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的平凡生活 作者:普祥真人
第 444 章
至于不愿意参加培训的也好对付,现在吏部尚书王国光是张居正的铁杆嫡系,给谁授什么官都在其控制之内。至于说掣签云云,谁也不会傻到信这套把戏的公平性。到时候不入学校的就得不到好缺分,自然而然,能把那些人吸引到学校里来。
这种学校说起来,多少有点擦边嫌疑,所以就必须挂一个讲道书院的名义。这一点其实就是参考另一个时空中,明末东林书院的方法。以一个书院为载体纽带,把人团结起来,弄到一条船上,将来才有与敌手颉颃的能力。
张居正关闭了天下私学,禁止民间讲学。除去交通欠发达的边远山区,伟大皇帝陛下荣光照耀不到的所在之外,大多数省份及大城市都严格执行了这条禁令。眼下京师里没有私人书院,可是子以及普通百姓又有着讲学或听讲的需要。在范进看来,这个时候搞一批官方书院出来正当其时。既填补了空白,还能把自己的真实意图埋藏其中。
至于民间舆论问题,也早在谋算之内。这些官学肯定是以朝廷名义办,只是里面的讲官换成张居正的人罢了。这种模式,也有着成功经验,就是范进在上元搞得官学。
范进作为张党头马,到任之后把整个上元民间书院全部取消,顺手还让凤鸣岐找人把江宁的书院烧了几家代替邻居完成绩效。
在东南那种文风盛的地方,这样做其实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可是范进在任上并没受到太多文士层面的压力,反倒得到大好名声。除了张居正的牌子以及士绅的揄扬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不止关闭学校,同时还开办学校。
那些新办的官学其实就是在私学原址上换个牌子,有的连牌子都不换,然后规范一下讲学内容。原先听课的人都可以来,普通百姓贩夫走卒全都有听讲的资格。除此以外,还在上元县设立了旨在科普基础知识,只教授写字,不讲文章句读的幼学,目的只在于让尽可能多的人认识字,能够看懂衙门告示,顺带教导百姓要遵纪守法,不能对抗衙门等道理。
在范进担任上元县令后,城市的文教事业比较之前实际更为发达不是倒退,学子们依旧有讲学的资格和条件,最多就是在内容上受控而已。普通百姓依旧可以近距离听讲,对于生活来说没受什么影响。
少数利益受到损害的人找不到支持者,形不成人数优势,想闹实际也闹不起来。各地关闭私学工作中,上元县速度不算最快,效率也不算最高,但是整个过程最为和善,未发生一起官民冲突。
“所有脑子正常的人都想过好日子,只要自己生活受影响不大,就不至于闹事。如果越过越好,就会感恩戴德。小婿在上元建立官学的目的,在于让百姓能够守规矩,懂畏惧,知道有事找官府不能自己挥拳头。当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衙门就好管理,所谓牧民便是实至名归。小婿牧民,老泰山牧官,牧民以和风细雨,牧官以无声惊雷。告诉他们老泰山要什么,他们自己就会做。”
张居正看着范进,“你这是在结党!”
“若是天子不知,自然是结党。若是天子知道,有明发上谕,就不是结党。就连讲官也可以由天子选派,所有学员都是天子门生,难道还有人要说天子结党?”
张居正一愣,随即眼睛一亮:“这……倒是个上好的试金石,你现在就把本章拟一份,老夫让人誊抄上奏,你忙着成亲就好,这事不要出头。”
第四百九十七章 办学(下)
“朝廷早就设有官学,如今于京师之内另设官学若干,这会不会让人觉得是浪费国帑多此一举?且设立官学又要多设立一些学官,对于朝廷来说,就又多了一笔开支。先生一直在说国用不足理应节俭,自宫中以降,各处都在压缩开支,这时候设立衙门官吏,似乎也与先生所求相悖?”
