年,他改变了想法。
短期来看,我们的主要问题是人类能否找到在地球系统中可持续生存的方式。如果我们使用可再生能源,那么与现在相比,富裕社会能使用的资源就会很有限。所有人都会同意生活在这种最适宜的限度之内吗?富裕社会中的人们会改变他们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吗?气候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能否做出改变?
最可能发生的情况其实是上述多种情况同时发生,以一种难以预见的方式相互作用。敬请期待令人惊奇的故事发展。
中期与长期情况
未来几千年后发生的事件是最难预测的。对于这个跨度的未来,我们的思考能力完全无法应对。我们看过许许多多的猜想和科幻故事,它们包括了从最无望(反乌托邦)的局面到最有希望(乌托邦)的局面之间的所有情况。
·目前有一些电影能很好地反映人类对于未来世界的设想。例如,可以观看:《她》(Her )(一位男士爱上了操作系统发出的声音。在电影中,这个声音表现出的对世界的热爱远甚于人类);《机械姬》(Ex Maa )(一位男士爱上了一个机器人——伊娃,他正在对该机器人进行面试,看它能否模仿人类);《星际穿越》(Iellar )(一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小组躲过了气候变化灾难,开始探索并寻找其他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书籍也是了解人类对未来设想的好途径。可以读一读阿拉亚·约翰逊的《夏天的王子》(Alaya Johnson, The Summer Prince , 2013);石黑一雄,《别让我走》(Kazuo Ishiguru,Go , 2005);或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洪水之年》(Margaret Atwood, Yearthe Flood , 2009)。
令人惊奇的是,当我们展望更长期、遥远的未来——几百万年甚至几十亿年后的未来——即当我们这种人类已经不存在之后,我们预测起来更加自信。那时候的总体情况可能是:气候在冷热之间大幅度反复变化,陆地漂移,海洋时而开阔时而闭塞,小行星撞击地球,火山爆发,物种灭绝,新物种产生。人们预测,5万年后,至少会有一颗体积巨大的小行星撞上地球;而10万年后,地球上可能会发生超级火山大爆发。5000万年到2亿年之后,地球上的陆地很有可能会形成一块新的超大陆。
陆地每年都会以5厘米左右的速度漂移,也就是说6000万年会漂移约1600千米。地质学家估计,按照当前的大陆漂移的速度推算,未来这些大陆会重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块超大陆。不过对于到底会如何排列,他们存在不同意见。他们将其中一种可能命名为阿美细亚(Amasia),另一种则叫作新盘古大陆(Novopangaea)。
10亿年后,太阳会变得更热,海洋会蒸发消失。20亿年后,太阳的亮度将比现在增加40%,地球上的水分会消失,地表将会被烤干,一片荒芜。
40亿年至50亿年后,太阳上大量的氢层将会燃烧殆尽,内部压力减小。之后太阳便会开始氦燃烧,体积膨胀。它会吞噬水星,然后是金星,而地球的命运仍不清楚。太阳可能会吞噬地球,使其蒸发掉,或者太阳可能会甩掉部分质量,已经烤焦的地球可能会向外移动到一条新的运行轨道上。
约50亿年后,银河系会和距离它最近的星系仙女座交汇。由于每个星系中都有大量的空间,因此星系相交后也不会发生太多的恒星碰撞,但是引力却会改变星系的整体形状。
几乎与此同时,太阳内部的氦会消耗殆尽,太阳核心会爆炸坍缩,爆炸产生的热会产生碳分子,散布到宇宙空间,成为下一颗恒星产生时所需的原料。一个致密的核会留下来,体积与地球相仿,形成白矮星。
最终宇宙中恒星的形成会停止——但是谁知道到底是什么时候呢?科学家们对于宇宙的终极命运意见不一,其命运可能是不可知的。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暗能量会导致宇宙无限膨胀。最终,恒星会消失在化学物质和黑洞组成的星云之中,而这些黑洞最终也可能会泄露出物质。经过成百上千亿年,物质最终会蒸发变成基本粒子,这些粒子会衰变变成均匀的低水平能量。宇宙也会变得更加广阔、更加简单,不再有像今天这样的能量的变化和复杂性。
新超大陆地图
这是地质学家构想出来的1亿年后阿美细亚大陆可能的外形。
但实际上,在不了解暗能量的本质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确定宇宙的最终命运。宇宙会无限度膨胀吗?或者是会坍塌,重新形成宇宙起源时的高热和高压状态吗?它会突然间分裂吗?
那人类会到哪儿去?你又会如何回答这些问题?你对科学家们给出的对宇宙未来的描述满意吗?
第 26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