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 作者:管仲
第 80 章
〔七〕尹注云:大鋤謂之銚,羊昭反。元材案:銚即鋤草用之大鋤。《鹽鐵論.申韓篇》御史云:犀銚利鉏,五穀之利而閒草之害也。文學云:非患銚耨之不利,患其舍草而去苗也。是其證。
〔所論各節完全相同。即其明證。至《輕重乙篇》所論量重計贏,民七君三之辦法,則為另一作者鑒於自漢成帝以來鐵官徒迭次暴動之教訓,因而提出與現行政策相反之修正意見之反映。既將兩個不同時代兩種不同主張混為一談,而又將反映漢代事實之管子書與所反映之漢代事實強為區別,認為管子書真是管仲所作,而百端為之回護,謂為管子本來不如此。而對漢武帝則肆意攻擊,謂為未免庸人自擾。一事兩斷。如此論史,是亦不可以已乎?
桓公曰:然則國無山海不王乎〔一〕?
管子曰:因人之山海,假之名有海之國〔二〕讎鹽於吾國,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以百〔三〕。我未與其本事也〔四〕,受人之事,以重相推〔五〕。──此人用之數〔六〕也。
〔一〕元材案:無山海則無鹽鐵,無鹽鐵則上述之官山海政策亦將無由施行,故曰國無山海不王也。因著者又有所謂人用之數,故特發為此問以便提出。
〔二〕尹注云:雖無海而假名有海,則亦雖無山而假名有山。彼國有鹽而糶於吾國為讎(舊作集,誤)耳。丁士涵云:當讀之字絕句。名與命同。有乃負字誤。《事語篇》曰:負海子七十里。負海之國多鹽,令之讎於吾國,即所謂因人之山海假之也。安井衡云:國無鹽鐵,買諸他邦而粥之,是假有鹽鐵之名也。一說:名當為各,下屬為句。張佩綸云:假之義若《春秋》鄭伯以璧假許田之假。《公羊傳》曰:假之何?易之也。易之則其言假之何?為恭也。《穀梁傳》曰:假不言以,言以非假也。非假而曰假,諱易地也。太公賜履雖至東海,而桓公之世萊夷未滅。其能盡徼山海之利以鹽鐵立富強之基者,萊已私屬於齊,故得假之以為利也。郭沫若云:抄本《冊府元龜》四百九十四引作集鹽於吾國。考尹注云:彼國有鹽而糴於吾國為集耳。則尹所見本亦作集也。以作集為是,如為售字則尹不必為之作注。元材案:以上諸說皆非也。此當作因人之山海為句,假之名有海之國為句。因人之山海者,正針對桓公國無山海不王乎之問題而發。謂本國雖無山海,因人之山海亦同樣可以為山海王也。假者假設也。名當作若,因字形相近而訛。假之若有海之國,與《呂氏春秋.本生篇》譬之若修兵者云云,語例相同,皆比喻之詞也。此蓋舉因人之海以為例。謂吾國無海固亦無鹽,但假如從有海之國,用廉價輸入其成鹽,再以高價由政府專賣,結果所得贏利亦不下於自煮。海既如此,山亦如之。如不作舉例講,則上文明言因人之山海,而下文則僅言海而不言山,便不免缺漏不全,有如張佩綸所云山海並重,而鹽詳鐵略,疑原本不止此之嫌矣。讎,尹注釋為售。今本作集者,誤也。《漢書.食貨志》收不讎,又云周於民用而不讎者,顏師古注皆云:讎讀曰售。可證。
〔三〕尹注云:受,取也。假令彼鹽平價釜當十錢者,吾又加五錢而取之,所以來之也。既得彼鹽,則令吾國鹽官又出而糶之,釜以百錢也。王引之云:十五當為五十。釜五十者,升加分也。出之以百者,升加一也。上文曰:鹽百升而釜。令鹽之重升加分彊,釜五十也。升加一彊,釜百也。分者半也。有海之國,讎鹽於吾國,每升加錢之半,十升而加五錢,百升而加五十錢,故釜五十也。吾國受而使鹽官出之,則倍其數而升加一錢,十升而加十錢,百升而加百錢,故以百也。若作釜十五,則與出之以百多寡不相因矣。張佩綸云:釜十五當作釜五十。彼國加分彊,則吾國加一彊。此非獨收榷鹽之利,亦兼防利之落於鄰國,故必受而官出之。郭沫若云:抄本《冊府元龜》四百九十三引正作釜五十。