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政客 作者:风中的失落
第 1241 章
局面就这样稳定下来了,那些流言也消失于无形了。
卢象升非常的惬意,一件看似千难万难的事情,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完全安排好了,军士的部署也全部到位了,十万大军,其中一万人驻扎在黑山,三万人驻扎在大凌河城,一万人驻扎在锦州,一万人驻扎在宁远,剩下的四万人全部驻扎在山海关。
辽东稳定下来了,接下来就是创办银行与什么时候进攻后金鞑子的事情了。(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无法阻止]
皇太极压根就没有想到,辽东裁撤边军的动作如此之迅速,要说谭泰和贾吉涵也是非常努力了,不惜一切代价发动情报网络,想要搅浑辽东这潭水,让裁撤边军的事宜无法顺利进行下去,眼看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惜卢象升很聪明,根本就没有去管那些到处散播的流言,也没有去惩罚那些散播流言的军士,而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直接从裁撤边军入手,以稳定军士为主,俗话说的好,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人家把握住了要害,自身不出现任何的问题,外力是很难干扰的。
辽东边军的顺利裁撤,以及驻军的强大,令皇太极非常的郁闷,眼看着大清国进攻辽东的希望,化为泡影了,如今的重要职责,就是需要稳定大清国的局势,稳定已经再次占领的广宁、西平堡和义州等地的局势,包括草原的局势,再一次的开始自我集聚力量,随时准备迎接大晋朝廷的进攻。
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大清国的勇士占据了广宁、西平堡和义州等地,再次取得了大片的土地,大清国的首都沈阳也有了更加稳固的屏障,但因为占领了广宁,与关内的互市自然也就停止了,商品的供给方面出现了问题,皇太极是无所谓的,朝廷已经采取了大量的手段,购买了大量的粮食等必须的物资,可下面的百姓就感觉到不方便了,平日里能够随便就购买到的商品,这个时候就不是那么容易买到了。
最为要命的是,大晋朝廷开始在辽东严卡商贸行动了,来往于沈阳和宁远等地的商贾,也开始感觉到巨大的压力。
不过在这个时候,朝廷在宁远和锦州设立了银行。若是商贾能够将金银珠宝存入到银行里面,同时愿意使用朝廷统一发行的纸币,还是可以暗地里从事商贸交易的,辽东的江宁营将士睁一眼闭一眼,不会严查,但凡是与银行没有任何业务往来的商贾。包括不主动使用纸币的商贾,几乎不要想着能够离开黑山的范围,从事商贾交易就更加不可能了。
这个秘密,很快在商贾之间传开了。
几乎不用动员,设在宁远和锦州的银行,迅速开始火爆起来了,大量的商贾开始存入金银珠宝,同时开始使用大晋朝廷统一发行的纸币。
说到纸币,这里面也出现了一个插曲。原来发行纸币的时候,朱审烜等人考虑到了,老老百姓的消费水平不是很高,故而在设计纸币的时候,面额都不是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户部开始提出来意见了,那就是发行的纸币。面额过于的小了,特别是在码头等地的大宗商品交易的过程之中。这种弊端就出现了,成堆的纸币流转,商贾也感觉到不方便。
于是在奏报了皇上之后,户部开始发行价值二两、五两、十两、二十两、五十两和一百两银子的纸币,但这些纸币的发行量不是很大,在市面上出现的。主要还是价值一两白银的纸币,至于说那些大面额的纸币,重点还是在大宗商贸交易之中出现。
大量的黄金白银存入到银行里面,诸多的纸币从银行出来,开始在辽东流通。几乎是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辽东到处都是纸币了。
其实辽东有十万江宁营将士,这些将士是消费的主力,一旦他们完全开始使用纸币,纸币在辽东的流通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加之从关内来的商贾,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的纸币,对于纸币的作用和价值,是非常清楚的,也是非常放心的,最为主要的还是,使用纸币的确非常方便,多种因素结合起来,让辽东迅速与关内一样了。
当大晋朝廷统一发行的纸币传入到辽东之后,皇太极一时间没有在意,反正这些纸币等同于同样数量的银子,也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皇太极甚至亲自收藏了好几张纸币,仔细研究了这些纸币之后,他发现这些纸币的设计非常的精良,还交口称赞。
