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 作者:管仲
第 76 章
〔三〕俞樾云:按國用一不足則加一焉,國用二不足則加二焉云云,是乃無筴之甚者。何以謂之王國?疑王國乃亡國之誤。上文云:出准之令,守地用人筴。故開闔皆在上,無求於民。霸國守分上分下,游於分之間而用足。夫無求於民者上也。游於分之間而用足者次也。然則此為最下矣。王國之誤無疑也。元材案:此說非是。考守始二字,乃本書著者所最津津樂道之一種經濟政策。《揆度篇》云:人君操始,民不得操卒。又曰:不察於終始,不可以為至矣。又曰:故先王謹於其始。《輕重丁篇》云:請問王數之守終始。《輕重戊篇》云:守物之始,終身不竭。始者物之初生也。故《山國軌篇》云:國軌布於未形,據其已成。《山權數篇》云:動於未形,而守事已成。《輕重戊篇》亦云:物之生未有形,而王霸立其功焉。果如俞氏之說,王國為亡國之誤,則亡國豈能守始耶?此蓋言王者之國能運用所謂輕重之筴,謹守於物之終始,使其不為富商蓄賈所乘,而利歸於君,故可量出為入,加一加二乃至加九加十,皆得自由為之。此如《巨(筴)乘馬篇》所言以貸款方式守農民之穀於春事二十五日之前,而據之於泰秋子穀大登,國穀之重去分之後。又如《輕重丁篇》所言守其三原之法,亦以籍於布則撫之絲,籍於穀則撫之山,籍於六畜則撫之術為其唯一之手段。前者之結果為國穀之重再十倍,後者之結果則為布五十倍其賈。故《輕重丁》又云:善為國者守其國之財,湯(蕩)之以高下,注之以徐疾,一可以為百,未嘗籍求於民,而使用若河海。然則不僅加九加十而已。惟此處加一加二云云,與《海王篇》之升加分彊,升加二彊及鍼之重加一,刀之重加六,耜鐵之重加七,微有不同。彼處之加一加二,係以錢為單位,其義狹。此處則為無定數,其義廣。可以指錢數而言,如上引《海王篇》之例是也。《國蓄篇》中歲之穀,糶石十錢;歲凶穀貴,糶石二十錢,《山至數篇》諸侯之穀十,使吾國穀二十,《輕重甲篇》故善者重粟之賈釜四百,及《輕重乙篇》則請重粟之賈釜三百,滕魯之粟釜百,則使吾國之粟釜千,亦屬於此一類。又可以指倍數而言。如上引國穀之重再十倍,布五十倍其賈,及其它所謂坐長加十、重有加十,皆其例也。此蓋言霸國守分上分下而用足,王國守始而用更足。皆申言上文守地用、人筴,則開闔皆在上,無求於民之意。俞氏不明著者所謂輕重之筴,與一可為十,十可為百及無可為有之義,妄以王國為亡國之誤,殊為可哂。又豬飼彥博以加當作假,貸也(郭沫若同),何如璋以不足指歲歉,加者加給以所守之穀以濟國用之不足,陶鴻慶以守始為守加,龐樹典以守始為守經守常,誤與俞同。
〔四〕元材案:國用一詞,又分見《山權數篇》及《地數篇》。指國家財用。《禮記.王制》:冢宰制國用,注:如今度支經用是也。又《鹽鐵論.力耕篇》云:異物內流則國用饒。《
憂邊篇》云:群臣盡力畢議,冊滋國用。又《輕重篇》云:大夫君運籌策,建國用。可見國用一詞,亦秦漢人常用術語矣。
〔五〕元材案:高下解已見《巨(筴)乘馬篇》。守高下有二義,一為守四時之高下。《輕重丁篇》所謂王霸之不求於人,而求之終始,四時之高下,令之徐疾而已矣是也。一為守四方之高下。《揆度篇》所謂故守四方之高下,國無游賈,貴賤相當是也。前者指季節性之物價言,後者指地方性之物價言。
〔六〕王引之云:五當為三。歲藏十分之三,至十年則餘三十分。每十分而當一年,故三十分而為三年之餘也。元材案:王說是也。《禮.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雖有凶旱水溢,民無菜色。《鹽鐵論.力耕篇》文學云:故三年耕而餘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與此正合。
〔七〕安井衡云:泆溢通。元材案:《王制》云:
雖有凶旱水溢,民無菜色。《賈誼新書.禮篇》亦云:雖有凶旱水溢,民無饑饉。即皆作溢。
〔,寫者誤以入正文者。《漢書.律曆志注》引蘇林曰:筴,數也。即其證。此處兩筴字皆宜訓為計。春筴及夏秋之筴,猶今人之言春計及夏秋之計矣。
〔一六〕元材案:●,《說文》:糜也。無●賣子,《山權數篇》凡三見,《揆度篇》一見。賣子《輕重甲篇》兩見。又《
揆度篇》云:輕重不調,無●之民不可責理,鬻子不可得使。鬻子即賣子。可見當時賣子之風之盛!
