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政客 作者:风中的失落
第 371 章
盐商缴纳的捐银数量之大,完全出乎了闫子章的预料,每年一百六十万两。加上商贾的捐银,这就是两百万两以上了,县衙有了这么多的收入,哪里还需要cāo心田赋的事情,完全可以免掉脓的田赋了。
当然,开支也是很大的,但是这歇支。都是清清楚楚的,而且都是见到了效果的,没有铺张浪费的情况,银子都用到了关键的地方。
难怪江宁县的情况,越来越好了。
忙碌中的闫子章,感觉到浑身是劲。在这样的地方做事情,心情是很好的,而且,不长时间之后,他就可能是江宁县知县了。如果能够促使发展的步伐一些,岂不是有了了不起的政绩。
蓝桥正形容自己。到了江宁县,仿佛是再一次的鲤鱼跳龙门,江宁县有着太多的读书人,特别是在中兴学社,几乎是集合了大明朝大部分的顶尖学者,和这些人交往的时间长了,蓝桥正感觉到,自己的水平正在迅速提高,眼界也逐渐开阔起来了。
他与刘宗周、黄道周交谈的时间最多,每次都是谦虚的请教,不断的领悟。
县衙的事情,不需要他cāo心太多,下面的吏员和衙役,个个都是jīng干之士,有些事情,只要安排好了,人家自然能够做到最好。
到了农忙季节的时候,中兴学社的孙承宗、鹿善继、刘宗周和黄道周等人,都是到了田间地头,感受农忙的同时,也做一些调查研究,他们对江宁县连续两年免去田赋的事情,还是很有兴趣的,到了村镇,看见脓几乎都是在田地里忙碌,走进脓家里,米缸里面有足够的粮食,吃喝是不用愁的,走遍了江宁县的村镇,没有看见一户的断粮户,这是了不起的奇迹了。
当然,县内商贾的兴旺,他们早就发现,也曾经为作坊人数的多少,产生过一些争论,有人认为,作坊的人不能够太多了,这样会影响到种田,可江宁县出现的实际情况,令这些人,说不出话来了,让百姓丰衣足食,这是谁都法反驳的,商贾赚到了大量的银子,上缴给县衙的银子,也多起来了,这样就能够减轻脓的负担了。
这是一种良xìng发展的轨道,最为关注的还是刘宗周和黄道周,他们将这里出现的情况,与自身研究的一些理论结合,隐隐的感觉到,苏天成说的有邪语,虽然听起来不是很舒服,比如说银子的作用不能够小觑,不能够总是用jīng神来鼓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等,可这些道理,贯彻到实际中间去,能够产生巨大的作用。
慢慢的,他们开始反思,想想过去所坚持的东西,确实需要做出来一些改变了,事实胜于雄辩。
大量的士大夫、士绅富户,来到了江宁县,有些人是慕名而来,坚持要加入中兴学社,有些人是想着来看看,江宁县究竟是什么情况,在与这些人的闲聊中,孙承宗等人,不断的灌输中兴学社的思想,而且还带着众人,到江宁县各地去看去问。
想想孙承宗、鹿善继、刘宗周、黄道周等人,是什么样的影响,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话语,大家还是相信的,加之看见的兴旺发达的景象,绝大部分人都是心悦诚服。
不少的商贾,也来到了江宁县,在这里,他们发现了商机,不少的人商议,适当的时候,迁到江宁县来做生意。
这恐怕是苏天成没有想到的,他来也想着,依靠中兴学社,慢慢改变士大夫、士绅富户的看法,接着影响到朝廷官员,最终将诸多的谋求发展的思想,传播到大明朝各地,他以为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看看十年之后,能不能让办实事的思想,占据大明朝的主流,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根不要这么长的时间。
用事实说话,还真的是有道理的。
远在山海关的黄在胜,终于来了第一封信了。
信是二月初写的,足足一个月时间,才到了江宁县,前来送信的人,是北边的商贾,什么都不知道,将信函交给了苏天成,他也是听说了江宁县的富庶,过来看看,是不是有什么能够赚钱的门路。
商贾见到了苏天成之后,也没有说什么,他根不知道,自己带的这份信函,是送给江宁县知县大人的。
接到了信函之后,苏天成动起了心思。
当初安排黄在胜作为内线,没有考虑到那么多的实际情况,毕竟对付后金满洲 第三百一十四章 流年不利(2)]
