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 作者:管仲
第 109 章
〔一二〕元材案:革即《禮記.中庸篇》衽金革之革,注云:
革,甲冑之屬。待即上文民無以待之之待,備也。又案無籍於民,乃本書各篇所述管子理財之重要方針。此處忽又作為管子發問口氣,一似管子本不贊成無籍主義也者。蓋著者只是要用問答體,反復說明其在財政經濟上之主張,初不計此問者及答者之究為何人也。且著者之意,為欲加強其所謂無籍主義之信心,故特捏造一所謂輕重之家之癸乙,並極力抬高其身價,使人人皆知管子亦不敢與之並肩而言。此與《莊子》書中常以黃帝堯舜及孔子與其所捏造之所謂真人、神人、聖人、至人等互相問答者同屬於所謂寓言十九,重言十七之範疇,凡以使其所主張之理論,取得更有威信之效果而已。
〔一三〕安井衡云:好,孔也。紂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蓋古謂有智慮者,心有孔竅也。張佩綸云:《釋名》:好,巧也。如巧者之造物,無不皆善,人巧之也。郭沫若云:好心二字舊未得其解。下文以有餘富,無餘乘者責之卿諸侯,足其所,不賂其游者責之命大夫釋明好心。其旨在分散卿大夫與附庸諸侯之聚財。准此,則好當訓為空。《爾雅.釋器》: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好乃環璧等之中孔。是則好心即空其中心之意。卿大夫與附庸諸侯在國內居心腹地,務使其財不蓄聚,以妨坐大。直說不便,故為此好心之隱語耳。元材案:以上三說皆非。好心即慈善心腸,猶言同情心,亦即《孟子》所謂惻隱之心或不忍人之心。蓋指封建社會之舊道德觀念,如仁義、孝悌等而言。本書中有不少篇提出此種方案,例如《山權數篇》所謂高仁慈孝,《輕重丁篇》所謂
召城陽大夫而請之,所謂表稱貸之家,蓋皆不切實際之幻想。在以私有財產制度為基礎之階級社會中,欲憑一紙之命令,使富有者發出同情心,自願將剝削而來之財產,無條件分於別人,豈非痴人說夢?然此等幻想之提出,實亦有其歷史背景,說詳《輕重丁篇》。
〔一四〕豬飼彥博云:卿諸侯、令大夫,蓋戰國之爵也。張佩綸云:卿諸侯無義,當作諸卿族。侯、族形近而訛。令大夫即命大夫之義。許維遹說同。郭沫若云:張、許說均非。文正宜以卿諸侯斷句。《輕重乙篇》亦見卿諸侯令大夫之名。俞樾謂卿諸侯為大國之孤。余疑卿與諸侯為二。諸侯者附庸諸國之君長也。《陳侯因●敦》朝問諸侯,知齊國實領有群小諸侯。卿乃內臣,諸侯乃外臣,責令先內而後外。元材案:《呂氏春秋.孟春紀》: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還乃賞卿諸侯大夫於朝。(《孟夏》、《孟秋》、《孟冬》各紀均有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語)則卿諸侯者謂九卿及諸侯也。郭說卿與諸侯為二,甚是,但此為秦統一以後之官制,與春秋之齊國無關。此謂家有餘富者,必使其有餘乘,否則責使卿諸侯補而足之,以免此餘富之囤積與凍結。張、許及俞氏說皆失之。
〔一五〕豬飼彥博云:足其所不賂其游者,謂獨足其家而不通財於交游也。張佩綸云:《說文》:賂,遺也。游即上文之游財。令大夫即命大夫之義。郭沫若云:謂有財不以分人,即自得其所而不顧交游。元材案:所即上文以其家習其所也之所。所字之含義,隨上下文而不同,說已詳《地數篇》。此處所字,與《輕重乙篇》家足其所者不從聖人同一意義。足其所即足於財。游者即《管子.問篇》國子弟之游於外者幾何人及外人來游在大夫之家者幾何人之游者。此處當亦兼指游於外及外人來游之兩種人而言。賂,安井衡云:以財與人曰賂。此蓋謂有游於外或外人來游者,則責使令大夫以己財分而予之。此與上文有餘富無餘乘者責之卿諸侯皆有散其財物,使萬人得受其流之作用。《侈靡篇》所謂富者靡之,貧者為之者也。
〔一六〕安井衡云:穀、幣、財為三准。從輕重而環之為同筴。尹桐陽云:三准者,一調高下,二分并財,三散積聚也。郭沫若云:三准當即萬物通,萬物運,萬物賤。上文云:夫好心則萬物通,萬物通則萬物運,萬物運則萬物賤,萬物賤則萬物可因。欲使有無相通,貨物流入市場,物價下跌,必須有所准據。而所准據則惟此好心之一筴耳,故曰三准同筴。元材案:尹說是,安井及郭說非也。此蓋總承上文而言。調高下為一准,分并財為一准,散積聚又為一准。准雖有三,而其行事則一好心而已矣,故曰三准同筴也。
〔一七〕元材案:申即《漢書.文紀》申教令之申,顏師古注云:申謂約束之。此三句又見《輕重乙篇》,惟申作辟,抗作引,民作施。說詳彼篇。
桓公問於管子曰:今倳戟十萬,薪菜之靡日虛十里之衍〔一〕。頓戟一譟,而靡幣〔二〕之用日去千金之積。久之,且何以待〔三〕之?