张居正府内,负责代范进上奏章的杨四知与范进对面而坐,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张家未来女婿的神情,生怕自己的言语有哪些地方得罪面前这位新贵。
杨四知今年也还不到三十岁,长身玉面相貌堂堂,如果粗一看上去,会把他误认为张家子侄。他也是进士出身,自身的才华不差,相貌又和张家人有相似之处,自然容易得到信任提拔。但真正让他成为张居正心腹爱将的原因,还是他的忠心与胆略。
张居正只要给个暗示,杨四知就会冲出去参人,不管对方身份权柄,也不管这道本章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严重后果,都会奋不顾身的杀上去。只要张居正不喊停,他就会不停地以白简攻击不死不休,即便两下有交情渊源也毫不留手,是出名的言路健将六亲不认。
在张居正门下的言官体系里,杨四知与朱琏最为出色,号为双杰,为江陵党立下赫赫战功,之前弹劾张翰,杨四知就冲的最猛,本章力度也最大。以他的才学和忠心早就应该外放任官或是高升,但问题是他几年前在官场上栽过大跟头,乃至成了京师笑柄所以提拔不上去。
彼时杨四知作为京师巡城御史,想要搏个名声,严肃洪武禁令禁止四九城百姓杀牛吃牛肉。同时还挂出悬赏告示,鼓励民间举报,凡是举报杀牛吃肉都可以得到奖赏。
结果榜文贴出没两天,就被京师里爱好和平的人堵了官厅衙门。这些人以杀牛为生,杨四知要绝他们的生路,这些人自然就要拼命。已经放出话来,看到杨四知就是一刀,然后一命抵一命。杨四知见事情闹大,已经有群体趋势,竟是一个月没敢到衙门坐堂,至于杀牛禁令之事自然也就没人再提起。
这件事在京师官场里流传很广,杨四知的提拔也就办不到。张居正这次特意让他上本,显然是看中其胆略与冲劲,打算给他个机会发迹。不过事到临头,杨四知自己却又有些动摇了。
他的性情里有很重的投机色彩,但是缺乏韧性,否则也不至于被一群人吓得不敢去衙门办公。吃过上次的亏以后,现在变得内敛许多,做事之前也会先想后果。这么一份奏章看似寻常,背后关系的事情太大,若干年后都可能有后遗症,自己能否扛得住,就是个重要问题。
范进微笑道:
“杨兄的顾虑是对的,想的也是对的,不过有些地方没想太透彻。固然朝廷早有官学,不需要再重新设置。但是杨兄请想,所谓官学教授的乃是圣人之学,我辈读圣贤书拜圣人像,都得算作圣人门徒。如今兴办的官学,学的是忠君之道,治国方略,将来都是天子门徒。从圣人门徒变成天子门徒,这里面的变化,杨兄不难理解吧?你觉得为这件事花钱,还能算作多此一举?”
“这……”杨四知一愣,随即也不自禁地握紧了拳头。范进的话他如何不明白,这些学校挂出来的名义是为天子培养私人班底,这个名分不但大而且正当其时。
如果是一个成年皇子登基,他的班底早在东宫阶段就应该初步形成,对于一个新版班底需求不高,这种官学也就是那么回事,有没有都行。可是万历冲龄继位,最大的短板就是缺人,这是他这个朝廷最大的硬伤所在。
满朝文武不乏三朝元老,那些人对于大明朝廷的忠诚或许无可挑剔,但是对于皇帝本人的忠诚,就不大好说。其中大部分人是老主提拔起来的,基于对先帝的爱戴,忠于眼前的皇帝。就连张居正本人,如果除去师生因素,同样是先帝遗留的臣子。
这种情况下,这种学校对于皇帝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在这么一所学校里打个滚,沾上皇帝的烙印,就可以算作少年天子的心腹。这对于皇帝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之事,而对于群臣来说,谁敢公开反对这一点?
表面看上去,这是个对皇帝有利的事,可是实际操作中,又另当别论。皇帝想要派讲官,能派谁?最后不管派到谁,都是张居正的人,总不可能派几个太监去给大臣讲学吧?
