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生莲 全集 作者:肉书屋
步步生莲 全集第53部分阅读
白,满脸的皱纹刀削斧刻一般,眼中蕴含着乞求与伤感的味道。初见他时,他盘膝坐在一辆车中,虽在逃难之时,却给人一种泰山苍松、东海碣石的感觉,孤傲、挺拔。现在,是什么让他放下了身段,低下了骄傲的头颅?
杨浩的心里一热,脱口说道:“木老,让我遵你一声义父不难,不过……我不想改杨为木,这姓氏……我希望保留下来。若木老答应,杨浩愿认木老为义父!”
那时节的义子与后世的干儿子不同,义子是要从义父之姓的,杨浩这个杨字,是为了纪念他的亡母,他不想弃宗改姓。
李光岑动容道:“此言当真?”
杨浩沉声道:“杨浩一诺千金!”
李光岑的嘴角慢慢绽起一丝笑意,那笑意就像是看着一头猛虎落入了他陷阱的猎人,很有几分得意:“呵呵,好,老夫便应了你。老夫上祖本源,乃是黄帝后裔,是为姬姓。后改拓拔,魏孝文帝时又改元姓。魏亡,复姓拓拔,至唐初,得赐李姓。老夫为避人耳目,如今又姓了木姓,这姓氏改来改去的有甚么了不起,便是我的族人从此姓杨又如何?”
杨浩听得一头雾水,没想到这木姓老人的来历这般复杂,他细细思索片刻,总算理出了一点头绪,不由吃惊地叫道:“拓拔氏、李姓?木老你……你是哪一族的少主?”
李光岑轻咳一声道:“我儿,你如今……该称老夫一声义父了!”
第四卷 夺此千竿一池碧 第043章 鸭子
当杨浩一声“义父”,勾起了李光岑尘封多年的慈父之情,让这老者唏嘘落泪的时候,大宋开封府禁宫之内的皇仪殿上,赵匡胤仍在烛下伏案处理虑囚事宜。
西北党项羌再度扯旗造反,夏州李光睿生病,府州折御勋出兵的消息一一传来之后,他就明白西北三大藩镇这是有意要联手对抗他的削藩之举了。此时要对西北动武,时机远未成熟,他的大军又不能久驻于地方,无奈之下只得挥师东返。
此时他回到开封没有几天,因为有大量的奏表需要处理,每日的作息排得非常紧凑。每天清晨薄明时分,他就在垂拱殿视朝听政,与百官商议各地民生经济、军国大事。
朝议之后返回内廷用膳、更衣后再登延和殿视朝,接见负责评政、议政的“台谏官”,以及作为皇帝顾问的“侍从官”,还有相当于廉政公署的“走马承受”。插空还要过目一些需要马上处理的奏折。
下午要开“经延”,听学士们讲学。这“经延”并非军国大事,原本暂停几日也没甚么,但赵匡胤深知能上马打天下,未必便能下马安天下,治理天下,还是得靠学问。如果只有一身武力,只能是对外穷兵黩武,对内经济无方,闹得民不聊生。所以一回京城,这经延便立即重开,不肯稍停一日。
由于需要处理的奏表太多,挤占了大量时间,“经延”也顺延的更晚,这样他每天下午的“虑囚”,就只能挪到晚上了。
所谓虑囚,就是对判了死刑的案子进行终审判决。自唐朝中叶以来,死刑复奏制度成了一纸空文,杀人在当权者来说已是形同儿戏,以致纲纪败坏,草菅人命之事比比皆是。如今这项制度重新执行起来,朱笔一勾,便是一条人命,赵匡胤怎敢大意,所以他对所有的案卷笔录、供录,都看的十分认真。
看看天色已晚,内侍都知张德钧蹑手蹑脚地走出延和殿,站在阶上招手唤来一个小黄门,吩咐道:“官家正在批阅刑囚卷子,马上就要休息,速去吩咐御膳房准备。”
“是,小的这就去。”那小黄门答应一声,一溜烟地去了,张德钧转身正想进殿,就见一个小黄门头前掌着宫灯,后面一人迈着四平八稳的步子走来,正是开封府尹赵光义。
大宋开封是一座不夜之城,四城城门不关,百姓日夜经营,这禁中的规矩也松懈,锁宫门的时间极晚,有时甚至不封门上锁,一些重臣近臣,晚上也可出入禁中。
赵光义这几步路走得实在是太沉稳了,真是一步一顿,俨然学究。其实他也不想这么走路,可他大哥亲手发明的这大宋官帽比较特别,官帽两边一边一个帽翅,官越大帽翅越长,一走急了帽翅就忽闪忽闪的半天停不下来,若那样去见官家未免有失礼仪。
张德钧见他来了,连忙殷勤地迎上去道:“见过府尹大人。”
赵光义对皇帝身边的近侍一向礼遇恭敬,哪肯等他拜倒,早已一步上前将他搀起,微笑道:“张都知无需多礼,官家在做什么?”
“官家正在批阅死囚卷子,既是府尹大人来了,咱家这便为您通禀一声。”
赵光义连忙拦住,笑道:“不急,不急,等官家看完案卷再说,到时再劳张都知告知官家。”
张德钧连忙道:“咱家省得了,那……就劳府尹大人稍候片刻,咱家还得入殿侍候官家。”
“都知自去,自去。”赵光义拱拱手,便在殿柱下恭恭敬敬地站定,虽是皇帝的兄弟,却谨守着君臣的本份,宫门旁侍立的两个小黄门见了不禁满脸敬佩,瞧瞧人家这作派,那可是官家胞弟啊,当今宰相赵普赵相公哪次来了不是直接进殿连通报都不需的,可人家开封尹那可是皇弟,却这么守规矩。
其实大宋的官儿最初很少有懂规矩的,赵匡胤刚称帝的时候,每逢早朝,朝臣们在大殿上连座位都有,这些大臣当初和赵匡胤都是同事同僚,彼此熟得很,哪谈得上什么敬畏,尤其是其中大多都是粗鲁武夫,大大咧咧毫无规矩。每次早朝,大臣们什么坐姿都有,还有翘着二郎腿的,一个个交头接耳,那大殿不像大殿,倒像乱烘烘的土匪山寨聚义大厅。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赵匡胤看着不成样子,便撤去了百官的座椅,可是百官站着还是一样管不住嘴巴,照样挤眉弄眼交头接耳。赵匡胤又想了一个办法,改革官帽,把大臣们的官帽两边都加了长长的帽翅,这一来两个大臣彼此之间有帽翅隔着,至少得有两三尺远,不要说交头接耳不方便,便是站姿不标准,那帽翅歪歪斜斜的都特别难看。到了这一步,哪怕再粗心的大臣也明白了官家的意思,渐渐的也就守起了规矩。
赵匡胤对这些老同事很少用帝王之命强令他们做些什么,而是常用这种温和的暗示手段促使他们改变自己。做为亲兄弟,赵光义最知大哥心事,于是就率先垂范,只要在公开场合,言谈举止就特别的规矩,从不以皇弟身份自矜。
赵光义这一站就是大半个时辰,大殿上,赵匡胤批阅完了最后一份刑囚的卷宗,搁下朱笔,伸了个懒腰道:“啊,总算批完了,晚膳可曾准备得齐全?”
张德钧连忙趋着禀奏:“官家,膳食已经备好。呃……还有,开封尹在殿外恭候多时了。”
“哦?”赵匡胤浓黑如刀的眉锋一扬,喜道:“光义来了?怎的不早早禀报于朕,快快宣他进来。”
赵光义得到传报,举步走进殿来,还未施礼,赵匡胤已笑容可掬地道:“二哥来了,正好与我一同进膳。来来来,坐下、坐下。” 说着上前,把着兄弟手臂,亲亲热热地同去席上就坐。
“德钧啊,二哥喜食蒸羊羔肉,你……去膳房吩咐一声,速速准备上来。”赵匡胤犹豫了一下,才吩咐道。
赵光义忙阻拦道:“算了,今夜若令御膳房匆匆宰杀羊羔,明日起为求准备周全则御厨里必然天天杀羊以备夜用,积少成多,所费几何呀,此例不可为臣弟而开。”
赵匡胤素来节俭,每日膳食都有一定之规,不肯多做一些浪费掉。如今见他二弟来了,才想吩咐膳房加一道菜,待听了赵光义的回答,赵匡胤十分喜悦,赞道:“二哥真知我心也。来,同坐。”
赵光义才三十出头,长得与乃兄有七分相似,都是方面大耳,浓眉阔口,肤色微黑,身材魁梧。可赵匡胤做了近十年的皇帝了,举手投足、一鼙一笑,那种雍容尊贵的气度,可不是乃弟可以比拟的。
二人就坐,先有内侍奉上茶水,片刻功夫,御膳房做好的酒菜也流水一般呈送上来。这酒菜比起寻常人家自然是好的,可作为宫廷来说,倒也寻常。赵匡胤盘膝坐在榻上,先为兄弟斟一杯酒,问道:“二哥,今夜怎地入宫来了?”
赵光义忙取出程德玄那封秘信呈给赵匡胤,简单地叙说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赵匡胤目光闪动,沉吟半晌并不打开信来阅读,只道:“为兄尚不知他们西返竟有这样大波折。折御勋既把那数万百姓安置在三方交界之处,显然是提防着朝廷,二哥,你觉得朝廷上应该如何决断才好?”