〔一七〕元材案:數也之數當作自然之理講。《呂氏春秋.壅塞篇》:寡不敵眾,數也。高注:數,道數也。道數也者,猶云道理固如此也。各本也多作矣,俞樾以數也二字為衍文;何如璋以數乃疏數之義,均失之。
〔一梓器以下諸侯之五穀,《地數篇》與《輕重甲篇》之以高價推銷海鹽於梁趙宋衛濮陽而吸收其黃金,及《輕重戊篇》之以高價推銷五穀於所欲征服之魯梁萊莒楚代衡山等國外,其餘則一律以輸入外國之貨物為重。如《海王篇》之:因人之山海假之,名有海之國,讎鹽於吾國;《地數篇》之人來本者,因吾本幣,食吾本粟,騏驥黃金然後出,然後天下之寶壹為我用;《輕重甲篇》之高杠柴池,以致天下之牛馬;《輕重乙篇》之為諸侯之商賈立客舍,使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及《輕重丁篇》所謂石璧謀菁茅謀者之吸收天下諸侯之黃金、珠玉、文采、布帛等等,無非提高物價、獎勵輸入之具體表現。蓋在農業經濟時代,各國國內生產皆不發達,貨物需要超過供給。故貨物之輸入愈多,則其國度愈富,而國力亦因之而愈強。《鹽鐵論.力耕篇》大夫云:汝漢之金,纖維之貢,所以誘外國而釣羌胡之寶也。夫中國一端之縵,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損敵國之用。是以?驢駝?銜尾入塞,驒驃騵馬盡為我有,鼲?狐貉采旃文罽充於內府,而璧玉珊瑚琉璃咸為國之寶。是則外國之物內流而利不外泄也。異物內流則國用饒,利不外泄則民用給矣。特以異物內流,利不外泄為執行均輸平準政策之主要任務,所論正可與此互相發明。
〔二〕元材案:流即計然財幣欲其行如流水之流。本書以流水二字連用之文句不一而足。如《輕重甲篇》云則天下之歸我若流水,又曰天下歸湯若流水,又曰天下聞之,必離其牛馬而歸齊若流(水),又曰民乎其歸我若流水,《輕重乙篇》云
施乎其歸我若流水,又曰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輕重丁篇》云天下之金四流而歸周若流水是也。其他僅言流而不言水者,如《山權數篇》之其在流筴者,百畝從中千畝之筴也,《山至數篇》之市朝同流,《揆度篇》之大夫已散其財物,萬人得受其流,《輕重乙篇》之其五穀豐滿而不能理也,四流而歸於天下,《輕重丁篇》之石璧流而之天下,天下財物流而之齊,亦皆以流水為喻。此與今日經濟學上所謂流通者取義蓋完全相同。惟本書著者所指之流通,實包括自然之流通與人為之流通在內,而且對於自然之流通,亦力主以人力控制之,使其為我所使,為我所用。其由此引申而成之特定術語,則有下列諸種。即:(一)持流──如本篇云云是。(二)行流──如《山權數篇》用貢:國危出寶,國安行流是。(三)守流──如《山至數篇》謹守重流,《揆度篇》君守其流,則民失其高是。(四)摶流──如《國准篇》益利摶流是。(五)奪流──如《輕重甲篇》故伊尹得其粟而奪之流是。(六)戰流──如《輕重甲篇》請戰衡、戰准、戰流、戰權、戰勢是。持流與守流同義。持即《史記.貨殖傳》以武一切,用文持之之持。守即以末致財,用本守之之守,謂持而守之也。故本篇下文又云:君不守以筴,則民且守於上。上言持流,此乃以守釋之。可見持流即守流,著者亦自承之矣。行流者,謂行而通之,勿令壅塞。此即《鹽鐵論.力耕篇》凶年惡歲,則行幣物流有餘而調不足與上引計然財幣欲其行如流水之意。又《鹽鐵論》御史云:上大夫君與(以)搜粟都尉管領大農事,炙刺稽滯,開利百脈,是以萬物流通,而縣官富實。義與此合。摶流之摶,應有二義。《說文》:摶,索持也。又《史記.李斯傳》:鑠鍊金百鎰,盜跖不搏。《索隱》云:摶猶攫也,取也。凡鳥翼擊物,必轉足取攫。故人取物,亦云摶也。故摶流不僅可訓為持流、守流,且含有奪流之義。蓋兼內守國財而外因天下而言之者也。奪流之奪,亦有二義。《