也就是说,这个官学名义上挂着皇帝招牌兴办,背后得利的还是江陵党。如果皇帝拒绝的话,也绝了自己网罗文官的通道,多半不会如此。范进这一手化暗为明,就是要用一个阳谋,为张居正扩充羽翼。
过去的江陵党只是个虚称,任何一个有为宰辅,身边都必然聚集大批跟随者,否则他的工作就没法做下去。江陵党也不例外,不过是一群为张居正效力的官员聚集在一起,被人冠名而已。这个组织有名无实,一部分人因为乡党因素二聚拢,令一部分则因为张居正是首辅,才在他身边效力,等到换人当首辅,这些人也很自然的就改换门庭。
可按着范进的构想,把这学校建立运作之后,江陵党就会从一个有名无实的团体名称,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组织,张居正就是首领。大家荣损与共,同进同退,在朝堂以及地方守望相助互为奥援,日后必然成为一股洪流,势不可挡。
杨四知心思如电,瞬间想明前因后果,看向范进的目光,也变得越发恭顺。原本他的科分辈分还在范进之前,自身才学也不差,按照官场规矩应该是范进来拜他才对。之所以对范进客气礼让,主要还是因为这个宰相女婿的身份。心里未尝不是存着轻视以及一丝不能为人道的嫉妒。
这位江陵干将现在还是单身。至于单身的原因,就是在张舜卿刚回府不久,与范进的事闹得满城风雨时,杨四知推拒了所有媒人,自己努力工作。
当然,他这个人很聪明,不会把隐藏的想法说出来,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去搏个富贵。等到顾实出现,他也就没再做什么,除非神仙否则谁也猜不出他曾经的想法。
可是现在他看着范进,心里已经再偷偷打鼓,回想着自己当初的作为里有哪些纰漏,会不会被范进寻到蛛丝马迹。他心里第一次有了怯惧这种情绪,承认自己斗不过对手。
借用天子的势,来实现自己组织朋党的阴谋,再把这一切做的冠冕堂皇公忠体国,即便将来事发,天子知道这道本章是出自范进之手,也不会动怒。不管此人心中的“道”为何物,于“术”的修为自己望尘莫及,张江陵存术废道,也就不怪范进能为坦腹。
这一层关系想通,这份奏章对杨四知而言,自然是有利无害,他当下点头道:“退思放心,这道奏章我稍后誊抄一份交上去,保证不会把退思的名字露出来。”
“露出来也没关系。”范进倒是很豁达:“教书用的是上元治县方略,说跟我没关系,也未必能服众。知道就知道,这些都是为人臣者应尽之责,我不在意。”
“退思胸襟宽广,倒是愚兄想多了。退思不几日就要大婚,愚兄身为言官,家中只有一个穷字常伴左右,想要送份露脸的礼物都做不到。只好略尽人心而已,退思不要嫌弃。”
他说话间,从身上取了份奏章放下,范进见是白简,知道是参人的玩意,但不明白自己成亲,拿参人奏章当贺礼是什么路数。
“我最近听说陶简之在广州任上犯了点纰漏,已经拟了份奏章,就在一两日间便可发动。”
陶简之啊……
范进发现以自己的记性,竟然一时都想不起陶简之的长相。那个当初一句话就能毁了自己前程的老人,那位足以颉颃巡抚的陶铁头,现在在他的脑海里,也不过就是个白发老朽,既不可怕也不可恶。在自己的心里,这个人从来就不算什么要紧角色,更没拿他当过仇人。不是自己仁慈,而是他不够资格。
“陶简之……我记得他已经致仕了,归隐林下的人物,还是不要赶尽杀绝了。做人留一线,日后好见面。”
杨四知哈哈一笑,“退思,我听说你们广东有很多蛇,你一定听说过这句话:打蛇不死随棍上!趁他病要他命,一棍子打死他,也就不用考虑见面不见面了,大家省心。这事你不必管,我保证办的妥帖,区区一致仕知府,小事一段,当初他敢坏退思的功名,也该是让他知道厉害的时候了。”
乾清宫内。
那份设立新官学的奏章在大批奏章里其实并不起眼,一般来说都会当作是哪个想要刷工作业绩又找不到事可干的人想出来的馊主意,再不然就是工部那边买通的人,为自己拉点工作干。大明朝的要紧事很多,在都城多几座官学根本不叫事,万历随手丢下去拟票,也就可以通过了。