赵光义见他不提杨浩,略有些意外,但还是顺着他的思路说道:“兹事体大,还须大哥做主。兄弟只是做个建议,依兄弟看来,大哥可做出对其用心不曾察觉的模样,遣一忠心于朝廷的流官治理万民。折御勋若对朝廷有所忌惮不敢对他们下手,则必自乱阵脚。若他横下一条心来牺牲这数万军民,那么……”
他身形微微前倾,沉声说道:“来日朝廷发兵讨伐府谷,咱们便多了一条征讨他的罪名。”
赵匡胤静静地听着,挟了口竹笋炒肉,咀嚼着道:“如此不妥,这样一来,那数万百姓都无辜受害了,他们如今俱是我大宋子民,你让我与心何忍?得民心难,失民心易,此举一行,得不偿失。”
赵光义听了他的话,不以为然地道:“大哥欲谋天下,便不可怀妇人之仁,你若放手,那数万百姓必成折御勋囊中之物,来日一旦兵戎相见,他们就要成为折御勋的兵卒来源,我们的损失不知要增加几何。”
赵匡胤皱了皱眉头,轻叹道:“此事,且容后再议。来,请酒。”
赵匡胤举杯就唇,一口酒还没喝下去,便听一个少女声音欢欢喜喜地道:“爹爹,你看我这身衣服可漂亮么?”
随着语声,进来一个少女,不过十四五岁年纪,浓眉靓眼,苹果般的圆脸,带着甜甜的笑容,显得既俏皮又可爱。她身上穿着一件翠绿的裙子,一件缀着孔雀羽的缦衫披在肩上,两头只在蓓蕾初绽的胸前系了一个蝴蝶结,那缦衫绣着彩凤图案,再用真的孔雀毛缀在上面,翩然舞动间,孔雀羽毛不停地变幻着颜色,七色莹光,炫人双眼。
赵光义盘坐榻上,微笑道:“永庆来了呵……”
小姑娘一见是他,不禁吐了一下舌尖,翩然施了一礼:“永庆见过叔父。叔父,永庆这件衫子漂亮么?”
赵光义呵呵笑道:“漂亮,很漂亮,穿在永庆身上,人漂亮,衣衫也漂亮。”
永庆公主嘻嘻一笑,明亮的大眼睛瞧向自己的父亲:“爹爹,你看呢。”
赵匡胤上下打量她几眼,脸色却沉了下来,喝道:“谁让你穿这样的衣服?脱下来,以后再也不许穿这样华贵的衣裳。”
永庆公主一怔,嘟起小嘴道:“爹爹,不过是一件衣服,有甚么了不起的?我是大宋的公主,难道连一件孔雀彩衣都穿不得吗?”
赵匡胤正色道:“女儿,你这话可是大错特错了。正因你是公主,才更是穿不得这样的衣服。你穿了这件衣服出去,百姓必然都要趋向模仿,奢靡之风一起,又岂是国家兴事?你生长于富贵之家,当惜此福,岂可造此恶业?”
永庆公主眼圈一红,气得眼泪直掉,这个爹爹待臣下极是宽厚,赵普生个病,他便赐银五千两、绢五千匹;范质生病,赐钱两百万、银器千两、金器两百两;而且鼓励臣子们买豪宅、置美婢,尽享荣华富贵,偏偏自己的亲生女儿只做了一件衣裳便有这许多说法。
她把眼泪一抹,恨恨地解下缦衫,往赵匡胤跟前一丢,便赌气跑了出去。赵匡胤站起了追了两步,站住身子顿足说道:“这个孩子,真是……唉,都怪我往昔太惯着她了。”
赵光义见了不忍,说道:“大哥,难得永庆这么高兴,大哥就不要苛责于她了。说起来,永庆虽贵为公主,其实也不见得比普通大户人家的女儿多享了什么福。永庆快到了嫁人的年纪了,寻常人家嫁女儿,还要采办几件漂亮衣服,何况是一国公主呢?或是大哥不想让内库置办如此昂贵的衣裳,那……这件衣服就当是我送给侄女儿的好啦。”
赵匡胤摇摇头,返身坐下道:“二哥,并非我不想为女儿置办华贵的衣服,实因皇室乃是天下表率,永庆若穿了这样的衣衫,民间必然起而效仿。那孔雀羽毛并非本地产物,一旦此风盛行,势必会有商贩千里迢迢到南方购买,辗转贩卖,哄抬物价,让百姓把许多钱财扔在这无用之物上。
唉!我拥有四海的财富,就是用金银装饰宫殿,也能办到。但我哪能随便挥霍呢?古人说:‘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若我只知奉养自我,那普天下的百姓们还有什么依靠?更何况如今天下未定,我们更不该兴起奢靡之风。”
赵光义见他愠怒,也是无可奈何,唯有苦笑以对,心中只想:“大哥做了皇帝,却还是那般的小家子气……”
赵匡胤又望了女儿离去的方向一眼,无奈地摇摇头,一回头见兄弟若有所思模样,便道:“二哥,在想甚么?”
“哦……我在想……对了,昨日滑州上奏朝廷,说是黄河春潮泛滥,河堤决口,百姓受灾,需要征调军民修整河堤清理河道,这是急事,不知大哥可已安排了得力的人物?”
“还不曾”,赵匡胤坐下,挟了一个带果馅儿的捏成梅花状的小馒头,咬了一口道:“我已下诏,免滑州受灾百姓今秋税赋以安民心。同时征调三万军兵、民役前去修筑堤坝、疏理河道。如今人员和所需物资正在调动,至于主事的人选么,则平在奏疏上举荐了陶成谷,二哥觉得如何?”
赵光义笑道:“有何不可?满朝文武哪个不是出自赵普举存,这些官儿做事倒还尽心的嘛。陶成谷素与赵普交厚,也曾被赵普屡荐于君前要外放任职,奈何功勋不显,一直未得大哥允许。此次赈灾抚民,若能立下功勋,又得人望,赵普再向大哥举荐,那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赵普当然不会放过这个举贤任能的大好机会?”
赵光义说的从容,似在赞赏赵普用人得当,赵匡胤听了脸色却是微微一变,目中露出深思神色……
※ ※ ※
夜深了,赵光义告辞出宫,赵匡胤把他送到阶下,返回殿内,看到御书案上静静地躺着那封程德玄的秘信。他走过去打开那封秘信认真地看了起来,待看到数万百姓向杨浩高呼万岁时,赵匡胤双眉微微一耸,若有所思地放下了秘信。
他背起手来,在大殿中徐徐踱步,过了半晌才又回去坐下,重新拿起那封信,将整封信认真读完,轻轻拈了拈,目光转向御书案上那高高的一摞奏章,里边有一份夹了信笺做为记号,他把那封奏章拿出来,与程德玄那一份并排放在桌上。那奏章字迹歪歪扭扭,难看至极,比起程德玄一手飞龙走凤般的优美字体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看着这两封信,赵匡胤嘴角悄然露出一丝讥诮的笑意:“人品呐……”
他摇摇头,思路重又转回那数万百姓的身上,让他狠下心来把那些百姓推上死路,用作将来讨伐折府的一条罪证,这的确是出师有名的一个好办法,而且不会损及他的名声,因为折府现在名义上可是大宋之臣,照料大宋子民,本就是折府的责任。然而牺牲数万性命,为自己搏一个发兵的理由,他于心何忍?可是放弃这数万军民,任其壮大折府的实力?恐怕折府野心更炽,更不肯交出兵权了。
赵匡胤沉吟良久,目光又落在杨浩那份奏表上。杨浩此人是程世雄举荐的,从程德玄信中所述来看,他投靠程世雄时日尚短,算不得程氏的亲信,只是阴差阳错有功于程世雄,程世雄投桃报李而已。这样的话,这个人是否可以争取呢?
赵匡胤拿起玉斧,轻轻地斫着桌面,在鼓点似的“笃笃”声中飞快地转着脑筋:杨浩是程世雄保荐出来的人,若重用于他,折府会把他看成自己人,不会过份刁难他,或可保全那数万百姓;而他与折家其实并无渊源,关系也算不上紧密,朕对他施以宏恩,他还会不会对折家死心踏地呢?会不会忠心于朕?
赵匡胤权衡再三,暗自想到:西北李、杨、折三家联手婉抗朝廷,现在不便撕破脸皮,自树强敌,这种情形下不管从哪个方面考虑,这个杨浩都是可以扶植一下的。西北各种势力错综复杂,杂胡、吐蕃、回纥这些不曾归附大宋的势力且不算,麟州杨家、府州折家、夏州李家,彼此之间也是勾心斗角,在这三方势力中间再增加一股势力,于西北再树一藩,这趟水……应该只会更浑了吧?