皇太极不是没有其他的想法,宋朝发行的交子,曾经产生过重大的作用,但发行交子的教训,皇太极也是清楚的,一方面他佩服苏天成的勇气,敢于直接发行纸币,另外一方面,他也以看戏的姿态,关注着事情的发展,他的脑海里面有着固定的认识,大晋朝廷发行纸币,目的肯定是为了吸纳民间的财富,一旦将这些财富盘剥到手了,纸币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成为废纸了。
皇太极的疏忽,对于今后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大清国的朝廷里面,汉人官吏还是有一些的,但经过了范文程的事件之后,汉人官吏很少开口发言了,大部分想到的都是明哲保身,总结为大清国服务和死心塌地的汉人,几乎没有什么好的结局,其实统一货币与创办银行,获得的利益都是大晋朝廷的,对于大清国肯定是有着巨大影响的,至少经济命脉被人家抓住了。
满人权贵不会考虑那么细致,明白这里面蹊跷的汉人官吏不会开口,皇太极就在这种氛围之中,不采取任何的措施,令大清国慢慢开始陷入到深渊里面,逐渐的开始从经济上依赖大晋朝廷。
辽东的局势很快稳定下来了,后金鞑子不发动进攻,朝廷也没有要求卢象升发动进攻。
着急的卢象升,曾经给朝廷上过奏折,认为辽东边军裁撤到位了,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个时候可以对广宁、西平堡和义州等地展开进攻了,争取在年前收回这些地方,当然卢象升的建议,也是建议在秋收之后展开进攻。
卢象升接到朝廷的回复,要求暂时稳住辽东,不要想到征伐的事宜,如今的辽东,最为重要的认为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发展好银行,第二个方面是推进纸币的流通,第三个方面是促进辽东经贸的发展,当然江宁营将士的训练是不能够放松的。
接到朝廷的敕书之后,卢象升与阎应元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也认真分析了丞相朱审烜写来的信函,终于明白了朝廷要从根子上彻底击垮后金鞑子的打算。
一旦明白了朝廷的意思,卢象升和阎应元等人执行起来,就是坚定不移的。
祖大寿和祖大乐正在加紧训练将士,留下来的辽东边军与江宁营将士混编在一起了,从个人的素质和战斗力方面来说,原来的辽东边军是有差距的,这需要在平日的训练之中来改进,重点是从个人的信仰与遵守军纪方面下功夫。
如今最好的形势就是,原来的辽东边军,经过裁撤之后,保留下来的五万军士,军饷迅速得到了解决,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俸禄就提高了,实实在在的说,军饷是鼓励军士效命的最好手段之一,千百年来都是这样的。
成为了江宁营将士中的一员,俸禄得到了解决,原来的辽东边军,爆发出来了极大的热情,很快就投入到训练之中,留下来的军士,基本都是原辽东边军的骨干,与江宁营将士有过不少的交集,也清楚江宁营将士的战斗力,现在自身成为其中一员了,拿着同样的俸禄,若是战斗力方面还有差距,那就说不过去了。
更为关键的是,在裁撤辽东边军的过程之中,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二十余万的军士,留下来的仅仅五万人,这足以说明了,留下来的都是骨干,既然是骨干,就要表现出来自身的能力,证明自身真正的值得留下来。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驻守辽东的江宁营将士,斗志特别的高昂。
期间也发生了几次小规模的冲突,重点是在黑山周边的冲突,这些冲突,从本质上说,都是江宁营将士主动挑起来的,双方小规模的厮杀,最终获取胜利的也都是江宁营将士。
后金鞑子对于江宁营将士,本来就有着一定的恐惧心理,压根不愿意与江宁营将士为敌,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管是满 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 科举考试(1)]
(感谢无冕天子投出了宝贵的月票,感谢不左不右选择走中间路线的打赏,谢谢了。)
大明朝的科举考试是固定的,三年进行一次,这期间有县试、府试等等,一级一级的选拔,过了县试被称之为童生,过了府试被称之为生员,或者是秀才,若是没有取得秀才的身份,是没有资格参加乡试的,乡试在各省的省城进行,朝廷派出给事中主持乡试,被录取之后称之为举人,有了举人的身份,就被称之为老爷了,生员和童生,统统被称呼为读书人。
乡试之后是会试,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了会试,被称之为贡士,有资格参加最后的殿试,能够参与殿试的贡生,统统被称之为皇帝的学生,也就是天子门生。
可惜大明朝的天子门生,几乎不存在,殿试之前的乡试和会试,考中的举人与贡生,早就被主考官瓜分一空,成为了主考官的学生,除非是状元、榜眼和探花,或者是传胪,才有可能感觉到自己是天子门生。
这样的科举考试的规矩,延续了千年了,期间除开小规模的完善,整体是没有什么变化的,但这一次的情况不一样了,皇上要求改变科举考试的规矩。
