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房 作者:格子里的夜晚
第 7 章
★数码摄影入门之九光的方向
现在就光的方向做具体的分类。所有的光都具有方向性,这个概念容易理解。根据光源与被摄主体和摄像机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置,可以将光线分为顺光、逆光、侧光三种基本的类型;而根据三者纵向的相对位置,又可分为顶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四种光线。
1、顺光
相机与光源在同一方向上,正对着被摄主体,使其朝向镜头的面容易得到足够的光线,可以使拍摄物体更加清晰。根据光线的角度不同,顺光又可分为正顺光和侧顺光两种。
正顺光就是顺着镜头的方向直接照射到被摄主体上的光线。如果光源与相机处在相同的高度,那么,面向摄像机镜头的部分全部能接受到光线,使其没有一点阴影。使用这样的光线拍摄出来的影像,主体对比度会降低,像平面图一样缺乏立体感。在这样的光线下拍摄,其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会使被摄主体失去原有的明暗层次。这里就不给图了,绝大多数的机载闪灯照明下的照片就是这种光线。
而侧顺光就是光线从相机的左边或右边侧面射向被摄主体。在进行拍摄时,侧顺光是使用单光源摄像较理想的光线。多数情况下一般用25°~45°侧顺光来进行照明,即相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和光源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形成的夹角为25°~45°。此时面对相机的被摄主体部分受光,出现了部分投影。这样能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皮肤质感。既保证了被摄主体的亮度,又可以使其明暗对比得当,有了立体感。台湾影楼那种很“靓”的照片大多是这种光线。
2、侧光
侧光的光源是在相机与被摄主体形成的直线的侧面,从侧方照射向到被摄主体上的光线。此时被摄主体正面一半受光线的照射,影子修长,投影明显,立体感很强,对建筑物的雄伟高大很有表现力。但由于明暗对比强烈,不适合表现主体细腻质感的一面。不过许多情况下这种测光可以很好的表现粗糙表面的质感。
3、顶光、俯射光、仰射光
顶光通常是要描出人或物上半部的轮廓,和背景隔离开来。但光线从上方照射在主体的顶部,会使景物平面化,缺乏层次,色彩还效果也差,这种光线很少运用。尤其是在那些“到此一游”的人像片里,正午的照射光线往往会使人物的鼻子下方和眼袋下面出现极重的阴影,非常难看,所以需要表面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特殊情况下顶光运用的好也有成功的范例。
俯射光是这三种光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一般的照明在处理主光时,通常是把光源安排在稍微高于主体、和地面成30°~45°角的位置。这样的光线,不但可以使主体正面得到足够的光照,也有了立体感,而形成的阴影也不会过于明显。不过这种光线很少单独使用,大多是在影棚里与其他辅助光混合使用,如与侧顺光位配合等,会产生很好的效果。还是不给图,大家把自己的婚纱拿出来里面就有不少是广泛使用的,我的图片就不贴了,避免麻烦。
仰射光又叫底光、脚光,也是一种不多见的打光法。将光源置于主体之下向上照射,会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效果。一般电影中使用较多,为了刻画反面人物的阴险可憎,往往会使用很硬的底光。这就不给图了,想要看效果的朋友可以在晚上面对镜子用手电从自己的下巴向上照看看效果。不要用这种方法来吓mm哟!不道德的。
摄影中的逆光我个人认为是最俱表现力的一种光线,但使用上最复杂,难度也最高。
摄影必备常用知识详解(一)
1、什么是全幅单反?全幅单反有何优势?
什么是全幅单反相机?
