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娘家 作者:璇源
第 21 章
在幽州,辣椒和番薯一样,是刚刚传进来不久的新鲜事物。虽然有不少农家都或多或少种植着些辣椒,但也只是做菜的时候放少许调个味儿。所以刚开始看到这盆加了不少辣椒的干煸肥肠时,谁都没敢下筷子,都主攻其他三盆。不过由于其他的菜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也就有人大胆尝试了一把。
哇,好辣!不过等那股辣劲儿过去了,萦绕在舌尖的是厚重的香气,这让极少能吃到荤菜的人特别解馋,于是再也停不下口。众人看到他的馋样都很好奇,纷纷下手,结果一盆干煸肥肠很快就见了底。
“阿华他爹,这菜真是用猪大肠做的吗?咋一点儿味儿都没有?小五他娘以前也给我做过,味儿实在太大,下不了口啊!”姜武在听说这菜竟然是用人人嫌弃的猪大肠做的,怎么也不敢相信。
“是真的,这是用俺外孙女她师父教的法子做的。”这时见到杨氏她们把肚肺汤面端了上来,接着说道:“你看,这肚肺汤面也是用猪下水做的,味道可好了!来来来,乡亲们赶紧趁热吃呀!”
果然刚刚端上来的肚肺汤面,汤汁浓厚味醇,面条爽滑可口。
“咦?你家外孙女真有能耐呀!能把粗粮做的面条都煮的这么劲道。”姜武觉得这面条有一股豆香,仔细一看微微发黄,才发现爽滑可口的面条竟然是用粗粮做的。
“这是三和面面条,是用白面、黄豆面和玉米面拌在一起做的。”姜老爷子解释道,接着又笑吟吟问道:“大伙儿吃着可还成?明儿呀,咱们家做的就是这肚肺汤面生意。”
“这么好吃的面,得多少钱一碗哪?”一个乡亲问道。
“白面面条四文钱一碗,三和面面条三文钱一碗,也可以单买面汤,一文钱一碗。”姜老爷子笑道。
原本大家商量好的,白面面条卖三文钱一碗的。可今天赵永忠爷儿俩去镇上时,找了一个路边生意颇好的面摊儿吃晌午饭。这面摊儿卖两种面:纯白面面条和掺着玉米面的白面面条,分别卖四文钱和三文钱一碗。赵四娘尝了尝他们家的面汤,虽说也是用的骨头汤,但是味道已经很淡很淡,口感也不是特别好,但他们家还是生意火爆。
赵四娘寻思,自家铺子并不打算把白面面条当做主打商品,以后是要隆重推出番薯面条的,何不把白面面条的售价定得高一点,从而凸显出番薯面条的实惠。至于这三和面则是受到那个面铺的启发,回想起前世吃过的三和牛肉面,觉得三和面好吃又耐饥很适合在码头附近卖,不如自家铺子也增加这一款好了。回家一说,家里人都表示赞同。当然了,赵四娘是绝对不会承认,她要求抬高面条售价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自个儿心里不服气,凭什么她的面条比别人好吃得多,却卖不上价!
乡亲们听了姜老爷子的介绍,心想,白面面条他们是舍不得吃的,这三和面面条倒是可以考虑,这么大一碗面条抵得上两个窝窝头,外面窝窝头也要卖一文钱一个,再配上一碗可以尝到肉味的汤,三文钱不贵。不过最令他们心动的是可以单买面汤,只要一文钱呀!可以买回去当肉菜,给吃不上肉的孩子们解解馋呀!
“这面汤真的只要一文钱?”一个乡亲有些不敢相信。
“没错!刚刚给大伙儿尝的干煸肥肠也是一文钱一小碟!”姜老爷子朗声道。
乡亲们登时眼前一亮,这肥肠不但好吃,而且油水十足,一文钱一小碟太值了!