想要改变科举考试的规矩,可不是小事情,朱审烜等人表示了明确的反对,诸多的丞相意见完全一致,他们认为,科举考试延续千年,早就形成了固定的规矩,天下的读书人都是冲着这个目标来的,突然改变科举考试的规矩,岂不是要天下大乱,弄得所有读书人都人心惶惶。影响到朝局的稳定。
其实皇上所谓的修改科举考试的规矩,也没有伤筋动骨,主要就是对县试和会试提出来了质疑,知县主持县试,知府主持会试,考生的命运完全都掌握在知府和知县的手里。这不是很合适,每一个人的观点不一样,录取的标准也就不一样,可能前一任的知县或者是知府,与后一任的观点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就很有可能导致考生无所适从。
科举考试很是折磨人,好多的考生,一辈子都耗在这上面了。从小的时候就开始熟读四书五经,到老了还是这几本书,滚瓜烂熟,都能够背出来了,就是不能够考上,更加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很多的读书人,一辈子都考不上举人。岁月蹉跎了,与社会脱节了。除开读书,什么事情都不会做,真的是应验了那句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话语。
苏天成提出来改变科举考试的规矩,没有想到遭遇了这么强烈的反对,他一度犹豫了。
从唐朝开始的科举考试,为各朝各代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在绝大部分都是文盲的情况之下,科举考试的确有着不同于一般的优点,也是暂时无法废除的,朝廷也只有依靠这种方式来选拔人才,若是真的想废除科举考试。那就必须要普及学堂,而且是官办的学堂,老百姓的子女能够进入到学堂读书识字,明白道理。
普及学堂,不仅仅需要大量的银子,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以为这样的事情,如同打战一样,几天的时间就拿下来了,那是不可能的,就算是谁保证能够做到,那也是忽悠人的。
教育与很多方面都有着关联,老百姓饭都吃不饱,怎么可能送自家的儿女去读书,就算是官府承担了读书所需要的费用,可学生总是需要吃饭,很多时候,学堂里面的读书人,也可能是家中主要的劳动力。
这里面还有观念改变的问题,普及学堂,意味着寻常百姓家中的子女都要接受教育,意味着社会的精英阶层,将要发生重大的变动,一批批的平民子弟将昂首阔步进入朝廷。
第 1241 章
恋耽美
第 1241 章
局面就这样稳定下来了,那些流言也消失于无形了。
卢象升非常的惬意,一件看似千难万难的事情,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完全安排好了,军士的部署也全部到位了,十万大军,其中一万人驻扎在黑山,三万人驻扎在大凌河城,一万人驻扎在锦州,一万人驻扎在宁远,剩下的四万人全部驻扎在山海关。
辽东稳定下来了,接下来就是创办银行与什么时候进攻后金鞑子的事情了。(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无法阻止]
皇太极压根就没有想到,辽东裁撤边军的动作如此之迅速,要说谭泰和贾吉涵也是非常努力了,不惜一切代价发动情报网络,想要搅浑辽东这潭水,让裁撤边军的事宜无法顺利进行下去,眼看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惜卢象升很聪明,根本就没有去管那些到处散播的流言,也没有去惩罚那些散播流言的军士,而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直接从裁撤边军入手,以稳定军士为主,俗话说的好,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人家把握住了要害,自身不出现任何的问题,外力是很难干扰的。
辽东边军的顺利裁撤,以及驻军的强大,令皇太极非常的郁闷,眼看着大清国进攻辽东的希望,化为泡影了,如今的重要职责,就是需要稳定大清国的局势,稳定已经再次占领的广宁、西平堡和义州等地的局势,包括草原的局势,再一次的开始自我集聚力量,随时准备迎接大晋朝廷的进攻。
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大清国的勇士占据了广宁、西平堡和义州等地,再次取得了大片的土地,大清国的首都沈阳也有了更加稳固的屏障,但因为占领了广宁,与关内的互市自然也就停止了,商品的供给方面出现了问题,皇太极是无所谓的,朝廷已经采取了大量的手段,购买了大量的粮食等必须的物资,可下面的百姓就感觉到不方便了,平日里能够随便就购买到的商品,这个时候就不是那么容易买到了。
最为要命的是,大晋朝廷开始在辽东严卡商贸行动了,来往于沈阳和宁远等地的商贾,也开始感觉到巨大的压力。