但是大多数奏章都发了下去,这份奏章在他手上停留了许久迟迟不动,以至于冯保只能亲自跑过来提醒皇帝,该拟票的奏章是不是发完了?如果是的话,自己跟内阁好有个交代。
第 444 章
恋耽美
第 444 章
至于不愿意参加培训的也好对付,现在吏部尚书王国光是张居正的铁杆嫡系,给谁授什么官都在其控制之内。至于说掣签云云,谁也不会傻到信这套把戏的公平性。到时候不入学校的就得不到好缺分,自然而然,能把那些人吸引到学校里来。
这种学校说起来,多少有点擦边嫌疑,所以就必须挂一个讲道书院的名义。这一点其实就是参考另一个时空中,明末东林书院的方法。以一个书院为载体纽带,把人团结起来,弄到一条船上,将来才有与敌手颉颃的能力。
张居正关闭了天下私学,禁止民间讲学。除去交通欠发达的边远山区,伟大皇帝陛下荣光照耀不到的所在之外,大多数省份及大城市都严格执行了这条禁令。眼下京师里没有私人书院,可是子以及普通百姓又有着讲学或听讲的需要。在范进看来,这个时候搞一批官方书院出来正当其时。既填补了空白,还能把自己的真实意图埋藏其中。
至于民间舆论问题,也早在谋算之内。这些官学肯定是以朝廷名义办,只是里面的讲官换成张居正的人罢了。这种模式,也有着成功经验,就是范进在上元搞得官学。
范进作为张党头马,到任之后把整个上元民间书院全部取消,顺手还让凤鸣岐找人把江宁的书院烧了几家代替邻居完成绩效。
在东南那种文风盛的地方,这样做其实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可是范进在任上并没受到太多文士层面的压力,反倒得到大好名声。除了张居正的牌子以及士绅的揄扬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不止关闭学校,同时还开办学校。
那些新办的官学其实就是在私学原址上换个牌子,有的连牌子都不换,然后规范一下讲学内容。原先听课的人都可以来,普通百姓贩夫走卒全都有听讲的资格。除此以外,还在上元县设立了旨在科普基础知识,只教授写字,不讲文章句读的幼学,目的只在于让尽可能多的人认识字,能够看懂衙门告示,顺带教导百姓要遵纪守法,不能对抗衙门等道理。
在范进担任上元县令后,城市的文教事业比较之前实际更为发达不是倒退,学子们依旧有讲学的资格和条件,最多就是在内容上受控而已。普通百姓依旧可以近距离听讲,对于生活来说没受什么影响。
少数利益受到损害的人找不到支持者,形不成人数优势,想闹实际也闹不起来。各地关闭私学工作中,上元县速度不算最快,效率也不算最高,但是整个过程最为和善,未发生一起官民冲突。
“所有脑子正常的人都想过好日子,只要自己生活受影响不大,就不至于闹事。如果越过越好,就会感恩戴德。小婿在上元建立官学的目的,在于让百姓能够守规矩,懂畏惧,知道有事找官府不能自己挥拳头。当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衙门就好管理,所谓牧民便是实至名归。小婿牧民,老泰山牧官,牧民以和风细雨,牧官以无声惊雷。告诉他们老泰山要什么,他们自己就会做。”
张居正看着范进,“你这是在结党!”
“若是天子不知,自然是结党。若是天子知道,有明发上谕,就不是结党。就连讲官也可以由天子选派,所有学员都是天子门生,难道还有人要说天子结党?”
张居正一愣,随即眼睛一亮:“这……倒是个上好的试金石,你现在就把本章拟一份,老夫让人誊抄上奏,你忙着成亲就好,这事不要出头。”
第四百九十七章 办学(下)
“朝廷早就设有官学,如今于京师之内另设官学若干,这会不会让人觉得是浪费国帑多此一举?且设立官学又要多设立一些学官,对于朝廷来说,就又多了一笔开支。先生一直在说国用不足理应节俭,自宫中以降,各处都在压缩开支,这时候设立衙门官吏,似乎也与先生所求相悖?”