如果这杨浩能感念朕的恩德,心向大宋,那固然是好。如果不然,把他扶植成相对独立的一股势力,他不甘屈居人下,也必然对西北三藩产生牵制作用。地方还是那么大的地方,人还是那么多的人,由三股势力分成四股,总体上也必然削弱他们的实力,远远强过把这数万百姓被折府直接纳入麾下。这……已是没有办法之中最好的办法了。
赵匡胤手中轻敲的玉斧一顿,目光转向御书案旁的五个卷筒,五个竖筒并列,放在他伸手可及的地方。每个里面都放了几卷空白的圣旨。圣旨是以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
第一个竖筒里的是玉轴圣旨,那是颁发给一品官的。第二个筒里是黑犀牛角轴,用来颁发给二品官。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第五个筒里是龙凤暗纹的白绫,两端无轴,那是颁给五品以下官员的。
赵匡胤的手指在黑牛角轴卷筒和龙凤暗纹白绫卷筒之间反复移动几次,终于定在了白绫卷筒上,抽出一卷,在案上铺开,使玉斧压住一端,沉思有顷,提笔写道:“制曰:门下,西翔都监杨浩,率北汉民众辗转西行,脱离险境,忠君爱国,功勋卓著,着即擢升为翊卫郎。今于芦河岭设芦岭州,以翊卫郎杨浩为芦岭团练使权知芦岭知府事,掌总理郡政,宣布条教,导民以善而纠其j慝,岁时劝课农桑,旌别孝悌,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凡法令条制,悉意奉行,以率所属。有赦宥则以时宣读,而班告于治境。钦此。”
圣旨以昭曰开头的,就是皇帝口述旁人书写,以制曰开头的,那就是皇帝亲笔。提笔先写门下,是因为皇帝圣旨都须经过中书门下审核盖印才能生效。至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是明朝才开始的圣旨专用起头语。
大宋皇帝亲笔提拔一个八品官,大概这还是开国以来第一回。杨浩的官升得不高,不过是从八品都监升到了七品的翊卫郎,然而实权却极大。芦岭州团练使权知芦岭知府事,那就是军政一把抓了。
宋代看官员品级要看官,其次看职,而不是看差遣,知州、参政、枢密这些都是差遣,本身没有品级。然而实权的大小却是看他担的是什么差遣。知州这个差遣可以是三品官,也可以是七品官,并无一定之规,权力一般无二,只是俸禄待遇不同。比如后来的岳飞任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府的时候就是七品官,因为他的本官是正七品的武功大夫。但是掌管的却是一州军政大权,与许多四五品的高官相仿。
杨浩的官职只是七品,远远不能与麟州、府州、夏州三位节度使相提并论,这样可以少招致他们的一些猜忌。而他实权极大,却使他拥有对芦岭州数万百姓的专断之权,杨浩若有心,当会感激自己的赏识之恩。赵匡胤这番思量也算是煞费苦心了。
他写罢诏书,仔细端详片刻,唤道:“张德钧,把旨意交付二府,明日用印发下去。”
大宋皇帝的诏书,必须经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两府加盖大印才能生效,所以需要交付有司。他沉吟了一下,又道:“令中书门下再拟一道旨,程德玄刚愎自用,险将数万军民引至死地,有负圣恩,理应责罚,念其忠体爱国,尚有悔改之心,着令其将功赎罪,留任芦岭州观察判官。”
大宋官家在西北那个三不管地带随手画了个圈,大宋的政图上便增加了新的一州:芦岭州。新鲜出炉的翊卫郎,芦岭团练使兼权知芦岭知府事,掌总理一州军政民事的杨浩,此时还不知道他已成为一方诸侯。
他此时正听义父李光岑向他讲述党项七部奉他为共主,讨伐夏州李光睿的事,杨浩越听越觉得自己是上了一个大恶当。哪有一个官儿像他这么倒霉的,第一桩差事就是领着数万百姓迁往宋境,一路九死一生,玄之又玄地闯过来了。这事还没了呢,夏州、府州、麟州三方诸侯甚有默契地给大宋官家制造起混乱来,而这混乱之源,如今却掌握在他的手中。
此事非同小可啊,既与西北三大军镇之间的势力纠葛有关,又牵涉到大宋朝廷削藩之举,他一个无兵、无钱、无权的三无钦差,夹在这风箱似的芦河岭上,如何能处理得周全?可是为了这数万百姓的生计,他又不能不捏着鼻子忍下来,一声“义父”叫出口,就得替李光岑去揩屁股。
李光岑把自己与夏州李氏、与作乱的党项七部的关系详详细细地叙述一遍,很慈祥、很亲切地道:“浩儿,如今这重担,义父都交到你的手上了,你有什么打算,为父都全力支持你!”
杨浩翻了翻眼睛,没好气地道:“你既无心重取夏州,咱们对党项七部作乱之事干脆置之不理,你看如何?你那数千族人能骑善射,待他们到了这里,咱们倚仗地利,自保应该还是办得到的,你的身份也就不必张扬出去了,这样可好?”
李光岑掏出酒囊狠狠灌了一口,苦着脸道:“晚了,野离氏的小野可儿已被我的人放掉,如何还能遮人耳目?”
杨浩脸皮子一阵抽搐,把手一伸道:“拿来。”
李光岑愕然道:“啥?”
杨浩劈手夺过他的酒囊,恶狠狠地灌了一口,长叹道:“好苦……”
李光岑听出他弦外之音,眸中露出一丝笑意,打趣道:“你想喝甜酒那也容易,木恩有一女,名叫甜酒,你很快就可以看到她了。你既是我子,我族子女财帛,尽皆任你取用。”
人的长相,大多是子肖母、女肖父,杨浩想像木恩之女可能的长相,不由机灵灵打个冷战,苦笑道:“我……还是喝这壶苦酒算了……”
在这三不管又三都管的地带,在官家,三藩、杂胡、党项七氏……各种错综复杂、恩怨交错的势力派系中如何保全这些苦命的百姓,杨浩实在是毫无头绪。可是在各方其实并不情愿的情况下,他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被推到了一个他也并不情愿去坐的位置上,不管如何,他这只被赶上架的鸭子,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了……
※ ※ ※
注:大宋皇室平素家人之间的称呼并不以朕、臣、皇兄皇弟,父皇儿臣等相称,其实与普通人家相同,故此文中家人之间交谈时均使用普通人家的称呼。
第四卷 夺此千竿一池碧 第044章 绸缪
浓绿的、高而密的野草直齐马腹,远远望去,那些马就像畅游在碧绿的海洋里,直到拐进一个山谷。十几匹马才显出完整的马身,十几个魁梧的大汉骑在马上,只有杨浩显得有些单薄。
谷口早有人候在那里,那人披了件破烂的羊皮袄,手里端着一柄叉子,就像一个贫穷的山中猎户,远远的就见他拦住了这十几个乘马的大汉,双方对答一番,那人便向马上一位魁梧老者右手抚胸,单膝下跪,随后引着他们向山谷深处走去。
拐过一丛树林,那人嗫唇呼啸一声,便有十多个人从对面的密林中走出,看这些人高矮胖瘦什么模样都有,大多衣着破烂,手执各式各样的长短兵器,行走在草地上,就像一群伺机而动的狼,机警中透着些凶狠。
双方走近了,隔着两丈多远站住了脚步,一个胡须花白,头发以缨络小珠串束成一些辫儿的老者眯起眼睛看向那端坐马上的魁梧老汉,忽然以党项语说了几句什么。
马上的老者就是李光岑,他的神色有些激动,也用相同的语音回答了几句,二人短短几语之后,李光岑突然翻身下马,走上两步,张开双臂,热泪盈眶地道:“苏喀,我的兄弟。”
那个胡须花白、脸颊瘦削的老者与他紧紧拥抱在一起,欢喜地叫道:“你是光岑大人,你果然是光岑大人。”热泪沿着他肮脏的脸颊滚滚而落,他忽然省悟起来,忙挣脱李光岑的怀抱,退后两步,单膝跪了下去,大声道:“苏喀参见李光岑大人。”
他身后的那些人立即随之跪倒,李光岑忙搀住他,激动地道:“苏喀,快快起来,李光岑如今不过是一个流浪人,不再是党项八氏的主人,你不必行此大礼。苏喀啊,你我……该有三十八年不曾见过了吧?当初,你还是一个少年,如今你已做了野离氏的大族长,三十八年呵……”
那胡须花白的苏喀正是党项八氏中最善战的野离氏一族当今族长苏喀。他顺势起身,擦擦眼泪道:“是啊,三十八年了,苏喀还以为这一辈子都再见不到你了。幼年一别,如今你我都已是苍苍白发的老者了。”
他唏嘘地说着,回首说道:“小野可儿,你来,快快见过李光岑大人。你们都起来吧。”
小野可儿听了父亲吩咐,抬头举步,正要上前以子侄礼再次见过李光岑,忽地看见站在他身后的杨浩,不由“啊”的一声叫。刚刚起身的谌沫儿这时也看到了杨浩,登时柳眉一竖,“呛啷”一声拔出了弯刀,跃步上前直指杨浩。
李光岑身后那些大汉反应十分敏捷,立即拔刀相向,冷目相对,双方立时剑拔弩张起来。苏喀大惊失色,厉声叱道:“谌沫儿,你怎么敢对李光岑大人无礼,还不快快收起刀子?”