大家都知道,使用相机摄影都得要有记录影像的感光材料,传统相机的感光材料是胶片,数码相机的感光材料是感光元件(S),感光器面积的大小与35mm胶片面积相比,如果接近或相等,就是全幅规格,采用该规格尺寸的单反相机就是全幅单反相机。
举个例子:传统135相机底片尺寸为36×24mm,佳能EOS-5D数码单反机采用的CMOS尺寸为35.8×23.9mm,接近36×24mm的尺寸。所以,佳能EOS-5D就属于全幅数码单反机。全幅单反机的感光器面积由于与35mm胶片相等或相近,因此所配置的各种镜头的焦距也和传统相机一样。
基于现有的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大尺寸全幅感光元件制造困难,价格昂贵,因此目前大多数数码相机采用的感光元件都不是全幅的,其尺寸介于135相机底片和家用数码感光元件之间,最常见的就是“APS-C”规格。
全幅单反相机的优势
因为35mm胶卷的广泛使用,让36×24mm成为一种规格。在这个规格之下,35mm就成为了我们判定镜头视角的一个标准。例如28mm镜头就可以实现广角,35mm为标准视角而50mm是比较接近人眼的视角等等。不过到了数码时代,数码单反相机上采用的感光器目前更多的是采用非36×24mm尺寸,于是就有了倍率问题。例如,APS-C尺寸,倍率1.5(佳能为1.6);4/3系统,倍率2;适马X3系统,倍率1.7;佳能APS-H尺寸;倍率1.3等。
以佳能EOS400D(APS-C画幅)及一支18-55mm镜头为例,乘以1.6倍率后,相机上镜头等效焦距将会变为28.8-88mm,但如果是全画幅单反搭配18-55mm镜头,其焦距将保持不变。
因此,全画幅的优势显而易见,不仅可以让老镜头物尽其用,还因为感光元件CCD/CMOS面积大,这样一来捕获的光子越多,感光性能越好、信噪比越低。说全画幅单反是未来数码单反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原因也就在此。
相机小贴士:35mm胶卷的来历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德国徕卡公司研制出拍摄35mm电影胶片(36×24mm)相机后,35mm胶卷又叫“徕卡卷”,后来世界各厂生产用于拍摄35mm胶片的照相机越来越多,“徕卡卷”这个名称已不能适应了,于是就按胶卷的宽度改为“35Mm胶片”,直到五十年代之后,为了区分35mm电影胶片和相机用35毫米散装胶卷,在胶卷盒上印有135的代号。后来大家就公认把35mm胶卷称为135胶卷,把用135胶卷的相机称为135相机。
2、什么是镜头的放大倍率?微距摄影的应用
用微距拍摄可以把很普通的东西拍成具有戏剧性的艺术场面。微距特别擅长表现花鸟鱼虫等细小东西的局部,也更能体现出个人在意境、寓意中想表达的含义,而且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在选题、构图、用光方面的创意。因此对于不少摄影入门爱好者来说,拍摄微距照片比较容易上手,而且也能够拍出一些效果不错的小品,稍稍加入后期PhotoShop的加工,就能成为很多人认可的佳作。
微距摄影的目的是力求将主体的细节纤毫毕现的表现出来,把细微的部分巨细无遗的呈现在欣赏者眼前。在微距摄影中,有一个名词是必须要认识的,它就是放大率。因为微距摄影其实就即如放大摄影,所以放大率直接影响著微距拍摄的效果。由于放大率是由底片(或感光元件)表面所得的影像和实物主体大小的比例来定义,故此放大率是以一个比例来表达。由于这缘故,放大率又称为“影像比例”。
平时经常听到镜头能拍到1:1、1:2的微距效果,这些比例便是指镜头的最大放大倍率。左边的数值代表底片上影像的大小,而右边的数值则代表实际被摄物的大小,当镜头能做到1:1的放大率时,即镜头可将被摄物的真实大小完全投射在底片(或感光元件)上。比如:135胶片的面积为24×36mm,若我们使用的镜头能把一个面积同样为24×36mm的主体完整地记录在135胶片上,这支镜头的最大放大率就是1:1。左边的数字越大表示放大倍率越高,2:1的放大倍率就比1:1高;反之,右边的数字越大则放大倍率越低。
举例说明:
如果实物长度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10毫米,则镜头放大倍率1:1;
如果实物长度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5毫米,则镜头放大倍率1:2;
如果实物长度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2毫米,则镜头放大倍率1:5。
某个镜头的最大放大倍率是该镜头在最大焦距(定焦不存在),最近拍摄距离上达到的。我们通常将最大放大倍率在1:4~1:1之间的能够在无限远合焦的摄影镜头称为微距镜头。
3、什么是增距镜?增距镜的缺点和使用事项
什么是增距镜?