元材案:若如王、張二氏言,有海之國升加分彊而為五十,則在未加之前其原價當為若干耶?吾國加一彊而官出之以百,果包括升加分彊之五十及有海之國之原價在內耶?抑在外耶?此問題不得解決,則所謂吾受而官出之以百者,為盈為虧,實不可知。古人行文不應如此含混。據尹注云云,則尹所見本亦作釜十五。仍以作釜十五為正。釜十五者,謂每釜價十五錢耳。尹注亦非。吾受而官出之以百,當作吾受而官之為句,出以百為句。《山至數篇》云:諸侯受而官之,句法與此正同。官即管,解詳上文。出以百者,謂吾既以每釜十五錢之價買進,再以釜百錢之價賣出,故獲利甚大。《山至數篇》所謂藏輕,出輕以重,即此意也。出之二字誤倒。
〔四〕尹注云:與,用也。本事,本鹽也。元材案:與,參加也。本事解已見《乘馬數篇》。謂我並未參加煮鹽之生產過程。
〔五〕尹注云:以重推,謂加五錢之類也。推猶度也。元材案:推當作准。《輕重丁篇》云:萊有推馬,王壽同注彼處云:
推乃准之誤。下文云云可證。此推字亦當與彼同。准即上文其餘輕重皆准此而行及《山至數篇》散大夫皆准此而行之准。受人之事,以重相准者,謂我並不須參加煮鹽之生產過程,但受取鄰國之既成生產品以為專賣之資。至其價格之高低,則完全以輸入時之輕重為準。輸入輕,則出之亦輕;輸入重,則出之亦重也。
〔六〕元材案:人用當作用人。《通考》十五引即作用人。數,筴也。用人之數,即因人之山海而利用之之策,與《事語篇》所謂善為國者用非其有,使非其人意義相同。
管子輕重篇新詮
管子輕重六──國蓄
元材案:本書凡十九篇,亡三篇,實存十六篇。十六篇中有十四篇皆為問答體,獨本篇及《輕重己篇》不用問答體。此可注意者一也。又其他各篇皆用具體寫法,本篇及《輕重己篇》獨用抽象寫法。即前者多以具體故事(雖是假託之詞)為敘述之對象,後者則以一般原理原則為敘述之對象。此可注意者二也。又其他諸篇中,往往有若干段文字與本篇或完全相同,或大同小異。如本篇國有十年之蓄一段見於《輕重乙篇》,凡將為國,不通於輕重一段見於《揆度篇》,且君引錣量用一段及是故萬乘之國必有萬金之賈一段均見於《輕重甲篇》,使萬室之都必有萬鍾之藏一段見於《山權數篇》,穀貴則萬物必賤一段分見於《乘馬數》、《山至數》及《輕重乙》等三篇,夫以室廡籍一段,分見於《海王》及《輕重甲篇》,玉起於禺氏一段分見於《地數》、《揆度》及《輕重乙篇》,今人君籍求於民一段,分見於《揆度》及《輕重甲》等篇,皆其例也。此外本篇中所有單詞獨句及各種特別術語散在其他諸篇者,幾於無處無之。此可注意者三也。又《漢書.食貨志》記管子輕重之法,而所引用則僅為本篇之文。《通典.食貨》共可分為十段,茲分別說明於後:
第一段,從國有十年之蓄至民力可得而盡也,論貨幣與五穀均應由國家獨占其最大部分及運用貨幣控制五穀,即執其通施以御其司命之術。
第二段,從夫民者信親而死利至故天下樂從也,論政府辦理財政,應以但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為最高原則,即是說財政榨取應建立在使人民不易覺察之基礎上。如此方能使人民樂於從命。
第三段,從利出於一孔者至親君若父母,論國家專利政策之作用及其重要。
第四段,從凡將為國至惡能以為治乎,論通於輕重及調通民利之重要。又分五小段:(1)凡將為國等五句總冒。(2)是故萬乘之國繫累及《孟子.梁惠王篇》繫累其妻子之累。虜即下文獲虜及《漢書.樊噲傳.注》生得曰虜之虜。執即《周書》予其執拘以歸於周之執。均當作俘虜講。此蓋言人民之所以願意竭盡其技能,努力於事業者,徒以糧食與貨幣皆掌握在政府手中,而彼則無之。故不得不以此作為交換條件,以為向政府取得其所需要之糧食及貨幣之惟一手段。故著者認為只要政府能將大量之糧食及貨幣掌握在自己手中,勿使為富商蓄賈所挾所守,經常保持政府有餘而人民不足之不均衡狀態,則據有餘而制不足,人民雖欲不為我使,不為我用,亦不可得矣。《事語篇》云:非有積蓄,不可以用人,非有積財,無以勸下。義與此合。