谌沫儿气得脸蛋绯红,跺脚道:“苏喀大人,那个穿白衣的是宋人的大官儿,他……他还想欺侮我。”
苏喀脸色一变,转身看向李光岑,李光岑从容大笑,说道:“来来来,浩儿,上前来见过你苏喀大叔。苏喀啊,这是我的义子杨浩,他是宋人的官儿,也是我族未来的主人。我的年纪大了,已是骑不得马、开不得弓,以后诸事都要我这义子操劳,你这做叔叔的可要多多扶持帮助他啊。”
“喔?”苏喀听出李光岑弦外之音,不由惊异地看了杨浩一眼。
杨浩笑容可掬地上前作揖道:“杨浩见过苏喀大叔,小野可儿,谌沫儿姑娘,两位还好吧,昨天没受什么委曲吧?呵呵,那都是一场误会,咱们可以说是不打不相识,不打不相识。”
谌沫儿冷哼一声,讥笑他道:“咱们曾经打过么?你只有胆子欺负一个被绑住双手的姑娘罢了。”
木恩嘿嘿一笑,悠然道:“我家少主身份尊贵,怎会与你动手。若是不服,我木恩可以领教领教你的功夫”,他瞟了小野可儿一眼,示威地道:“你们两个可以一起来。”
“退下!”李光岑和苏喀异口同声,各自喝退自己的人,李光岑笑着将昨日的误会解释了一番,他当时在场,自然知道全部情况。
苏喀听了哈哈一笑,此事自然略过不提。眼见老父如此态度,小野可儿和谌沫儿也不敢再说什么,只是看着这个可能要成为自己主子的小白脸,心里有点愤愤不平。
众人转进树丛中,到了一处空旷之地席地而坐,李光岑和苏喀这对幼年好友叙了叙离情,感慨伤怀一番,李光岑又向苏喀简略介绍了一番自己义子的来历,西北三藩明里都是宋臣,暗里各行其事,夏州李氏自唐末以来为求自保更是相继向六朝效忠过,谁强谁就是王,颇有些有奶就是娘的味道,那苏喀见惯不怪,丝毫不起疑心,双方这才谈起了正题。
一提起夏州李光睿,苏喀削瘦苍老的脸颊上就腾起两抹气愤的潮红:“李光岑大人,当年令尊李彝大人病故,本该由你接掌节度使之职,不想你三叔李彝殷却收买拓拔部各位大人,拥立他为新主。你四叔绥州刺吏李彝敏大人起兵讨伐时,我父亦曾想起兵拥护,谁想刚刚与其他诸部议盟,还未等发兵,李彝敏大人便兵败被杀。后来,间或也能听到你的消息,可是想要找你却太难了。”
他拍了拍大腿,又道:“这些年来,李彝殷、李光睿父子对我七氏盘剥的太狠了,诸部衔怨极深,待李彝殷身故,李光睿继位,便屡屡发兵反抗。不过我们七氏始终不是李光睿的对手。这一次,我们想,必须要找一个带头人,这个能与李光睿对抗的,除了大人您还能有谁呢?您才是夏州真正的主人,讨伐李光睿乃天命所归,所以我们七氏会盟,并派了信使去吐蕃人的草原上寻找你。谁料却一直没有得到你的消息,我们缺粮少药,又乏兵器,想要讨伐夏州,只好先于府州劫掠些物资,不想折御勋突发妙想,集中了马匹主动寻我作战,杀得我七氏大败。我还道大人不会回来了。”
李光岑道:“我得了你的信使传讯后,本带了人赶来与你相会,可是到了北汉境内,就得知你已兵败的消息。大队人马若留在北汉境内,难免惹人生疑,我只得打发了部属回去,自己留下打探进一步的消息。也是阴差阳错,这时大宋出兵讨伐北汉,又大举迁徙北汉百姓,老夫胡里胡涂的便被他们裹挟到了这里,昨日听到你儿子的真实身份,这才想法与他通报了身份,暗中救他离开。”
苏喀高兴起来,握住李光岑的手道:“大人,这是白石大神庇佑,才把你送回我们的身边。这下好了,有了大人统领七氏,我们七氏一定能打败李光睿,让您重新成为夏州之主。”
李光岑摇头道:“苏喀,这么多年来,一个人流浪在草原上,我的雄心已经不再,我的身躯也已衰弱。已经无法驾御战马率领你们在草原上征战了。一匹狼王,当它的皮毛已失去光泽,当它的双足已没有力量,当它的牙齿已无法咬断敌人的骨头,就需要一匹强壮的、新的狼王来取代它。我来了,但我已不能做你们的王,我给你们带来了新的王,就是我的义子杨浩。如果你们七氏仍愿奉我为共主,我希望你们能把他当成你们的首领,我的义子会善待我们所有的族人。”
“他?”苏喀再一次得到李光岑的确认,不禁用认真的目光看向杨浩。谌沫儿气愤不平,忍不住轻蔑地说道:“李光岑大人,你说的就是他么?他……也配做草原上的狼王?”
“我不配!”杨浩笑了笑,说道:“如果说到敢战善战,党项八氏之中,没有人能和野离氏相比,野离氏一族才是党项八氏中最骁勇最善战的武士。”
听到这番赞誉,自苏喀以下,人人脸上露出了笑意,就连小野可儿看着他的目光也温和了些。杨浩话风一转,又道:“可是,党项七氏联手,远比夏州李光睿人多势众,其中又有党项八氏中最善战的野离氏,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却始终不曾占过上风?”
苏喀等人脸上的笑容有些发僵,杨浩又道:“如果是两支狼群,我想胜负早已分明,党项七氏必胜无疑,为什么败了?因为我们不是狼。我义父的话,只是一个比喻,并不是说我们完全和狼一样。我一直以为,人与野兽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有智慧。一头野兽的力量,一定要用它的利爪尖牙来体现;但是人的力量,不一定要用肌肉来体现,正因为如此,我们人才从茹毛饮血直到今天成为大地的主人。”
小野可儿攥紧双拳,双臂的肌肉贲起如丘,冷笑道:“草原上,实力称王。难道不对么?”
杨浩笑道:“话没有错,但是衡量一个人的实力,却不是看他个人武勇功夫是否过人。人的首领,需要的是头脑,而不是武力。据我所知,李彝殷腰腹洪大,如合抱之树,身躯痴肥,便是走动几步,都要气喘吁吁。若要动武,至少不会是我杨浩对手吧?可是他在世的时候,即便盘剥再狠,党项七部亦是敢怒而不敢言,直至李彝殷身死,李光睿继任,七氏方敢起兵,你们对李彝殷如此忌惮,惧的是他的武力,还是他的心计?”
小野可儿哑口无语,李光岑抚须微笑,苏喀看看李光岑,豁然笑道:“大人有子如此,难怪肯放心将重任托附,只是不知……少主对讨伐夏州李光睿,可有什么见地?”
杨浩摊开双手,微笑道:“见地么,小侄一个也没有。”
小野可儿翻了个白眼儿,谌沫儿却哼了一声,高高地扬起了下巴,杨浩又道:“小侄只想问问苏喀大人,党项七氏屡屡兴兵,却屡屡败于夏州李光睿之手,原因何在?”
小野可儿忍不住道:“原因谁不知道,夏州李光睿苦心经营多年,城高墙深,兵强马壮,军粮无数,兵甲齐全。我等七氏虽敢死勇战,既无大头领统御全局,各部各自为战如同一盘散沙,又无粮草军械,士卒甚至持木棒上阵与敌长枪大刀做战,如何能敌?”
杨浩怡然自得地道:“这就是了,既然知道原因,如果我能对症下药,解决了这问题,那时再与夏州一战,你可有把握?”
苏喀身子一震,张嘴欲问却又忍住,小野可儿已惊讶地道:“你……你有办法?”
※ ※ ※
折子渝带着粮草和武器到了芦河岭,只见谷中各处房舍已初见规模,谷口和山巅建了堡垒和箭楼,一些有远见的百姓已自发地在肥沃的草地上划定区域,锄掉野草,翻作良田。这里沃野千里,百姓们倒不会因为土地发生纠纷。更多的百姓无所事事,只在谷中游荡。
折子渝粗略地看了看谷中情形,便径直进了赤忠的中军帐内,吩咐人去找赤忠和马宗强来见,不一会儿赤忠和马宗强闻讯赶来,进帐见她一身玄衣,娇娇俏俏,正坐在那儿慢条斯理地喝茶,忙上前见礼道:“末将见过五公子。”
折子渝放下茶盏,浅浅笑道:“两位将军不用客气,请坐。”
她妙眸一转,状似随意地问道:“那位杨钦差现在何处?”
赤忠忙道:“杨钦差带了些人去附近斟察地理去了。”
“喔?”折子渝微微一诧,心道:“斟察地理?看他那日与叔父争执的模样,显然已经看破这里是一块险地,有心要将百姓迁走,我还想着如何说服他。如今他却去斟察甚么地理,难道已经改了主意?”
赤忠见她若有所思,奇怪地与马宗强互相递个眼神,马宗强便道:“五公子如果要找杨钦差,末将差人去寻找一下吧。”
折子渝醒过神来,忙道:“不必了。我这次来,带来了一些粮食和农具,还有武器。因为今年已经错过了农时,耕牛和农具倒不急于一时。”
她的手指下意识地转动着茶杯,目光在两位将军面上盈盈转动着,说道:“方才我来,匆匆看过谷中百姓,赤军主是武人,并不晓民事,不过我看百姓们如今尚还安定,又能自发而发做些力所能及之事,赤军主用心了。”
赤忠微笑道:“五公子谬赞,赤忠只晓得行军打仗,这地方上的事确实是管不来。好在这里虽有数万百姓,如今却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每日只是帮着建造城廓房舍,给他们供以吃食,倒不怕还有什么乱子。”
折子渝颔首道:“他们历尽艰辛,刚刚逃出生天,有个安宁日子过,有口饭吃自然就知足了。但是这种日子不会久的,这些北汉百姓是官家准备撤兵的时候匆匆迁出来的,他们原来有的是城坊中的百姓,有的是乡镇里的村民,有商人,有官吏,有士子、有牧人,有农人,总要让他们各执其业,才能安居下来,否则用不了多久人心思变,各种乱子就会出现,你想弹压都弹压不住。”
她略略整理了一下思路,说道:“我这次来,带来了一些有经验的胥吏,由他们对这些百姓登记户藉、编制造册,暂做梳理。如今这数万百姓如何安置,芦河岭如何建制,朝廷上还没有旨意下来。可是起码的乡里制度要有,里正、户长、乡书手这些课督赋税、管理民政人,耆长
步步生莲 全集第53部分阅读
欲望文
步步生莲 全集第53部分阅读
白,满脸的皱纹刀削斧刻一般,眼中蕴含着乞求与伤感的味道。初见他时,他盘膝坐在一辆车中,虽在逃难之时,却给人一种泰山苍松、东海碣石的感觉,孤傲、挺拔。现在,是什么让他放下了身段,低下了骄傲的头颅?
