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 作者:管仲
第 68 章
由於我們在上篇已經證明《史記》一書是本書取材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本書命名為《管子?輕重》,是從《史記》中竊取而來,也就無須多費筆墨了。至本書提到的自理國虙戲以來,未有不以輕重而能成其王者也,以及燧人以來,未有不以輕重為天下也,那與《淮南子?修務篇》所謂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託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同是馬克思所指出的召喚過去的亡靈來為自己效力的一種作法。當然,所謂輕重理論,決不是一個早晨就能夠形成,而一定是經過很長的時間,逐漸積累起來的。我們只要從書中所反映的漢代史實,從漢高祖起一直到王莽止,差不多可以找到近百條之多,也就可以看出,本書所記載下來的許多卓越的有關財政經濟的新見解,很難想像是出於某一個時代、一個作者的創見了。
甚麼是輕重呢?《史記》的注者說:輕重,錢也。又說:輕重,恥辱也。這是文不對題的。從《輕重》諸篇綜合分析,所謂輕重,實含有廣狹二義:
第一、從廣義言之。本書有《揆度》、《國准》及《輕重戊》等三篇,都採用講古代史的方法來說明輕重之策的重要性。而其具體內容,卻不全同。這雖然是由於三篇作者不是一人,故有傳聞異詞的現象。但這些暫不管它,我們應注意的,是本書對輕重一詞涵義的具體說明,從造六?、作算術,到樹五穀、興火食、燒山林、破增藪、焚沛澤、逐禽獸,鑽燧取火、封土為社、置木為閭、疏江鑿湖、修建城郭、立皂牢、服牛馬、用珠玉、合陰陽等等,無不為
輕重的研究對象。可知凡是古代統治者所推行的政治和經濟措施,全被本書作者們概括在輕重理論範圍之內。
此外,輕重理論還可以應用於法律方面,如《山至數篇》所謂:惡惡來刑,善善來榮,《揆度篇》所謂輕重之法是。有時也應用到軍事方面,如《事語篇》所謂無委致圍,城肥致衝,《輕重甲篇》所謂水豫,及《輕重乙篇》所謂素賞之計等是。有時又應用到教育方面,如《山權數篇》所謂教數及君?等是。有時還應用到用金錢收買間諜,以傾覆敵國,如《輕重甲篇》所謂湯之陰謀是。又《輕重戊篇》云:帝王之道備矣,不可加也。公其行義而已矣。……天子幼弱,諸侯亢強,聘享不至,公其弱強繼絕,率諸侯以起周室之祀。這樣,輕重之涵義,竟擴展到用歷史上所艷傳的周公輔成王的故事,為王莽篡國奪權製造輿論上去了。
第二、從狹義言之。據上面所分析,本書著者對於輕重理論之應用,範圍是很廣泛的。凡是關於封建國家的政治、軍事、法律、經濟、教育等等,都是他們的重要研究對象。不過在總的精神方面,關於輕重理論的應用,只是說封建國家應通過運用物多則賤、寡則貴,散則輕、聚則重的供求規律,實行斂輕散重的物價政策,以達到無籍而贍國即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的財政目的。換言之,就是要封建國家自己經營商業,採用商人所進行的不等價買賣的搾取的方式作為充裕國家財政收入的基本手段。《國蓄篇》云:
故善者委施於民之所不足,操事於民之所有餘。夫民有餘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斂積之以輕,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什倍之利,而財之●可得而平也。凡輕重之大利,以重射輕,以賤泄平,萬物之滿虛,隨財准平而不變,衡絕則重見。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准平。
善者,指善於治理國家或治理天下的人。委,積蓄。施,放散。操事,把持、掌握、控制。●音晃,幃屏或兵欄。這裏借用為政府管制下的物價。這和籠字、章字一樣,都是本書在財政經濟學上的專用術語。財准平,指平準基金,猶唐、宋時的常平本錢。不變,不波動。因為有平準基金在起作用,故萬物雖有滿虛,也不會發生甚麼波動。衡,秤。絕,斷。重,輕重。秤桿斷了,輕重就顯出來了。比喻失去了平準作用,物價就會出現漲落。這是說人民所輕者,政府就應該買進;人民所重者,政府就應該拋出。這和《揆度篇》所謂民重則君輕,民輕則君重是一樣的意思。此外,本書作者認為任何貨物的市場運動規律,都是輕則流散,輕則見泄;重則成為爭奪的目標,重則見射。因此,政府應付前一局勢時,就得採取措施,酌量提高價格,收購在市場上跌了價的某種貨物。如此者謂之以重射輕,也就是計然所謂的賤取如珠玉,白圭所謂的人棄我取,桑弘羊所謂的賤則買之。反之,在應付後一局勢時,就得以較低的價格,將所掌握的某種貨物,向市場拋出,使市場的價格趨於平衡。如此者,謂之以賤泄平,也就是計然所謂的貴出如糞土,白圭所謂的人取我與,桑弘羊所謂的貴即賣之。作者所以這樣主張,有兩個目的:即一方面在這種買進和拋出的過程中,政府可以獲得很大的利益,君有什倍之利;而另一方面可以使貨物價格接近於適當的水平而不致過高或過低,財之●可得而平。當然,要實現這一總的方針,不能為無米之炊,而是必須有雄厚的平準基金即財准平,才可以長袖善舞的。這樣,《國蓄篇》下文所謂萬鍾、千鍾之藏,藏繈千萬、百萬,便成為必不可少之舉了。
二、輕重理論中的若干基本原則
輕重之涵義既明,我們可以進而研究有關輕重之基本原則。本書作者們從複雜的社會經濟現象中,總結出不少與輕重有關的基本原則。這裏,我們可以把本書中所提到的一些與輕重有關的原則,分為下列數項,加以敘述。
