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 作者:管仲
第 91 章
豫,干也。(《漢書.薛宣傳》兩見。)言物有干豫吾輕重之令者,則君失其筴而民失其生。二豫,謂上干君之筴,而下預民之生也。《
國蓄篇》:萬乘之國有萬金之賈,千乘之國有千金之賈。今蓄積與之相準,則蓄賈不能乘民之不給,百倍其本,而財不流於外矣。郭沫若云:吳說是也。豫即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之豫。故下文蓄與飾二者稱為二豫。元材案:以上三說皆非也。如吳、郭說,則作者乃為主張物必有豫之人矣,與原文宗旨恰得其反。張說亦不合。豫即《荀子.儒效篇》魯之粥牛者不豫賈之豫。王引之云:豫猶誑也。《周官.司市.注》曰:使定物價,防誑豫是也。豫與誑同義。《淮南.覽冥篇》曰:黃帝治天下,市不豫賈。《史記.循吏傳》曰:子產為相,市無豫賈。《說苑.反質篇》曰:徒師沼治魏,而市無豫賈。義並與此同。說者皆讀豫為凡事豫則立之豫,望文生義,失其傳久矣。物有豫者,謂富商蓄賈虛定物價以誑人,而牟取暴利也。《鹽鐵論.力耕篇》文學云:古者商通物而不豫,工致牢而不偽。下文又云:商則長詐,工則飾馬馬原誤作罵,據上下文義校改。飾馬,謂偽標。長讀上聲,尚也,解已見《山國軌篇》。以長詐與不豫對言,益足證明訓豫為誑之正確。
〔二三〕元材案:失筴即失計,解已見上。生謂產業,解已見《國蓄篇》。失生猶言失業。
〔二四〕元材案:二豫者,指工商相豫而言。《鹽鐵論.禁耕篇》文學云:國富而教之以禮,則行道有讓而工商不豫。工商相豫,即上引《力耕篇》文學所謂商則長詐,工則飾馬之意。操即操事,解已見《國蓄篇》。操於二豫之外,謂政府此時不能以豫對豫,在二豫之中與之競爭,而應在二豫之外,運用輕重之筴,從根本上加以解決。下文所舉蓄飾之筴,即操於二豫之外之具體措施矣。
〔二五〕王引之云:飾字義不可通。飾當作餘。蓄餘者,蓄所餘也。萬金千金百金,即所餘之數也。《輕重甲篇》曰:
蓄餘藏羡而不息。何如璋云:蓄飾即指無貲之寶言。郭沫若云:蓄與飾即上文所謂二豫。蓄謂穀粟之羡餘;飾指龜貝珠玉等重器。《史記.平準書》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然蓄與飾二者均當乘時而與令進退,故曰操於二豫之外。元材案:王說非,郭說亦有未照,何說得之。飾即《平準書》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之飾,蓄即儲蓄。蓄飾者,如上文所述立龜為寶號曰無貲,乃事先準備,以便臨時運用,作為計取丁氏所豫藏之家粟之工具。若如王氏說作蓄餘,則仍是以豫對豫,乃為操於二豫之中,而非操於二豫之外矣。如郭氏說以蓄與飾為即二豫,是以作者所謂君失筴而民失生之豫,認為即是萬乘千乘之國所不可以無之萬金千金之蓄飾矣。
〔二六〕元材案:以此與令進退,此者指蓄飾而言。此如上文先令北郭得龜之家,使其所藏之龜,成為無貲之寶,然後又令豫藏家粟之丁氏,以此無貲之寶為質而計取其粟。乘者守也(見《漢書.高紀》李奇注)。乘時,即守時,指上文國危國安之時而言。
管子輕重九──山至數
何如璋云:目曰山至數者,山有金玉可以立幣,以幣准穀,以穀權物,以物應幣,操幣以衡穀物,輕重在上,如環無端,故名為至數。張佩綸云:此篇文已錯亂。《事語篇》桓公問管子曰:事之至數可聞乎?管子曰何謂至數?乃此篇開宗語。何謂至數,當是桓公問詞。今已無由理董。就此篇析之,國會一節之前,當有准衡輕重兩節。當依《通典》取《地數篇》准衡之數一節,歸入此篇。《揆度篇》謂之國軌一節,與此篇謂之國會、謂之國簿相類。拾殘網佚,略還舊觀,未知其有當否也。黃鞏云:至數,言輕重之極致也。山字衍文。元材案:以上各說皆非也。山字非衍文,解已見《山國軌篇》。至數即善計,解已見《事語篇》。山至數者,猶言至善之理財計劃也。
