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政客 作者:风中的失落
第 191 章
苏天成接过了宝剑。
“谢谢吴兄的厚爱了,此乃吴兄随身携带的宝剑,赠与了在下,在下受之有愧,吴兄这份情义,我记下了,这一柄折扇,伴随在下多年,上面有在下书写长相思,赠与吴兄。”
苏天成从怀里掏出了一把扇子,递给了吴三桂,他实在是没有什么礼物,这古人送礼,也是很讲究的,文人送礼,要文雅,要和学识有关的,武官送礼,要豪迈、大气。
送给吴三桂扇子,没有什么了不起了,吴三桂又不是女人,送出去了没有多大的麻烦的,所以他没有想那么多。
以前送给了柳如是一柄扇子,那是有着定情的意思,可吴三桂是男人啊。
吴三桂接过扇子的时候,如获至宝,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神情,苏天成有着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吴三桂为什么会如此的高兴,虽然说这扇面上,有自己写下的名字,有一首长相思,但和吴三桂的宝剑比起来,实在是拿不上台面的。
下楼之后,苏天成看见了奇怪的一幕。
吴三桂下楼之后,酒楼一楼,站起来了好些彪悍的汉子,很快聚集到了吴三桂的身边。
“苏兄见笑了,这些都是在下军中的兄弟,一同跟着到京城来的,今rì得见苏兄,万分荣幸,他rì有机会,一定专门拜访苏兄,就此告辞了,后会有期。”
苏天成举手还礼。
看着吴三桂一行离开,他的表情有些复杂,想不到吴三桂还带着这么多的手下到酒楼来,这些人,显然是保护吴三桂安全的。
这说明了什么,按照他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是吴三桂爱显摆,二是吴三桂很怕死,一个怕死的将军,投机的将军,显摆的将军,期盼着他能够忠心耿耿,能够善待朋友,有些天方夜谭了。
吴三桂才二十岁,从言行举止中间,已经显露出来这些本xìng,难道历史的发展,有着它的必然xìng吗。
回到客栈,王大治一直都没有说话。
苏天成有些奇怪,王大治虽然寡言少语,但跟在自己的身边,已经开始努力多说话了,今天的表现太奇怪了。
“大治,你怎么了,一直都不说话。”
“少爷,小的觉得,您不喜欢吴将军。”
苏天成眨了眨眼睛,想不到王大治能够看出来自己的想法,那吴三桂岂不是知道。
“大治,不许胡说,你怎么知道的。”
“小的一直在少爷身边,能够感觉到少爷的想法。”
苏天成舒了一口气。
“算了,不要多想了,他在山海关,我在江宁县,相聚几千里,也见不到的,今天我没有什么失态的地方吧。”
“少爷,吴将军送与您宝剑,您赠与吴将军扇子,这是最高礼节了,您是文臣,吴将军是武将,您赠与了吴将军折扇,他必然视您为知己的。”
苏天成好半天没有说话,这真他妈的怪了,第一次送出去扇子,给了柳如是,结果引得人家想入非非,都要当自己的老婆了,这第二次送扇子,送给了吴三桂,自己不想结交吴三桂这样的人物,结果yīn差阳错,人家视自己为知己了,还真有些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味道了。
“大治,你怎么知道这些事情的啊?”
“少爷,小的都是听渠大人和刘典史说的。”
苏天成叹了一口气,看来历史的发展,的确有它的规律,有些事情可以改变,但有些事情,不能够改变,不知道自己和吴三桂之间,到底是成为朋友,还是成为对手。
不管怎么说,吴三桂都是有能力的,绝非庸才,和这样的人成为对手,不是舒服的事情。
[正文 第一百五十五章 京城变故]
)
两千五百万两白银入库,在朝廷里面,引发了轰动,户部尚书毕自严是最为高兴的,有了这么多的黄金白银,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了,虽然说增加辽饷之后,收入增加了一些,但刨除掉各地的开支,真正能够进入到国库的银子,不过几百万两。而且征收辽饷,他不知道挨了多少骂,甚至有人说他是猪狗不如。
需要开支的地方太多了,剿灭流寇需要银子,赈灾需要银子,北边防御后金需要银子,各地卫所需要银子,毕自严忙的焦头烂额,户部也格外的热闹。
开支银两,需要得到内阁的批准,最终上奏皇上,可这个程序里面,最为关键的还是第一步,至少需要户部提出来方案,若是方案中间都没有,那肯定是得不到银两的。
早朝的时候,因为银两开支的问题,内阁发生了争吵,皇上很是恼火,想不到有银子了,也出现这样的状况,大的开支方面已经定下来了,第一项开支是发放军士的饷银,各地因为欠饷银的事情,导致了不少卫所军士的哗变,这是首先要稳定的,第二项开支是赈灾,特别是河南孟津,因为黄河决口的事情,损失惨重,急需得到救济,第三项是剿灭流寇的开支,第四项是防御后金需要的开支。
仅仅是这四项开支,用去白银近千万两了。
还有一些小的开支,决定权在内阁和户部的手里。比如说部门缺办公银子等等,这些事情。皇上是不会过问的。