管子對曰:粟賈平四十,則金賈四千〔四〕。粟賈釜四十,則鍾四百也,十鍾四千也,二十鍾者為學云:粟米薪菜不能相贍。皆薪菜連文,薪以造飯,菜以佐餐也。張說非。倳戟解已見上文。靡,猶言消耗。
〔二〕丁士涵云:幣者敝之假字。《說文》:敝,帗也。一曰敗衣也。《輕重乙篇》曰:器以時靡幣。張佩綸云:靡幣當作靡敝。《禮記.少儀》:國家靡敝。此言養兵則有薪樵之費,用兵則有轉饟之費。元材案:頓戟解已見《地數篇》。靡幣當作靡敝,張說是也。靡敝亦漢人常用語。《
漢書.主父偃傳》:靡敝中國。又云:使邊境之民靡敝愁苦。又云:百姓靡敝。又《嚴安傳》:靡敝國家。又《鹽鐵論.伐功篇》云:未見種蠡之功,而見靡弊之效。顏師古注《嚴安傳》云:靡,散也。音縻。《鹽鐵論.刺復篇》文學云:軍旅相望,甲士糜弊。糜弊即靡弊,猶言消耗。
〔三〕元材案:待即上文民無以待之之待,備也。此蓋言十萬甲兵每日所消耗之薪菜,可以使寬達十里之地變為平虛。每日所消耗之器財,可以使千金之積化為烏有。曠日持久,國用難繼,故問備之之策。又案《管子.參患篇》云:故一期之師,十年之蓄積殫。一戰之費,累代之功盡。又《孫子.作戰篇》云: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里之師舉矣。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又《用間篇》云:興師十萬,出兵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意義均與此同。如此大規模之戰爭,決非秦漢以前春秋時代所能有也。
〔四〕豬飼彥博云:平當依下文作釜。則字衍。王引之云:粟賈平四十則金賈四千,當作粟賈平,釜四十,金賈四千。言今之粟賈平,每粟一釜,其賈四十錢。金賈每一金(
《孟子.公孫丑》趙注曰:古者以一鎰為一金。鎰,二十兩也。)四千錢。二者皆當時之賈也。下文粟賈釜四十則鍾四百也,十鍾四千也,二十鍾者為言金之平賈萬也,下文即曰:君請使與正籍者皆以幣還於金,吾至四萬,此一為四矣。吾非埏埴搖鑪櫜而立黃金也,今黃金之重一為四者,數也。在同一篇中,金既可由一萬變至四萬,則此處之金賈四千,正合《地數篇》所謂先王高下其中幣而制下上之用(《揆度》及《輕重乙》略同)之原則。且本書各篇中所有數字,大抵皆著者隨意假設,作為說明其所謂一可為十,十可為百之輕重之筴之用,非謂當日確有如此事實也。安井氏不明此理,妄肆指摘,徒見其所見之狹而已!