不过在这个时候,朝廷在宁远和锦州设立了银行。若是商贾能够将金银珠宝存入到银行里面,同时愿意使用朝廷统一发行的纸币,还是可以暗地里从事商贸交易的,辽东的江宁营将士睁一眼闭一眼,不会严查,但凡是与银行没有任何业务往来的商贾。包括不主动使用纸币的商贾,几乎不要想着能够离开黑山的范围,从事商贾交易就更加不可能了。
这个秘密,很快在商贾之间传开了。
几乎不用动员,设在宁远和锦州的银行,迅速开始火爆起来了,大量的商贾开始存入金银珠宝,同时开始使用大晋朝廷统一发行的纸币。
说到纸币,这里面也出现了一个插曲。原来发行纸币的时候,朱审烜等人考虑到了,老老百姓的消费水平不是很高,故而在设计纸币的时候,面额都不是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户部开始提出来意见了,那就是发行的纸币。面额过于的小了,特别是在码头等地的大宗商品交易的过程之中。这种弊端就出现了,成堆的纸币流转,商贾也感觉到不方便。
于是在奏报了皇上之后,户部开始发行价值二两、五两、十两、二十两、五十两和一百两银子的纸币,但这些纸币的发行量不是很大,在市面上出现的。主要还是价值一两白银的纸币,至于说那些大面额的纸币,重点还是在大宗商贸交易之中出现。
大量的黄金白银存入到银行里面,诸多的纸币从银行出来,开始在辽东流通。几乎是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辽东到处都是纸币了。
其实辽东有十万江宁营将士,这些将士是消费的主力,一旦他们完全开始使用纸币,纸币在辽东的流通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加之从关内来的商贾,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的纸币,对于纸币的作用和价值,是非常清楚的,也是非常放心的,最为主要的还是,使用纸币的确非常方便,多种因素结合起来,让辽东迅速与关内一样了。
当大晋朝廷统一发行的纸币传入到辽东之后,皇太极一时间没有在意,反正这些纸币等同于同样数量的银子,也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皇太极甚至亲自收藏了好几张纸币,仔细研究了这些纸币之后,他发现这些纸币的设计非常的精良,还交口称赞。
皇太极不是没有其他的想法,宋朝发行的交子,曾经产生过重大的作用,但发行交子的教训,皇太极也是清楚的,一方面他佩服苏天成的勇气,敢于直接发行纸币,另外一方面,他也以看戏的姿态,关注着事情的发展,他的脑海里面有着固定的认识,大晋朝廷发行纸币,目的肯定是为了吸纳民间的财富,一旦将这些财富盘剥到手了,纸币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成为废纸了。
皇太极的疏忽,对于今后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大清国的朝廷里面,汉人官吏还是有一些的,但经过了范文程的事件之后,汉人官吏很少开口发言了,大部分想到的都是明哲保身,总结为大清国服务和死心塌地的汉人,几乎没有什么好的结局,其实统一货币与创办银行,获得的利益都是大晋朝廷的,对于大清国肯定是有着巨大影响的,至少经济命脉被人家抓住了。
满人权贵不会考虑那么细致,明白这里面蹊跷的汉人官吏不会开口,皇太极就在这种氛围之中,不采取任何的措施,令大清国慢慢开始陷入到深渊里面,逐渐的开始从经济上依赖大晋朝廷。
辽东的局势很快稳定下来了,后金鞑子不发动进攻,朝廷也没有要求卢象升发动进攻。
着急的卢象升,曾经给朝廷上过奏折,认为辽东边军裁撤到位了,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个时候可以对广宁、西平堡和义州等地展开进攻了,争取在年前收回这些地方,当然卢象升的建议,也是建议在秋收之后展开进攻。
卢象升接到朝廷的回复,要求暂时稳住辽东,不要想到征伐的事宜,如今的辽东,最为重要的认为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发展好银行,第二个方面是推进纸币的流通,第三个方面是促进辽东经贸的发展,当然江宁营将士的训练是不能够放松的。
接到朝廷的敕书之后,卢象升与阎应元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也认真分析了丞相朱审烜写来的信函,终于明白了朝廷要从根子上彻底击垮后金鞑子的打算。
一旦明白了朝廷的意思,卢象升和阎应元等人执行起来,就是坚定不移的。
祖大寿和祖大乐正在加紧训练将士,留下来的辽东边军与江宁营将士混编在一起了,从个人的素质和战斗力方面来说,原来的辽东边军是有差距的,这需要在平日的训练之中来改进,重点是从个人的信仰与遵守军纪方面下功夫。
如今最好的形势就是,原来的辽东边军,经过裁撤之后,保留下来的五万军士,军饷迅速得到了解决,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俸禄就提高了,实实在在的说,军饷是鼓励军士效命的最好手段之一,千百年来都是这样的。