第一,視時立儀──這是本書《國准篇》提出來的。本書著者是相信歷史進化的觀點的。認為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時代在變化,社會上的事情也在不斷地變化。因此,各種制度和措施,也必須不斷地根據變化發展了的現實情況來制訂,絕不能因循守舊,至死不變。更不能預先主觀地為未來畫出一個框框,把自己的手腳束縛起來。所以說:國准者,視時而立儀。又說:王數不可豫致。(《國准》)這是對古代經濟學家商鞅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
商君書?更法》),韓非的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篇》)和桑弘羊的射者因勢,治者因法,虞、夏以文,殷、周以武,異時各有所施(《鹽鐵論?大論篇》)的歷史進化觀點的繼承和發揮,也是對董仲舒的天不變,道亦不變(《漢書?董仲舒傳》)與賢良文學的為君者法三王,為相者法周公,為術者法孔子,此百世不易之道(《鹽鐵論?刑德篇》)和王莽的每有所興造,必欲依古得經義(見上篇)的復古主義思想的有力批判。當然,歷史是不能割裂的。過去歷史的一切文化遺產,是可以而且應該批判繼承的,但不能不問情況,適用的和不適用的一起搬來,而應該採用那些與當時情況相適合的東西,即吸收對當時有益的經驗。所以說:兼用五家而勿盡。(《國准》)就是這個意思。
第二,不能調通民利,不可以語制為大治──本書著者主張繼承法治思想的。特別是發展了荀子、韓非、桑弘羊等反對誣能的主張,對那些自言能為官而不能為官的人,上自司馬,下至
重門擊柝者,都分別制定了從殺其身以釁其鼓或釁其社,直至?以為門父等具體法律條文。這顯然比漢宣帝的信賞必罰,綜核名實又前進了一步。但他們又認為謹有法還不行,還得先從經濟上入手,把經濟搞好,特別是要做到均齊貧富,裁有餘以補不足,然後法治才能順利進行。所以說:法令之不行,萬民之不治,貧富之不齊也。又說:不能調通民利,不足以語制為大治。(《國蓄》,《揆度》略同。)這是本書著者對法家學派所謂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管子?任法篇》)的法治說的批判繼承。他們對於調通民利,曾不止一次地提出討論。一則曰:人君非能散積聚,鈞羨不足,分并財利而調民事,即不能以為治(《國蓄》)。再則曰:故為人君不能散積聚,調高下,分并財,君雖強本趣耕,發草立幣而無止,民猶若不足也。(《輕重甲》他們對農民起來暴動對統治者不利,是比較有清楚的認識的。認為農民之所以要起來暴動,是由於穀地數亡、穀失於時,而君之衡籍而無止所引起的。因此,再三提醒封建統治者不要隨時作功起繇,賦斂無度,激起農民的不滿,等到發生了暴動,又用武力去加以鎮壓。如果這樣,便是等於自己和自己打仗(謂之內戰──《巨(莢)乘馬》),或者等於自己屠殺自己的人民(中內摲民也──《揆度》;則是下艾民──《輕重甲》)。這些都和他們始終堅持倉廩實而知禮義,衣食足而知榮辱(《事語》及《輕重甲》)的唯物論觀點與針對著它所處的時代即王莽時代的社會背景來對症下藥的立場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與天壤爭──這是本書作者在財政經濟理論上提出的一條最精采、最有進步意義的基本原則,是《輕重乙篇》提出的。
與天壤爭者,天壤即天地,爭即鬥爭。但於此有應注意者,即此處之與天壤爭,與今日之和天鬥和地鬥,亦即毛澤東同志所號召之向自然界開戰(見一九五七年六月人民出版社出版《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第十三頁)有其本質上的區別。後者是說勞動人民以自力更生之革命精神,敢於和天地自然進行鬥爭,敢於向天地自然要糧食要財富,為人民增進福利。而前者則是指萬物雖有毀敗消耗之時,然天地則仍生生不已。他從無數自然現象中,看到了海出泲就是煮鹽的鹵水。原文與《輕重甲》篇皆誤為沸,此據下文及《地數篇》改。無止,山生金木無息,草木以時生,器以時靡弊,泲水之鹽以日消,從而得出萬物生生不已,終則有始的結論。故堅決反對在自然界面前無所作為、消極等待的所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反動思想,大膽提出與天壤爭和與天壤同數(《山至數篇》)的豪邁口號。所謂與天壤爭與天壤同數,就是說善為天下者,必先通於終則有始的道理,而繼續不斷地施行其輕重之策。天地出泲無止,則輕重之策亦隨之而無止;天地生金木無息,則輕重之策亦隨之而無息。此正結上文天下之朝夕終身不定之意。這比荀子的制天而用之(《荀子?天論》)和
天地之生物也,固有餘足以食人(《荀子?富國篇》)的光輝唯物論思想又大大地躍進了一大步。
第四,物之所生不若其所聚──這是《輕重甲篇》根據久已失傳的古書《道若秘》中的格言提出來的,可以說就是本書作者的中心主張。聚即聚則重之聚,就是把貨物聚集在自己手中,以便進行賤買貴賣。這是說直接從事生產活動,所獲收入,不如通過囤積居奇的方式所獲利潤之大。此種情況,在古代大都如此。商鞅、桑弘羊曾先後指出農民勞動,最苦而贏利少,不如商賈技巧之人(
《商君書?外內篇》)及富在術數,不在力耕(《鹽鐵論?通有篇》)。司馬遷也說: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