〔五〕元材案:此二語又分見於《山權數》、《揆度》、及《輕重乙》等篇。惟五穀食米,《山權數篇》作穀,《揆度篇》作五穀,《輕重乙篇》作五穀粟米,字句各有異同。郭沫若謂食當為粟者非。司命,星名。《史記.天官書》:文昌六星,四曰司命。《楚辭.九歌》有《大司命》、《少司命》二篇。五臣注:司命主知生死,輔天行化,誅惡護善也。此謂五穀食米者人得之則生,失之則死,生死之權全繫於五穀食米之有無,故喻之為司命。言其所關甚大,猶今人之言生命線矣。
〔六〕元材案:通施即通貨。《輕重乙篇》云:黃金刀布者,民之通貨也。可證。此亦漢人通用術語。《鹽鐵論.錯幣篇》大夫云:交幣通施,民事不及,物有所并也。文學云:故王者外不障海澤以便民用,內不禁刀幣以通民施。謂之通施者:《詩.周南》施於中穀,傳云:施,移也。言得此則有無可以互相交通移易也。故《輕重甲篇》逕作通移。本書作者認為貨幣之職能不僅是流通手段,而且是流通之渠道。亦即貨物流通以全社會範圍看來不能不有之一定通行渠道。而此種渠道必須通過貨幣始能體現。離開渠道,貨物流通便無法進行。馬克思所謂貯藏貨幣表現為流通中的貨幣的引水渠與泄水溝(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五年第一版第九十一頁)者也。《揆度篇》云:刀布者溝瀆也。義與此同。
〔七〕元材案:執即掌握。御即控制。執其通施猶言守其用。御其司命猶言挾其食。執其通施以御其司命者,謂政府應將貨幣之鑄造及發行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然後以所鑄造及發行之貨幣,運用賤買貴賣之輕重筴收購大量之糧食而獨占之。《山權數篇》所謂:梁山之陽綪?夜石之幣天下無有。管子曰:以守國穀。歲守一分以行五年,國穀之重什倍異日。《山至數篇》所謂:吾國歲非凶也,以幣藏之,故國穀倍重。《國准篇》所謂:立施以守五穀。皆其例也。
〔八〕元材案:故民力可得而盡者,包括上文以技能望君之祿與以事業交接於君上之各種人民而言。糧食既皆為政府所獨占,則人民為求得糧食之滿足起見,除竭盡其技能,努力於事業外,別無他道。故《山至數篇》云:君有山,山有金,以立幣。以幣准穀而授祿。故國穀斯在上,穀賈什倍。農夫夜寢早起,不待見使,五穀什倍。士半祿而死君,農夫夜寢早起,力作而無止。又曰:彼穀七藏於上,三游於下。謀士盡其慮,智士盡其知,勇士盡其死。以農夫與士以及謀士智士勇士並舉,與此正合。張佩綸謂民力可得而盡猶盡力溝洫之意,非竭民之財力,則專指農民而言,失其義矣。
夫民者信親而死利〔一〕,海內皆然。民予則喜,奪則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二〕。故民愛可洽於上也〔三〕。租籍者所以強求也。租稅者所慮而請也〔四〕。王霸〔
第 80 章
恋耽美
第 80 章
〔七〕尹注云:大鋤謂之銚,羊昭反。元材案:銚即鋤草用之大鋤。《鹽鐵論.申韓篇》御史云:犀銚利鉏,五穀之利而閒草之害也。文學云:非患銚耨之不利,患其舍草而去苗也。是其證。
〔所論各節完全相同。即其明證。至《輕重乙篇》所論量重計贏,民七君三之辦法,則為另一作者鑒於自漢成帝以來鐵官徒迭次暴動之教訓,因而提出與現行政策相反之修正意見之反映。既將兩個不同時代兩種不同主張混為一談,而又將反映漢代事實之管子書與所反映之漢代事實強為區別,認為管子書真是管仲所作,而百端為之回護,謂為管子本來不如此。而對漢武帝則肆意攻擊,謂為未免庸人自擾。一事兩斷。如此論史,是亦不可以已乎?
