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政客 作者:风中的失落
第 1179 章
就在这个时候,周延儒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辽东边军暂时不能够调动,若是皇上想着调动兵力,可以调整大同边军,皇上给予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首领圣旨,要求他们镇守边关,防止后金鞑子和蒙古鞑子的偷袭,大同共有十五万的边军,全部调动问题也不是太大,加之北直隶卫所军队,以及部分的京营将士,组建二十万以上的大军,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朱由检站起来了,没有给予众人讨论和争论的时间。
“就按照周爱卿所言,调动大同十五万边军,同时在河南、陕西、山西、宁夏等地,招募十万大军,组建二十五万大军,朕的要求是明确的,一月之内,大军必须要招募到位,吏部、户部和兵部,全力以赴,若是不能够按期完成任务,朕一定会责罚。”(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内部的分裂]
(感谢快乐的挥剑、moonli投出了宝贵的月票,感谢不左不右选择走中间路线的打赏,谢谢了。)
有关大同边军和辽东边军不能够调动的事宜,其实有苏天成的影子在里面。
苏天成和周延儒之间的联系,没有彻底的消除,特别是锦衣卫和东厂开始在朝廷大规模的清理文武大臣之后,周延儒已经敏感的意识到了,朝廷若是这样的发展下去,灭亡是迟早的事情了,他也必须为自己想到后路了,而且他的家乡在南方,那里已经被苏天成占领了,不过他的家人没有遭受到什么虐待,也没有遭什么罪,生活和以前差不多的,并且家人专门来信说了,地方上的治安情况,比较以前好了很多,官府的官吏,做事情都非常的小心,不敢随便的欺凌老百姓,因为上面的要求非常严格,来信之中反映出来的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苏天成做皇帝,似乎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人家没有认为苏天成是造反。
这些消息给予周延儒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杨嗣昌、范景文等人,投靠苏天成之后,依旧是高官厚禄,而且杨嗣昌是中令,范景文是都察院的左都御史,都是顶层的官员了,苏天成在设置官吏的时候,恢复了三省六部制度,这也预示着大晋王朝恢复了宰相的设置,大臣的权力更大了。
如此的情况之下,周延儒是不会断绝与苏天成的联系的,只不过这种联系非常的隐秘,不会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大都是通过家人或者是其他的取道联系的。
苏天成的态度很是明确,辽东不能够出现任何的意外。后金鞑子的凶残是举人皆知的,而且在以前和朝廷的较量之中,吃了很大的亏,可以说内心的怨气达到了临界点,一旦辽东疏于防御,被后金鞑子找到了进攻的机会。甚至是进入到关内了,那么北方诸多地方的老百姓,将要遭遇到最为悲惨的命运,而且后金鞑子在辽东若是取得了胜利,必然会刺激到蒙古的部落,导致大同和宁夏一带,也出现危险,到时候就是全面崩溃的局面。
苏天成赞成的是采用比较和平的方式来改变现状,这一点在山东等地。包括南直隶,都完全表现出来了。
退一万步说,周延儒宁远苏天成做皇帝,也不愿意后金鞑子占领了京城。
苏天成与周延儒之间这种间接的联系,直接影响到了周延儒的态度。
史可法的态度也是一样的。
从南直隶直接到辽东,史可法很快适应了,他到辽东去的时候,局面还是很乐观的。也是较为平静的,后金鞑子不敢有任何的轻举妄动。可惜随着苏天成的造反,情况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后金鞑子开始蠢蠢欲动了。
史可法当然是做好了一切的准备,一度甚至准备关闭设在广宁的互市。
史可法也接到了苏天成的信函,来信的意思非常明确,必须要尽全力守住辽东。守住关宁锦防线,不能够给予后金鞑子任何的机会,否则就是大汉民族的千古罪人。