史記?貨殖列傳》)下至十七世紀時,威廉配第也有……製造業的收益比農業多得多,而商業的收益比製造業多得多的話(見所著之《政治算術》,商務印書館一九六0年初版第十九頁)。與此處所言可謂巧合。但這種巧合,只限於形式。至其所代表之階級實質,則大有不同。威廉配第處在封建生產方式崩潰、資本主義生產的第一階段,故其所謂工商業者,是指新興之資產階級而言。商鞅、桑弘羊、司馬遷及本書作者雖同處於封建地主經濟前期或中期,而其間又自有區別。司馬遷是自由主義經濟學派,故主張此種贏利最大之工商業,應由私人即富商大賈自由經營。而商鞅、桑弘羊及本書作者,則皆屬于封建地主經濟初期或中期之干涉主義經濟學派代表人物,故其對於此種贏利最大之工商業,主張應收歸封建國家實行管制或壟斷。這一點是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的。
第五,決定物價貴賤的幾種不同因素──這裏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屬於自然的,另一類是屬於人為的。自然的因素為:
甲、年歲的豐歉──如歲有凶穰,故穀有貴賤(《國蓄》)及一穀不登減一穀,穀之法什倍;二穀不登減二穀,穀之法再什倍(《揆度》)是。
乙、季節的影響──如故歲有四秋而分有四時,已得四者之序,發號施令,物之輕重相什而相伯,故物不得有常固(《輕重己》)是。
人為的因素,則為:
甲、囤積的作用──如聚則重,散則輕(《國蓄》),穀一廩十,君常操九(《山國軌》)及藏則重,發則輕(《揆度》)是。
乙、政令的緩急──如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國蓄》),令有徐疾,物有輕重(《地數》),令疾則黃金重,令徐則黃金輕(《地數》)是。
第六,穀、幣、萬物三者之間的輕重對比關係──
甲、貨幣購買力之高下與萬物價格之高下成反比例。如財物之貲,與幣高下(《乘馬數》),彼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山至數》)是。
乙、在貨幣與萬物間的相對關係中,由於穀物是獨貴獨賤,不包括在萬物之內,故穀與萬物之間也形成一種對比關係。如穀重而萬物輕,穀輕而萬物重(《乘馬數》),穀貴則萬物必賤,穀賤則萬物必貴,兩者為敵則不俱平(《國蓄》)是。
丙、穀物既不包括在萬物之內而是獨貴獨賤的,所以它和貨幣也形成一種對比關係。如故粟重黃金輕,黃金重而粟輕,兩者不衡立(《輕重甲》)是。
這裏附帶說明一下。有人謂管子分析貨幣與萬物的輕重關係時,穀物是包括在萬物之內的,這似乎是誤解。因為《乘馬數》篇明明說過:穀獨貴獨賤。如果包括在內,怎麼還能說是獨貴獨賤呢?至穀何以能獨貴獨賤?也不難理解。在古代農業社會中,穀是佔有很重要地位的。它是人生之所必需,所以說: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國蓄》)又說:凡五穀者,萬物之主也。(《國蓄》)因而在一定時期,還可以取得以穀准幣(《巨(莢)乘馬》《山國軌》)的資格。這樣,人們要把它和貨幣一樣的來看待,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
第七,勞動與財富的關係──《揆度篇》云:君終歲行邑里,其人力同而宮室美者,良萌也,力作者也。脯二束,酒一石以賜之。這和韓非所說的今夫與人相若也,無豐年旁入之利,而獨以完給者,非力則儉也;與人相若也,無饑饉疾疚禍罪之殃,獨以貧窮者,非侈則惰也。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韓非子?顯學篇》)及桑弘羊所說的共其地,居是世也,非有災害、疾病,獨以貧窮,非惰則奢也;無奇業旁入而猶以富給,非儉則力也(《鹽鐵論?授時篇》),同是認為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表面上看來,好像也有道理。但實際上,則如馬克思所已經指出過的:
一個除自己的勞動力外,沒有任何其它財產的人,在任何社會的和文化的狀態中,都不得不為占有勞動的物質條件的他人作奴隸。(《哥達綱領批判》)
也就是說,在剝削階級壟斷了生產資料的條件之下,要想光靠自己的勞力來避免貧困和發家致富,是絕對不可能的。因而這一原則根本上就是錯誤的。
第梓器以下諸侯之五穀,《地數篇》與《輕重甲篇》之以高價推銷海鹽於梁、趙、宋、衛、濮陽,而吸收其黃金,及《輕重戊篇》之以高價推銷五穀於所欲征服之魯、梁、萊、莒、楚、代、衡山等國外,其餘則一律以輸入外國之貨物為重。如《海王篇》之因人之山海,假之名(若)有海之國讎鹽於吾國,《地數篇》之人來本(國)者,因吾本(國)幣,食吾本(國)粟,騏驥黃金然後出,《輕重甲篇》之高杠柴池,以致天下之牛馬,《輕重乙篇》之為諸侯之商賈立客舍,使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及《輕重丁篇》所謂石壁謀菁茅謀者之吸收天下諸侯之黃金、珠玉、文采、布帛等等,無非抬高物價,獎勵輸入之具體表現。蓋在農業經濟時代,各國國內生產皆不發達,貨物需要超過供給。故貨物輸入愈多,則其國度愈富,而國力亦因之而愈強。但是,怎樣才能達到目的呢?作者也提出了以下的兩條原則:
甲、最起碼的條件,必須使本國的物價水平和外國看齊。《乘馬數篇》所謂乘馬(計算、計劃)之准,與天下齊准,《山權數篇》所謂重與天下調,《地數篇》所謂天下高則高,天下下則下。天下高我下,則財利稅於天下矣,《輕重丁篇》所謂天下高亦高,天下高,我獨下,必失其國於天下,都是這個意思。