早朝争论最多的,还是赈灾的巡按御史人选。
周延儒和温体仁都反对中官去赈灾,这一次,他们难得统一了意见,可两人提出来的人选,各不相同,周延儒倾向于都察院派出人选,这是惯例了。一方面赈灾,一方面可以监督赈灾银子,是不是可以实打实的用到灾民的头上,温体仁倾向于吏部派出人选,赈灾的同时,考察下面的官员。
两人都是想着派出去自身的心腹。
内阁首辅和次辅提出来了建议,其余大臣。当然不会有新的建议了。
到山西、山东、陕西等地去的赈灾大臣,已经确定下来了,可到重灾区河南的赈灾大臣,迟迟不能够定下来。
可皇上一直都没有开口,显然是否定了两人前往河南赈灾大臣的人选提议。
救灾如救火,耽误不得。早朝之后,内阁大臣和六科给事中,悉数到皇极殿去了,看样子,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所有赈灾的巡按御史了。
朱由检的内心,是想着让苏天成担任河南赈灾巡按御史的。他相信苏天成,至于说周延儒和温体仁各自提出来的意见,明眼人都能够明白,他们是推荐各自的心腹。
赈灾是苦差事,也是谁都想争取的差事。
身为朝廷派出去的巡按御史,如果说工作认真,那就需要亲自去了解情况,做出来决定,不要完全听地方官员的摆布,让赈灾的银子,真正用到灾民的头上,如果说工作敷衍,完全可以依靠地方官员,完成赈灾的工作,至于效果如何,天知道。
但不管怎么说,赈灾都是功劳,无疑是能够得到奖励的。
内阁首辅和次辅之间的矛盾,朱由检心知肚明。
他本来是非常信任周延儒的,但会试和殿试发生的诸多事情,令他有些疑惑了。严格说,政治斗争是复杂的,谁也不敢保证,在这样残酷的斗争中,不受政敌的排挤。可事实摆在眼前的时候,他就不得不动摇以前的想法了。
吏部尚书闵洪学和左都御史陈于廷,两人都遭受了弹劾。
第 191 章
恋耽美
第 191 章
苏天成接过了宝剑。
“谢谢吴兄的厚爱了,此乃吴兄随身携带的宝剑,赠与了在下,在下受之有愧,吴兄这份情义,我记下了,这一柄折扇,伴随在下多年,上面有在下书写长相思,赠与吴兄。”
苏天成从怀里掏出了一把扇子,递给了吴三桂,他实在是没有什么礼物,这古人送礼,也是很讲究的,文人送礼,要文雅,要和学识有关的,武官送礼,要豪迈、大气。
送给吴三桂扇子,没有什么了不起了,吴三桂又不是女人,送出去了没有多大的麻烦的,所以他没有想那么多。
以前送给了柳如是一柄扇子,那是有着定情的意思,可吴三桂是男人啊。
吴三桂接过扇子的时候,如获至宝,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神情,苏天成有着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吴三桂为什么会如此的高兴,虽然说这扇面上,有自己写下的名字,有一首长相思,但和吴三桂的宝剑比起来,实在是拿不上台面的。
下楼之后,苏天成看见了奇怪的一幕。
吴三桂下楼之后,酒楼一楼,站起来了好些彪悍的汉子,很快聚集到了吴三桂的身边。
“苏兄见笑了,这些都是在下军中的兄弟,一同跟着到京城来的,今rì得见苏兄,万分荣幸,他rì有机会,一定专门拜访苏兄,就此告辞了,后会有期。”
苏天成举手还礼。
看着吴三桂一行离开,他的表情有些复杂,想不到吴三桂还带着这么多的手下到酒楼来,这些人,显然是保护吴三桂安全的。
这说明了什么,按照他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是吴三桂爱显摆,二是吴三桂很怕死,一个怕死的将军,投机的将军,显摆的将军,期盼着他能够忠心耿耿,能够善待朋友,有些天方夜谭了。
吴三桂才二十岁,从言行举止中间,已经显露出来这些本xìng,难道历史的发展,有着它的必然xìng吗。
回到客栈,王大治一直都没有说话。
苏天成有些奇怪,王大治虽然寡言少语,但跟在自己的身边,已经开始努力多说话了,今天的表现太奇怪了。
“大治,你怎么了,一直都不说话。”
“少爷,小的觉得,您不喜欢吴将军。”
苏天成眨了眨眼睛,想不到王大治能够看出来自己的想法,那吴三桂岂不是知道。
“大治,不许胡说,你怎么知道的。”
“小的一直在少爷身边,能够感觉到少爷的想法。”
苏天成舒了一口气。
“算了,不要多想了,他在山海关,我在江宁县,相聚几千里,也见不到的,今天我没有什么失态的地方吧。”
“少爷,吴将军送与您宝剑,您赠与吴将军扇子,这是最高礼节了,您是文臣,吴将军是武将,您赠与了吴将军折扇,他必然视您为知己的。”
苏天成好半天没有说话,这真他妈的怪了,第一次送出去扇子,给了柳如是,结果引得人家想入非非,都要当自己的老婆了,这第二次送扇子,送给了吴三桂,自己不想结交吴三桂这样的人物,结果yīn差阳错,人家视自己为知己了,还真有些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味道了。
“大治,你怎么知道这些事情的啊?”