山至數篇》云:大夫裂壤而封,積實而驕上,請奪之以會。又曰:君用大夫之委以流歸於上。君用民以時歸於君。此奪國內之流也。上引伊尹得其粟而奪之流,及《輕重乙篇》云滕魯之粟四流而歸我若下深谷,此奪國外之流也。戰流,則統括上述各種政策之國際競爭而言。質言之,在消極方面,須以能自守其流而無奪於天下為主。而在積極方面,則又須以能奪天下之流為主。上引《鹽鐵論》所云:異物內流,利不外泄,即戰流之最高原則矣。此文所論,蓋謂天下一統之王國,與列國分立之戰國(或鬥國),其所處之經濟環境不同,故所應採取之經濟政策自亦不能一致。戰國處於國際競爭之場合下,故其經濟政策,不僅在國內有因國防工事之興築而常有失其地用之困難;而且在國外,亦當隨時以國際經濟情況之變化為轉移。否則,便有見泄見射之危險。若王國則天下一統,諸侯皆為郡縣,國際競爭已不存在。故其經濟政策當以對內為主,而無對外之必要。《山至數篇》云:為諸侯,則高下萬物以應諸侯。遍有天下,則賦幣以守萬物之朝夕,調而已。所謂為諸侯云云,即霸國守分上分下,游於分之間而用足及鬥國相泄,輕重之家相奪之意。遍有天下云云,即王國則以時行及至於王國,則持流而止之意也。
〔三〕宋翔鳳云:員,數也。謂以筴通田之數。張佩綸云:
此當作齊功力而地田相員。《呂覽.修務注》:齊,等也。《詩.傳》:員,均也。即地均,言等其功力之勤惰,均其田地之肥磽。李哲明云:地字絕句,功讀為攻,治也。員,數也。謂以筴通田之數也。聞一多云:上此字衍。時讀為持。持亦守也。此釋上文持流之義。郭沫若云:張說難通。不可據以改竄原文。齊力而功地者,謂齊民力以攻治土地。
田筴相員者謂以土地與農業政策相輔而行,員猶運也。上此字不宜衍。時守乃守時之倒言耳。元材案:員讀如《地員篇》之員。《說文》:員,物數也。從員囗聲。凡員之屬皆從員。●,物數紛紜亂也。從員云聲。員為物數,●從員,則物數紛紜謂之●,即物數紛紜謂之員。此言勞力相等(齊力)而所得結果則大相逕庭(功地田筴相員)。故有一人耕而所食有五、四、三、二人之不同也。然使天下皆一人耕而一人食之,則終歲勤苦,僅足餬口,自無餘利之可言。正因其結果不能盡同,所謂智者有什倍人之功,愚者有不賡本之事,而有餘不足之別於是焉起。政府於此,苟不能以有計劃之經濟政策,委施於民之所不足,操事於民之所有餘,則不僅民有百倍之生,而政府亦將有受制於富商大賈之虞矣。
〔四〕豬飼彥博云:上當作下。張佩綸說同。郭沫若云:此民字指地主或富商畜賈而言。元材案:豬飼說非,郭說是也。筴即輕重之筴。君不守以筴,則民且守於上即《山國軌篇》君不以軌守,則民且守之與不陰據其軌皆(者)下制其上之意。
〔五〕聞一多云:筴下當有之字,已當為也。此國筴之流也與上此國筴之時守也句法一律。流為守之反,君不守以筴,而民且守於下,故為國筴之流。郭沫若云:聞於句法強求一律,但於理難通。流謂失也。此國筴流已即上文此筴乘馬之數亡也。所謂持流,即防止此國筴之亡失耳。元材案:以流為失,郭說是也。但持流之流指貨幣與商品之流通過程而言,此流字則只當失字講。此國筴流已與上文此筴乘馬之數亡也皆失筴之意。《鹽鐵論.非鞅篇》云:此計之失者也。又《地廣篇》:好事之臣為縣官計過也。義與此同。
桓公曰:乘馬之數盡於此乎〔一〕?
管子對曰:布織財物,皆立其貲〔二〕。財物之貲與幣高下,〔三〕谷獨貴獨賤〔四〕。
桓公曰:何謂獨貴獨賤?