乙、要經常保持天下輕我重的局面,以免本國財物外流而利於吸收外國財物的不斷輸入。《揆度篇》云:今穀重於吾國,輕於天下,則諸侯之自泄,如原水之就下。故物重則至,輕則去。有以重至而輕處者。我動而錯之,天下即已(泄)於我矣。《輕重乙篇》云:故善為國者,天下下我高,天下輕我重,天下多我寡,然後可以朝天下。就都是這一條原則的說明。惟這裏有兩點應該注意。其一,所謂有以重至而輕處者,處就是不去的意思,與上面去字互為對文。這是說天下之物,雖因價貴,紛紛而來;然及其既至,或因到貨太多,或因政府忽於此時有意識地將舊藏之貨物大量拋出,供給超過需要,價格自會低落。而貨主為免除往返運輸之損失,不得不減價出售。物本為重至而輕去者,今則雖以重至而輕亦留而不去。此法古人應用之以賑救災荒而獲其效者頗多。如宋神宗熙寧中,趙抃知越州。兩浙旱蝗,米價踊貴。諸州皆榜道路,禁人增米價,人多餓死。抃獨榜通衢,令有米者任昂價糶。於是米商輻協,米價頓賤,而民無餓者。就是一個好例。其二,所謂天下多我寡這句話,是《鹽鐵論》中沒有說過的。《鹽鐵論?力耕篇》只提到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輕我重。這裏卻在兩句之外,又增加了天下多我寡一句。《力耕篇》只提出了原則,這裏則補充了一條體現原則的具體措施。這顯然是一個發展。但所謂天下多我寡,並不是要把國內已有的貨物盡行銷毀,有如美國加里福尼亞州阿特西亞牛奶公司將三萬子主張的故古之為國者,無使民自貧富,貧富皆由於君,則君專所制,民知所歸矣(《尹文子?下篇》)的意見,要求把貧富予奪之權,完全掌握在封建統治者手中。所以說:故予之在君,奪之在君,貧之在君,富之在君。(《國蓄》)又說:夫富能奪,貧能予,乃可以為天下。(《揆度》)又說:故奪然後予,高然後下,喜然後怒,天下可舉。(《輕重乙》)當然,這裏所謂的奪,並不是要剝奪富有者的財產以實行均富。本書作者在貧富問題上,也充分發揮了商人的本性。其所謂奪,基本上是指封建國家運用輕重之筴以防止富商大賈和高利貸者的乘機獲取暴利。也就是說要把這些暴利從富商大賈和高利貸者手中奪過來,歸封建國家所獨占。這就是所謂奪的內容。至於貧能予的予,也不是白白地把財物送給貧者,而是通過貸放的方式即無食者予之陳,無種者貸之新。總之,本書作者提倡富能奪,表面上似是反對兼并,但實際上並沒有取消兼并,只是把各個商人的兼并轉化為封建國家的兼并罷了。
因此,本書作者所謂的奪予,是建立在使人民不易覺察的基礎之上的。為什麼要這樣呢?《國蓄篇》說:夫民者信親原作親信,誤,據文義改。信親,信服對他親愛的人。而死利,海內皆然。民予則喜,奪則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故民愛可洽於上也。(《輕重乙》略同。)此如《海王篇》所謂今吾非籍之諸君吾子而有二國之籍者六千萬。使君施令曰:吾將籍於諸君吾子,則必囂號。今夫給之鹽筴,則百倍歸於上,人無以避此者,數也。從表面看來,把鹽賣給人民,是對人民有所賜予,而實際上是把高額贏利加在鹽價之中。是奪之於無形,使他們看不出來。當然,所謂百倍歸於上,對人民進行的剝削是很沉重的。但是,應該指出:第一,本書所說的各種數字,只是為了加強說明輕重之筴的利益之大,並不是財政上具體的決算數字。與《鹽鐵論?非鞅篇》大夫說商鞅外設百倍之利的百倍二字,性質完全相同。有人把百倍改為自倍,是錯誤的。第二,把這些利益歸入到封建國家手中,總比讓豪民擅其用而專其利,決市閭巷,高下在口吻,貴賤無常,端坐而民豪(《鹽鐵論。禁耕篇》桑弘羊語),要有限制一些。
(丙)要在貨物未生產前就進行安排,這就是所謂守始(《
乘馬數》)或操始(《揆度》),也叫做守物之始(《輕重丁》),又叫做國軌:布於未形,據其已成(《山國軌》、《山權數》、《輕重丁》略同)。此如置公幣於五穀未登之前,置券於女貢織帛未成之前,而據守之於已登已成之後。若等到已登已成之後,則必為富商大賈和高利貸者所乘機占有,雖欲與之競爭也來不及了。
(丁)物價不宜求其永久穩定,要使物一高一下,才能獲利無窮──本書作者雖主張掌握貨幣以平衡萬物之價格,但並不要求萬物價格之永久穩定。與此相反,他卻主張衡無數也。衡者使物一高一下,不得常固。這是本書價格理論的基本精神。這裏所謂高下,兼含有兩種性質:一指地區性之高下,如《揆度篇》所謂故守四方之高下,國無游賈,貴賤相當,此謂國衡是。一指季節性之高下,如《輕重丁篇》所謂王霸之不求於人,而求之終始,四時之高下,令之徐疾而已矣是。這兩者對於封建國家都是有利的。所以說:舉國而一則無貲,舉國而十則有百。(《輕重丁篇》)又說:故歲有四秋而分有四時。已得四者之序,發號出令,物之輕重相什而相伯,故物不得有常固。(《輕重乙》)
三、體現輕重原則的兩個重要工具
根據我們在上面的分析,既然穀物與貨幣在物價變化中都起著決定作用,同時,兩者之間又互相影響。所以本書作者又提出挾其食,守其用,據有餘而制不足(《國蓄》)的主張。作者看到穀物與貨幣是掌握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工具,實際就是有利於統治階級擴大剝削的有力工具。但穀物的生產係掌握在人民手中,而貨幣之鑄造和發行則掌握在封建國家手中。封建國家控制貨幣與穀物二者以平衡萬物,而穀物也是通過貨幣才到封建國家手中的。所以要想控制穀物,就必須首先控制貨幣。所謂執其通施以御其司命(《國蓄》),其意義就在於此。
第 68 章