〔六〕元材案:粟重而黃金輕二句解已見《乘馬數篇》。衡,平也。兩者不衡立,即《國蓄篇》兩者為敵則不俱平之意,即今語所謂互為反比例者也。《管子.權修篇》云:金與粟爭貴。義與此同。
〔七〕元材案:發號出令四字又四見《輕重己篇》,即發號施令之意,乃漢人通用語。《淮南子.本經篇》云:發號施令,天下莫不從風。《漢書.王莽傳》發號施令四字凡兩見。是其證。故發號出令曰一農之事有二十金之筴當作一句讀。曰為而字之誤。謂一農之事所以能由中二金之財而變為有二十金之筴者,乃重粟之價,釜四百之結果,亦即發號出令之結果。非由地之有廣狹,國之有貧富也。細繹全文,著者之意蓋謂上述戰費問題,在金價高於粟價情況之下,勢將無法解決。但如能發號出令,將釜四十之粟價提高至釜四百,則一農之事亦可隨之由中二金之財提高至有二十金之筴,而戰費自無不足之虞矣。此與晁錯《
請貴粟疏》所謂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用意正同。惟晁錯以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為賞罰,即在於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此處則僅言重粟之賈釜四百,而未說明其重之之法。實則重之之法,本書各篇已述之甚詳。如《巨(筴)乘馬篇》之廩穀州里,則國穀之重再什倍,《山國軌篇》之高田以時撫於主上,則國穀坐長加十,及三壤已撫,而國穀再什倍,《山權數篇》之以綪?夜石之幣守五穀而國穀之重什倍異日,《山至數篇》之一國穀貲在上,國穀十倍,《地數篇》之武王立重泉之戍而國穀二十倍,及本篇上文之朝吾國之豪,使其有五穀菽粟者勿敢左右,而國粟之賈坐長而四十倍,皆其例也。張佩綸不從全書著眼,乃謂此言養兵有薪樵之費,用兵有轉饟之費,疑管子之對不應迂闊若此。當別有一節而今脫去。其下節則意欲節省軍士之賞,而管子又明其不可,義始完足者,失之遠矣!
管子曰:湩然擊鼓,士忿怒。鎗然擊金〔一〕,士帥然。筴桐鼓從之〔二〕,輿死扶傷〔三〕,爭進而無止。口滿用,手滿錢〔四〕,非大父母之仇也〔五〕,重祿重賞之所使也。故軒冕立於朝〔六〕,爵祿不隨,臣不為忠。中軍〔七〕行戰,委予之賞不隨〔申軍猶遣軍、發軍。後人習見中軍,故改申為中耳。元材案:中軍行戰與軒冕立於朝互為對文。軒冕指國君,中軍指主將。若作申軍,則全句無主詞矣。古代軍制,多分兵為中、左、右三軍,中軍為發號施令之所,主帥自將之。《左桓五年傳》:王以諸侯伐鄭,王為中軍,虢公林父將右軍,周公黑肩將左軍。即其證。許說非是,尹說得之。
〔皮,解已見《揆度篇》。●,尹注云:他臥切,落毛也。何如璋云:●與毻同。《博雅》:解也。謂鳥獸解毛羽也。郭璞《江賦》產毻積羽,往來勃碣,注:毻音唾,落毛也。與●同。以落毛之皮為衣服,故曰●服,猶《書.禹貢》之言島夷皮服矣。
〔五〕元材案:禺氏解已見《國蓄篇》。白璧即玉,所謂禺氏之玉者也。
〔六〕孫星衍云:崑崙之虛,《御覽》八百九引無之字。《爾雅》有崑崙虛之璆琳琅玕焉,又云河出崑崙●。此不宜有之字。元材案:《山海經.海內西經》亦有海內崑崙之虛語,與此同,不必刪。璆琳、琅玕皆玉名。《書.禹貢》云:
厥貢惟球琳琅玕。《注》云:石而似玉。《疏》云:石而似珠。《鹽鐵論.力耕篇》文學云:美玉珊瑚出於昆山。又《通有篇》文學云:而昆山之玉不至。是也。
〔七〕張佩綸云:辟、譬通。《大學.鄭注》:辟猶喻也。言一珠一皮如千金。元材案:辟當讀如上文不避吳越之避。言一珠一皮價值之貴,可使千金為之退讓也。張氏說非。
〔八〕陳奐云:容金而金,上金字疑誤。丁士涵云:而金當作千金。元材案:此語顯有訛誤,不可?解。
〔九〕元材案:掖同腋。
〔一0〕元材案:主謂主要特產,即上述文皮白璧等是。此言四方之國皆各有其所寶貴之特產,如欲使其朝服,即當利用此等特產作為與各該國互相交換之媒介。否則遠近無以相因,而國交亦不可得而睦矣。
管子輕重十四──輕重乙
第 109 章
恋耽美
第 109 章
〔一二〕元材案:革即《禮記.中庸篇》衽金革之革,注云:
革,甲冑之屬。待即上文民無以待之之待,備也。又案無籍於民,乃本書各篇所述管子理財之重要方針。此處忽又作為管子發問口氣,一似管子本不贊成無籍主義也者。蓋著者只是要用問答體,反復說明其在財政經濟上之主張,初不計此問者及答者之究為何人也。且著者之意,為欲加強其所謂無籍主義之信心,故特捏造一所謂輕重之家之癸乙,並極力抬高其身價,使人人皆知管子亦不敢與之並肩而言。此與《莊子》書中常以黃帝堯舜及孔子與其所捏造之所謂真人、神人、聖人、至人等互相問答者同屬於所謂寓言十九,重言十七之範疇,凡以使其所主張之理論,取得更有威信之效果而已。
〔一三〕安井衡云:好,孔也。紂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蓋古謂有智慮者,心有孔竅也。張佩綸云:《釋名》:好,巧也。如巧者之造物,無不皆善,人巧之也。郭沫若云:好心二字舊未得其解。下文以有餘富,無餘乘者責之卿諸侯,足其所,不賂其游者責之命大夫釋明好心。其旨在分散卿大夫與附庸諸侯之聚財。准此,則好當訓為空。《爾雅.釋器》: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好乃環璧等之中孔。是則好心即空其中心之意。卿大夫與附庸諸侯在國內居心腹地,務使其財不蓄聚,以妨坐大。直說不便,故為此好心之隱語耳。元材案:以上三說皆非。好心即慈善心腸,猶言同情心,亦即《孟子》所謂惻隱之心或不忍人之心。蓋指封建社會之舊道德觀念,如仁義、孝悌等而言。本書中有不少篇提出此種方案,例如《山權數篇》所謂高仁慈孝,《輕重丁篇》所謂
召城陽大夫而請之,所謂表稱貸之家,蓋皆不切實際之幻想。在以私有財產制度為基礎之階級社會中,欲憑一紙之命令,使富有者發出同情心,自願將剝削而來之財產,無條件分於別人,豈非痴人說夢?然此等幻想之提出,實亦有其歷史背景,說詳《輕重丁篇》。
〔一四〕豬飼彥博云:卿諸侯、令大夫,蓋戰國之爵也。張佩綸云:卿諸侯無義,當作諸卿族。侯、族形近而訛。令大夫即命大夫之義。許維遹說同。郭沫若云:張、許說均非。文正宜以卿諸侯斷句。《輕重乙篇》亦見卿諸侯令大夫之名。俞樾謂卿諸侯為大國之孤。余疑卿與諸侯為二。諸侯者附庸諸國之君長也。《陳侯因●敦》朝問諸侯,知齊國實領有群小諸侯。卿乃內臣,諸侯乃外臣,責令先內而後外。元材案:《呂氏春秋.孟春紀》: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還乃賞卿諸侯大夫於朝。(《孟夏》、《孟秋》、《孟冬》各紀均有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語)則卿諸侯者謂九卿及諸侯也。郭說卿與諸侯為二,甚是,但此為秦統一以後之官制,與春秋之齊國無關。此謂家有餘富者,必使其有餘乘,否則責使卿諸侯補而足之,以免此餘富之囤積與凍結。張、許及俞氏說皆失之。
〔一五〕豬飼彥博云:足其所不賂其游者,謂獨足其家而不通財於交游也。張佩綸云:《說文》:賂,遺也。游即上文之游財。令大夫即命大夫之義。郭沫若云:謂有財不以分人,即自得其所而不顧交游。元材案:所即上文以其家習其所也之所。所字之含義,隨上下文而不同,說已詳《地數篇》。此處所字,與《輕重乙篇》家足其所者不從聖人同一意義。足其所即足於財。游者即《管子.問篇》國子弟之游於外者幾何人及外人來游在大夫之家者幾何人之游者。此處當亦兼指游於外及外人來游之兩種人而言。賂,安井衡云:以財與人曰賂。此蓋謂有游於外或外人來游者,則責使令大夫以己財分而予之。此與上文有餘富無餘乘者責之卿諸侯皆有散其財物,使萬人得受其流之作用。《侈靡篇》所謂富者靡之,貧者為之者也。
〔一六〕安井衡云:穀、幣、財為三准。從輕重而環之為同筴。尹桐陽云:三准者,一調高下,二分并財,三散積聚也。郭沫若云:三准當即萬物通,萬物運,萬物賤。上文云:夫好心則萬物通,萬物通則萬物運,萬物運則萬物賤,萬物賤則萬物可因。欲使有無相通,貨物流入市場,物價下跌,必須有所准據。而所准據則惟此好心之一筴耳,故曰三准同筴。元材案:尹說是,安井及郭說非也。此蓋總承上文而言。調高下為一准,分并財為一准,散積聚又為一准。准雖有三,而其行事則一好心而已矣,故曰三准同筴也。
〔一七〕元材案:申即《漢書.文紀》申教令之申,顏師古注云:申謂約束之。此三句又見《輕重乙篇》,惟申作辟,抗作引,民作施。說詳彼篇。
桓公問於管子曰:今倳戟十萬,薪菜之靡日虛十里之衍〔一〕。頓戟一譟,而靡幣〔二〕之用日去千金之積。久之,且何以待〔三〕之?