管子對曰:穀重而萬物輕,穀輕而萬物重。
〔一〕元材案:乘馬上當脫筴字。《巨(筴)乘馬篇》
筴乘馬之數凡二見,本篇上下文亦共三見,可證。
〔二〕安井衡云:立,定。貲,價也。立其貲,猶言定其價。元材案:立貲一詞,又見《山國軌篇》及《揆度篇》。從三處上下文義推之,除定價外似還與訂立合同有關。即《山國軌篇》所謂
女貢織帛笱合於國奉者,皆置而券之及《山至數篇》所謂皮革筋角羽毛竹箭器械財物苟合於國器君用者皆有矩券於上之意。謂一切女工所生產之布織及百工所生產之器械財物,皆應由政府以一定之價格,采用契約方式預為定購,以備軍國之用也。蓋上文所舉守始守高下及持流等莢,均僅以穀為對象。此則更進一步,運用所守之穀,以收斂民間之布織財物,方為極盡筴乘馬之數之能事。與《巨(筴)乘馬篇》運用再十倍之穀以收購器械,旨意全同。
〔三〕元材案:此二句指立貲之原則而言。與幣高下者,謂貨幣購買力與萬物價格互為高下,亦即互為反比例之意。《山至數篇》所謂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者是也。
〔四〕元材案:此句當與下文穀重而萬物輕,穀輕而萬物重(
《國蓄》、《山至數》及《輕重乙》均同)及《山至數篇》彼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彼穀重而金輕,穀輕而金重(《輕重甲篇》同)等語合併考察,方能獲得正確之理解。著者認為在無數復雜錯綜之社會經濟關係中,以穀、幣及萬物之間的輕重對比關係為最重要,因而得出如下之三條規律:第一,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第二,幣重則穀輕,幣輕則穀重。第三,穀重而萬物輕,穀輕而萬物重。第一條即財物之貲與幣高下之意,亦即貨幣購買力與萬物價格之高下互為反比例之意。上已言之。第二、第三兩條,則正是著者對穀獨貴獨賤之具體說明。關於此點,梁啟超在其所著《管子傳》中,曾提出解釋云:吾初讀之不解其所謂。及潛心探索其理,乃知當時之穀兼含有兩種性質。一曰為普通消費目的物之性質,二曰為貨幣之性質。當其為普通消費目的物也,其價格固與百物同為貨幣之價格所左右。當其為貨幣也則反是,而其價格常能左右百物之價格。又曰:管子之所以調和金穀者亦然。前此人民以穀為幣,而其不適於媒介之用者既甚多,乃廣鑄金幣以代之。故穀則猶今日之實幣也,金屬貨幣則猶今日之紙幣也。今各國中央銀行所以能握全國金融之樞機者,皆由實幣與紙幣調劑得宜。既能以幣御物,又能以紙幣御實幣。管子之政策亦猶是也。時而使穀在上幣在下,時而使幣在上穀在下。此猶各國實幣有時貯之於中央銀行,有時散之於市場,凡以劑其平廣其用而已矣。今案梁氏此論,無論對本書中之穀幣關係問題或對資本主義國家之中央銀行理論問題,皆屬似是而非。第一,本書既言穀為獨貴獨賤之物,則穀價之高下,並不包括在幣重則萬物輕,幣輕則萬物重的萬物之內。梁氏以穀之價格,固與百物同為貨幣之價格所左右,其錯誤與胡寄窗所謂當管子分析貨幣與萬物的輕重關係時,穀物是包括在萬物之內的蓋完全相同。(見所著《中國經濟思想史》上冊第十章管子經濟學說。)第二,關於穀與貨幣之性質,在本書各篇中,區別亦極為分明。《國蓄篇》云:五穀食米者,民之司命也。黃金刀幣者,民之通施也。(《輕重甲篇》同。《輕重乙篇》通施作通貨。)《揆度篇》云:穀者民之司命也。刀幣者溝瀆也。雖《巨(筴)乘馬篇》及《山國軌篇》均有以穀准幣及《山至數篇》有以幣准穀之言,亦不過謂在某種場合下,可以按時價將貨幣折算成穀,或將穀折算成貨幣,作為臨時之支付手段。但穀仍是穀而不是貨幣。事實上,本書中之所謂幣或黃金刀幣(《輕重乙》作刀布)乃貨真價實之貨幣,而所謂之穀或五穀食米(《輕重乙》作粟米),則是人民生活之所必需,是一種在社會經濟中佔有特別重要地位之物品。《國蓄篇》所謂凡五穀者萬物之主也,即此意也。正由於穀是民之司命,又為萬物之主,所以穀即從萬物中脫穎而出,具有獨貴獨賤之可能性與必然性。因此,在著者所謂輕重之筴中,萬物之輕重,甚至在一定條件下,貨幣之輕重均是處於被動地位,而穀之輕重則處於主動地位。封建國家必須以全力控制國內之穀,《山至數篇》所謂彼守國者守穀而已矣是也。而其守之之法,則如《國蓄篇》所云執其通施以御其司命(《輕重乙篇》作先王善制其通貨以御其司命)。質言之,即通過貨幣之收散以調整穀價之高下而已。至其具體進行之情形,當於各篇中分別論之。
公曰:賤〔一〕筴乘馬之數奈何?
