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政客 作者:风中的失落
第 215 章
不管苏天成与秦三德之间,关系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很不错了。
秦三德的想法,完全不同。
秦三德的心眼不大,长期在宫里,领教了太多的尔虞我诈,要不是跟随王承恩,估计还是不能够出头的,他也见识了魏忠贤是如何垮台的,好在那个时候,他的年纪还小,没有掺杂到这样是非中间去。
刚刚到南京的时候,人生地不熟,他想着在最快的时间之内,树立起来个人的威信,期盼得到唐世济的支持,可惜唐世济是有所保留的。
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心思,有了一些变化,镇守太监的职责,实际上就是监军,原则上不能够插手地方政务,可这么多年下来,情况早就发生变化了,要是只能够监军,那有什么权利啊,镇守太监也不能够算是南直隶的最高领导人之一了。
要插手地方政务,必须要得到唐世济的支持,秦三德的眼光,看准了苏天成。
苏天成是江宁县知县,位置还是比较重要的,而且自己到南京来,也是要多支持苏天成的,如果自己大力支持苏天成,苏天成能够取得良好的政绩,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江宁县租种南京京营的官田,他是完全支持的,也是一力促成这件事情的,甚至在与唐世济和张泰宁交谈的时候,暗示上面有这样的意思。
也是因为他的支持,江宁县租种官田的事情,推进的很是顺利。
苏天成很会为人,还在河南赈灾的时候,就派了专人,来拜访自己了,送来了价值不菲的礼物,这令他很是高兴,至于说为了官田的事情,苏天成首先找到张泰宁,接着找到唐世济,最后找到自己,他没有意见。
他甚至提出来,苏天成参与这次的商议,可以将事情完全定下来,而且只要商议过了,江宁县就可以开始cāo作了,不一定要等到圣旨下来,这样的事情,也不会有什么正式的圣旨,无非是皇上知道了,不表示反对。
张泰宁的想法,简单很多,主要是想到两大营的收入,能够有两万五千两白银的收入,对两大营来说,是好事情,只要朝廷不反对,他没有什么意见,再说了,军营里面的有些事情,他也是清楚的,各级的军官,中饱私囊,很是普遍了,军士不愿意耕种田地,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没有任何的收益,饭都吃不饱,谁还愿意种地啊。
这样做,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抑制了部分军官的贪yù,耕地里面的收入,绝大部分都进入了各级军官的口袋里面,如果要展开清查工作,那是惹众怒的事情,也是不好cāo作的事情,与其这样,不如将耕地租赁出去,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银子。
军队的稳定是大事情,张泰宁清楚里面的厉害关系,如果说军官长时间的贪腐,军心将越来越涣散,最终将失去战斗力,军士逃亡的事情,此起彼伏,这就是最好的说明了,虽然京营比其他卫所好一些,可这类情况,也是存在的。
唐世济刚刚说到江宁县租赁官田的时间,秦三德就开口了。
“唐大人,张将军,咱家认为,江宁县租赁官田一事,完全可行啊,这租金也是合理的,耕时节不能够耽误啊,咱家看,商议之后,江宁县可以提前整理耕地啊。”
唐世济脸上没有什么表情,看了看张泰宁。
张泰宁是聪明人,这个时候不会表态,最终不是他确定意见,唐世济和秦三德之间的争议,他可不想搀和进去。
“秦公公说的是有道理的,下官没有其他的意见,唐大人做出来决定之后,两大营会遵照执行的。”
张泰宁虽然是武官,可也见过了太多的波折,岂会轻易表态。
唐世济没有办法,只能够开口了。
“江宁县租赁官田的事宜,我大明尚无此先例,还是慎重一些的好,我们商议之后,禀报皇上定夺,我的意见,租赁是可以的,但还是要等到圣旨下来之后,再行办理相关事宜,不可cāo之过急,若是朝廷有异议,我们也能够做出来解释。”
秦三德有些不满意了,先前提出来让苏天成参与讨论,唐世济不同意,现在又要求江宁县等候圣旨,这要是拖延下来,今年没有圣旨了,江宁县岂不是拿不到官田了,而且有些官田,已经荒芜一段时间,需要进行整理了。