恋耽美
第 68 章
由於我們在上篇已經證明《史記》一書是本書取材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本書命名為《管子?輕重》,是從《史記》中竊取而來,也就無須多費筆墨了。至本書提到的自理國虙戲以來,未有不以輕重而能成其王者也,以及燧人以來,未有不以輕重為天下也,那與《淮南子?修務篇》所謂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託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同是馬克思所指出的召喚過去的亡靈來為自己效力的一種作法。當然,所謂輕重理論,決不是一個早晨就能夠形成,而一定是經過很長的時間,逐漸積累起來的。我們只要從書中所反映的漢代史實,從漢高祖起一直到王莽止,差不多可以找到近百條之多,也就可以看出,本書所記載下來的許多卓越的有關財政經濟的新見解,很難想像是出於某一個時代、一個作者的創見了。
甚麼是輕重呢?《史記》的注者說:輕重,錢也。又說:輕重,恥辱也。這是文不對題的。從《輕重》諸篇綜合分析,所謂輕重,實含有廣狹二義:
第一、從廣義言之。本書有《揆度》、《國准》及《輕重戊》等三篇,都採用講古代史的方法來說明輕重之策的重要性。而其具體內容,卻不全同。這雖然是由於三篇作者不是一人,故有傳聞異詞的現象。但這些暫不管它,我們應注意的,是本書對輕重一詞涵義的具體說明,從造六?、作算術,到樹五穀、興火食、燒山林、破增藪、焚沛澤、逐禽獸,鑽燧取火、封土為社、置木為閭、疏江鑿湖、修建城郭、立皂牢、服牛馬、用珠玉、合陰陽等等,無不為
輕重的研究對象。可知凡是古代統治者所推行的政治和經濟措施,全被本書作者們概括在輕重理論範圍之內。
此外,輕重理論還可以應用於法律方面,如《山至數篇》所謂:惡惡來刑,善善來榮,《揆度篇》所謂輕重之法是。有時也應用到軍事方面,如《事語篇》所謂無委致圍,城肥致衝,《輕重甲篇》所謂水豫,及《輕重乙篇》所謂素賞之計等是。有時又應用到教育方面,如《山權數篇》所謂教數及君?等是。有時還應用到用金錢收買間諜,以傾覆敵國,如《輕重甲篇》所謂湯之陰謀是。又《輕重戊篇》云:帝王之道備矣,不可加也。公其行義而已矣。……天子幼弱,諸侯亢強,聘享不至,公其弱強繼絕,率諸侯以起周室之祀。這樣,輕重之涵義,竟擴展到用歷史上所艷傳的周公輔成王的故事,為王莽篡國奪權製造輿論上去了。
第二、從狹義言之。據上面所分析,本書著者對於輕重理論之應用,範圍是很廣泛的。凡是關於封建國家的政治、軍事、法律、經濟、教育等等,都是他們的重要研究對象。不過在總的精神方面,關於輕重理論的應用,只是說封建國家應通過運用物多則賤、寡則貴,散則輕、聚則重的供求規律,實行斂輕散重的物價政策,以達到無籍而贍國即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的財政目的。換言之,就是要封建國家自己經營商業,採用商人所進行的不等價買賣的搾取的方式作為充裕國家財政收入的基本手段。《國蓄篇》云:
故善者委施於民之所不足,操事於民之所有餘。夫民有餘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斂積之以輕,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什倍之利,而財之●可得而平也。凡輕重之大利,以重射輕,以賤泄平,萬物之滿虛,隨財准平而不變,衡絕則重見。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准平。
善者,指善於治理國家或治理天下的人。委,積蓄。施,放散。操事,把持、掌握、控制。●音晃,幃屏或兵欄。這裏借用為政府管制下的物價。這和籠字、章字一樣,都是本書在財政經濟學上的專用術語。財准平,指平準基金,猶唐、宋時的常平本錢。不變,不波動。因為有平準基金在起作用,故萬物雖有滿虛,也不會發生甚麼波動。衡,秤。絕,斷。重,輕重。秤桿斷了,輕重就顯出來了。比喻失去了平準作用,物價就會出現漲落。這是說人民所輕者,政府就應該買進;人民所重者,政府就應該拋出。這和《揆度篇》所謂民重則君輕,民輕則君重是一樣的意思。此外,本書作者認為任何貨物的市場運動規律,都是輕則流散,輕則見泄;重則成為爭奪的目標,重則見射。因此,政府應付前一局勢時,就得採取措施,酌量提高價格,收購在市場上跌了價的某種貨物。如此者謂之以重射輕,也就是計然所謂的賤取如珠玉,白圭所謂的人棄我取,桑弘羊所謂的賤則買之。反之,在應付後一局勢時,就得以較低的價格,將所掌握的某種貨物,向市場拋出,使市場的價格趨於平衡。如此者,謂之以賤泄平,也就是計然所謂的貴出如糞土,白圭所謂的人取我與,桑弘羊所謂的貴即賣之。作者所以這樣主張,有兩個目的:即一方面在這種買進和拋出的過程中,政府可以獲得很大的利益,君有什倍之利;而另一方面可以使貨物價格接近於適當的水平而不致過高或過低,財之●可得而平。當然,要實現這一總的方針,不能為無米之炊,而是必須有雄厚的平準基金即財准平,才可以長袖善舞的。這樣,《國蓄篇》下文所謂萬鍾、千鍾之藏,藏繈千萬、百萬,便成為必不可少之舉了。
二、輕重理論中的若干基本原則
輕重之涵義既明,我們可以進而研究有關輕重之基本原則。本書作者們從複雜的社會經濟現象中,總結出不少與輕重有關的基本原則。這裏,我們可以把本書中所提到的一些與輕重有關的原則,分為下列數項,加以敘述。