杨浩的心里一热,脱口说道:“木老,让我遵你一声义父不难,不过……我不想改杨为木,这姓氏……我希望保留下来。若木老答应,杨浩愿认木老为义父!”
那时节的义子与后世的干儿子不同,义子是要从义父之姓的,杨浩这个杨字,是为了纪念他的亡母,他不想弃宗改姓。
李光岑动容道:“此言当真?”
杨浩沉声道:“杨浩一诺千金!”
李光岑的嘴角慢慢绽起一丝笑意,那笑意就像是看着一头猛虎落入了他陷阱的猎人,很有几分得意:“呵呵,好,老夫便应了你。老夫上祖本源,乃是黄帝后裔,是为姬姓。后改拓拔,魏孝文帝时又改元姓。魏亡,复姓拓拔,至唐初,得赐李姓。老夫为避人耳目,如今又姓了木姓,这姓氏改来改去的有甚么了不起,便是我的族人从此姓杨又如何?”
杨浩听得一头雾水,没想到这木姓老人的来历这般复杂,他细细思索片刻,总算理出了一点头绪,不由吃惊地叫道:“拓拔氏、李姓?木老你……你是哪一族的少主?”
李光岑轻咳一声道:“我儿,你如今……该称老夫一声义父了!”
第四卷 夺此千竿一池碧 第043章 鸭子
当杨浩一声“义父”,勾起了李光岑尘封多年的慈父之情,让这老者唏嘘落泪的时候,大宋开封府禁宫之内的皇仪殿上,赵匡胤仍在烛下伏案处理虑囚事宜。
西北党项羌再度扯旗造反,夏州李光睿生病,府州折御勋出兵的消息一一传来之后,他就明白西北三大藩镇这是有意要联手对抗他的削藩之举了。此时要对西北动武,时机远未成熟,他的大军又不能久驻于地方,无奈之下只得挥师东返。
此时他回到开封没有几天,因为有大量的奏表需要处理,每日的作息排得非常紧凑。每天清晨薄明时分,他就在垂拱殿视朝听政,与百官商议各地民生经济、军国大事。
朝议之后返回内廷用膳、更衣后再登延和殿视朝,接见负责评政、议政的“台谏官”,以及作为皇帝顾问的“侍从官”,还有相当于廉政公署的“走马承受”。插空还要过目一些需要马上处理的奏折。
下午要开“经延”,听学士们讲学。这“经延”并非军国大事,原本暂停几日也没甚么,但赵匡胤深知能上马打天下,未必便能下马安天下,治理天下,还是得靠学问。如果只有一身武力,只能是对外穷兵黩武,对内经济无方,闹得民不聊生。所以一回京城,这经延便立即重开,不肯稍停一日。
由于需要处理的奏表太多,挤占了大量时间,“经延”也顺延的更晚,这样他每天下午的“虑囚”,就只能挪到晚上了。
所谓虑囚,就是对判了死刑的案子进行终审判决。自唐朝中叶以来,死刑复奏制度成了一纸空文,杀人在当权者来说已是形同儿戏,以致纲纪败坏,草菅人命之事比比皆是。如今这项制度重新执行起来,朱笔一勾,便是一条人命,赵匡胤怎敢大意,所以他对所有的案卷笔录、供录,都看的十分认真。
看看天色已晚,内侍都知张德钧蹑手蹑脚地走出延和殿,站在阶上招手唤来一个小黄门,吩咐道:“官家正在批阅刑囚卷子,马上就要休息,速去吩咐御膳房准备。”
“是,小的这就去。”那小黄门答应一声,一溜烟地去了,张德钧转身正想进殿,就见一个小黄门头前掌着宫灯,后面一人迈着四平八稳的步子走来,正是开封府尹赵光义。
大宋开封是一座不夜之城,四城城门不关,百姓日夜经营,这禁中的规矩也松懈,锁宫门的时间极晚,有时甚至不封门上锁,一些重臣近臣,晚上也可出入禁中。
赵光义这几步路走得实在是太沉稳了,真是一步一顿,俨然学究。其实他也不想这么走路,可他大哥亲手发明的这大宋官帽比较特别,官帽两边一边一个帽翅,官越大帽翅越长,一走急了帽翅就忽闪忽闪的半天停不下来,若那样去见官家未免有失礼仪。
张德钧见他来了,连忙殷勤地迎上去道:“见过府尹大人。”
赵光义对皇帝身边的近侍一向礼遇恭敬,哪肯等他拜倒,早已一步上前将他搀起,微笑道:“张都知无需多礼,官家在做什么?”
“官家正在批阅死囚卷子,既是府尹大人来了,咱家这便为您通禀一声。”
赵光义连忙拦住,笑道:“不急,不急,等官家看完案卷再说,到时再劳张都知告知官家。”
张德钧连忙道:“咱家省得了,那……就劳府尹大人稍候片刻,咱家还得入殿侍候官家。”
“都知自去,自去。”赵光义拱拱手,便在殿柱下恭恭敬敬地站定,虽是皇帝的兄弟,却谨守着君臣的本份,宫门旁侍立的两个小黄门见了不禁满脸敬佩,瞧瞧人家这作派,那可是官家胞弟啊,当今宰相赵普赵相公哪次来了不是直接进殿连通报都不需的,可人家开封尹那可是皇弟,却这么守规矩。
其实大宋的官儿最初很少有懂规矩的,赵匡胤刚称帝的时候,每逢早朝,朝臣们在大殿上连座位都有,这些大臣当初和赵匡胤都是同事同僚,彼此熟得很,哪谈得上什么敬畏,尤其是其中大多都是粗鲁武夫,大大咧咧毫无规矩。每次早朝,大臣们什么坐姿都有,还有翘着二郎腿的,一个个交头接耳,那大殿不像大殿,倒像乱烘烘的土匪山寨聚义大厅。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赵匡胤看着不成样子,便撤去了百官的座椅,可是百官站着还是一样管不住嘴巴,照样挤眉弄眼交头接耳。赵匡胤又想了一个办法,改革官帽,把大臣们的官帽两边都加了长长的帽翅,这一来两个大臣彼此之间有帽翅隔着,至少得有两三尺远,不要说交头接耳不方便,便是站姿不标准,那帽翅歪歪斜斜的都特别难看。到了这一步,哪怕再粗心的大臣也明白了官家的意思,渐渐的也就守起了规矩。
赵匡胤对这些老同事很少用帝王之命强令他们做些什么,而是常用这种温和的暗示手段促使他们改变自己。做为亲兄弟,赵光义最知大哥心事,于是就率先垂范,只要在公开场合,言谈举止就特别的规矩,从不以皇弟身份自矜。
赵光义这一站就是大半个时辰,大殿上,赵匡胤批阅完了最后一份刑囚的卷宗,搁下朱笔,伸了个懒腰道:“啊,总算批完了,晚膳可曾准备得齐全?”
张德钧连忙趋着禀奏:“官家,膳食已经备好。呃……还有,开封尹在殿外恭候多时了。”
“哦?”赵匡胤浓黑如刀的眉锋一扬,喜道:“光义来了?怎的不早早禀报于朕,快快宣他进来。”
赵光义得到传报,举步走进殿来,还未施礼,赵匡胤已笑容可掬地道:“二哥来了,正好与我一同进膳。来来来,坐下、坐下。” 说着上前,把着兄弟手臂,亲亲热热地同去席上就坐。
“德钧啊,二哥喜食蒸羊羔肉,你……去膳房吩咐一声,速速准备上来。”赵匡胤犹豫了一下,才吩咐道。
赵光义忙阻拦道:“算了,今夜若令御膳房匆匆宰杀羊羔,明日起为求准备周全则御厨里必然天天杀羊以备夜用,积少成多,所费几何呀,此例不可为臣弟而开。”
赵匡胤素来节俭,每日膳食都有一定之规,不肯多做一些浪费掉。如今见他二弟来了,才想吩咐膳房加一道菜,待听了赵光义的回答,赵匡胤十分喜悦,赞道:“二哥真知我心也。来,同坐。”
赵光义才三十出头,长得与乃兄有七分相似,都是方面大耳,浓眉阔口,肤色微黑,身材魁梧。可赵匡胤做了近十年的皇帝了,举手投足、一鼙一笑,那种雍容尊贵的气度,可不是乃弟可以比拟的。
二人就坐,先有内侍奉上茶水,片刻功夫,御膳房做好的酒菜也流水一般呈送上来。这酒菜比起寻常人家自然是好的,可作为宫廷来说,倒也寻常。赵匡胤盘膝坐在榻上,先为兄弟斟一杯酒,问道:“二哥,今夜怎地入宫来了?”
赵光义忙取出程德玄那封秘信呈给赵匡胤,简单地叙说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赵匡胤目光闪动,沉吟半晌并不打开信来阅读,只道:“为兄尚不知他们西返竟有这样大波折。折御勋既把那数万百姓安置在三方交界之处,显然是提防着朝廷,二哥,你觉得朝廷上应该如何决断才好?”