增距镜又称望远转换镜或焦距增长器,它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光学器件,由多片光学镜片组成,其作用是增长原有镜头的焦距。由于增距镜是一个呈凹透镜作用的光学系统,所以不能单独成像的,要与呈凸透镜作用的常规镜头一起使用才能得出清晰的物像。
增距镜的倍率有多种,目前最常见的有2倍(俗称增倍镜)、1.4倍和1.7倍,也有少量是3倍和1.6倍的。镜片数一般为四至七片不等。增距镜一边是卡口,与镜头的卡口一样,用于连接到照相机机身上;另一边是卡环,与单反相机机身上的卡环一样,用于连接镜头。使用时,先将单反相机上的镜头卸下来,将增距镜接在机身上,然后再将镜头接在增距镜上,即增距镜在机身与镜头之间。
不同倍率的增距镜可以将原镜头的焦距扩展至不同的范围。如一只2倍的增距镜可将50mm的标准镜头变成100mm的中焦镜头;而1.4倍的只能将它变成70mm的镜头。但是增距镜只能用于50mm以上的镜头,如果与广角镜头合用时,可能会出现遮角现象。接上增距镜后,原镜头上的一些参数是不会改变的,如最近对焦距离。如果原镜头的最短聚焦距离为0.5米,加上增距镜后仍是0.5米,由于焦距增长,所以可以得到更大的影像。
增距镜的缺点
增距镜有一个主要缺点:在加入了增距镜后,焦距增长了的组合镜头最大有效光圈减小了。所减小的规律是将增距镜的倍率乘以原镜头的最大光圈系数,即得出组合镜头的最大光圈系数。如一支70~210/4-5.6的变焦镜头,加入2倍的增距镜后,其组合镜头为140~420/8-11的长焦镜头;若用1.4倍的增距镜,则变成98~294/5.6-7.8的变焦镜头。增长的规律是将增距镜倍率乘以原镜头的焦距,即得出最终的组合焦距。
由于这一缺点,在使用时要注意。对于使用裂像屏手动对焦的单反相机来说,由于最大有效光圈缩小,透光量减少,在取景时有时会出现裂像一半是黑的情况,不利于对焦。
另一个不足就是,加入增距镜后,组合镜头的光学质量要比原镜头有所降低,如分辨率降低和反差减少。无论增距镜做得多好,其光学质量肯定要比原镜头差得多。一般宜采用较小的光圈,以提高影像的质量。
尽管如此,增距镜还是一种便宜的长焦镜头代用品,对于一般的摄影爱好者来说,所损失的光学质量是不重要的,只要不将照片放得很大,用肉眼是比较难分辨出差别的。但增距镜的价格就要便宜多了。例如某一用户原有一支300/4.5的镜头,若购买一支600mm的镜头,其代价是很惨重的;所以购买增距镜对于业余摄影爱好者来说是很划算的,甚至连一些专业摄影师也采用增距镜来进行工作。
由于相机原厂家生产的增距镜数量少、兼容性不强和价格高,给镜头独立生产厂家提供了生产的空档。目前生产AF增距镜的厂家主要有肯高、腾龙、适马、威达等。
由于AF增距镜和AF镜头内部都有集成电路芯片,在连接顺序上要加以注意,若使用不当,有可能会使相机功能的失常,产生紊乱。正确的方法是先将增距镜装在镜头上,再将组合镜头装上相机机身上。
4、什么是像素?总像素和有效像素有何区别
我们身边的世界在宏观上成连续的,好比时间永远在连续不停的流逝,但我们用来记录时间的钟表却不是连续的,比如我们常用的电子手表,可能是以秒为单位一格一格的前进,如果再细分可以以毫秒或者更小的单位来记录。无论怎样,当我们细分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主观上已经不再能够分辨变化的幅度,而觉得成为连续变化的了。数码影像也一样,数码感光元件的最小单位是一个个像素,它们排列成行列形式的矩阵以感受光线。
什么是像素?