“唐大人,咱家不是这么看的,租赁官田的事情,大明确实没有先例,正因为如此,咱家觉得,南直隶试行了,一旦有了成果,朝廷自然会改变诸多看法的,若是等候圣旨,耽误了时rì,影响了耕,此事就无法取得圆满成功了,两大营也得不到收入了。”
“秦公公,兹事重大,还是要禀报皇上,予以定夺。”
唐世济的语气淡淡的,虽然柔和,态度确实明确的。
秦三德很是恼火,可也没有办法说出来其他的意见了,人家唐世济按照规矩办事情,自己还能够怎么办啊。
“唐大人按照规矩来,咱家也没有其他的话说了,不过租赁官田的事情,时间是耽误不得的,咱家看,是不是密折专奏。”
唐世济的脸sè微微有些变了,密折专奏,是禀报重大事宜的,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随便使用的,租赁官田,不是什么大事情,觉不需要密折专奏,顶多就是不经过六部和都察院,也不经过内阁,直接奏报给皇上。
但这样的做法,严格来说,都是不妥当的。
“秦公公,这密折专奏的事宜,我看还是免了,不是特别重大的事情,若是随意启用了密折专奏,受到训斥,租赁官田的事情,恐怕耽误了,我的意见,直接上奏折到内阁。”
秦三德的脸sè也有些变了,上奏折到内阁,问题恐怕更大,内阁肯定不会同意这样的做法,最大的可能,就是直接打回来了,或者搁置不理睬,如此一来,江宁县租赁官田的事宜,必然无限期的拖延下去,甚至不能够成功了。
“咱家刚才想的有些急了,这租赁官田的事情,密折专奏还是有些不合适的,可唐大人提出来,写给内阁奏折,咱家也是不同意的,唐大人说过了,大明朝从未有租赁官田的事宜,内阁会回复吗,会上奏吗。”
唐世济楞了一下,微微点头。
“咱家以为,还是将奏折直接呈报给皇上,请皇上定夺。”(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正文 第一百七十四章 升堂的学问]
八月初,县衙开始放告。
所谓的放告,也就是接受百姓的状纸,每月的初三、初六和初九三天,知县升堂,刑房的司吏、典吏和书办,引着告状的百姓,到县衙大堂来上递状纸,一般情况下,知县不会当堂审理,待到退堂之后,仔细看了这些状纸,认为可以审理的,就留下状纸,来rì升堂审理,不应当受理的,要求衙役退回去状纸。
遇见了重大的刑事案件,往往需要好长时间审理。
这个时代的侦破技术,可不比几百年之后,冤假错案是不必要说的,特别是杀人案件,遇见那些流窜作案的,基本没有侦破的可能xìng,可案件总是要侦破的,要不然知县的政绩就有问题了,这个时候,运气不好的人,可能就倒霉了,被怀疑为行凶人,你不服气,喊冤枉也可以,打的你生不如死,还不如承认了,来一刀的痛快。
当然了,主要的案件,大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为了分割家产纷争的案件,是最多的,反正大都牵涉到了钱财。
知县不是神仙,好多的知县,也就是通过了科举考试的读书人,绝非是什么神探,遇见了重大的刑事案件,通过一番的思考,想当然的认为谁可能是行凶人。
知县最大的两桩工作任务,就是钱粮和刑名。如果你侦办案件迅速,征收钱粮得力。就是最大的政绩了,虽说不一定很快能够得到提拔,至少这是基础。
苏天成到河南区赈灾的时候,县衙就开始放告了,接手案件的是县丞卢天明。
县丞是知县最为重要的佐官,遇到知县空缺,或者是有事情外出的时候,理所当然的要审理案件的。
卢天明很聪明。苏天成到河南赈灾,他接手了诸多的案件,基本上没有怎么审理,一律都压着,苏天成的能力,他是见识过的,这审理案件的事情。还是等到苏天成回来之后处理,若是自己审理了,运气不好,遇见了错案,遭遇知县大人的责罚,甚至是追究。得不偿失。
苏天成坐在二堂,看着一大堆的状纸,开始感觉到头疼。
这个时候,他开始怀念几百年之后的体制了,有专门的公检法司机关。主要领导不需要过问这些事情,将主要jīng力。集中到发展经济上面,可现在是不行的,知县就是一县的父母官,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
明末的风气,已经很不好了,知县审案,成为了敛财的好机会,师爷、司吏、典吏、书办和衙役,一个个都是粉墨登场,各自捞让处,有钱有势的,作威作福,拿出来了银子,可以摆平一切,无钱无权的,吃亏是必然的,官府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不到万不得已,老百姓是不会到衙门打官司告状的。