赵光义见他不提杨浩,略有些意外,但还是顺着他的思路说道:“兹事体大,还须大哥做主。兄弟只是做个建议,依兄弟看来,大哥可做出对其用心不曾察觉的模样,遣一忠心于朝廷的流官治理万民。折御勋若对朝廷有所忌惮不敢对他们下手,则必自乱阵脚。若他横下一条心来牺牲这数万军民,那么……”
他身形微微前倾,沉声说道:“来日朝廷发兵讨伐府谷,咱们便多了一条征讨他的罪名。”
赵匡胤静静地听着,挟了口竹笋炒肉,咀嚼着道:“如此不妥,这样一来,那数万百姓都无辜受害了,他们如今俱是我大宋子民,你让我与心何忍?得民心难,失民心易,此举一行,得不偿失。”
赵光义听了他的话,不以为然地道:“大哥欲谋天下,便不可怀妇人之仁,你若放手,那数万百姓必成折御勋囊中之物,来日一旦兵戎相见,他们就要成为折御勋的兵卒来源,我们的损失不知要增加几何。”
赵匡胤皱了皱眉头,轻叹道:“此事,且容后再议。来,请酒。”
赵匡胤举杯就唇,一口酒还没喝下去,便听一个少女声音欢欢喜喜地道:“爹爹,你看我这身衣服可漂亮么?”
随着语声,进来一个少女,不过十四五岁年纪,浓眉靓眼,苹果般的圆脸,带着甜甜的笑容,显得既俏皮又可爱。她身上穿着一件翠绿的裙子,一件缀着孔雀羽的缦衫披在肩上,两头只在蓓蕾初绽的胸前系了一个蝴蝶结,那缦衫绣着彩凤图案,再用真的孔雀毛缀在上面,翩然舞动间,孔雀羽毛不停地变幻着颜色,七色莹光,炫人双眼。
赵光义盘坐榻上,微笑道:“永庆来了呵……”
小姑娘一见是他,不禁吐了一下舌尖,翩然施了一礼:“永庆见过叔父。叔父,永庆这件衫子漂亮么?”
赵光义呵呵笑道:“漂亮,很漂亮,穿在永庆身上,人漂亮,衣衫也漂亮。”
永庆公主嘻嘻一笑,明亮的大眼睛瞧向自己的父亲:“爹爹,你看呢。”
赵匡胤上下打量她几眼,脸色却沉了下来,喝道:“谁让你穿这样的衣服?脱下来,以后再也不许穿这样华贵的衣裳。”
永庆公主一怔,嘟起小嘴道:“爹爹,不过是一件衣服,有甚么了不起的?我是大宋的公主,难道连一件孔雀彩衣都穿不得吗?”
赵匡胤正色道:“女儿,你这话可是大错特错了。正因你是公主,才更是穿不得这样的衣服。你穿了这件衣服出去,百姓必然都要趋向模仿,奢靡之风一起,又岂是国家兴事?你生长于富贵之家,当惜此福,岂可造此恶业?”
永庆公主眼圈一红,气得眼泪直掉,这个爹爹待臣下极是宽厚,赵普生个病,他便赐银五千两、绢五千匹;范质生病,赐钱两百万、银器千两、金器两百两;而且鼓励臣子们买豪宅、置美婢,尽享荣华富贵,偏偏自己的亲生女儿只做了一件衣裳便有这许多说法。
她把眼泪一抹,恨恨地解下缦衫,往赵匡胤跟前一丢,便赌气跑了出去。赵匡胤站起了追了两步,站住身子顿足说道:“这个孩子,真是……唉,都怪我往昔太惯着她了。”
赵光义见了不忍,说道:“大哥,难得永庆这么高兴,大哥就不要苛责于她了。说起来,永庆虽贵为公主,其实也不见得比普通大户人家的女儿多享了什么福。永庆快到了嫁人的年纪了,寻常人家嫁女儿,还要采办几件漂亮衣服,何况是一国公主呢?或是大哥不想让内库置办如此昂贵的衣裳,那……这件衣服就当是我送给侄女儿的好啦。”
赵匡胤摇摇头,返身坐下道:“二哥,并非我不想为女儿置办华贵的衣服,实因皇室乃是天下表率,永庆若穿了这样的衣衫,民间必然起而效仿。那孔雀羽毛并非本地产物,一旦此风盛行,势必会有商贩千里迢迢到南方购买,辗转贩卖,哄抬物价,让百姓把许多钱财扔在这无用之物上。
唉!我拥有四海的财富,就是用金银装饰宫殿,也能办到。但我哪能随便挥霍呢?古人说:‘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若我只知奉养自我,那普天下的百姓们还有什么依靠?更何况如今天下未定,我们更不该兴起奢靡之风。”
赵光义见他愠怒,也是无可奈何,唯有苦笑以对,心中只想:“大哥做了皇帝,却还是那般的小家子气……”
赵匡胤又望了女儿离去的方向一眼,无奈地摇摇头,一回头见兄弟若有所思模样,便道:“二哥,在想甚么?”
“哦……我在想……对了,昨日滑州上奏朝廷,说是黄河春潮泛滥,河堤决口,百姓受灾,需要征调军民修整河堤清理河道,这是急事,不知大哥可已安排了得力的人物?”
“还不曾”,赵匡胤坐下,挟了一个带果馅儿的捏成梅花状的小馒头,咬了一口道:“我已下诏,免滑州受灾百姓今秋税赋以安民心。同时征调三万军兵、民役前去修筑堤坝、疏理河道。如今人员和所需物资正在调动,至于主事的人选么,则平在奏疏上举荐了陶成谷,二哥觉得如何?”
赵光义笑道:“有何不可?满朝文武哪个不是出自赵普举存,这些官儿做事倒还尽心的嘛。陶成谷素与赵普交厚,也曾被赵普屡荐于君前要外放任职,奈何功勋不显,一直未得大哥允许。此次赈灾抚民,若能立下功勋,又得人望,赵普再向大哥举荐,那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赵普当然不会放过这个举贤任能的大好机会?”
赵光义说的从容,似在赞赏赵普用人得当,赵匡胤听了脸色却是微微一变,目中露出深思神色……
※ ※ ※
夜深了,赵光义告辞出宫,赵匡胤把他送到阶下,返回殿内,看到御书案上静静地躺着那封程德玄的秘信。他走过去打开那封秘信认真地看了起来,待看到数万百姓向杨浩高呼万岁时,赵匡胤双眉微微一耸,若有所思地放下了秘信。
他背起手来,在大殿中徐徐踱步,过了半晌才又回去坐下,重新拿起那封信,将整封信认真读完,轻轻拈了拈,目光转向御书案上那高高的一摞奏章,里边有一份夹了信笺做为记号,他把那封奏章拿出来,与程德玄那一份并排放在桌上。那奏章字迹歪歪扭扭,难看至极,比起程德玄一手飞龙走凤般的优美字体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看着这两封信,赵匡胤嘴角悄然露出一丝讥诮的笑意:“人品呐……”
他摇摇头,思路重又转回那数万百姓的身上,让他狠下心来把那些百姓推上死路,用作将来讨伐折府的一条罪证,这的确是出师有名的一个好办法,而且不会损及他的名声,因为折府现在名义上可是大宋之臣,照料大宋子民,本就是折府的责任。然而牺牲数万性命,为自己搏一个发兵的理由,他于心何忍?可是放弃这数万军民,任其壮大折府的实力?恐怕折府野心更炽,更不肯交出兵权了。
赵匡胤沉吟良久,目光又落在杨浩那份奏表上。杨浩此人是程世雄举荐的,从程德玄信中所述来看,他投靠程世雄时日尚短,算不得程氏的亲信,只是阴差阳错有功于程世雄,程世雄投桃报李而已。这样的话,这个人是否可以争取呢?
赵匡胤拿起玉斧,轻轻地斫着桌面,在鼓点似的“笃笃”声中飞快地转着脑筋:杨浩是程世雄保荐出来的人,若重用于他,折府会把他看成自己人,不会过份刁难他,或可保全那数万百姓;而他与折家其实并无渊源,关系也算不上紧密,朕对他施以宏恩,他还会不会对折家死心踏地呢?会不会忠心于朕?
赵匡胤权衡再三,暗自想到:西北李、杨、折三家联手婉抗朝廷,现在不便撕破脸皮,自树强敌,这种情形下不管从哪个方面考虑,这个杨浩都是可以扶植一下的。西北各种势力错综复杂,杂胡、吐蕃、回纥这些不曾归附大宋的势力且不算,麟州杨家、府州折家、夏州李家,彼此之间也是勾心斗角,在这三方势力中间再增加一股势力,于西北再树一藩,这趟水……应该只会更浑了吧?