简单的说,我们通常所说的像素(Pixel),就是CCD上光电感应元件的数量,一个感光元件经过感光、光电信号转换、A/D转换等步骤以后,在输出的照片上就形成一个点,我们如果把影像放大数倍,会发现这些连续色调其实是由许多色彩相近的小方点所组成,这些小方点就是构成影像的最小单位“像素”。像素分为总像素和有效像素,目前市场上的数码相机标示的像素基本都是总像素。
第 7 章
恋耽美
第 7 章
★数码摄影入门之九光的方向
现在就光的方向做具体的分类。所有的光都具有方向性,这个概念容易理解。根据光源与被摄主体和摄像机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置,可以将光线分为顺光、逆光、侧光三种基本的类型;而根据三者纵向的相对位置,又可分为顶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四种光线。
1、顺光
相机与光源在同一方向上,正对着被摄主体,使其朝向镜头的面容易得到足够的光线,可以使拍摄物体更加清晰。根据光线的角度不同,顺光又可分为正顺光和侧顺光两种。
正顺光就是顺着镜头的方向直接照射到被摄主体上的光线。如果光源与相机处在相同的高度,那么,面向摄像机镜头的部分全部能接受到光线,使其没有一点阴影。使用这样的光线拍摄出来的影像,主体对比度会降低,像平面图一样缺乏立体感。在这样的光线下拍摄,其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会使被摄主体失去原有的明暗层次。这里就不给图了,绝大多数的机载闪灯照明下的照片就是这种光线。
而侧顺光就是光线从相机的左边或右边侧面射向被摄主体。在进行拍摄时,侧顺光是使用单光源摄像较理想的光线。多数情况下一般用25°~45°侧顺光来进行照明,即相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和光源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形成的夹角为25°~45°。此时面对相机的被摄主体部分受光,出现了部分投影。这样能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皮肤质感。既保证了被摄主体的亮度,又可以使其明暗对比得当,有了立体感。台湾影楼那种很“靓”的照片大多是这种光线。
2、侧光
侧光的光源是在相机与被摄主体形成的直线的侧面,从侧方照射向到被摄主体上的光线。此时被摄主体正面一半受光线的照射,影子修长,投影明显,立体感很强,对建筑物的雄伟高大很有表现力。但由于明暗对比强烈,不适合表现主体细腻质感的一面。不过许多情况下这种测光可以很好的表现粗糙表面的质感。
3、顶光、俯射光、仰射光
顶光通常是要描出人或物上半部的轮廓,和背景隔离开来。但光线从上方照射在主体的顶部,会使景物平面化,缺乏层次,色彩还效果也差,这种光线很少运用。尤其是在那些“到此一游”的人像片里,正午的照射光线往往会使人物的鼻子下方和眼袋下面出现极重的阴影,非常难看,所以需要表面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特殊情况下顶光运用的好也有成功的范例。
俯射光是这三种光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一般的照明在处理主光时,通常是把光源安排在稍微高于主体、和地面成30°~45°角的位置。这样的光线,不但可以使主体正面得到足够的光照,也有了立体感,而形成的阴影也不会过于明显。不过这种光线很少单独使用,大多是在影棚里与其他辅助光混合使用,如与侧顺光位配合等,会产生很好的效果。还是不给图,大家把自己的婚纱拿出来里面就有不少是广泛使用的,我的图片就不贴了,避免麻烦。
仰射光又叫底光、脚光,也是一种不多见的打光法。将光源置于主体之下向上照射,会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效果。一般电影中使用较多,为了刻画反面人物的阴险可憎,往往会使用很硬的底光。这就不给图了,想要看效果的朋友可以在晚上面对镜子用手电从自己的下巴向上照看看效果。不要用这种方法来吓mm哟!不道德的。
摄影中的逆光我个人认为是最俱表现力的一种光线,但使用上最复杂,难度也最高。
摄影必备常用知识详解(一)
1、什么是全幅单反?全幅单反有何优势?
什么是全幅单反相机?