张居正府内,负责代范进上奏章的杨四知与范进对面而坐,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张家未来女婿的神情,生怕自己的言语有哪些地方得罪面前这位新贵。
杨四知今年也还不到三十岁,长身玉面相貌堂堂,如果粗一看上去,会把他误认为张家子侄。他也是进士出身,自身的才华不差,相貌又和张家人有相似之处,自然容易得到信任提拔。但真正让他成为张居正心腹爱将的原因,还是他的忠心与胆略。
张居正只要给个暗示,杨四知就会冲出去参人,不管对方身份权柄,也不管这道本章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严重后果,都会奋不顾身的杀上去。只要张居正不喊停,他就会不停地以白简攻击不死不休,即便两下有交情渊源也毫不留手,是出名的言路健将六亲不认。
在张居正门下的言官体系里,杨四知与朱琏最为出色,号为双杰,为江陵党立下赫赫战功,之前弹劾张翰,杨四知就冲的最猛,本章力度也最大。以他的才学和忠心早就应该外放任官或是高升,但问题是他几年前在官场上栽过大跟头,乃至成了京师笑柄所以提拔不上去。
彼时杨四知作为京师巡城御史,想要搏个名声,严肃洪武禁令禁止四九城百姓杀牛吃牛肉。同时还挂出悬赏告示,鼓励民间举报,凡是举报杀牛吃肉都可以得到奖赏。
结果榜文贴出没两天,就被京师里爱好和平的人堵了官厅衙门。这些人以杀牛为生,杨四知要绝他们的生路,这些人自然就要拼命。已经放出话来,看到杨四知就是一刀,然后一命抵一命。杨四知见事情闹大,已经有群体趋势,竟是一个月没敢到衙门坐堂,至于杀牛禁令之事自然也就没人再提起。
这件事在京师官场里流传很广,杨四知的提拔也就办不到。张居正这次特意让他上本,显然是看中其胆略与冲劲,打算给他个机会发迹。不过事到临头,杨四知自己却又有些动摇了。
他的性情里有很重的投机色彩,但是缺乏韧性,否则也不至于被一群人吓得不敢去衙门办公。吃过上次的亏以后,现在变得内敛许多,做事之前也会先想后果。这么一份奏章看似寻常,背后关系的事情太大,若干年后都可能有后遗症,自己能否扛得住,就是个重要问题。
范进微笑道:
“杨兄的顾虑是对的,想的也是对的,不过有些地方没想太透彻。固然朝廷早有官学,不需要再重新设置。但是杨兄请想,所谓官学教授的乃是圣人之学,我辈读圣贤书拜圣人像,都得算作圣人门徒。如今兴办的官学,学的是忠君之道,治国方略,将来都是天子门徒。从圣人门徒变成天子门徒,这里面的变化,杨兄不难理解吧?你觉得为这件事花钱,还能算作多此一举?”
“这……”杨四知一愣,随即也不自禁地握紧了拳头。范进的话他如何不明白,这些学校挂出来的名义是为天子培养私人班底,这个名分不但大而且正当其时。
如果是一个成年皇子登基,他的班底早在东宫阶段就应该初步形成,对于一个新版班底需求不高,这种官学也就是那么回事,有没有都行。可是万历冲龄继位,最大的短板就是缺人,这是他这个朝廷最大的硬伤所在。
满朝文武不乏三朝元老,那些人对于大明朝廷的忠诚或许无可挑剔,但是对于皇帝本人的忠诚,就不大好说。其中大部分人是老主提拔起来的,基于对先帝的爱戴,忠于眼前的皇帝。就连张居正本人,如果除去师生因素,同样是先帝遗留的臣子。
这种情况下,这种学校对于皇帝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在这么一所学校里打个滚,沾上皇帝的烙印,就可以算作少年天子的心腹。这对于皇帝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之事,而对于群臣来说,谁敢公开反对这一点?
表面看上去,这是个对皇帝有利的事,可是实际操作中,又另当别论。皇帝想要派讲官,能派谁?最后不管派到谁,都是张居正的人,总不可能派几个太监去给大臣讲学吧?