第一,視時立儀──這是本書《國准篇》提出來的。本書著者是相信歷史進化的觀點的。認為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時代在變化,社會上的事情也在不斷地變化。因此,各種制度和措施,也必須不斷地根據變化發展了的現實情況來制訂,絕不能因循守舊,至死不變。更不能預先主觀地為未來畫出一個框框,把自己的手腳束縛起來。所以說:國准者,視時而立儀。又說:王數不可豫致。(《國准》)這是對古代經濟學家商鞅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
商君書?更法》),韓非的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篇》)和桑弘羊的射者因勢,治者因法,虞、夏以文,殷、周以武,異時各有所施(《鹽鐵論?大論篇》)的歷史進化觀點的繼承和發揮,也是對董仲舒的天不變,道亦不變(《漢書?董仲舒傳》)與賢良文學的為君者法三王,為相者法周公,為術者法孔子,此百世不易之道(《鹽鐵論?刑德篇》)和王莽的每有所興造,必欲依古得經義(見上篇)的復古主義思想的有力批判。當然,歷史是不能割裂的。過去歷史的一切文化遺產,是可以而且應該批判繼承的,但不能不問情況,適用的和不適用的一起搬來,而應該採用那些與當時情況相適合的東西,即吸收對當時有益的經驗。所以說:兼用五家而勿盡。(《國准》)就是這個意思。
第二,不能調通民利,不可以語制為大治──本書著者主張繼承法治思想的。特別是發展了荀子、韓非、桑弘羊等反對誣能的主張,對那些自言能為官而不能為官的人,上自司馬,下至
重門擊柝者,都分別制定了從殺其身以釁其鼓或釁其社,直至?以為門父等具體法律條文。這顯然比漢宣帝的信賞必罰,綜核名實又前進了一步。但他們又認為謹有法還不行,還得先從經濟上入手,把經濟搞好,特別是要做到均齊貧富,裁有餘以補不足,然後法治才能順利進行。所以說:法令之不行,萬民之不治,貧富之不齊也。又說:不能調通民利,不足以語制為大治。(《國蓄》,《揆度》略同。)這是本書著者對法家學派所謂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管子?任法篇》)的法治說的批判繼承。他們對於調通民利,曾不止一次地提出討論。一則曰:人君非能散積聚,鈞羨不足,分并財利而調民事,即不能以為治(《國蓄》)。再則曰:故為人君不能散積聚,調高下,分并財,君雖強本趣耕,發草立幣而無止,民猶若不足也。(《輕重甲》他們對農民起來暴動對統治者不利,是比較有清楚的認識的。認為農民之所以要起來暴動,是由於穀地數亡、穀失於時,而君之衡籍而無止所引起的。因此,再三提醒封建統治者不要隨時作功起繇,賦斂無度,激起農民的不滿,等到發生了暴動,又用武力去加以鎮壓。如果這樣,便是等於自己和自己打仗(謂之內戰──《巨(莢)乘馬》),或者等於自己屠殺自己的人民(中內摲民也──《揆度》;則是下艾民──《輕重甲》)。這些都和他們始終堅持倉廩實而知禮義,衣食足而知榮辱(《事語》及《輕重甲》)的唯物論觀點與針對著它所處的時代即王莽時代的社會背景來對症下藥的立場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與天壤爭──這是本書作者在財政經濟理論上提出的一條最精采、最有進步意義的基本原則,是《輕重乙篇》提出的。
與天壤爭者,天壤即天地,爭即鬥爭。但於此有應注意者,即此處之與天壤爭,與今日之和天鬥和地鬥,亦即毛澤東同志所號召之向自然界開戰(見一九五七年六月人民出版社出版《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第十三頁)有其本質上的區別。後者是說勞動人民以自力更生之革命精神,敢於和天地自然進行鬥爭,敢於向天地自然要糧食要財富,為人民增進福利。而前者則是指萬物雖有毀敗消耗之時,然天地則仍生生不已。他從無數自然現象中,看到了海出泲就是煮鹽的鹵水。原文與《輕重甲》篇皆誤為沸,此據下文及《地數篇》改。無止,山生金木無息,草木以時生,器以時靡弊,泲水之鹽以日消,從而得出萬物生生不已,終則有始的結論。故堅決反對在自然界面前無所作為、消極等待的所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反動思想,大膽提出與天壤爭和與天壤同數(《山至數篇》)的豪邁口號。所謂與天壤爭與天壤同數,就是說善為天下者,必先通於終則有始的道理,而繼續不斷地施行其輕重之策。天地出泲無止,則輕重之策亦隨之而無止;天地生金木無息,則輕重之策亦隨之而無息。此正結上文天下之朝夕終身不定之意。這比荀子的制天而用之(《荀子?天論》)和
天地之生物也,固有餘足以食人(《荀子?富國篇》)的光輝唯物論思想又大大地躍進了一大步。
第四,物之所生不若其所聚──這是《輕重甲篇》根據久已失傳的古書《道若秘》中的格言提出來的,可以說就是本書作者的中心主張。聚即聚則重之聚,就是把貨物聚集在自己手中,以便進行賤買貴賣。這是說直接從事生產活動,所獲收入,不如通過囤積居奇的方式所獲利潤之大。此種情況,在古代大都如此。商鞅、桑弘羊曾先後指出農民勞動,最苦而贏利少,不如商賈技巧之人(
《商君書?外內篇》)及富在術數,不在力耕(《鹽鐵論?通有篇》)。司馬遷也說: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