后金的举动,苏天成虽然知道,但没有办法应对,这样的情报,不能够提供给朝廷,若是朝廷追究起来,自己就有可能失去黄在胜这条内线,朝廷里面某些大臣,谁知道想了一些什么,不少的大人,对江宁县和江宁营,都是不满意的。最
鞭长莫及,苏天成也没有好的办法,为今之计,唯有加紧对江宁营的训练,尽招募军士,壮大自身的实力。
也是怪了,黄在胜的信函送来两天之后,渠清泽的信函也来了。
拿到信函的那一刻,苏天成的手有些颤抖,他想到了一个词,流年不利。
渠清泽轻易不会来信的,来信必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渠清泽离开江宁县的时候,与苏天成之间,有着约定,凡是涉及到朝廷的大事情、流寇的动向,包括后金的消息,都要及时来信的,这里面,朝廷的大事情,一般都是有邸报的,只不过是早晚的关系,后金的消息,朝廷一般都是睁眼瞎,根不知道情况,唯有流寇的消息,是能够掌握的比较清楚的。
再说了,如今正是农民季节,朝廷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动作,渠清泽这个时候来信,很有可能是说到流寇的消息了。
这是对苏天成打击最大的事情了。
接到来信之后,苏天成将自己关在书房里面,打开了信封。
这一次,苏天成不仅仅是脸sè发白,身体也在微微颤抖了。
信函里面。说到了两件事情,要命的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山西、陕西发生了重大饥荒,按照渠清泽的说法,从崇祯六年八月以来,两省没有下雨,赤地千里,农民饿死数,甚至出现了吃人的悲剧。
第二件事情,流寇的队伍。因为山西、陕西大饥荒,造反的农民增加,迅速的壮大了,朝廷深为忧虑,令陈奇瑜总督陕、晋、楚、豫、川五省的军务,负责剿灭流寇,同时拨出银两。对两省进行赈灾,但效果很不好。
信函的结尾,渠清泽特别提到了一件事情,朝廷剿灭流寇的军队,包括地方上的民团,杀良冒功的情况。很是普遍,有些军队,剿灭流寇不行,欺负老百姓倒是厉害,老百姓害怕朝廷的军队。早就超过流寇了,相对来说。好些地方的农民,反而欢迎流寇到他们那里去。
第 371 章
恋耽美
第 371 章
盐商缴纳的捐银数量之大,完全出乎了闫子章的预料,每年一百六十万两。加上商贾的捐银,这就是两百万两以上了,县衙有了这么多的收入,哪里还需要cāo心田赋的事情,完全可以免掉脓的田赋了。
当然,开支也是很大的,但是这歇支。都是清清楚楚的,而且都是见到了效果的,没有铺张浪费的情况,银子都用到了关键的地方。
难怪江宁县的情况,越来越好了。
忙碌中的闫子章,感觉到浑身是劲。在这样的地方做事情,心情是很好的,而且,不长时间之后,他就可能是江宁县知县了。如果能够促使发展的步伐一些,岂不是有了了不起的政绩。
蓝桥正形容自己。到了江宁县,仿佛是再一次的鲤鱼跳龙门,江宁县有着太多的读书人,特别是在中兴学社,几乎是集合了大明朝大部分的顶尖学者,和这些人交往的时间长了,蓝桥正感觉到,自己的水平正在迅速提高,眼界也逐渐开阔起来了。
他与刘宗周、黄道周交谈的时间最多,每次都是谦虚的请教,不断的领悟。
县衙的事情,不需要他cāo心太多,下面的吏员和衙役,个个都是jīng干之士,有些事情,只要安排好了,人家自然能够做到最好。
到了农忙季节的时候,中兴学社的孙承宗、鹿善继、刘宗周和黄道周等人,都是到了田间地头,感受农忙的同时,也做一些调查研究,他们对江宁县连续两年免去田赋的事情,还是很有兴趣的,到了村镇,看见脓几乎都是在田地里忙碌,走进脓家里,米缸里面有足够的粮食,吃喝是不用愁的,走遍了江宁县的村镇,没有看见一户的断粮户,这是了不起的奇迹了。
当然,县内商贾的兴旺,他们早就发现,也曾经为作坊人数的多少,产生过一些争论,有人认为,作坊的人不能够太多了,这样会影响到种田,可江宁县出现的实际情况,令这些人,说不出话来了,让百姓丰衣足食,这是谁都法反驳的,商贾赚到了大量的银子,上缴给县衙的银子,也多起来了,这样就能够减轻脓的负担了。
这是一种良xìng发展的轨道,最为关注的还是刘宗周和黄道周,他们将这里出现的情况,与自身研究的一些理论结合,隐隐的感觉到,苏天成说的有邪语,虽然听起来不是很舒服,比如说银子的作用不能够小觑,不能够总是用jīng神来鼓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等,可这些道理,贯彻到实际中间去,能够产生巨大的作用。