史可法当然明白这里面的意思,所以在被皇上召到京城的时候,坚决反对调动辽东边军。虽说辽东边军经过了扩充,总数接近三十万人了,但分布在广宁、西平堡、义州、黑山、大凌河城、锦州、宁远以及山海关等地,并非是那么的充裕,加之占领了辽东大部分的地方,不仅仅是城池里面需要驻军,诸多的堡垒里面也需要驻军。
按照皇上的意思,调动二十万大军,留下几万人固守辽东,那就等于是讲辽东拱手相让给后金鞑子了,辽东边军的素质参差不齐,后来招募的军士,包括不少的军户,素质只能够说是一般化,甚至不会比老百姓强多少的,好在有以前的老底子撑着,辽东边军的整体素质还是不错的。
也正是因为这等强力的反对,令皇上犹豫了。
史可法在南直隶好些年的时间了,熟悉南直隶和浙江的情况,苏天成在南直隶的征伐,诸多的情况,他也从官吏和朋友的来信之中知道了,史可法根本就没有想到,苏天成能够如此轻易的剿灭三十余万的明军,拿下了那份大部分的地方,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就算是辽东边军和大同边军联合起来了,也不一定能够与苏天成抗衡。
史可法更加清楚的事实就是,后金鞑子的残忍是出名的,早在天启年间,努尔哈赤带领后金鞑子在辽东征伐的时候,攻下来城池之后,将青壮劫掠一空,余下的老弱妇孺全部残杀,没有能够留下来一个活口,皇太极刚开始也是一样,只不过在大凌河之战之后,可能感觉到如此处理有些不妥,才稍微收敛一些了。
苏天成率领江宁营,将后金鞑子打的灰头土脸,甚至是剿杀了后金的亲王多铎,灭掉了八旗军之中的好几旗,这对于后金鞑子来说,是奇耻大辱,是憋不住的伤痛,一旦有机会了,后金鞑子会疯狂的反扑,加倍的发泄怨气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史可法格外的注意后金鞑子的一举一动,多尔衮的诸多举措,史可法都注意到了,他曾经给朝廷呈报奏折,禀报了后金鞑子的异动,可惜朝廷根本就关心不到辽东的事情,苏天成造反已经牵扯了朝廷全部的精力了。
史可法也直接给多尔衮写信了,明确的斥责多尔衮,后金已经向大明王朝俯首称臣了,还有人质在京城,为什么还在辽东有着很多不友好的举措,可惜史可法写去的信,没有得到丝毫的回应。
史可法一怒之下,准备关闭广宁的互市,但手下的幕僚和军官都劝谏了,朝廷不是很安稳,这样的时候,后金鞑子正好想找到厮杀的借口和机会,若是后金鞑子因为关闭互市的源头,在辽东展开大规模的厮杀,朝廷就真的无法支撑了。
其实辽东的窘境已经开始出现了,因为苏天成的造反,朝廷的银两开始严重不足了,辽东和大同大规模的招募军士,需要军饷,朝廷是不可能拿出来那么多军饷的,刚开始还能够维持,可过了秋收季节,户部就开始叫苦了,这也难怪,富庶的南方都不上交赋税了,朝廷还怎么能够维持,目前最大的依靠,就是辽东的互市,以及靖边和安宁堡的互市了,其次就是陕西还能够足额的上缴赋税。
来到京城之后,史可法与王道直见面了,两人说到南方的局面的时候,都是愁眉苦脸的,两人都在南直隶做过事情,史可法曾经是南直隶的兵部尚书,王道直曾经是应天府府尹,对于南方的情况都是非常熟悉的,但两人关于辽东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辽东是绝对不能够松懈的,否则京城将要遭遇到灭顶之灾。
两人对今后的前途,看法都是很悲观的,从实际情况来看,朝廷想要继续维持下去,难度太大了,刚刚成立的大晋王朝,在很多方面都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已经成为大晋皇帝的苏天成,只要做出来北进的决定,朝廷就危险了,京城也危险了,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辽东边军守住了关宁锦防线,还有什么意义。
到了那个时候,皇上要调遣辽东边军,恐怕没有谁能够反对了。
史可法和王道直两人回到京城之后,也专门去拜访了内阁首辅周延儒,说是拜访,其实是周延儒的关键周康通知的两人,说是有事情商议。
三人说到的也是辽东和大同的问题,经过了反复的比较,三人一致认为,辽东边军不能够动,万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全数调动大同边军,将大同的防御交给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抽调的大同边军,巡抚赶赴北直隶的保定一带,做好全面的部署,防止江宁营从山东直接进攻北直隶。