管子對曰:粟賈平四十,則金賈四千〔四〕。粟賈釜四十,則鍾四百也,十鍾四千也,二十鍾者為學云:粟米薪菜不能相贍。皆薪菜連文,薪以造飯,菜以佐餐也。張說非。倳戟解已見上文。靡,猶言消耗。
〔二〕丁士涵云:幣者敝之假字。《說文》:敝,帗也。一曰敗衣也。《輕重乙篇》曰:器以時靡幣。張佩綸云:靡幣當作靡敝。《禮記.少儀》:國家靡敝。此言養兵則有薪樵之費,用兵則有轉饟之費。元材案:頓戟解已見《地數篇》。靡幣當作靡敝,張說是也。靡敝亦漢人常用語。《
漢書.主父偃傳》:靡敝中國。又云:使邊境之民靡敝愁苦。又云:百姓靡敝。又《嚴安傳》:靡敝國家。又《鹽鐵論.伐功篇》云:未見種蠡之功,而見靡弊之效。顏師古注《嚴安傳》云:靡,散也。音縻。《鹽鐵論.刺復篇》文學云:軍旅相望,甲士糜弊。糜弊即靡弊,猶言消耗。
〔三〕元材案:待即上文民無以待之之待,備也。此蓋言十萬甲兵每日所消耗之薪菜,可以使寬達十里之地變為平虛。每日所消耗之器財,可以使千金之積化為烏有。曠日持久,國用難繼,故問備之之策。又案《管子.參患篇》云:故一期之師,十年之蓄積殫。一戰之費,累代之功盡。又《孫子.作戰篇》云: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里之師舉矣。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又《用間篇》云:興師十萬,出兵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意義均與此同。如此大規模之戰爭,決非秦漢以前春秋時代所能有也。
〔四〕豬飼彥博云:平當依下文作釜。則字衍。王引之云:粟賈平四十則金賈四千,當作粟賈平,釜四十,金賈四千。言今之粟賈平,每粟一釜,其賈四十錢。金賈每一金(
《孟子.公孫丑》趙注曰:古者以一鎰為一金。鎰,二十兩也。)四千錢。二者皆當時之賈也。下文粟賈釜四十則鍾四百也,十鍾四千也,二十鍾者為言金之平賈萬也,下文即曰:君請使與正籍者皆以幣還於金,吾至四萬,此一為四矣。吾非埏埴搖鑪櫜而立黃金也,今黃金之重一為四者,數也。在同一篇中,金既可由一萬變至四萬,則此處之金賈四千,正合《地數篇》所謂先王高下其中幣而制下上之用(《揆度》及《輕重乙》略同)之原則。且本書各篇中所有數字,大抵皆著者隨意假設,作為說明其所謂一可為十,十可為百之輕重之筴之用,非謂當日確有如此事實也。安井氏不明此理,妄肆指摘,徒見其所見之狹而已!