如果这杨浩能感念朕的恩德,心向大宋,那固然是好。如果不然,把他扶植成相对独立的一股势力,他不甘屈居人下,也必然对西北三藩产生牵制作用。地方还是那么大的地方,人还是那么多的人,由三股势力分成四股,总体上也必然削弱他们的实力,远远强过把这数万百姓被折府直接纳入麾下。这……已是没有办法之中最好的办法了。
赵匡胤手中轻敲的玉斧一顿,目光转向御书案旁的五个卷筒,五个竖筒并列,放在他伸手可及的地方。每个里面都放了几卷空白的圣旨。圣旨是以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
第一个竖筒里的是玉轴圣旨,那是颁发给一品官的。第二个筒里是黑犀牛角轴,用来颁发给二品官。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第五个筒里是龙凤暗纹的白绫,两端无轴,那是颁给五品以下官员的。
赵匡胤的手指在黑牛角轴卷筒和龙凤暗纹白绫卷筒之间反复移动几次,终于定在了白绫卷筒上,抽出一卷,在案上铺开,使玉斧压住一端,沉思有顷,提笔写道:“制曰:门下,西翔都监杨浩,率北汉民众辗转西行,脱离险境,忠君爱国,功勋卓著,着即擢升为翊卫郎。今于芦河岭设芦岭州,以翊卫郎杨浩为芦岭团练使权知芦岭知府事,掌总理郡政,宣布条教,导民以善而纠其j慝,岁时劝课农桑,旌别孝悌,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凡法令条制,悉意奉行,以率所属。有赦宥则以时宣读,而班告于治境。钦此。”
圣旨以昭曰开头的,就是皇帝口述旁人书写,以制曰开头的,那就是皇帝亲笔。提笔先写门下,是因为皇帝圣旨都须经过中书门下审核盖印才能生效。至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是明朝才开始的圣旨专用起头语。
大宋皇帝亲笔提拔一个八品官,大概这还是开国以来第一回。杨浩的官升得不高,不过是从八品都监升到了七品的翊卫郎,然而实权却极大。芦岭州团练使权知芦岭知府事,那就是军政一把抓了。
宋代看官员品级要看官,其次看职,而不是看差遣,知州、参政、枢密这些都是差遣,本身没有品级。然而实权的大小却是看他担的是什么差遣。知州这个差遣可以是三品官,也可以是七品官,并无一定之规,权力一般无二,只是俸禄待遇不同。比如后来的岳飞任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府的时候就是七品官,因为他的本官是正七品的武功大夫。但是掌管的却是一州军政大权,与许多四五品的高官相仿。
杨浩的官职只是七品,远远不能与麟州、府州、夏州三位节度使相提并论,这样可以少招致他们的一些猜忌。而他实权极大,却使他拥有对芦岭州数万百姓的专断之权,杨浩若有心,当会感激自己的赏识之恩。赵匡胤这番思量也算是煞费苦心了。
他写罢诏书,仔细端详片刻,唤道:“张德钧,把旨意交付二府,明日用印发下去。”
大宋皇帝的诏书,必须经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两府加盖大印才能生效,所以需要交付有司。他沉吟了一下,又道:“令中书门下再拟一道旨,程德玄刚愎自用,险将数万军民引至死地,有负圣恩,理应责罚,念其忠体爱国,尚有悔改之心,着令其将功赎罪,留任芦岭州观察判官。”
大宋官家在西北那个三不管地带随手画了个圈,大宋的政图上便增加了新的一州:芦岭州。新鲜出炉的翊卫郎,芦岭团练使兼权知芦岭知府事,掌总理一州军政民事的杨浩,此时还不知道他已成为一方诸侯。
他此时正听义父李光岑向他讲述党项七部奉他为共主,讨伐夏州李光睿的事,杨浩越听越觉得自己是上了一个大恶当。哪有一个官儿像他这么倒霉的,第一桩差事就是领着数万百姓迁往宋境,一路九死一生,玄之又玄地闯过来了。这事还没了呢,夏州、府州、麟州三方诸侯甚有默契地给大宋官家制造起混乱来,而这混乱之源,如今却掌握在他的手中。
此事非同小可啊,既与西北三大军镇之间的势力纠葛有关,又牵涉到大宋朝廷削藩之举,他一个无兵、无钱、无权的三无钦差,夹在这风箱似的芦河岭上,如何能处理得周全?可是为了这数万百姓的生计,他又不能不捏着鼻子忍下来,一声“义父”叫出口,就得替李光岑去揩屁股。
李光岑把自己与夏州李氏、与作乱的党项七部的关系详详细细地叙述一遍,很慈祥、很亲切地道:“浩儿,如今这重担,义父都交到你的手上了,你有什么打算,为父都全力支持你!”
杨浩翻了翻眼睛,没好气地道:“你既无心重取夏州,咱们对党项七部作乱之事干脆置之不理,你看如何?你那数千族人能骑善射,待他们到了这里,咱们倚仗地利,自保应该还是办得到的,你的身份也就不必张扬出去了,这样可好?”
李光岑掏出酒囊狠狠灌了一口,苦着脸道:“晚了,野离氏的小野可儿已被我的人放掉,如何还能遮人耳目?”
杨浩脸皮子一阵抽搐,把手一伸道:“拿来。”
李光岑愕然道:“啥?”
杨浩劈手夺过他的酒囊,恶狠狠地灌了一口,长叹道:“好苦……”
李光岑听出他弦外之音,眸中露出一丝笑意,打趣道:“你想喝甜酒那也容易,木恩有一女,名叫甜酒,你很快就可以看到她了。你既是我子,我族子女财帛,尽皆任你取用。”
人的长相,大多是子肖母、女肖父,杨浩想像木恩之女可能的长相,不由机灵灵打个冷战,苦笑道:“我……还是喝这壶苦酒算了……”
在这三不管又三都管的地带,在官家,三藩、杂胡、党项七氏……各种错综复杂、恩怨交错的势力派系中如何保全这些苦命的百姓,杨浩实在是毫无头绪。可是在各方其实并不情愿的情况下,他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被推到了一个他也并不情愿去坐的位置上,不管如何,他这只被赶上架的鸭子,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了……
※ ※ ※
注:大宋皇室平素家人之间的称呼并不以朕、臣、皇兄皇弟,父皇儿臣等相称,其实与普通人家相同,故此文中家人之间交谈时均使用普通人家的称呼。
第四卷 夺此千竿一池碧 第044章 绸缪
浓绿的、高而密的野草直齐马腹,远远望去,那些马就像畅游在碧绿的海洋里,直到拐进一个山谷。十几匹马才显出完整的马身,十几个魁梧的大汉骑在马上,只有杨浩显得有些单薄。
谷口早有人候在那里,那人披了件破烂的羊皮袄,手里端着一柄叉子,就像一个贫穷的山中猎户,远远的就见他拦住了这十几个乘马的大汉,双方对答一番,那人便向马上一位魁梧老者右手抚胸,单膝下跪,随后引着他们向山谷深处走去。
拐过一丛树林,那人嗫唇呼啸一声,便有十多个人从对面的密林中走出,看这些人高矮胖瘦什么模样都有,大多衣着破烂,手执各式各样的长短兵器,行走在草地上,就像一群伺机而动的狼,机警中透着些凶狠。
双方走近了,隔着两丈多远站住了脚步,一个胡须花白,头发以缨络小珠串束成一些辫儿的老者眯起眼睛看向那端坐马上的魁梧老汉,忽然以党项语说了几句什么。
马上的老者就是李光岑,他的神色有些激动,也用相同的语音回答了几句,二人短短几语之后,李光岑突然翻身下马,走上两步,张开双臂,热泪盈眶地道:“苏喀,我的兄弟。”
那个胡须花白、脸颊瘦削的老者与他紧紧拥抱在一起,欢喜地叫道:“你是光岑大人,你果然是光岑大人。”热泪沿着他肮脏的脸颊滚滚而落,他忽然省悟起来,忙挣脱李光岑的怀抱,退后两步,单膝跪了下去,大声道:“苏喀参见李光岑大人。”
他身后的那些人立即随之跪倒,李光岑忙搀住他,激动地道:“苏喀,快快起来,李光岑如今不过是一个流浪人,不再是党项八氏的主人,你不必行此大礼。苏喀啊,你我……该有三十八年不曾见过了吧?当初,你还是一个少年,如今你已做了野离氏的大族长,三十八年呵……”
那胡须花白的苏喀正是党项八氏中最善战的野离氏一族当今族长苏喀。他顺势起身,擦擦眼泪道:“是啊,三十八年了,苏喀还以为这一辈子都再见不到你了。幼年一别,如今你我都已是苍苍白发的老者了。”
他唏嘘地说着,回首说道:“小野可儿,你来,快快见过李光岑大人。你们都起来吧。”
小野可儿听了父亲吩咐,抬头举步,正要上前以子侄礼再次见过李光岑,忽地看见站在他身后的杨浩,不由“啊”的一声叫。刚刚起身的谌沫儿这时也看到了杨浩,登时柳眉一竖,“呛啷”一声拔出了弯刀,跃步上前直指杨浩。
李光岑身后那些大汉反应十分敏捷,立即拔刀相向,冷目相对,双方立时剑拔弩张起来。苏喀大惊失色,厉声叱道:“谌沫儿,你怎么敢对李光岑大人无礼,还不快快收起刀子?”