至于说河南、山西和陕西、宁夏一带,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兵力去防御,若是苏天成暂时不进攻北直隶,想办法拿下河南和陕西、山西等地,朝廷只能够干瞪眼了。
三人商议的意见,基本就是最后的意见了。
史可法马上就要回到辽东去了,尽管说京城的局面还是很不好,但周延儒还是为史可法饯行,至于说王道直,就留在京城了,调遣大同边军的圣旨,已经发下去了,王道直在京城等候就可以了。
这一次吃饭饮酒的时间很长,奇怪的是周延儒、史可法和王道直等人,都没有说什么话,偶尔的几句对话,也是充满了悬念了,大家似乎都想到了今后该怎么办,也似乎都没有想好今后有什么道路可走。
一直到酒宴结束的时候,周延儒才说出来了一番话,也是很大胆的一番话,大概意思是大明王朝恐怕要遭遇到巨大的灾难,如今的问题不是在辽东,而是在南方,逐渐强大起来的大晋王朝,将是不可阻挡的,犹如一股涛涛的洪流,卷走一切阻拦的力量,让这些障碍灰飞烟灭。
史可法和王道直两人都没有多说什么,京城恐怖的局面,令两人也不会多说话,来到京城一直都是很谨慎的,但两人非常明白,朝廷的文武大臣,早就有想法了,或者说是出现分裂了,恐怕有人做好准备,投奔大晋王朝,效忠苏天成了。(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机会之把握]
苏天成称帝的消息,早就传到辽东了,皇太极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闷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尽管说身体有所好转了,但遭遇了那么多的事情,被损坏的身体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全恢复的,甚至是不能够彻底恢复的,经历了那么多的磨砺,皇太极早就将这点看开了,朝廷里面的寻常事情,都是豪格处理,皇太极基本不过问了。
苏天成称帝,被皇太极视为了最大的威胁,以前他可以想办法,只要苏天成还是大明的官员,就可以通过诸多的办法来进行限制,造谣中伤、挑拨离间等等,令苏天成在关键时刻无法施展出来能力,可苏天成称帝了,成立了大晋王朝,这就是对大清国致命的威胁了。
尽管还没有和苏天成见过面,但两人神交已久,皇太极视苏天成为最大的障碍和威胁,认为将来大清国若是要亡国,也是要倒在苏天成的手里,皇太极穷尽了很多的办法,都没有能够算计到苏天成,在正面战场上的交锋,满八旗和汉八旗悉数都败在了苏天成和江宁营的手里,没有能够获取一场战斗的胜利,苏天成用兵神鬼莫测,江宁营军士异常的骁勇,面对这样的军队,代善和多铎都是遭遇惨败,就更不用说汉八旗的军队了。
苏天成既然称帝了,就意味着要统一中原,意味着要最终对付大清国,也就是说,大清国与大晋朝廷之间的战斗,是无法避免的。
但这里面也有机会,作为一生都在鏖战的皇太极,岂能看不出来机会。
苏天成称帝了,成立了大晋王朝,那么也就意味着苏天成与大明的那个崇祯皇帝。也成为了你死我活的对手,双方相互之间的厮杀一直都在持续,而且这种厮杀还要继续延续下去,直到其中一方彻底灭亡,稍有理智的人就会明白,大明王朝轰然倒地的时间屈指可数了。整个的南方都被苏天成占据了,北方还能够维持多长的时间,一旦苏天成稳固了自身的统治,开始再次用兵了,也就是大明王朝最终倒塌的时间了。
这里面有着太多的机遇,尽管大明、大晋和大清三方表面看上去,都是不可调和的对手,但利益总是能够找到共同点,譬如说大晋非常强大了。直接威胁到大明和大清了,到了这个时候,大明和大清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面联合起来,共同来对付大晋王朝。
类似的商议进行过好几次了,但还没有牵涉到联合的事宜,多尔衮好几次提到了机会的事宜,也就是趁着大明与大晋之间交手的时候,趁机占去辽东的大片土地。这个建议得到了一致的赞同,皇太极和豪格商议之后。要求户部拨付了大量的银子,趁着秋收之后,购买了大量的粮草,做好充足的准备,多尔衮率领的正白旗和镶白旗,也开始慢慢朝着辽东方向集中。而且越过了辽河安营扎寨,做好了进攻的准备。
遗憾的是辽东边军依旧是虎视眈眈,而且兵力达到了接近三十万人的规模,若是这个时候展开进攻,不能够有充足的把握。故而多尔衮暂时按兵不动。
善于把握一切机会的皇太极,不会错过机会的,他决定要采取行动。