“对了,咱们家还带着卖豆腐。原先一斤豆腐卖两文钱,明儿开张大吉,只收半价,一文钱一斤!乡亲们可一定得来捧个场啊!”姜老爷子拜托道。
乡亲们都知道豆腐卖两文钱一斤,而且还得到镇上去才能买得到。他们中有好几个,家里已经好久没吃上豆腐了。既然明天豆腐能在村里就买到,而且只要一文钱一斤,那就买一斤回去,他们都是渔民,家里有的是鱼,像姜老爷子家一样烧成鱼头豆腐吃得了!乡亲们中有不少人打定主意,明儿一大早就去姜老爷子家的铺子抢购豆腐。
送走乡亲们之后,两家人又坐在一起合计了一遍明天要注意的事项,这才洗洗睡了。
正文 第二十二章 开张大吉
第二天天刚亮,除了姜华和姜梨花外,包括姜小虎在内所有人都起身了。大家把昨晚剩下的饭菜当做早饭草草吃完,就开始干活儿了。
姜老爷子、姜小虎和赵永忠父子三人,负责把桌椅板凳和锅碗瓢盆这些家伙事儿分别搬上两辆手推车,运到铺子里去布置。
原本姜家只有一辆运鱼的小手推车,这车运些锅碗瓢盆这种小物件还成,运桌椅板凳这些大家伙就不行了。虽然姜老爷子和赵永忠都说实在不行,哪怕自个儿辛苦些扛过去也成,就不用买新车了。可赵四娘考虑再三,还是坚持让姜老爷子在订购桌椅板凳的时候,把大手推车也给买了回来。开吃食铺子本就辛苦,可不能为了省几个钱就把人给累坏了不是?
姜氏、姜月娥和赵三娘仨人则带着前一天泡好的黄豆去公用石磨那儿磨豆浆。
赵四娘就开始和杨氏一起和面。她打算把面和好后带去铺子,客人要是点面,就可以直接开始拉面或是擀面。
她俩刚把面和好,姜氏就提着一桶豆浆进来了。于是她们便开始做豆腐脑和豆腐。
为了吸引客人上门,她们家铺子在第一天推出了半价豆腐,估计会有不少人上门来买,所以决定今天多做点。因此赵四娘把在锅里炖了一晚上的肚肺汤盛进木桶里,把两个灶台全都空出来做豆腐。
可即使是两个灶台火力全开,由于做豆腐比较费工夫,等到全都做好了,赵永忠和赵三郎已经从铺子里回来,站在一旁等候多时了。
接着大家就把足足装了两桶的肚肺汤和一桶豆腐脑,以及三板豆腐一起搬上手推车,让赵永忠父子拉去了铺子里。赵四娘和姜月娥也随车同去。
到了面铺的时候,赵四娘看到官道上已经有不少人在走动,发现这儿新搭了一个草棚,时不时有人停下来往里张望。
和姜家一样,面铺里也安着两个灶台。于是赵四娘立即让赵永忠把肚肺汤倒进一个锅里继续炖,让赵三郎把另一个锅也烧热,将昨晚就已经卤好的肥肠倒进锅里干煸。
一时间面铺附近飘满了让人垂涎欲滴的干香,引来不少路人驻足观望。
一会儿工夫,肥肠就炒好了。赵四娘将它盛起后,把锅刷干净,再往里倒上大半锅清水,让赵三郎接着烧。
这时肚肺汤已经重新烧开,赵四娘掀开锅盖,一股浓郁的香气顿时从锅里飘了出去,伴着刚才的干香,更是诱人,已经有不少人围在面铺门口,询问他们家在做什么吃食这么香。
“咱们家开的是面铺,刚刚大家闻到的是咱家的面汤和现炒的干煸肥肠。大伙儿要不要进来尝一尝?”姜老爷子笑道。
虽然味道很香,可大家只是围观却没有人真正掏钱买,姜老爷子心里有些着急了。