谌沫儿气得脸蛋绯红,跺脚道:“苏喀大人,那个穿白衣的是宋人的大官儿,他……他还想欺侮我。”
苏喀脸色一变,转身看向李光岑,李光岑从容大笑,说道:“来来来,浩儿,上前来见过你苏喀大叔。苏喀啊,这是我的义子杨浩,他是宋人的官儿,也是我族未来的主人。我的年纪大了,已是骑不得马、开不得弓,以后诸事都要我这义子操劳,你这做叔叔的可要多多扶持帮助他啊。”
“喔?”苏喀听出李光岑弦外之音,不由惊异地看了杨浩一眼。
杨浩笑容可掬地上前作揖道:“杨浩见过苏喀大叔,小野可儿,谌沫儿姑娘,两位还好吧,昨天没受什么委曲吧?呵呵,那都是一场误会,咱们可以说是不打不相识,不打不相识。”
谌沫儿冷哼一声,讥笑他道:“咱们曾经打过么?你只有胆子欺负一个被绑住双手的姑娘罢了。”
木恩嘿嘿一笑,悠然道:“我家少主身份尊贵,怎会与你动手。若是不服,我木恩可以领教领教你的功夫”,他瞟了小野可儿一眼,示威地道:“你们两个可以一起来。”
“退下!”李光岑和苏喀异口同声,各自喝退自己的人,李光岑笑着将昨日的误会解释了一番,他当时在场,自然知道全部情况。
苏喀听了哈哈一笑,此事自然略过不提。眼见老父如此态度,小野可儿和谌沫儿也不敢再说什么,只是看着这个可能要成为自己主子的小白脸,心里有点愤愤不平。
众人转进树丛中,到了一处空旷之地席地而坐,李光岑和苏喀这对幼年好友叙了叙离情,感慨伤怀一番,李光岑又向苏喀简略介绍了一番自己义子的来历,西北三藩明里都是宋臣,暗里各行其事,夏州李氏自唐末以来为求自保更是相继向六朝效忠过,谁强谁就是王,颇有些有奶就是娘的味道,那苏喀见惯不怪,丝毫不起疑心,双方这才谈起了正题。
一提起夏州李光睿,苏喀削瘦苍老的脸颊上就腾起两抹气愤的潮红:“李光岑大人,当年令尊李彝大人病故,本该由你接掌节度使之职,不想你三叔李彝殷却收买拓拔部各位大人,拥立他为新主。你四叔绥州刺吏李彝敏大人起兵讨伐时,我父亦曾想起兵拥护,谁想刚刚与其他诸部议盟,还未等发兵,李彝敏大人便兵败被杀。后来,间或也能听到你的消息,可是想要找你却太难了。”
他拍了拍大腿,又道:“这些年来,李彝殷、李光睿父子对我七氏盘剥的太狠了,诸部衔怨极深,待李彝殷身故,李光睿继位,便屡屡发兵反抗。不过我们七氏始终不是李光睿的对手。这一次,我们想,必须要找一个带头人,这个能与李光睿对抗的,除了大人您还能有谁呢?您才是夏州真正的主人,讨伐李光睿乃天命所归,所以我们七氏会盟,并派了信使去吐蕃人的草原上寻找你。谁料却一直没有得到你的消息,我们缺粮少药,又乏兵器,想要讨伐夏州,只好先于府州劫掠些物资,不想折御勋突发妙想,集中了马匹主动寻我作战,杀得我七氏大败。我还道大人不会回来了。”
李光岑道:“我得了你的信使传讯后,本带了人赶来与你相会,可是到了北汉境内,就得知你已兵败的消息。大队人马若留在北汉境内,难免惹人生疑,我只得打发了部属回去,自己留下打探进一步的消息。也是阴差阳错,这时大宋出兵讨伐北汉,又大举迁徙北汉百姓,老夫胡里胡涂的便被他们裹挟到了这里,昨日听到你儿子的真实身份,这才想法与他通报了身份,暗中救他离开。”
苏喀高兴起来,握住李光岑的手道:“大人,这是白石大神庇佑,才把你送回我们的身边。这下好了,有了大人统领七氏,我们七氏一定能打败李光睿,让您重新成为夏州之主。”
李光岑摇头道:“苏喀,这么多年来,一个人流浪在草原上,我的雄心已经不再,我的身躯也已衰弱。已经无法驾御战马率领你们在草原上征战了。一匹狼王,当它的皮毛已失去光泽,当它的双足已没有力量,当它的牙齿已无法咬断敌人的骨头,就需要一匹强壮的、新的狼王来取代它。我来了,但我已不能做你们的王,我给你们带来了新的王,就是我的义子杨浩。如果你们七氏仍愿奉我为共主,我希望你们能把他当成你们的首领,我的义子会善待我们所有的族人。”
“他?”苏喀再一次得到李光岑的确认,不禁用认真的目光看向杨浩。谌沫儿气愤不平,忍不住轻蔑地说道:“李光岑大人,你说的就是他么?他……也配做草原上的狼王?”
“我不配!”杨浩笑了笑,说道:“如果说到敢战善战,党项八氏之中,没有人能和野离氏相比,野离氏一族才是党项八氏中最骁勇最善战的武士。”
听到这番赞誉,自苏喀以下,人人脸上露出了笑意,就连小野可儿看着他的目光也温和了些。杨浩话风一转,又道:“可是,党项七氏联手,远比夏州李光睿人多势众,其中又有党项八氏中最善战的野离氏,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却始终不曾占过上风?”
苏喀等人脸上的笑容有些发僵,杨浩又道:“如果是两支狼群,我想胜负早已分明,党项七氏必胜无疑,为什么败了?因为我们不是狼。我义父的话,只是一个比喻,并不是说我们完全和狼一样。我一直以为,人与野兽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有智慧。一头野兽的力量,一定要用它的利爪尖牙来体现;但是人的力量,不一定要用肌肉来体现,正因为如此,我们人才从茹毛饮血直到今天成为大地的主人。”
小野可儿攥紧双拳,双臂的肌肉贲起如丘,冷笑道:“草原上,实力称王。难道不对么?”
杨浩笑道:“话没有错,但是衡量一个人的实力,却不是看他个人武勇功夫是否过人。人的首领,需要的是头脑,而不是武力。据我所知,李彝殷腰腹洪大,如合抱之树,身躯痴肥,便是走动几步,都要气喘吁吁。若要动武,至少不会是我杨浩对手吧?可是他在世的时候,即便盘剥再狠,党项七部亦是敢怒而不敢言,直至李彝殷身死,李光睿继任,七氏方敢起兵,你们对李彝殷如此忌惮,惧的是他的武力,还是他的心计?”
小野可儿哑口无语,李光岑抚须微笑,苏喀看看李光岑,豁然笑道:“大人有子如此,难怪肯放心将重任托附,只是不知……少主对讨伐夏州李光睿,可有什么见地?”
杨浩摊开双手,微笑道:“见地么,小侄一个也没有。”
小野可儿翻了个白眼儿,谌沫儿却哼了一声,高高地扬起了下巴,杨浩又道:“小侄只想问问苏喀大人,党项七氏屡屡兴兵,却屡屡败于夏州李光睿之手,原因何在?”
小野可儿忍不住道:“原因谁不知道,夏州李光睿苦心经营多年,城高墙深,兵强马壮,军粮无数,兵甲齐全。我等七氏虽敢死勇战,既无大头领统御全局,各部各自为战如同一盘散沙,又无粮草军械,士卒甚至持木棒上阵与敌长枪大刀做战,如何能敌?”
杨浩怡然自得地道:“这就是了,既然知道原因,如果我能对症下药,解决了这问题,那时再与夏州一战,你可有把握?”
苏喀身子一震,张嘴欲问却又忍住,小野可儿已惊讶地道:“你……你有办法?”
※ ※ ※
折子渝带着粮草和武器到了芦河岭,只见谷中各处房舍已初见规模,谷口和山巅建了堡垒和箭楼,一些有远见的百姓已自发地在肥沃的草地上划定区域,锄掉野草,翻作良田。这里沃野千里,百姓们倒不会因为土地发生纠纷。更多的百姓无所事事,只在谷中游荡。
折子渝粗略地看了看谷中情形,便径直进了赤忠的中军帐内,吩咐人去找赤忠和马宗强来见,不一会儿赤忠和马宗强闻讯赶来,进帐见她一身玄衣,娇娇俏俏,正坐在那儿慢条斯理地喝茶,忙上前见礼道:“末将见过五公子。”
折子渝放下茶盏,浅浅笑道:“两位将军不用客气,请坐。”
她妙眸一转,状似随意地问道:“那位杨钦差现在何处?”
赤忠忙道:“杨钦差带了些人去附近斟察地理去了。”
“喔?”折子渝微微一诧,心道:“斟察地理?看他那日与叔父争执的模样,显然已经看破这里是一块险地,有心要将百姓迁走,我还想着如何说服他。如今他却去斟察甚么地理,难道已经改了主意?”
赤忠见她若有所思,奇怪地与马宗强互相递个眼神,马宗强便道:“五公子如果要找杨钦差,末将差人去寻找一下吧。”
折子渝醒过神来,忙道:“不必了。我这次来,带来了一些粮食和农具,还有武器。因为今年已经错过了农时,耕牛和农具倒不急于一时。”
她的手指下意识地转动着茶杯,目光在两位将军面上盈盈转动着,说道:“方才我来,匆匆看过谷中百姓,赤军主是武人,并不晓民事,不过我看百姓们如今尚还安定,又能自发而发做些力所能及之事,赤军主用心了。”
赤忠微笑道:“五公子谬赞,赤忠只晓得行军打仗,这地方上的事确实是管不来。好在这里虽有数万百姓,如今却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每日只是帮着建造城廓房舍,给他们供以吃食,倒不怕还有什么乱子。”
折子渝颔首道:“他们历尽艰辛,刚刚逃出生天,有个安宁日子过,有口饭吃自然就知足了。但是这种日子不会久的,这些北汉百姓是官家准备撤兵的时候匆匆迁出来的,他们原来有的是城坊中的百姓,有的是乡镇里的村民,有商人,有官吏,有士子、有牧人,有农人,总要让他们各执其业,才能安居下来,否则用不了多久人心思变,各种乱子就会出现,你想弹压都弹压不住。”
她略略整理了一下思路,说道:“我这次来,带来了一些有经验的胥吏,由他们对这些百姓登记户藉、编制造册,暂做梳理。如今这数万百姓如何安置,芦河岭如何建制,朝廷上还没有旨意下来。可是起码的乡里制度要有,里正、户长、乡书手这些课督赋税、管理民政人,耆长
步步生莲 全集第53部分阅读
欲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