管子對曰:郡縣〔二〕上臾之壤〔三〕,守之若干〔四〕。間壤〔五〕守之若干。下壤守之若干。故相壤定籍而民不移〔六〕,振貧補不足,下樂上〔七〕。故以上壤之滿,補下壤之眾〔八〕。章四時,守諸開闔〔九〕。民之不移也,如廢方於地〔一0〕。──此之謂筴乘馬之數也。
〔一〕王念孫云:賤字涉上文獨貴獨賤而衍。下文云:此之謂筴乘馬之數也,無賤字。豬飼彥博說同。龐樹典云:管子言穀獨貴獨賤,又言穀輕。故公再問賤筴乘馬之數。賤非衍文也。尹桐陽云:賤同踐,行也。說文:躔,踐也。《方言》云:行也。郭沫若云:尹說得之。《山至數篇》云:行幣乘馬之數奈何?可證。賤字不宜刪。元材案:賤即行字之誤,兩字草書形近而訛,不必輾轉相訓。
第 76 章
恋耽美
第 76 章
〔三〕俞樾云:按國用一不足則加一焉,國用二不足則加二焉云云,是乃無筴之甚者。何以謂之王國?疑王國乃亡國之誤。上文云:出准之令,守地用人筴。故開闔皆在上,無求於民。霸國守分上分下,游於分之間而用足。夫無求於民者上也。游於分之間而用足者次也。然則此為最下矣。王國之誤無疑也。元材案:此說非是。考守始二字,乃本書著者所最津津樂道之一種經濟政策。《揆度篇》云:人君操始,民不得操卒。又曰:不察於終始,不可以為至矣。又曰:故先王謹於其始。《輕重丁篇》云:請問王數之守終始。《輕重戊篇》云:守物之始,終身不竭。始者物之初生也。故《山國軌篇》云:國軌布於未形,據其已成。《山權數篇》云:動於未形,而守事已成。《輕重戊篇》亦云:物之生未有形,而王霸立其功焉。果如俞氏之說,王國為亡國之誤,則亡國豈能守始耶?此蓋言王者之國能運用所謂輕重之筴,謹守於物之終始,使其不為富商蓄賈所乘,而利歸於君,故可量出為入,加一加二乃至加九加十,皆得自由為之。此如《巨(筴)乘馬篇》所言以貸款方式守農民之穀於春事二十五日之前,而據之於泰秋子穀大登,國穀之重去分之後。又如《輕重丁篇》所言守其三原之法,亦以籍於布則撫之絲,籍於穀則撫之山,籍於六畜則撫之術為其唯一之手段。前者之結果為國穀之重再十倍,後者之結果則為布五十倍其賈。故《輕重丁》又云:善為國者守其國之財,湯(蕩)之以高下,注之以徐疾,一可以為百,未嘗籍求於民,而使用若河海。然則不僅加九加十而已。惟此處加一加二云云,與《海王篇》之升加分彊,升加二彊及鍼之重加一,刀之重加六,耜鐵之重加七,微有不同。彼處之加一加二,係以錢為單位,其義狹。此處則為無定數,其義廣。可以指錢數而言,如上引《海王篇》之例是也。《國蓄篇》中歲之穀,糶石十錢;歲凶穀貴,糶石二十錢,《山至數篇》諸侯之穀十,使吾國穀二十,《輕重甲篇》故善者重粟之賈釜四百,及《輕重乙篇》則請重粟之賈釜三百,滕魯之粟釜百,則使吾國之粟釜千,亦屬於此一類。又可以指倍數而言。如上引國穀之重再十倍,布五十倍其賈,及其它所謂坐長加十、重有加十,皆其例也。此蓋言霸國守分上分下而用足,王國守始而用更足。皆申言上文守地用、人筴,則開闔皆在上,無求於民之意。俞氏不明著者所謂輕重之筴,與一可為十,十可為百及無可為有之義,妄以王國為亡國之誤,殊為可哂。又豬飼彥博以加當作假,貸也(郭沫若同),何如璋以不足指歲歉,加者加給以所守之穀以濟國用之不足,陶鴻慶以守始為守加,龐樹典以守始為守經守常,誤與俞同。
〔四〕元材案:國用一詞,又分見《山權數篇》及《地數篇》。指國家財用。《禮記.王制》:冢宰制國用,注:如今度支經用是也。又《鹽鐵論.力耕篇》云:異物內流則國用饒。《
憂邊篇》云:群臣盡力畢議,冊滋國用。又《輕重篇》云:大夫君運籌策,建國用。可見國用一詞,亦秦漢人常用術語矣。
〔五〕元材案:高下解已見《巨(筴)乘馬篇》。守高下有二義,一為守四時之高下。《輕重丁篇》所謂王霸之不求於人,而求之終始,四時之高下,令之徐疾而已矣是也。一為守四方之高下。《揆度篇》所謂故守四方之高下,國無游賈,貴賤相當是也。前者指季節性之物價言,後者指地方性之物價言。
〔六〕王引之云:五當為三。歲藏十分之三,至十年則餘三十分。每十分而當一年,故三十分而為三年之餘也。元材案:王說是也。《禮.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雖有凶旱水溢,民無菜色。《鹽鐵論.力耕篇》文學云:故三年耕而餘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與此正合。
〔七〕安井衡云:泆溢通。元材案:《王制》云:
雖有凶旱水溢,民無菜色。《賈誼新書.禮篇》亦云:雖有凶旱水溢,民無饑饉。即皆作溢。
〔,寫者誤以入正文者。《漢書.律曆志注》引蘇林曰:筴,數也。即其證。此處兩筴字皆宜訓為計。春筴及夏秋之筴,猶今人之言春計及夏秋之計矣。
〔一六〕元材案:●,《說文》:糜也。無●賣子,《山權數篇》凡三見,《揆度篇》一見。賣子《輕重甲篇》兩見。又《
揆度篇》云:輕重不調,無●之民不可責理,鬻子不可得使。鬻子即賣子。可見當時賣子之風之盛!