“各位叔叔伯伯,虽说咱家的白面面条四文钱一碗,三和面面条三文钱一碗,可咱家的面汤能单卖的,和这干煸肥肠一样,都只卖一文钱一份儿,包您吃了一会还想吃第二回!”只见赵四娘一边笑吟吟说着,一边用托盘托起一碗肚肺汤和一碟干煸肥肠展示给众人看。
众人见碗里的汤色泽纯白,衬着翠绿的青蒜花,甚是诱人;碟子里的肥肠泛着油光,肉香扑鼻,更是令人食指大动。
“这些真的只要一文钱一份儿?”一个背上背着竹篓的中年汉子问道。
赵四娘见他手上还牵着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那孩子像扭糖似的缠在那汉子身上,正嚷着要吃肉。
“当然了!叔叔,您带着孩子走了这么长的路也累了吧?赶紧进咱家铺子歇歇脚,喝口咱家的面汤解解乏!”赵四娘笑着招呼道。
“成!那就来一碗面汤和一碟子这个啥肥肠!”那汉子往赵四娘的托盘里放了两文钱,领着孩子进了铺子。
赵四娘直接就将托盘里的汤和菜,送到那汉子坐着的桌子上。
其他人见两文钱真的能吃到这样的好汤和好菜,也纷纷掏钱出来。他们中间,有两样都要的,也有只要一样的。
这时喝着面汤的人忽然惊喜地发现,汤里居然有肉,尝着不像猪肉,嚼着却比猪肉还要香,大呼好吃。
有了这样的活招牌,铺子里的生意自然更好了,不一会儿,面铺的座位就满了大半。
“咦?阿华他爹,你家生意这么好呀?那豆腐还有吗?”一个手上端着只碗的的老妇人问道。
正忙着收钱的姜老爷子转头一看,原来是同村张大贵的娘亲刘氏。她的儿子张大贵就是昨天帮着搭草棚的人之中的一个。
“有!有!”姜老爷子忙笑道,转过身打算喊赵四娘去给刘氏切豆腐,这才发现赵四娘正在给客人擀三和面面条。
再看赵永忠正忙着给客人打汤打菜,赵三郎和赵四郎兄弟俩一个负责跑堂,一个负责收拾桌子,也忙得不亦乐乎。就连最小的姜小虎也坐在灶台后面看着两个灶。
没法子,负责收钱的姜老爷子只得亲自出马。他从刘氏手中接过碗,飞快地跑到放豆腐的案边,这时他才惊喜地发现,未雨绸缪的赵四娘已经把一板豆腐切成了十六块,于是他拿起一块,装好之后又把碗递给了刘氏。
第 21 章
恋耽美
第 21 章
在幽州,辣椒和番薯一样,是刚刚传进来不久的新鲜事物。虽然有不少农家都或多或少种植着些辣椒,但也只是做菜的时候放少许调个味儿。所以刚开始看到这盆加了不少辣椒的干煸肥肠时,谁都没敢下筷子,都主攻其他三盆。不过由于其他的菜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也就有人大胆尝试了一把。
哇,好辣!不过等那股辣劲儿过去了,萦绕在舌尖的是厚重的香气,这让极少能吃到荤菜的人特别解馋,于是再也停不下口。众人看到他的馋样都很好奇,纷纷下手,结果一盆干煸肥肠很快就见了底。
“阿华他爹,这菜真是用猪大肠做的吗?咋一点儿味儿都没有?小五他娘以前也给我做过,味儿实在太大,下不了口啊!”姜武在听说这菜竟然是用人人嫌弃的猪大肠做的,怎么也不敢相信。
“是真的,这是用俺外孙女她师父教的法子做的。”这时见到杨氏她们把肚肺汤面端了上来,接着说道:“你看,这肚肺汤面也是用猪下水做的,味道可好了!来来来,乡亲们赶紧趁热吃呀!”