史記?貨殖列傳》)下至十七世紀時,威廉配第也有……製造業的收益比農業多得多,而商業的收益比製造業多得多的話(見所著之《政治算術》,商務印書館一九六0年初版第十九頁)。與此處所言可謂巧合。但這種巧合,只限於形式。至其所代表之階級實質,則大有不同。威廉配第處在封建生產方式崩潰、資本主義生產的第一階段,故其所謂工商業者,是指新興之資產階級而言。商鞅、桑弘羊、司馬遷及本書作者雖同處於封建地主經濟前期或中期,而其間又自有區別。司馬遷是自由主義經濟學派,故主張此種贏利最大之工商業,應由私人即富商大賈自由經營。而商鞅、桑弘羊及本書作者,則皆屬于封建地主經濟初期或中期之干涉主義經濟學派代表人物,故其對於此種贏利最大之工商業,主張應收歸封建國家實行管制或壟斷。這一點是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的。
第五,決定物價貴賤的幾種不同因素──這裏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屬於自然的,另一類是屬於人為的。自然的因素為:
甲、年歲的豐歉──如歲有凶穰,故穀有貴賤(《國蓄》)及一穀不登減一穀,穀之法什倍;二穀不登減二穀,穀之法再什倍(《揆度》)是。
乙、季節的影響──如故歲有四秋而分有四時,已得四者之序,發號施令,物之輕重相什而相伯,故物不得有常固(《輕重己》)是。
人為的因素,則為:
甲、囤積的作用──如聚則重,散則輕(《國蓄》),穀一廩十,君常操九(《山國軌》)及藏則重,發則輕(《揆度》)是。
乙、政令的緩急──如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國蓄》),令有徐疾,物有輕重(《地數》),令疾則黃金重,令徐則黃金輕(《地數》)是。
第六,穀、幣、萬物三者之間的輕重對比關係──
甲、貨幣購買力之高下與萬物價格之高下成反比例。如財物之貲,與幣高下(《乘馬數》),彼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山至數》)是。
乙、在貨幣與萬物間的相對關係中,由於穀物是獨貴獨賤,不包括在萬物之內,故穀與萬物之間也形成一種對比關係。如穀重而萬物輕,穀輕而萬物重(《乘馬數》),穀貴則萬物必賤,穀賤則萬物必貴,兩者為敵則不俱平(《國蓄》)是。
丙、穀物既不包括在萬物之內而是獨貴獨賤的,所以它和貨幣也形成一種對比關係。如故粟重黃金輕,黃金重而粟輕,兩者不衡立(《輕重甲》)是。
這裏附帶說明一下。有人謂管子分析貨幣與萬物的輕重關係時,穀物是包括在萬物之內的,這似乎是誤解。因為《乘馬數》篇明明說過:穀獨貴獨賤。如果包括在內,怎麼還能說是獨貴獨賤呢?至穀何以能獨貴獨賤?也不難理解。在古代農業社會中,穀是佔有很重要地位的。它是人生之所必需,所以說: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國蓄》)又說:凡五穀者,萬物之主也。(《國蓄》)因而在一定時期,還可以取得以穀准幣(《巨(莢)乘馬》《山國軌》)的資格。這樣,人們要把它和貨幣一樣的來看待,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
第七,勞動與財富的關係──《揆度篇》云:君終歲行邑里,其人力同而宮室美者,良萌也,力作者也。脯二束,酒一石以賜之。這和韓非所說的今夫與人相若也,無豐年旁入之利,而獨以完給者,非力則儉也;與人相若也,無饑饉疾疚禍罪之殃,獨以貧窮者,非侈則惰也。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韓非子?顯學篇》)及桑弘羊所說的共其地,居是世也,非有災害、疾病,獨以貧窮,非惰則奢也;無奇業旁入而猶以富給,非儉則力也(《鹽鐵論?授時篇》),同是認為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表面上看來,好像也有道理。但實際上,則如馬克思所已經指出過的:
一個除自己的勞動力外,沒有任何其它財產的人,在任何社會的和文化的狀態中,都不得不為占有勞動的物質條件的他人作奴隸。(《哥達綱領批判》)
也就是說,在剝削階級壟斷了生產資料的條件之下,要想光靠自己的勞力來避免貧困和發家致富,是絕對不可能的。因而這一原則根本上就是錯誤的。
第梓器以下諸侯之五穀,《地數篇》與《輕重甲篇》之以高價推銷海鹽於梁、趙、宋、衛、濮陽,而吸收其黃金,及《輕重戊篇》之以高價推銷五穀於所欲征服之魯、梁、萊、莒、楚、代、衡山等國外,其餘則一律以輸入外國之貨物為重。如《海王篇》之因人之山海,假之名(若)有海之國讎鹽於吾國,《地數篇》之人來本(國)者,因吾本(國)幣,食吾本(國)粟,騏驥黃金然後出,《輕重甲篇》之高杠柴池,以致天下之牛馬,《輕重乙篇》之為諸侯之商賈立客舍,使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及《輕重丁篇》所謂石壁謀菁茅謀者之吸收天下諸侯之黃金、珠玉、文采、布帛等等,無非抬高物價,獎勵輸入之具體表現。蓋在農業經濟時代,各國國內生產皆不發達,貨物需要超過供給。故貨物輸入愈多,則其國度愈富,而國力亦因之而愈強。但是,怎樣才能達到目的呢?作者也提出了以下的兩條原則:
甲、最起碼的條件,必須使本國的物價水平和外國看齊。《乘馬數篇》所謂乘馬(計算、計劃)之准,與天下齊准,《山權數篇》所謂重與天下調,《地數篇》所謂天下高則高,天下下則下。天下高我下,則財利稅於天下矣,《輕重丁篇》所謂天下高亦高,天下高,我獨下,必失其國於天下,都是這個意思。