也就是说,这个官学名义上挂着皇帝招牌兴办,背后得利的还是江陵党。如果皇帝拒绝的话,也绝了自己网罗文官的通道,多半不会如此。范进这一手化暗为明,就是要用一个阳谋,为张居正扩充羽翼。
过去的江陵党只是个虚称,任何一个有为宰辅,身边都必然聚集大批跟随者,否则他的工作就没法做下去。江陵党也不例外,不过是一群为张居正效力的官员聚集在一起,被人冠名而已。这个组织有名无实,一部分人因为乡党因素二聚拢,令一部分则因为张居正是首辅,才在他身边效力,等到换人当首辅,这些人也很自然的就改换门庭。
可按着范进的构想,把这学校建立运作之后,江陵党就会从一个有名无实的团体名称,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组织,张居正就是首领。大家荣损与共,同进同退,在朝堂以及地方守望相助互为奥援,日后必然成为一股洪流,势不可挡。
杨四知心思如电,瞬间想明前因后果,看向范进的目光,也变得越发恭顺。原本他的科分辈分还在范进之前,自身才学也不差,按照官场规矩应该是范进来拜他才对。之所以对范进客气礼让,主要还是因为这个宰相女婿的身份。心里未尝不是存着轻视以及一丝不能为人道的嫉妒。
这位江陵干将现在还是单身。至于单身的原因,就是在张舜卿刚回府不久,与范进的事闹得满城风雨时,杨四知推拒了所有媒人,自己努力工作。
当然,他这个人很聪明,不会把隐藏的想法说出来,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去搏个富贵。等到顾实出现,他也就没再做什么,除非神仙否则谁也猜不出他曾经的想法。
可是现在他看着范进,心里已经再偷偷打鼓,回想着自己当初的作为里有哪些纰漏,会不会被范进寻到蛛丝马迹。他心里第一次有了怯惧这种情绪,承认自己斗不过对手。
借用天子的势,来实现自己组织朋党的阴谋,再把这一切做的冠冕堂皇公忠体国,即便将来事发,天子知道这道本章是出自范进之手,也不会动怒。不管此人心中的“道”为何物,于“术”的修为自己望尘莫及,张江陵存术废道,也就不怪范进能为坦腹。
这一层关系想通,这份奏章对杨四知而言,自然是有利无害,他当下点头道:“退思放心,这道奏章我稍后誊抄一份交上去,保证不会把退思的名字露出来。”
“露出来也没关系。”范进倒是很豁达:“教书用的是上元治县方略,说跟我没关系,也未必能服众。知道就知道,这些都是为人臣者应尽之责,我不在意。”
“退思胸襟宽广,倒是愚兄想多了。退思不几日就要大婚,愚兄身为言官,家中只有一个穷字常伴左右,想要送份露脸的礼物都做不到。只好略尽人心而已,退思不要嫌弃。”
他说话间,从身上取了份奏章放下,范进见是白简,知道是参人的玩意,但不明白自己成亲,拿参人奏章当贺礼是什么路数。
“我最近听说陶简之在广州任上犯了点纰漏,已经拟了份奏章,就在一两日间便可发动。”
陶简之啊……
范进发现以自己的记性,竟然一时都想不起陶简之的长相。那个当初一句话就能毁了自己前程的老人,那位足以颉颃巡抚的陶铁头,现在在他的脑海里,也不过就是个白发老朽,既不可怕也不可恶。在自己的心里,这个人从来就不算什么要紧角色,更没拿他当过仇人。不是自己仁慈,而是他不够资格。
“陶简之……我记得他已经致仕了,归隐林下的人物,还是不要赶尽杀绝了。做人留一线,日后好见面。”
杨四知哈哈一笑,“退思,我听说你们广东有很多蛇,你一定听说过这句话:打蛇不死随棍上!趁他病要他命,一棍子打死他,也就不用考虑见面不见面了,大家省心。这事你不必管,我保证办的妥帖,区区一致仕知府,小事一段,当初他敢坏退思的功名,也该是让他知道厉害的时候了。”
乾清宫内。
那份设立新官学的奏章在大批奏章里其实并不起眼,一般来说都会当作是哪个想要刷工作业绩又找不到事可干的人想出来的馊主意,再不然就是工部那边买通的人,为自己拉点工作干。大明朝的要紧事很多,在都城多几座官学根本不叫事,万历随手丢下去拟票,也就可以通过了。
但是大多数奏章都发了下去,这份奏章在他手上停留了许久迟迟不动,以至于冯保只能亲自跑过来提醒皇帝,该拟票的奏章是不是发完了?如果是的话,自己跟内阁好有个交代。
第 444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