第 1179 章
恋耽美
第 1179 章
就在这个时候,周延儒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辽东边军暂时不能够调动,若是皇上想着调动兵力,可以调整大同边军,皇上给予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首领圣旨,要求他们镇守边关,防止后金鞑子和蒙古鞑子的偷袭,大同共有十五万的边军,全部调动问题也不是太大,加之北直隶卫所军队,以及部分的京营将士,组建二十万以上的大军,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朱由检站起来了,没有给予众人讨论和争论的时间。
“就按照周爱卿所言,调动大同十五万边军,同时在河南、陕西、山西、宁夏等地,招募十万大军,组建二十五万大军,朕的要求是明确的,一月之内,大军必须要招募到位,吏部、户部和兵部,全力以赴,若是不能够按期完成任务,朕一定会责罚。”(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内部的分裂]
(感谢快乐的挥剑、moonli投出了宝贵的月票,感谢不左不右选择走中间路线的打赏,谢谢了。)
有关大同边军和辽东边军不能够调动的事宜,其实有苏天成的影子在里面。
苏天成和周延儒之间的联系,没有彻底的消除,特别是锦衣卫和东厂开始在朝廷大规模的清理文武大臣之后,周延儒已经敏感的意识到了,朝廷若是这样的发展下去,灭亡是迟早的事情了,他也必须为自己想到后路了,而且他的家乡在南方,那里已经被苏天成占领了,不过他的家人没有遭受到什么虐待,也没有遭什么罪,生活和以前差不多的,并且家人专门来信说了,地方上的治安情况,比较以前好了很多,官府的官吏,做事情都非常的小心,不敢随便的欺凌老百姓,因为上面的要求非常严格,来信之中反映出来的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苏天成做皇帝,似乎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人家没有认为苏天成是造反。
这些消息给予周延儒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杨嗣昌、范景文等人,投靠苏天成之后,依旧是高官厚禄,而且杨嗣昌是中令,范景文是都察院的左都御史,都是顶层的官员了,苏天成在设置官吏的时候,恢复了三省六部制度,这也预示着大晋王朝恢复了宰相的设置,大臣的权力更大了。
如此的情况之下,周延儒是不会断绝与苏天成的联系的,只不过这种联系非常的隐秘,不会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大都是通过家人或者是其他的取道联系的。
苏天成的态度很是明确,辽东不能够出现任何的意外。后金鞑子的凶残是举人皆知的,而且在以前和朝廷的较量之中,吃了很大的亏,可以说内心的怨气达到了临界点,一旦辽东疏于防御,被后金鞑子找到了进攻的机会。甚至是进入到关内了,那么北方诸多地方的老百姓,将要遭遇到最为悲惨的命运,而且后金鞑子在辽东若是取得了胜利,必然会刺激到蒙古的部落,导致大同和宁夏一带,也出现危险,到时候就是全面崩溃的局面。
苏天成赞成的是采用比较和平的方式来改变现状,这一点在山东等地。包括南直隶,都完全表现出来了。
退一万步说,周延儒宁远苏天成做皇帝,也不愿意后金鞑子占领了京城。
苏天成与周延儒之间这种间接的联系,直接影响到了周延儒的态度。
史可法的态度也是一样的。
从南直隶直接到辽东,史可法很快适应了,他到辽东去的时候,局面还是很乐观的。也是较为平静的,后金鞑子不敢有任何的轻举妄动。可惜随着苏天成的造反,情况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后金鞑子开始蠢蠢欲动了。
史可法当然是做好了一切的准备,一度甚至准备关闭设在广宁的互市。
史可法也接到了苏天成的信函,来信的意思非常明确,必须要尽全力守住辽东。守住关宁锦防线,不能够给予后金鞑子任何的机会,否则就是大汉民族的千古罪人。
史可法当然明白这里面的意思,所以在被皇上召到京城的时候,坚决反对调动辽东边军。虽说辽东边军经过了扩充,总数接近三十万人了,但分布在广宁、西平堡、义州、黑山、大凌河城、锦州、宁远以及山海关等地,并非是那么的充裕,加之占领了辽东大部分的地方,不仅仅是城池里面需要驻军,诸多的堡垒里面也需要驻军。