大家都知道,使用相机摄影都得要有记录影像的感光材料,传统相机的感光材料是胶片,数码相机的感光材料是感光元件(S),感光器面积的大小与35mm胶片面积相比,如果接近或相等,就是全幅规格,采用该规格尺寸的单反相机就是全幅单反相机。
举个例子:传统135相机底片尺寸为36×24mm,佳能EOS-5D数码单反机采用的CMOS尺寸为35.8×23.9mm,接近36×24mm的尺寸。所以,佳能EOS-5D就属于全幅数码单反机。全幅单反机的感光器面积由于与35mm胶片相等或相近,因此所配置的各种镜头的焦距也和传统相机一样。
基于现有的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大尺寸全幅感光元件制造困难,价格昂贵,因此目前大多数数码相机采用的感光元件都不是全幅的,其尺寸介于135相机底片和家用数码感光元件之间,最常见的就是“APS-C”规格。
全幅单反相机的优势
因为35mm胶卷的广泛使用,让36×24mm成为一种规格。在这个规格之下,35mm就成为了我们判定镜头视角的一个标准。例如28mm镜头就可以实现广角,35mm为标准视角而50mm是比较接近人眼的视角等等。不过到了数码时代,数码单反相机上采用的感光器目前更多的是采用非36×24mm尺寸,于是就有了倍率问题。例如,APS-C尺寸,倍率1.5(佳能为1.6);4/3系统,倍率2;适马X3系统,倍率1.7;佳能APS-H尺寸;倍率1.3等。
以佳能EOS400D(APS-C画幅)及一支18-55mm镜头为例,乘以1.6倍率后,相机上镜头等效焦距将会变为28.8-88mm,但如果是全画幅单反搭配18-55mm镜头,其焦距将保持不变。
因此,全画幅的优势显而易见,不仅可以让老镜头物尽其用,还因为感光元件CCD/CMOS面积大,这样一来捕获的光子越多,感光性能越好、信噪比越低。说全画幅单反是未来数码单反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原因也就在此。
相机小贴士:35mm胶卷的来历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德国徕卡公司研制出拍摄35mm电影胶片(36×24mm)相机后,35mm胶卷又叫“徕卡卷”,后来世界各厂生产用于拍摄35mm胶片的照相机越来越多,“徕卡卷”这个名称已不能适应了,于是就按胶卷的宽度改为“35Mm胶片”,直到五十年代之后,为了区分35mm电影胶片和相机用35毫米散装胶卷,在胶卷盒上印有135的代号。后来大家就公认把35mm胶卷称为135胶卷,把用135胶卷的相机称为135相机。
2、什么是镜头的放大倍率?微距摄影的应用
用微距拍摄可以把很普通的东西拍成具有戏剧性的艺术场面。微距特别擅长表现花鸟鱼虫等细小东西的局部,也更能体现出个人在意境、寓意中想表达的含义,而且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在选题、构图、用光方面的创意。因此对于不少摄影入门爱好者来说,拍摄微距照片比较容易上手,而且也能够拍出一些效果不错的小品,稍稍加入后期PhotoShop的加工,就能成为很多人认可的佳作。
微距摄影的目的是力求将主体的细节纤毫毕现的表现出来,把细微的部分巨细无遗的呈现在欣赏者眼前。在微距摄影中,有一个名词是必须要认识的,它就是放大率。因为微距摄影其实就即如放大摄影,所以放大率直接影响著微距拍摄的效果。由于放大率是由底片(或感光元件)表面所得的影像和实物主体大小的比例来定义,故此放大率是以一个比例来表达。由于这缘故,放大率又称为“影像比例”。
平时经常听到镜头能拍到1:1、1:2的微距效果,这些比例便是指镜头的最大放大倍率。左边的数值代表底片上影像的大小,而右边的数值则代表实际被摄物的大小,当镜头能做到1:1的放大率时,即镜头可将被摄物的真实大小完全投射在底片(或感光元件)上。比如:135胶片的面积为24×36mm,若我们使用的镜头能把一个面积同样为24×36mm的主体完整地记录在135胶片上,这支镜头的最大放大率就是1:1。左边的数字越大表示放大倍率越高,2:1的放大倍率就比1:1高;反之,右边的数字越大则放大倍率越低。
举例说明:
如果实物长度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10毫米,则镜头放大倍率1:1;
如果实物长度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5毫米,则镜头放大倍率1:2;
如果实物长度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2毫米,则镜头放大倍率1:5。
某个镜头的最大放大倍率是该镜头在最大焦距(定焦不存在),最近拍摄距离上达到的。我们通常将最大放大倍率在1:4~1:1之间的能够在无限远合焦的摄影镜头称为微距镜头。
3、什么是增距镜?增距镜的缺点和使用事项
什么是增距镜?