成为了江宁营将士中的一员,俸禄得到了解决,原来的辽东边军,爆发出来了极大的热情,很快就投入到训练之中,留下来的军士,基本都是原辽东边军的骨干,与江宁营将士有过不少的交集,也清楚江宁营将士的战斗力,现在自身成为其中一员了,拿着同样的俸禄,若是战斗力方面还有差距,那就说不过去了。
更为关键的是,在裁撤辽东边军的过程之中,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二十余万的军士,留下来的仅仅五万人,这足以说明了,留下来的都是骨干,既然是骨干,就要表现出来自身的能力,证明自身真正的值得留下来。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驻守辽东的江宁营将士,斗志特别的高昂。
期间也发生了几次小规模的冲突,重点是在黑山周边的冲突,这些冲突,从本质上说,都是江宁营将士主动挑起来的,双方小规模的厮杀,最终获取胜利的也都是江宁营将士。
后金鞑子对于江宁营将士,本来就有着一定的恐惧心理,压根不愿意与江宁营将士为敌,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管是满 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 科举考试(1)]
(感谢无冕天子投出了宝贵的月票,感谢不左不右选择走中间路线的打赏,谢谢了。)
大明朝的科举考试是固定的,三年进行一次,这期间有县试、府试等等,一级一级的选拔,过了县试被称之为童生,过了府试被称之为生员,或者是秀才,若是没有取得秀才的身份,是没有资格参加乡试的,乡试在各省的省城进行,朝廷派出给事中主持乡试,被录取之后称之为举人,有了举人的身份,就被称之为老爷了,生员和童生,统统被称呼为读书人。
乡试之后是会试,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了会试,被称之为贡士,有资格参加最后的殿试,能够参与殿试的贡生,统统被称之为皇帝的学生,也就是天子门生。
可惜大明朝的天子门生,几乎不存在,殿试之前的乡试和会试,考中的举人与贡生,早就被主考官瓜分一空,成为了主考官的学生,除非是状元、榜眼和探花,或者是传胪,才有可能感觉到自己是天子门生。
这样的科举考试的规矩,延续了千年了,期间除开小规模的完善,整体是没有什么变化的,但这一次的情况不一样了,皇上要求改变科举考试的规矩。
想要改变科举考试的规矩,可不是小事情,朱审烜等人表示了明确的反对,诸多的丞相意见完全一致,他们认为,科举考试延续千年,早就形成了固定的规矩,天下的读书人都是冲着这个目标来的,突然改变科举考试的规矩,岂不是要天下大乱,弄得所有读书人都人心惶惶。影响到朝局的稳定。
其实皇上所谓的修改科举考试的规矩,也没有伤筋动骨,主要就是对县试和会试提出来了质疑,知县主持县试,知府主持会试,考生的命运完全都掌握在知府和知县的手里。这不是很合适,每一个人的观点不一样,录取的标准也就不一样,可能前一任的知县或者是知府,与后一任的观点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就很有可能导致考生无所适从。
科举考试很是折磨人,好多的考生,一辈子都耗在这上面了。从小的时候就开始熟读四书五经,到老了还是这几本书,滚瓜烂熟,都能够背出来了,就是不能够考上,更加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很多的读书人,一辈子都考不上举人。岁月蹉跎了,与社会脱节了。除开读书,什么事情都不会做,真的是应验了那句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话语。
苏天成提出来改变科举考试的规矩,没有想到遭遇了这么强烈的反对,他一度犹豫了。
从唐朝开始的科举考试,为各朝各代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在绝大部分都是文盲的情况之下,科举考试的确有着不同于一般的优点,也是暂时无法废除的,朝廷也只有依靠这种方式来选拔人才,若是真的想废除科举考试。那就必须要普及学堂,而且是官办的学堂,老百姓的子女能够进入到学堂读书识字,明白道理。
普及学堂,不仅仅需要大量的银子,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以为这样的事情,如同打战一样,几天的时间就拿下来了,那是不可能的,就算是谁保证能够做到,那也是忽悠人的。
教育与很多方面都有着关联,老百姓饭都吃不饱,怎么可能送自家的儿女去读书,就算是官府承担了读书所需要的费用,可学生总是需要吃饭,很多时候,学堂里面的读书人,也可能是家中主要的劳动力。
这里面还有观念改变的问题,普及学堂,意味着寻常百姓家中的子女都要接受教育,意味着社会的精英阶层,将要发生重大的变动,一批批的平民子弟将昂首阔步进入朝廷。
第 1241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