〔六〕元材案:粟重而黃金輕二句解已見《乘馬數篇》。衡,平也。兩者不衡立,即《國蓄篇》兩者為敵則不俱平之意,即今語所謂互為反比例者也。《管子.權修篇》云:金與粟爭貴。義與此同。
〔七〕元材案:發號出令四字又四見《輕重己篇》,即發號施令之意,乃漢人通用語。《淮南子.本經篇》云:發號施令,天下莫不從風。《漢書.王莽傳》發號施令四字凡兩見。是其證。故發號出令曰一農之事有二十金之筴當作一句讀。曰為而字之誤。謂一農之事所以能由中二金之財而變為有二十金之筴者,乃重粟之價,釜四百之結果,亦即發號出令之結果。非由地之有廣狹,國之有貧富也。細繹全文,著者之意蓋謂上述戰費問題,在金價高於粟價情況之下,勢將無法解決。但如能發號出令,將釜四十之粟價提高至釜四百,則一農之事亦可隨之由中二金之財提高至有二十金之筴,而戰費自無不足之虞矣。此與晁錯《
請貴粟疏》所謂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用意正同。惟晁錯以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為賞罰,即在於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此處則僅言重粟之賈釜四百,而未說明其重之之法。實則重之之法,本書各篇已述之甚詳。如《巨(筴)乘馬篇》之廩穀州里,則國穀之重再什倍,《山國軌篇》之高田以時撫於主上,則國穀坐長加十,及三壤已撫,而國穀再什倍,《山權數篇》之以綪?夜石之幣守五穀而國穀之重什倍異日,《山至數篇》之一國穀貲在上,國穀十倍,《地數篇》之武王立重泉之戍而國穀二十倍,及本篇上文之朝吾國之豪,使其有五穀菽粟者勿敢左右,而國粟之賈坐長而四十倍,皆其例也。張佩綸不從全書著眼,乃謂此言養兵有薪樵之費,用兵有轉饟之費,疑管子之對不應迂闊若此。當別有一節而今脫去。其下節則意欲節省軍士之賞,而管子又明其不可,義始完足者,失之遠矣!
管子曰:湩然擊鼓,士忿怒。鎗然擊金〔一〕,士帥然。筴桐鼓從之〔二〕,輿死扶傷〔三〕,爭進而無止。口滿用,手滿錢〔四〕,非大父母之仇也〔五〕,重祿重賞之所使也。故軒冕立於朝〔六〕,爵祿不隨,臣不為忠。中軍〔七〕行戰,委予之賞不隨〔申軍猶遣軍、發軍。後人習見中軍,故改申為中耳。元材案:中軍行戰與軒冕立於朝互為對文。軒冕指國君,中軍指主將。若作申軍,則全句無主詞矣。古代軍制,多分兵為中、左、右三軍,中軍為發號施令之所,主帥自將之。《左桓五年傳》:王以諸侯伐鄭,王為中軍,虢公林父將右軍,周公黑肩將左軍。即其證。許說非是,尹說得之。
〔皮,解已見《揆度篇》。●,尹注云:他臥切,落毛也。何如璋云:●與毻同。《博雅》:解也。謂鳥獸解毛羽也。郭璞《江賦》產毻積羽,往來勃碣,注:毻音唾,落毛也。與●同。以落毛之皮為衣服,故曰●服,猶《書.禹貢》之言島夷皮服矣。
〔五〕元材案:禺氏解已見《國蓄篇》。白璧即玉,所謂禺氏之玉者也。
〔六〕孫星衍云:崑崙之虛,《御覽》八百九引無之字。《爾雅》有崑崙虛之璆琳琅玕焉,又云河出崑崙●。此不宜有之字。元材案:《山海經.海內西經》亦有海內崑崙之虛語,與此同,不必刪。璆琳、琅玕皆玉名。《書.禹貢》云:
厥貢惟球琳琅玕。《注》云:石而似玉。《疏》云:石而似珠。《鹽鐵論.力耕篇》文學云:美玉珊瑚出於昆山。又《通有篇》文學云:而昆山之玉不至。是也。
〔七〕張佩綸云:辟、譬通。《大學.鄭注》:辟猶喻也。言一珠一皮如千金。元材案:辟當讀如上文不避吳越之避。言一珠一皮價值之貴,可使千金為之退讓也。張氏說非。
〔八〕陳奐云:容金而金,上金字疑誤。丁士涵云:而金當作千金。元材案:此語顯有訛誤,不可?解。
〔九〕元材案:掖同腋。
〔一0〕元材案:主謂主要特產,即上述文皮白璧等是。此言四方之國皆各有其所寶貴之特產,如欲使其朝服,即當利用此等特產作為與各該國互相交換之媒介。否則遠近無以相因,而國交亦不可得而睦矣。
管子輕重十四──輕重乙
第 109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