增距镜又称望远转换镜或焦距增长器,它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光学器件,由多片光学镜片组成,其作用是增长原有镜头的焦距。由于增距镜是一个呈凹透镜作用的光学系统,所以不能单独成像的,要与呈凸透镜作用的常规镜头一起使用才能得出清晰的物像。
增距镜的倍率有多种,目前最常见的有2倍(俗称增倍镜)、1.4倍和1.7倍,也有少量是3倍和1.6倍的。镜片数一般为四至七片不等。增距镜一边是卡口,与镜头的卡口一样,用于连接到照相机机身上;另一边是卡环,与单反相机机身上的卡环一样,用于连接镜头。使用时,先将单反相机上的镜头卸下来,将增距镜接在机身上,然后再将镜头接在增距镜上,即增距镜在机身与镜头之间。
不同倍率的增距镜可以将原镜头的焦距扩展至不同的范围。如一只2倍的增距镜可将50mm的标准镜头变成100mm的中焦镜头;而1.4倍的只能将它变成70mm的镜头。但是增距镜只能用于50mm以上的镜头,如果与广角镜头合用时,可能会出现遮角现象。接上增距镜后,原镜头上的一些参数是不会改变的,如最近对焦距离。如果原镜头的最短聚焦距离为0.5米,加上增距镜后仍是0.5米,由于焦距增长,所以可以得到更大的影像。
增距镜的缺点
增距镜有一个主要缺点:在加入了增距镜后,焦距增长了的组合镜头最大有效光圈减小了。所减小的规律是将增距镜的倍率乘以原镜头的最大光圈系数,即得出组合镜头的最大光圈系数。如一支70~210/4-5.6的变焦镜头,加入2倍的增距镜后,其组合镜头为140~420/8-11的长焦镜头;若用1.4倍的增距镜,则变成98~294/5.6-7.8的变焦镜头。增长的规律是将增距镜倍率乘以原镜头的焦距,即得出最终的组合焦距。
由于这一缺点,在使用时要注意。对于使用裂像屏手动对焦的单反相机来说,由于最大有效光圈缩小,透光量减少,在取景时有时会出现裂像一半是黑的情况,不利于对焦。
另一个不足就是,加入增距镜后,组合镜头的光学质量要比原镜头有所降低,如分辨率降低和反差减少。无论增距镜做得多好,其光学质量肯定要比原镜头差得多。一般宜采用较小的光圈,以提高影像的质量。
尽管如此,增距镜还是一种便宜的长焦镜头代用品,对于一般的摄影爱好者来说,所损失的光学质量是不重要的,只要不将照片放得很大,用肉眼是比较难分辨出差别的。但增距镜的价格就要便宜多了。例如某一用户原有一支300/4.5的镜头,若购买一支600mm的镜头,其代价是很惨重的;所以购买增距镜对于业余摄影爱好者来说是很划算的,甚至连一些专业摄影师也采用增距镜来进行工作。
由于相机原厂家生产的增距镜数量少、兼容性不强和价格高,给镜头独立生产厂家提供了生产的空档。目前生产AF增距镜的厂家主要有肯高、腾龙、适马、威达等。
由于AF增距镜和AF镜头内部都有集成电路芯片,在连接顺序上要加以注意,若使用不当,有可能会使相机功能的失常,产生紊乱。正确的方法是先将增距镜装在镜头上,再将组合镜头装上相机机身上。
4、什么是像素?总像素和有效像素有何区别
我们身边的世界在宏观上成连续的,好比时间永远在连续不停的流逝,但我们用来记录时间的钟表却不是连续的,比如我们常用的电子手表,可能是以秒为单位一格一格的前进,如果再细分可以以毫秒或者更小的单位来记录。无论怎样,当我们细分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主观上已经不再能够分辨变化的幅度,而觉得成为连续变化的了。数码影像也一样,数码感光元件的最小单位是一个个像素,它们排列成行列形式的矩阵以感受光线。
什么是像素?
简单的说,我们通常所说的像素(Pixel),就是CCD上光电感应元件的数量,一个感光元件经过感光、光电信号转换、A/D转换等步骤以后,在输出的照片上就形成一个点,我们如果把影像放大数倍,会发现这些连续色调其实是由许多色彩相近的小方点所组成,这些小方点就是构成影像的最小单位“像素”。像素分为总像素和有效像素,目前市场上的数码相机标示的像素基本都是总像素。
第 7 章
恋耽美