第 215 章
恋耽美
第 215 章
不管苏天成与秦三德之间,关系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很不错了。
秦三德的想法,完全不同。
秦三德的心眼不大,长期在宫里,领教了太多的尔虞我诈,要不是跟随王承恩,估计还是不能够出头的,他也见识了魏忠贤是如何垮台的,好在那个时候,他的年纪还小,没有掺杂到这样是非中间去。
刚刚到南京的时候,人生地不熟,他想着在最快的时间之内,树立起来个人的威信,期盼得到唐世济的支持,可惜唐世济是有所保留的。
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心思,有了一些变化,镇守太监的职责,实际上就是监军,原则上不能够插手地方政务,可这么多年下来,情况早就发生变化了,要是只能够监军,那有什么权利啊,镇守太监也不能够算是南直隶的最高领导人之一了。
要插手地方政务,必须要得到唐世济的支持,秦三德的眼光,看准了苏天成。
苏天成是江宁县知县,位置还是比较重要的,而且自己到南京来,也是要多支持苏天成的,如果自己大力支持苏天成,苏天成能够取得良好的政绩,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江宁县租种南京京营的官田,他是完全支持的,也是一力促成这件事情的,甚至在与唐世济和张泰宁交谈的时候,暗示上面有这样的意思。
也是因为他的支持,江宁县租种官田的事情,推进的很是顺利。
苏天成很会为人,还在河南赈灾的时候,就派了专人,来拜访自己了,送来了价值不菲的礼物,这令他很是高兴,至于说为了官田的事情,苏天成首先找到张泰宁,接着找到唐世济,最后找到自己,他没有意见。
他甚至提出来,苏天成参与这次的商议,可以将事情完全定下来,而且只要商议过了,江宁县就可以开始cāo作了,不一定要等到圣旨下来,这样的事情,也不会有什么正式的圣旨,无非是皇上知道了,不表示反对。
张泰宁的想法,简单很多,主要是想到两大营的收入,能够有两万五千两白银的收入,对两大营来说,是好事情,只要朝廷不反对,他没有什么意见,再说了,军营里面的有些事情,他也是清楚的,各级的军官,中饱私囊,很是普遍了,军士不愿意耕种田地,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没有任何的收益,饭都吃不饱,谁还愿意种地啊。
这样做,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抑制了部分军官的贪yù,耕地里面的收入,绝大部分都进入了各级军官的口袋里面,如果要展开清查工作,那是惹众怒的事情,也是不好cāo作的事情,与其这样,不如将耕地租赁出去,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银子。
军队的稳定是大事情,张泰宁清楚里面的厉害关系,如果说军官长时间的贪腐,军心将越来越涣散,最终将失去战斗力,军士逃亡的事情,此起彼伏,这就是最好的说明了,虽然京营比其他卫所好一些,可这类情况,也是存在的。
唐世济刚刚说到江宁县租赁官田的时间,秦三德就开口了。
“唐大人,张将军,咱家认为,江宁县租赁官田一事,完全可行啊,这租金也是合理的,耕时节不能够耽误啊,咱家看,商议之后,江宁县可以提前整理耕地啊。”
唐世济脸上没有什么表情,看了看张泰宁。
张泰宁是聪明人,这个时候不会表态,最终不是他确定意见,唐世济和秦三德之间的争议,他可不想搀和进去。
“秦公公说的是有道理的,下官没有其他的意见,唐大人做出来决定之后,两大营会遵照执行的。”
张泰宁虽然是武官,可也见过了太多的波折,岂会轻易表态。
唐世济没有办法,只能够开口了。
“江宁县租赁官田的事宜,我大明尚无此先例,还是慎重一些的好,我们商议之后,禀报皇上定夺,我的意见,租赁是可以的,但还是要等到圣旨下来之后,再行办理相关事宜,不可cāo之过急,若是朝廷有异议,我们也能够做出来解释。”
秦三德有些不满意了,先前提出来让苏天成参与讨论,唐世济不同意,现在又要求江宁县等候圣旨,这要是拖延下来,今年没有圣旨了,江宁县岂不是拿不到官田了,而且有些官田,已经荒芜一段时间,需要进行整理了。
“唐大人,咱家不是这么看的,租赁官田的事情,大明确实没有先例,正因为如此,咱家觉得,南直隶试行了,一旦有了成果,朝廷自然会改变诸多看法的,若是等候圣旨,耽误了时rì,影响了耕,此事就无法取得圆满成功了,两大营也得不到收入了。”