桓公曰:然則國無山海不王乎〔一〕?
管子曰:因人之山海,假之名有海之國〔二〕讎鹽於吾國,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以百〔三〕。我未與其本事也〔四〕,受人之事,以重相推〔五〕。──此人用之數〔六〕也。
〔一〕元材案:無山海則無鹽鐵,無鹽鐵則上述之官山海政策亦將無由施行,故曰國無山海不王也。因著者又有所謂人用之數,故特發為此問以便提出。
〔二〕尹注云:雖無海而假名有海,則亦雖無山而假名有山。彼國有鹽而糶於吾國為讎(舊作集,誤)耳。丁士涵云:當讀之字絕句。名與命同。有乃負字誤。《事語篇》曰:負海子七十里。負海之國多鹽,令之讎於吾國,即所謂因人之山海假之也。安井衡云:國無鹽鐵,買諸他邦而粥之,是假有鹽鐵之名也。一說:名當為各,下屬為句。張佩綸云:假之義若《春秋》鄭伯以璧假許田之假。《公羊傳》曰:假之何?易之也。易之則其言假之何?為恭也。《穀梁傳》曰:假不言以,言以非假也。非假而曰假,諱易地也。太公賜履雖至東海,而桓公之世萊夷未滅。其能盡徼山海之利以鹽鐵立富強之基者,萊已私屬於齊,故得假之以為利也。郭沫若云:抄本《冊府元龜》四百九十四引作集鹽於吾國。考尹注云:彼國有鹽而糴於吾國為集耳。則尹所見本亦作集也。以作集為是,如為售字則尹不必為之作注。元材案:以上諸說皆非也。此當作因人之山海為句,假之名有海之國為句。因人之山海者,正針對桓公國無山海不王乎之問題而發。謂本國雖無山海,因人之山海亦同樣可以為山海王也。假者假設也。名當作若,因字形相近而訛。假之若有海之國,與《呂氏春秋.本生篇》譬之若修兵者云云,語例相同,皆比喻之詞也。此蓋舉因人之海以為例。謂吾國無海固亦無鹽,但假如從有海之國,用廉價輸入其成鹽,再以高價由政府專賣,結果所得贏利亦不下於自煮。海既如此,山亦如之。如不作舉例講,則上文明言因人之山海,而下文則僅言海而不言山,便不免缺漏不全,有如張佩綸所云山海並重,而鹽詳鐵略,疑原本不止此之嫌矣。讎,尹注釋為售。今本作集者,誤也。《漢書.食貨志》收不讎,又云周於民用而不讎者,顏師古注皆云:讎讀曰售。可證。
〔三〕尹注云:受,取也。假令彼鹽平價釜當十錢者,吾又加五錢而取之,所以來之也。既得彼鹽,則令吾國鹽官又出而糶之,釜以百錢也。王引之云:十五當為五十。釜五十者,升加分也。出之以百者,升加一也。上文曰:鹽百升而釜。令鹽之重升加分彊,釜五十也。升加一彊,釜百也。分者半也。有海之國,讎鹽於吾國,每升加錢之半,十升而加五錢,百升而加五十錢,故釜五十也。吾國受而使鹽官出之,則倍其數而升加一錢,十升而加十錢,百升而加百錢,故以百也。若作釜十五,則與出之以百多寡不相因矣。張佩綸云:釜十五當作釜五十。彼國加分彊,則吾國加一彊。此非獨收榷鹽之利,亦兼防利之落於鄰國,故必受而官出之。郭沫若云:抄本《冊府元龜》四百九十三引正作釜五十。元材案:若如王、張二氏言,有海之國升加分彊而為五十,則在未加之前其原價當為若干耶?吾國加一彊而官出之以百,果包括升加分彊之五十及有海之國之原價在內耶?抑在外耶?此問題不得解決,則所謂吾受而官出之以百者,為盈為虧,實不可知。古人行文不應如此含混。據尹注云云,則尹所見本亦作釜十五。仍以作釜十五為正。釜十五者,謂每釜價十五錢耳。尹注亦非。吾受而官出之以百,當作吾受而官之為句,出以百為句。《山至數篇》云:諸侯受而官之,句法與此正同。官即管,解詳上文。出以百者,謂吾既以每釜十五錢之價買進,再以釜百錢之價賣出,故獲利甚大。《山至數篇》所謂藏輕,出輕以重,即此意也。出之二字誤倒。