果然刚刚端上来的肚肺汤面,汤汁浓厚味醇,面条爽滑可口。
“咦?你家外孙女真有能耐呀!能把粗粮做的面条都煮的这么劲道。”姜武觉得这面条有一股豆香,仔细一看微微发黄,才发现爽滑可口的面条竟然是用粗粮做的。
“这是三和面面条,是用白面、黄豆面和玉米面拌在一起做的。”姜老爷子解释道,接着又笑吟吟问道:“大伙儿吃着可还成?明儿呀,咱们家做的就是这肚肺汤面生意。”
“这么好吃的面,得多少钱一碗哪?”一个乡亲问道。
“白面面条四文钱一碗,三和面面条三文钱一碗,也可以单买面汤,一文钱一碗。”姜老爷子笑道。
原本大家商量好的,白面面条卖三文钱一碗的。可今天赵永忠爷儿俩去镇上时,找了一个路边生意颇好的面摊儿吃晌午饭。这面摊儿卖两种面:纯白面面条和掺着玉米面的白面面条,分别卖四文钱和三文钱一碗。赵四娘尝了尝他们家的面汤,虽说也是用的骨头汤,但是味道已经很淡很淡,口感也不是特别好,但他们家还是生意火爆。
赵四娘寻思,自家铺子并不打算把白面面条当做主打商品,以后是要隆重推出番薯面条的,何不把白面面条的售价定得高一点,从而凸显出番薯面条的实惠。至于这三和面则是受到那个面铺的启发,回想起前世吃过的三和牛肉面,觉得三和面好吃又耐饥很适合在码头附近卖,不如自家铺子也增加这一款好了。回家一说,家里人都表示赞同。当然了,赵四娘是绝对不会承认,她要求抬高面条售价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自个儿心里不服气,凭什么她的面条比别人好吃得多,却卖不上价!
乡亲们听了姜老爷子的介绍,心想,白面面条他们是舍不得吃的,这三和面面条倒是可以考虑,这么大一碗面条抵得上两个窝窝头,外面窝窝头也要卖一文钱一个,再配上一碗可以尝到肉味的汤,三文钱不贵。不过最令他们心动的是可以单买面汤,只要一文钱呀!可以买回去当肉菜,给吃不上肉的孩子们解解馋呀!
“这面汤真的只要一文钱?”一个乡亲有些不敢相信。
“没错!刚刚给大伙儿尝的干煸肥肠也是一文钱一小碟!”姜老爷子朗声道。
乡亲们登时眼前一亮,这肥肠不但好吃,而且油水十足,一文钱一小碟太值了!
“对了,咱们家还带着卖豆腐。原先一斤豆腐卖两文钱,明儿开张大吉,只收半价,一文钱一斤!乡亲们可一定得来捧个场啊!”姜老爷子拜托道。
乡亲们都知道豆腐卖两文钱一斤,而且还得到镇上去才能买得到。他们中有好几个,家里已经好久没吃上豆腐了。既然明天豆腐能在村里就买到,而且只要一文钱一斤,那就买一斤回去,他们都是渔民,家里有的是鱼,像姜老爷子家一样烧成鱼头豆腐吃得了!乡亲们中有不少人打定主意,明儿一大早就去姜老爷子家的铺子抢购豆腐。
送走乡亲们之后,两家人又坐在一起合计了一遍明天要注意的事项,这才洗洗睡了。
正文 第二十二章 开张大吉
第二天天刚亮,除了姜华和姜梨花外,包括姜小虎在内所有人都起身了。大家把昨晚剩下的饭菜当做早饭草草吃完,就开始干活儿了。
姜老爷子、姜小虎和赵永忠父子三人,负责把桌椅板凳和锅碗瓢盆这些家伙事儿分别搬上两辆手推车,运到铺子里去布置。
原本姜家只有一辆运鱼的小手推车,这车运些锅碗瓢盆这种小物件还成,运桌椅板凳这些大家伙就不行了。虽然姜老爷子和赵永忠都说实在不行,哪怕自个儿辛苦些扛过去也成,就不用买新车了。可赵四娘考虑再三,还是坚持让姜老爷子在订购桌椅板凳的时候,把大手推车也给买了回来。开吃食铺子本就辛苦,可不能为了省几个钱就把人给累坏了不是?