“秦公公,兹事重大,还是要禀报皇上,予以定夺。”
唐世济的语气淡淡的,虽然柔和,态度确实明确的。
秦三德很是恼火,可也没有办法说出来其他的意见了,人家唐世济按照规矩办事情,自己还能够怎么办啊。
“唐大人按照规矩来,咱家也没有其他的话说了,不过租赁官田的事情,时间是耽误不得的,咱家看,是不是密折专奏。”
唐世济的脸sè微微有些变了,密折专奏,是禀报重大事宜的,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随便使用的,租赁官田,不是什么大事情,觉不需要密折专奏,顶多就是不经过六部和都察院,也不经过内阁,直接奏报给皇上。
但这样的做法,严格来说,都是不妥当的。
“秦公公,这密折专奏的事宜,我看还是免了,不是特别重大的事情,若是随意启用了密折专奏,受到训斥,租赁官田的事情,恐怕耽误了,我的意见,直接上奏折到内阁。”
秦三德的脸sè也有些变了,上奏折到内阁,问题恐怕更大,内阁肯定不会同意这样的做法,最大的可能,就是直接打回来了,或者搁置不理睬,如此一来,江宁县租赁官田的事宜,必然无限期的拖延下去,甚至不能够成功了。
“咱家刚才想的有些急了,这租赁官田的事情,密折专奏还是有些不合适的,可唐大人提出来,写给内阁奏折,咱家也是不同意的,唐大人说过了,大明朝从未有租赁官田的事宜,内阁会回复吗,会上奏吗。”
唐世济楞了一下,微微点头。
“咱家以为,还是将奏折直接呈报给皇上,请皇上定夺。”(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正文 第一百七十四章 升堂的学问]
八月初,县衙开始放告。
所谓的放告,也就是接受百姓的状纸,每月的初三、初六和初九三天,知县升堂,刑房的司吏、典吏和书办,引着告状的百姓,到县衙大堂来上递状纸,一般情况下,知县不会当堂审理,待到退堂之后,仔细看了这些状纸,认为可以审理的,就留下状纸,来rì升堂审理,不应当受理的,要求衙役退回去状纸。
遇见了重大的刑事案件,往往需要好长时间审理。
这个时代的侦破技术,可不比几百年之后,冤假错案是不必要说的,特别是杀人案件,遇见那些流窜作案的,基本没有侦破的可能xìng,可案件总是要侦破的,要不然知县的政绩就有问题了,这个时候,运气不好的人,可能就倒霉了,被怀疑为行凶人,你不服气,喊冤枉也可以,打的你生不如死,还不如承认了,来一刀的痛快。
当然了,主要的案件,大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为了分割家产纷争的案件,是最多的,反正大都牵涉到了钱财。
知县不是神仙,好多的知县,也就是通过了科举考试的读书人,绝非是什么神探,遇见了重大的刑事案件,通过一番的思考,想当然的认为谁可能是行凶人。
知县最大的两桩工作任务,就是钱粮和刑名。如果你侦办案件迅速,征收钱粮得力。就是最大的政绩了,虽说不一定很快能够得到提拔,至少这是基础。
苏天成到河南区赈灾的时候,县衙就开始放告了,接手案件的是县丞卢天明。
县丞是知县最为重要的佐官,遇到知县空缺,或者是有事情外出的时候,理所当然的要审理案件的。
卢天明很聪明。苏天成到河南赈灾,他接手了诸多的案件,基本上没有怎么审理,一律都压着,苏天成的能力,他是见识过的,这审理案件的事情。还是等到苏天成回来之后处理,若是自己审理了,运气不好,遇见了错案,遭遇知县大人的责罚,甚至是追究。得不偿失。
苏天成坐在二堂,看着一大堆的状纸,开始感觉到头疼。
这个时候,他开始怀念几百年之后的体制了,有专门的公检法司机关。主要领导不需要过问这些事情,将主要jīng力。集中到发展经济上面,可现在是不行的,知县就是一县的父母官,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
明末的风气,已经很不好了,知县审案,成为了敛财的好机会,师爷、司吏、典吏、书办和衙役,一个个都是粉墨登场,各自捞让处,有钱有势的,作威作福,拿出来了银子,可以摆平一切,无钱无权的,吃亏是必然的,官府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不到万不得已,老百姓是不会到衙门打官司告状的。
第 215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