按照皇上的意思,调动二十万大军,留下几万人固守辽东,那就等于是讲辽东拱手相让给后金鞑子了,辽东边军的素质参差不齐,后来招募的军士,包括不少的军户,素质只能够说是一般化,甚至不会比老百姓强多少的,好在有以前的老底子撑着,辽东边军的整体素质还是不错的。
也正是因为这等强力的反对,令皇上犹豫了。
史可法在南直隶好些年的时间了,熟悉南直隶和浙江的情况,苏天成在南直隶的征伐,诸多的情况,他也从官吏和朋友的来信之中知道了,史可法根本就没有想到,苏天成能够如此轻易的剿灭三十余万的明军,拿下了那份大部分的地方,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就算是辽东边军和大同边军联合起来了,也不一定能够与苏天成抗衡。
史可法更加清楚的事实就是,后金鞑子的残忍是出名的,早在天启年间,努尔哈赤带领后金鞑子在辽东征伐的时候,攻下来城池之后,将青壮劫掠一空,余下的老弱妇孺全部残杀,没有能够留下来一个活口,皇太极刚开始也是一样,只不过在大凌河之战之后,可能感觉到如此处理有些不妥,才稍微收敛一些了。
苏天成率领江宁营,将后金鞑子打的灰头土脸,甚至是剿杀了后金的亲王多铎,灭掉了八旗军之中的好几旗,这对于后金鞑子来说,是奇耻大辱,是憋不住的伤痛,一旦有机会了,后金鞑子会疯狂的反扑,加倍的发泄怨气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史可法格外的注意后金鞑子的一举一动,多尔衮的诸多举措,史可法都注意到了,他曾经给朝廷呈报奏折,禀报了后金鞑子的异动,可惜朝廷根本就关心不到辽东的事情,苏天成造反已经牵扯了朝廷全部的精力了。
史可法也直接给多尔衮写信了,明确的斥责多尔衮,后金已经向大明王朝俯首称臣了,还有人质在京城,为什么还在辽东有着很多不友好的举措,可惜史可法写去的信,没有得到丝毫的回应。
史可法一怒之下,准备关闭广宁的互市,但手下的幕僚和军官都劝谏了,朝廷不是很安稳,这样的时候,后金鞑子正好想找到厮杀的借口和机会,若是后金鞑子因为关闭互市的源头,在辽东展开大规模的厮杀,朝廷就真的无法支撑了。
其实辽东的窘境已经开始出现了,因为苏天成的造反,朝廷的银两开始严重不足了,辽东和大同大规模的招募军士,需要军饷,朝廷是不可能拿出来那么多军饷的,刚开始还能够维持,可过了秋收季节,户部就开始叫苦了,这也难怪,富庶的南方都不上交赋税了,朝廷还怎么能够维持,目前最大的依靠,就是辽东的互市,以及靖边和安宁堡的互市了,其次就是陕西还能够足额的上缴赋税。
来到京城之后,史可法与王道直见面了,两人说到南方的局面的时候,都是愁眉苦脸的,两人都在南直隶做过事情,史可法曾经是南直隶的兵部尚书,王道直曾经是应天府府尹,对于南方的情况都是非常熟悉的,但两人关于辽东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辽东是绝对不能够松懈的,否则京城将要遭遇到灭顶之灾。
两人对今后的前途,看法都是很悲观的,从实际情况来看,朝廷想要继续维持下去,难度太大了,刚刚成立的大晋王朝,在很多方面都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已经成为大晋皇帝的苏天成,只要做出来北进的决定,朝廷就危险了,京城也危险了,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辽东边军守住了关宁锦防线,还有什么意义。
到了那个时候,皇上要调遣辽东边军,恐怕没有谁能够反对了。
史可法和王道直两人回到京城之后,也专门去拜访了内阁首辅周延儒,说是拜访,其实是周延儒的关键周康通知的两人,说是有事情商议。
三人说到的也是辽东和大同的问题,经过了反复的比较,三人一致认为,辽东边军不能够动,万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全数调动大同边军,将大同的防御交给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抽调的大同边军,巡抚赶赴北直隶的保定一带,做好全面的部署,防止江宁营从山东直接进攻北直隶。
至于说河南、山西和陕西、宁夏一带,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兵力去防御,若是苏天成暂时不进攻北直隶,想办法拿下河南和陕西、山西等地,朝廷只能够干瞪眼了。