〔四〕尹注云:與,用也。本事,本鹽也。元材案:與,參加也。本事解已見《乘馬數篇》。謂我並未參加煮鹽之生產過程。
〔五〕尹注云:以重推,謂加五錢之類也。推猶度也。元材案:推當作准。《輕重丁篇》云:萊有推馬,王壽同注彼處云:
推乃准之誤。下文云云可證。此推字亦當與彼同。准即上文其餘輕重皆准此而行及《山至數篇》散大夫皆准此而行之准。受人之事,以重相准者,謂我並不須參加煮鹽之生產過程,但受取鄰國之既成生產品以為專賣之資。至其價格之高低,則完全以輸入時之輕重為準。輸入輕,則出之亦輕;輸入重,則出之亦重也。
〔六〕元材案:人用當作用人。《通考》十五引即作用人。數,筴也。用人之數,即因人之山海而利用之之策,與《事語篇》所謂善為國者用非其有,使非其人意義相同。
管子輕重篇新詮
管子輕重六──國蓄
元材案:本書凡十九篇,亡三篇,實存十六篇。十六篇中有十四篇皆為問答體,獨本篇及《輕重己篇》不用問答體。此可注意者一也。又其他各篇皆用具體寫法,本篇及《輕重己篇》獨用抽象寫法。即前者多以具體故事(雖是假託之詞)為敘述之對象,後者則以一般原理原則為敘述之對象。此可注意者二也。又其他諸篇中,往往有若干段文字與本篇或完全相同,或大同小異。如本篇國有十年之蓄一段見於《輕重乙篇》,凡將為國,不通於輕重一段見於《揆度篇》,且君引錣量用一段及是故萬乘之國必有萬金之賈一段均見於《輕重甲篇》,使萬室之都必有萬鍾之藏一段見於《山權數篇》,穀貴則萬物必賤一段分見於《乘馬數》、《山至數》及《輕重乙》等三篇,夫以室廡籍一段,分見於《海王》及《輕重甲篇》,玉起於禺氏一段分見於《地數》、《揆度》及《輕重乙篇》,今人君籍求於民一段,分見於《揆度》及《輕重甲》等篇,皆其例也。此外本篇中所有單詞獨句及各種特別術語散在其他諸篇者,幾於無處無之。此可注意者三也。又《漢書.食貨志》記管子輕重之法,而所引用則僅為本篇之文。《通典.食貨》共可分為十段,茲分別說明於後:
第一段,從國有十年之蓄至民力可得而盡也,論貨幣與五穀均應由國家獨占其最大部分及運用貨幣控制五穀,即執其通施以御其司命之術。
第二段,從夫民者信親而死利至故天下樂從也,論政府辦理財政,應以但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為最高原則,即是說財政榨取應建立在使人民不易覺察之基礎上。如此方能使人民樂於從命。
第三段,從利出於一孔者至親君若父母,論國家專利政策之作用及其重要。
第四段,從凡將為國至惡能以為治乎,論通於輕重及調通民利之重要。又分五小段:(1)凡將為國等五句總冒。(2)是故萬乘之國繫累及《孟子.梁惠王篇》繫累其妻子之累。虜即下文獲虜及《漢書.樊噲傳.注》生得曰虜之虜。執即《周書》予其執拘以歸於周之執。均當作俘虜講。此蓋言人民之所以願意竭盡其技能,努力於事業者,徒以糧食與貨幣皆掌握在政府手中,而彼則無之。故不得不以此作為交換條件,以為向政府取得其所需要之糧食及貨幣之惟一手段。故著者認為只要政府能將大量之糧食及貨幣掌握在自己手中,勿使為富商蓄賈所挾所守,經常保持政府有餘而人民不足之不均衡狀態,則據有餘而制不足,人民雖欲不為我使,不為我用,亦不可得矣。《事語篇》云:非有積蓄,不可以用人,非有積財,無以勸下。義與此合。