慢慢的,他们开始反思,想想过去所坚持的东西,确实需要做出来一些改变了,事实胜于雄辩。
大量的士大夫、士绅富户,来到了江宁县,有些人是慕名而来,坚持要加入中兴学社,有些人是想着来看看,江宁县究竟是什么情况,在与这些人的闲聊中,孙承宗等人,不断的灌输中兴学社的思想,而且还带着众人,到江宁县各地去看去问。
想想孙承宗、鹿善继、刘宗周、黄道周等人,是什么样的影响,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话语,大家还是相信的,加之看见的兴旺发达的景象,绝大部分人都是心悦诚服。
不少的商贾,也来到了江宁县,在这里,他们发现了商机,不少的人商议,适当的时候,迁到江宁县来做生意。
这恐怕是苏天成没有想到的,他来也想着,依靠中兴学社,慢慢改变士大夫、士绅富户的看法,接着影响到朝廷官员,最终将诸多的谋求发展的思想,传播到大明朝各地,他以为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看看十年之后,能不能让办实事的思想,占据大明朝的主流,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根不要这么长的时间。
用事实说话,还真的是有道理的。
远在山海关的黄在胜,终于来了第一封信了。
信是二月初写的,足足一个月时间,才到了江宁县,前来送信的人,是北边的商贾,什么都不知道,将信函交给了苏天成,他也是听说了江宁县的富庶,过来看看,是不是有什么能够赚钱的门路。
商贾见到了苏天成之后,也没有说什么,他根不知道,自己带的这份信函,是送给江宁县知县大人的。
接到了信函之后,苏天成动起了心思。
当初安排黄在胜作为内线,没有考虑到那么多的实际情况,毕竟对付后金满洲 第三百一十四章 流年不利(2)]
后金的举动,苏天成虽然知道,但没有办法应对,这样的情报,不能够提供给朝廷,若是朝廷追究起来,自己就有可能失去黄在胜这条内线,朝廷里面某些大臣,谁知道想了一些什么,不少的大人,对江宁县和江宁营,都是不满意的。最
鞭长莫及,苏天成也没有好的办法,为今之计,唯有加紧对江宁营的训练,尽招募军士,壮大自身的实力。
也是怪了,黄在胜的信函送来两天之后,渠清泽的信函也来了。
拿到信函的那一刻,苏天成的手有些颤抖,他想到了一个词,流年不利。
渠清泽轻易不会来信的,来信必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渠清泽离开江宁县的时候,与苏天成之间,有着约定,凡是涉及到朝廷的大事情、流寇的动向,包括后金的消息,都要及时来信的,这里面,朝廷的大事情,一般都是有邸报的,只不过是早晚的关系,后金的消息,朝廷一般都是睁眼瞎,根不知道情况,唯有流寇的消息,是能够掌握的比较清楚的。
再说了,如今正是农民季节,朝廷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动作,渠清泽这个时候来信,很有可能是说到流寇的消息了。
这是对苏天成打击最大的事情了。
接到来信之后,苏天成将自己关在书房里面,打开了信封。
这一次,苏天成不仅仅是脸sè发白,身体也在微微颤抖了。
信函里面。说到了两件事情,要命的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山西、陕西发生了重大饥荒,按照渠清泽的说法,从崇祯六年八月以来,两省没有下雨,赤地千里,农民饿死数,甚至出现了吃人的悲剧。
第二件事情,流寇的队伍。因为山西、陕西大饥荒,造反的农民增加,迅速的壮大了,朝廷深为忧虑,令陈奇瑜总督陕、晋、楚、豫、川五省的军务,负责剿灭流寇,同时拨出银两。对两省进行赈灾,但效果很不好。
信函的结尾,渠清泽特别提到了一件事情,朝廷剿灭流寇的军队,包括地方上的民团,杀良冒功的情况。很是普遍,有些军队,剿灭流寇不行,欺负老百姓倒是厉害,老百姓害怕朝廷的军队。早就超过流寇了,相对来说。好些地方的农民,反而欢迎流寇到他们那里去。
第 371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