三人商议的意见,基本就是最后的意见了。
史可法马上就要回到辽东去了,尽管说京城的局面还是很不好,但周延儒还是为史可法饯行,至于说王道直,就留在京城了,调遣大同边军的圣旨,已经发下去了,王道直在京城等候就可以了。
这一次吃饭饮酒的时间很长,奇怪的是周延儒、史可法和王道直等人,都没有说什么话,偶尔的几句对话,也是充满了悬念了,大家似乎都想到了今后该怎么办,也似乎都没有想好今后有什么道路可走。
一直到酒宴结束的时候,周延儒才说出来了一番话,也是很大胆的一番话,大概意思是大明王朝恐怕要遭遇到巨大的灾难,如今的问题不是在辽东,而是在南方,逐渐强大起来的大晋王朝,将是不可阻挡的,犹如一股涛涛的洪流,卷走一切阻拦的力量,让这些障碍灰飞烟灭。
史可法和王道直两人都没有多说什么,京城恐怖的局面,令两人也不会多说话,来到京城一直都是很谨慎的,但两人非常明白,朝廷的文武大臣,早就有想法了,或者说是出现分裂了,恐怕有人做好准备,投奔大晋王朝,效忠苏天成了。(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机会之把握]
苏天成称帝的消息,早就传到辽东了,皇太极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闷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尽管说身体有所好转了,但遭遇了那么多的事情,被损坏的身体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全恢复的,甚至是不能够彻底恢复的,经历了那么多的磨砺,皇太极早就将这点看开了,朝廷里面的寻常事情,都是豪格处理,皇太极基本不过问了。
苏天成称帝,被皇太极视为了最大的威胁,以前他可以想办法,只要苏天成还是大明的官员,就可以通过诸多的办法来进行限制,造谣中伤、挑拨离间等等,令苏天成在关键时刻无法施展出来能力,可苏天成称帝了,成立了大晋王朝,这就是对大清国致命的威胁了。
尽管还没有和苏天成见过面,但两人神交已久,皇太极视苏天成为最大的障碍和威胁,认为将来大清国若是要亡国,也是要倒在苏天成的手里,皇太极穷尽了很多的办法,都没有能够算计到苏天成,在正面战场上的交锋,满八旗和汉八旗悉数都败在了苏天成和江宁营的手里,没有能够获取一场战斗的胜利,苏天成用兵神鬼莫测,江宁营军士异常的骁勇,面对这样的军队,代善和多铎都是遭遇惨败,就更不用说汉八旗的军队了。
苏天成既然称帝了,就意味着要统一中原,意味着要最终对付大清国,也就是说,大清国与大晋朝廷之间的战斗,是无法避免的。
但这里面也有机会,作为一生都在鏖战的皇太极,岂能看不出来机会。
苏天成称帝了,成立了大晋王朝,那么也就意味着苏天成与大明的那个崇祯皇帝。也成为了你死我活的对手,双方相互之间的厮杀一直都在持续,而且这种厮杀还要继续延续下去,直到其中一方彻底灭亡,稍有理智的人就会明白,大明王朝轰然倒地的时间屈指可数了。整个的南方都被苏天成占据了,北方还能够维持多长的时间,一旦苏天成稳固了自身的统治,开始再次用兵了,也就是大明王朝最终倒塌的时间了。
这里面有着太多的机遇,尽管大明、大晋和大清三方表面看上去,都是不可调和的对手,但利益总是能够找到共同点,譬如说大晋非常强大了。直接威胁到大明和大清了,到了这个时候,大明和大清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面联合起来,共同来对付大晋王朝。
类似的商议进行过好几次了,但还没有牵涉到联合的事宜,多尔衮好几次提到了机会的事宜,也就是趁着大明与大晋之间交手的时候,趁机占去辽东的大片土地。这个建议得到了一致的赞同,皇太极和豪格商议之后。要求户部拨付了大量的银子,趁着秋收之后,购买了大量的粮草,做好充足的准备,多尔衮率领的正白旗和镶白旗,也开始慢慢朝着辽东方向集中。而且越过了辽河安营扎寨,做好了进攻的准备。
遗憾的是辽东边军依旧是虎视眈眈,而且兵力达到了接近三十万人的规模,若是这个时候展开进攻,不能够有充足的把握。故而多尔衮暂时按兵不动。
善于把握一切机会的皇太极,不会错过机会的,他决定要采取行动。
第 1179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