〔一七〕元材案:數也之數當作自然之理講。《呂氏春秋.壅塞篇》:寡不敵眾,數也。高注:數,道數也。道數也者,猶云道理固如此也。各本也多作矣,俞樾以數也二字為衍文;何如璋以數乃疏數之義,均失之。
〔一梓器以下諸侯之五穀,《地數篇》與《輕重甲篇》之以高價推銷海鹽於梁趙宋衛濮陽而吸收其黃金,及《輕重戊篇》之以高價推銷五穀於所欲征服之魯梁萊莒楚代衡山等國外,其餘則一律以輸入外國之貨物為重。如《海王篇》之:因人之山海假之,名有海之國,讎鹽於吾國;《地數篇》之人來本者,因吾本幣,食吾本粟,騏驥黃金然後出,然後天下之寶壹為我用;《輕重甲篇》之高杠柴池,以致天下之牛馬;《輕重乙篇》之為諸侯之商賈立客舍,使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及《輕重丁篇》所謂石璧謀菁茅謀者之吸收天下諸侯之黃金、珠玉、文采、布帛等等,無非提高物價、獎勵輸入之具體表現。蓋在農業經濟時代,各國國內生產皆不發達,貨物需要超過供給。故貨物之輸入愈多,則其國度愈富,而國力亦因之而愈強。《鹽鐵論.力耕篇》大夫云:汝漢之金,纖維之貢,所以誘外國而釣羌胡之寶也。夫中國一端之縵,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損敵國之用。是以?驢駝?銜尾入塞,驒驃騵馬盡為我有,鼲?狐貉采旃文罽充於內府,而璧玉珊瑚琉璃咸為國之寶。是則外國之物內流而利不外泄也。異物內流則國用饒,利不外泄則民用給矣。特以異物內流,利不外泄為執行均輸平準政策之主要任務,所論正可與此互相發明。
〔二〕元材案:流即計然財幣欲其行如流水之流。本書以流水二字連用之文句不一而足。如《輕重甲篇》云則天下之歸我若流水,又曰天下歸湯若流水,又曰天下聞之,必離其牛馬而歸齊若流(水),又曰民乎其歸我若流水,《輕重乙篇》云
施乎其歸我若流水,又曰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輕重丁篇》云天下之金四流而歸周若流水是也。其他僅言流而不言水者,如《山權數篇》之其在流筴者,百畝從中千畝之筴也,《山至數篇》之市朝同流,《揆度篇》之大夫已散其財物,萬人得受其流,《輕重乙篇》之其五穀豐滿而不能理也,四流而歸於天下,《輕重丁篇》之石璧流而之天下,天下財物流而之齊,亦皆以流水為喻。此與今日經濟學上所謂流通者取義蓋完全相同。惟本書著者所指之流通,實包括自然之流通與人為之流通在內,而且對於自然之流通,亦力主以人力控制之,使其為我所使,為我所用。其由此引申而成之特定術語,則有下列諸種。即:(一)持流──如本篇云云是。(二)行流──如《山權數篇》用貢:國危出寶,國安行流是。(三)守流──如《山至數篇》謹守重流,《揆度篇》君守其流,則民失其高是。(四)摶流──如《國准篇》益利摶流是。(五)奪流──如《輕重甲篇》故伊尹得其粟而奪之流是。(六)戰流──如《輕重甲篇》請戰衡、戰准、戰流、戰權、戰勢是。持流與守流同義。持即《史記.貨殖傳》以武一切,用文持之之持。守即以末致財,用本守之之守,謂持而守之也。故本篇下文又云:君不守以筴,則民且守於上。上言持流,此乃以守釋之。可見持流即守流,著者亦自承之矣。行流者,謂行而通之,勿令壅塞。此即《鹽鐵論.力耕篇》凶年惡歲,則行幣物流有餘而調不足與上引計然財幣欲其行如流水之意。又《鹽鐵論》御史云:上大夫君與(以)搜粟都尉管領大農事,炙刺稽滯,開利百脈,是以萬物流通,而縣官富實。義與此合。摶流之摶,應有二義。《說文》:摶,索持也。又《史記.李斯傳》:鑠鍊金百鎰,盜跖不搏。《索隱》云:摶猶攫也,取也。凡鳥翼擊物,必轉足取攫。故人取物,亦云摶也。故摶流不僅可訓為持流、守流,且含有奪流之義。蓋兼內守國財而外因天下而言之者也。奪流之奪,亦有二義。《