提要:全文共分十一段,每段說明一個問題。段與段間除有時用一又字表示互相連接外,在內容上則毫無有機之聯系。其體例與《揆度》及《輕重甲》以下各篇相同。第一段,對梁聚輕賦稅而肥籍斂說之批判。第二段對請士官百能說之批判。第三段論天子失權之原因。第四段論終身有天下之道。第五段論所謂國會之意義及其措施。第六段對特所主張的厚葬論之批判。第七段論不予人以壤及不授人以財。第士半祿而死君,蓋即緊承此倳賤無祿句而言。孫詒讓以倳與吏通,倳與事同者非。又案《史記.平準書》云:是時財匱,戰士頗不得祿矣。(《漢書.食貨志》同)又《鹽鐵論.力耕篇》云:往者財用不足,戰士或不得祿。而山東被災,齊趙大飢。賴均輸之富,倉廩之積,戰士以奉,飢民以賑。所謂戰士頗不得祿,戰士或不得祿,與此處所云:倳賤無祿,語意正同。然則倳之通士,此又其一旁證矣。
〔六〕元材案:《御覽.治道部》七引此無外字,內作
則,衣作至。張文虎云:內當為而字之誤。而即則也。今案外內對文。且緊與上文相接,條理甚為分明。《
御覽》引及張氏說皆非。
〔七〕元材案:以幣准穀而授祿,謂以貨幣發給奉祿,代替穀物也。下文又云:士受資以幣,大夫受邑以幣,人馬受食以幣。又云:君以幣賦祿。以幣授祿,其制亦始於漢代。《漢書.東方朔傳》:朔曰:朱儒長三尺餘,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臣朔長九尺,亦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此武帝時事也。然此時尚是粟錢並行。至元帝時,則完全以幣而不以穀。《貢禹傳》禹言:……拜為諫大夫,秩者非。
桓公問於管子曰:昔者周人有天下,諸侯賓服,名教〔一〕通於天下,而奪於其下〔二〕。何數也?
管子對曰:君分壤而貢入,市朝同流〔三〕。黃金,一筴也;江陽之珠,一筴也;秦之明山之曾青,一筴也〔四〕。此謂以寡為多,以狹為廣。軌出〔五〕之屬也。
桓公曰:天下之數盡於軌出之屬也〔六〕?
今國穀重什倍而萬物輕〔七〕,大夫謂賈之〔一例。秦之明山衍之字。《揆度篇》云云是其證。元材案:本書言黃金出產地不一其稱。或曰:金起於汝漢之右洿(《地數》),或曰黃金起於汝漢水之右衢(
第 91 章
恋耽美
第 91 章
豫,干也。(《漢書.薛宣傳》兩見。)言物有干豫吾輕重之令者,則君失其筴而民失其生。二豫,謂上干君之筴,而下預民之生也。《
國蓄篇》:萬乘之國有萬金之賈,千乘之國有千金之賈。今蓄積與之相準,則蓄賈不能乘民之不給,百倍其本,而財不流於外矣。郭沫若云:吳說是也。豫即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之豫。故下文蓄與飾二者稱為二豫。元材案:以上三說皆非也。如吳、郭說,則作者乃為主張物必有豫之人矣,與原文宗旨恰得其反。張說亦不合。豫即《荀子.儒效篇》魯之粥牛者不豫賈之豫。王引之云:豫猶誑也。《周官.司市.注》曰:使定物價,防誑豫是也。豫與誑同義。《淮南.覽冥篇》曰:黃帝治天下,市不豫賈。《史記.循吏傳》曰:子產為相,市無豫賈。《說苑.反質篇》曰:徒師沼治魏,而市無豫賈。義並與此同。說者皆讀豫為凡事豫則立之豫,望文生義,失其傳久矣。物有豫者,謂富商蓄賈虛定物價以誑人,而牟取暴利也。《鹽鐵論.力耕篇》文學云:古者商通物而不豫,工致牢而不偽。下文又云:商則長詐,工則飾馬馬原誤作罵,據上下文義校改。飾馬,謂偽標。長讀上聲,尚也,解已見《山國軌篇》。以長詐與不豫對言,益足證明訓豫為誑之正確。
〔二三〕元材案:失筴即失計,解已見上。生謂產業,解已見《國蓄篇》。失生猶言失業。
〔二四〕元材案:二豫者,指工商相豫而言。《鹽鐵論.禁耕篇》文學云:國富而教之以禮,則行道有讓而工商不豫。工商相豫,即上引《力耕篇》文學所謂商則長詐,工則飾馬之意。操即操事,解已見《國蓄篇》。操於二豫之外,謂政府此時不能以豫對豫,在二豫之中與之競爭,而應在二豫之外,運用輕重之筴,從根本上加以解決。下文所舉蓄飾之筴,即操於二豫之外之具體措施矣。
〔二五〕王引之云:飾字義不可通。飾當作餘。蓄餘者,蓄所餘也。萬金千金百金,即所餘之數也。《輕重甲篇》曰:
蓄餘藏羡而不息。何如璋云:蓄飾即指無貲之寶言。郭沫若云:蓄與飾即上文所謂二豫。蓄謂穀粟之羡餘;飾指龜貝珠玉等重器。《史記.平準書》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然蓄與飾二者均當乘時而與令進退,故曰操於二豫之外。元材案:王說非,郭說亦有未照,何說得之。飾即《平準書》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之飾,蓄即儲蓄。蓄飾者,如上文所述立龜為寶號曰無貲,乃事先準備,以便臨時運用,作為計取丁氏所豫藏之家粟之工具。若如王氏說作蓄餘,則仍是以豫對豫,乃為操於二豫之中,而非操於二豫之外矣。如郭氏說以蓄與飾為即二豫,是以作者所謂君失筴而民失生之豫,認為即是萬乘千乘之國所不可以無之萬金千金之蓄飾矣。
〔二六〕元材案:以此與令進退,此者指蓄飾而言。此如上文先令北郭得龜之家,使其所藏之龜,成為無貲之寶,然後又令豫藏家粟之丁氏,以此無貲之寶為質而計取其粟。乘者守也(見《漢書.高紀》李奇注)。乘時,即守時,指上文國危國安之時而言。
管子輕重九──山至數
何如璋云:目曰山至數者,山有金玉可以立幣,以幣准穀,以穀權物,以物應幣,操幣以衡穀物,輕重在上,如環無端,故名為至數。張佩綸云:此篇文已錯亂。《事語篇》桓公問管子曰:事之至數可聞乎?管子曰何謂至數?乃此篇開宗語。何謂至數,當是桓公問詞。今已無由理董。就此篇析之,國會一節之前,當有准衡輕重兩節。當依《通典》取《地數篇》准衡之數一節,歸入此篇。《揆度篇》謂之國軌一節,與此篇謂之國會、謂之國簿相類。拾殘網佚,略還舊觀,未知其有當否也。黃鞏云:至數,言輕重之極致也。山字衍文。元材案:以上各說皆非也。山字非衍文,解已見《山國軌篇》。至數即善計,解已見《事語篇》。山至數者,猶言至善之理財計劃也。
提要:全文共分十一段,每段說明一個問題。段與段間除有時用一又字表示互相連接外,在內容上則毫無有機之聯系。其體例與《揆度》及《輕重甲》以下各篇相同。第一段,對梁聚輕賦稅而肥籍斂說之批判。第二段對請士官百能說之批判。第三段論天子失權之原因。第四段論終身有天下之道。第五段論所謂國會之意義及其措施。第六段對特所主張的厚葬論之批判。第七段論不予人以壤及不授人以財。第士半祿而死君,蓋即緊承此倳賤無祿句而言。孫詒讓以倳與吏通,倳與事同者非。又案《史記.平準書》云:是時財匱,戰士頗不得祿矣。(《漢書.食貨志》同)又《鹽鐵論.力耕篇》云:往者財用不足,戰士或不得祿。而山東被災,齊趙大飢。賴均輸之富,倉廩之積,戰士以奉,飢民以賑。所謂戰士頗不得祿,戰士或不得祿,與此處所云:倳賤無祿,語意正同。然則倳之通士,此又其一旁證矣。
〔六〕元材案:《御覽.治道部》七引此無外字,內作
則,衣作至。張文虎云:內當為而字之誤。而即則也。今案外內對文。且緊與上文相接,條理甚為分明。《
御覽》引及張氏說皆非。
〔七〕元材案:以幣准穀而授祿,謂以貨幣發給奉祿,代替穀物也。下文又云:士受資以幣,大夫受邑以幣,人馬受食以幣。又云:君以幣賦祿。以幣授祿,其制亦始於漢代。《漢書.東方朔傳》:朔曰:朱儒長三尺餘,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臣朔長九尺,亦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此武帝時事也。然此時尚是粟錢並行。至元帝時,則完全以幣而不以穀。《貢禹傳》禹言:……拜為諫大夫,秩者非。
桓公問於管子曰:昔者周人有天下,諸侯賓服,名教〔一〕通於天下,而奪於其下〔二〕。何數也?
管子對曰:君分壤而貢入,市朝同流〔三〕。黃金,一筴也;江陽之珠,一筴也;秦之明山之曾青,一筴也〔四〕。此謂以寡為多,以狹為廣。軌出〔五〕之屬也。
桓公曰:天下之數盡於軌出之屬也〔六〕?
今國穀重什倍而萬物輕〔七〕,大夫謂賈之〔一例。秦之明山衍之字。《揆度篇》云云是其證。元材案:本書言黃金出產地不一其稱。或曰:金起於汝漢之右洿(《地數》),或曰黃金起於汝漢水之右衢(
第 91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