乙、要經常保持天下輕我重的局面,以免本國財物外流而利於吸收外國財物的不斷輸入。《揆度篇》云:今穀重於吾國,輕於天下,則諸侯之自泄,如原水之就下。故物重則至,輕則去。有以重至而輕處者。我動而錯之,天下即已(泄)於我矣。《輕重乙篇》云:故善為國者,天下下我高,天下輕我重,天下多我寡,然後可以朝天下。就都是這一條原則的說明。惟這裏有兩點應該注意。其一,所謂有以重至而輕處者,處就是不去的意思,與上面去字互為對文。這是說天下之物,雖因價貴,紛紛而來;然及其既至,或因到貨太多,或因政府忽於此時有意識地將舊藏之貨物大量拋出,供給超過需要,價格自會低落。而貨主為免除往返運輸之損失,不得不減價出售。物本為重至而輕去者,今則雖以重至而輕亦留而不去。此法古人應用之以賑救災荒而獲其效者頗多。如宋神宗熙寧中,趙抃知越州。兩浙旱蝗,米價踊貴。諸州皆榜道路,禁人增米價,人多餓死。抃獨榜通衢,令有米者任昂價糶。於是米商輻協,米價頓賤,而民無餓者。就是一個好例。其二,所謂天下多我寡這句話,是《鹽鐵論》中沒有說過的。《鹽鐵論?力耕篇》只提到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輕我重。這裏卻在兩句之外,又增加了天下多我寡一句。《力耕篇》只提出了原則,這裏則補充了一條體現原則的具體措施。這顯然是一個發展。但所謂天下多我寡,並不是要把國內已有的貨物盡行銷毀,有如美國加里福尼亞州阿特西亞牛奶公司將三萬子主張的故古之為國者,無使民自貧富,貧富皆由於君,則君專所制,民知所歸矣(《尹文子?下篇》)的意見,要求把貧富予奪之權,完全掌握在封建統治者手中。所以說:故予之在君,奪之在君,貧之在君,富之在君。(《國蓄》)又說:夫富能奪,貧能予,乃可以為天下。(《揆度》)又說:故奪然後予,高然後下,喜然後怒,天下可舉。(《輕重乙》)當然,這裏所謂的奪,並不是要剝奪富有者的財產以實行均富。本書作者在貧富問題上,也充分發揮了商人的本性。其所謂奪,基本上是指封建國家運用輕重之筴以防止富商大賈和高利貸者的乘機獲取暴利。也就是說要把這些暴利從富商大賈和高利貸者手中奪過來,歸封建國家所獨占。這就是所謂奪的內容。至於貧能予的予,也不是白白地把財物送給貧者,而是通過貸放的方式即無食者予之陳,無種者貸之新。總之,本書作者提倡富能奪,表面上似是反對兼并,但實際上並沒有取消兼并,只是把各個商人的兼并轉化為封建國家的兼并罷了。
因此,本書作者所謂的奪予,是建立在使人民不易覺察的基礎之上的。為什麼要這樣呢?《國蓄篇》說:夫民者信親原作親信,誤,據文義改。信親,信服對他親愛的人。而死利,海內皆然。民予則喜,奪則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故民愛可洽於上也。(《輕重乙》略同。)此如《海王篇》所謂今吾非籍之諸君吾子而有二國之籍者六千萬。使君施令曰:吾將籍於諸君吾子,則必囂號。今夫給之鹽筴,則百倍歸於上,人無以避此者,數也。從表面看來,把鹽賣給人民,是對人民有所賜予,而實際上是把高額贏利加在鹽價之中。是奪之於無形,使他們看不出來。當然,所謂百倍歸於上,對人民進行的剝削是很沉重的。但是,應該指出:第一,本書所說的各種數字,只是為了加強說明輕重之筴的利益之大,並不是財政上具體的決算數字。與《鹽鐵論?非鞅篇》大夫說商鞅外設百倍之利的百倍二字,性質完全相同。有人把百倍改為自倍,是錯誤的。第二,把這些利益歸入到封建國家手中,總比讓豪民擅其用而專其利,決市閭巷,高下在口吻,貴賤無常,端坐而民豪(《鹽鐵論。禁耕篇》桑弘羊語),要有限制一些。
(丙)要在貨物未生產前就進行安排,這就是所謂守始(《
乘馬數》)或操始(《揆度》),也叫做守物之始(《輕重丁》),又叫做國軌:布於未形,據其已成(《山國軌》、《山權數》、《輕重丁》略同)。此如置公幣於五穀未登之前,置券於女貢織帛未成之前,而據守之於已登已成之後。若等到已登已成之後,則必為富商大賈和高利貸者所乘機占有,雖欲與之競爭也來不及了。
(丁)物價不宜求其永久穩定,要使物一高一下,才能獲利無窮──本書作者雖主張掌握貨幣以平衡萬物之價格,但並不要求萬物價格之永久穩定。與此相反,他卻主張衡無數也。衡者使物一高一下,不得常固。這是本書價格理論的基本精神。這裏所謂高下,兼含有兩種性質:一指地區性之高下,如《揆度篇》所謂故守四方之高下,國無游賈,貴賤相當,此謂國衡是。一指季節性之高下,如《輕重丁篇》所謂王霸之不求於人,而求之終始,四時之高下,令之徐疾而已矣是。這兩者對於封建國家都是有利的。所以說:舉國而一則無貲,舉國而十則有百。(《輕重丁篇》)又說:故歲有四秋而分有四時。已得四者之序,發號出令,物之輕重相什而相伯,故物不得有常固。(《輕重乙》)
三、體現輕重原則的兩個重要工具
根據我們在上面的分析,既然穀物與貨幣在物價變化中都起著決定作用,同時,兩者之間又互相影響。所以本書作者又提出挾其食,守其用,據有餘而制不足(《國蓄》)的主張。作者看到穀物與貨幣是掌握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工具,實際就是有利於統治階級擴大剝削的有力工具。但穀物的生產係掌握在人民手中,而貨幣之鑄造和發行則掌握在封建國家手中。封建國家控制貨幣與穀物二者以平衡萬物,而穀物也是通過貨幣才到封建國家手中的。所以要想控制穀物,就必須首先控制貨幣。所謂執其通施以御其司命(《國蓄》),其意義就在於此。
第 68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