山至數篇》云:大夫裂壤而封,積實而驕上,請奪之以會。又曰:君用大夫之委以流歸於上。君用民以時歸於君。此奪國內之流也。上引伊尹得其粟而奪之流,及《輕重乙篇》云滕魯之粟四流而歸我若下深谷,此奪國外之流也。戰流,則統括上述各種政策之國際競爭而言。質言之,在消極方面,須以能自守其流而無奪於天下為主。而在積極方面,則又須以能奪天下之流為主。上引《鹽鐵論》所云:異物內流,利不外泄,即戰流之最高原則矣。此文所論,蓋謂天下一統之王國,與列國分立之戰國(或鬥國),其所處之經濟環境不同,故所應採取之經濟政策自亦不能一致。戰國處於國際競爭之場合下,故其經濟政策,不僅在國內有因國防工事之興築而常有失其地用之困難;而且在國外,亦當隨時以國際經濟情況之變化為轉移。否則,便有見泄見射之危險。若王國則天下一統,諸侯皆為郡縣,國際競爭已不存在。故其經濟政策當以對內為主,而無對外之必要。《山至數篇》云:為諸侯,則高下萬物以應諸侯。遍有天下,則賦幣以守萬物之朝夕,調而已。所謂為諸侯云云,即霸國守分上分下,游於分之間而用足及鬥國相泄,輕重之家相奪之意。遍有天下云云,即王國則以時行及至於王國,則持流而止之意也。
〔三〕宋翔鳳云:員,數也。謂以筴通田之數。張佩綸云:
此當作齊功力而地田相員。《呂覽.修務注》:齊,等也。《詩.傳》:員,均也。即地均,言等其功力之勤惰,均其田地之肥磽。李哲明云:地字絕句,功讀為攻,治也。員,數也。謂以筴通田之數也。聞一多云:上此字衍。時讀為持。持亦守也。此釋上文持流之義。郭沫若云:張說難通。不可據以改竄原文。齊力而功地者,謂齊民力以攻治土地。
田筴相員者謂以土地與農業政策相輔而行,員猶運也。上此字不宜衍。時守乃守時之倒言耳。元材案:員讀如《地員篇》之員。《說文》:員,物數也。從員囗聲。凡員之屬皆從員。●,物數紛紜亂也。從員云聲。員為物數,●從員,則物數紛紜謂之●,即物數紛紜謂之員。此言勞力相等(齊力)而所得結果則大相逕庭(功地田筴相員)。故有一人耕而所食有五、四、三、二人之不同也。然使天下皆一人耕而一人食之,則終歲勤苦,僅足餬口,自無餘利之可言。正因其結果不能盡同,所謂智者有什倍人之功,愚者有不賡本之事,而有餘不足之別於是焉起。政府於此,苟不能以有計劃之經濟政策,委施於民之所不足,操事於民之所有餘,則不僅民有百倍之生,而政府亦將有受制於富商大賈之虞矣。
〔四〕豬飼彥博云:上當作下。張佩綸說同。郭沫若云:此民字指地主或富商畜賈而言。元材案:豬飼說非,郭說是也。筴即輕重之筴。君不守以筴,則民且守於上即《山國軌篇》君不以軌守,則民且守之與不陰據其軌皆(者)下制其上之意。
〔五〕聞一多云:筴下當有之字,已當為也。此國筴之流也與上此國筴之時守也句法一律。流為守之反,君不守以筴,而民且守於下,故為國筴之流。郭沫若云:聞於句法強求一律,但於理難通。流謂失也。此國筴流已即上文此筴乘馬之數亡也。所謂持流,即防止此國筴之亡失耳。元材案:以流為失,郭說是也。但持流之流指貨幣與商品之流通過程而言,此流字則只當失字講。此國筴流已與上文此筴乘馬之數亡也皆失筴之意。《鹽鐵論.非鞅篇》云:此計之失者也。又《地廣篇》:好事之臣為縣官計過也。義與此同。
桓公曰:乘馬之數盡於此乎〔一〕?
管子對曰:布織財物,皆立其貲〔二〕。財物之貲與幣高下,〔三〕谷獨貴獨賤〔四〕。
桓公曰:何謂獨貴獨賤?