“少爷,小的都是听渠大人和刘典史说的。”
苏天成叹了一口气,看来历史的发展,的确有它的规律,有些事情可以改变,但有些事情,不能够改变,不知道自己和吴三桂之间,到底是成为朋友,还是成为对手。
不管怎么说,吴三桂都是有能力的,绝非庸才,和这样的人成为对手,不是舒服的事情。
[正文 第一百五十五章 京城变故]
)
两千五百万两白银入库,在朝廷里面,引发了轰动,户部尚书毕自严是最为高兴的,有了这么多的黄金白银,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了,虽然说增加辽饷之后,收入增加了一些,但刨除掉各地的开支,真正能够进入到国库的银子,不过几百万两。而且征收辽饷,他不知道挨了多少骂,甚至有人说他是猪狗不如。
需要开支的地方太多了,剿灭流寇需要银子,赈灾需要银子,北边防御后金需要银子,各地卫所需要银子,毕自严忙的焦头烂额,户部也格外的热闹。
开支银两,需要得到内阁的批准,最终上奏皇上,可这个程序里面,最为关键的还是第一步,至少需要户部提出来方案,若是方案中间都没有,那肯定是得不到银两的。
早朝的时候,因为银两开支的问题,内阁发生了争吵,皇上很是恼火,想不到有银子了,也出现这样的状况,大的开支方面已经定下来了,第一项开支是发放军士的饷银,各地因为欠饷银的事情,导致了不少卫所军士的哗变,这是首先要稳定的,第二项开支是赈灾,特别是河南孟津,因为黄河决口的事情,损失惨重,急需得到救济,第三项是剿灭流寇的开支,第四项是防御后金需要的开支。
仅仅是这四项开支,用去白银近千万两了。
还有一些小的开支,决定权在内阁和户部的手里。比如说部门缺办公银子等等,这些事情。皇上是不会过问的。
早朝争论最多的,还是赈灾的巡按御史人选。
周延儒和温体仁都反对中官去赈灾,这一次,他们难得统一了意见,可两人提出来的人选,各不相同,周延儒倾向于都察院派出人选,这是惯例了。一方面赈灾,一方面可以监督赈灾银子,是不是可以实打实的用到灾民的头上,温体仁倾向于吏部派出人选,赈灾的同时,考察下面的官员。
两人都是想着派出去自身的心腹。
内阁首辅和次辅提出来了建议,其余大臣。当然不会有新的建议了。
到山西、山东、陕西等地去的赈灾大臣,已经确定下来了,可到重灾区河南的赈灾大臣,迟迟不能够定下来。
可皇上一直都没有开口,显然是否定了两人前往河南赈灾大臣的人选提议。
救灾如救火,耽误不得。早朝之后,内阁大臣和六科给事中,悉数到皇极殿去了,看样子,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所有赈灾的巡按御史了。
朱由检的内心,是想着让苏天成担任河南赈灾巡按御史的。他相信苏天成,至于说周延儒和温体仁各自提出来的意见,明眼人都能够明白,他们是推荐各自的心腹。
赈灾是苦差事,也是谁都想争取的差事。
身为朝廷派出去的巡按御史,如果说工作认真,那就需要亲自去了解情况,做出来决定,不要完全听地方官员的摆布,让赈灾的银子,真正用到灾民的头上,如果说工作敷衍,完全可以依靠地方官员,完成赈灾的工作,至于效果如何,天知道。
但不管怎么说,赈灾都是功劳,无疑是能够得到奖励的。
内阁首辅和次辅之间的矛盾,朱由检心知肚明。
他本来是非常信任周延儒的,但会试和殿试发生的诸多事情,令他有些疑惑了。严格说,政治斗争是复杂的,谁也不敢保证,在这样残酷的斗争中,不受政敌的排挤。可事实摆在眼前的时候,他就不得不动摇以前的想法了。
吏部尚书闵洪学和左都御史陈于廷,两人都遭受了弹劾。
第 191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