〔五〕元材案:此二語又分見於《山權數》、《揆度》、及《輕重乙》等篇。惟五穀食米,《山權數篇》作穀,《揆度篇》作五穀,《輕重乙篇》作五穀粟米,字句各有異同。郭沫若謂食當為粟者非。司命,星名。《史記.天官書》:文昌六星,四曰司命。《楚辭.九歌》有《大司命》、《少司命》二篇。五臣注:司命主知生死,輔天行化,誅惡護善也。此謂五穀食米者人得之則生,失之則死,生死之權全繫於五穀食米之有無,故喻之為司命。言其所關甚大,猶今人之言生命線矣。
〔六〕元材案:通施即通貨。《輕重乙篇》云:黃金刀布者,民之通貨也。可證。此亦漢人通用術語。《鹽鐵論.錯幣篇》大夫云:交幣通施,民事不及,物有所并也。文學云:故王者外不障海澤以便民用,內不禁刀幣以通民施。謂之通施者:《詩.周南》施於中穀,傳云:施,移也。言得此則有無可以互相交通移易也。故《輕重甲篇》逕作通移。本書作者認為貨幣之職能不僅是流通手段,而且是流通之渠道。亦即貨物流通以全社會範圍看來不能不有之一定通行渠道。而此種渠道必須通過貨幣始能體現。離開渠道,貨物流通便無法進行。馬克思所謂貯藏貨幣表現為流通中的貨幣的引水渠與泄水溝(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五年第一版第九十一頁)者也。《揆度篇》云:刀布者溝瀆也。義與此同。
〔七〕元材案:執即掌握。御即控制。執其通施猶言守其用。御其司命猶言挾其食。執其通施以御其司命者,謂政府應將貨幣之鑄造及發行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然後以所鑄造及發行之貨幣,運用賤買貴賣之輕重筴收購大量之糧食而獨占之。《山權數篇》所謂:梁山之陽綪?夜石之幣天下無有。管子曰:以守國穀。歲守一分以行五年,國穀之重什倍異日。《山至數篇》所謂:吾國歲非凶也,以幣藏之,故國穀倍重。《國准篇》所謂:立施以守五穀。皆其例也。
〔八〕元材案:故民力可得而盡者,包括上文以技能望君之祿與以事業交接於君上之各種人民而言。糧食既皆為政府所獨占,則人民為求得糧食之滿足起見,除竭盡其技能,努力於事業外,別無他道。故《山至數篇》云:君有山,山有金,以立幣。以幣准穀而授祿。故國穀斯在上,穀賈什倍。農夫夜寢早起,不待見使,五穀什倍。士半祿而死君,農夫夜寢早起,力作而無止。又曰:彼穀七藏於上,三游於下。謀士盡其慮,智士盡其知,勇士盡其死。以農夫與士以及謀士智士勇士並舉,與此正合。張佩綸謂民力可得而盡猶盡力溝洫之意,非竭民之財力,則專指農民而言,失其義矣。
夫民者信親而死利〔一〕,海內皆然。民予則喜,奪則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二〕。故民愛可洽於上也〔三〕。租籍者所以強求也。租稅者所慮而請也〔四〕。王霸〔
第 80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