管子對曰:穀重而萬物輕,穀輕而萬物重。
〔一〕元材案:乘馬上當脫筴字。《巨(筴)乘馬篇》
筴乘馬之數凡二見,本篇上下文亦共三見,可證。
〔二〕安井衡云:立,定。貲,價也。立其貲,猶言定其價。元材案:立貲一詞,又見《山國軌篇》及《揆度篇》。從三處上下文義推之,除定價外似還與訂立合同有關。即《山國軌篇》所謂
女貢織帛笱合於國奉者,皆置而券之及《山至數篇》所謂皮革筋角羽毛竹箭器械財物苟合於國器君用者皆有矩券於上之意。謂一切女工所生產之布織及百工所生產之器械財物,皆應由政府以一定之價格,采用契約方式預為定購,以備軍國之用也。蓋上文所舉守始守高下及持流等莢,均僅以穀為對象。此則更進一步,運用所守之穀,以收斂民間之布織財物,方為極盡筴乘馬之數之能事。與《巨(筴)乘馬篇》運用再十倍之穀以收購器械,旨意全同。
〔三〕元材案:此二句指立貲之原則而言。與幣高下者,謂貨幣購買力與萬物價格互為高下,亦即互為反比例之意。《山至數篇》所謂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者是也。
〔四〕元材案:此句當與下文穀重而萬物輕,穀輕而萬物重(
《國蓄》、《山至數》及《輕重乙》均同)及《山至數篇》彼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彼穀重而金輕,穀輕而金重(《輕重甲篇》同)等語合併考察,方能獲得正確之理解。著者認為在無數復雜錯綜之社會經濟關係中,以穀、幣及萬物之間的輕重對比關係為最重要,因而得出如下之三條規律:第一,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第二,幣重則穀輕,幣輕則穀重。第三,穀重而萬物輕,穀輕而萬物重。第一條即財物之貲與幣高下之意,亦即貨幣購買力與萬物價格之高下互為反比例之意。上已言之。第二、第三兩條,則正是著者對穀獨貴獨賤之具體說明。關於此點,梁啟超在其所著《管子傳》中,曾提出解釋云:吾初讀之不解其所謂。及潛心探索其理,乃知當時之穀兼含有兩種性質。一曰為普通消費目的物之性質,二曰為貨幣之性質。當其為普通消費目的物也,其價格固與百物同為貨幣之價格所左右。當其為貨幣也則反是,而其價格常能左右百物之價格。又曰:管子之所以調和金穀者亦然。前此人民以穀為幣,而其不適於媒介之用者既甚多,乃廣鑄金幣以代之。故穀則猶今日之實幣也,金屬貨幣則猶今日之紙幣也。今各國中央銀行所以能握全國金融之樞機者,皆由實幣與紙幣調劑得宜。既能以幣御物,又能以紙幣御實幣。管子之政策亦猶是也。時而使穀在上幣在下,時而使幣在上穀在下。此猶各國實幣有時貯之於中央銀行,有時散之於市場,凡以劑其平廣其用而已矣。今案梁氏此論,無論對本書中之穀幣關係問題或對資本主義國家之中央銀行理論問題,皆屬似是而非。第一,本書既言穀為獨貴獨賤之物,則穀價之高下,並不包括在幣重則萬物輕,幣輕則萬物重的萬物之內。梁氏以穀之價格,固與百物同為貨幣之價格所左右,其錯誤與胡寄窗所謂當管子分析貨幣與萬物的輕重關係時,穀物是包括在萬物之內的蓋完全相同。(見所著《中國經濟思想史》上冊第十章管子經濟學說。)第二,關於穀與貨幣之性質,在本書各篇中,區別亦極為分明。《國蓄篇》云:五穀食米者,民之司命也。黃金刀幣者,民之通施也。(《輕重甲篇》同。《輕重乙篇》通施作通貨。)《揆度篇》云:穀者民之司命也。刀幣者溝瀆也。雖《巨(筴)乘馬篇》及《山國軌篇》均有以穀准幣及《山至數篇》有以幣准穀之言,亦不過謂在某種場合下,可以按時價將貨幣折算成穀,或將穀折算成貨幣,作為臨時之支付手段。但穀仍是穀而不是貨幣。事實上,本書中之所謂幣或黃金刀幣(《輕重乙》作刀布)乃貨真價實之貨幣,而所謂之穀或五穀食米(《輕重乙》作粟米),則是人民生活之所必需,是一種在社會經濟中佔有特別重要地位之物品。《國蓄篇》所謂凡五穀者萬物之主也,即此意也。正由於穀是民之司命,又為萬物之主,所以穀即從萬物中脫穎而出,具有獨貴獨賤之可能性與必然性。因此,在著者所謂輕重之筴中,萬物之輕重,甚至在一定條件下,貨幣之輕重均是處於被動地位,而穀之輕重則處於主動地位。封建國家必須以全力控制國內之穀,《山至數篇》所謂彼守國者守穀而已矣是也。而其守之之法,則如《國蓄篇》所云執其通施以御其司命(《輕重乙篇》作先王善制其通貨以御其司命)。質言之,即通過貨幣之收散以調整穀價之高下而已。至其具體進行之情形,當於各篇中分別論之。
公曰:賤〔一〕筴乘馬之數奈何?
管子對曰:郡縣〔二〕上臾之壤〔三〕,守之若干〔四〕。間壤〔五〕守之若干。下壤守之若干。故相壤定籍而民不移〔六〕,振貧補不足,下樂上〔七〕。故以上壤之滿,補下壤之眾〔八〕。章四時,守諸開闔〔九〕。民之不移也,如廢方於地〔一0〕。──此之謂筴乘馬之數也。
〔一〕王念孫云:賤字涉上文獨貴獨賤而衍。下文云:此之謂筴乘馬之數也,無賤字。豬飼彥博說同。龐樹典云:管子言穀獨貴獨賤,又言穀輕。故公再問賤筴乘馬之數。賤非衍文也。尹桐陽云:賤同踐,行也。說文:躔,踐也。《方言》云:行也。郭沫若云:尹說得之。《山至數篇》云:行幣乘馬之數奈何?可證。賤字不宜刪。元材案:賤即行字之誤,兩字草書形近而訛,不必輾轉相訓。
第 76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