姜氏、姜月娥和赵三娘仨人则带着前一天泡好的黄豆去公用石磨那儿磨豆浆。
赵四娘就开始和杨氏一起和面。她打算把面和好后带去铺子,客人要是点面,就可以直接开始拉面或是擀面。
她俩刚把面和好,姜氏就提着一桶豆浆进来了。于是她们便开始做豆腐脑和豆腐。
为了吸引客人上门,她们家铺子在第一天推出了半价豆腐,估计会有不少人上门来买,所以决定今天多做点。因此赵四娘把在锅里炖了一晚上的肚肺汤盛进木桶里,把两个灶台全都空出来做豆腐。
可即使是两个灶台火力全开,由于做豆腐比较费工夫,等到全都做好了,赵永忠和赵三郎已经从铺子里回来,站在一旁等候多时了。
接着大家就把足足装了两桶的肚肺汤和一桶豆腐脑,以及三板豆腐一起搬上手推车,让赵永忠父子拉去了铺子里。赵四娘和姜月娥也随车同去。
到了面铺的时候,赵四娘看到官道上已经有不少人在走动,发现这儿新搭了一个草棚,时不时有人停下来往里张望。
和姜家一样,面铺里也安着两个灶台。于是赵四娘立即让赵永忠把肚肺汤倒进一个锅里继续炖,让赵三郎把另一个锅也烧热,将昨晚就已经卤好的肥肠倒进锅里干煸。
一时间面铺附近飘满了让人垂涎欲滴的干香,引来不少路人驻足观望。
一会儿工夫,肥肠就炒好了。赵四娘将它盛起后,把锅刷干净,再往里倒上大半锅清水,让赵三郎接着烧。
这时肚肺汤已经重新烧开,赵四娘掀开锅盖,一股浓郁的香气顿时从锅里飘了出去,伴着刚才的干香,更是诱人,已经有不少人围在面铺门口,询问他们家在做什么吃食这么香。
“咱们家开的是面铺,刚刚大家闻到的是咱家的面汤和现炒的干煸肥肠。大伙儿要不要进来尝一尝?”姜老爷子笑道。
虽然味道很香,可大家只是围观却没有人真正掏钱买,姜老爷子心里有些着急了。
“各位叔叔伯伯,虽说咱家的白面面条四文钱一碗,三和面面条三文钱一碗,可咱家的面汤能单卖的,和这干煸肥肠一样,都只卖一文钱一份儿,包您吃了一会还想吃第二回!”只见赵四娘一边笑吟吟说着,一边用托盘托起一碗肚肺汤和一碟干煸肥肠展示给众人看。
众人见碗里的汤色泽纯白,衬着翠绿的青蒜花,甚是诱人;碟子里的肥肠泛着油光,肉香扑鼻,更是令人食指大动。
“这些真的只要一文钱一份儿?”一个背上背着竹篓的中年汉子问道。
赵四娘见他手上还牵着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那孩子像扭糖似的缠在那汉子身上,正嚷着要吃肉。
“当然了!叔叔,您带着孩子走了这么长的路也累了吧?赶紧进咱家铺子歇歇脚,喝口咱家的面汤解解乏!”赵四娘笑着招呼道。
“成!那就来一碗面汤和一碟子这个啥肥肠!”那汉子往赵四娘的托盘里放了两文钱,领着孩子进了铺子。
赵四娘直接就将托盘里的汤和菜,送到那汉子坐着的桌子上。
其他人见两文钱真的能吃到这样的好汤和好菜,也纷纷掏钱出来。他们中间,有两样都要的,也有只要一样的。
这时喝着面汤的人忽然惊喜地发现,汤里居然有肉,尝着不像猪肉,嚼着却比猪肉还要香,大呼好吃。
有了这样的活招牌,铺子里的生意自然更好了,不一会儿,面铺的座位就满了大半。
“咦?阿华他爹,你家生意这么好呀?那豆腐还有吗?”一个手上端着只碗的的老妇人问道。
正忙着收钱的姜老爷子转头一看,原来是同村张大贵的娘亲刘氏。她的儿子张大贵就是昨天帮着搭草棚的人之中的一个。
“有!有!”姜老爷子忙笑道,转过身打算喊赵四娘去给刘氏切豆腐,这才发现赵四娘正在给客人擀三和面面条。
再看赵永忠正忙着给客人打汤打菜,赵三郎和赵四郎兄弟俩一个负责跑堂,一个负责收拾桌子,也忙得不亦乐乎。就连最小的姜小虎也坐在灶台后面看着两个灶。
没法子,负责收钱的姜老爷子只得亲自出马。他从刘氏手中接过碗,飞快地跑到放豆腐的案边,这时他才惊喜地发现,未雨绸缪的赵四娘已经把一板豆腐切成了十六块,于是他拿起一块,装好之后又把碗递给了刘氏。
第 21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